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

    脏腑门 【 三焦】
    黄帝素问
    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 注 三焦下俞,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三焦主气,气化则水行,故为决渎之官也。】
    灵枢经
    本输篇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俞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王,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 注 三焦上合于手少阳,为决渎之腑,故下俞出于太阳之络,入络膀胱,约下焦,气闭则癃,气虚则遗溺,三焦之主气也。夫直行者为经,斜络者为络,此太阳之别络间于足少阳太阴之间,故曰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
    邪气脏腑病形篇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 注 三焦者,下约膀胱,为决渎之腑。病则气不输化,故腹气满而不得小便也。不得小便,则窘急而水溢于上,留于腹中而为胀,候在足太阳经外之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经脉之间,其脉亦见于皮部,当取之委阳。】
    经脉篇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 注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是故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相火之有余于上也。少阳乃一阳初生之气,故主气所生病者汗出,阳加于阴则汗出也。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小指次指,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 三焦经诸穴歌 手少阳,廿三穴,关冲、液门、中渚别;阳池外关支沟连,会宗三阳四渎接;天井清冷消泺骈,臑会肩髎天髎越;天牖翳风承,瘈脉颅息别;角孙近耳丝竹空,禾髎相近耳门接。】
    【 分寸歌 无名之外端关冲,液门小次指陷中。中渚液下去一寸,阳池腕上之陷中。外关腕后方二寸,腕后三寸支沟容。腕后三寸内会宗,空中有穴用心攻。腕后四寸三阳络,四渎肘前五寸着。天井肘外大骨后,骨罅中间一寸摸。肘后二寸清冷渊,消烁对腋臂外落。臑会肩前三寸量,肩髎臑上陷中央。天髎缺盆陷处上,天牖天容之外旁。翳风耳后尖角陷,瘈脉耳后青脉现。颅息亦在青络脉,角孙耳廓中间上。耳门耳前起肉中,禾髎耳前动脉张。欲知丝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细量。】
    经水篇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 注 漯合济而入于兖豫诸州。少阳为君主之相,阴阳相合,故手少阳外合于漯水,而内属于三焦。】
    荣卫生会篇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胷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荣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 注 上焦出于胃上口者,上焦所归之部署也,并胃咽以上贯膈而布胷中,出走腋下,循太阴之云门、中府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复下于足阳明之分,常与荣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盖从胷腋太阴之分而出行,故复大会于太阴也。夫手之三阴,从脏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脏。荣气行于二十八脉之中,二百七十息,以应漏下二刻为一周,则阴阳内外,经脉脏腑,俱已循行。盖以一日分为昼夜,而为五十荣,非日行于阳而夜行于阴也。凡日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乃荣卫之行于脉外,阴阳出入者也。按三焦乃少阳之相火,生于肾阴,从下而上,通会于周身之腠理,脏腑之膜原,总属一气耳,归于有形之部署,始分而为三。气之在上者,即归于上部,主宣五谷之气味,即从上而出,熏肤,充身,泽毛。气之在中者,即归于中部,主蒸化水谷之津液而为荣,血即从中而出以奉生身。气之在下者,即归于下部,主济泌别汁,即从下而出,以供决渎之职。此气由阴而生,从下而上,归于上中下之三部,即从上中下而分布流行。马氏复以下焦之气,升于中上,上焦之气,降于中下,此缘不明经理而强为臆说也。】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奉 原作「养」,据《灵枢》营卫生会改。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荣气。
    【 注 此论荣出于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在胃中脘之分,中焦所归之部署也。此所受气者,主泌水谷之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奉心神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荣气,此津液化血而名荣气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 注 下焦之部署,在胃之下口,别走于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就下焦之气,济泌别汁,循下焦之经而渗入膀胱,气化则出矣。】
    五癃津液别篇
    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名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 注 此论水谷之精,别而为津为液也。盖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归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者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扁鹊难经
    三焦禀生始终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腑在气街。
    【 注 人身腑脏,有形有状,有禀有生。如肝禀气于木,生于水;心禀气于火,生于木之类,莫不皆然。三焦既无形状,而所禀所生,则元气与胃气而已,故云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天枢穴,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阴交穴。】
    三焦为腑
    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 注 三焦主持诸气,为原气别使者,以原气赖其导引,潜行默运于一身之中,无或间断也。外腑指其经为手少阳而言,盖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也。】
    三十九难曰: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 注 腑有五者,以三焦配合手心主也。合诸篇而观之,谓五脏六腑可也,五脏五腑亦可也,六脏六腑亦可也。】
    三焦为阳故所行为原
    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六,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 注 脏之井荥有五,谓井荥俞经合也。腑之井荥有六,以三焦行于诸阳,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与三焦共一气也。】
    六十六难曰: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 注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以十二经之俞,皆系三焦所行,气所留止之处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以脐下肾间动气,乃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则为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也。通行三气,即纪氏所谓下焦禀真元之气,即元气也,上达至于中焦,中焦受水谷精悍之气,化为荣卫,荣卫之气与真元之气通行达于上焦也。所以原为三焦之尊号,而所止辄为原,犹警跸所至称行在所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于是而取之,宜哉!】
    三焦腑形象之图
    见图
    上焦出于胃口之上,主内而不出;下焦起于阑门之下,主出而不内;中焦当胃之中脘,主腐熟水谷,蒸津液,化精微,上注于肺,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三焦竭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三焦热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欬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中藏经 【 汉?华佗】
    论三焦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曰霍乱,下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形者也,亦号曰孤独之腑。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下。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人气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呼吸。有病则苦腹胀气满,小腹坚,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则作水,留则为胀,手少阳是其经也。又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胀胁肋痛。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胷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实则食已虚,虚则还出,膨膨而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头面肿也。中焦实热,则上下不通,腹胀喘欬,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也。寒则下痢不止,食饮不消,中满。虚则肠鸣膨胀也。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大便难苦重痛也。虚寒,则大小便泄下不止。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宜矣!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三焦脉论
    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和利精气,决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而荣出中焦,卫出上焦。荣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壳壳而不坚痛。
    三焦虚实
    夫上焦如雾,其气起于胃上脘,并咽以上,贯膈布胷中,走腋,循足太阴之分而行,还注于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荣卫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为一周,日夜五十周于身,周而复始,大会于手太阴也。主手少阳心肺之病,内而不出。人有热则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身中皆热,不循卫气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名曰漏气。其病则肘挛痛,食先吐而后下,其气不续,膈间厌闷,所以饮食先吐而后下也。寒则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语声不出,若实则上绝于心,若虚则引气于肺也。
    中焦如沤,其气起于胃中脘,在上焦之后,此受气者,主化水谷之味,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名曰荣气,主足阳明。阳明之别号曰丰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合诸经之脉下络太仓,主腐熟五谷,不吐不下。实则生热,热则闭塞不通,上下隔绝。虚则生寒,寒则腹痛洞泄,便痢霍乱,主脾胃之病。夫血与气异形而同类,卫气是精,血气是神,故血与气异名同类焉。而脱血者无汗,此是神气;夺汗者无血,此是精气。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犹精神之气隔绝也。若虚则补于胃,实则泻于脾。调其中,和其源,万不遗一也。
    下焦如渎,其气起胃下脘,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主足太阳,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于清浊,主肝肾之病候也。若实则大小便不通利,气逆不续,呕吐不禁,故曰走哺。若虚则大小便不止,津液气绝。人饮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盖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滑,故后谷入而先谷出也。所以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也。
    东垣十书 【 元?李杲】
    问三焦有几
    手少阳三焦之经,起于小指次指之外侧,出其端,终于目锐眦。足少阳胆之经,起于目锐眦,终足大指三毛。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此又足太阳之别也。又《灵枢》云,脐下膀胱至足为足三焦。右手尺脉为命门,包络同诊。此包络亦有三焦之称,为命门之火,游行于五脏之间,主持于内也。手三焦主持上也,足三焦主持下也。上中下三焦通为一气,卫于身也,为外护既已,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为状也。呼为三焦,有名也;以为无状,可乎?经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却是有形状,何以然?上焦者,主内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谷;下焦者,主出而不纳。故经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也。手经者,主持上也;足经者,主持下也;命门者,主持中也;为卫者,护持外也。三焦元气,为父之气也,包络相从,母也,并行而不相离,母之元气也,故俱会于胷中。经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气之海也,如天地之尊,不系五行。清邪中于上焦,名曰洁也,头痛、项强、腰脊痛。浊邪中于下焦,名曰浑也,阴气为栗,便溺妄出,表虚里急。上焦下焦与中焦相混,上焦怫郁,脏气相熏,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若阴气前通,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热壅,必然下血。阴阳俱厥,脾弱液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便数而难,脐腹湫痛,命将难全。此命门之脉,诊在右手尺也。经曰:五脏不和,五液注下,当阖不阖,便溺俱脱,生气绝矣。所以脐腹湫痛也。故曰命将难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后三焦自内而出,如雾不散而为喘满,此出而不内也。沤不利而为留饮,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上不能内,下不能出也。渎不利而为肿满,此因上内而下不出也。此三焦之所不归也。三焦有脏而无腑,在内则游行,是在血也,在外则固护,是在气也。上焦如雾者,气也;下焦如渎者,血也;中焦者,气血分之也。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即传道也,治在脐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气冲中。又云有脏无腑。成氏云:血室者,血之所居也,荣卫停止之所,经脉流会之处,冲脉是矣。冲者奇经之一也,起于肾下,出于气冲,并足阳明经侠脐上行,至胷中而散,为诸经之会。启元子云: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皆谓之血室。《内经》曰:任脉通,冲脉盛。男既运行,女既停止,故运行者,无积而不满也,停止者,有积而能静也。不满者阳也,气也;能满者,阴也,血也。故满者有时,而溢为之信,有期也。溢,动也。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故运行者,阳之象也,停止者,阴之象也。气血荣卫,男女皆有,内外谐和,其脉同诊。脉者血之腑也,故为气血之先。室为藏物之舍,亦为腑也。三焦之腑在气冲中,为男女血海之腑。经又曰:有脏而无腑,从无形而言之;有脏有腑,从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浊邪所伤,三焦齐病,亦同两感。经云:心包络主之脉,出胷中下膈,历络三焦,此其所以与相火并行,与命门之脉同诊于右尺中也。
    医学正传 【 明?虞抟】
    三焦体用
    或问三焦为腑,有以心胞络为脏,有以命门为脏者。《脉诀》云:三焦无脏空有名。或问三焦与心胞络,皆有名无实之腑脏,而其位俱在胷膈之中。或谓心胞络乃胷中之脂膜,又或谓之裹心之肉。凡此议论不一,其孰非而孰是欤?请明以告我。曰:其理蕴奥,甚矣难言。虽然,若夫天人之理不明,其可谓之医乎?请略陈其梗概如左。凡万物之有形质着乎地者,必有象以应乎天也。且以五行之理论之:如在地有木火土金水之五形,在天则有风热湿燥寒火之六气,盖人肖天地,其五脏六腑之具于身者,与天地造化生成之理,若合符节。是故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脏腑为肝为胆;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腑为心为小肠;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脏腑为脾为胃;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脏腑为肺为大肠;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腑为肾为膀胱。五者之外,又有水火游行于大地上下气交之中,故合为五运六气;人为之相火,亦游行于腔子之内,上下肓膜之间,命名三焦,亦合于五脏六腑。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夫《内经》以心胞络为脏,配合三焦而为六脏六腑,总为十二经也。其两肾本为一脏,初无左右之分,越人始分之,亦未尝言其为相火之脏。王叔和始立说以三焦合命门为表里,亦有深意寓焉。盖命门虽为水腑,实为相火所寓之地,其意盖谓左属阳,右属阴;左属血,右属气;左属水,右属火。静守常而主乎水,动处变而化为火者也。然而相火固为定体,在上则寄于肝胆胞络之间,发则如雷火飞跃于霄汉而为雷霆也;在下则寓于两肾之内,发则如龙火鼓舞于湖海而为波涛也。或曰:尝闻人身之有腑者,若府库然,能盛贮诸物之名也,若大小肠胃膀胱胆五腑,皆有攸受而盛之者,未审三焦为腑,何所盛乎?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胷中肓膜之上曰上焦,盲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之曰三焦,其可谓之无攸受乎?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六脏五腑之外也。其心胞络实乃裹心之膜,包于心外,故曰心胞络,其系与三焦之系连属。故指相火之脏腑皆寄于胷中,此知始而未知终也。其余诸说,皆展转传讹之语云耳。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三焦腑赋
    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
    【 上焦,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处;中焦,脐上中脘;下焦,脐下膀胱上口。上焦主出阳气,温于皮肤分肉之间,若雾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雾。中焦主变化水谷之味,其精微上注于肺,化而为血,行于经隧,以荣五脏周身,故曰中焦如沤。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时传下,出而不纳,开通秘塞。故曰下焦如渎。又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主纳心肺,若无上焦,何以宗主荣卫?中焦主不上不下,脾胃若无中焦,何以腐熟水谷?下焦主出,肾间动气应焉,肝肾若无下焦,何以疏决津液?是三焦者,引导阴阳,分别清浊,所以主持诸气,有其名而无其形,寄于胷中,以应呼吸,而行气血。夫气者,上至头而不能下,而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之拥逼,使气血由是而贯通焉。故谓无形而有用。】
    发为无根之相火,寒热异常。
    【 三焦为丙火之腑,故其发也,则为无根之相火。游行诸经,令人恶寒发热异常。】
    位寄膻中与血海,男女相共。
    【 膻中即上焦,血海即下焦,男女均有此气血,均有此血海。又名血室,乃荣卫停止之所,经脉流会之处。但男子则运而行之,无积而不满;女人则停而止之,有积而溢下为月经。】
    募在石门,贞元会合以始终。
    【 石门在脐下二寸,为三焦之募,诸气之所会聚,聚而复分于十二经,与手少阳厥阴相为表里,故曰为元气之始终也。】
    腑在气冲,水谷资胃以传送。
    【 气冲在小腹毛中,去中行各二寸,乃阴阳道路,阳明脉之所发。足阳明主腐熟水谷之气,三焦发用,贯通十二经络,往来上下,腐熟水谷,营运气血皆其所主,是知气冲为三焦行气之腑,盖气血必赖胃气以为本也。】
    升中清,降下浊,造化出纳无穷。
    【 胃中浊气下降而为溲便,清气上升而为荣卫。上极必返于下,下极必复于上,造化自然之妙,循环无穷。至于水谷之所入者,自上而中,自中而下,糟粕转输,传导而无底滞,故云水谷之道路也。】
    养精神,柔筋骨,襟怀喜气若烘。
    【 粹然清和之气,上入中焦,则佐土德,翕受五谷,变化精微,内养精神,外柔筋骨。中焦既治,其气上烘,入于膻中,以司出纳,襟怀开豁,喜乐由生。】
    虚则引气于肺,而中寒痞胀,甚则溺窘耳鸣。
    【 经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流,即为胀。候耳鸣者,手少阳支脉从耳后入耳中也。】
    热则上结于心,而胷中烦满,甚则口渴咽肿。
    【 手少阳脉,从膻中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风若萦缠,小指次指,肘臂肩臑,肋外皆疼。
    【 实则挛痛,虚则不收,皆手少阳脉所行之为病也。】
    气为是动,时秘时泄,耳后胷前,目锐作痛。
    【 气证或秘或泄。手少阳别脉,遶臂注胷中,合心主病,其支脉,自耳中走耳前交颊,至目锐眦,故气滞则作痛。】
    血凝痿痹泣流,冷败汗多振栗。
    【 血凝于肤者,则为痹。凝于脉者,则为泣。凝于足者,则为痿。因卧汗出而风吹之也。凡吐衂便溺诸血,皆三焦所生也。冷败则自汗不止,发为振栗,四肢冰冷如冻,甚则阴头缩入,名脱阳证。】
    泻心脾以去中焦之热,连蘗猪牛相宜。
    【 泻心:黄连、黄蘗、山栀、连翘、薄荷、生地、麦门冬、柴胡、桔梗、木通、龙脑之类,泻脾:猪苓、牵牛、泽泻、赤茯苓、枳壳、木通、槟榔、芒硝、大黄、厚朴之类。】
    补肺胃以济中焦之寒,参芪姜朮可供。
    【 人参、黄芪、干姜、白朮、甘草、益智仁、良姜之类。】
    下热凉肝,荆防地骨皮剂轻。
    【 荆芥、防风、地骨皮、银柴胡、菊花、石膏之类。】
    下寒温肾,附子补骨脂性重。
    【 附子、补骨脂、当归、熟地、木香、地榆、阿胶、蒲黄之类。】
    噫!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约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焦者元也,一元之气而已矣。
    图书编 【 明?章潢】
    三焦有形考
    苏黄门《龙川志》云:彭山有隐者,通古医术,与世诸医用法不同,人莫知之。单骧从之学,尽得其术,遂以医名于世。予与骧遇于广都,论古今术同异。骧既言其略,复叹曰:古今论五脏六腑,其说有谬者,而相承不察,今欲以告人,人谁信者?古说左肾其腑膀胱,右肾命门,其腑三焦,丈夫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据此则三焦当如膀胱,有形质可见。而王叔和言三焦有脏无形,不亦大谬乎!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且其所以谓三焦者,何也?三焦分布人体,有上中下之异方,人心湛寂,欲念不起,则精散在三焦,荣华百体;及其欲念一起,心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入命门之腑,输泻而去,故号此腑为焦耳。世承叔和之谬而不悟,可为长太息也。予甚异其说。后为齐州从事,有一举子徐遁者,石守道之婿也,少尝学医于卫州,闻高敏之遗说,疗病有精思。予为道骧之言,遁喜曰:齐尝大饥,羣凶相脔割而食。有一人皮肉尽而骨脉全者,遁以学医,故往视其五脏,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单君之言,与所见悬合,可以正古人之谬矣。今医家者流,皆执叔和三焦无状,空有名以自信,不闻有此说,故录之。
    按叔和言三焦有名无状,容窻所录,则言脂膜如手大,与膀胱相对,是有形状之可覩矣。然黄帝书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扁鹊曰:焦,原也,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是三焦各有在也。虽有形状,而止以一处言之可乎哉?或者如仲景所云:下焦不阖,清便下重,此特下焦之一处乎?故并存之以俟知者。
    体仁汇编 【 明?彭用光】
    三焦腑药性
    三焦乃手少阳之经,少血多气。
    【 其经起自关冲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终于耳门穴,在耳前起肉当耳触者。】
    丙火之腑。
    【 《千金》名中清之腑。】
    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 引导阴阳,开通闭塞,故官司决渎,水道出焉。】
    具无形而有用,行气血而不停。
    【 潜溪曰:三焦者,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有名无形,寄生胷中,以应呼吸而行血气。夫气者上至头而不能下,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拥逼,使气血由是而贯通焉,故谓无形而有用。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也。】
    窍寄于耳,脉在右尺,是三焦也。
    【 与命门脉同位。】
    虚实验其寒热,补泻分其脏腑。实则上结于心,虚则引气于肺。上实热而泻心阳,凉膈散、鸡苏丸、汤名泽泻。上虚寒而补肺气,厚朴汤、理中汤、丸号黄连。泻脾土去中焦之热,补肾气济中焦之寒。下热泻肝,下寒补肾。自变量者为证验,在君子而扩充。
    【 凉膈散:山栀、连翘、大黄、甘草、(石卜)硝、黄芩、竹叶、石膏、薄荷,蜜水煎服。理中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朮、生姜,水煎服。黄连丸:黄连、黄柏、厚朴、当归、干姜、木香、地榆、阿胶,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二十丸。厚朴汤:厚朴、枳壳、高良姜、槟榔、(石卜)硝、大黄,水煎服。鸡苏丸:鸡苏叶、黄芪、防风、荆芥、菊花、片脑、川芎、生地黄、桔梗、甘草,炼蜜为丸,每服一丸,细嚼,麦门冬去心煎汤下,不拘时服。泽泻散:泽泻、赤茯苓、枳壳、猪苓、木通、槟榔、牵牛,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生姜葱白煎汤调下,不拘时温服。】
    本经补泻温凉药
    补:黄芪、甘草、益智子。
    温:川附子。
    泻:泽泻。
    凉:石膏、地骨皮。
    东垣报使引本经药:柴胡、川芎 【 行上,】 青皮 【 行下。】
    医门法律 【 清?喻昌】
    论三焦
    蔡西山《脉经》有论三焦一篇,后引《礼运》记曰:上焦若窍,中焦若编,下焦若渎。然未曾发明其义。新安孙景思氏因推其义而解之,曰:上焦若窍,窍者窍漏之义,可以通达之物,必是胃之上脘。经曰:上焦在胃之上口,主纳而不出是也。中焦若编,编者编络之义,如有物编包之象,胃之外有脂如网,包罗在胃之上,以其能磨化饮食,故《脉诀》云:膏凝散半斤者,此也。是必脾之大络,此为中焦。经曰:主腐熟水谷是也。下焦若渎,渎者沟渎之义,可以决渎,可以传导,乃是小肠之下,曰阑门,泌别水谷,自此而分清浊之所,此为下焦。经曰:在膀胱上口,主泻而不藏。又曰:主出而不纳。又曰:下焦为传化之腑。又曰: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所终始也。盖水谷之所入,自上而中,自中而下,至于糟粕转输,传道而下,一无底滞,如此尤可表其为有形明矣。所谓形者,非谓脏腑外别生一物,不过指其所而为形耳。按西山据《礼运记》而言,《白虎通》性情篇,沤亦作编,二说安得俱误?恐沤与编殆相似而讹之耳。三焦取火能腐物之义,火之性自下而上,三焦者始于原气,由于中脘,散于膻中,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其曰上焦主纳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纳,其纳其出,皆系乎中焦之腐熟,焦之为义可见矣。
    景岳全书 【 明?张介宾】
    三焦火候
    一阳之元气,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濩,乃各见其候。盖下焦之候,如地土化生之本也;中焦之候,如灶釜水谷之炉也;上焦之候,如太虚神明之宇也。下焦如地土者,地土有肥瘠而出产异,山川有厚薄而藏蓄异。聚散操权,总由阳气。人于此也,得一分即有一分之用,失一分则有一分之亏,而凡寿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治之基,无不由此。元气之足与不足,以为消长盈缩之主,此下焦火候之谓也。
    上焦如太虚者,凡变化必着于神明,而神明必根于阳气。盖此火生气,则无气不至;此火化神,则无神不灵。阳之在下则温暖,故曰相火以位。阳之在上则昭明,故曰君火以明。是以阳长则阴消,而离照当空,故五官治而万类盛;阳衰则阴胜,而阳为阴抑,故聪明夺而神气减。而凡人之声色动定,以及智愚贤不肖之有不齐者,何莫非阳德为之用?此上焦火候之谓也。
    此以三焦论火候,则各有所司,而皆归之命门。盖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化,此实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荣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使真阳不发于渊源,则总属无根之火矣。火而无根,即病气也,非元气也,故《易》以雷在地下而为复,可见火之标在上,而火之本则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极畏寒,若使命门阴胜,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凡善治此者,惟从其性,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据其窟宅,而招之诱之,则相求同气,而虚阳无不归原矣。甘温除大热,正此之谓也。奈何昧者不明此理,多以虚阳作实热,不思温养此火,而但知寒凉可以灭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毙耶!此实医家第一活人大义,既从斯道,不可不先明斯理!倘三焦有客热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难?是本非正气火候之谓也。学者于此当深明邪正二字,则得治生之要道矣。
    身经通考 【 清?李潆】
    三焦说
    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三焦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溢则为水,留则为胀。热在上焦,因欬为肺痿,中焦因坚,下焦因溺血,嗌肿喉痹,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凡吐衄便溺诸血,皆三焦所生。
    补泻应用药品
    实火泻之: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以汗之;瓜蒂、沧盐、虀汁、白矾、皂荚、栀子以吐之;大黄、芒硝、元明粉以下之。虚火补之:上用人参、天雄、桂心;中用人参、黄芪、丁香、木香、草果;下用附子、桂心、硫黄、人参、沉香、乌药、补骨脂。本热寒之,用凉药;标热散之,用解表药。然三焦相火也,味,甘补苦泻;气,热补寒泻。
    三焦体用
    三焦者,禀肾间动气以资始,借胃中谷气以资生。水谷自上焦而入,自下焦而出,膻中为气海,又气海在脐下一寸半,故曰: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针灸
    《灵枢》曰: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 注 此病在三焦而为肠中不便也。三焦之气蒸化水谷,济泌别汁。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是以肠中不便者,三焦之气虚也。三焦之部署在胃腑上中下之间,故独取足阳明之三里,邪盛者泻之,正虚者补之。】
    《千金方》曰: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管,取三里。
    中焦膈气,聚痛好吐,灸厥阴腧穴,在第四椎两边各相去一寸五分,随年壮。
    中焦寒,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穴在侠脐两边各二寸五分。
    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肠中寒热,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妇人带下,灸小肠腧五十壮。
    三焦寒热,灸小肠腧,随年壮。
    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穴在侠屈骨相去五五原作「止」,据《千金》卷二十三焦脉论改。寸。屈骨在脐下五寸,屈骨端。水道侠两边各二寸半。
    脏腑门 【 心包络】
    黄帝素问
    灵兰秘典论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 注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心主包络,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乐出焉。】
    灵枢经
    经脉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胷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胷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胷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 注 是动则病心中热,臂肘挛急,腋肿,经气之病于外也。甚则胷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盖甚则从外而内,其有余于内也。主心血,而包络代君行令,故主脉。是主脉之包络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盖自内而外也。】
    【 心包络诸穴歌 手厥阴心包之脉,计有九穴而终。自天池天泉为始,逐曲泽郄门而通。间使行于内关,大陵近乎劳宫。既由掌握,抵于中冲。】
    【 分寸歌 心包起自天池间,乳后一寸腋下三。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泽屈肘陷中央。郄门去腕方五寸,间使腕后三寸量。内关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后两筋间。劳宫屈中名指取,中指之末中冲良。】
    经水篇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 注 漳水有二:一出于上党沾县大黾谷,名为清漳;一出于上党长子县鹿谷山,名为浊漳。二漳异源而下流相合。夫血者神气,阴中之清,心所主也,合厥阴包络而流行于经脉之中,犹二水之合流,故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
    海论篇
    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 注 膻中为气之海,在膺胷之内,宗气之所聚也。宗气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气在胷者止之膺与背俞,故其输上在背之天柱,前在膺胷之人迎。】
    气海有余者,气满、胷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 注 膻中,宗气之所居,上出于喉,以司呼吸。故气海有余者,气满胷中,气息悗乱,气上逆,故面赤也。气海不足,则气少,故不足于言。】
    扁鹊难经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 注 手少阴与心主各别为一脉,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以此一经并五脏六腑,共十二经也。或问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经而言,则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虞庶云:诸家言命门为相火,与三焦相表里。按《难经》只言手心主与三焦为表里,无命门三焦表里之说。夫左寸火,右寸金;左关木,右关土;左尺水,右尺火。职之部位,其义灼然于乎!如虞氏此说,则手心主与三焦相为表里而摄行君火明矣。】
    身经通考 【 清?李潆】
    心包络经说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胷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经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谓心包也。其经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黏而黄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细筋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即包络也。
    心包络病,笑不休,手心热,心中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其余见证与心脏同。
    心包络腑形象之图
    见图
    补泻应用药品
    补用地黄,湿用肉桂,泻用枳壳、乌药,凉用栀子。引经用柴胡、川芎以行上,青皮以行下。
    脏腑门 【 命门】
    扁鹊难经
    左为肾右为命门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 注 肾之有两者,以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也。男子于此而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也。女子于此而系胞,是得精而能施化,胞则受胎之所也。原气谓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也。此篇言非皆肾也。三十九难亦言左为肾,右为命门。而又云: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则一耳。】
    命门与肾相通
    三十九难曰: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
    【 注 此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以肾之有两也。肾之两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而已。】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命门脏赋
    命门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广之间。
    【 命门即右肾,言寄者,命门非正脏,三焦非正腑也。命门系屈曲下行,接两肾之系,下尾闾,附广肠之右,通二阴之间,前与膀胱下口溲溺之处相并而出,乃是精气所泄之道也。若女子则子户胞门,亦自广肠之右,膀胱下口,相并而受胎,故精气血脉脑皆五脏之真,以是当知精血来有自矣。】
    上为心包,而膈膜横连脂漫之外。
    【 心包即命门,其经手厥阴,其腑三焦,其脏心包络,其部分在心下横膈膜之上,竖斜膈膜之下,与横膜相黏。其处黄脂漫包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此胞络也。】
    配左肾以藏真精,男女阴阳攸分。
    【 命门为配成之官,左肾收血,化精运入,藏诸命门,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男子以气为主,坎水用事,故蒸气为精而色白,如带火者,精亦能红。女子以血为主,离火用事,故血盈为经而色红,如挟痰气者,经亦能白。女人属阴,阴极则必自下而上冲,故乳房大而阴户缩也。男子属阳,阳极则必自上而下垂,故阴物垂而乳头缩也。盖阳无形,阴有质。男子内阳而外阴,女子内阴而外阳;男子背属阳而腹属阴,女子腹属阳而背属阴。又男子督脉主事,自背尾闾行至龂交穴止,故血盛者感阳气而髭须生。女子任脉主事,自小腹上行至咽喉而止,故不上与阳合而无须,宦官去势,亦无须,一理也。】
    相君火以系元气,疾病死生是赖。
    【 相火之脏,元气系焉。凡病虽危,命脉有神者生,命脉无神者死。】
    风则肘臂挛急,腋下肿红。
    【 心包支脉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
    气则胷膈支结,胁不舒泰。
    【 心包脉起于胷中下膈,历络三焦,故病有胷病及息贲者。】
    热逼五心烦,而目赤善笑,溲便亦难。
    【 火盛故也。】
    虚乏四体软,而头旋耳痛,精力不锐。
    【 火衰则土不运,而四体若无骨然。头旋者,命门系上透泥丸,阳虚则头旋也。耳痛者,肾开窍于耳,虚气壅则痛,壅塞则聋也。精力不锐者,交感精来不快,平时无力,不足以息。】
    血衰面黄,而心下崩且烦。
    【 面色紫光者,肾无苦也。色黄黑者,肾衰也。经曰:悲哀太甚,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盖悲哀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包络绝而阳气内鼓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心下崩,谓心包内崩而下血也。】
    冷极阴痿,而肢体厥且痹。
    【 肾气冷极,前阴痿弱不举,病则四肢发厥如冰,骨痛为冷痹。】
    泻以乌药、枳壳,补必苁蓉、胡巴。
    【 泻则乌药、枳壳之类,补则苁蓉、胡芦巴、黄芪、沉香、肉桂之类。】
    凉以黄蘗、山栀,温必附子、肉桂。
    【 凉用黄蘗、山栀、黄连、柴胡之类,温用附子、肉桂、腽肭脐、川芎、补骨脂、沉香之类。】
    抑又疑左右受病,同归于膀胱。
    【 小便清利,脉沉而迟,是冷气归肾。小便赤濇,脉沉而数,是热气归命门。而命门与肾脉同者,谓其所受病同归于膀胱一腑也。】
    冬夏司天,两分于水火。
    【 所以左属水、右属火者,左尺膀胱,停注肾水,右尺三焦,腐熟谷食。俗呼小便曰水,大便曰火,水火之义较然。况六气司天,左为寒水,司冬为寒;右为相火,司夏为暑。】
    盖其同者有形之质,均属乎水。其异者无形之火,不同乎寒。司天既有寒暑之异,在人岂无水火之分?
    【 肾合膀胱左尺之脉,纯乎水;命合三焦右尺之脉,纯乎火。】
    似同而实异者,阴阳之所以为妙也。宜静不宜动者,左右之所以相同也。
    【 凡病莫非火之所为,火盛则热怯虚劳,火衰则阳虚气弱。左右之脉皆沉诊而贵乎沉滑,惟相火司令,则滑而带浮,非其时而数且大者,皆谓火动。】
    叔和脉不立部,同断乎肾。丹溪图不尽意,妙存乎心。
    【 丹溪脉图始补命门包络。】
    医贯 【 明?赵献可】
    命门为人身之本
    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即太极图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窍,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窍,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相火禀命于命门,真水又随相火。自寅至申,行阳二十五度;自酉至丑,行阴二十五度。日夜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滞则病,息则死矣。人生男女交媾之时,先有火会而后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门火,此褚齐贤之言也,发前人之所未发。世谓父精母血非也。男女俱以火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阳中有阴,以火为主;女子阴中有阳,以精为主,谓阴精阳气则可。男女合此二气交聚,然后成形,成形俱属后天矣。后天百骸俱备,若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矣。故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或又问曰:如上所言,心为无用之物耶?古之圣贤,未有不以正心、养心、尽心为训,而先生独欲外心以言道,恐心外之道非至道也。余曰:子细玩经文,自得之矣。经曰:神明出焉。则所系亦重矣,岂为无用哉?盍不观之朝廷乎?皇极殿,是王者向明出治之所也。干清宫,是王者向晦晏息之所也。指皇极殿而即谓之君身可乎?盖元阳君主之所以应事接物之用者,皆从心上起经纶,故以心为主。至于栖真养息而为生生化化之根者,独藏于两肾之中,故尤重于肾,其实非肾,而亦非心也。
    体仁汇编 【 明?彭用光】
    命门脏药性
    命门乃手厥阴之经。
    【 多血少气,是病则手心热也。其经起于天池穴,终于中冲穴。】
    传手少阳,三焦经也。故曰:手厥阴心包络经流注,从胷走手,长二尺五寸,共七尺,是命门也。对肾一而为二,左名肾,男子以藏精,右为命门,女子以系胞,元气之根,精神之舍。
    【 天锡曰:人之初生,受胎之始于任之兆,惟命门先具,有命门,然后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后生肺,肺生皮毛,有脾然后生肾,肾生骨髓,有肾则与命门合,二数备,故肾有两岐也。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肾与命门所生,虽有先后之异,其气亦相通。夫命门所生,自无为有,作诸神精之所舍,元气系之,故男子为藏精之处,女子系于胞囊。盖精者乃五脏六腑之精,若有余则悉归于肾,肾受精气,故神出焉。传曰:聚精会神者,此也。】
    受病同归于膀胱,诊候两分于水火,实则脉实。
    【 潜溪曰:命门受病,当辨水火之异,如小便清利、脉沉迟,是气寒,属肾水。小便赤濇、脉沉数,是气热,属命门火。所受同者,谓命门与肾同归膀胱一腑也。所主异者,谓有寒热之别,而一归于寒水,一归于相火也。右尺沉诊候命门。】
    是经也,配成之脏,号心包,属命门,主相火,司暑热。
    【 左为肾,右为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既云气通,其脉同也,较此推之,五部分脉,亦当同肾部断焉,庶不失经意耳。虽曰如是,学宜圆变体认,岂在执泥而已!】
    本经补泻温凉药
    补:沉香、黄芪、肉桂、肉苁蓉、胡芦巴。
    泻:乌药、枳壳。
    温:附子、川芎、肉桂、沉香、腽肭脐、补骨脂。
    凉:黄连、黄蘗、柴胡、山栀仁。
    东垣报使引本经药:柴胡 【 行上,】 川芎、青皮 【 行下】
    景岳全书 【 明?张介宾】
    命门余义
    命门之义,《内经》本无,惟越人云:肾有两者,非皆肾也。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也。余以其义有未尽,且有可疑,故着有三焦胞络命门辩,附梓《类经》之末,似已尽其概矣。然而犹有未尽者,恐不足以醒悟后人,兹因再悉其蕴,条列于左。
    一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六腑之本。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然必春气始于下,则三阳从地起,而后万物得以化生,岂非命门之阳气在下,正为脾胃之母乎?吾故曰:脾胃为灌注之本,得后天之气也。命门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气也。此其中固有本末之先后。观东垣曰:补肾不若补脾。许知可曰:补脾不若补肾。此二子之说,亦各有所谓,固不待辩而可明矣。
    一命门有火候,即元阳之谓也,即生物之火也。然禀赋有强弱,则元阳有盛衰,阴阳有胜负,则病治有微甚,此火候之所以宜辩也。以三焦论火候,则各有所司,而何以皆归之命门?不知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化,此实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荣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使真阳不发于渊源,则总属无根之火矣。火而无根,即病气也,非元气也。故《易》以雷在地下而为复,可见火之标在上,而火之本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极畏寒,若使命门阴胜,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凡善治此者,惟从其性,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据其窟宅,而招之诱之,则同气相求,而虚阳无不归原矣。故曰:甘温除大热,正此之谓也。奈何昧者不明此理,多以虚阳作实热,不思温养此火,而但知寒凉可以灭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毙耶?此是医家第一活人大义,既从斯道,不可不先明此理。倘三焦有客热邪火,皆凡火耳,因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难?是本非正气火候之谓也。学者于此,当深明邪正二字,则得治生之要矣。
    一命门有生气,即干元不息之机也,无生则息矣。盖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升,阴主降。惟动惟升,所以阳得生气;惟静惟降,所以阴得死气。故干元之气,始于下而盛于上升,则向生也;坤元之气,始于上而盛于下降,则向死也。故阳生子中而前升后降,阴生午中而前降后升。此阴阳之岐,相间不过如毛发,及其竟也,则谬以千里,而死生之柄,实惟此毫厘升降之机耳。又如水暖则化气,化气则升,无不生也。水寒则成冰,成冰则降,无不死也。故肾气独沉,则奉生者少,即此生气之理也。至若人之生气,则无所不在,亦无所不当察。如脏腑有生气,颜色有生气,声音有生气,脉息有生气,七窍有生气,四肢有生气,二便有生气,生气即神气,神自形生,何不可辨?衰者速培,犹恐不生,尚堪伐乎?而况其甚者乎?故明师察此,必知孰者已亏,孰者犹可;孰者能益生气,孰者能损生气;孰者宜先攻病气以保生气,孰者宜先固生气以御病气。务思病气虽如此,生气将如何?见在虽如此,日后将如何?使不有原始要终之明,则皆寸光之流耳。虽然,此徒以斯道为言也。而斯道之外,又有说焉。夫生气者,少阳之气也。少阳之气,有进无退之气也。此气何来?无非来自根本。此气何用?此中尤有元真。盖人生所贵,惟斯气耳,而出入之权在呼吸,斯气数之宝藏也。河车之济在辘轳,实转运之神机也。其进其退,其得其失,总在生息之间,而彭殇之途,于斯判矣。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此生气之谓也。予见遭剥于是者,不可胜纪,故特明其义于此。
    一命门有门户,为一身巩固之关也。经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又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又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是可见北门之主,总在乎肾,而肾之政令,则总在乎命门。盖命门为北辰之枢,司阴阳之柄,阴阳和则出入有常;阴阳病则启闭无序。故有为癃闭不通者,以阴竭水枯干涸之不行也;有为滑泄不禁者,以阳虚火败收摄之无主也。阴精既竭,非壮水则必不能行;阳气既虚,非益火则必不能固,此固其法也。然精无气不行,气无水不化,此其中又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亦在乎慧者之神悟,有非可以笔楮尽言者。
    一命门有阴虚,以邪火之偏胜也。邪火之偏胜,缘真水之不足也。故其为病,则或为烦渴,或为骨蒸,或为欬血吐血,或为淋浊遗泄,此虽明是火证,而本非邪热实热之比。盖实热之火,其来暴而必有感触之故;虚热之火,其来徐而必有积损之因,此虚火实火之大有不同也。凡治火者,实热之火可以寒胜,可以水折,所谓热者寒之也。虚热之火不可以寒胜,所谓劳者温之也。何也?盖虚火因其无水,只当补水以配火,则阴阳得平而病自可愈。若欲去火以复水,则既亏之水未必可复,而并火去之,岂不阴阳两败乎?且苦寒之物,绝无升腾之生气,而欲其补虚,无是理也。故予之治此,必以甘平之剂,专补真阴,此虽未必即愈,自可无害。然后察其可乘,或暂以清解,或渐加温润,必使生气渐来,庶乎脾可健则热可退,肺渐润则嗽渐宁,方是渐复之佳兆,多有得生者。若但知知、蘗为补阴,则愈败其肾而致泄泻食减,必速其殆矣。
    石室秘箓 【 清?陈士铎】
    论命门
    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内经》已详言之。余再取而尚论者,盖命门之经虽彰,而命门之旨尚晦也。命门既为十二经之主,而所主者何主也?人非火不能生活,有此火而后十二经始得其生化之机。命门者,先天之火也,此火无形,而居于水之中。天下有形之火,水之所克;无形之火,水之所生。火克于水者,有形之水也;火生于水者,无形之水也。然而无形之火,偏能生无形之水,故火不藏于火而转藏于水也。命门之火,阳火也,一阳陷于二阴之间者也。人先生命门而后生心,其可专重夫心乎?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无不借命门之火以温养之也。此火宜补而不宜泻,宜于水中以补火,尤宜于火中以补水,使火生于水,而还以藏于水也。倘日用寒凉以伐之,则命门之火微,又何能生养十二经耶?此《内经》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非重言命门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