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黄疸三例

    例一:
    吴××,男,四十余岁。发热、恶寒,目黄,小便短赤。头昏,不思饮食,腹胀,肝区疼痛已十余日。经西医检查,肝肿大肋下二横指,肝功有改变,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转我所诊治。察其脉弦,舌红,苔黄腻,此系脾失踺运,外有表邪,湿热内蕴,发为黄疸。证属阳黄。宜解表宣肺,清热利湿为治,方用《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茵陈。处方:
    麻绒6克  连翘10克  红饭豆15克  杏仁10克  茵陈10克
    桑白皮10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大枣3个
    此方为“外疏通,内畅遂”之表里两解法。方中用麻黄、杏仁宣肺解表,桑白皮代梓白皮泻肺,赤小豆、连翘、茵陈清热利湿,草、姜、枣辛甘相合健脾和中。诸药相配,使肺气得宣,不仅能解除在外之表邪,而且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湿热可由小便分利。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发热稍退,已不恶寒,腻苔亦减,能饮食。但所摄不多,仍觉头昏,目黄,小便短赤。此系湿减热存,继用仲景栀子柏皮汤去甘草加茵陈。处方:
    栀子6克  黄柏10克  茵陈10克
    此方继续清降在里之湿热。
    三诊:服二剂后,目黄全退,小便转清,惟仍有腹胀,食欲不振。拟方用茵陈六君汤健运脾阳为治。处方:
    潞党参15克  白术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陈皮9克
    茵陈9克  甘草6克  香附9克  生姜3片
    连服三剂后,腹胀消失,饮食好转。为巩固疗效,建议守方服十余剂,以作调治。
    例二:
    黄××,女,六十四岁。初病微热,头眩身痛,午后恶寒,不思饮食,脘腹闷胀。曾服白术、巴戟、果杞等补脾肾药,发热增高,两目发黄,转余诊治。症见:舌质红,苔黄厚腻,小便短赤,有灼热感,大便秘结,心烦,脉弦数。呈现一派湿热内蕴之象。治宜清利湿热、表里同治。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
    麻绒6克  连翘10克  红饭豆15克  杏仁10克  茵陈9克
    栀子6克  枳实8克  神曲10克  焦楂10克  黄芩6克
    香薷3克  陈皮6克  甘草3克  竹茹3克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发热减轻,再剂热退,两目发黄已退,肝区痛及舌腻均减,小便转清,仍感胁腹闷胀。此乃肝气郁滞,湿热未尽,仍以清热利湿、舒肝理气为主,改用自拟方柴葛连苡汤加味。处方:
    柴胡9克  连翘10克  葛根15克  苡仁20克  藿香6克
    杏仁10克  赤芍15克  杭芍10克  茵陈9克  枳实10克  甘草3克
    三诊:上方服二剂后,舌腻退净,大便畅通,胸闷心烦亦止,惟口苦唇干,夜间虚烦不眠。拟方予温胆汤加味。处方:
    陈皮10克  法夏10克  茯苓1o克枳实10克  竹茹6克
    青蒿6克  栀皮6克  桔络6克  石斛10克
    服上方后,虚烦止,能安眠,继予《金匮要略》酸枣仁汤(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加山萸肉调治而愈。
    例三:
    张××,女,初生五个月。初病发热,咳嗽,三日后出现两目发黄。西医诊断为传染性肝炎。症见:舌苔黄腻.脉浮数。此为表邪未解,里有湿热,肺失肃降,胆气上逆。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茵陈。处方:
    麻黄5克  连翘6克  红饭豆10克  杏仁6克  茵陈5克
    桑白皮5克  甘草3克  生姜2片大枣1个
    此方表里两解,为外有表邪,里有湿热郁蒸所致发黄之效方。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微汗出,热退,咳减。惟舌苔尚腻,是湿热未尽,予自拟方三仁化湿汤加茵陈。处方:
    杏仁5克  苡仁6克  波蔻仁3克  京夏6克  茯苓9克
    通草3克  厚朴3克  茵陈5克  陈皮3克  竹茹3克
    服二剂后,咳止苔退,继予参苓白术散加茵陈调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