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大蒜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 Allium sativum L. 的鳞茎。亦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名医别录》)等。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功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主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内服:煎汤,4.5~9g;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新鲜鳞茎每100g中含水分70g、蛋白质4.4g、脂肪0.2g、碳水化合物23g、粗纤维 0.7g、灰分1.3g、钙5mg、磷44mg、铁0.4mg、硫胺素0.24mg、核黄素0.03mg、尼克酸0.9mg、抗坏血酸3mg。
    蒜含挥发油约0.2%,具有辣味和特臭,挥发油中含多种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组成的硫醚化合物,如:甲基烯丙基硫醚(Allyl methyl sulfide)、甲基烯丙基二硫醚(Allyl methyl disulfide)、甲基烯丙基三硫醚(Allyl methyl trisulfide)、甲基烯丙基四硫醚(Allyl methyl tetrasulfide)、甲基烯丙基五硫醚(Allyl methyl pentasulfide)、甲基丙基三硫醚(Methyl propyl trisulfide)、二甲基硫醚(Dimethyl sulfide)、二甲基二硫醚(Dimethyl disulfide)、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 trisulfide)、二乙烯基硫醚(Divinyl sulfide)、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 sulfide)、二丙基二硫醚(Dipropyl disulfide)、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 trisulfide)、二烯丙基四硫醚(Diallyl tetrasulfide)、二硫杂环戊烯(Dithiocyclopentene)、丙基烯丙基二硫醚(Allyl propyl disulfide)、丙基烯丙基三硫醚(Allyl propyl trisulfide)等。
    挥发性成分中也含大蒜辣素(Allicin),为抗菌的有效成分。大蒜辣素在新鲜大蒜中并不存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Alliin)受大蒜酶(Alliinase)的作用,水解而产生的。大蒜辣素的溶液受热时很快失去作用,遇碱亦失效,但不受稀酸影响。 挥发油中尚含有一种大蒜制生素(Allistatin)和大蒜配糖体(Glucominol)以及聚伞花烯(Cymene)、二氯化硫(Sulfur dioxide)、2-羟基丙烯(2-Hydroxypropylene)、丙醛、戊醛等。从大蒜中还提出另一种杀菌成分为二烯丙基硫代磺酸酯(Diallyl thiosulfonate),定名为“大蒜新素”。
    大蒜中亦含有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蔗糖、棉子糖、淀粉、大蒜糊精、大蒜糖(Scorodose)以及 D-半乳聚糖、D-果聚糖、D-葡聚糖、D-阿聚糖等。
    大蒜中尚含多种氨基酸,其中以胱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最高。
    大蒜中还含多种酶,如蒜酶、过氧化酶、水解酶、多元酚氧化酶、己糖激酶以及聚果糖甙酶、转化酶、磷酸酯酶、果胶脂酶、胰蛋白酶等。
    此外,从大蒜中分离出胡蒜素(Scordinin)A1、A2、A3、B1、B2、B3 等多种硫甙化合物。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大蒜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均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霍乱弧菌和痢疾杆菌的敏感性比较强。紫皮蒜的抗菌效力较白皮蒜强。对脑膜炎球菌有抑制作用。即使对青、链、氯、金霉素耐药的细菌,大蒜制剂对其也有抑制作用。但变形与绿脓杆菌则抗力较大。对小鼠肺炎双球菌性腹膜炎无保护作用。血清能显著减少其对结核菌的作用,对实验性小鼠结核病则无疗效。痢疾杆菌在含有大蒜的培养基中长期培养,可对大蒜产生明显的耐药性,但与黄连素、合霉素、磺胺等无交叉耐药现象。对大蒜制剂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大为降低,但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无明显改变;对大蒜耐药的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亦未降低。关于大蒜的抗菌机制,有人认为是:大蒜中所含有效成分大蒜辣素分子中氧原子与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半胱氨酸分子中的巯基相结合,从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
    大蒜对真菌具有较强的杀灭、抑制作用。大蒜新素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对烟曲霉的抑菌实验提示,大蒜素与5-氟脲嘧啶、二性霉素 B 有协同作用。大蒜提取物主要影响真菌生长的迟缓期。合成的大蒜素抗深部真菌的作用强于大蒜提取物,但是全血细胞能迅速降低两者的抗真菌活性。亦有报告指出,大蒜在体外对恙虫热立克次体有强大抑杀作用。有人认为,大蒜对增强肺泡巨噬细胞溶菌酶活性有显著作用,它能显著增强肺泡巨噬细胞溶菌霉的活性可能是其抗感染作用的机制之一。
    体外试验表明:大蒜提取物对巨细胞病毒有抑制作用,其作用随浓度的加大而增强;对流感病毒B、疱疹单病毒亦有杀灭作用。
    2. 抗原虫作用 大蒜有较强的抗原虫作用。加5%~15%大蒜液于阿米巴痢疾病人的大便玻片上,可见阿米巴立即停止活动,经大蒜作用后,再施培养,阿米巴不再生长。有人报告,大蒜汁、大蒜挥发性物质或大蒜浸出液,对阴道滴虫亦有强大杀灭作用。
    3. 降血脂作用 研究证明,大蒜能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大蒜精油对喂饲胆固醇(0.5g/kg)所致家兔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降低以及维持α/β脂蛋白正常水平有明显的作用。大蒜新素50mg/kg/d灌胃,可有效防止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鹌鹑血浆总胆固醇水平的急骤升高,并可维持动脉及肝脏cAMP水平接近正常对照组。动物实验表明:大蒜油可有效地对抗血脂升高,使血清、肝、肾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肝总脂维持在正常范围。大蒜油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可能与降低血清酯化胆固醇有关。人工合成的大蒜素亦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还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大蒜水溶性提取物对高脂实验动物的总胆固醇和 LDL 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趋势。大蒜的乙醇提取物减压冻干、经120℃一小时高压消毒大蒜以及大蒜粉均能降低高脂实验动物的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游离胆固醇,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与总胆固醇的比例。有报告认为,陈大蒜能更有效地防止高胆固醇饮食所引起的家兔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新大蒜可延缓脂肪肝的发生。关于大蒜降脂作用的机制,有实验提示,服大蒜后动物粪中胆汁酸盐排出减少,可能与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有关。亦有实验表明大蒜可明显减少小鼠肝中脂质的生物合成,同时影响其肝中糖原合成,降低血糖水平,并增加血浆胰岛素水平。用家兔实验也得到相同结果。大蒜及其提取物对喂饲高胆固醇的大鼠肝脏中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苹果酸酶有抑制作用。大蒜油降血脂的机制可能是大蒜油抑制了含巯基基团的酶或底物的活性。有报告指出,人工合成大蒜素能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实验动物血浆、肝脏及其动脉壁的 cAMP水平。
    4. 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 大蒜对营养性高脂血症和血液凝固性变化有非常显著的保护作用。健康成人进脂肪餐和加服大蒜汁可使纤维蛋白原降低10%,胆固醇下降7.1%,凝血时间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分别增加22%和15%。正常人每人每天口服大蒜油0.2ml,血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显著增加,连续3个月后增加为服药前的130%,且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直至停药二个月后才降低到接近服药前的水平。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服大蒜油三个月使纤溶活性升高84%,亦于停药两个月降到服药前水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大蒜油20天后,血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加95.5%,而安慰剂仅增加24%。但亦有与此不同的实验报告,有人指出,大蒜油能防止脂肪餐引起的凝血时间缩短和纤溶活性下降,给30名患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和20名健康人每天服大蒜油3.75mg,连续12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β-脂蛋白均无显著变化。合成大蒜素和提取大蒜素对动物凝血时间均有延长作用,但对血纤维蛋白原及纤维活性未见有何影响。
    5.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实验表明:大蒜精油能降低由ADP、肾上腺素、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抗聚效果与剂量正相关。从大蒜油中分离出的二烯丙一硫化物、二烯丙二硫化物,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二烯丙三硫化物均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的作用最强,其次是二烯丙基三硫化物。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在体内有抗五羟色胺所引起的血小板凝集作用,并可轻度抑制凝集的血小板变形。人工合成的大蒜素亦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发现,大蒜油有类似阿司匹林的作用。大蒜素具有明显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通过提高血小板内cAMP这一主要环节而实现的。此外,大蒜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模式与抑制血小板上纤维蛋白原受体有关。关于大蒜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机制,有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抑制血小板AA代谢; ②升高血小板cAMP水平;③ 改变血小板膜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血小板的摄取和释放功能;④ 抑制血小板膜上纤维蛋白原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⑤影响血小板膜上的巯基,从而改变了血小板的功能。
    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证明:大蒜能激活吞噬细胞,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有明显促进作用,能提高整个巨噬细胞系统对刚果红染料颗粒从血中的清除率。正常及实验性阑尾炎家兔右下腹皮肤外敷大黄、芒硝及大蒜加醋研成的糊剂,对阑尾及脾脏的网状内皮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表现为网状细胞增生和增大,阑尾的炎症减轻,因此可用于外敷治疗阑尾炎。患者注射大蒜注射液后,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玫瑰花瓣状反应等显示其免疫指标有所升高。有人认为,大蒜可能有免疫激发作用,属于免疫激发型中草药。
    7.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大蒜挥发油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大蒜油对自由基形成、对四氯化碳诱导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作用均呈抑制效果,作用程度相当于维生素 E,提示抗氧化活性在大蒜油抑制四氯化碳诱发肝损伤方面起重要作用。大蒜辣素对四氯化碳诱发的大鼠肝损伤所致之GP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量效关系。亦有实验表明:大蒜提取物可避免大鼠肝微粒体形成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具有保护微粒体不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并有使微粒体膜免于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此外,大蒜还能增加小鼠肝细胞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从而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8.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实验表明:大蒜制剂有减慢心率、增加心收缩力,扩张末梢血管,增加利尿的作用,亦能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血压,但对正常动物的血压则无明显影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有效。口服大蒜制剂,能使实验性高血压犬的血压明显下降至正常。麻醉兔和犬静脉注射大蒜浸出液均能引起短暂的血压下降;蛙全身血管灌流有微弱的血管扩张作用。用大蒜提取物0.2g/kg给乌拉坦麻醉猫静脉注射,能使其血压降低50mmHg(6.65kPa)或更多。但亦有实验表明:大蒜的乙醇提取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无明显影响。对麻醉犬胃内给予大蒜胶囊后,能产生明显的、与剂量相关的利尿利钠作用。 当剂量为15mg/kg时,所有动物均出现明显降压反应,持续时间较利尿排钠作用更长;高剂量组动物在 200分钟后动脉压仍继续下降。有人认为,蒜对麻醉犬的利尿排钠和降压作用与人和大鼠静脉滴注低剂量心房肽所得结果相似。亦有报告指出,大蒜乙醇提取物至少含两种药理活性物质,一种是溶于氯仿的,有杀菌作用,对离体蛙心有轻度兴奋作用,对麻醉猫有轻度升压作用,对离体兔肠有麻痹作用;另一种是不溶于氯仿的,无杀菌作用,亦不能使离体蛙心兴奋,对麻醉猫有明显降压作用,对离体兔肠有兴奋作用。
    9. 降血糖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用大蒜榨汁喂饲家兔,对控制血糖有明显效果。用14C标记的醋酸盐喂养小鼠或用14C标记的蔗糖给小鼠腹腔注射后发现,大蒜能影响其肝中糖原的合成,降低其血糖水平并增加血浆胰岛素水平。给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口服大蒜提取物,亦有降血糖作用,服药后2小时,血糖浓度降低17.9%~26.2%。
    大蒜辣素6mg/kg/d和10mg/kg/d灌胃,有提高正常人葡萄糖耐量的作用,而葡萄糖耐量可间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功能。这说明大蒜辣素降血糖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利用的结果。
    10. 抗肿瘤作用 有报告指出,新鲜大蒜有抑制雌性小鼠乳腺癌发生的作用,其蒜辣素可能是其活性成分。大蒜液及大蒜提取物对大鼠腹水肉瘤MTK-Sarkoma Ⅲ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的瘤细胞具有抗有丝分裂作用。天然蒜油对肝癌腹水型及实体型两种病株均有显著延长小鼠生命的作用。腹腔或瘤体注射50~100mg/kg,对动物多种实体肉瘤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0%~50%。经天然蒜油治疗的小鼠肉瘤S180,切片镜检发现对细胞核分裂有抑制作用。人工合成蒜油注射液对网织细胞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其疗效接近消瘤芥。实验表明:大蒜制剂与 5-氟脲嘧啶、环磷酰胺合用时不能增加二者的抗癌效果。体外实验证明:大蒜液的抗癌作用可能主要是由于它们间接或直接损伤癌细胞的遗传物质的载体即染色体的结构,由于染色体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了癌细胞核的退行性改变,最终引起癌细胞死亡。人工合成的大蒜油较天然大蒜油在抑制癌细胞有丝分裂导致癌细胞死亡率增高方面,有明显而稳定的效果。提示大蒜液的抗癌成分可能主要是二烯丙基硫代磺酸酯。大蒜对网状细胞肉瘤和肝癌腹水瘤株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51.5%和42.9%。实验发现,大蒜提取液对鼻咽癌、肝癌和Hela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是大蒜辣素直接或间接地损伤癌细胞的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染色体的退行性改变。小鼠体内实验的抑瘤有效剂量比中毒剂量低得多,安全度大。大蒜匀浆和大蒜新素有良好的抗胃癌细胞的作用,大蒜新素只需5-Fu剂量的1/3左右,即能获得同样效果。大蒜新素尚具有强烈的抑制人体胃腺癌细胞株(SGC)细胞集落形成的作用,并有诱发人体淋巴细胞(SCE)的作用,二者存在负相关。
    大蒜油对亚硝胺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有明显干扰作用。大蒜及其提取物能阻断亚硝酸胺合成。用大蒜灌胃能明显抑制从胃液中分离出的硝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和亚硝酸盐的产生,大蒜提取液在体外模拟胃液条件下能明显阻断二甲基亚硝胺(DMNA)、二乙基亚硝胺(DENA)和二丁基亚硝胺(DBNA)的化学合成,大蒜液的剂量与DENA和DBNA的合成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其原理在于大蒜的有效成分能消除反应液中的亚硝酸盐,即大蒜中含有一种较特异的巯基化合物烯丙基硫醇,该化合物竞争性地与亚硝酸盐结合,生成烯丙基硫代亚硝酸酯,从而阻断亚硝胺的化学合成。大蒜提取液0.5g/ml还可阻断大肠杆菌等对DENA和DBNA合成的促进作用,这一效应对人群预防癌症可能具有意义。
    大蒜对白血病细胞集落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为预防和治疗白血病提供了新线索。
    11. 其他作用 有实验表明:大蒜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蒜氨酸和大蒜乙醇提取物在体外的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参;在体内,大蒜对肝脏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亦优于人参,但在脑内的活性则不及人参。
    大蒜可以促进胃液分泌,促进维生素B族的吸收,增进食欲。大蒜含有一种能刺激垂体的物质,有助于控制内分泌腺的分泌,从而调节人体对脂肪和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促进机体的代谢活动。
    大蒜新素对人及大鼠、田鼠的精子具有抑灭作用,体外抑精效力较强,当药液浓度在0.75%时,可在20秒内将精子杀灭,在浓度为0.093时可在3~5分钟内将精子杀灭。抑精作用的强弱与药物浓度相关,且有种属差异。大蒜新素在有效抑精浓度时对动物阴道局部无刺激作用,也不抑制乳酸杆菌的生长繁殖。
    大蒜乙醇提取物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并能加强雌二醇对子宫的兴奋作用。
    大蒜提取物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但对实验性的皮下肉芽囊的渗出则无影响。从大蒜中提取出一种抗凝血成分,在试管及整体试验中均有降低血钙的作用,给兔静脉注射70mg,可见肌肉抽搐,并能致死。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支气管哮喘 紫皮大蒜 10~15 头(视年龄、体型而定)捣泥,麝香1~1.5g,研成细末。让患者伏卧,以肥皂水、盐水清洁局部皮肤,先将麝香末均匀的撒敷在第七胸椎棘突到第十二胸椎棘突宽8分~1寸的脊部中线长方形区域内,继将蒜泥覆盖于麝香上,60~70分钟后将麝香及蒜泥取下,清洗局部,涂以消毒硼酸软膏,覆以塑料薄膜并以胶布固定。治疗184例,观察2年以下者72例,显效58例,好转10例,无效4例。随访2年以上者112例,痊愈46例,显效42例,好转19例,无效5例。〔陕西中医 1983;(3):9〕
    2. 治疗肺炎a. 大蒜糖浆(10%或100%)15~20ml,每4小时服1次。治疗大叶性肺炎9例,6例治愈,3例效果不满意。治愈病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3天,症状及体征于退热后均迅速改善或消失。X线胸部复查,均在3~5天后阴影逐步减退或消失。〔中华内科杂志 1960;8(1):36〕
    b. 生大蒜6~9g,捣碎,冲入沸水60ml,浸泡1小时,去渣,分3次口服。治疗小儿真菌性肺炎28例,在7~18日内均痊愈出院。〔中级医刊 1987;(6):54〕
    3. 治疗肺结核 每次用紫皮大蒜1头约50g,放于玻璃瓶中,用木棒捣碎后,将蒜泥摊布于瓶壁及瓶底上,在均匀呼吸及深呼吸交替进行中用口吸其挥发气,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1~2小时。单用蒜治疗组17例20个空洞;吸入蒜气并服异菸肼治疗组21例27个空洞。均取得一定治疗效果。〔新中医1980;(4):26〕
    4. 治疗咯血 新鲜大蒜1只,去皮,捣成泥状,取9g,加硫黄末6g、肉桂末3g,研匀后,分涂两块纱布上,敷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隔日换1次。治疗35例,咯血停止29例,其中有5例系大量咯血用垂体后叶素无效,改用本法治疗咯血停止。本方对肺虚型咯血疗效最显著。为防止皮肤起泡,可先在局部涂上石腊油。〔中华医学杂志 1977;(12):777〕
    5. 治疗阿米巴痢疾 每日口服紫皮大蒜1头,连服7天;另用10%大蒜液70~100ml 灌肠,每日 1次,共6次,治疗阿米巴痢疾100例,治疗后平均两天内大便转阴。〔东北医学杂志 1952;(7):617〕
    6. 治疗急性肾炎 紫皮大蒜250g,去皮,成熟西瓜1个(约3~4kg)将皮开一个三角口,将去皮大蒜塞入西瓜内,再以切下的瓜皮盖好,然后削掉西瓜硬皮,放锅内蒸熟,将瓜与大蒜并食,1日内分次食完,削下的硬皮煎汤作茶饮。治疗21例,治愈14例,好转5例,无效2例。〔湖北中医杂志 1986;(2):51〕
    7. 用于利尿 大蒜120g,芒硝60g,捣成浆糊状,外敷两侧肾区(局部用油沙布保护,以防灼伤起泡),每日敷2~4小时,3天为1个疗程。治疗15例肾功能衰竭少尿者,其中5例慢性肾盂肾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者疗效良好,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者则无明显疗效。〔中医杂志 1981;(11):38〕
    8. 治疗关节炎 将大蒜头(去皮)100g,捣成糊状;李树皮50g ,加水100ml,煎取20ml;生姜10g 捣烂取汁,加蜂蜜6g 调匀,以上诸药调成糊剂,摊在塑料布上,厚约0.2cm,外敷关节周围,用绷带包扎固定,待局部有发热、刺痛感30~50分钟,除去敷药,暴露患部即可。治疗104例,治愈56例,显效31例,有效12例,无效5例。疗程9~50日,平均35日,一般敷药1次。〔四川中医 1989;(3):33〕
    9.治疗急性乳腺炎 大蒜切分许厚薄片,放肿块上,以蚕豆大艾柱灸之,患者觉灼热难忍时可将蒜片提起或沿皮肤移动后再放回原处。每灸4~5次要换新蒜片。到灸至局部红晕、乳汁自行外溢为1疗程。治疗18例,1次治愈者5例,2次治愈者13例。〔新疆中医药 1985;(2):19〕
    10. 治疗急性阑尾炎 鲜大蒜头12个(剥外皮洗净),芒硝180g,将2药捣成糊状,先在右下腹压痛处用醋涂擦一遍,然后将药敷于压痛处,厚约1cm,范围要大于病灶,40~60分钟去掉敷药,用温开水洗净局部,再将生大黄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原压痛处,6~8小时后用水洗去。治疗374例,痊愈340例,显效20例,无效14例。〔新医学 1973;(8):398〕
    11. 治疗阑尾脓肿 右下腹包块穿刺抽脓,以灭滴灵液冲洗,然后取大蒜50~100g,芒硝20~50g,混合捣烂呈糊状,用7~10层纱布包裹并敷在包块处(患部垫上1层油纱布)。抽脓时应尽量1次抽完,外敷药每1~2天更换1次。病重者可加服大黄牡丹皮汤。治疗15例,除2例因脓肿大、中毒症状严重而手术治疗外,均以本法治愈。其中穿刺1次者9例,2次者3例,3次者1例。〔四川中医 1988;(9):23〕
    12. 治疗斑秃 取成熟的新鲜红皮蒜,去皮,在消毒的容器中捣烂取汁,加入甘油,蒜汁与甘油按3:2或3:1的比例拌匀。局部用温水洗涤后外搽本药,每日2~3次。药物配制后不宜放置过久,涂药勿达健康皮肤。兼服汤剂,药用黄芪、当归、桑椹、黄精、白术、白芍各15g,熟地20g,鸡血藤25g,黑豆30~50g,随证加减。治疗856例,用药 17~46天后,痊愈842例,未愈14例。〔吉林医学 1985;(5):24〕
    13. 治疗癣症 川椒(去籽)25g,紫皮大蒜 100g,先将川椒研粉,再与大蒜混合,捣成药泥,装入瓶内备用。用温水浸泡、洗净、擦干患处,再以棉签敷上薄薄一层大蒜泥,用棉球反复揉搓,使药物渗入皮肤,每天1~2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头癣3例、手足癣13例、体癣11例、甲癣13例,全部治愈,随访一年无复发,治疗中有5例出现眉部轻微灼痛,未影响继续治疗。〔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10(4):211〕
    14. 治疗蜈蚣咬伤 独头大蒜 1 枚(新鲜尤佳)剥去蒜衣,切开并以其截面反复擦伤口及其周围 2~3cm 处10~15分钟,每小时1次。治疗15例,经擦治3~10次后均愈(其中加服黄连解毒汤加减者1例)。〔新中医 1991;(6):6〕
    15. 治疗霉菌性感染 大蒜30~40g,剥皮洗净,捣成蒜泥,用沸水3000ml,浸泡1~2小时得大蒜液,每次100ml,每日3次口服,1周为1个疗程。治疗重症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肺部霉菌感染12 例,全部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11(7):429〕
    方剂选用:
    1. 治疗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濒湖集简方》)
    2. 治疗疟病:独头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
    3. 治疗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蒜连丸)
    4. 治疗背疽漫肿无头者(用湿纸贴肿处,但一点先干处,乃是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钱许。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外科精要》)
    5. 治疗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
    (《简要济众方》)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本品外敷能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故不可敷之过久。灌肠法不宜用于孕妇。
    毒副作用:天然或合成大蒜新素给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 70mg/kg,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 600mg/kg。大蒜油给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34.9mg/kg。
    家兔静脉注射大蒜水溶醇不溶成分或挥发油可使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给予生大蒜亦有相似作用。
    临床应用本品,成人每日服大蒜汁50~60ml,连服4天,无任何毒性。大蒜注射液长期静脉滴注容易导致静脉炎。大蒜局部应用有较强刺激性;与动物或人的红细胞接触可使之变成棕黑色,高浓度甚至可使红细胞溶解。
    【医家论药】
    “葫,大蒜也。辛温能辟恶散邪,故主除风邪,杀毒气及外治散痈肿疮也。辛温走窜,无处不到,故主归五脏。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总之,其功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恶邪,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本草经疏》)
    “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癖、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日华子本草》)
    “葫蒜,其气薰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恶邪,消痈肿,化癥积肉食,此其功也。”“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本草纲目》)
    “大蒜,性热善散,善化肉,故人喜食,多用于暑月。其伤脾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化肉之功,不足言也。”(《本草衍义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