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皂荚

    为豆科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果实。亦名皂角(《肘后备急方》)、大皂荚(《备急千金要方》)、大皂角(《本草纲目》)。味辛,性温,有毒。入肺、大肠经。功能:祛风痰、除湿毒、杀虫。主治:中风口眼 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口噤、痈肿便毒、疮癣疥癞。内服:研末或入丸剂,每次 0.6~1.5g。外用:煎汤洗、捣烂或烧存性研末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荚果含三萜皂甙、鞣质。皂甙有皂荚甙(Gledinin),水解后得甙元(Gledigenin)和皂荚皂甙(Gleditschiasaponin),水解后得甙元(Gleditschiasapogenin)及阿拉伯糖(Arabinose)。此外,尚含蜡醇(Ceryl alcohol)、廿九烷(Nonacosa- ne)、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等。
    同属植物 Gleditsia triacanthos L. 的叶含大量生物碱三刺皂荚碱(Triacanthin)。
    药理作用:
    1. 祛痰作用 含皂甙类的药物,能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的促进呼吸道黏液分泌,产生祛痰作用(恶心性祛痰药)。动物实验证明:皂荚煎剂灌胃有明显的祛痰作用,能使猫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较桔梗、前胡为差,持续时间较短。
    2. 抗菌作用 在试管内,皂荚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革兰阴性肠内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
    皂荚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 其他作用 三刺皂荚碱有罂粟碱样作用,可治疗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胆囊炎等。
    皂甙有显著的溶血作用,但皂荚的溶血作用与远志皂甙的即刻溶血作用不同,一般出现较迟。
    皂荚(1:230)对阴道滴虫有中度抑制作用,其机制为:皂甙能使阴道滴虫胞浆膜变薄,胞浆爆出,致虫体溃灭。
    4. 皂甙的一般特性 皂甙存在于数百种植物之中。它能降低表面张力。其溶液(1:1000)振摇时,溶液中每个气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围而形成一薄膜,而使泡沫持久不灭。同样,遇油类物质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剂。皂甙能改变细胞表面的通透性,而成为一般原浆毒。对胆甾醇有特别的亲和力,有很强的溶血作用(作用于血细胞表面的类脂质),但其溶血作用能被胆甾醇所对抗。对鱼类毒性很强,高等动物对皂甙一般很少吸收,因此其主要为局部黏膜的刺激作用及使分泌增加等。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哮喘 红枣500g,蒸熟去皮核,捣成泥,大皂荚90g,研细末和入作丸,如绿豆大,焙干,每日3次,每次3g,温开水送服。1周后哮喘渐平,咳嗽、咳痰均减。一般用药3个月诸症皆平。〔浙江中医杂志 1985;20(1):18〕
    2.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鲜三百草1000g,鲜皂角刺250g,煮沸后即直接熏蒸局部,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如疼痛剧烈,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一般治后痛减,3~5天可愈。〔四川中医 1988;6(5):35〕
    3. 治疗乳腺炎 干皂角研成细末,用75%乙醇或白酒调湿,用一层纱布包成圆形小药包塞到患乳同侧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如为双侧乳腺炎,可以交替塞闻,病人感到鼻孔内有轻微刺辣感,鼻涕增多,无其他副作用。治疗43例,其中早期36例,全部治愈。对已有脓肿形成者,可使脓肿更局限。〔中华医学杂志 1973;53(11):685〕
    4. 治疗急性肠梗阻 葛根、皂角各500g,加水4000ml,熬40分钟,去渣置于火炉上,使汤药不致烫伤为度。另用10 层纱布制成33cm×33cm的纱垫4块,浸药液后,将其置于腹部持续热敷。每日2~3次,每次反复更换持续1小时,如病情需要,次日重新取药使用,并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抗生素,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持续性胃肠减压。如症状加重应积极准备手术。治疗44例,治愈37例,好转1例,无效6例。〔河南医学院学报 1965;(22):203〕
    5. 治疗亚急性盆腔炎 皂角刺30g,大枣10 枚,煎半小时以上,弃渣取药液300~400ml,再加粳米30g,煮成粥状,分2次服用。治疗亚急性盆腔炎效果显著。〔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3):21〕
    6. 治疗小儿厌食症 干皂荚洗净切断,放锅中先武火后文火煅存性,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1g,每日 2 次,用糖拌匀吞服。治疗110例,痊愈86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有效病例平均疗程5天。〔湖北中医杂志 1987;(1):25〕
    方剂选用:
    1. 治疗卒中风口 :大皂荚一两(去皮、子,研末下筛)。以三年大醋和,左 涂右,右 涂左,干更涂之。(《备急千金要方》)
    2. 治疗大肠风毒,泻血不止:皂荚(长一尺二寸者)五挺(去黑皮,涂酥三两,炙尽为度),白羊精肉十两。上药,先捣皂荚为末,后与肉同捣令熟,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水下二十丸。(《太平圣惠方》)
    3. 治疗便毒痈疽:皂角(用尺以上者)一条,法醋煮烂,研成膏,敷之。(《仁斋直指方》)
    配伍效用:
    皂荚配伍半夏 皂荚辛温,有小毒,祛风痰、除湿毒,功擅通关开窍;半夏辛温,有毒,长于燥湿化痰、降气、消痞、散结。二者合用,有降气散结、祛痰开窍之功效,用于治疗痰湿壅滞之胸闷咳喘、痰多质黏咯吐不利;中风痰厥证见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喉中痰鸣有声者。
    皂荚配伍细辛 皂荚辛温,祛风痰、通关开窍;细辛辛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宣肺开郁、利气开窍。二者合用,共奏宣肺化痰开窍之功效,用于治疗中风或痰厥之证见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口流痰涎者。
    皂荚配伍明矾 皂荚味辛性温,祛风痰、除湿毒,擅化胶固之痰而开闭通窍;明矾酸涩性寒,解毒、燥湿、清热消痰,长于吐利风热之痰涎。二者伍用,有稀涎之功,能使冷涎从口中吐出而显著增强开闭通窍之效,用于治疗中风闭证之痰涎壅盛、喉中痰鸣有声、口角流涎以及痰涎壅盛所致之哮喘。
    【注意事项】
    宜忌:孕妇忌服。
    煎汤内服最大剂量不得超过6g,宜配伍生姜、甘草等同用;入丸、散剂,或用蜂蜜和丸,或用大枣汤送服,以减轻毒副作用。
    皂荚与胆矾配伍,可使毒性增强,因胆矾本身能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皂荚与老醋同时内服,能加速皂荚毒性的发作,故皆应忌之。
    毒副作用:皂甙服用剂量过大或胃肠黏膜有损伤或注射给药,均可产生全身毒性,血细胞溶解;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先痉挛,后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服用皂荚煎剂(200g 加老醋1杯)中毒死亡的报告。大量皂荚中所含之皂甙不仅刺激胃肠黏膜,10分钟后即呕吐,以后有腹泻;而且腐蚀胃黏膜,发生吸收中毒。
    本品中毒的症状表现为:初期有咽干热痛、上腹饱胀及灼热感;继而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泻、大便呈水样及泡沫状、头晕无力、四肢酸麻,可出现酱油色小便、面色苍白、黄疸等,实验室检查符合急性溶血;甚者可出现脱水、休克、呼吸急促、心悸、痉挛、谵妄,最终死于呼吸麻痹。
    中毒救治:
    1. 早期洗胃,必要时导泻。
    2. 酌情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促进毒素排泄。
    3. 对症处理:剧烈腹痛者,肌注阿托品;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病情严重者可输血、吸氧,并酌情使用激素类药物。
    4. 中草药治疗:⑴轻度中毒者:a. 玄参30g,甘草15g,蜂蜜60g,水煎频服。b. 黄柏、大黄各9g,甘草6g,水煎2次,合并,分2次服完。⑵如发生溶血性贫血,出现全身发黄、酱油色小便者,可用:黑豆衣30g,当归15g,黄芪30g,阿胶12g(烊冲),茵陈15g,田七末3g(冲)。水煎服。
    【医家论药】
    “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本经逢原》)
    “皂荚修治,其炙固随其所宜,然欲疗风或风痰,止微火煨之足矣,更不可久煨去其辛味也。”(《本草述》)
    “皂角,辛咸性燥,功专通窍祛风,故凡风邪内入而见牙关紧闭,口噤不语,胸满喉痹,腹蛊胎结,风癞痰喘,肿满坚瘕囊结等症,用此吹之导之,则通上下之窍。煎之服之,则治风痰喘满。涂之擦之,则能散肿消毒,以去面上风气。薰之蒸之,则通大便秘结。烧烟薰之,则治臁疮湿毒。”(《本草求真》)
    附药 皂角刺皂角刺(《本草衍义补遗》):为豆科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棘刺。亦名皂荚刺(《太平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本草纲目》)等。味辛,性温。功能:搜风、拔毒、消肿、排脓。主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皂角刺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皂角刺对痈疽已溃者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疠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本草汇言》)
    “角刺治痘疹气滞,不能起顶灌脓者,功效最捷,而气虚者慎勿误用,恐透表过锐,反生虚泡也。若血滞不能起顶灌脓,又需鲮鲤,当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风恶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烧灰为末,食后煎大黄汤,调一匕服之,不终剂而愈。肿疡服之即消,溃疡服之难敛,以其性善开泄也。”(《本经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