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荆芥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 的地上部分。亦名假苏(《本经》)等。味辛,性温。入肺、肝经。功能: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荆芥含挥发油1.8%,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d-Menthone),消旋薄荷酮,少量成分为右旋柠檬烯(d-Limonene)。挥发油中尚含有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3-辛酮(3-Octanone)、对聚伞花烯(p-Cymene)、3-辛醇(3-Octanol)、1-辛烯-3-醇(1-Octen-3-ol)、异薄荷酮(Isomenthone)、l-异薄荷酮(l-Isomenthone) 、3-甲基环己酮(3-Me- thylcyclohexanone)、β-榄香烯(β-Elem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β-葎草烯(β-Humulene)、胡薄荷酮(Pulegone)、异胡薄荷酮(Isopulegone)、l-胡薄荷酮(l-Pulegone)、胡椒酮(Piperitone)、胡椒碱烯酮(Piperitenone)等。
    荆芥穗中分离出荆芥甙(Schizonepeto- side)A、B、C、D、E以及荆芥醇(Schizonol)、荆芥二醇(Schizonodiol)等单萜类化合物。亦分离出芹黄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 side)、黄色黄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 glucoside)、橙皮甙(Hesperidin)、香叶木素(Diosmetin)、橙皮素(Hesperetin)和黄色黄素(Luteolin)等黄酮类成分。
    荆芥的花梗中分离出三个新的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均有抗感染活性。
    药理作用:
    1. 抗菌和抗炎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荆芥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此外,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荆芥煎剂及荆芥与防风混合煎剂均有明显抑制小鼠耳郭肿胀作用,混合煎剂比单煎效果好。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2. 解热镇痛作用 荆芥煎剂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用伤寒混合菌苗使家兔发热,给予裂叶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 2g/kg 灌胃,发现有微弱的解热作用。荆芥的镇痛作用以d-薄荷酮为代表,用d-薄荷酮100mg/kg给小鼠灌胃,能抑制因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其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
    3. 止血作用 生品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使出血时间缩短72.6%;生品荆芥使凝血时间缩短30%,而荆芥炭缩短77.7%,即荆芥经炒炭后有止血作用。有报告指出,荆芥炭混悬液和荆芥炭挥发油乳剂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且与剂量相关。但荆芥炭水煎剂及提出挥发油后的荆芥炭水煎剂,均未见明显的止血作用。报告者认为,临床上使用荆芥炭治疗各种出血疾病时,应以散剂内服为佳。亦有报告指出,荆芥炭脂溶性提取物的止血作用是通过体内促凝血、抗纤溶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实现的。
    4. 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荆芥油能降低正常大鼠体温;亦有镇静作用,荆芥油(0.5ml/kg)给兔灌胃,可见其活动减少,四肢肌肉略有松弛。
    荆芥油能明显延长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对豚鼠致喘的潜伏期,减少发生抽搐的动物数;亦能对抗乙酰胆碱或组胺引起的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尚有祛痰作用。
    荆芥水煎剂对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流行性感冒 荆芥、射干各12g,防风、柴胡、葛根、杏仁、茵陈各10g,银花20g,连翘、大青叶各15g,生石膏40g,甘草6g。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再将余药全部掺入,待水沸后改为文火煎15~20分钟,倒出药液,一剂药两煎混合在一起。热未退前每天服药2剂,每2小时服药1次,昼夜少量频服,热退后改为每天服药1 剂,分3次服下。治疗201例,热退时间在药后6小时以内者9例, 6~12 小时者 79 例,12~24 小时者90例,24~48 小时者20例,48~72小时者3例。其中服药1~2剂在1天内热退者178例,占88.6%。〔中医杂志 1991;32(1):25〕
    2. 治疗荨麻疹和皮肤瘙痒症 净荆芥穗30g,为末,过筛后装入纱布袋,均匀地撒布于患处,然后用手掌反复揉搓至发热为度,轻者1~2次,重者 2~4次奏效。〔中医杂志 1965;(12):18〕
    3. 治疗局限性湿疹 荆芥、防风、细辛、白芷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川椒适量,煎水熏洗患处,继用陈醋调药末外敷。每日2次,3日为1疗程。治疗24例,痊愈23例,无效1例。其中3例复发,皆经复用上药1~2疗程而愈。〔河南中医 1990;10(4):24〕
    4. 治疗传染性软疣 荆芥、防风、当归、蝉衣各10g,柴胡、赤芍、僵蚕、黄芩各15g,薏苡仁、大青叶各30g,甘草6g。水煎服。荆芥、柴胡、防风、僵蚕各15g,薏苡仁40g,大青叶30g,水煎取 150ml,再加硫磺40g,白矾30g。将疣顶部挑破,挤出豆腐渣样物,用上药外洗,1日5~6次。治疗 19例,痊愈17例,疗程10~20天。〔浙江中医杂志 1990;25(6):249〕
    5. 治疗产后血晕 荆芥穗30g,炒至焦黄,研细过筛,每次用6g,加童便50ml 服,共治疗25例,治愈18例,好转5例,无效2例。〔四川中医 1987;(6):35〕
    6. 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 取大白萝卜一个,从中间切开,在中央挖一凹窝,将荆芥穗10g,蜂蜜、香油各15ml放入凹窝内,置火上烧透(约2小时),于每日睡前内服。此为3岁小儿1次服用量,其他年龄可酌情增减。治疗13 例,用药2~4天,11例痊愈,2例好转。〔中原医刊 1982;(6):280〕
    7. 治疗小儿水痘 荆芥、防风各10g,板蓝根20g,芦根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94例,全部痊愈。退热时间平均6小时至1.5天,水痘结痂平均3天。〔江苏中医 1990;11(10):37〕
    方剂选用:
    1. 治疗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份。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2. 治疗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荆芥汤)
    3. 治疗尿血:荆芥、缩砂等份,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4. 治疗大便下血: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5. 治疗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6. 治疗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份。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夕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7. 治疗脚丫湿烂: 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配伍效用:
    荆芥配伍防风 荆芥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性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偏于发散上焦风寒,又入血分,可发散血分郁热;防风气味俱升,性温而润,善走上焦,可治上焦之风邪,又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能胜湿。二者均为辛温解表之品,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功较胜,相须为用,可使其解表散寒、祛风胜湿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四时感冒,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者。防风乃风药之润剂,与荆芥伍用,尚有祛风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风疹、荨麻疹及神经性皮炎等。
    荆芥配伍金银花、连翘 荆芥性微温而不热,善于解肌散风;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三者配伍,有辛凉解肌,宣散风热之功,可治疗外感风热表症。
    荆芥炭配伍升麻炭 荆芥、升麻均为疏风解表之品。炒炭应用,则发表之力大减,而功专止血。二者伍用,有明显止血之功效,亦能升清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之尿血、便血、崩漏、月经过多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毒副作用:小鼠腹腔注射荆芥煎剂,观察七天内的死亡情况,其半数致死量为30 046±76.5mg/kg。
    临床内服本品,有引起过敏反应的报告。主要表现为胸闷、上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皮肤疼痛、瘙痒、淤血及皮疹等。
    中毒救治:如引起过敏反应者及时给予抗过敏治疗。
    【医家论药】
    “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凡一切失血之证,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势,以荆芥之炒黑,可以止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本草汇言》)
    “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淤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本草纲目》)
    “荆芥,气温,味辛苦,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能凉血疏风,上清头目。辟邪毒,宣五脏,除劳渴,通血脉,除湿痹,破结气,行淤血,解肌表,诸疮疡风热皆用之。与羌活同用,能除血湿。与蝉蜕同用,能散风邪。与红花同用,能行恶血。与苏子同用,能下诸气。惟其气温而轻,故能开腠理。和醋捣烂,敷肿毒立瘥。又治产后血晕如神。大都中病即已,不可过服,过则蒸五脏神。”(《药鉴》)
    “假苏,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本草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