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川楝子

    为楝科植物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的果实。亦名楝实(《本经》)、金铃子(侯宁极《药谱》)、苦楝子(《本草图经》)等。味苦,性寒,有毒。入肝、胃、小肠经。功能:除湿热、清肝火、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主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川楝素(Toosendanin),为驱除蛔虫的有效药物。
    药理作用:
    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有报告指出,川楝子能提高胃液的pH值,能抑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川楝子亦有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
    2. 对平滑肌的作用 川楝子对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川楝素(200mg/kg)给兔灌胃,可使其在体肠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强。川楝素0.2×10-4浓度时能使兔离体肠肌收缩增强,0.2×10-3浓度时,则使肠肌呈痉挛性收缩。这种肠肌兴奋作用能被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所对抗,但不被阿托品阻断。
    3. 驱虫作用 实验表明:川楝素为驱蛔的有效成分,其作用较乙醇提取物强。川楝素对蛔虫肌肉有直接作用,低浓度(1:5 000~9 000)时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且不被阿托品所阻断;较高浓度(1:1 000以上)时对猪蛔虫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有麻痹作用。高浓度(1:300~600)时在体外能使猪蛔虫自发运动加强,出现间歇性剧烈收缩,使虫体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而排出体外;同时对蛲虫、鞭虫也有一定作用。
    4. 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川楝素对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功能有阻断作用。川楝素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对尼可刹米引起的呼吸兴奋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果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鸡胚中培养之病毒则无效。酒精浸剂(10%)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胆系感染、胆石症a. 川楝子、川芎、木香、冰片各30g,穿山甲80g,莪术、皂刺各60g。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0.8g填于神阙穴内,薄棉团覆盖,5×5Cm2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胆系感染、胆石症120例,显效10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5%。〔陕西中医 1992;(1):14〕
    b. 川楝子15g,三棱、莪术各9g,乳香、没药各12g,甘草3g,龙胆草2g,大黄10g。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治疗胆系感染150例,痊愈130例,好转20例。〔辽宁中医杂志 1991 ;(4):27〕
    2. 治疗胆道蛔虫病a. 川楝子、乌梅肉各40g,川椒、黄连各20g,生大黄10g。上药研细末,装胶囊,每粒0.5,成人每次服10~20粒,日3次,儿童酌减。治疗102例,全部显效。药后排出蛔虫者36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8):28〕
    b. 川楝子、白芍各15g,金钱草25g,茵陈20g,槟榔、乌梅各12g。水煎分2次服,日1剂。治疗107例,结果:74例服药5剂、28例服药3剂、3例服药1剂后症状均完全消失;2例兼胆石症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治愈率98%,有效率100%。〔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8 ;(3):29〕
    3. 治疗急性乳腺炎 苦楝子连皮和仁,捣碎晒干,炒微黄,研细末。每次用9g,红糖60g,用黄酒或开水100~200ml 冲服,每日1~2次,连服2~5次。治疗43例,服药2~4次,均在3天内治愈。〔中级医刊 1965 ;(7):454〕
    4. 治疗秃疮 苦楝子焙焦研末,拌熟猪油等份。涂擦患处,每2日换洗1次。治疗2例,均在1月左右治愈。〔江苏中医杂志 1966;(1):21〕
    5. 治疗睾丸痛 川楝子12g,肉桂末(分吞)9g,生黄芪15~30g,橘核、苍术各15g,大枣30g。水煎服,日1剂。治疗60例,结果49例服药7~14剂疼痛消失,有效率为81.7%。〔中医杂志 1983 ;(5):17〕
    6. 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川楝子9g,枳壳、青皮、陈皮各6g,徐长卿12g。水煎服,日1剂(经期停用)。配合灌肠药:忍冬藤30g,马鞭草15g,皂角刺12g,甘草9g。水煎取汁100ml,于月经干净后3日开始灌肠,日1次,每月10天。治疗38例,受孕2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2 ;(3):19〕
    方剂选用:
    1. 治疗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得。(《活法机要》金铃子散)
    2. 治疗寒疝以及偏坠,小肠疝痛: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医方简义》导气汤)
    3. 治疗肾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份。为末,每温酒服一钱。(《太平圣惠方》)
    4. 治疗小儿五疳:川楝子肉、川芎藭等份。为末,猪胆汁丸。米饮下。(《摘元方》)
    配伍效用:
    川楝子配伍使君子、槟榔 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使君子杀虫消积;槟榔导滞杀虫。三药伍用,共奏杀虫行气导滞之功,用于治疗虫积而有腹痛者。
    川楝子配伍香附 二者皆入肝经,有理气止痛之功。但川楝子苦寒泄热;香附辛甘气平,擅疏肝理气。相伍为用,共奏舒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闷不舒、善太息、乳房胀痛以及月经不调等。
    川楝子配伍小茴香 川楝子苦寒,疏肝泄热、解郁止痛;小茴香辛温芳香,理气止痛、温肾散寒、和胃调中。二者合用,寒热兼施,共奏疏肝解郁、温肾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疝睾丸坠痛;妇女经行腹胀、小腹冷痛者。
    【注意事项】
    宜忌:本品有毒,内服宜慎。不宜久服,以免畜积中毒。对开放性骨折不宜用作外敷,以防大量吸收中毒。苦楝子毒性大、副作用多,不宜将其代川楝子使用。
    毒副作用:川楝素给小鼠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灌胃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8±1.2mg/kg、14.6±0.9mg/kg、14.3±1.5mg/kg和244.2±44mg/kg;给大鼠皮下注射和灌胃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8mg/kg和120.67±38.5mg/kg;给兔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4.2mg/kg。
    川楝素产品的纯度和含量不同,其毒性有较大差异。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277~1146mg/kg,大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20.76mg/kg。
    本品中毒,一般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语言不利,呼吸困难,鼻衄及肝、肾、肠等处出血,狂躁抽搐,四肢麻木。亦可出现中毒性肝炎或排尿困难,尿内有红细胞、管型及蛋白。严重时,可出现心房颤动、频发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甚至可出现血压下降、昏迷休克及死亡。
    同属植物苦楝有毒,曾有小孩食入而中毒死亡的报道,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下泻、呼吸困难及心悸等。牛、马亦可中毒,而猪最敏感,服200g半小时即中毒,2~3小时即可死亡,主要症状为中枢抑制、昏迷。解剖时除见有胃、小肠的炎症及扩张外,尚有肝、肾组织充血,脂肪变性,肺中有大量血液,显著发绀等。犬口服后引起呕吐,故不易中毒。成熟核果的毒性较未成熟者大。毒性成分可能是毒性蛋白。
    亦有误食苦楝子10~70粒后4~8小时发生中毒的报告,其主要症状为: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难,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血压升高,严重者可致死亡。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导泻。洗胃可用高锰酸钾溶液,亦可服活性炭、藕粉或蛋清。
    2. 痉挛时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或口服颠茄浸膏片50~100mg。亦可选用苯巴比妥钠或安定肌肉注射;或用10%水合氯醛灌肠。
    3. 呼吸困难时可吸氧,并给予苯甲酸咖啡因肌肉注射,每次0.5g,日2次;或给予尼可刹米等。
    4. 其他处理:酌情补液并给予维生素B1、B6和C;心律失常时可用普鲁卡因酰胺或奎尼丁等;出血严重者可用止血药并输血。
    5. 中草药治疗:
    a. 绿豆120g、龙眼肉60g、甘草15g,煎水频服,中毒症状轻者用。
    b. 全蝎1.5g、蜈蚣2条,研末冲服,痉挛时用。
    c. 人参、炙甘草各9g,熟附子12g,龙骨、牡蛎、山萸肉各15g。水煎服,休克时用。
    【医家论药】
    “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本草纲目》)
    “楝实,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者,邪在阳明也,苦寒能散阳明之邪热,则诸证自除。膀胱为州都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二经热结,则小便不利,此药味苦气寒,走二经而导热结,则水道利矣。”(《本草经疏》)
    “川楝,苦寒性降,能导湿热下走渗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荡热止痛之用。《本经》主温疾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其杀三虫利水道,总取以苦化热之义。古方金铃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妇人产后血结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铃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结血,功胜失笑散,而无腥秽伤中之患。昔人以川楝为疝气腹痛、杀虫利水专药,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肿茎强木痛湿热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呕涎之寒疝所宜。”(《本经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