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旋覆花

    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Rupr.)Reg.、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 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 Inulabritannica L. 等的头状花序。味苦、辛、咸,性温。入肺、肝、胃经。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软坚。主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干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大花旋覆花开花时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和旋覆花素(Inulicin)。花含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素(Isoquerc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等多种甾醇。
    药理作用:
    1. 平喘、镇咳作用 旋覆花黄酮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但较氨茶碱的作用慢而弱。小鼠氨水喷雾法和酚红排泌法实验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痰作用,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50%旋覆花煎剂0.1ml,于注射后1小时有显著镇咳作用,但祛痰效果不明显。
    2. 抗菌作用 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平板纸片法或挖沟法试验表明:旋覆花煎剂(1: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Ⅱa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等多种致病菌的作用较弱或无抑制作用。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绿原酸能显著增加大鼠、小鼠的小肠蠕动;绿原酸、咖啡酸、奎宁酸均可增加子宫的张力,但该作用能被罂粟碱所取消,而阿托品则对此无明显影响。
    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绿原酸和咖啡酸给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可提高大鼠的神经兴奋性。
    5.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绿原酸和咖啡酸口服,可增加人胃中盐酸的分泌量;亦有增加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
    6. 其他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在离体兔回肠标本上,绿原酸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但对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作用、预防大鼠蛋清性足踝浮肿则无影响。
    绿原酸对人有致敏作用,吸入含有绿原酸的植物尘埃后,可发生气喘、皮炎等。但食入后可经小肠分泌物的作用,变为无致敏性物质,因此在试验致敏原时,宜用皮内法而不用口服法。
    咖啡酸尚有灭活硫胺(维生素B1)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慢性气管炎 旋覆花10g,黄芪24g,地龙6g,百部10g。将上药制成0.31g的浸膏片54片,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治疗慢性气管炎254例,结果临床控制90例,显效86例,好转7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8%。〔新中医 1982;(2):22〕
    2.治疗顽固性呃逆 旋覆花6g、生党参9g、於术6g、茯苓4.5g、白蔻仁3g、附片6g、粉葛根9g、公丁香1.5g、半夏3g、橘核3g、煨姜3片为引。加水适量煎服,1日服完。治疗手术后顽固性呃逆1例,痊愈。作者介绍说此方为一农民祖传之专治呃逆之方,有较好疗效。〔中华外科杂志 1956;(10):
    963〕
    3. 治疗妇人半产漏下 旋覆花(包)12g,青葱管六支,茜草、丝棉(或蚕茧)各6g,熬砂糖(搅冲)15g,红酒(冲)1杯,童便(冲)1杯。前4味水煎去渣,冲入红酒、童便、砂糖,搅匀顿服。治疗半产漏下(不全流产)30余人,均治愈,可使胚胎或蜕膜完全排出,出血停止,腹痛消失。〔浙江中医杂志1966;9(2):20〕
    方剂选用:
    1. 治疗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但不头痛为异:前胡三两,荆芥四两,半夏一两(洗,姜汁浸),赤芍药二两,细辛一两,甘草一两(炙),旋覆花三两。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子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未知再服。(《类证活人书》金沸草散)
    2. 治疗积年上气:旋覆花(去梗,焙)一两,皂荚(炙,去皮、子)一两一分,大黄(锉,炒)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温汤下,日三服。(《圣济总录》旋覆花丸)
    3. 治疗风痰呕逆,饮食不下,头目昏闷:旋覆花、枇杷叶、川芎、细辛、赤茯苓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姜、枣水煎服。(《妇人良方》旋覆花汤)
    4. 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旋复代赭汤)
    5. 治疗小便不行,因痰饮留闭者:旋覆花一握,捣汁,和生白酒服。(《本草汇言》)
    6. 治疗肝着,亦治妇人半产漏下: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旋覆花汤)
    配伍效用:
    旋覆花配伍代赭石 旋覆花辛散苦降温通,宣通壅滞、下气止呕、消痰平喘;代赭石苦寒,平肝泻热、重镇降逆、凉血止血。二者合用,有降肺胃、镇肝逆、下气消痰之功效,用于治疗痰浊中阻、气逆不降之咳喘呕逆、心下痞鞕、噫气不除等症;亦可治疗气血并走于上之面红耳赤、头晕目眩以及吐血、衄血。
    旋覆花配伍胆南星 旋覆花宣肺平喘、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胆南星清化热痰、祛风镇惊解痉。二者相伍,共奏宣肺清热、祛痰息风之功效,用于治疗顽痰咳嗽、胸膈胀闷、气逆痰喘以及痰窜经络、肢体麻木等症。
    旋覆花配伍桔梗、桑白皮、大黄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桔梗宣肺祛痰;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大黄泻热通便。四药合用,有消痰降气、泻肺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属实证者。
    旋覆花配伍生姜、半夏、细辛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半夏燥湿化痰止呕;生姜、细辛外可疏风散寒,内可温肺止咳。四药伍用,有降逆化痰、解表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停痰饮之咳喘、呕吐、胸闷、气短者。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劳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本经逢原》)
    “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利大肠,戒之。”(《本草衍义补遗》)
    毒副作用:150%旋覆花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约为22.5g/kg。给小鼠腹腔注射此种煎剂2ml,注射后立即呼吸加快,6分钟后出现兴奋、抽搐、举尾、四肢震颤,8分钟后死亡。
    绿原酸毒性很小,给幼大鼠的半数致死量口服大于1g/kg,腹腔注射大于0.25g/kg。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服用过量致病人出现发热、恶心、全身散在性丘疹、瘙痒的报告。亦有服药后出现胃脘嘈杂、泛逆欲呕,胃中如刺如芒,若万虫窜动和致暴泻的报告。
    中毒救治:一般除立即停药外,无需特殊处理。若症状较重者,给予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医家论药】
    “旋覆花,其味首系之以咸,润下作咸,咸能软坚;《别录》加甘,甘能缓中;微温,温能通行,故主结气,胁下满;心脾伏饮则病惊悸,饮消则复常矣。除水,去五脏间寒热及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肌,目中眵?,利大肠者,皆软坚、冷利、润下、消痰饮除水之功也。其曰补中下气者,以甘能缓中,咸能润下故也。通血脉、益色泽者,盖指饮消则脾健,健则能运行,脾裹血又统血故也。”(《本草经疏》)
    “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主心肺结气、胁下虚满、胸中结痰、痞坚噫气,或心脾伏饮、膀胱留饮、宿水等症。大抵此剂微咸以软坚散痞鞕,性利以下气行痰水,实消伐之药也。《本草》有定惊悸、补中气之说,窃思痰闭心包脾络之间,往往令人病惊,旋复破痰逐饮,痰饮去则胞络清净而无碍,五志自宁,惊悸安矣。又饮消则脾健,脾健则能运行饮食,中气自受其益而补养矣。”(《本草汇言》)
    “旋覆花,开结气,降痰涎,通水道,消肿满,凡气壅湿热宜之。但其性在走散,故凡见大肠不实及气虚阳衰之人,皆所忌用。”(《本草正义》)
    “旋覆花,消痰导饮、散结利气之味。其云除惊悸者,以去心下水饮,心神自定也。又治目中翳?头风,毕竟痰饮结滞而生风热,此能散之,头目自清也。”(《本草发明》)
    “旋复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尔。”(《本草纲目》)
    “旋覆花,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也。”(《本草衍义》)
    附药 金沸草金沸草(《本经》):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Rupr.)Reg.、线叶旋覆花 Inula linariae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 Inula britannica L. 等的茎叶。味咸,性温。入肺、大肠经。功能:散风寒、化痰饮、消肿毒。主治:风寒咳嗽、伏饮痰喘、胁下胀痛、疔疮、肿毒。内服:煎汤,5~10g;或鲜用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旋覆花地上部分含旋覆花素(Inulicin)。大花旋覆花地上部分则含有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
    金沸草对“阴虚劳咳及温热燥咳者忌用。”(《四川中药志》)“按《本经》,旋覆花一名金沸草,疑古人本有用其茎叶,而未必皆用其花者。考草木花叶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义,亦其禀赋使然,不容混合。且茎则质重,花则质轻,亦物理自然之性,况旋覆花之尤为轻而上扬者乎。乃今人恒用其花,而并不用茎叶,竟以重坠之功,责之轻扬之质,恐亦非古人辨别物性之真旨也。且其花专主温散,疏泄之力亦猛,宜于寒饮,而不宜于热痰,石顽已谓阴虚劳嗽,风热燥咳,误用之,嗽必愈甚,是亦以其轻扬,升泄太过,正与降气之理相反。惟其轻灵之性,流动不滞,自能流通气化而宣窒塞,固非专以升散见长。若但以逐水导湿为治,似不如兼用其茎叶较为近理,《别录》称其根专主风湿,其意可晓然也。”(《本草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