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灯心草

    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 Juncus effusus L. var. decipiens Buchen. 的茎髓或全草。亦名灯芯草(《福建中草药》)。味甘、淡,性寒。入心、肺、小肠经。功能:清心降火、除烦、利尿通淋。主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喉痹、创伤。内服:煎汤,1.5~2.5g(鲜草单用,15~30g);或入丸、散。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吹喉。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茎髓含纤维、脂肪油、蛋白质等。茎含多糖类。用甲醇在灯心草中提得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葡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氯化钾等。
    挥发油成分含:正十三烷-2-酮(n-tridecan- 2-one)、α-紫罗酮(α-Ionone)、β-紫罗桐(β-Ionone)、β-苯乙醇(β-Phenylethyl alcohol)、对甲酚(p-Cresol)、6,10,14-三甲基十五烷-2-酮(6,10,14-Trimethyl-pentadecan-2-one)、丁子香酚(Eugenol)、二氢猕猴桃胶酯(Dihydroactinidio-lide)、α-莎草酮(α-Cyperone)、香草醛(Vanillin)等。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a. 用灯芯草灸角孙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0例,治疗2~5天随访检查,3~6岁者43例,显效40例,有效3例;7~12岁36例,显效32例,有效4例;大于16岁10例,有效1例,无效9例。起病至灯灸小于24小时者效果最佳,大于48小时者效果较差。〔山东中医杂志 1991;10(6):20〕
    b. 将灯芯草剪成1寸长,浸入植物油中备用。用镊子夹住浸好的灯芯草点燃后,使火苗向下,迅速点在所取穴位,触到皮肤时发出清脆的叭响声即好。
    一般一次即可取得好的疗效。单纯痄腮主穴耳尖穴即可。若合并扁桃体、淋巴结肿大可配上扁桃体穴和肝阳穴。治疗100例,治愈96例,有效4例,用普济消毒饮加减3剂配合治疗而愈。〔陕西中医 1991;12(6):270〕
    2. 治疗胃肠型感冒 选胸背反应点,常规消毒后,用针柄压上使之凹陷,并将灯心草浸油点燃,迅速点血脉上,随即离开,点处有粟米状伤痕。治疗期间不要洗浴,以防感染。治疗150例,治愈147 例,无效3例。〔中医杂志 1988 ;29(6):51〕
    3. 治疗慢性肾炎 鲜灯心全草60g,豆腐 300g,水煎后连汤带豆腐同服,每日1剂,30剂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治疗30例,痊愈16例,显效8例,好转2例,无效4例。〔福州医药 1983;(3):30〕
    4. 治疗鼻衄 灯心草10g,仙鹤草10g,铁苋菜10g,水煎至60ml后过滤,加入蔗糖50g。每次 20ml,日服3次。治疗50例,治愈25例,显效16 例,好转5例,无效4例。对复发性鼻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非常满意。〔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2;(3):58〕
    5. 治疗口疮a. 干灯心草放入生铁小平锅内,放火上烧,至药物黄焦或黑末燃着为止,然后取出研末,涂抹患处。治疗62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而愈者58例,2次而愈者4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3):34〕
    b. 灯芯草、茯苓、白术各6g,桂枝4g,朱砂0.5g(冲服),生甘草2g 。(此为2岁小儿量,可据年龄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为一疗程,不愈者可隔日再服一疗程。治疗小儿复发性口疮50例,痊愈3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辽宁中医杂志 1990;14(9):39〕
    方剂选用:
    1. 治疗五淋癃闭:灯心草一两,麦门冬、甘草各五钱。浓煎饮。(《方脉正宗》)
    2. 治疗水肿:灯心草四两,水煎服。(《方脉正宗》)
    3. 治疗湿热黄疸:鲜灯心草一至二两,白英(鲜)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4. 治疗鼻衄不止:灯心(焙)一两。捣罗为散,入丹砂一钱,研。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圣济总录》灯心散)
    【注意事项】
    宜忌:虚寒者慎服。
    【医家论药】
    “灯心草,其质轻通,其性寒,味甘淡,故能通利小肠热气,下行从小便出。小肠为心之腑,故亦除心经热也。”(《本草经疏》)
    “灯心,气味俱轻,轻者上浮,专入心肺;性味俱淡,淡能利窍。使上部郁热下行,从小便而出。主治咳嗽咽痛、眼赤目昏、淋闭水肿、小便不利、暑热便浊、小儿夜啼、皆清热之功也。世疑轻淡之物,以为力薄而忽略之,不知轻可去实,淡主于渗,惟此能导心肺之热,自上顺下,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其力独胜。”(《药品化义》)
    “灯心草,降心火,通气,为此味专长。心火降,则肺气下行而气通,故曰泻肺。心主血,火降气通,则血和而水源畅矣。小肠以下水分穴,下合膀胱水腑,使气化出焉,故主五淋,利阴窍。阴窍,肝所主也,肺气降则肝气和而阴窍利矣。其治喉痹最捷者,降心火,下肺气,和血散气之义也。”(《本草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