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无量寿经 > 细讲无量寿经_净空法师

第一一0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一0集) 2000/12/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八面,经文第五行看起:
  【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
  这一小段,上一次我们将「六度」介绍过去了,今天我们要说明底下这两句,『教化安立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我们读这两句经文,特别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感触特别多,确实能体会到世尊教诲的重要性。当前的社会,可以说家庭破碎,社会善良的风俗败坏,学校里面忽略人文、伦理道德的教学,造成现代社会的混乱不安、天灾人祸的频繁。许多人告诉我,他们似乎觉察到这个世界真的会有末日的来临。
  这种忧虑、恐怖,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的圣人从来不迷信,教导我们要用智慧去观察,观察宇宙间的现象。现象里面,「现象」是一种果报的反应。「因行」是人心,人的行为造作,那才是真因。大乘经上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细心观察依报,「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然後回过头来,仔细观察社会大众他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们想些什麽?他们说些什麽?他们做些什麽?於是吉凶祸福大概就能够有相当正确的判断。
  人不是圣贤,怎麽可能没有过失?所以古圣先贤对於後天的教育非常重视。这个跟佛法里面讲的「缘生」,是同一个道理。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善导大师注疏里,他老人家讲得好,说:「总在遇缘不同。」这一句话讲得太好了!因此,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要给自己的子女、给自己的晚辈学生创造最好的缘。从这些地方来观察,我们才看到所谓爱心,所谓真正的慈悲,是要给年轻人、给下一代最殊胜的缘。唯有殊胜的缘,我们才能学到正法,才能够学到正道,这样就带给我们安定和平、幸福美满的生活。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给我们制造无比殊胜的学习的善缘。
  看看中国古老的圣哲,西方宗教创教的这些教主们,都给世间营造学习最佳的缘分。这种恩德,实实在在超过了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爱护、对我们的照顾是一生的,这些大圣人、神圣,他们对我们的爱护、照顾是生生世世的,是永恒而不间断的。我们在《无量寿经》得的利益尤其是多,解决现代社会问题,这一段经文就是最好的开示,佛陀教我们用四摄、六度。「四摄」,是人与人的接触,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人与天地鬼神的接触,接触里面,我们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这用「四摄法」。
  关系建立之後,就要用「六度」,用这六条。所以『恒以布施』,「恒」是永远没有中断,永远没有改变,「布施」在此地的意思,就是「服务」。我们一般讲,为人民服务,在佛法里面范围更大,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布施」。我们看到这些名词,看到「布施」,拿金钱财物帮助别人,这仅仅是我们服务无数项目里面的一种,这个要知道。只要看到众生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立刻伸出援手,就要去帮助他。
  居士林四楼阳台上建造的千手观音,他就代表这个意思。「千手千眼」,那个手掌里面有一只眼睛,这是表法的意思,它教导我们看到了立刻就要援手,眼到手到,刻不容缓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没有犹豫,没有後悔,尽心尽力帮助别人。也许有同修要问:我们为什麽要这样做?尤其在现代的社会,我们有困难,别人都不帮助我,别人有困难,我们为什麽要帮助别人?读圣贤书的人、读佛书的人他明了,遇到众生有困难不能援手帮助的,是他不明了这些道理。他如果真正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他必定像诸佛菩萨一样眼到手到,是他不明了。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如是?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很吝啬,人家再苦再难,我看到的时候也没有放在心上,也不肯去帮助他。为什麽?不懂,不知道别人跟我是什麽关系。接受圣贤教训之後,读诵大乘,渐渐才明了。佛在经上常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譬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大我,像我们这个人身,我们自己这个小我,就是身体里面的一个细胞,别人也是身体里头一个细胞,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帮助众生就是真正帮助自己,自他不二,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不但是一切人跟我们是一体,我们非常关心,无条件的爱护、关怀,尊敬、协助,我们对於动物,乃至於蚊虫蚂蚁,我们对於植物(树木花草)都能以平等的爱心,平等的关怀协助。这是从经书里头学来的,这就是说,人不能不接受教育,不能不接受圣贤的教育。
  中国谚语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什麽是「老人」?孔老夫子是老人,孟夫子是老人,古圣先贤对我们来讲,那是老人。这些历史上大的学者、大圣大贤,他们的成就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他们的成就,是贯通古圣先贤的学说。「通」这一个字重要!中国人常讲「政通人和」,「通」太重要了。横竖上下他统统贯通了,这个人叫大圣大贤。我说这个话意义很深、很广,我们要效法,我们要学习;他能够贯通,我们也能贯通。实在说,圣贤、诸佛菩萨,都是期望我们跟他一样,不能在他之下。
  我们有没有能力贯通?经典上的答案是肯定的。《华严经?如来出现品》里,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就像宗教里面赞美上帝那个话一样,「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都有这个能力,都有这个智慧,大家都是平等的。为什麽我们的智慧能力失掉?什麽原因失掉?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一语道破。我们本性本来具足的智慧能力,是因为我们的妄想,因为我们的分别,因为我们的执着,这样失掉了。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诸位同修要记住,不是真的失掉,佛法这失叫迷失。迷失,哪一天你要觉悟了,你这个智慧能力立刻就恢复,所以它可以恢复的,它不是真的失掉;换句话说,暂时的失掉。
  圣人对我们的教诲没有别的目的,无非是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智慧德能而已。而这种智慧德能,是圆满的,是究竟的,是上下横竖通达的。因为我们迷得太久了。迷失太久了,不是这一生。现在人相信轮回、相信有前生後世的人,愈来愈多了。我们从西方报导,这个比例年年都在上升,这是事实真相,我们生生世世都迷失了。虽然诸佛菩萨、这些神圣,也是生生世世的来教诲我们,这个对我们的恩德太大太大了,为什麽我们还不能够恢复自己的性德?在佛法里头套一句术语说,「业障太重」。
  这个话讲得没错,但是也不能是完全对。怎麽说不能完全对?如果我们只是怪自己业障太重,你到哪一天才能出头?所以不能完全说是对。善导大师的话说得有道理,如果我们遇到的缘殊胜,这个「殊胜」,当然头一个条件,要有好老师。这个老师有修有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有方法,有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遇到这种机缘,会把我们修行的时间缩短,我们在一生当中就可能有不可思议的成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遇到好老师,自己能不能成就,关键是在自己。我常讲,这个关键没有别的,好学、肯学;只要肯学,只要好学,没有不成就的。「肯学」里头最重要的,是要接受老师的指导。这一点,在现在讲,也是最困难的一桩事情。所以对老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圆满的信心,老师教你怎麽做,我们很认真努力去做,决定不违背,这样才能成功。如果对於老师有疑惑,不能完全信任,我们的修学就要打折扣了。同样是一个好老师,他决不是教一个学生。他教的学生很多,为什麽有的成就,有的不能成就?这里面因素固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肯定在「依教奉行」。也就是我们今天讲,听话的学生,接受指导的学生,这个学生肯定成就。不能接受指导,所谓是「阳奉阴违」,还随顺自己的知见,这种人多半都是相当聪明人,那就是谚语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不如老实人,老实人成就了,聪明人失败了。这个例子,古今中外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了解这个道理,决定要听从老师的教导。老师教我们学一样,我们就乖乖学一样;老师教我们认真学这一篇,我们就认真学这一篇。这个在现代教学,实在是难事。古时候在中国,因为在家庭里面父母教,长辈教导你,懂得尊师重道,那个修学环境比我们现在好得太多了。现在这个环境,提倡「民主自由开放」,这个麻烦大了。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随顺自己喜欢,随顺自己的爱好,不能尊重老师,纵有聪明天赋也很难有成就,道理在此地。
  「六度」,我们在此地简单的说,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布施是牺牲奉献,无条件的牺牲奉献,为人民、为众生服务,这叫布施波罗蜜。第二「持戒」,持戒是守法,遵守法律,遵守老师的教诫,还要遵守每一个地区他们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决定没有抵触,这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所谓「入境随俗」,如果不能够随顺,纵然是好事也很难有成就;在我们佛法里面叫「随缘」,此地持戒里头有随缘。
  我们在此地跟其他宗教接触得很多,我有时候跟他们谈起,我说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拜火教我们中国人称为「祆教」,好像是什麽人写的小说里头叫「明教」,那都是拜火教,也是唐朝时候传到中国的,现在在中国没有了;天主教、基督教在唐朝时候叫「景教」,风景的景,景教,都是在隋唐时候传到中国来的。为什麽在中国不能够生根,到以後在中国就没有了?诸位要晓得,现在天主教、基督教传到中国,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古时候传到那里的,已经消失了。我跟他们这些宗教领袖、牧师们在一块聊天,我说:「你知道什麽原因?」他们想不出来。我就告诉他:「随缘。」
  佛教能随缘,所以佛教到中国来之後,印度出家人穿我们中国的海青,穿中国人衣服,建的道场建中国的样式,中国人欢喜。「入境随俗」,这叫持戒,所以中国人欢迎,他这个教在中国就发扬光大。天主教、基督教他们那个教,一定要保守它的形式,不能够随顺中国人,中国人一看:「那是外国的文化。」自然就划一道界限,很不容易去接纳,逐渐它就消失掉,就这麽个原因。
  古代的这些出家人,都懂得佛法的教学一定要适合本土化、现代化。这是多年我讲经常常提到,一定要懂得本土化跟现代化,要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传统,决定不能破坏;帮助他更加完善,更加以美化,人家心里就欢喜,这才容易接受;他对我有好处、有帮助的,决定不是一个破坏性的。佛教,几千年前佛陀就这样的教诫弟子。现在,佛教在世间普遍衰了,衰的原因是什麽?很简单,把佛陀的教诲忘掉了,以为我们这个形式是最好的,别人形式不如我们,跟人家格格不入,造成到处与人对立,这对於佛教教学产生严重的障碍。
  今天讲到「持戒」,大家都死在名相里头。提到「戒」,一定想到五戒、十戒、两百五十条戒,就想到这些东西去了。愈想愈窄小,不知道「六度」每一条,它的意义都是广大无有边际的。所以这些名词在什麽地方,讲法就不一样,我们一定要懂得。「六度」是菩萨道,菩萨是上求下化,念念那个境界都是等虚空法界,哪有那麽样窄小?所以此地的意思,决定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传统,尊重别人的文化,尊重别人的制度,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与大众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重要!
  人与人之间不平,和睦就决定做不到。和平,全世界人都在喊,喊了几千年、几万年,和平不能落实。什麽原因?不能够平等对人。这要靠教育,这真正是圣贤教育。在这个世间,贵人要帮助贱人(地位低的人),富人要帮助贫人,大国要帮助小国,强国要帮助弱国,世界才有和平。我大你小,你要尊重我,我瞧不起你,哪来的和平?哪里会有安定?所以「和平」两个字,「和」是果,「平」是因;没有平等,哪来的和睦?佛说法,常常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後面。为什麽?世间人重视果,「果必有因」,要晓得这个道理。
  不但人与人要平等,人与一切动物要平等,人与树木花草也要平等,天地之间才有一片祥和。外国人讲「磁场」,中国人讲「气氛」,祥和的气氛,这个没有圣贤教育,谁能懂得?纵有善根,纵有好的天赋,也没有法子。所以教育是多麽重要!《礼记?学记》里面教导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话,是对国家领导人说的。你建立一个国家,执掌政权,什麽事情最重要?教学。只要把教育办好,决定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这个要靠教育,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教育,这底下讲的是「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教」就是教学,「化」是教学的成绩。接受教育的人,他产生变化,变化气质,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个教育收到成果。「教化」两个字,「教」是事,「化」是成就,这样才能够「安立众生」,众生才能够安身立命。而教学里头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做父母的有责任。父母是不是真正的爱护子女?要看他是不是善教儿女。怎麽样教导?自己起心动念,一举一动,要给儿女做好榜样。儿女在幼年的时候,天天看着父母,父母一举一动影响他的身心。
  所以中国儒家的教育,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就不能够打妄想,心地要清净,这个对於小孩的身心影响很大。如果母亲怀孕常常发脾气,这个小孩以後就变成问题儿童;怀孕的时候,如果母亲充满爱心,这个小孩将来是仁慈的人。饮食举止都要留意,不可以放逸,影响胎儿。小孩出生之後,自己更加要严格的约束自己,给小孩做好榜样,这叫真正爱护子女。现在年轻人没有人懂得这些事情,不但他不懂,他的父母也不懂,可能到他的祖父母也不懂。大概能懂的,是高祖父母以上的,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
  今天家庭教育没有了,儿女不听父母的话,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员工不听老板的话,人民不听政府的话,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这个问题是多麽严重!学校教育跟伦理道德脱了节。社会教育,你们看看现在报纸杂志、新闻广播网路那里面是些什麽东西,你就知道了。世界上为什麽会有这麽多灾难?其来有自,不是没有原因的。最後我们就要看看宗教教育还有没有救,如果宗教教育也没有救,世界末日就来临了。
  我们看看现在宗教教育,多半都流於形式,宗教这些仪式,宗教教育没有了。如果宗教没有教育只有仪式,这个宗教是属於迷信的。我们天天去拜神,神教我们什麽?不知道。只知道神有很大的权威,我要巴结他,他对我好,我要得罪他,他要惩罚我,这叫迷信。神不是这个意思,神绝对不要求人巴结他。这些神圣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不懂,我们没有学过。无论哪个宗教的经典我都看到过,神圣都教给我们孝顺父母,连基督教都不例外,你去看看圣经。我们不孝父母,我们对我们的邻居、朋友没有善心,这都是神明认为是极恶的行为。
  我常讲,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再看看任何一个宗教,我们读它的经典,又何尝不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谓「多元文化」,就是这些神圣教人,决定不分国家,不分族类,不分宗教,这叫多元化的。他们教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我们要用心去体会,要认真去学习,这些全部都包括在「持戒」这一条。「持戒」的意思多深、多广,我们要学习。
  今天我们要求这个社会从极端不稳定地方要能够回头转到安定,有什麽方法?现在方法真的是有;如果在古时候,要演变成今天这个局面,那真的,上帝、神仙来都没有办法,都救不了。现代可以,现代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利用卫星电视传播来教学。真的有个十个八个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值得社会大众崇敬的这些善知识,请他们在卫星广播电台每天讲两个小时,为全世界的人上两小时的课,我相信一年的时间,天下太平。所以现在办得到,这麽好的工具,我们要懂得利用。每天跟大家上课,每天跟大家讲道说经,让大家省悟过来,放弃自私自利,放弃追求名闻利养、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放弃贪瞋痴慢,学佛菩萨,学圣贤人,学好人,来挽救这个世界的劫运。所以这是能做得到的事情,端在有心人去做。
  接着,第三个科目「忍辱」,「忍辱」这个意思是「耐心」。世出世间一切法,成就都要靠耐心,愈是大事,愈要有耐心。大事里面,第一桩大事是自己的改过自新。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过自新,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转凡成圣,首先要建立这个信心。佛家说得好,第一个要相信自己。相信我能,「我能学佛,我会学得跟佛一样」、「我能够学神」、「我也能够学得跟上帝一样,上帝怎麽样爱世人,我也能一样的爱世人」。第二个叫「信他」,这个他就是老师。我们学佛,就要相信佛菩萨;宗教徒一定要信神。信自己,再信圣贤的教诲,我们依照他的引导,依照他的教诲,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够改过自新,决定能够成就,要从这个地方做起。
  天天都在学习,生生世世都在学习,永远没有终止,这叫「精进」。世间求学,小学念六年毕业了,中学三年也能够毕业,大学四年也能毕业了。佛法教学里头没有毕业的,永远在学习,生生世世在学习。一直到成佛,有没有毕业?还是没有毕业。这个话怎麽说?成佛之後,佛要表演作学生给别人看;他是毕业了,毕业还要从头来做起,那是做给别人看的,这叫大慈大悲,这在佛法里面叫「乘愿再来」,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佛在此地要我们发精进心,这个意思很深长。不要以为成了佛就没事了,成了佛,事更多。这麽多苦难众生都要你去教,都要你去帮助,事情更多。不过那个时候不怕,你有智慧,你有神通,你有道力,你有善巧方便。
  接着是讲「禅定」,这是我们现前自己修学、帮助别人能不能有成果关键的所在。什麽叫「禅」?禅是不受外来的诱惑,这叫「禅」;「定」是心里头确实有主宰。诸位都晓得,修行魔障很多,为什麽很多人修行着魔?这究竟是一回什麽事情?如果我们总结一句来说,所谓「着魔」就是受了外界的诱惑,这就着魔了。佛在《八大人觉经》上告诉我们,《八大人觉经》念的人很多,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佛在经上讲,魔有四类,四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这是我们里面的烦恼;外面境界叫天魔。「天魔」的意思,就是所有一切身外的诱惑,统统叫天魔;眼见色,耳闻声,舌嚐味,鼻嗅香,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被境界迷了。这个境界合你的意思,你就起贪心,不合你的意思,你就起瞋恚心,这就叫着魔。
  我们天天都着魔,不过还不错,着的轻。有些人着的非常严重,那个麻烦就大了。为什麽严重?坚固的执着。我们分别执着比较轻,所以看起来好像正常的样子,其实不正常,佛菩萨看我们很不正常;不过我们比那个严重的,那是正常多了。那个严重的,今天我们常常讲的是「精神分裂」,送到精神病院的。他为什麽会精神分裂,搞成那个样子?他的执着太重了,这个结解不开,过分的执着,就变成那个样子。我们虽然执着,有的时候还能够忍得过一点,所以比较好一点。天人看我们,我们就像神经病一样;我们看饿鬼、畜生,那也讲他们是神经病一样。所以你从哪个境界,去怎麽看法。到什麽时候才恢复正常?法身大士才恢复正常;《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正常的人。换句话说,十法界、六道都不正常,只是比较好一点,都是有病,这神经病病轻一点,不太严重;三恶道是很严重,三善道比较轻一点,四圣法界比我们又轻一点,就这麽个状况。「禅定」就是一付良药,对治这个毛病的。
  「禅」就是不受外面境界诱惑。如何才能达到不受外境诱惑?佛告诉我们,你要明了外面境界的事实真相,你就不受诱惑了。为什麽?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得禅定,你就不会再受外面境界诱惑了。外面境界相有没有?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你才见到事实真相。为什麽?「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所以佛在经上常常用「云」来做比喻,这是佛经上用得最多的。我们现在对於云了解得很清楚,远看到有,近看就没有了。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万事万物就像云雾一样,所以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
  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一切五欲六尘的现象,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执着,你就错了,受用而不执着,你得大自在。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叫「游戏神通」,就像在舞台上表演的,表演得很逼真,他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表演的人自己以为是真的,那完了,那就迷了。永远保持着清醒,不要被境界欺骗了,境界永远是虚幻不实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所以我们对於自己身体,我们可以受用它,但是不能执着,一执着就生病,病就来了。不执着它,你天天用它,用它断恶修善,用它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你要好好用它,不要受它欺骗。有些人受它欺骗,身体要保养,天天要吃补药,天天要去看医生,本来没有病,愈看病愈多,本来没有事情,愈吃麻烦愈大,你就被身体欺骗了。
  所以身体之会有病,人之会衰老,有同修问我,问我这个问题:「为什麽会衰老?为什麽会有病?」古人已经有答覆:「病从口入。」你们想想看,确实病从口入。你乱吃东西,贪吃,所以你才会生病。怎麽会老?「忧能使人老。」你常常忧虑,你怎麽会不老?你要想不老,什麽事都不要放在心上,没有牵肠挂肚的事情,没有忧虑的事情。平常思想,别人的事情可以想,自己的事情不能想,自己的事情一想,愈想人就愈老。想别人的事情没有关系,为什麽?得失不关心;我替别人做,做好了,他有福报;我做不好,他没有福报,反正我已经尽心尽力,我自己没有得失。自己有得失,这个容易就会衰老,就会有很多疾病。所以要想不老,要想不病,古人已经讲过,何必要我来给你们解答?你们能真正相信,真正能够依教奉行,就可以保持青春永驻。
  在新加坡,大家晓得有个一百零一岁,马上过年了,就一百零二岁了,你看许哲女士,她真的就做到这两件事情。她的生活饮食非常简单,所以她不生病。她没有忧虑,她没有牵挂,天天忙着去帮助别人、救济别人,为老人服务,为病人服务。她一生做这个事情,所以她不老,她不病。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今天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这个行业是为社会服务的。「不是为自己营利的,是为社会服务的」,这个念头一转,你就变成菩萨,转迷为悟,转苦为乐。这是真理,这才是事实真相。
  你有一个公司,你有几百个员工、几千个员工,我这个生意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所有员工服务的,他们能够得到安定的生活,为他的,不为我自己。而这个公司,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自己完全没有得失,你这个营运决定兴旺。为什麽?菩萨事业。你这个商人,在佛经里面,「商主菩萨」,你不是凡人。你没有私心,你没有自私自利的欲望,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你怎麽会受外头境界诱惑?真的做到外不受诱惑,内不起妄念。内不起自私自利的妄念,不起贪瞋痴慢的念头,那叫「定」。定是内不动心,禅是外不着相,这个要落实在自己生活上,落实在自己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禅定不是在禅堂盘腿面壁,那种禅没有用处,禅定是活活泼泼运用我们生活当中。
  最後一条,这是「智慧」。智慧是对於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现象、一切因果,都能够正确的通达明了,没有一丝毫疑惑。把这个智慧落实在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菩萨的生活。所谓菩萨的生活,就是一个觉悟人的生活,佛家称「菩萨」,实际上,觉悟、觉而不迷的人,我们称他作菩萨,他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所谓「修菩萨道,学菩萨行」,我们要向他学习。自己认真努力学习,就是「教化安立众生」,这叫做身教,我们自己给这些大众做个榜样。真正肯发心、肯学习,跟诸位说,我们的寿命个个都像许哲一样,她不是命里头长寿,她这个寿命是修得的,她不是报得的。
  报得的,那是你命中注定的,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报得的。你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报得的命只有五十三岁。他听云谷禅师的教诲,命运是可以改的,他认真努力的断恶修善,他活到七十四岁,延长了二十多年。这个寿命是修得的,不是报得的。为什麽了凡先生不能活个一百岁、一百二十岁,七十四岁就走了?他修得不够,他只修了一个断恶修善,他没有能够转迷为悟,没有能够把自己完全放下,去教化安立众生,他没有做到这一点;他要能做到这一点,他的寿命就长远了。
  住世多久?菩萨住世多久,他不是报得,他是看教化众生的缘分。如果教化众生的缘分尽了,他就走了。什麽叫尽了?没有人愿意跟他学,他在这个世间没事情干了,那就走了。他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潇洒,他知道到哪里去,知道自己要干些什麽事情,纯粹是为了教化安立众生。教化安立有目标,这个目标太伟大了,了凡先生没有这麽大的目标。他要有这麽大的目标,我相信他住世应当在一百岁以上,不可能在一百岁以下的。这个经上讲的,要帮助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非常非常了不起。
  我们用世间比喻来说,世间的教育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有学士学位、有硕士学位、有博士学位。帮助一个人,教育一个人,一定要希望他拿到最高的学位,这个教育才算是圆满成就了。如果说他只是一个小学毕业,或者帮助他到中学毕业,我们的帮助不圆满,我们对他还是有欠缺,他没有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世法。在佛法里面,比这个就高得太多了。佛门里面阿罗汉、菩萨、佛陀,跟诸位说,都是佛教学位的名称。「阿罗汉」就好比是学士,「菩萨」好比是硕士,「佛陀」好比是博士,最高的学位。他们学的是什麽?无上真正之道。这一句话在梵文的名称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的翻译「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这一句「无上真正之道」,无上正等正觉。
  阿罗汉得到正觉,第一个学位他拿到了。所谓「觉」就是明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了,正确的明白了,决定没错误。佛经里面说,功夫到了这一个程度,自自然然就超越六道轮回;不在三界里面,超越六道轮回,他住四圣法界,这是佛法教学第一个阶段。如果不能帮助一切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没有成就。帮助众生脱离六道轮回,这是小成就;算是有成就了,不是大成就,小成就,所以叫小果,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再往上去一层,你得到「正等正觉」,这比正觉高了,「等」是等於佛;等於佛,当然你还没有到佛的境界,可以说差不多等於他了,不是佛的境界,这个程度在佛法里面就称为「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了,这是菩萨。
  菩萨修学圆满;所以菩萨还要学习,学习决定不能够终止,永远要往前精进,要到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是到顶,再没有在他之上的,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一个学位的名称,称为「佛陀」。诸位要记住,佛、菩萨、罗汉是佛教教育里面学位的名称,我们学习佛法,目的就是要去拿到这个学位。换句话说,我们要证得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叫「住於无上真正之道」,我们的心安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境界在佛学里面名称很多,一般大乘经里面称之为「大般涅盘」。「般涅盘」是梵语,「涅盘」翻译中国名称也翻得很多,最普遍的是翻作「灭」,「四谛」里头苦、集、灭、道,灭是涅盘。另外有一个也很通用的,翻作「圆寂」,意思都翻得很好。
  「灭」是什麽?灭一切烦恼习气;在佛法里面讲,见思烦恼灭了,尘沙烦恼灭了,无明烦恼也灭了,「灭」是讲这个意思。这些名词如果不太好懂,我们换一个讲法,这个讲法还是佛经里头所说的:执着灭了,分别灭了,妄想灭了,这个名词是《华严经》上所说的。诸位要知道,经上讲的「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所说的「分别」就是尘沙烦恼,「妄想」就是无明烦恼,这个东西没有了。三种烦恼要是断尽了,断尽叫「灭」,你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统统现前了,那就是如来果地上无量智慧、无量德能都现前,这叫做「无上真正之道」,只有这个事情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这个事情,到阿罗汉才真正明白。虽明白,并不是究竟,并不是透彻,算是明白,他不再造轮回业;换句话说,不再用轮回心。「轮回心」是什麽?「自私自利」这个心是轮回心,「贪瞋痴慢」是轮回心,阿罗汉决定不用了,所以他超越轮回。如果我们还有这个念头,自己一定要知道,没有超越轮回。无论你怎样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没有断、没有忘掉,我们讲粗一点大家好懂,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断尽,没有断得乾净,你就出不了轮回。你造的善,你积的德,你可以得人天福报,来生在人间享福,福报大的在天上享天福,出不了三界。
  什麽人出三界?自私自利的那个念头断尽,一丝毫都没有了,这种人称「阿罗汉」,他没有自私自利,他不在三界里面,他超越了。如果你发个狠心,能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断乾净,起心动念都是为别人、为社会、为众生,决定没有一丝毫是为自己,你现在就证阿罗汉果,你这个身在这个世间,佛家讲叫「最後身」。为什麽?不再轮回,这个身命舍掉之後,你就超越三界。你要不肯超越三界,再投胎来作人?乘愿再来,你不会迷失,这是慈悲心,你跟这边众生有缘。这个肉身毕竟是个物质,用的时间久它总要坏的,寿命再长也不行,它总是要坏的,坏了换个身体,这个换得很自在,自己清清楚楚。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衣服怎麽爱惜,那个衣服也会破的,破了之後换一件新衣服。确确实实没有生死,这个道理我们总要懂得、总要明了,要认真努力去做。
  可是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佛实在是非常慈悲,为我们这些不容易做得到的人,大开方便之门,开「净土法门」。这个法门修学,要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做一个比较,那实在是方便太多,容易太多了。这是佛慈悲到了极处,为我们开出念佛法门,我们依这个法门,在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就。诸位要记住,能不能真的成就,就看你自私自利的念头还有多少。可以不完全断掉,但是要减到最低限度,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记住。确实是没有断掉,但是已经减到最低限度,这种人叫「带业往生」,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如果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没有了,他生方便有余土,这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地位不相同,他提高了。
  所以自私自利害苦我们自己,这个东西对我们没有好处。真正明白人,真正有智慧的人,起心动念无不是为一切众生。什麽时候你能够肯定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是真话,这才叫事实真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自己」,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懂,这一桩事情一般人很不容易接受,但是它是事实真相。我们要怎样能够明白佛讲这一句话的意思?你能够明白的程度愈深愈好,愈广愈好,为什麽?对我们放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来得容易了。为什麽不能够放弃自私自利?对於事实真相茫然无知。看到佛经上讲的这些话,我们佛弟子对佛很尊敬,不敢反驳佛说错了,不敢讲佛说错了,但是自己总是不能接受。这是学佛古今中外普遍的现象。佛很清楚,佛不会怪我们。我们契入的深度不够,这是真正要用功夫的。
  功夫的运用,实在讲,总不外乎看破、放下。所谓看破,是对於这个事理,佛家讲性相、事理、因果,渐渐通达明白,这是看破。放下是再也不执着,首先不执着这个身是我。「身」是什麽?不是「我」,是什麽?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人不会把衣服当作自己。衣服是什麽?这是「我的衣服」;这是我的身体,身体不是我,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衣服,衣服不是我,「我的衣服」。诸位从这些言语里去体会,身不是我,要加上个「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很多,就好像我的衣服很多,我高兴穿哪一件就穿哪一件,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的身体。你们从这一句话里头细心去体会,如果能体会得,受用无有穷尽,自自然然从你内心里头、本性里面,那种慈悲心、爱心会流露出来,会把这个爱心扩充到虚空法界,你才真正会爱护众生,你才会真正尊重众生,自自然然你会帮助一切众生。
  全在教学!所以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示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不是从事於义务教学的工作,我们看到所有的宗教创始人没有例外的。他们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不求好的物质生活,他们都舍弃了。为什麽这麽做?无非是做个榜样给我们看,让我们在这里面去体悟:那些东西不是真实的。追求五欲六尘的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不健康的,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本来是个健康的身体,何必要去进补?补,衣服破了补个洞,补!你身体一定有了问题你才补,愈补洞愈多,你身体麻烦就来了。
  由此可知,你们同修到新加坡来看我,我非常感激。现在差不多好像每一个星期都有组团到这边来的,平均起来现在大概每个月到新加坡来我们共同学习的,总在三百人以上,每一个月平均。就是一年平均下来,每个月不会少过三百人的,多的时候可能到五百多人,我非常感谢你们。希望你们到这边来,不要带一些吃的东西给我。你们都知道,我不吃的。你们带很多补的东西给我,带了很多人参,还有「天山的雪莲」,我摸都没有摸过,我都拿去供众,供养大众,还有的做礼物转送给别人,我自己完全用不着,所以身体才会健康。你们的好心、你们的好意,我非常感激,希望你们少带。
  还有一桩事情,你们大家到这边来,我一定会抽出时间跟诸位见面。平常不要写信给我,我从来不看信的;所以写信给我都会落空,我不看信的。现在有几个同学帮助我看信,将来一开学上课了,可能他们也没有时间。没有时间,所以最好不要给我写信,不要给我打电话,打电话我也接不到。尤其是往後,因为香港建了个道场,澳洲建了个道场,几乎每个月我这几个地方都要去,都要去看看,实在讲,打电话不晓得我在哪里,很不容易找到。所以大家在家里认真努力读经、念佛。
  陆续听经,听经现在在国内,好像是录像带也比较容易能够得到。听经,量不必多,不要听很多种,要重复,遍数要多。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订的标准,至少是一千遍。你们如果能够相信,你拿到一部经的录像带,你要能听一千遍,你就会开悟。为什麽?能听一千遍,你的心定了,我判断你能开悟,是从这个理由上来说的;你心定了,定心起用就是智慧。凡夫最难的,心乱,心定不下来。一部经听一千遍,心定了。所以这种听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非常好的修行手段。
  如果你要是找不到这些讲经的光碟、录像带,这一次诸位同修到这里来,我特别赠送大家《了凡四训》的连续剧两片,大概是两个小时,我没有计算时间。你们能把这两片听上三年,每天听一遍,一天都不缺,听上三年,你的心也定下来了,你的命运就转过来了,这是实话。就这两片东西三年不间断,三年也是听一千遍;一天一遍,一年三百六十遍,三年是一千遍。然後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往生!就在专精,不在多,这就是「住於无上真正之道」。我把这句话落实,一部经听上一千遍,你就住於无上真正之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经,无量寿经,细讲无量寿经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