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无量寿经 > 细讲无量寿经_净空法师

第一0二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0二集) 2000/10/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七面经文倒数第三行,我们看「利他行」:
  【於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上面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惠利群生」这是慈悲的落实,「忍力成就」是忍辱波罗蜜的落实,接着说『於诸有情,常怀慈忍』;也就是说,「惠利群生,忍力成就」我们要恒常保持,念念不忘利益众生。「惠」是布施,常常有布施的心,有布施的意愿。菩萨布施,决定是对众生有利的;世间人布施里头,确实有有利益的,也有有害的。至於妖魔鬼怪的布施,决定是有害的;你初接触,似乎他很和善,到最後吃亏上当,後悔莫及。这些地方我们都要能够辨别,佛菩萨纯以利益众生的心为心。
  『和颜爱语,劝谕策进』,这四个字我们必须要做到、必须要学习。修行有没有心得、有没有功夫,在你面貌上就看到,这正是最鲜明的境随心转,我们的面貌转得最快、转得最明显。诸佛菩萨这四个字是圆满落实,「和颜爱语」。古德说「内无妄染」,你的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污染,你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温和,这就是「和颜」。我们今天容貌表现的令一些人不敢接近,望之可畏、望之可厌,什麽原因?我们里面的妄想杂念太多,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个容颜怎麽能够温和?这是事实真相。
  黄老居士在注解里面引用《胜天王般若经》上一段话,这是佛在经上说的,「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所以佛家的道场,寺院、庵堂,一进山门把弥勒菩萨放在山门的当中,让你一进门头一个看到他,他满面笑容。所以你要问:为什麽把弥勒菩萨放在山门口?放在对着大门正中央?这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做的,这是菩萨。
  什麽叫「菩萨」?我们要搞清楚。也许你说:「他是菩萨,我不是菩萨,菩萨对人笑,我不是菩萨。」「菩萨」是古印度话,它的意思是「觉悟的人」,玄奘大师翻译作「觉有情」。我们是凡夫,凡夫叫「有情众生」,我们的情识没有断。情是什麽?烦恼。烦恼习气没有断,现在开始学佛,皈依三宝,就是觉悟了。皈依三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修觉正净,远离迷邪染,你就是菩萨。菩萨日常生活行持就叫做「般若波罗蜜」,这个我们一定要懂。所以学佛,既然做了菩萨,诸位同修,在家同修有不少都受过菩萨戒,受了菩萨戒,你一定要学菩萨;你不学菩萨,你受菩萨戒,就对不起佛菩萨。
  菩萨从哪里学起?见到人,先以笑脸迎人,这是菩萨头一条;见到人不会笑,就不是菩萨。菩萨见到人一定要先笑,笑脸迎人,就像弥勒菩萨一样,要能包容。中国人造弥勒菩萨像,不是造印度的弥勒菩萨,印度弥勒菩萨像大概跟观世音、大势至差不多的像;我们中国人造弥勒菩萨像,是造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的时期,跟岳飞同一个时代,现在我们造他的像。他圆寂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化身再来的。说出他的身分他就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说出身分还不走,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在佛门有这麽一个例子,你要是说出身分,你一定要走;你要不走,你是妖言惑众,你别有企图、别有目的,总是求取别人的恭敬供养。所以身分一暴露,他就离开人世。大家知道他是弥勒菩萨再来,於是造弥勒菩萨的像就造他的像,他的像非常非常好,表法的意思非常明显。
  如果肚量不大,不能包容,诸位想想,他怎麽能笑得起来?特别是生活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无论是个人的修学、团体的共修,不可能有十全十美,总是善恶参半,那已经就不错,已经就值得赞叹了。这个道场、这个人,他有七分都是作恶,还有三分修行,就值得人赞叹。为什麽?世间人他造恶是百分之百,一分修行也没有,能有三分修行,就太好了、太难得了。你要要求到十分修行,我劝你不要要求别人,要求自己就对了。要求自己要百分之百的修行,要求别人有十分之三就很好了,如果有这样的雅量,你一定就是满面笑容。
  现在在这个社会、这个环境,《楞严经》上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听到同修,有同学告诉我,他说有人反对净空法师提倡《无量寿经》的会集本,应当把这会集本烧掉。因为有很多同修已经都在念了,这位大德看到之後:「你们把它烧掉!」请问:现在净空法师每天早晨都讲一个半钟点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要不要烧掉?佛法需要智慧,要觉悟,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错了!实际上他并不是反对经典,是反对我这个人天天在这里讲经,讲得他们不耐烦。我今天离开台湾了,台湾有一些法师很高兴。为什麽?从前曾经找到我这里来,告诉我:「净空法师,你讲经讲这麽多年,够了!不要再讲了。」我说:「好,我听你的,不要再讲。」为什麽?佛教给我们恒顺众生,你叫我不讲我就不讲。那边又有一些人讲:「法师,你要天天给我讲经。」「好,随顺你,我就再讲。」我们恒顺众生,不是恒顺某一个人。所以这是决定要有智慧、要有理智。
  如果说会集是不可以的,我们过去读过,实在讲,我读经也并不是很多,我读过《楞严经通译》,这部书是明朝末年憨山德清大师所做的,他的着作。憨山大师在玄义的部分,它不叫玄义它叫「玄镜」,实际上也就是玄义,里面就说得很清楚,《楞严经》是会集的,不是佛有系统在一时所说的,不是的。所以《楞严》传到中国来之後,祖师大德判教就非常困难。五时判教到底判它在哪一时?仔细观察它的经文,有阿含时,像阿难尊者堕摩登伽女之难,那是属於阿含时;有方等时,有般若时,又有法华时。到底是哪个时候讲的?憨山大师说,前人也有这个说法,不是一时所说的。不是一时所说,就是佛在多时所说的,然後把它会集成这麽一本书。
  既然《楞严》是会集的,我们想想在《大藏经》里必定还有一些经典也有这种情形,会集怎麽能说错?我们从这个地方推理,去想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又何尝不是会集的?释迦牟尼佛自己没有说过经,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就讲得很明白,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自己没有说过一句话,他所讲的经,古佛所说的,古佛决定不是一尊。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是会集古佛所说的。如中国孔老夫子一样,夫子一生「述而不作」,祖述古圣先贤的教诲。这哪里有错?现在许许多多出家、在家的这些大德,我们听他在各个地方讲开示,他也是将古圣先贤的话,这里摘一点、那里摘一点来供养大众,也是会集;就像我们招待客人一样,我们摆一盘水果,里面有好几种颜色、好几样东西,那不是会集的吗?我们这个供养端出去,人家欢喜。
  会集没有过失!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批评《无量寿经》过去几个本子的会集本,他不是批评会集,是批评会集的人改动了经上的原文,他是反对这个。会集不是翻译,翻译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斟酌文字,会集不行,会集一定要用人家的原文,一个字都不可以改动,这才值得人尊敬。改动原文,在这几个会集的大德是决定没有问题。为什麽?他改动的比原文确实还好,改得好。改得好为什麽还要反对?反对是这个例子不能开。你改可以,没有问题;你开了例子,後面来的人没有你的德行,也没有你的学问,他看到经典看不懂,他随便改改,那不把经典改得乱七八糟?这样大家都来改,经典传到往後还能看吗?反对这一点。所以一定要懂得祖师反对的是什麽,我们要把它搞清楚。不是反对会集,也不是反对像龙舒居士、魏默深居士他们改动经文,他们改没有问题,改得好。这些人都是有修也是有证的,《往生传》上都有他们的名字。是这个例子不能开,开了之後後患无穷,是这麽个意思。
  正如同印祖反对废弃出家的度牒,这个事情是清朝顺治皇帝做的。他在《文钞》里面提了多少次,对这一桩事情感到太遗憾。顺治皇帝当年废止度牒是一桩好事情,何必障碍一般人发心出家?从前出家不容易,要经过考试,度牒废除就是废除考试制度;换句话说,什麽人想出家都可以出家。这麽一来,佛门出家人的素质就下降,老法师是反对这个後遗症。在清朝以前,出家人经过考试,素质水平很高,得到社会大众尊敬,所以出家人经典上都说得很清楚,「人天师」,在社会上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没有不尊敬的,确实有道德、有学问,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考试制度废除,麻烦就来了。所以今天我们的佛门出家人素质一落千丈,社会上对我们轻视其来有自。
  我们佛门的出家众,确确实实比不上天主教的出家人;天主教的修士、修女,我们比不上他们。我在天主教会教过书,他们要作修士(男众)、作修女,至少要高中毕业,然後进神学院念三年到四年,毕业出来之後才能够得到修士、修女的身分。程度高的,大学毕业的、研究所毕业的,最低限度都是高中毕业的水平。看看我们佛门里面出家人,还有一些连小学都没毕业的。这是我在台湾看到的,在这一方面文化水平比不上别人。所以神父、修女出来,社会大众很尊敬他,确实他有知识水平摆在那里。所以考试制度好,不应该废除,印祖对於这个事情感到非常的遗憾。所以我们要明了祖师赞成、不赞成,一定要知道事实真相,要知道他所讲的道理。
  「菩萨行」,菩萨过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我这样说法大家就好懂,要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你就不懂了。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菩萨过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无论他是工作或者处事待人接物,高度的理智,他不是感情用事,这是我们应当学的。特别重要的是底下一句,那是教我们初学的,「随顺佛清净教」,随顺佛陀的教诲,佛陀的教诲都是清净教诲。「清净」有两个意思,佛教我们要修清净心,这一部经汉译的经题「清净平等觉经」,经典里面教导我们要修清净平等觉,这是清净教诲;另外一个意思,佛教化一切众生都是从清净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
  佛教化众生,我们在经典看到记载的,他老人家当年在世间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家常讲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好像办我们的佛学讲座,办讲座大家在一起研究,办这种活动办了三百次。每一次时间长短不一定,看佛讲的内容。讲的东西长,时间就长一点;课程短一点,时间也就短一点。不是佛喜欢办这些活动,佛实在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活动是怎麽办的?都是有人启请的。三百余会就是三百次的活动,四十九年办了三百次活动。
  像今天马来西亚有十几位同修来看我,跟我谈我们到马来西亚去办活动,这就是法会,就这样形成的。他们来跟我商量,想请我们的同学到马来西亚去弘法。我说:「好!」我说:「你请法师去到那里住多久?」他说:「住一个月到三个月行不行?」我说:「不行!他们一个人到那里住一个月到三个月,他在此地不能学了,我们培训班都受障碍了。」所以我跟他建议,我说:「不可以超过一个星期。」这是我们的法会规模小、时间短。他说:「我们希望那个地方讲经也不中断」。我说:「可以不中断。」他说:「一个星期怎麽能不中断?」「这一个法师去一个星期,那一个法师去第二个星期,不就不中断了吗?是不是?」他恍然大悟了。我说:「好,你去找我们会长谈。」
  接着印尼有几位同学来看我,他们也想请我们到印尼去弘法,到印尼首都雅加达。我说:「印尼那里我没有去过,如果有机会,我们先去看看那边环境。」而且我提出来,我说:现在真正发心做好事修福报,什麽福报最大?办学校的福报最大,这是真实的利益。慈善救济,他有苦难,他没有得吃的,你送一点食物给他,没有穿的,你送个衣服给他,你只能救他一时,你不能够帮助他一生。帮助人一生是教学、是教育。我说:「如果你们有能力,应当办学校。」如果有这个力量,也有这个机缘,应当着眼在此地。
  像我们上一次在马来西亚参观华文的学校,马来西亚有不少华侨的小学、华侨的独立中学,都办得很好,办得很有成就。新山这一边我去参观一个国光华文小学,它有学生四千五百多人,学校办得相当好,听说有很多学生想上这个学校,受名额的限制进不去。我们希望印尼也能够像马来西亚一样,多办一些华文的中小学。这个对於中文文化水平的提升、对於将来学佛,才真正奠定基础。经典的翻译是非常艰难,多少年来许多人都在做这个工作,很不容易。最好能学华语,直接的去读诵、研究华文的经典。古时候译经的法师都是证果之人,并不是讲开悟,真正证果,所以华文经典翻得好,不但是义理没有差错,佛的意思纯正的保持下来,文字非常之华美。佛经是文学作品,在文学里面它也有相当的地位,被文化界所尊重,所以华文应当认真努力来学习。这是清净教诲。
  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教化一切众生、接受大众供养,这也是佛的教诲。但是要记住,佛的教导,接受供养仅限於四桩事情。第一个是「饮食」,佛陀在世每天出去托钵,接受一钵饭的供养。我们这个身体活在世间是业报身,每天要吃饭,这是饮食的供养。第二个是「衣服」,衣服穿破旧了,可以接受在家人衣服的供养。第三是「卧具」,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是睡眠,出家人还是要睡眠。佛并没有规定出家人不倒单,没有这个规定,不倒单是个人的事情,佛经上没有规定的。总而言之一个原则,生活过得愈简单愈好,所以接受卧具的供养。第四个,这个身体会生病,病痛不能避免,病痛时候接受「医药」的供养。佛只给我们讲这四桩事情,叫「四事供养」,这是如法的,出家人应当接受的,除此之外的供养,就是不应当接受的,这叫「清净教诲」。我们四事之外的供养就不清净,我们自己一定要懂得。
  我在许许多多地方,也有不少很好的信徒好心要建道场供养我,佛在经上没有这一条,没有说接受别人道场,没有这一条。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没有接受别人道场的供养,我们学佛总要以佛做榜样。世尊当年讲经说法,有不少大富长者提供讲经的场所,那些场所是借用,所有权、主人都是在家信徒的。《弥陀经》、《金刚经》只树给孤独园,佛在这个地方讲过不少经,那个地方的产权是给孤独长者的,只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他们两个人共有的财产,释迦牟尼佛只是借用,这个可以。绝对不能够接收他的产权,接收产权就错了。佛教我们出家,离开家了,结果没想到又接收一个家,出了一个小家接收一个大家,这个麻烦不就大了?要知道家是个累赘,叫「家累」。出家是摆脱家累,结果你搞一个大道场,累死人!这是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常常想到释迦牟尼佛,我们过佛陀的生活,那就是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这样才是真正随顺佛陀教诲。我也劝我们年轻的同修自己不要搞道场,自己搞道场最後是害了自己,你一生都不自在。
  既然出家了,认真努力学经教。经教,你说:「我很笨,我没有天赋,我学不好。」《弥陀经》上十六位尊者有个周利盘陀伽,你难道比他还笨吗?我想你比他聪明多了。他笨的那个程度,经典上记载,佛教他四句偈,教他上面一句,不知道下一句,教下一句,上一句忘掉了。连那样根性的人,释迦牟尼佛很有耐心,都把他教成功了,最後他也大彻大悟,讲经说法。中国古人所谓: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人能够有恒心,奋发努力精进,没有不成就的。何况还有三宝威神加持,哪有学不好的?
  但是修学的方法一定要懂得,决定是一门深入。一生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专弘一部经,你就能成功了。一部经不必说太长,假定说讲一个月,这一部经一个月讲圆满,讲上十年,跟诸位讲,没有人听,摆上桌椅板凳也跟它讲,十年一遍一遍不间断的去讲,你成功了,你成为这部经的专家,世界第一。你能够依教修行,依什麽教?就是此地讲的「於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你只要把这四句学好,真正做到了,你的法缘殊胜,到处都有人请你去讲经。你一年有十个地方去讲,今天这个世界很大,你讲一百岁都讲不完,你还要地方干什麽?就不需要地方了。每一个地方去住一个月,讲一个月的经,到处作客;作客人好,人家对你都恭恭敬敬的。作主人很困难,主人很苦;客人很轻松、很自在。处处作客,全世界各个地方去作客。尤其现在讲经,听众都来自各个方面,他听了欢喜,他就请你到他那里去讲了。
  雅加达的那边同修请我们去讲经,还不是在此地听了几次,听了欢喜,才请我们去?所以一部经学会了,你的一生快乐无比,何必要搞个道场?累死了!这个决不是聪明人干的事情。道场给谁?道场给在家居士。在家居士护法,我们出家人就做弘法,弘法跟护法密切合作,这样弘法的人做得很好,护法也做得很好,佛法才能够兴旺。这是讲怎麽样随顺佛的清净教诲。跟大众接触,确实内心清净、真诚、平等,自自然然表现出来是和颜爱语。
  讲到「爱语」,这是四摄法之一。四摄法非常重要,佛菩萨他们的弘愿,摄受众生。这个「摄受」,用现代的话来讲,是教化众生。要教众生,你用什麽方法让对方对你生起敬爱之心,他尊敬你,喜欢你,愿意听你的话,这一套的手段就叫摄受。摄受,佛讲了四种法,人与人相处要懂得这四种法,你跟一切众生一定都做了好朋友。四摄法要用在家庭,你家庭和睦;四摄法用在夫妻,夫妻恩爱好合。现在常常听到离婚,不懂四摄法,所以婚姻出了问题、家庭出了问题。我们常常听到现在学校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老师不懂四摄法;员工不听老板的话,老板不懂四摄法。所以这个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好好的来学四摄法,四摄法学会了的时候,什麽都通了,什麽问题都解决了。世间事最难相处的是人事,人与人相处、人与一切众生相处,佛这四法说绝了。所以我们不但要学,要好好的体会这里面的大道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学习,怎样把它落实。
  这四法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送礼,谚语所谓「礼多人不怪」,常常送礼、小礼物,譬如说表示关心、表示爱护,礼不在贵重,是代表感情的。尤其是出门,现在常常到外国去旅游,看到一些小的纪念品,有些纪念品很便宜并不贵,但是回来之後送给你的亲戚朋友、送给你的家人,家人会感激你出外旅行还没有把我忘掉。不要看这一点,关系很大!做老板的,你们想想老板出去旅行,出去无论到哪里去,回来的时候有没有给员工带一点小礼物?不需要很大的破费,表示我虽然出门,对你们每一人都没有忘记。一张卡片都是很珍贵的纪念品,不能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礼物比什麽都重要,所以要懂得送礼。有一些法师他们知道说净空法师的法缘很好,演培法师还来向我请教过,要向我学习,我说这个很简单:「送礼!」任何地方邀请我去讲经,我都带了许许多多结缘的佛书、善书、录影带、录像带,我都带很多很多,跟每一个同修结缘,这是布施。
  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追随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对於这个四摄法非常重视,教给我们:「你们学讲经,一定要跟听众结缘;你不结缘,将来你就没有法缘。」我们也不知道怎麽结法,「哪有那麽多钱结缘?」「哎呀,简单!你去买一包花生米,在门口,每一个进来的人给他一粒,就结缘了。这麽简单的事情!」我们才学会了,买糖果、买花生,一大包。李老师那个时候讲堂讲经,听众大概是四百人的样子,所以我们学生都在门口,笑咪咪的欢迎每一个人来,「来,来,给你,结个缘」,那个缘就这麽结的,老师教的。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小事情,法缘就是这麽结的。你学讲经,你跟这些听众见面就好像没有见到,理也不理会,你讲经的时候谁来听?所以我看每天你们晚上同学讲经听众都不多,什麽原因?没有结缘。你们如果买些糖果在门口结缘,你的听众就多了。你们要学会了,这也算是代代相传。所以要懂得、要重视,要知道这个关系非常之大。这些年来我们跟九大宗教的联系,经常往来都有礼物赠送,每一次见面都有一点小礼物交往,礼尚往来。
  第二是「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爱语」是什麽?爱护他、关心他、照顾他、帮助他,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进步,帮助他改善生活的品质,帮助他断恶修善,帮助他破迷开悟,这里面的善巧方便多了。到哪里去学?佛的经典处处都是。经典,这是文字,文字记载的是佛当年的言说,他句句话都是爱语,爱护一切众生,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个非常苦难的时代,苦从哪里来的?是从众生造作不善业所感召来的。我们要想脱离这个困苦,消灾免难,这决不是从果上来讲,要从因上去想,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灾难就能够化解。
  今天我们看整个世界,社会动乱,人心不安,随时随地都可能爆发天灾人祸,这是个大问题,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学佛的人常常听到祖师大德说:「从根本修。」这一句话我们把它引申、把它延长,我们对於今天的社会,也要懂得从根本解救,这才是办法。佛家讲的根本,五戒十善;儒家讲的根本,五常八德。我们看看动乱的根源,根本失掉了,根本动摇了。以十善业来说,现在一切众生,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面贪、瞋、痴,人人都是造十恶业,社会怎麽会安定?天下怎麽会太平?人与人之间彼此不信任,互相猜疑,互相在防范,於是人与人的交情会破裂,不但是道义之交会破裂,亲缘之交也会破裂。
  君臣、朋友、夫妇是道义之交,父子、兄弟是亲情。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报纸上父子脱离关系,这成什麽话!这还得了吗?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连亲情都破裂,道义就不必说了。人活在这个世间什麽意思?有什麽价值、有什麽意义?彼此互相不信任,一天到晚预防着别人伤害我,人家也预防我伤害他,过这种日子。这种日子,说老实话,真的连畜生都不如,现在造恶,来生是三恶道了。所以解救的方法还是从根本,帮助大众觉悟,赶紧回头,断恶修善。
  首先要跟一切众生建立信心。我相信他,他不相信我,怎麽办?他不相信我,我还是相信他,要以长时间去感化他,这就要修忍辱波罗蜜,我们没有耐心怎麽能成就?这一生当中都不能感化他回头,还有来生;来生不成,还有後生;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永远没有退转、永远没有休息。我们以真诚心去做,决定没有虚伪对待一切众生。不要说是对人,对动物都是以真诚爱心,决定没有伤害的念头,连动物都受感动。他来伤害我,我不伤害他。
  上一次我们到古晋,我在古晋那个山上住了五天。李金友居士告诉我,山上种菜,自己种菜,头一年所种的菜大概十分之六、七都被虫吃掉。他人心地很慈悲,也很欢喜:「我供养这些畜生。」绝对没有一念去杀害牠、驱逐牠,没有!反而爱护牠。小动物牠会受感动,到第二年虫吃的菜就少了一些,大概可以能够收成一半,一半被虫吃掉。他现在种了六年,今年第六年,我们到菜园去看看,还是有虫,很少,一片菜叶上只看到咬两三个小洞,不需要用农药,也不需要把那个虫赶走,不需要,随牠去,真诚的爱心。他在菜园里面放音乐,给菜听、也给虫听,他照顾多周到!我去看之後,我说:「你改放佛号比音乐还好,念佛机拿过去念阿弥陀佛给小虫听。」所以我们决定不可以有伤害众生的念头,牠对我们有回报。决定要做不杀生,不但不能杀害众生,让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有过失,罪过,我就有过失了。所以佛在经上教菩萨:「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岂不就是「和颜爱语」?如果这个世间人人都和颜爱语,哪里会有战争?不可能发生战争;决定是和睦相处,互助合作。所以这四个字比什麽都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学佛从哪里学起?就从这里学起。
  第三个叫「利行」,利是利益,行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我的生活行为,我的思想、我的言语,言语是口业的行为,思想是意业的行为。我们自己的行为对於一切众生决定是有利益的,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决定不可能伤害社会、伤害众生。佛教导我们,如果我们起心动念、一切行为都是自利的,自利一定就伤害别人,自利是给自己添烦恼;起心动念、一切行为是利益社会的,是利他的,不是自利的,给诸位同修说清楚、说明白,不是自利,自己才得到真实利益。自己常常想到自利,其结果是自害,害了自己,这个道理很深很深。
  我们就以菜园里面小虫来说,你念念替牠着想、念念帮助牠,牠回报你很厚,这是对你真正有利益,不再操心你的农作物有病害虫来侵害,不用操这个心,它长得很好。自私自利是什麽?把这些病害虫统统杀死,你得到一点利润,你跟这些众生结了多少冤仇!牠也是一条命,你杀了这麽多众生,将来生生世世去偿命,你要偿多少次你才能偿得完?这是世间人不能理解的,我们讲,他也不肯相信。为什麽?他不敢相信,他死不承认,这叫自欺欺人。而佛菩萨给我们讲的话,句句真实。
  人一生在世间,真正聪明,绝对不跟一个人结冤仇,不但不跟人结冤仇,不跟一切动物结冤仇,你这一生过得很光辉,你来生後福无穷。你能这样做法,佛家讲,富贵、健康、长寿你都能得到。长寿的原因是什麽?无畏布施;不杀生是无畏布施,素食是无畏布施,不食一切众生肉。你是杀害众生为自己的享受,这个没错,奇奇怪怪的病你就始终不能够避免。病从哪里来的?古人讲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不择言、常常造作口业,惹来祸害。所以「爱语」里面还要谨慎,不说别人过失。说过失在什麽人面前?古时候所讲的,在父母面前、在老师面前可以说。为什麽?因为听的人是智慧之人,他听了之後他会教诲你,帮助自己改过自新。不可以轻易在别人面前说过失,这一点非常重要。说话,总得想想这个话产生什麽样的後果。
  我听他们从天目山回来的这些同学告诉我,说是有一个人发心想到山上去修行,打听山上的情况。遇到山下一个人,他打听山上情况,这个山下的人跟齐居士处得很不好,所以就是恶意毁谤,让这个发心去修行的人退了心,而且到处去宣扬天目山怎麽怎麽不好。听说是遭了报应,这个报应报得好快!像这些都是真正的事实,你们同学们找一个时间把这些故事详详细细说清楚、说明白,我们做录像带;我们不对外流通,内部流通,让大家生警惕之心。说话要负责任的,不能因私人的恩怨破坏道场,这个罪过比什麽都重!古人常讲,杀人身命罪过不大,所谓四十九天他又投胎来了;断人慧命这个罪过大极了!「慧命」是什麽?学佛的机会,你把人家学佛的机会给打断了,这个果报比什麽都重。唯有闻佛法、种善根才能够永脱轮回。机缘难得,所谓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好不容易他遇到一次的时候,你忍心把他断掉,你这个罪多重!言语不慎重,有意无意的破和合僧、破坏佛法,果报都在阿鼻地狱。
  第四条「同事」。从大的范围来说,我们同住在这个地球,我们对於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都要爱护。为什麽?这是最亲近的。都要照顾,哪个地方有苦难,我们能力所及,一定要伸出援手,要去帮助他,不分国土、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信仰。我们同住在这个地球上,就好比同船渡河,怎麽能不关心?这是广义的讲法。狭义的说法,同事是与众生同做他欢喜的事情,菩萨这样子度众生。所以四摄法里面,这一条很不容易做到。为什麽?自己必须有真实的智慧、定功,你才能做。你要没有高度的智慧、没有相当的定功,好了,他喜欢跳舞,「我跟你同事,我天天陪你去跳舞」,好了,跳不了几天,你的佛法没有了,被他度跑掉了。同事是你有能力感化他,你能把他度回头,所以同事是手段不是目的。
  菩萨行,菩萨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所以他在这个世间示现,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胜热婆罗门、伐苏蜜多女,那都是四摄法里特别修「同事摄」,到最後都回过头来学佛了、念佛了,这是同事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的,我们就是讲广义的,像我刚才所说的,我们同住在这个地球,同住在新加坡这个地区,我们一定要互相的关怀、互相的照顾,这个就没有毛病。狭义的说法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定功、自己的智慧。在历史上,自古至今,这个不说在家同修,许多出家的大德,不谨慎在同事里面,结果都退失了道心,都被别人度跑了,这个事情比比皆是,我们不能不留意。
  末後这一句「劝谕策进」,劝是劝导,谕是晓谕,策是鼓励他要求进步,这个人是真正的善知识,是真正的善友。黄念祖老居士注解,用「开、示、悟、入佛知见」这四句话来解释劝谕策进,解释得好,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佛度众生的苦心。要开导他,「开佛知见」,实在讲今天我们能做的,把佛法正知正见教导他,特别是学佛的同修。学佛的人有多少?太多了。「什麽是佛?」「不知道。」不知道他就学了佛,认为常常到庙里面去烧香拜佛、去许愿、去供养,这就叫学佛了,这个错了。
  用「佛之知见」这四个字来讲就没有问题了。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佛是怎麽看法?佛是如何认知?佛是什麽样的见解?从这个地方下手、着眼,当然就没有差错,这是我们首先要帮助他的。所以我介绍的「认识佛教」,我们把佛教介绍给别人,从这儿下手。「三皈传授」,这是佛法的入门,他认识佛法了,发心学佛,再给他传授三皈。不能搞错了!再看他的根性,帮助他选择法门,劝他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专修专弘,这是真实的「劝谕策进」。
  我们学佛,今天不论在家、出家,最大的障碍,实在讲无过於名闻利养。这个东西围绕着我们,你还能有出息吗?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原因在此地。所以我常常劝勉我们同修,你要想真正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头一条要把自私自利舍掉,你就入门。你们不肯舍,不肯舍你们这一生生活过得很辛苦;如果你真正肯舍,你这一生生活过得非常幸福、非常自在、非常快乐。我说你不相信,为什麽不相信?你没有肯放下,你放下你就相信了。这个东西是烦恼罪业的根源,自私自利,这一条不放下,其他的什麽都不要谈了,怎麽修都很有限,都是属於相似法,绝对不是真实法;舍掉自私自利,你修的是真实法,你得到的是真实利益。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我们讲经常常挂在口上,不厌重复。所以现在有些人提议,说我讲经重复地方太多了,要把它精简。我听到我也点头,是好事情。但是精简错了!为什麽?哪一个众生听一遍就能回头?所以释迦牟尼佛很罗嗦,《大藏经》一句话不晓得重复几千遍、几万遍,重要的话。他为什麽这麽罗嗦?你回不了头。你要真的一遍回头了,佛就自在了,何必罗嗦?绝对不会罗嗦的。你回不了头,回不了头就天天劝、天天重复,这才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所以我们说这个根,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外面的五欲六尘,你能把这四句十六个字,你真的看清楚,搞通了,真的放下,你就得大自在。然後你才知道佛法不深、佛法不难,佛法显得那麽深、显得那麽难,就是这十六个字把你障碍住了。再说个真实的话,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凡夫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贪瞋痴慢、有五欲六尘,凡夫,六道凡夫;佛菩萨完全没有,生活在这个世间随缘自在。随缘,决定不染着。顺境、善缘,绝不生贪恋之心;逆境、恶缘,绝不生丝毫烦恼,没有怨恨不平之心。不管是什麽境界,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这就是佛菩萨。凡夫哪有不能成佛的?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之间。你转过来,凡夫就成佛了;转不过来,还是做凡夫。所以世尊千言万语讲了四十九年,你哪一天回头了,佛就不说了,你自己也得大欢喜、得大自在。所以我们常常要存心勉励别人、帮助别人,帮助人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
  上个星期马来西亚的朋友送了两片VCD给我看,我看了「了凡四训」的电视剧,这里面虽然不是很圆满,还有一些小毛病,听说他们因为受限於经费的关系,这个演员,袁了凡有两个儿子只看到一个,那一个是因为没有钱请不起演员,我看了大致上很好。所以我到香港去,这一次去讲经,我就让他们给我做VCD做了十套,二十片做了十套,我带到香港。香港那边同修看了非常欢喜,还问我要,我说好,回来之後我们大量的来做。这是善巧方便,对当前根机最适合。我们如何能把《了凡四训》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让社会广大群众都有机缘接触到,认识清楚,深信不疑,这个对於「劝谕策进」头一桩事情我们就做好了,就做得圆满;来帮助社会安定,挽救世界和平,有直接不可思议的效果,我们不能不留意。今天讲做好事、做功德,还有什麽样的好事比这个更好?还有什麽样的好事比这个更重要?这是我们要非常认真努力去做的。
  我们在香港有一个小道场,现在在装修,大概这个月底可以装修完成,里面有一个小的摄影棚。我说在香港,我们的工作决不是以听众多少为主,我们是以录像、制作录像带,以这个为主。它的设备机器完全装好之後,我想我们第一部讲的,就要讲《了凡四训》。我们把《四十华严》暂时要停下来,讲《了凡四训》,救急要紧。《四十华严》救不了急,《了凡四训》能救急。所以我现在天天在想,用什麽方式来讲,将来这个录像带在电视台播放,画面比较生动、活泼。因为很多初学的人说,我们这个上课的方式,两个小时他受不了,他没有办法接受;所以还得有动作,还得表演。
  我现在讲《了凡四训》,我就有了一个方法,把他们这一套「了凡四训」的电视剧,一段一段的放一段,然後我们就可以讲一段,这样子比较生动一点,是不是?他看的时候比较活泼一点。讲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有三、四个人在一起来讨论,电视摆在那里,画面大家看到了,讲一段,停下来,我们讨论这一段的内容。用这个办法来讲,试试看。怎样能够契合现代人的根性?这是四摄法里头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条都具足了,他们喜欢看电视,我们就用电视这个方法跟他一起看;一起看、一起来研究讨论,这也是属於同事。这个方法能够试验成功,以後我们在电视台讲经的节目也得要改变办法,希望能够收到最佳的效果。
  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帮助众生,总纲领、总原则是「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我们不能疏忽大众的根机,如果不契机,这个效果就大打折扣。契理是不能变更的,契机也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了解众生的根性,要适应现代的学习环境,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环境。所以《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诸位同修大概都看过,我们会把这个电视连续剧,它时间并不很长,大概总共只有两个多小时,并不很长,我们把它做成VCD在这个地方跟大家结缘,希望诸位同修看了你们提问题。你们提问题给我,我拿你们这些实际上的问题再讲一次做为参考资料,这样就更契机。在这里面,就解答你们对於这一本书或者是这一个节目,你们的想法、看法、你们的希望。我们会尽心尽力希望做得更圆满,所以不能不多方面接纳意见,来帮助我们这个节目会做得更好,这也是往後对大众讲经弘法一个新的方向。所以往後佛教的弘法,确实已经不是在寺院道场,已经不是了,一定要走向卫星电视,要走向网路。科技的进步非常快速,在我推想当中,五年到十年之後,电视机,小型的电视机会在你手掌心里头,这个无线电的传真,所以我们要把佛法讲演送到人手中。
  至於修行,共修决定是在退休之後。像外国的老人公寓、退休村、安养院,这些是修行的道场。他这一生已经过去了,儿女都成立了,一切都放下了,万缘放下,这个时候在一块儿共修,每天听经。经不能不听,陈光别老居士的往生,听四年经、念四年佛,四年没有间断,所以人家预知时至,走得那麽样的自在。经天天要听,不听经就念佛,那就是古德教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继续听经、继续念佛。这个样子三年到五年决定成就,我们要把握这个大好机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经,无量寿经,细讲无量寿经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