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法华经 > 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

<- 第五十五集第五十七集 ->

第五十六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五十六集 1981/7台湾圆觉寺档名:08-02-56
  十七面底下讲:
  【为求金银等者。即行人入心海而求法宝也。黑风即无明境风。罗刹即烦恼恶心。心著境界。则被烦恼罗刹所噬。一念反观。则烦恼自空。故不被所害。】
  这里面所讲的就是有事、有理,有确有其事,也有所表之法。所以经文里头每一节、每一桩事情,都包含著广大的境界,要在我们自己会用。所以说是智慧开了,对於经论里面所有的这些法门,普门刚才讲这是总称,里面包含著无量无边的法门,自然就得心应手。到时候要不要去想一想,这个境界我应该用什么法门?不需要想的;如果你一落思惟,就是意识用事,就不是法门。不落思惟,这是你的智慧在做主宰,真心用事这就是普门示现。由此可知,普门不是学来的。也许诸位要问,能不能将普门具体的给我们说说,哪些叫普门?我们一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普门,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无量无边,悟了这就叫普门。不悟就是无边烦恼,比喻里面叫苦海无边,不悟的就是苦海无边,悟了的就是普门示现,还是在迷悟之间。像《华严经》五十三参,就是普门示现,善财童子普门示现,一切善友普门示现。我们看他所讲的,是一个法门,那一个法门是纲领;我们看的是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个是五十三类的代表,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所以四十卷经就是讲我们日常的生活,刹那之间所接触的境界。我要说一天从早到晚还说多了,念念都是这个境界,刹那刹那没有离开。善财是表自性、是表的自利,五十三位善友是表的利他,自行化他。所以这个地方称名,我们特别是要记住的:
  【称名即反观也。】
  千万不要误会,心往外境上攀缘那就糟透了。我们念观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白衣大士你赶快救救我吧!」你这个心是缘外头境界,不是反观。那个泥塑、木雕、彩画的像,它能救你吗?它救不了你。所以我们讲席里头一再告诉诸位,佛菩萨形像在佛门里面,它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表法。观世音菩萨这个形像塑在那个地方,它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返闻闻自性,代表的是「上合诸佛慈力,下合众生悲仰」,代表这个。我们称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见像礼拜都要能生起这个心,这叫真念观音,这才叫真礼观音。第二个意思代表见贤思齐,他也是凡夫,他今天觉悟成了等觉菩萨,我们要效法他,是代表这两个意思。大雄宝殿上塑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两个意思,表法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代表的是能仁、寂默,实际说穿了是一桩事情。能仁就是大慈大悲,寂默就是清净自在,自己住的是清净寂灭的境界,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他表的这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代表的尊师重道,因为他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代表的报本反始,我们对老师的恩德不忘,是种纪念的性质。
  我们要把他当作神明看待,一身倒在他那里依靠他,那你就糟了,那俗话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还能保佑你,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你懂得表法的意思,这就能够获得佛菩萨保佑。谁保佑你?你自己保佑自己。但是它是个外缘,它把你引发了,引起你自性清净心,自性的慈悲心,清净慈悲就保佑你。所以拿今天的术语来说,可以说它是个教具,是教学上所用的工具而已,这个工具给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所以佛门里面的造像,除了它的艺术价值之外,它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在教学里面,真是最上乘的教学,不用说话,塑一尊像放在那里,一看自己这个警觉心就提起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尊佛像放在那个地方,就是提醒你觉,念念要觉悟。佛的像是代表究竟觉,菩萨的像是代表分证觉,某一部分的觉。『称名即反观』,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几句。底下有一段说:
  【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者。】
  我们听了现在这个世间人人心太坏,到处都是『罗刹』,你这个心又跑到外面去。「罗刹」在哪里?罗刹就是你自己无量无边的邪见烦恼,这是罗刹。你自己心里头有邪见、有烦恼,与外面逆缘、恶境它就相感应。你内里面的心清净,它与外面的恶事就不感应,那个恶人恶事近了你都不害你,没有感应。这是讲佛法修学的理论依据,学佛人不遭难,为什么?他与一切诸难没有感应道交。先息自心,外头自然不交感,因为外境是自己心里变现的,这种道理唯有佛法里头说得透彻。这里说:
  【海中罗刹。即行人心中烦恼。此中国土夜叉罗刹。即世间恶心之人。欲来恼人者。即恶人寻事也。称名即修善退避也。若以恶对恶。其恶愈炽。无可逃避。若一心修善。则彼恶人自耻。而不能为害矣。】
  我们讲魔障,像《八大人觉经》里面讲的四种魔,四种魔前面三种都是自己心里面的,五阴、烦恼、生死都是自己的;外面的魔障只有一种,天魔。这个天是什么?天然的,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内心的都叫做天魔。别一个人来找你麻烦,来跟你做对,这就是天魔。不要一看天魔,天上的魔王,大概是青面獠牙,样子很难看,那错了。天魔里头也有很美的境界,凡是迷惑你的,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叫你迷惑颠倒,叫你起贪瞋痴,那就是魔,他来叫你起贪爱,叫你起瞋恨都是魔。可是怎么样?贪爱、瞋恨都是自己的烦恼,他在那里教,你要不起,他也无可奈何,他没有办法,他害不了你。他在那里一教,你立刻就起来,很听话,吃亏的是你自己。所以诸位要晓得,内在的魔要是消灭,「照见五蕴皆空」,破了烦恼障,了了生死,外头境界如如不动,所以说八风吹不动。『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也不能伤害你,不能动你一分一毫。这个地方教我们修善,总是以一个善心待人接物,纵然是过去世的冤家债主,时间久了,必定受感化。底下一则:
  【杻械枷锁检系其身者。】
  这是在从前,就是犯了罪的戴的这些刑具,在此地所表法的,这些刑具是什么?
  【五欲名利。】
  这是真正的『枷锁』,使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摆脱六道大监牢狱。你要能够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摆脱掉,这个枷锁就脱了,三界就出离了。
  【称名即解悟也。】
  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返闻,这一返闻就觉悟了,《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称名就是反观,一反观就自在,晓得什么?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都是假的,是枷锁,对於人决定没有利益。所以修道的人有受用而没有得失,五欲六尘在现前受不受用?受用,受用得很自在。但是怎么样?不求贪得,没有得,当然也就没有失,所以他受用自在。我也常常在比喻里给诸位说,像现在法律的名词,我们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这就自在!你有所有权什么?就有得失,就有烦恼。像我们住旅馆,这个楼房那么大,我在这住得很痛快、很舒服,主权不是我的,我不要操心。这个地方破坏、破损,那个地方要修补,不关我的事情,我只要住得舒服就行了。修道的人他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面,他就是他有所有权,他有受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他没有得失。为什么?因为他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开意解,正是像《华严》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要有执著、有分别、有得失,你虽有受用而不自在。你看我们看世间有很多人,生活不是过不去,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你问他,我这样、那样,实际上那都是要紧的事情吗?不要紧,自寻烦恼。他要不烦恼,他比哪个都自在,神仙生活。无缘无故起那么多妄念,妄念本来无的他要起来;一切福报是自然的,不是你打妄想、起妄念你能够得来的,不是的。用尽心机,绞尽脑汁,你所得来的还是你命里有的;你不用心机,不用分别,到时候你得来的还是这么多,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
  可是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道理说明白,有些人财富不要操心就得来,有些人要操很多心才能够得到,他不操心就得不到的。这个原因是什么?佛法里面讲,我们举的一个例子,财富是我们布施果报,我们修布施的时候很难,别人的劝请,我们忍痛,布施了以后又后悔。将来你布施的果报,就要受很多挫折才能得到,很辛苦的经营才能得到,得到还是自己有的。如果你修布施很欢喜、很痛快,一丝毫妄念都没有、障碍都没有,你将来得到财富的果报自然的,一点都不操心,财源滚滚而来,就这么个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要想保持著财富就是布施,为什么?千万不要守著这个财产,财产是五家共有保不住的。真正你命里面有的,你走到哪个地方,身上一文都没有,什么都不缺乏,无论做个什么事情,他就赚钱、就发财,命里头有!别人要做个买卖,要费很多心血才能够赚钱;你一做的时候主顾自然上门,财源就送上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学佛的人讲了,他听了是有点道理,道理怎么样?话说完了就不相信,所以他还是做不到。
  我学佛三十年,三十年当中,不但我天天在研究这些道理,我自己也在做,做了效果确实是不错。所以我今天这个信,不是从解悟里头信的,我是从实验里面信的。我确实是这样做,但是确实就是这个果报与经典里面所讲的,一毫都不差。所以我不积蓄钱财,有了就布施,愈布施得到的愈增上,我求不求它?不求。为什么不求?要是求来了再布施,不是麻烦吗?庞居士说得很好,「好事不如无事」!穿得暖,吃得饱,身心无事,是世间第一等有福的人,何必去找事?事情找到我头上来了,那没办法,我们是要去应付的;事情没有找到头上,我不去找事。事情找到我们头上来,因缘成熟,缘分成熟;缘没有成熟我们去找事,那叫攀缘,那里头又有烦恼。所以你要想一生当中没有烦恼,不找事。发愿度一切众生,可是不度一切众生,众生找上门来了度他,不找来不度他,不找事。为什么不主动去度众生?众生得度的机缘没有成熟,你去找他只有增加障碍,只有起反感,问题解决不了。到他来找你的时候机缘成熟,这个时候来度众生,一个人机缘成熟,来请你讲一部经,大家那么多人来听,成熟的是一个人,那些人都沾了光,那些人旁听都沾了光,所以是这个意思。
  现在我这个一年多来,在南部讲经,这个意义不相同,原来我以为最初请我的是弥陀院,到后来功德主就不是弥陀院。是些什么人?弥陀院他们那些信徒,家里有老人过世的时候,以这个功德来培福。所以每次去讲经的时候,都是一个新的斋主,我看到旁边供的有牌位,他们家属来请经,来礼拜、供养都是他们家里人,这是很有道理。所以这个斋主不是寺院,这个功德很大,比请一般超度的佛事功德要大得多。为什么?同时听经的有几百人,这么多人得佛法的功德利益,是由於这一个人发起,所以这个功德殊胜无量无边。我学佛这么多年来,一直就是印送经书、善书,广结善缘,这种布施与讲经的布施功德是一样。我们讲放生、讲救济,范围很小,佛法的功德利益,这个范围是没有穷尽的,没有止境的,而且佛法的功德是救人法身慧命。放生是救它身命,救济贫苦、苦难也是救他身命,那是短暂的、是一时的。要紧的是要救度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是要以善巧方便,解除他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枷锁,这才叫真正大慈大悲救护一切苦难众生。诸位掀开来看十八页,第五行末后这一句起,我念一念你们大家听:
  【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者。】
  这是经里所说的。它表法的意思是:
  【即恶世持经也。】
  持经的意思前面讲过,是自己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像常不轻菩萨,同时又要发心来弘扬。弘扬的方式,是要把经里面的义趣、道理、方法,辗转传授给别人,这个讲宣讲;另外一种就是印送经书,辗转流通,这都是持经。在今天我们用录音、用录影,用这种方式帮助那些比较上繁忙的人,没有时间到道场来听经,他也没有时间去看经,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帮助他,这都, 是在末法时期持经的方式。障难多为什么?第一个就是嫉妒,今天你想做点好事,嫉妒、障碍特别多。你想做点坏事有人帮忙,帮助你、成就你,你做好事没人帮忙。嫉妒心重,他就想种种方法来障碍你,这就好比『恶世持经也』。
  【经为出世上珍。故曰重宝。世多邪慢不信。故曰险路。】
  经是出世上珍,这叫宝。世间许多邪见、傲慢、不相信经典的这些人,这就好比是『险路』。
  【一人唱言。】
  这就好比出来一个弘扬正法的人。
  【俱发声言。即各坚忍辱弘经也。称名解脱。即坚持忍辱。彼邪慢等不能为逆也。如不轻。】
  就常不轻菩萨。
  【持经。常被骂詈打掷。以其坚持忍辱故。四众从化。不为所恼。可以验之。如是七难解脱。皆依反观之力。】
  这是末法时期弘经,诸位要晓得,忍辱波罗蜜是第一,佛在《金刚经》里面教给我们修布施、忍辱,不是没有原因的。佛所讲的话特别是为末法时期,因为正法时期障缘很少,很容易成就。所以经典里面所讲的,十之八、九都是对末法众生说的,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是不从布施、忍辱上下手,佛法就不得其门而入。布施是放下,什么都能放下;忍辱,是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受得了,愈是逆境,对自己愈大的考验。受不了,受不了就堕落全功尽弃,能够受得了就成就无上菩提。诸位再想想,这世间有什么不能受不了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身外之物,去了会再来的,与其人家夺去,不如我们布施掉。夺去是心不甘情不愿,我心甘情愿的布施掉,将来我再得来的,那多轻松、多愉快!福报自然就现前,他为什么不修这个?所不能忍的,所谓气不能忍,气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去找找气在哪里?你找不到。你把《楞严经》翻开七处徵心你去找,我气,我气得不得了,气在哪里?你要一找,也是内外七处俱不可得。一念虚妄执著,本来没有,有什么不能忍的!如果你要把一切境界里头都看作是实在的,看作是真的,你在里头攀缘、取著,你有得失你就不能忍。连这个身,五蕴皆空都不可得,所以你要看穿,说个忍辱都是多余的。为什么?清净心中连忍辱两个字也没有,根本就没这回事情,这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才能够成就你一心不乱,什么都能忍受得了,才能够教化众生。这一世当中不能感动他回头,还有来世,生生世世,所以才能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底下三句话说得很好:
  【从已悟入。一念圆该。刹那可验。】
  要紧的是你要能够『悟入』,「悟入」之后确实念念圆融,我们平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随时随地可以测验的,可以验之的,从试验里面所证实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没有经过试验那是个未知数,纵然你说它不错,那都是推理上的,我们在三量上讲是比量,不是现量。验之怎么样?验之是现量。所以诸位要晓得,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境界只有现量,没有比量,没有非量,也没有圣言量,只有一个量。所以佛心是清净平等心,平等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分别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心,就是自己一个心量,没有一法不包括在自己清净心中,清净心中所含一切法无不是清净法。恶心里面所包的统是恶法,善心里所包的都是善法,清净心里面所包的都是清净法。你要问问说佛为什么住在清净寂灭境界?道理就是这样的。这个试验要自己去验,别人不能够代你去验!所以学佛人头一个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容得下人。处处只是自私自利,只是为自己一个人著想,为自己一家人著想,为这个小团体著想,不行,要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人一为自己麻烦就来了,那就是变三德为三障!底下倒数第六行最后一句我念一念,这个文章实在是妙绝了,这也是重要的开示。
  【是下三毒。】
  这指贪瞋痴。
  【二求十四无畏十九说法。】
  你看不论是顺境、是逆境。
  【皆自心常分之境。】
  这句话是交代得清清楚楚,普门示现是谁?是自己。观世音菩萨是谁?就是你本人。经上所讲的若事若理,统统是你自己分内的事情,『常分之境』,「常」是日常生活,「分」是本分,日常生活本分里面的事。
  【若能随顺观照。则为诸供养中最。】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怎样才是真正修观世音菩萨普门这个方法。我们虽然是念观世音菩萨,我们在一切日常生活境界里面,什么时候提起过观照的功夫,观照就是自觉?都是迷在境界里头,没有提起觉照的功夫。《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讲的,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文字是常分境界之一,以这一个做代表。你在读经的时候,依文字起观照;你在见色的时候,依色相起观照;你在跟别人谈话的时候,依声音起观照;你在吃饭的时候,依五味起观照。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六根所接触六尘境界里面起观照,这叫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以这里经上讲:
  【是故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以四事尽形供养。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字。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正等无异。】
  这就是说明:
  【若非反观自心。则菩萨变成优劣。】
  佛法是讲平等的,没有『优劣』,哪里有优劣!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切的校量功德,无非提起你的觉心,叫你在这里头恍然大悟。我们教材讲义后头还有几页,恐怕这个时间六十个钟点讲不完的话,我们再延长二、三次也没关系。后头还有些是很重要的部分,都是关系我们现前修学的,我们多讲二、三个钟点没关系。好,下课。

<- 第五十五集第五十七集 ->

佛经,法华经,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