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法华经 > 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

<- 第二十九集第三十一集 ->

第三十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三十集 1981/7台湾圆觉寺档名:08-02-30
  第十一页,从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菩萨行处。即前三法也。】
  『菩萨行处』也就是菩萨学处,前面给我们说了『三法』,是法空、忍辱、慈悲,这是要特别记住。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三法」;换句话说,就不是菩萨学处也不是安乐行处。这个地方就简单的给我们说明:
  【住忍辱地。】
  就是前面讲的:
  【即忍辱衣义。柔和善顺等。即慈悲室义。】
  『柔和善顺』就是孝道,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讲「顺」,孝顺。如果是在一个很顺利的境界里面,我们顺从当然没有问题,要紧就是逆境,逆境里面能够顺从。而顺从又依智慧为基础,而不是盲目的,不是感情冲动的,不是屈服於恶势力。被人家压迫了不得不服从,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不能不顺从,这不叫善顺。「善顺」是理智的,善顺是基於般若智慧,是能够认识机缘的。像前面所讲一切逆境、逆缘皆是我们善知识,心里面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而且是长养智慧,这叫善顺,真正成就了无量的功德。所以顺前面加上一个善这是菩萨法,这是慈悲,可见得这个慈悲实在是大学问。不是说一般人都能够说慈悲,都能够具足慈悲的,必定是佛与大菩萨才有慈悲。所以慈悲它是基於至诚心、清净心中生的,它的相就是「柔和善顺」的相。
  【於法无所行等。即法空座义。】
  这句很重要,为什么?前面讲的忍辱、慈悲都是以『法空』为基础,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法空」要紧的,於法无所求、於法无所住、於法无所取,像佛在《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像这些都是说法空的意思。如果我们心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忍辱跟慈悲都是圆满的性。
  【菩萨自行安乐。虽不求人知。自然人怀其德。崇仰亲近。】
  修道的人首先要把名舍掉,就是不可以贪名,古人所说「三代之下,唯恐不好名者」。为什么?如果好名比好利还稍微好一点,有的人好名他不好利,他这个布施能舍,慷慨大方他好名;如果是名利都好,这个病就大了,那这就无药可救。好利不好名这个病也很重,好名不好利,病稍微轻一点,稍微轻一点也是不轻快,都是大障碍。所以,以前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在二十几岁初学佛的时候参学,去参当时禅宗有个大德,很有名气的遍融禅师,他到他那里去参访,三步一拜拜到他的座前,你看这样的虔诚。老和尚看到这个年轻人这么虔诚,老远的拜到这来了,他就问他,你来做什么?请求老和尚开示。这个老和尚就集了大众,大众当中给他说「你不要被名利害了,不要为名闻利养害了。」站在旁边听的人就笑,我们以为老和尚一定有什么妙法开示,原来是老生常谈。莲池大师离开之后,别人问他你不值得,你看你这么虔诚,恭恭敬敬到那里去参访,人家叫你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他说你不晓得,老和尚这句话对我很有受用,他的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这一句话。你们想想看真是老生常谈,老和尚一天讲到晚,别人耳边风,听起来没有留意;这一个是至诚恭敬到这来求法,得了这句一生受用不尽。他能成为一代祖师,得力於遍融老和尚的一句开示。
  所以学道之人不要求人知,不要求别人晓得,更不可以去出风头。人家不晓得,我要在报纸上写些文章,让大家知道,要想方法宣传,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不是学道人。今天世俗所讲的如何提高知名度,修道人不干这个事情。虽然不需要别人知道,不求人知道,可是一定有一天会被人发觉,为什么?实至名归这是必然的道理。印光老法师一生修行不求人知,到七十岁的时候,被一些有学问那些老居士们发现,发现到处替他宣传,所以天下共知,实至名归。何必求人知?以一个功夫不到家的人来说,就是要有耐心,不求人知。还有一点我要告诉诸位的,出去讲经也不宣传,这是我提供你们做参考。为什么?我们初学讲经当然讲不好,这是一定。如果你要大肆宣传,头一天来了几千人、几百人,场面很大,你感觉得很高兴;到第二天,人家听听,头一天听了不是味道,第二天人就去了一大半,一看没有人了,第三天更少了,你怎么下台?下不了台。所以说决定不可以宣传。你如果说偶尔去做一次讲演,宣传一下没有关系就一次,讲得好坏,明天不讲了,这个还倒无所谓。你如果是连续讲下去,讲到最后把人都讲跑!你看看这是自己妨碍,对於以后弘法影响很大。因为一提起,某人讲经不必听,他讲,人愈讲愈少,这是影响到以后。
  所以初学讲经不宣传,三个人听很好,就对这三个人讲。到第二天有六个人,我的人数增加一倍,听众增加一倍,只有增加没有减少,这是一般老手的经验谈;现在一些年轻人他不晓得,他好名,这就是很大的错误。我过去在外面讲经的时候,有人给我宣传,我不去,我们约好,十个人听就十个人听,二十个人听就二十个人听。有些人听到我们在这里讲经,他自己来的,我们不必拒绝,我们欢迎。我们绝对不到外面劝人家:这个地方讲经,你们去听,不可以。为什么?我们还不到程度,如果人家到这里来听得很不满意,那我们多难为情?你自己来的,你听得不好,是你自己来的,我没找你来,我对得起你,我们没有找你,所以是不可以拉信徒。这是世出世间教学常说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他自己找来的可以,我们不宣传,不拉人家来。我们不要名,我们也不要利,名闻利养都不要,我们做本分的事情。有些同参道友喜欢这个法门,我们在一块共同研究,这个对。实至名归的时候亲近人就多了,这种名出去的时候自自然然,不是你宣传,自然名出去。名出去了,找你的人就多,就麻烦了,你就得应酬,就没那么清净。换句话说,你修学功夫到了家不妨碍,不到家的时候就有妨碍。
  说到这个地方,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在临济寺的时候,就是四十八年还没有受戒,刚刚出家没多久,几个月的时候。临济寺有个护法,他有一栋别墅在山上,那是在二次大战时候他们建的一个房子。山后面有个防空洞,是准备逃警报用的,那房子盖的是日式房子,很不错、很干净。他们欢迎我们去住,因为他那地方没人住,欢迎我们当茅蓬住,他们来供养。我就把这个事情,我那个时候确实很守规矩,虽然是离开李老师,凡有所举动都要向老师报告。我说有这么一个环境,我去可不可以?老师把我教训了一顿说不行,他很恳切的说,他说「我们关系不一样,我才给你说真话;如果是别人那我就恭惟他几句,说他几句把他送走。住山就是住茅蓬、闭关,都是道业成就了的人才能做。」他就举出一个例子,「赵州八十犹行脚」,他为什么不住山?他为什么不去闭关?他还要到处去参学受这些辛苦,为什么?自己的道业没成就。回来就问我你怎么样,念佛一心不乱得到没有?研教大开圆解得到没有?没有。没有不够资格,没有资格闭关,住茅蓬没资格。从前就是住茅蓬、闭关的人就是成就了,所以十方参学的人,我想学道,想请高人指点,哪个是高人?以前的人都很谦虚,都是我自己不行,都说我自己没有成就,又不宣传,你到哪里去找高人?
  你就打听哪个地方有闭关的这是高人,哪个地方有住茅蓬那是高人,为什么?他不要到外头参学。你去请教他,如果你请教他要把他问倒了,那他那个关房就打开跟你一道去参学,也没有资格指导你。现在这一出家就准备去闭关了,就去住小茅蓬,这错误的。李老师当时给我这么一说,到以后我看《竹窗随笔》,莲池大师也是这么说,这是我们要懂得的,这就是说成就了可以闭关。还有一种没有成就,也有一个条件闭关,什么条件?名满天下。出了名,出了名怎么样?应酬太多,知道你的人太多,今天这个来拜访,那个来拜访,一天到晚客人不断,自己不能用功,这怎么办?这个时候闭关把客人拒绝掉,自己好用功,这两个条件。自己道业没有成就,又没有出名,你凭什么闭关?凭什么住茅蓬?所以应当要去参学,努力的去学习。这个确实关系不够的人,人家不告诉你。接触的人多了,古人所谓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他们又来了,你自己没有定功,你接近哪些人的时候,就会染哪些习气。以下举出几个例子:
  【人既亲近。易生他事。】
  就是怕生麻烦事,生别的事情了。什么事情?底下就说:
  【故继之以亲近处。令知所择。不堕诸难也。】
  这就是接近的人要有所选择,这是讲对一个修学的人来说,你要修学安乐行法,你亲近的人要知所选择。亲近善知识这是最好,亲近不到善知识,如果亲近底下所说的这一类人就有麻烦,都会带给你障难。
  【近国王等。】
  『国王』大臣就是做大官的,常常跟他们亲近。
  【则易生憍慢。】
  给诸位说,『憍慢』不要学的,自自然然就染上这个习气,不知不觉的就染上这个习气,而且很快的就染上这个习气。他跟达官贵人在一起,自己不晓得,别人看到傲慢。实际上自己确实没有这个傲慢的心,表现在态度上傲慢,就是不知不觉的薰习,这就烦恼现前。
  【近外道等。则易长邪见。】
  这个『外道』在此地你要记住,不是指天主教、基督教,指这些外教,不是的,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的就叫外道。跟这些人要是常常在一起,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换句话说,对於佛法道理不是真正明了,依文解义的都是外道。依文解义,你看常说的「三世佛怨」,三世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喊冤枉。我们不说别的,你就拿《法华经》来看,你要是依文解义那三世佛都喊冤枉,它字字句句都是说的心法,虽然讲众生法、佛法、心法,心法同众生法与佛法。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意思,像前天我们在此略举出来的,像多宝塔,你要是追究多宝塔高有几十由旬,那好,麻烦了,那你就考证印度确实没有。读《华严经》去考证一下,当年有没有一个善财?有没有参访?他参访的那些城市,究竟在哪些地方。你要去这个搞法那就完了,心外求法!《华严经》里面讲参访善知识,善知识都住在南方,难道东方没有?西方、北方都没有?善知识都跑到南方去,那个南方是表法的。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南方是火,火的相是光明,善知识所在的地方,光明所在的地方,这个叫南方。不管他在哪里就叫南方,这么个意思。你要真正把它搞成东南西北,都在这个地方那就坏了,那诸佛真喊冤枉。所以一定要懂得这意思,要不然全都变成了心外求法,都变成了邪见。这个事情最不容易分别的,佛法里头讲的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这是最不容易分别。佛门以外的外道那很容易分辨,那很容易;就是门内外这个很难,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点。所以要亲近善知识,这是很要紧的事情。
  【近造世俗文笔等。恐妨正行。】
  这就是亲近这个世间喜欢文学之士,喜欢跟他们在一块,他们只要没有事情作作诗、画画画,跟他们在一块,好,也染上这个习气。没有事给它写写文章,写些诗词往来,耽误了你自己修行。所以对於世间这些文学艺术,修道的人也把它避开。固然这些东西也能够接引众生,那是在你自己道业成就之后,如果你有这基础,可以从这些地方。我们历代高僧当中诗词文章做得好的人很多,不是没有,他们那些人一方面是没有出家以前学的,他有这个基础。像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是个艺术家,那是诗词歌赋样样都能,不但能而且有很高的水准,他什么时候学的?出家以前学的,以前的成就。出家之后拿这个来做与众生结法缘的一个工具,一种方便,他也接引了不少的文人,艺术界的人士来学佛,这是可以的。如果我们过去没有学过,现在羡慕这些文士要来学习这些东西,这是错误,这叫不守本分。所以说『恐妨正行』。
  【近旃陀罗。恐起恶心。】
  『旃陀罗』现在这个话来说,就是社会上一些流氓一类的,所谓是太保之流,在社会上没有正当的职业,为非作歹这些恶人,他们有些恶势力。像近代有些黑社会的帮会组织,如果你要接近他们,怕的是常常会起恶心,就是有伤害众生的事情,因为这一类人他就是做这些事情。日本的佛教,有些里面是帮会组织,这是诸位必须要提高警觉的,他们的组织很严密,拿著佛教做招牌。所以要不晓得上了他的当,进去之后,出来就很难,出来怎样?如果你要泄露他的秘密,他要把你杀掉灭口,这是我们同学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说不轻易参加任何组织,如果不把它的底细都搞清楚,它是个真正纯善如法的组织,我们可以参加;如果它是个不如法的组织,那我们一生要受其害,要受其连累,这是得不偿失。出家人最好守本分什么团体都不参加,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他参加过什么团体、什么组织?没有。他一生就是自修教学,这多自在,这多清高!无论什么人,世间善人对你恭敬,恶人对你也恭敬。
  【近声闻。恐落小乘。】
  就是有些修小乘法,你常常跟他接近,这你就容易修小乘法,受他的传染。
  【近女人。恐生欲念。是皆不应亲近。】
  这些教给我们,总而言之,就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当你出了名,有许多人亲近你,你自己要晓得防范,就是要有分寸,要有一个距离,哪些人可以近,哪些人不能近。注意自己,绝不可以遭到这个障难。修行人要紧的:
  【闲处坐禅。观诸法空。是应亲近。此修身业也。】
  所以修道的人要耐得住寂寞,一天到晚看不到一个人,没有一个人跟你讲话,这最好的事情,这最舒服。如果一会儿没有人讲话,就觉得很闷,就觉得很寂寞,这个人不能修道,这个人烦恼太重。修道的人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心是清净的,道业才能够增长。功夫深的时候纵有人来,不打紧,心里面如如不动,这是有相当功夫。初学的人,大概在十年之内达不到这个功夫,到不了这个功夫,就是修道这个十年,尤其在弘法的阶段,头十年要特别小心谨慎,为什么?大多数堕落就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有个十几年二十年以上的锻炼,渐渐有了把握,接触不至於堕落。最容易堕落是最初的十年,心里做不了主宰,烦恼习气深重,禁不起诱惑,这个时候要小心、要谨慎。所以在以往在这个阶段当中,不一个人单独行动,行动都是有同参道友,等於说是互相监督,也有防范的作用。因为人多了,一般想动脑筋的人,想来破坏你,他不敢。看你一个人,他会起恶心来破坏你,人多了他不敢,这是自己功夫没有成就的时候要小心。这个一段讲修身。
  【末世知识顺行逆行。】
  『末世』指末法时期,『知识』是讲的善知识,他们有的人『顺行』,有的人『逆行』。
  【成就众生不可思议。】
  譬如说你们大家都晓得,佛门有个济公,济公禅师他就是「逆行」,他不是「顺行」。为什么?他每天你看看他又吃狗肉、又喝烧酒,哪个地方他也去,什么样人他也接触,达官贵人他也交际,风化区他也去逛逛,这么个和尚,被人家称作花和尚。他是真正得道的高僧。那个世间书店里头《济公传》,那加得太多了,那是不成话,不能相信。可是我们《高僧传》里面的「济公传」,确实是这样,这是逆行。「顺行逆行」都是『成就众生不可思议』,他那种方法度了许多,我们规规矩矩人度不来的众生,他都度了,都被他度了。他在那个境界里面如如不动,他是神僧有神通。我们不能学他,功夫不到,我们学他的时候就要下地狱,这不是开玩笑的。所以以前有一类,跟济公长老差不多的,也是每天喝酒吃肉的,不守戒律,可是他教学生很严格,学生不服气,你这么严格对我,你自己那么随便。他说「好,你们既然这样的话,明天我请你们去吃肉,你们跟我去。」《高僧传》里头哪个人我忘掉。他说「明天早晨你们预备畚箕、锄头跟我上山。」他就上山去,把徒弟都带去,带到山上干什么?坟墓,古墓里头挖,把那死人挖出来,锅子、灶准备好,把那个死人骨头拿出来煮,你们吃不吃?没有一个人敢吃,他在那里吃得津津有味。「你学我吧!你要不能学我,守戒律,我叫你怎么做,你怎么做,你不能跟我学。」大家没话讲,功夫不到!他是平等心,他看什么都一样;我们心里有分别那怎么行?那不行的。所以这个事情学不到。
  这是说明末法时期,这些大善知识在世间,有的人是顺行,有的人逆行,无非是度生,目标都是要度生,真慈平等。所以我们见了不要奇怪,见了也不要毁谤,你不要看那破戒的人,不守规矩的人,也许他是大菩萨、佛再来的,我们肉眼凡夫怎么晓得?他做的逆行,我们不学;他做的顺行,我们学习,我们初学。所以以前讲历史,我那些同事们谈到岳飞死得很冤枉,我就告诉他们,岳飞跟秦桧都是我们老师,都是善知识。怎么?我说岳飞教我们尽忠报国,秦桧教我们不要做汉奸,不要为非作歹。为什么?你要是为非作歹,你看看他的下场。那是教我们现身说法,一个是教我们,你学我;一个是教我们,你不能学我,两个都是老师,一样的功德。一个从正面来教,一个从反面来教,佛法里讲一个从顺境教,一个从逆行教,顺逆二行。所以你要是会学的,你看看天下一切众生,哪个不是我们善知识?都是!
  【大小之教。权实抑扬。各顺时宜。故皆不应说其过失。】
  所以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注意,不说一切人的过失,过失只有自己身上有,别人没有,我们要检点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到别人的过失。下面一句大家特别要注意:
  【有问难者。】
  他有难题,他要来问了,这个难题是什么?都是修行上的困难,无论是在解上、在行上,他遭遇到困难来请教你。
  【但教大乘不以小答。此修口业也。】
  教人教大乘,不要用小乘法来答覆问题,佛在此地真正是大乘法。为什么?今天这个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小乘法行不通,小乘法别人害怕,大乘法在今天人家欢迎。小乘法里头决定不能歌舞,大乘法里头可以载歌载舞,这个大乘法好修,所以你教人大乘。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密法有问题,密法还是不行,教他大乘这就可以,这是可以比较契机。密法怎么样?密法那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约束,怕的是发生非常大的弊病,那是最高的境界。大乘法不害人,密法学不好就学到地狱里,这个事情很麻烦。接引我的老师就是密宗上师章嘉大师,这在密法里面在全世界占最高地位。这个中国边疆四大活佛,在西藏有两个达赖、班禅,内蒙古章嘉,外蒙古哲布尊丹巴,这是密宗四大领袖。我是很有幸的时候能遇到一个,他教给我那个密法是正法,不是邪法。密法从哪里修?从戒定慧修起。所以你们不了解密法的真实义,你被它牵引著那麻烦大了,密法里面杀盗淫就是戒定慧。所以密法到什么时候?心地真正清净,一切境界里一念不生,这个时候可以学。否则的话,你在境界里还会起心动念,还有人我之分,你要干杀盗淫那是下地狱,没有疑问!谁也救不了你。
  你要记住,佛法里面说是靠别人来救你的,没有这回事情,那是外道;佛法讲的是自救、自度,没有别人来救你。就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自己念到一心不乱,佛才来接引;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功夫没有成片,烦恼没有断掉,佛还是不来接引。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是清净的,你的心不清净,如果佛要把你接去了,那你不是把极乐世界搅和得大家都不太平!这你不能去。极乐世界人都没有烦恼,你一个人有烦恼去的时候,这个麻烦大了。所以说最低限度伏烦恼,功夫成片伏烦恼,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这有条件的。绝不是说我念了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烦恼不要断就可以往生,烦恼天天还起现行就可以往生,哪有这个道理?这佛法你要是明了之后,真正是合情、合理、合法。不像外道,有些在道理上讲不通的!下面一段讲意业:
  【嫉妒勿干於怀。轻慢勿经於心。】
  『嫉妒』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痛戒,要把它断掉。决定不能够有嫉妒心,嫉妒心只有坏自己,对自己是严重的伤害,对别人决定没有伤害。对他没有伤害,对自己有伤害,那又何必?『轻慢』是瞧不起别人,轻视别人的心,这都是烦恼。
  【长短勿形於念。随顺三乘。称机说法。不恼不疑。上求下化。不恼则不说其放逸懈怠。不疑则不说其不得种智。上求则於如来生慈父想。菩萨生大师想。下化则平等说法不多不少。此修意业也。】
  这些话都非常要紧,这一段是告诉我们修身、修口、修意,就是修三业,就是修行。眼前你修的是安乐行,将来就是菩萨行,安乐行就是菩萨行。
  【上虽备修三业。而专在自利。】
  这种修学的方法当然都有利益众生的,可是重在自利,自己成就了之后三业清净了。
  【下乃别修慈悲。专在利他。修大慈故。於在家出家人中。等心说法。令获利乐。】
  你们在此这个慈与悲,这个地方才能划得清清楚楚。哪些是慈?对那个已经入佛门的,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的人,对他们说法就是大慈。
  【於非菩萨不信人中。】
  不信佛法的人,你对他说法,这是大悲。没有入门的人,这是悲心,怜悯他、同情他,为他说法、方便诱导这是悲。所以说你看什么叫大慈,什么叫大悲。
  【然此安乐法。开则四行。合惟悲智二种。成就悲智故。为四众等供养恭敬。诸天等随侍护卫也。】
  如果我们要求诸佛菩萨保佑我们,护法龙天护持我们,只要你修行,必定得到感应道交。如果我们不想修行,侥幸的希望佛菩萨保佑、龙天护持,这是办不到的。佛在一切经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心不在道上,他与魔鬼感应,不会与佛菩萨感应。没有护法来拥护他,恐怕有恶鬼屯门,来帮助他造恶业,拉他下地狱,他有这些事情。底下这是总结:
  【此经即是微妙自心。诸佛所宗。】
  所以称之为经中之王。末后有几句话:
  【自心是佛。乃诸佛第一之说。自心成佛。於诸说中。最为甚深难信难解。】
  这个几句话大家把它划下来,十方诸佛所说之法,就是说的这个,诸佛菩萨希望我们深信不疑的,也就是这个。我们果然直下承当了,什么事都没有,难就难在我们不肯承当。
  【如来现在。】
  『现』是示现,『在』是在世间,这是讲释迦牟尼佛当时的情形,『如来』示现在世间的时候。
  【犹多怨嫉。】
  像提婆达多这一类的人,对佛还埋怨、还嫉妒,佛示现的样子给我们看。何况佛灭度之后,这是一阐提没有善根的这些人太多了,对於弘法利生的这些法师们,他怎么会不生怨障?怎么会不障碍你?所以那些对你埋怨的人、嫉妒的人、障碍的人,你就把他看作提婆达多善知识,他障碍不了你,你必定这一生有大成就。如果你说非要某人给我做冤家、做对头,我不服,我要报复他,那就坏了,那你也变成提婆达多,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要晓得,这是我们自己业障深重,没有这些人我们的业障怎么消得了?幸亏有这些大善知识,把我们无始劫的业障都消除,我们对他顶礼都来不及,怎么敢埋怨!好了,我们这个课就讲到此地,《法华经》上半部迹门,迹门就是完全从事相上来说的,迹门这十四品讲完。下半部是本门也有十四品,本门是从体讲的,这体用,迹门我们所说的相用,事相里面的作用,本门是体用。观世音菩萨那品就在本门里面,如果我们把它当事相上来看,那你就不解观音菩萨的意思。所以「普门品」不好懂,「普门品」看到都是讲事,统统讲的是理。好,我们下课。

<- 第二十九集第三十一集 ->

佛经,法华经,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