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法华经 > 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

<- 第十集第十二集 ->

第十一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十一集 1981/7台湾圆觉寺档名:08-02-11
  接著我们来看,这个根熟了的众生,程度这就不一样了。佛在此地讲:
  【凡闻一句一偈。皆当成佛。】
  这也是自古以来所谓是「成佛的法华」,这样的话确实是大乘根熟的人才相信,一般人不会相信。说听了一句佛名,「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法华经》里头的,几个人相信?根熟的人相信。不是根熟种性的人听了,虽然佛讲的不敢反驳,不敢反驳还是不相信。所以如果你要相信的话,你去看看那些外道,你也就很欢喜了,基督教看你阿弥陀佛,他已成佛道,他还什么叫外道?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何况他已经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道理确实在本经里面,佛才给我们说出来。佛的本意是在大化,就是以大乘、一乘了义的佛法来教化众生。绝不是以小乘,或者是以菩萨;换句话说,佛以小乘法、以菩萨法教众生,这些都是不得已。是众生的根性没到这个程度才用这个,所谓说是方便之方便,才用这个方法。底下把这个理由说出来了,他自己讲的。
  【因中发愿。亦欲与众生等同解脱。】
  这个几乎是佛佛道同,哪一尊佛都是这样的,总是初学佛的时候就有这个愿,希望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是等同,都是这一个意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在《华严经》里面讲的。我们在《法华经》里面,自始至终可以能看出如来的本意。但是:
  【道虽一乘。机难概施。】
  佛法确实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但是众生的机感太复杂,就是程度太不整齐了,没有办法将一乘法普遍的教化众生。这个时候怎么办?那就是:
  【复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这就是说三乘、说五乘的因由,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个道理,以种种这是异方便。我们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诸位要记住,佛法里面真正学佛的人,就是到大乘佛法,真正学佛的人,大乘以下权教,大乘的权教不说,为什么?因为大乘权教还有分别心,执著还没去掉。到大乘实教菩萨,这是讲明心见性的菩萨,他看一切众生,给诸位说,跟我们不一样,他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是以平等性来看的。我们现在平等性没有现前,我们用第七识,第七识执著,第六识分别,我们用分别执著来看。人家见了性,就是转识成智的人,人家是用妙观察、平等性来看,所以看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都是善知识。你要不信,你就看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就是用平等性看、用妙观察看,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善人,学生就是他一个人,没有同参的伴侣。为什么?有一个同参伴侣,心就不恭敬:他是我同学,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两个同学,这就不行了;这个人是老师,老师不一样,对他要恭敬。所以善财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老师,学生就他一个,他没有同学。诸位想想他这个恭敬心,真是印祖给我们讲的十分恭敬,恭敬心圆满了,所以他的成就圆满了。
  换句话说,这都要提高我们自己的警觉心,我们今天的恭敬心不圆满,所以我们的成就不圆满。祖师说得很好,一分诚敬一分成就,两分诚敬两分成就,十分诚敬十分成就。我们今天看到一个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我们不会把他看作佛菩萨一样,所以我们的成就不圆满。善财童子眼睛里看的一样的,那都是佛、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我们得问,到底善财看得对,还是我们看得对?给诸位说,我们看错了,善财看得对。为什么善财看得对?这个经里面讲『道虽一乘,机难概施,复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这个话不说清楚了吗?那一类根性的人,佛菩萨就要示现什么?譬如他那些喜欢基督教,佛菩萨就要示现牧师的身分教化他们;那些喜欢天主的,佛菩萨就示现神父去教化他们。都是一乘法,慢慢的来,慢慢的教,他喜欢什么就用什么方法,这就所谓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明眼人恭敬,只有执著的人才分彼分此!所以我对於外教的这些神父、牧师,他们很愿意跟我接近,为什么?因为我不毁谤他、不骂他,我赞叹他,不毁谤他,我都是称赞他。道只有一,他就是把那些众生接引到天堂里,你要晓得,天主常常请释迦牟尼佛、请诸菩萨到天宫里头讲经,那行,他们信天主的,天主的儿女到那里去,天主都请佛菩萨讲经,他当然也得跟著学佛了,拐个弯他就学佛了,没错,哪有错处?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他跟我们对立,是他迷惑颠倒;我们如果对他也对立了,那我们就错了!
  这点道理,在我初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教训过我。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还没有多久,那个时候基督教欺负佛教,佛教常常讲经的时候,基督徒去捣乱、去破坏,甚至於还有打架,有破坏道场,不得已找这些警察来维护,那时候确实很张狂了一阵子。而我们佛门有个护法大将煮云法师,写了《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他的讲演小册子是风行一时,大概出了有几十万册。那个时候我也得到一本书,一看到佛教里有人才,这是能够对他们很有力量的一个批评。有一天我这个小册子装在口袋里,到章嘉大师那里去,他就问我看什么?我拿给他一看,摇头,他老人家摇头。这个对的,人家欺负我们,我们应当反击人家。章嘉大师很不以为然,他也没多话说,这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一样。他举了个比喻说,他说「基督教像个三岁小孩一样,他的小拳头打你两下,你这个大人还用得著跟他打一架吗?」我听了这个话真是味道,这个话里头有很深的学问。凡是能够相打、相骂的,诸位要记住程度是一样的;一个高、一个低,决定打不起来的。换句话说,我们跟他一反驳,我们也变成三岁小孩了,只有小孩跟小孩才会打架。所以你看章嘉大师他不罗嗦,轻描淡写两句话,就把这个事情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他尽管骂他的,尽管捣乱他的,他捣乱多了,社会人看到哪个有理、哪个没有理,大家的眼睛很亮,哪个道高,哪个道低,大家有批评。
  你这个一回答,人家一看,基督教跟佛教一样的,确实我们的亏吃大了。所以老师实在是高明,真高明。你要不回他,他打你、破坏你几次,到以后你的声望在地位上提高,他下降,他怎么样拉他也拉不上来。为什么?社会大家舆论他,这个制裁力量太大,所以说这个东西,用不著我们自己去操心去。我们中国古人所谓说,「无欲则刚,有容乃大」,能够容忍这就大,这两句话是《老子》的。他来破坏我们,我们马上反驳,没有容忍之心,那就是一样大。所以这要晓得,佛法里头方便之门,我们要晓得忍辱。如果我们要能够容忍,譬如说前年高雄美丽岛的事件,我们政府表现的态度就是容忍,他这些人没有办法,为什么?整个社会舆论制裁。所以这个容忍了不起!你打人的时候永远是你自己吃亏,人家要是回打你占便宜,为什么?两个对打占便宜。如果你打人,人家不回手,你就倒了大楣,吃了大亏。一般人说某人错了,那个人了不起,被打的人了不起,有风度、有肚量、有修养,到处赞叹。
  所以我想想,如果那个时候我们有这个见解,都像章嘉大师这样的见解,我们佛教的声誉在台湾,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就是我们要能保持容忍,这个大的肚量,我们今天佛教的声誉,在社会上的地位那早就提高了。你像这样要有智慧,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出来;以我们那时候程度,看看煮云法师这个讲演,出这种小册子,我们心里都欢喜,我们也有人出来对付你,我们是这个眼光。哪里晓得,章嘉大师看得比我们高,看得比我们远,我们跟人家一比就差远了。像这种高瞻远瞩的人不多,这种人才是我们真正的导师。所以说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这个心是平等普遍的慈悲,你毁谤佛、骂佛、侮辱佛,你要想杀害佛,佛对你还是大慈大悲,没有一点差别。佛看了这些众生难道不度吗?当然要度,他喜欢哪个道,佛菩萨就现什么身在那个道去接引他。这是「异方便」,异是不一样,以种种不同的方便法,逐渐都把他拉到佛门里头来,帮助大家,「助显第一义」。入了佛门之后,再由三乘把你接引到一乘。
  【始於六度。终至一色一香举首低头。皆入佛乘。】
  诸位想想,这个话的味道,你们想想看这个味道。
  【既一色一香皆归佛道。昔何不说。今乃始说。】
  这是把真正教化众生,这些方法、意思全都给我们说出来了。从前为什么不这么明白说,法华会上才说?
  【良由法大机小。不堪领受。】
  佛的心太大了,佛的教法太大了,确实不是小根性的人能够体会的,纵然说了,也不是小根性的人能够接受。所以一向不说,只是在做,一天到晚都在做,做了不说;到这个时候这批人成熟了,成熟的人可以跟他说。说了之后大家再一回想,才晓得佛的慈悲,才知道佛的伟大,才知道俗话常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话我们才相信。我们一天到晚只念著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究竟怎么不舍一人,我们不晓得。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晓得,九法界的众生,确实佛没有舍弃一个人;如果要舍弃一个人,那个佛就不叫慈悲,那个佛就不叫平等。所以说一个都没有舍弃,我们不晓得。法华会上说的有因缘。
  【思欲息化。诸天启请。不说则违彼所请。说之恐众生不信。反损善根。处此二难。故循诸佛法式。将此一法。开作三乘。是故诸佛同声印许。而末云。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悔。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这是说明,确实这个事情是事在两难,说出真的是有麻烦,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不说什么?因为法华会上佛是将要入灭了。我们人间众生是烦恼障重,不知道这个情形,诸天清楚,天人知道,佛要入灭,赶紧来启请。既然启请,如果你要不说,不说对不起他,说了有许多根性、程度不够的人,他又不能接受,又不能相信。诸位要晓得,这个不信就是损坏了善根,善根里面第一个就是信根。佛讲的话有一句不信,就可以有两句不信,有两句不信,就可以有个十句八句不信,再有个十句八句都不信了,就可以完全都不信。所以佛为什么要说诚实语,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世间古圣先贤要建功立业,他第一个就要建立信用,因此,说了话就要算话,说错了就要错做,为什么?信誉要紧。譬如说我们走路,我叫你往东走,忽然一下讲错了往西走,这个不能收回,就是让你往西走,走的时候然后再叫你回头,再叫你向后转,为什么?信用第一。佛法里面「信为道元功德母」,学佛你看程序上信解行证,五根五力「信」是在第一。世间法里面,你们学唯识,《百法明门》里面十一个善法第一个是信,世出世间的善法、善根都是在信心上建立。诸位要学道,你要不在这个字上建立,我们这个道业就不会成就,你将来弘道也不会有人相信。
  我要讲信用我吃亏了,吃亏了也要讲信用,吃亏事小,失信事大,诸位要记住这个。甚至於丧失身命这个事小,失信事大,绝不可以失信於人。我们能从这一点建立的话,世出世间法都会有成就,一定有成就,那就是各人早晚不同,你一定会有成就。纵然你有业障,这个信心能除业障。所以佛,你看就怕损及众生的善根;换句话说,众生能够信得过的法再说,信不过的法不说,你们要记住这点。你将来在外面弘法,譬如现在一般的学生满脑袋的科学,你跟他讲六道轮回他不相信,不相信怎么样?不说,不说这个。他相信什么就给他说什么,他相信般若就给他说般若,他相信唯识我们就跟他说唯识,说这些道理他相信,他不会反对。讲到什么六道轮回轻描淡写带过去就行了,不要细细去发挥,不要勉强他,为什么?程度不够。等到他什么?将信还怀疑,将信不信的时候,这时候可以给他讲这问题,一讲怎么样?他相信了。你看诸佛菩萨弘法他都是这个说法,为什么不一下说这一乘了义大法?因为大家不能相信。所以说给你讲人天乘的,就是我们眼前的生活,这一说大家很容易明了。更进一步给你说二乘,再给你说大乘法,逐渐的;换句话说,你的智慧增长,烦恼轻了,信心也随著增长,逐步给你讲。我们要学佛,处处都要向佛学习,这不向佛学习不行!我们看到这个世出世间十全十美的,确实只有佛陀。
  所以大家学佛,不要呆呆板板的只学文字,知道里面的意思,懂得善巧方便,运用在我们生活上。拿佛法的名词说,运用在我们自行化他上,自行就是我们的私生活,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私生活的修养这叫自行。化他就是入众,在大众当中度了,他还不以为你的教化他。是高手,菩萨就善於用这个方法,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你看看这个方法妙!像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学习,你要是一个老师的架子摆在此地,你这个教化众生的范围就缩小。为什么?你是老师。老师怎么样?人家要来求你,世出世间法都是一样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们诸位牢牢的记住这两句话,这是《礼记》里面这个师道。我在前面也给诸位讲,希望大家将来如果是以老师的身分的话,你就坐在这个山上不要动,哪个地方要请你,一请你就去,这就糟糕了。为什么?师道没有了。师道是什么?「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尊师重道。师道能够提高了;换句话说,你这个道场的权威性就提高。什么人去教?同学去,同学怎么样?可以作不请之友。
  一个道场给诸位说,老师只有一个人,这是你们大家都晓得,和尚,和尚只有一个的。和尚是不出门的,和尚就老师,他不能出去,他是老师的身分。除他之外都是同学的身分,其余的称阿闍梨,阿闍梨是什么?是我们的同学,同学当中的模范,所以我们称为轨范师,学他的模范。他可以出去教,和尚可以派他,哪个地方的信徒请你去讲经,请你去打佛七,你可以派底下的人去。自己不能去,你这个道场才能够成为权威,这是要记住的。这个和尚是老师,只闻来学,未闻往教。闍梨以下就菩萨,菩萨就方便,就可以作不请之友,不要说人来请更要去,不请,不请也去,你看看这多么方便,不请也去,他可以去。这里面这就叫方便之门,又有尊严,还又有方便,老师代表的是尊严,代表是尊师重道,同学与同学之间代表的方便接引。譬如说闍梨他们这些人,底下人出去了,去讲经说法了,那边人听了很欢喜,我们的老师说得更好,你到那里听不是更欢喜吗?就有接引的意思。
  就像当年佛在世一样,佛陀在世,声闻众是没毕业的学生,那个不能离开的,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声闻众,那是表示没有毕业的。菩萨众是毕业的,经常不断的要在外面弘法,代表弘法。可是诸位要晓得,每年有三个月的进修教育,统统要回来,这就是结夏安居。一年有九个月可以在外面教化众生,三个月回到佛的身边来受进修教育。像我们佛学院毕业出去,到外面去弘法利生,但是每年暑假期间一定要回来,回来再集训,再做进修。你看看佛法的教育真正是太完美了,我们这个世间教育没做到这点!佛法发扬光大,世间教育应当向佛法来学习,老师也要求进步,不能叫他止於那个地方,所以老师运用假期要办进修教育。佛门里面每年的夏安居,就是把到十方弘法的这些讲师们、教授们,统统召集回来做进修教育,三个月进修,每年三个月进修,九个月弘法。这个功德利益是多么的殊胜,所以夏安居不单单是避暑,不是这样的,他是从事於进修教育。
  从这段我们也就了解,佛法里面方便的义趣,所谓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例外,也像古佛同一样的模式,把一乘法展开为三乘。三乘里讲大的纲领,三乘里面再开的时候无量乘,三乘是大纲,诸位晓得有纲、有目,所以是有无量的方便。经文里面这才是『是故诸佛同声印许』,十方诸佛确实是如此,未来诸佛也不例外,也是这个样。为什么是这样?这个样子实在是最完善的样子,最好的模式。所以大家是自自然然道相同的,并不是在一块商量过,我们才采取,所谓是不谋而合,为什么?尽善尽美的方法。因为佛的智慧相同,他都有这么高的智慧,所以采取这个方法不谋而合。我们古人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彼此都是英雄,他们的见解都差不多,所谓是不谋而合。不是商量以后,以前诸佛都用这个方法,我也用这个,不是,自自然然相符合。经文末后说『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这了解佛的方便门,唯有了解之后才真正的承认了「诸佛世之师」。我们今天念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并不那么样恳切的相信,佛是一切世间的老师,我们不肯相信。我们都相信佛是佛教的老师,佛不是基督教的老师,佛是基督教老师我们不相信。这个可见得就是我们没到这个程度,我们要真正通达佛的方便门,我们才晓得,基督教它在世之内,没超出世间,佛还是他老师。菩萨应化在其中我们不晓得,肉眼凡夫不认得,也许在马路上看到,牧师他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我们怎么晓得?我们还把他当作外道看待,不知道!也许那个牧师是古佛化身的,不晓得。所以到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真正明白,全程肯定了,诸佛是世之师,世出世间之师。为什么?出世间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九法界的老师。九法界的众生都在佛的慈悲光辉照耀之下,所以说不舍一人。
  底下讲『随宜方便事』,你们如果再不相信,你念念「普门品」去,「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得度之」,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再给诸位说,我们一切众生,因为过去生中,大家所修学的法门不一样。所以不要认定某人学这个法门成就了,我要跟他学一个,不一定。他害的那个病,吃那个药吃好了,我现在也一身病,看他那个病吃药吃好了,我照他那个药拿来吃一下,靠不住的,如果不对症,病还加重了,甚至吃死了,这个事情干不得。所以要晓得自己是什么根性;换句话说,自己在哪些经典对自己真有兴趣,有兴趣接触之后很欢喜,这就是你过去在这个经上下过功夫,你喜欢它。这个法门你修学的时候自己很欢喜、很得力,你从前曾经修过这个法门,你在这个法门里头容易成就。你要是知道自己根性,选定了一个适当的法门,与自己根性相应的容易成就,不走冤枉路。
  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他就告诉我,他是走了迂回圈,走了很多,费了很多冤枉的时间。他在大陆上参过八年禅,八年禅都是跟大陆上那些真正的高僧,破三关的那些禅师跟著他们学,八年他真用功,他学东西很认真。不像我们随随便便。他用了八年没开悟,他舍弃了去学密,跟这些西藏、青海的活佛去学密,又学了八年,学了有两百多个咒子没学成功。他举了个例子,他学过咒隐身的,咒一念别人就看不到他,他用功,咒子一念,你们看到我没有?结果我们大家看到了,八年的密没有成功。最后遇到印光法师,跟印光法师念佛,他这个念成功,他念得生死自在。大概在二十年前,在中兴新村刚刚建立省政府办公厅,没好久的时候,中兴新村那些官员请老师去讲经,我那个时候也跟著大家在一块听。他是在中兴大会堂当众宣布,他生死自在,愿意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愿意多住几年就多住几年。这个话我们相信是真的,因为他是虔诚的佛弟子,不敢打妄语。所以他告诉我们,他会成就是念佛法门成就。这个念佛的方法有许多种,譬如有持名的、有观想的、有观像的、有持名里头带观想的,有很多种不同,这也是随个人根性自己去选择。
  我念阿弥陀佛念了不少年,念得不甚得力。我在香港讲经,念观世音菩萨念得很得力,所以我就一直念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念得这个心念得很清净。并不是说念阿弥陀佛不好,念观音菩萨好,不是,大概是过去生中与观音菩萨有缘,这是过去的善根现前,跟这力量结得非常融洽,能够达到一心,念阿弥陀佛念不到一心,念观音菩萨念到一心。都是修的净土法门,念观音菩萨也是求生净土,都是修净土法门。所以说个人自己要晓得自己的根性,自己要知道选择来用功,必须念到心地清净、念到一心不乱才是功夫、才是得力。纵然你这个生死还不能了,有消息、有把握,有把握往生。底下这几句真正是叫我们大彻大悟了,「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悔」,不再有疑问,也不再有后悔,心定、清净了,『心生大欢喜』,法喜充满。『自知当作佛』,这是上根的人到这个地方大彻大悟,信心建立,不再动摇。所以方便这一品是上根人的成就。其余是中根,「身子闻开示,悟入一乘,追悔其失」,这是中根以下的,这方便品对上根的。
  【观本师之言。何其谆谆。我等不能因之领悟。甘为下劣凡夫。孤负慈恩不少。】
  诸位能够有这个因缘,我们在一块,虽然是没有直接来给大家讲解、研究《法华经》的经文,我们也接触到《法华经》的暖气,这个《法华经》大意。能够接到这个气氛,确实与《法华经》就有深厚的因缘;如果要是没有这个因缘的话,你就没有机缘接触到。既然接触到了,再深一步就入进去。所以说是最理想的,希望你们将来,你们喜公回来之后,你们跟他商量,他们办学校总是要听学生意见的,总是以学生为主!希望将来你们毕业出来有研究班,研究班研究什么?就是分科来专攻。专门攻《华严》的,专门攻《法华》的,专门攻唯识的,要以专攻的学习,这样才会有很大的成就,天天在一块研究讨论修学。我相信不要很长的时间,一定有悟处。我们看古圣先贤的例子,可以有这个自信,人家在几年当中能够成功,我们相信我们不会比人家差。我们今天所得不到的,就是没有人家那么好的机会,人家有专修的机会,我们没有专修的机会;人家有好的老师同学,我们今天缺少好老师指导,缺少好的同参道友切磋琢磨。如果这些具足的时候,绝不会比古人逊色。好,我们下课。

<- 第十集第十二集 ->

佛经,法华经,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