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华严经 > 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

第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卷
  净空法师
  (1998年、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九)、教主难思
  第五大段∶“教主难思”。前面四段讲的是依报,这一段要给我们讲正报。教,是教学,是教导。主,主持的人,主持教学的人,主持教导的人,在讲堂上主讲的人。难思是不可思议,这一位主持教学的人,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请看经文。【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觉。】“尔时”,就是这个时候。“世尊”,此地是指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法身佛;卢舍那,报身佛;释迦牟尼,应化身佛,应身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处于此座”,坐在师子宝座上。“於一切法,成最正觉”,一切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要学。成是成就。正觉拣别烦恼断尽,一切错误的思想、见解也都放下,正知正见,对於宇宙人生的体性、现相、因果变化,都能正确的明白,没有丝毫差错,这叫正知正见,这个叫正觉,这是真实智慧。心安住在真实智慧里面,生活那有不自在的道理?世间众生,有苦有乐,有忧有喜,苦从那里来?乐从那里来?忧从那里来?喜从那里来?谁知道? 忧苦,我们都想离开,怎样才能离开?为什麽我们想离开而离不开?喜乐,我们想得到,为什麽得不到?我们有许许多多个“为什麽”,千千万万个“为什麽”,这就是迷而不觉。佛这些疑问都断得乾乾净净,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一样不清楚,表现给社会大众看,这叫“示”,示是做出样子,示是示范。诸佛如来善於表演,现在讲“演员”,世间一流的演员,跟佛菩萨相比差太远了。诸佛菩萨个个都是非常精彩的演员,我们学佛,学佛也学演员。这个世间,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就是我们的舞台,我们表演的场所。我们的生活是表演,我们的工作是表演,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表演。你要能表演成正觉,你是佛菩萨一流人物。古德说此地的佛身,菩提身。《华严》里面佛给我们讲十种身,十种身菩提身是根本。这十种身实在讲,就是我们这身具足十种德能,不是说真的有十个身,就如现在人讲的“身分”,每一个人都具足多重身分,佛的十身有什麽希奇?我们世间人要说出你的身分,对你的父母来说,你是儿子的身分;对你自己子女来说,你是父母的身分;对待你的哥哥,你是弟弟的身分;对你的弟弟,你是兄长的身分。儒家给我们讲“五伦十义”,这个世间法也讲每一个人都有十种身分,这个意思我们仔细去思惟,跟佛的这种身分可以能配合。菩提身,这是总说。菩提是大觉,无量的智慧德能,称他作菩提身。他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所以他过的是智慧的生活,他从事大智慧的工作,於法性本体相应,他能够在一切法中,给大家作榜样、模范。这四个字“成最正觉”,什麽叫成?你得到了叫成,我们通常讲你证得了。佛法里也常说契入,你入了这个境界,这叫“成”。“最”是达到顶点,没有再比这个高,这是圆教的佛果。等觉菩萨不错了,等觉菩萨还没到顶点,上面还有一层,这是达到顶点,这才叫“最”。什麽叫正?断绝邪知邪见,远离颠倒妄想,这叫“正”。什麽叫“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性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性。这个里头森罗万象,佛经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是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都是一个意思。所以心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所谓:“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讲心性,心性是真;妄,是讲现相,整体的现相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这叫开悟,这叫大觉。所以佛无论示现什麽身分,像本经末後五十三参,无论现什麽身分,无论示现那一个行业,都是“成最正觉”,都是示成最正觉。这个“示”,表演,表演最正觉。生活,最正觉的生活;贫穷人,贫穷人最正觉的生活;富贵人,富贵人最正觉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你从事高级的行业,高科技的行业,这个行业里面的最正觉。你从事很低级的行业,在从前,拉黄包车、擦皮鞋的,佛示不示现?也示现。在这个里面示现成最正觉,然後让一切众生见闻觉知,真的一下明白了。生活行业那是相,相上有差别,智正觉没有差别。果然都成最正觉了,他在差别里面过平等的生活,这就高明。差别,相里面差别,性里面没有差别,理里面没有差别,他受用里头没有差别。决不是说高尚的行业跟卑贱的行业里面感受不一样,那是凡夫;佛菩萨他的感受一样的,都得大自在,都是无尽的快乐。这个地方我们要学。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让我们现前变成佛菩萨自在安乐的生活?必须具备两种智慧∶根本智与後得智。为什麽?这两种智慧才真正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我们迷得深,障重,这种迷障,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有三大类。一大类是“现行”,现行就是现前的这些现象,现象有什麽障碍?在我们自身来说,有烦恼,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在境界上,无论是人事境界、物质境界,都有很大的诱惑力,它引诱我们什麽?引诱我们的贪、嗔、痴,把我们心里面贪、嗔、痴的种子引起现行。第二种障是“种子”,阿赖耶里面含藏的种子,虽然它没有起现行,障碍你证大菩提。第三类是“习气”,说习气诸位也许能够懂得,习气不好断。古德为我们形容习气,让大家能够体会得到什麽叫习气。譬如一个酒瓶,酒瓶盛酒的,我们把酒倒乾净,里面也擦乾净,确确实实一点酒都没有了。那个酒就好比是现行,真的断掉了、断根,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是习气。所以烦恼好断,习气难除。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有见思烦恼的习气。到什麽时候习气才断?辟支佛,证辟支佛果,见思烦恼的习气也断了。通常讲断现行的烦恼,有定功就行,忍辱、禅定就能断。断习气是一定要开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习气是除不掉的,这不用功怎麽行?极其微细的习气种子,如来在果地上统统断乾净了。说个实在的话,等觉菩萨还有习气,极其微细的习气。他的烦恼、所知障尽了,在十法界里头随类现身,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在一切法里头表演最佳的榜样。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这三句非常明显,身、语、意三业。“智入三世”,这是意业,“悉皆平等”。“其身充满”,身业。佛的身确确实实充满一切世间,佛身如是,我们的身,给诸位说,也如是。我们现在讲身,大家想到什麽身?想到我们这个肉身。你怎麽没有想到菩提身?你怎麽没有想到智身、法身、愿身?这後面陆陆续续跟我们讲这十种身。既然这麽许多的身都充满一切世间,再跟诸位说明,我们这个肉身也充满一切世间,这个很难懂。昨天,《联合早报》的记者到我们这儿来访问,特别来看这两个铜塔。这个记者跟李居士是早年的同学,虽是同学并不认识,说起来才知道,是同学。昨天就拿了几样宝贝给大家看,我也在旁边看到,有两卷手写的经本,《药师经》有两卷,是用金粉写的。赵孟兆页写的,距离现在应该有一千七百年,他是宋朝末年、元朝初年的人,应当有一千年;保存得还非常完整,字写得实实在在是好。赵孟(兆页)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家,不但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他的夫人也是个才女,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到有一首歌叫“你侬我侬”,那一首歌就是赵孟(兆页)太太作的,那个词是她作的。你想想那个里面的比喻,然後你就懂得我们的肉身是充满一切世间。她那个比喻是用两个泥娃娃,两个小泥人,两个人;把两个人打破,那个泥合在一起,再做两个泥人,这个泥人身上有他,那个泥人身上有她,取这个意思。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些细胞、原子、电子组成的,里面东西可能也是一切众生身上的身分,今天到我们这儿来组合;我们这个身四大解散,又到别的身体上组合了。实实在在这个身体里面这些细胞、原子、离子充满一切世间,这那里是假的?连肉身都充满一切世间。成菩提身的时候,得无量的清净三轮,就是身、语、意。也就是说你真的是觉悟了,真的成最正觉,我们不要说“最”,说正觉,真的成正觉。你的思想见解、你的愿行,跟毗卢遮那佛、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都相同。佛佛道同,与一切诸佛如来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就成正觉,你的身、语、意也就像佛。“智入三世”。三世是从竖的方面来说,我们讲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从横的方面来讲,一般我们现在说的空间;三世是时间。说三世就包含十方,说十方就包含三世,这个是在文章里面的美化。这里说智入三世,後面又普顺三世,这个言语就重复,所以用纵横两方面来表达。什麽样的智慧入三世?清凉告诉我们,“以如量智通达世俗”,这就叫“入三世”。这是佛学名词,如量智跟如理智。如理智就是无分别智,也叫做根本智,也叫做实智,就是真实。如量智也叫做後得智,也叫做差别智,能知道宇宙之间一切现象。在三种智里面有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如理智,一切种智就是如量智。“如理智证真”,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麽?相有体空,空有不二,空有无碍,所以“悉皆平等”。就能觉,我们叫他得道了、证果了;就所觉,用现代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对於这些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第二句讲的是身业。身业通三世间,所以叫一切。成正觉身,这个身是总,说三身、说十身都离不开正觉;离开正觉,三身、十身就没有意义了。无不充满!“法身”普遍,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这个身变现出来的。这个身没有形相,法身没有形相,法身是个理、法身是体,不是相。无相能现一切相,为十法界一切依正庄严之所依,都是依据这个理体显现出来的。什麽叫“智身”?明白这个理之後,这种智慧,人有这个智慧,我们就称他作智慧之身;人有这个相,我们称他智慧之相。他所明了的理遍虚空法界,他的智也遍虚空法界。“色身”,我们刚才讲过了,色身实实在在讲,也跟理、跟法身一样遍虚空法界。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个遍是圆遍,不是部分遍、不是偏在一边的遍,圆满的遍虚空法界。一切世间,一一极其细微的微尘,他说你总看也现,别看也现。此地我们必须要明白,诸佛如来如是,我们现前在座每一位同修人人皆如是。我们为什麽叫凡夫,他为什麽叫佛?他明白,所以叫佛;我们也跟他这样,我们不明白,所以叫凡夫。凡夫跟佛这个名称,一个是明了,一个是不明了,建立的称号,明了就叫佛菩萨,不明了就叫凡夫。佛经里面讲觉、迷不同,觉了叫佛菩萨,迷了叫凡夫。而事实的真相绝对不会因为你觉、迷而有差等,觉迷不同而有不一样,没这回事情,一样的。《华严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得更亲切一点,就是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然後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关系多麽密切。佛在其他大乘经所说是讲的局部的真相,本经里面所说是说圆满的真相,希有难逢。真正有几分体会了,对佛的意思懂得一些,能相信、能肯定,而後才知道∶不但一切众生身上有我,有我的身分,山河大地也有我的身分;换句话说,山河大地原来就是我身。这个就好比我们在作梦,梦醒来之後,想想梦中的境界,你梦中所现的这个相分,梦中有自己,梦中也有很多人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醒来之後自己好好想想,梦里头那一样不是我?样样都是,我岂不是遍虚空法界吗?你在作梦时,“我”是遍整个梦境,不会在梦境里这一部分是我,那一部分不是我,没这个事情;全梦即心,全心即梦。那时候要是问你∶你心是什麽样子?变成梦境,那个境界就是心在那个时候的样子。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现在变成这个现相就是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出来的梦境。那一法不是自性?那一法不是我?离了性没有相,离了我也就没有法,这才知道这个身确确实实是充遍虚空法界的。这是真说,真实说。第三句语业。语业,“其音普顺十方国土”。“顺”有三个意思。现在在这个世界,由於古时候我们居住的环境不相同,交通不方便,所以生活的圈子很小,范围很小,大多数的人所谓“老死不相往来”,於是各个地区有它自己的言语、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的不相同。现在科技发达,交通便捷,我们这一接触就有语言上的障碍。语言虽然有障碍,可是心灵没有障碍。所以语业,“顺”的意思也有三种。一种是“能顺异类的言语”。在古时候,确实有不少人能够懂鸟兽的语言。鸟在树梢上在那里叫,它们在谈话、它们在讨论。我们听它说话的声音很美妙,不晓得它在说什麽,它说得很好听,不懂意思。在我们佛门里面记载,安世高大师他就有这个能力,他懂得鸟兽的言语。在旅行的时候,他听到鸟在树上说话,两个鸟在交谈∶远处有人走过来,那人是什麽样子,戴什麽帽子、穿什麽衣服、手上拿着些什麽,它们在那里交谈;安世高听懂了,告诉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不相信,他不相信没有关系,鸟说他们就来了。等一会儿,果然看到有人来了,一点没错,他真懂得鸟说的语言。诸位想想连鸟说的语言都能懂,何况我们人间语言。经上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有能力顺一切异类众生的言语;这个异类是九法界有情众生;佛有这个能力随着众生言音起变化。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懂,一般称为不思议境界,可是它是事实。听说现在电脑逐渐逐渐能达到这个目标,於是我们对於佛经上这句话就更能够肯定,电脑能够做得到,佛那有做不到的道理?不但是佛,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有通”的人都可以做到,这个通叫神通。神通从那里来?从禅定来。确实禅定功力到相当深度的时候,这些障碍统统都可以突破,彼此心灵能够沟通,能够没有障碍。说到这个地方,我想起,这应该有将近五十年,四十多年前,我在台湾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一个故事。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很多人都知道,民国初年国学大师。他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度兼差,兼什麽差?东岳大帝请他去作判官。东岳大帝的判官,这个判官相当我们现在所讲的秘书长,他做过东岳大帝的秘书长。晚上天黑的时候他就上班去了,第二天早晨天亮他就回来了,所以他得不到休息,日夜都忙。白天忙着白天的事情,晚上忙着晚上的事情,没得休息,所以那个差事也很累,也很苦。他曾经告诉他的朋友,在阴间里面,这阴间里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各种各个的人类都有。就有人问他∶那语言怎麽办?都通,这很奇怪,都通。各说各的言语,意思都能够明了,都能明白,一点障碍都没有。我们人间里面,看起来人间言语有障碍,还要找翻译;在阴间里头遇到外国人不需要翻译,他都通。这个意思慢慢的我们会能够体会得到。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那时候在香港住的时间长,好像是住了四个多月。前面两个月讲经要翻译,有个翻译翻广东话的;後两个月他们听成习惯了,不要翻译了。他讲广东话,我懂他的意思;我说话,他也懂我的意思。我们交谈很方便,不需要经过翻译了,大概就是这种情形。这是叫能够随顺异类的言音。第二种就是“顺应当所说的话”。众生根性不相同,需求不一样,所以要应机说法,他希望听到什麽法门,佛就给他说什麽法门。佛也是在一音之中圆满的表演,不但能表演音声突破了障碍,说法也突破障碍,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了。譬如佛在这里升座讲经,我喜欢听《华严》,听到佛给我讲《华严》;隔壁这个他想听《法华》,他听的完全是讲《法华经》。这叫“普顺”。这种境界我们在往生经里面看到过,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法、六尘说法,实在讲同一个音声,想听什麽法门,你所听到就是你理想当中的法门;你不想听了,那就很清净,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没有一桩事情不是随念而生,随心所欲,这是真的境界,不是虚幻的故事。佛菩萨的境界这样希有、这样圆满,我们要不求证入,那就错了。第三个意思是“顺遍”,遍就是遍虚空法界。不但遍一切空间,还遍一切时间。无量时空里面,诸佛菩萨演说种种妙法,无不见闻。现在我们是不见不闻,不见不闻不是佛的音声、色相没在我们现前,不是。他在,他周遍法界,我们这儿那能说没有?我们不见不闻是我们的六根出了毛病,我们眼有障,所以见不到;耳有障,所以听不到。只要把障碍拔除了,佛的形像我们见到,佛的音声亲自听到。《无量寿经》上世尊不是明白的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讲堂“大音宣布”,尽虚空、遍法界都能得闻,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说在例外。所以一定要晓得我们的亏吃得实在是太大太大了,什麽亏?妄想、分别、执着。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贪着妄想、分别、执着,不肯把它放下。十方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讲经演教周遍法界,我们今天落得一个不见不闻,完全不能够觉知,这个身体好像失去知觉了,麻木不仁。麻木不仁这有严重的病况,我们今天这个身就是有这麽重的病。有病,如果自己知道自己生病就有救了。为什麽?他会求医。最怕的是有病自己不知道有病,不肯求医,这个病永远没有办法复原,就同这个情形一样。所以佛确确实实是法音周遍十方国土。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
  这两句是佛用比喻来说,譬如前面所讲三业普周。实在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常言说得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也没有办法用心思去思想。为什麽?达不到。比喻怎麽能比?在种种比喻当中,古大德常讲,唯有虚空真如可以勉强的作个比喻,如果用其他的来作比喻,没有一样能恰当,所以这个地方用虚空来作比喻。虚空就是我们今天讲空间,空间里面包含许许多多的色相,这个我们很清楚,容易理解。像太空当中有多少星球,这些星球跟我们这个地球相彷佛。这许许多多星球从那里来的?这些星球里面也有众生,有我们肉眼能见的,也有我们肉眼不能见的。我们肉眼能见的这个色相,大家容易明白;肉眼见不到的色相更多,这个要知道。虚空当中这麽多的物象会不会显得拥挤?会不会有一些碰撞?这个事情不会有的。为什麽不会有?心性所变现出来的,它有秩序、有层次,真的是有条不紊,而且所变现的这些色相都是幻有,不是真有。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给你讲真的,一点都不假。清凉大师在本经给我们做了综合的结论,本经显示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法界在那里?就在我们现前;确确实实是无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今天我们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是障碍,为什麽一个无障碍的法界变成处处都是障碍?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所有一切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我们想想也就能明白几分,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数不尽;换句话说,现在的障碍就太多太多了,比你遭遇的多得多,比你想像的多得多。这些障碍要从根把它拔除,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佛教这些聪明人修行,聪明人从那里修?从根本修。根本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把这个拔掉,连根都拔掉了。然後星球与星球碰上也没有障碍,空与空相撞有什麽妨碍?就没有障碍。这些都是事实的真相。我们把本来无障碍的环境,这法界实在讲就是我们生活环境,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变成处处都是障碍,过失在我们自己,不在别人。我们今天有缘学佛,学佛最要紧的事情明白这些道理、明白事相,明白这其中的因缘,然後我们才有能力突破,突破之後恢复我们本来的生活。禅宗里面讲∶“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本来的生活,本来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诸佛菩萨住三昧之中,三昧就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无障碍的享受。我们今天由於无明不觉,生起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把我们正常的享受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享受,这错了。常常观虚空,《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教我们常作如是观,这话很有道理。这个“观”就是转变我们的观念,现在哲学的名词叫做“宇宙观”、“人生观”你对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我们要把过去种种错误的看法转过来。经文里面“於诸境界无所分别”,虚空不分别。虚空确确实实,“具”是具足,圆满具足。所有的星球、所有的万物都在虚空包含之中,虚空於一切境界、一切万事万物没有分别。这个比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无所分别”。佛与大菩萨於一切境界当中确实像虚空一样,他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所以人家能够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道理在此地,他不执着了。第二句里面“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着重在“平等随入”。前面讲“於诸境界”,这一边讲“於诸国土”,意思是一样的;“於诸国土”跟“於诸境界”是一桩事情。虚空普遍一切,真的是平等随入,无所分别,实在是为我们显示出《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清净、平等、觉。佛智广大犹如虚空,这是总喻,虚空这是总的比喻。佛的根本智,佛的後得智,在经上所讲量智、理智。“量智包含而普遍,理智无分别而证入。”理智就是无分别智,量智知差别法,一切法无所不知。《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无知是什麽意思?无分别。般若无知,无知就是讲无分别,他那样不清楚?样样都清楚。譬如我们眼见色,当我们没有起分别、没有起执着,於一切境界、一切色法里头不分别、不执着的时候,这时候是根本智现前。不是说不分别、不执着,什麽都不知道,那有这回事情?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根本智现前。它起作用的时候,这个作用是别人来问,来向你请教,你随问随答,无所不知。不是说来问一下,等问到之後,让我想一想再告诉你;想一想就完了,那就是凡夫了,落到意识里,不需要想。佛在经典里面开这麽多的法会,听众当中或是启请的、请法的人向佛提出问题,随问佛就随答;佛没有说:让我想想,我再来告诉你,没有。自自然然的随问随答,这叫後得智,这个就是如量智。如量是什麽?如众生之量,就是《楞严经》上所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程度高的,佛解释的就深、就广;程度浅的,佛解释的也浅、也近,让你听到都欢喜、都满意。这种智慧叫如量智,如量智是无所不知。可是你要晓得,无所不知是从无分别智里面流露出来的。假如你要没有根本智,那来的後得智?就好像植物一样、树木一样,树要没有根、没有本,那个枝叶花果怎麽可能有?所以差别智无所不知依根本智而起。只要你得根本智,你就会自然得後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这里面说“智”,古人也用相宗的四智来讲,因为《华严经》也是属於相宗的根本经典。法相宗六经、十一论,《华严》也是六经之一,因为这里面讲法相的理跟事也不少。相宗讲四智,讲大圆镜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以在果地上就不是叫八识,叫四智,称为四智菩提。“大圆镜智”,纯净圆德,圆满的德能。在迷的时候,它含藏种子;觉悟的时候,它能够“现种依持”。它“能现能生”,能现的是什麽?能生的是什麽?能现的是一切依正庄严,有情众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法身大士的一真法界的依正庄严,都是大圆镜变现出来的。能生是能生一切智。向下经文里头有说,“菩提智,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而无所现。无所现言,无有分别。”所以本经,法相宗取它作依据之一,不是没有道理。菩提是智,现种现行功德之所依,种子功德是所持,所以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所现的这些相,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像《金刚经》上说∶“如梦幻泡影。”所以现而无所现,但是无所现的意思就是讲无有分别。无有分别这个话就是讲无心而现,也可以说无意而现。有心有意就有分别,那就有障碍;无心无意没有障碍。“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观自观他,有情无情,法法平等,也没有分别。诸位要晓得,没有分别才是真平等,有分别就不是真平等。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我们知道四圣法界是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法界没有执着,他有分别。执着是烦恼障,他断了;分别是所知障,他没断。不过愈是往上面去,他的障碍愈薄;愈往下面,他的障碍愈重、愈深。不分别才平等,所以十法界里面讲平等都是相似法,不是真的。必须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菩萨真的转八识成四智,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妄想也少了,这个才是“悉皆平等”,平等就是讲没有分别。十法界里面的人,他还没有忘掉我、法,所以分别如来。佛菩萨示现到我们人间来,为我们讲经说法,还是要用分别、还是要用执着。你看制订这些戒律,这样可以做,那样不可以做,还是要执着、还是要分别;教小朋友,教初学。教法身大士,没这个话了;再跟诸位说,佛教法身大士连言语都没有了。别说是一真法界里面,教学的状况我们没法子想像。我们看这个天界,初禅、梵天里面还有说法,还有讲经说法;二禅就没有,二禅人不讲话,讲话很累。用什麽方法来沟通、表达意见?放光,叫光音天。二禅是光天,放光来表达意见、沟通意见,所以佛要在二禅天讲经说法是用放光。三禅天光都不要放了,放光还太罗嗦了,完全是心灵的交通,就是我们今天讲心灵的感应。他心清净,所以三禅叫净天,彼此心地都非常清净,心灵交感,他用这个方法来沟通。连高级的凡夫都入这个境界了,何况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跟极乐世界里面那些状况,我们真的是无法想像。佛菩萨给我们描绘一点、介绍一点,都是些方便说,描绘一个相彷佛的样子,真实的境界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後,哦!原来是这样的,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达得到的。那真是奇妙到极处,我们统统都有分。
  一)、菩、提、身【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这一段经文里面,世尊用比喻来显示身、语、意三业,这是十种身里面第一种身。清凉大师在这两种比喻里面给我们说了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含摄,第二个意思无分别,第三个意思普遍,第四个是遍入。在普遍比喻里面,妙观察智,无所不知,这就是普遍的意思。同修们必须要知道,佛在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说我们自己。毗卢遮那如来,它的意思,这一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一切处是指尽虚空、遍法界,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境界。怎样才能遍?实在说,无有一法不遍。第一个是我们的真心本性遍一切处,大概一般学佛的同修对这个都能够接受。真如本性遍一切处,而整个虚空法界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佛在楞严会上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多。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用相宗的四智来说,智遍一切处,心遍一切处,想遍一切处,乃至於我们的身也遍一切处。这个就是说明理能遍一切处,事也能遍一切处,这部经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前面讲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今天接着讲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无所不知。平等性智是无分别,而妙观察智是有分别,所以它是普遍的意思。前面说过理智、量智,如理智、如量智,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妙观察是如量智。“成所作智”,成是成就,作是所作,包括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说法、生活、教学、接引一切大众;接引大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酬,处事待人接物。“成所作智”这四个字,意思深。菩萨接触一切大众都能令大众开智慧;成是成就,不但成就自己,也成就一切众生。何以?菩萨三业清净,三业都充满了真实智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众生。成就所作,这是“入”,随入的意思。由此可知,智体遍一切处,智慧的作用也遍一切处,这是从佛果地上来说。佛菩萨如是,然後我们一定要想到,我们的心行又何尝不遍一切处?只是佛是智遍,我们是惑遍,迷惑;惑就是无明,起作用就是烦恼。我们今天无明跟烦恼遍一切处,所以生生世世无论在那里受身,总是不能够脱离苦恼,这个道理我们在《华严经》上要细心的去体会。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前怎样转变我们的生活行为,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这在佛法里面通常称之为“观行”。经论里面用的词句很简单,如果意思要不能够明了,往往我们读诵,囫囵吞枣的就混过去,这样对於我们修学,当然得不到利益。观行上层的功夫,也就是说我们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最殊胜的无过於随顺真如,那你的功行跟诸佛菩萨决定相应。《华严经》经文里头又说∶“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佛的心、体等虚空法界,量等虚空法界,作用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这两句话不太好懂。众生入,这个“入”就是相应的意思,契入,也是证得的意思。末後一句话,而实无所入,这个讲法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般若经》上我们天天念“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入,得是所入,无智亦无得,这些话真正的含义是什麽?我们要懂得,永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如果你要说,我有智,我有得,你错了!你没入,你还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一切众生入,这个众生是指九法界大心凡夫,大心众生,他不是不能入,他能入。能入,决定没有入的相,决定没有入的念,那你就是真的入;你还有入的相,还有入的念头,你没入。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总原则,我们的修学、观行要跟真心相应,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念”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离”,没有这些东西。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可以说实在是相当相当的不容易,真实的境界说不出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众生分别、执着习气太深太深,心里面总是落在一边。凡夫的心执着“有”,佛跟大家说,执着“有”是错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虚妄的,那“有”不要了,着“空”了,他总是要有个执着。今天佛在这个经上给你说真如,给你讲自性,你又分别一个真如,又去执着一个真如,这不叫麻烦?什麽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觉悟?利根上智之人,他懂得佛的意思,佛所说一切法无非是教我们,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着,那就相应。可是这个地方又有难处,真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好!我一切不分别,一切都不执着了,还是执着。执着一个“不分别,我不执着了”,他还是执着,这事情难办。这就是说明为什麽与真如相应那麽困难,道理就在此地,自己不知不觉还是堕在执着里头,我们在此地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前面说过了,对世尊果地上的境界,佛果的境界,只有虚空跟涅槃稍稍能作譬喻,用其他的譬喻都没有办法。虚空这个相,我们能够观察到,能够体会到,遍入国土。在今天我们看到太空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星球,在佛经里面讲世界、讲国土,国土是佛刹,我们现在讲星球,在虚空当中。“虚空遍入国土,国土并不遍入虚空。”有国土的地方当然有虚空,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国土。我们把这个国土换成星球就好懂,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星球,有星球的地方当然有虚空,这个一定的道理,这就是“遍入”的意思。虚空与星球平等随入,星球与虚空,它确实有彼此。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到平等随入的意思。如果你的心思细密,你会想到现相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彼此就不能够互相契入,能互相契入,当然不是真实的。《楞严经》上佛有很妙的比喻,譬如这一个物体,无论大小,譬如我们举这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如果是真实的,虚空也是真实的,这个物体定在这里,它就不能动。我们要问,这个物体里头有没有虚空?这个里头没有
  虚空。如果说没有虚空,我们把这个物体移开了,这一边的虚空是不是缺了一块?应当缺一块,这个地方原来没有虚空,虚空被这物体占住了,这是有体积的。移开之後这个地方的虚空是不是缺了一块?没有缺。无论这个物体移到那一边,虚空并没有缺,由此可知,虚空遍入这个物体,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否则的话,在现相上一定是物体移动,虚空一定就缺一块,这个才是对的、才合理。从这些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在经里面所说的,所有一切的现相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这相叫假相,性叫真性,性是真的,能变现相的这个心性是真的,所变出来这个形象是虚妄的、是假的。真性就像虚空一样,它没有形象,但是它能够含摄一切现相,它能够遍入一切现相。诸位要细心去思惟,很有趣味。虚空比喻佛的智慧,国土也能够比喻三世,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处,佛智一定在其中;佛智之处,三世不一定有现相存在。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遍入的意思。十方三世都是一切众生想像里面变现出来的,在佛法里面叫“遍计所执性”,我们现代的名词“抽象的概念”。十方三世从那来的?抽象概念里面所产生的,完全没有事实。佛智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无论是实智,或者是权智,都能够平等随入。因此,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不定什麽因缘,都有开悟的可能,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第三句是讲到语业,经文里面“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也是这两种比喻,比喻语业。如来果地上,他一语之中能够具含一切语,所谓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都是我们心思言辞达不到,我们无法来表达的。但是现在的科技,电脑进步到现在这个时代,听说可以自动的翻译,我们用一种音声在这里讲演,通过电脑可以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电脑有这种能力,於是我们就相信佛有这个能力,应当是可以肯定的。道理在那里?跟电脑原理也有一点相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佛是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才能以一音里面具足一切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讲到原理,使我们想像到电脑也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它能显示这个能力。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了,实在说佛在果地上所具足的一切智慧德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读这部经完全是要了解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能力。佛是显露出来了,我们今天是显不出来。佛能够显露出来了,告诉我们那个原理就是他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分别心,自自然然的流露,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今天的麻烦是什麽?本来心性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偏偏起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就麻烦大了。妄想、分别、执着是愈来愈浓厚、愈来愈深、愈来愈广,把我们心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碍住了,透出来的少分之少分。我们在经典里面明白这一些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那麽我们要学,怎样学一个无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举了一个比喻,“舍支天鼓,无心出故。”这是本经《十忍品》里面讲到“如响忍”,《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种忍,也讲到如响忍。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了一桩事情,好比帝释天主,他的夫人;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主的夫人是阿修罗女,她的名字叫舍支。她的音声美妙,能以一声当中,她一声里面有千百种音变化,她有这个能力,一音出去就像交响乐一样。我们知道交响乐,几十种乐器共同演奏,出的音声微妙。其实现在不难懂,我们用个录音机,把它统统录下来,一放,一音不就出几百种音声吗?所以现代用科技来观察,这事情不是难事情,但是原理是一个,无分别心。录音机没有分别,如果它有分别,这个声音好听,我听它;那个声音不好听,我不要它,那你就搞不成了。我们凡夫麻烦大的就是个妄想、分别、执着,舍掉妄想、分别、执着,确确实实我们肯定有这种能力,一音当中具足一切美妙的音声。几时我们的音声出来,就像录音机的播放一样,许许多多音声从一声里面就流露出来。这是世尊举出忉利天主的夫人,她有这个语音。菩萨有这个能力,菩萨心清净,妄想、分别没有,永远放下,舍掉了。妄想虽然没有断尽,妄想是无明,没断尽,也断了几品,这在《华严经》叫法身大士,菩萨摩诃萨。他们也契入无分别这个境界,所以自自然然成就善巧随类的语音,所以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菩萨尚且如此,何况诸佛如来?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音声是从无心而出。这里面佛说了几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细心体会,而认真的去学习。佛讲“如我说我”,这是恒顺众生,为了说法方便起见用这个做手段,做我们彼此沟通、做佛教学一种手段。实际上佛不执着“我”,也不执着“我所”,不但不执着,佛不分别有个“我”,也不分别有个“我所”,不但不分别,连这个念头都没有起过,这是真的理。如果还有这个念头,依旧是不觉,我与我所,了不可得。但是佛跟我们大众相处的时候,常常说“我”、说“我所”,说得很多。我们凡夫说“我”,分别、执着真有一个“我”,把这个身当作“我”,真的有。凡夫说“我所”也是真真实实起分别、执着,“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个土地是我所有的,这个财物是我所有的”,严重的执着。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这个差别也叫迷、悟。悟了晓得万法皆空,了不可得;迷了不晓得,以为样样都是实在的。我们读这两句话∶“如我说我,而不着我,不着我所。”我们想到《金刚经》上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无”就是不执着、不分别;“无”是这个意思,无妄想、分别、执着。“我相”,我与我所,晓得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之外,是“人”,无我亦无人,无人相。众生是指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众生相”。佛法里面讲众生,意思讲得很深,你要懂得是众缘和合而生,你就晓得相是虚妄的,相不是真的。“无寿者相”,寿者是指时间上说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真正的存在,刹那生灭,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几次,要多说;我们听得太少了,印象浅薄,不但说是你离开讲堂你就迷了,现在一面在讲,一面还在迷,没悟!这是真的。要多说,千言万语,反覆叮咛,希望我们心里头真的有很深刻的印象,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能够觉悟,那就好了,到那个时候可以说你用功得力了。我们今天常常感叹功夫不得力,找不到为什麽不得力的原因。不得力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印象不够深刻,闻法的印象、读经的印象不够深刻,念头一转又迷了。《金刚经》这四句纲领非常好,跟末後的四句偈相应,末後四句偈的後两句∶“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露是相续,这一句就是“无寿者”的意思。告诉你一切万法根本就不存在,你要以为它存在,以为它是真实,你看错了。所以你在这些虚妄的幻境之中,天天打妄想,天天错用了心。诸佛菩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们的用心跟“如”相应。“如”是什麽?如事实真相,跟这相应,也就是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应,他怎麽不得自在?得大自在呀!所以他的智慧圆满现前,没有障碍。我们连前面的意思来想,佛身像摩尼珠一样,无心现色;佛的口就像天鼓一样,无心出声,都是依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般若智慧之体,我们称它作根本智。从这个根本起作用,无所不知。所以说来说去,说到最後关键的所在,就是无分别,修行用功的秘诀就是“看破、放下”这四个字。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用的什麽功夫?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你把它归结到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事实真相无所有、不可得;放下是什麽?无分别心,这就放下了。於一切法可以受用,受用得自在,那才叫得真实的受用。凡夫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常常讲,你受用付出很大的代价,你用得很苦。佛菩萨的受用,受用得自在,一丝毫的代价都不需要付出。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我们讲到受用,苦、乐、忧、喜、舍的受,你付出的代价多少。那些代价?无量无边的妄想、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着,这就是你付出的代价,所以你在受用当中说你受用得多辛苦,日子过得好苦,工作好辛苦。佛菩萨也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所受用的只有乐,没有苦,而且他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忧、喜、舍统统都没有,这叫真乐,那个乐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像的。所以真善美慧,幸福快乐,只有佛菩萨才有,我们如果学习过佛菩萨的生活,那我们就有了。其实佛菩萨的生活,是一个人正常的生活,我们今天把正常的生活丧失掉,过一种不正常的生活,错了。为什麽我们会把正常变成不正常?就是本来是没有分别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说什麽?我们真如自性里面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没有分别;有分别,就有了一物。所以有同修问我∶无明从那里来?无明怎麽生起?本来没有无明,为什麽会生起无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合《坛经》里面的话来说,“本来无一物”,为什麽生起有物?不是一桩事情吗?这个问题是大问题,在佛法里面叫做“大问”,问到根本了。佛有没有解答?有。这个问题世尊当年在世,富楼那尊者曾经请教释迦牟尼佛,佛跟他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在《楞严经》里面,《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真如本性本来没有无明,为什麽会起无明?这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无始无明是什麽时候开始有的?几时有的?第三个问题,起了无明之後,我们要经无量劫的修行,成了佛了,把无明断掉了;断掉之後,什麽时候再起无明?富楼那比我们问得好,他问三个问题,你才问一个问题,比不上富楼那尊者。释迦牟尼佛这三个问题,在《楞严经》上都有详细的解答,许许多多人读《楞严》,读了之後还是不懂,还是没搞清楚。佛真的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听了、读了依然不清楚、依然不明白,不能怪佛,要怪自己。佛给我们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就解答出来了。什麽叫知见?知见是你自性里面的本能。《楞严经》大家都知道,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大乘经里面这两部经知名度很高。《楞严》确实是开智慧,十卷经文自始至终,字字都流露出真实智慧。在十番显见里面,佛举这个例子好,我们眼睛睁开,外面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知见。“知”是你心里头明了,“见”是你见得清清楚楚。可是你现在的心,没有生妄想、没有生分别、没有生执着,这叫知见,这就是佛知佛见。《华严经》里面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麽无碍?你的心清净,丝毫妨碍都没有,确确实实是四无碍境界就摆在眼前。可是麻烦在那里?你第二个念头就立了知见,“立”是什麽?建立。“这个是花,这个是叶”,完了,这就叫立知,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生起来了。佛菩萨之所以高明,佛菩萨给你说这些,他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着。给你说这个叫叶,那个叫花,佛确确实实没有分别这个是花、没有执着这个是花,没有执着那个是叶、分别那个是叶,没有,从来就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起心动念,那个音声自然流露出来,他的音声是从无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凡夫的说话音声从有心,有心、有意里头流出来,从无明烦恼里流出来;他从真心自性里面流露出来。同样是音声,根源不相同。所以佛自己住在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是一真法界;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落在十法界里头。如何我们在现前这一生当中超凡入圣?超凡入圣不是很玄、很妙,实在说,就是把我们妄想、分别、执着的生活转变成无分别的生活,就超凡入圣。凡夫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凡夫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着相;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也穿衣、也吃饭、也工作,天天混在一起,他过一真法界的生活,我们过十法界生活。我们先要把这个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然後我们自己来作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佛菩萨不能帮忙,帮不上忙,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於一切法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我们自己生起来,不是别人给我们;我们自己生起来,还要自己把这个妄想、分别、执着打掉,然後你过的生活就跟诸佛、法身大士无二无别。然後这个音声真的是普遍了,佛说法的音声遍虚空法界,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到。遍虚空法界,包不包括我们这个地方?当然包括。我们现在为什麽听不到?我们这个收音机有故障,不灵。这个收音机故障要消除了,听得见了,释迦牟尼佛无论在那里说法,我们听得见;不但超越空间,超越时间。世尊三千年前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二七日中讲《华严经》这个法会,我们可以参与,还在。由此可知,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时空都可以突破。突破空间,佛在任何地方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参与;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参加他的会,空间突破了。世尊三千年前讲这部经,我们在三千年之後,我们要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也可以参加他的法会,时间突破了。由此可知,所有的障碍都是一个分别心造出来的,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这个妄想、分别、执着害得我们非常非常之惨!许多同修身体不好,也被这个害的;天天想到自己身体不好,他身体能好吗?不能好。把华陀找来也医不好他,华陀的本事只能医身病,不能医心病。你那个心天天在念,念什麽?念“我这个身体不好”,那身体当然就不好了。天天念∶这个地方有毛病、那个地方也有毛病,那真的毛病就起来了。佛不是给你讲得很清楚吗?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麽不念佛?你为什麽不念观音菩萨?你要念观音菩萨,你就变成观音菩萨了;观音菩萨不生病,观音菩萨不老。应当念佛、念菩萨,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麻烦可就大了。须知心遍法界,身遍法界,语言音声也遍法界,不但遍法界,而且这个音声永远不间断,平等随入的意思。如来的音声好。正音、清净音、慈悲音,决定没有邪曲。随着佛的音声,我们生起信心、生起智慧;智慧就是解,能信、能解,法喜充满,这就是随入的意思。所以虚空这个比喻,普遍比喻三业∶意业、身业、语业。所以说得成正觉,成正觉的时候,自自然然你就获得无量的清净三业。这是十种身里头介绍菩提身,十种身以菩提身为根本。二)、威、势、身【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这一小段经文是讲“威势身”。威是威德,势是势力,我们一般讲能力,超越一切显胜。意思是说诸佛菩萨他能够随九法界的有情众生,众生喜欢什麽样的身分,他就能示现什麽样的身分,就像《楞严经》上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类化身,随机说法,种种差别无不周遍,也是周遍法界。“身恒”,恒是恒常;“遍”,普遍;“坐一切道场”。“一切道场”,清凉大师也讲十种,十种身就有十种道场。第一种“智身”。智是智慧,“遍坐法性道场”。此地这个智,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坐那个道场?当然是以自性,是它的道场。第二是“法身”。“法”是万法,一切法。在佛的教学里面,佛用这个代名词,如果跟你讲这个宇宙之间,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现相、一切因缘果报,这里面我们现在分类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这三个之外还包括一些自然现象,太多太多了,说不清楚,所以佛把这些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用一个代名词叫“法”。法的意思就太广大、太深、太广了,这是一个代名词。所以说佛法无边,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麽?法无边。“佛”这个字什麽意思?佛是觉,你对於一切法的智觉当然也没有边际。法身是什麽意思?一切诸法就是自己的身,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真的,这绝对不是假的。过去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後,他说出一句话∶“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这个意思显示什麽?显示他证得法身,他不是以为自己这个身是身,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这叫证得法身。证得法身,给诸位说,法身那里有生灭?这个身有生灭,那一切众生身没有生灭?所以法身常住,不生不灭。以法为身,法确确实实是身,怎麽是身?所有一切法,连这个虚空都包括在其中,都是自己心性变现之物;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法身。法身坐什麽道场?法身是“非坐而坐”,无所不坐,这是法身道场。第三“法门身”。四弘誓愿里面第三句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是我们的身。那个法门坐什麽道场?“安坐万行道场”,没有一行不是道场。佛在经上,有一次告诉光严童子,叫他去亲近维摩居士。维摩居士生病了,维摩居士为什麽会生病?他跟我们一般人生病不一样,我们生病是打妄想生的,他生病是智慧生的,不一样。智慧生的是什麽?叫示现。因为不生病,平常没有人来看他,这一生病,就好多人来看他。来看他什麽?看他,他就机会教育,教人开悟,所以他那个生病是智慧生的。我们生病是从烦恼生的、从妄想生的,那个病很苦,没救;他生病,智慧生的,示现。释迦牟尼佛听说了,佛当然晓得,他要开道场了,要讲经说法了。所以叫他的这些弟子们到那里去问候维摩居士,实际上是到那里去亲近维摩长者,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光严童子就向释迦牟尼佛报告,他说∶“世尊,我不敢去。”为什麽不敢去?他说∶“过去曾经有一次,我在城外。”他是出城,离开毗耶离大城,正好在路上遇到维摩居士;维摩居士进城,他出城,在路上碰到了。光严童子遇到维摩居士,向维摩居士致敬,问他∶“老居士,您从那里来?”维摩居士告诉他∶“我从道场来。”光严童子就问他∶“你道场在那里?”打听打听道场在那里,他从道场来。老居士就告诉他∶“直心是道场。”没有虚假。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那种真诚、慈悲,这经上讲“遍一切处”。我们今天问“你从那里来?”,“我们从净宗学会来。”,“净宗学会在那里?”,“在芽笼。”不都是这个答覆。这凡夫,凡夫就是凡夫,菩萨就是菩萨,不一样。他们这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了得好处,我们明白了。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是以出家身分示现成佛,诸位一定要晓得,同时还有一位以在家身分示现成佛的维摩居士,同时示现的两尊佛。佛法是平等法,告诉你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在你本行里面就成佛了,不需要说“我学佛,大概要换一个身分”,错了,着相了。什麽样的身分、什麽样的工作、什麽样的生活方式,都成菩萨、都成佛。“直心是道场”,只要我们心地真诚,决定没有虚伪,决定没有虚假,以至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你就是坐道场。维摩居士又说∶“发行是道场。”发行是什麽?发心修行,这个意思很广。发心修行就是你要发心把你一切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能把事情办好。你在办事情时,把事情办错了,办得不够完美,你去想我怎样办好?把办不好的原因改正过来,那不就行了吗?办那些事情是修行?点点滴滴,日常生活当中统统都是。今天煮饭不小心,饭烧焦了,那就是过失;我们能把这个过失改好、改正过来,饭煮熟了,煮得非常好,大家吃了都很欢喜,这就是修行。什麽叫修行?念念当中供养大家。我事情做好了,让大家都得到受用,让大家都生欢喜心,这就对了。我们这一次大会的总讲题用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做什麽事情,都要做最好的样子、最好的模范,这就是修行,就是维摩居士讲的发行是道场。无论办什麽事情,都能办得很好,令一切众生都满意、都欢喜。又说:“深心是道场。”深心,菩提心里面的一分,直心、深心都是菩提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诸位要知道,好善好德不着好善好德之相,那才是菩提心。如果好善好德,着了好善好德的相,只能算是个善心、好心人,不是菩提心。为什麽?不能觉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所修的善行,善心、善行感得三善道的福报,他修福,不能够成为菩萨。所以好善好德不着好善好德的相,於好善好德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深心,这样能够增长功德,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又说:“菩提心是道场。”能离一切过失。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人能够常存这个心,不但六道里面的过失你没有了,连四圣法界的过失也不会有。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之内的过失都可以避免,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维摩居士说了这几条之後,接着又说:“布施是道场。”以清净心布施,不求果报。如果我们凡夫布施,凡夫为什麽布施?希求果报。佛在经上讲,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有没有说错?没错,佛给你说的是真话。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你得多大的财富?如果你有希求果报,你所得的很有限,得的不大。如果你没有求报的这个意念,那这个果报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麽?你所修决定跟你的心相应。你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量是等虚空法界,所以一丝毫的善,果报都是遍虚空法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有希求,那就是如你所求的那麽多,再就没有了。你在佛门修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求升官、求发财,好,让你升官,官做到总统,再没得做了,到头了。你总不可能想到,我做新加坡的总统,也做马来西亚的总统,做全世界的,也没想到这个,你只想到一个国家,你的福报就那麽大了。你想发财,你的财富有几十亿、几百亿,大概也就到此,到头为止了,不能再发了。再发怎麽样?你寿命到了,没有了,到最後你的地位、财富还是一场空。所以要晓得无分别心,那个果报不可思议。你这种布施生生世世,无论你在那一道、无论你在那一个佛国土,你的受用都不缺乏。衣、食、住、行,我们今天讲物质生活,永远不会缺乏才是。所以你才晓得无分别心这个大,为什麽?没有界限。我们应当要学。你今天在我们这个讲堂,这两个小时能把这个学会了,你这一生生生世世永远受用不尽,我们这两个小时没有白过。中国的文字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符号,我们过去这些列祖列宗真的是世间一等聪明人。妄想,“想”,想是你心里头在想一个东西,在想,所以心上有个相,那就是想。那个想是妄想,为什麽?心上本来没有相,本来无一物,怎麽会心里头跑一个相出来了?那个相当然就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执着,执着什麽?那个心上划了许多界限。“思”,思是心上画成格子;心本来很大,心包太虚,偏偏把它画成很多小圈圈,愈画愈小,把这个心量变成那麽小,执着。分别就有相,执着就起了界限。你所修的一切福报,无论是财施、法施、无畏施,你的福报总不能够超过你自己划的界限。你要是有用分别心去修福,你得的这个果报不能超过你的界限,也就是不能超过你的心量,你得的就是这麽大。如果你要把心上那个相、那个格子拿掉,不要了,你这个心就大了,原本的心就显露,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求果报;布施完了,心里头乾乾净净,一尘不染,果报不可思议。布施的小,得福大,得无边的福报;布施的时间短,享福的时间长。为什麽?超越时空。我布施只做了一天、两天,享福是无量劫。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迦叶尊者,修头陀行;佛讲在过去生中,他曾经用一钵饭供养一位辟支佛;他这个布施,布施的东西一钵饭,时间就一次。他无分别心,没有分别、执着,也没有想到什麽果报。佛说出来,他这个布施的功德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时间这麽长。我们今天凡夫修布施,总要问果报、总要问利益,有什麽好处?你想想看那个心量多小、那个心量多窄,得福非常有限。声声还以为自己是学佛,其实那里是学佛?他学的是个糊涂佛,是个迷惑颠倒的佛,没觉悟。所以觉悟之人在佛门里面修一毫之福,毫发之福,果报都是说之不尽的,这个我们要晓得。“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这个愿,满足你自己的愿望。持戒就是守法,事事都能够守规矩、都能够守法度,那有不满愿的道理?所有的行愿统统都具足,世间、出世间如理如法的去做。“忍辱是道场,能顺一切众生心。”无论在世法,或者是佛法,你去做就没有障碍,别人去做有障碍,你去做就没有障碍。为什麽?因为你修忍辱波罗蜜,你的心安住在忍辱上;安住在忍辱上,忍辱就是道场。你能够忍受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怎麽会障碍你?这一切众生不仅仅是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也包括在里面。所以忍,讲三种忍∶人为的灾害、人家的灾害,给我们的灾害,我们要能忍。譬如毁谤、障碍、为难,甚至於无故的陷害,没有一样不能忍。第二种是自然的灾害。譬如寒暑,这个不是别人给我们的灾难,这些自然的灾变也能忍。第三个是修学。修学要有耐心,要常常亲近善知识,读诵大乘,求解经义,明白之後要依教奉行,克服自己烦恼习气,才能成就。没有耐心怎麽能成功?所以安住在忍辱道场当中样样都顺利,人为的障碍没有,自然的灾难也没有,风调雨顺,物质上的障碍也没有,一切都能够随心所欲,你说这个多自在。我们人人都想有这个福报,不知道这个福报是怎麽修的。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了,要安住忍辱道场,这个意思好。“精进是道场”,精进就不会退步、不会懈怠。“禅定是道场”,禅定是心里头能作得了主宰,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如果你在外面遇到有个人说:“还有一个道场,还有一个法门,即身就成佛。你们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成佛,那个地方立刻就成佛。”你听了之後动不动心?你如果没有定功,好,就跟他走了,那你就上了大当。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法道场、如来道场也有魔王波旬在那里破坏、在那里造谣生事,把这些善心,他看到这些善心人这一生能够成就的,他看到嫉妒、他看到很不舒服,要想尽方法把他拉回来,不让他脱离六道轮回,永远在魔掌控制之下。那一类人跟他走?没有定功的人。这个对我们的影响太大太大了,我们在过去生中遇到这些人遇得多,都跟着人家走了,上了大当,要不然我们早就成佛了,怎麽会坐在此地?这一生当中,又要听到这些造谣生事的,再要变了心了,好了,不知道那一辈子以後还要到这儿来再参加一会。心里头有主宰,这一生当中决定得成,这是禅定是道场。李木源居士说到我们这个道场上有好多柱子,要我写几个字,这个不错。维摩居士讲的这麽多道场,我们要把它写在这个地方,这一看的时候统统是道场,真正是道场。直心、发行、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这是讲到六度。
  “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我们看这一段。维摩长者跟我们讲到“安坐万行道场”。这个范围非常的广大,凡是与心性相应的,无处不是道场,无时不是道场,我们要深深的理解这个道理。维摩长者只是举几个例子来说,说直心、发行、深心、菩提心,接着再讲六波罗蜜。六波罗蜜里面,前面五条我们介绍过了,末後一条般若波罗蜜,我们翻作智慧。“智慧是道场,见到一切诸法的真相。”要细说,乃至“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为什麽?成就一切智故。维摩居士这才告诉光严童子,告诉他菩萨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能够与六度,或者是经上讲的十度相应,这样教化众生,无论是你起心动念,或是言语、或是造作,包括我们日常生活起居在内,无一不是念着众生,佛法里面讲诸佛护念。一个菩萨,一个大心的凡夫,我们真正发心学习《华严》就是大心凡夫,起心动念跟佛一样,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尽心尽力想帮助一切众生,这个样子举足下足皆是从道场来,心真实的安住在佛法中。《维摩经》上这一段话,光严童子本来问的是事相,问维摩居士:“你从那里来?”而维摩长者完全是以法来显示,告诉他万行就是得道之处。一切时、一切处,不定在什麽机缘,豁然开悟、豁然明白,这个时间、这个处所就叫做道场。所以这经上才讲,“法门身安坐万行道场”,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由此可知,维摩长者念念不舍众生,念念真正安住在佛法上,我们要学习。看维摩教诫光严,用现代的话来说,机会教育。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接触许许多多的人物,可是把佛法如何介绍给他,这个意念很弱,不能说没有,常常忘记,所以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地方。我们随身携带一点小的结缘品,佛像也好、卡片也好、小册子也好,这就有这个心,你的心就坐道场。别人要向你请教,大可以学习维摩居士,人家问多半问的是事相,我们解答确实可以用佛法来解答,这个意思好。遍坐道场的意思,清凉大师给我们说了十种,第四种是“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场。”佛在《涅槃经》上说,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是佛自己叙说,我现在的身体,幻化之身。得道之处,我们知道,世尊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的。我们都认定菩提树下是世尊得道的场所,而佛他老人家说,道场如水中之月。所以古德才说∶“修习空华万行,安坐水月道场,降伏镜像天魔,证成梦中佛果。”能说得出这个话,这是过来人,若非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说这个话的这位大德,书籍上没有详细记载,想必也是读《华严》,或者是读《涅槃经》,从世尊这一句经文当中悟入的,他明白了。我们这个身确实如《金刚经》上所说“梦幻泡影”,事上有,相上有;理上无,性上无。身如是,我们依报的环境亦复如是,真正能把这个身看做幻身,我们依靠生存的环境看做水月,你会开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知道自己的身是幻化之身;道场,居家开悟了,家也是道场,安居水月之家。你要是做生意,开个小店,水月商店。经营生意跟顾客往来,梦中生意,梦中交往,你会得大自在。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空了,你怎麽会不自在?你的烦恼、妄想、习气,它怎麽会不断?居家的场所、工作的场所、交际的场所,一切场所,只要你能够与心性相应,无处不是道场,无时不是始成正觉。我们学这一段经文,这才真正得受用。外面境界不是真的,把外面境界当真,我们才会受魔的控制、受魔的折磨。如果一旦醒悟过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魔王也是虚妄,魔境界也是虚妄。只要你晓得它不是真的,它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就当下能够远离一切恐怖妄想。像《心经》上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就是超越了。说到降伏魔外,《般若》的确是有很圆满的效果。我们修行,证得菩萨果位,证得如来的果位,那也是“梦中佛事”,梦中佛事要不要做?要做,不能不做。绝对不要错会了意思,以为“万法皆空”,“梦幻泡影”,因果也没有了,业报也没有了,你就可以为所欲为,那你就上当了。没有上释迦牟尼佛的当,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个说法,你错会了意思,你听错了。这个问题向後还会详细讨论到。我们是凡夫,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掉,没有断掉,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你还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现前是什麽样的身分,我们是处在什麽样的地位。佛所讲的,的确是事实真相,没错。我们现前的状况依旧是迷而不觉,这个是事实真相。我们没有能力契入佛所说的境界,只能够学个几分,只能够学一个相似的相应,这样对我们修学来说,确是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如果舍弃净土,修学其他的法门,诸位细心想想,有没有把握成就?佛在大小乘经论里面,都讲得很清楚,不断烦恼决定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有没有能力断见思烦恼?佛在经上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才证得小乘须陀洹果。大心凡夫能够证得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在断烦恼上来讲,跟小乘须陀洹果相同,可是智慧不一样,智慧要比须陀洹高出太多太多了。不但须陀洹不能比,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比,但是在断烦恼等於小乘初果,这个不能不知道。试问问我们有没有能力?见惑里面第一个是身见,我们是不是还把这个身体看做“我”?如果还把这个身体当作“我”,你这八十八品见惑是一品都没断。必须要像佛一样,说“我”绝不执着我相、绝不分别我相,他真的没有执着、没有分别。那为什麽说“我”?随顺众生之说而说,自己意地之中确确实实没有这个分别、执着,那才叫真断。“我”没有了,“我所有的”当然就没有了,这个破身见。所以仔细思惟,确确实实没有这个能力,这才不能不求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不需要断惑,见思烦恼一品不断都能往生,我们才有把握。虽然不断,但是诸位要记住,要把它伏住。伏住这个能力,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断这个能力我们确实没有把握。伏,古人讲好比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只是把它压住,它不起现行、不起作用而已,这样就能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净宗法门之殊胜,不可思议,确确实实能度九法界一切业障深重的众生,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好走。我们在亻炎虚老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亻炎老自己给大家说,
  他在他一生之中,曾经参访很多的知识。他说他见过参禅有得定的,但是没有见过参禅开悟的;不但没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他老人家说得很清楚,能得禅定,果报在四禅天,出不了三界,没有法子脱离轮回,这就说明参禅不如念佛。念佛人往生净土的,他见过、听说过,人数太多了。为我们说明这个事实,一生当中要想真正成就,除念佛之外,别无二法,他老人家自己是念佛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当然我们希求高品位往生,应当有这个愿望。可是下下品往生也不赖,也不错,你已经超越十法界了,不仅仅是六道轮回。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做阿惟越致菩萨,你说这多希有,多麽难得。提高品位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能提得起观照功夫,而观照里头的纲领,《金刚经》很适合。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不管起的什麽心,不管起的什麽念,立刻就能够觉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你的心念就打掉了,再一句阿弥陀佛提起就对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正念现前,无论起什麽念头都是邪念,阿弥陀佛是正念。《般若经》上还有两句话,也能够时时刻刻帮助我们深入观照,“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诸法是一切万法,为什麽说无所有?一切诸法都是从缘生,凡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般若经》上讲“缘起性空”。这些重要的开示,都可以帮助我们时时刻刻醒悟过来,不再迷惑了,这样才能够安坐道场。如果就威势身来说,这里面又可以说为六种道场。第一个是“遍一切同类世界道场”。遍是普遍,同类那是讲法身大士,相宗里面讲同生性。第二也能遍“一切异类世界”,这也是道场,这是异生性。另外还说到“一切世界种”、“一切世界海”,这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向太空物理去展观,大而无外。第五讲“一切微尘中”,这是说到小而无内。无论是大,无论是小,无论是因,无论是果,都是自己心性所变现出来的境界。心体遍一切法界,它的作用那有不遍法界的道理?所以《华严》上说,佛坐在一毛端上转大法轮,转大法轮就是开大法会,讲经说法。在什麽场所?在毛端上。不止“芥子纳须弥”,不止!大小无碍,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障碍法界,事事无碍。末後一个意思说“刹尘帝网无尽道场”,这是总结。刹是佛刹;尘是形容极多,像微尘那麽多的诸佛刹土;帝网是比喻,像大梵天的罗网一样;都是比喻无穷无尽,说明无有一处不是道场。这是说到一切道场,简单就介绍到此地。再看底下这一句经文。“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日轮是太阳,用这个来做比喻。菩萨众中,这是讲这一些法身大士们,他们在一些菩萨众中,显示得特别的殊胜。威德、智慧、容貌,超胜一切菩萨,那其他的更不必说了。菩萨下面,缘觉、声闻、六道凡夫,还有谁能够比得上?後面两句比喻像太阳一样,太阳出来之後,照明世界,这是比喻菩萨三身的殊胜。清凉大师跟我们说,这个比喻很明显,日出先照高山,比喻化身。在阳光之下,没有一样东西不照,都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法身一样。处处全现,这就如报身一样。所谓是化身坐道场、法身坐道场、报身坐道场。三身实在说就是一个身,一而三,三而一;一不碍三,三不碍一。法身是体,报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应化身完全是他受用。三)、福、德、身【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这是说“福德身”。世间人求福,佛不反对。诸佛菩萨也修福,可是佛常常警惕我们,唯恐我们修福迷在福中,那就错了。“三世所行”,这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佛没有一样不学,没有一样不修。在果地烦恼习气断尽了,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换句话说,三际也坐断了。什麽时候?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没有先後,这是你超越三际,你在三际里头得清净。你不能够超越,你清净心没现前。清净心现前,里面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诸位一定要知道,十方三世那里来的?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只要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三际相了不可得,这是真的。现代科学家算是相当聪明,但是他们知道空间是可以突破,时间也可以突破,换句话说,时光倒流,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这个道理他懂,他也知道可能,但是究竟用什麽方法,他不知道;所以他们用佛法来说,“知其当然,未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是怎麽形成?什麽原因形成?他没搞清楚。空间,他们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这一些度数维次怎麽来的?他们知道确确实实有不同的空间存在,但是不晓得怎麽来的。这个道理深,比较难懂。我们说另外一桩事情大家就比较好懂,譬如我们今天讲的“波”,电波,这个大家好懂多了。电波,我们知道,我们现在这个空间,无线电波非常复杂,频率不相同,所以虽然在一起,它也不相杂。我们拿一个收音机,拨到那一个频道,就听到那一个电台的音声;换一个频率,就换一个电台的播出;频率不相同。时间、空间的产生也是这麽个道理,统统是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假如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坐断了,恢复到清净心,一念不生,那就是佛给我们说的境界了,所有时间、空间的障碍全部突破了,这个福就大了。“众福大海”,这“海”是比喻,你的福报广大,就像海一样。实在说这是个形容词,比海大得太多太多了,你所修的毫发之福,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由此可知,如果你着三世相,你着相,你的福不管修多大,不是清净福报。如果你断了三际的心,也就是你不着相,那个福报之大,不可思议,无法去度量。所以我们修福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的真相,知道如何去修学。但是我们要想不着相,难!虽然说不着相,事实上已经着了,难在这个地方。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甚深的习气,无量劫已经养成习惯,很想断,总是断不了。虽然断不了,愈淡泊愈好,应当要在这上面努力。我们於一切法的分别、执着,一定要做到一年比一年淡,习气染着一年比一年轻,这就是功夫得力的好现象。如果我们的习气、烦恼,今年跟往年还差不多,如果今年比往年还来的严重,那就麻烦了,我们这个佛法就白学了!学的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问题,应当认真去反省、去检点,这叫会修行。会修行的人,时时刻刻找自己的毛病,发现自己的毛病,这就是觉悟;把自己毛病、习气、染着改过来,这是功夫,你真有功夫了。这个地方是修行重要的纲领,《无量寿经》经题上提示的三个纲领∶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里面,实际上就是三宝、三学,里面含摄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没有离开这五个字。我们今天用什麽方法来修学?在生活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了,提醒自己要清净、要平等、要觉悟。具体使用的方法,在事上说,就是要看得破、要放得下。在行门里面讲,时时刻刻提起这一句佛号,心心向往极乐世界,念念与诸佛菩萨海会同在。看一切处皆是道场,一切时都是始成正觉,常有这种观念就好,常作如是观。四)、意、生、身【而恒示生诸佛国土。】这是第四“随意受生”,十种身里面讲“意生身”。随意受生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随他意”,就是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求的人是什麽样的身分,菩萨就有能力给他现同类身去度他,这叫随他意。实实在在讲处处受生,而且跟诸位讲,念念受生。世界太大了、太多了,虚空里面实在讲,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虚空,现在科学家讲的,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频道,只能看到一个时段,没有办法看到过去、未来,只能看一个频道。实际上频道是无量无边,时空里面的世界也就无量无边。佛在《华严经》上常用,“十恒河沙数,佛刹微尘数”,把那个佛刹磨成微尘,用这个数量来形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实,绝不是心里面想像的话,不是的,不是形容的话,不是猜测的话,而是事实真相。这麽多的世界,众生的数量更不必说了,那个地方众生有求,菩萨就应了。那一位菩萨去应?与这个众生有缘的菩萨。菩萨多,经上常讲,华藏世界我们就不说了,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我们念得很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人数谁能算得清?这麽多的菩萨,这麽多众生在感应,那里晓得那一个菩萨跟他有缘?那一个菩萨去应化?这就如同电脑一样,数量再多,一毫都不差,那个感应实在不可思议。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你法缘结得愈多,将来你成了佛;不必成究竟圆满佛,你只要成分证位佛就行。(分证佛,我们《华严经》里面,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证佛。)你就有能力在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你可以应化到过去,你也可以应化到未来,神通真的是广大,真正不可思议。同时还要应无量无边众生的感应,有这个能力分身、化身,经上不是常说,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诸位要晓得,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就有这个能力,就有这个受用。极乐世界不能不去,难怪《华严》会上文殊、普贤都要求愿往生,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二种是“随自意”。随自意,那都不想生了,那有这麽多麻烦?随自意可以不生,可以不现形相,像我们这个世界无色界天人一样。其实无色界天人没有显色,他还是有色的;他那种色相因为不是显色,我们看不到。譬如人在定中,定中有境界,定中有色相,只有入定的人他清楚,别人见不到;还有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有色相,跟我们睡在一起的人他也见不到。无色界天人的色相就类似这种的,不是真的没有色,还是有。所以法身大士他可以真正把色相灭尽,永嘉大师所说∶“觉後空空无大千。”确实能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叫大涅槃境界。这些佛菩萨们住不住涅槃?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实在这个话的意思我们要会听,不住生死就是住涅槃,不住涅槃就是意生身,就是意生身的两个意思:随他意,不住涅槃;随自意,不住生死;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同时。我们讲三身就好讲,法身不住生死,应化身不住涅槃;报身是自受用身不住生死,他受用身不住涅槃,这很有趣味。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显示出无量的慈悲,真实智慧,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超越时空,尽未来际,正是古德所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法身无生,无所不生。法身是我们自己真正之身,禅宗里面常讲“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法身是本来面目。法身无相,能现一切相;法身无生,无所不生。这是讲意生身。我们现前应当怎麽学法?跟这个意生身有个几分相应。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上同时都具有好多种不同的身分,儒家所讲“五伦十义”,这个跟意生身就很接近。现代的社会比古时候复杂太多,人与人的关系往来比过去不知道要增长多少倍。我们以清净心,清净心是最重要的,清净心能生,清净慈悲,清净心常常保持自己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什麽时候做这个功夫?静坐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没有工作,一切万缘放下的时候,整个身心放松,最好是经行散步,这个时候万缘放下了,恢复自己的清净心,用这个清净心来念佛,效果无比的殊胜。这个要平常多下功夫,然後我们在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应酬里面,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功夫就能用得上。什麽功夫?清净心。清净心对一切人、事、物照见,跟平常决定不相同,你自己会感觉到现在有智慧。从前处事待人接物迷惑颠倒,常随境转;现在好像有一点智慧,聪明了、清楚了、明白了,这就是受用之处。什麽样的人,什麽样的事,我们应该用什麽方式去对待、去处理,就是接近意生身。随他意,令他生欢喜心;随自意,清净无染。这就把这一段经文的义趣,应用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
  五)、相好庄严身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周法界,等无差别。】这一句经文是说“相好庄严身”。“无边色相”,色相无有穷尽。在大经里面我们才读到,世尊告诉我们,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的;身有无量相,每一个相里又有无量好。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是一般经上说的劣应身;实在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现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什麽不多现几个相?为什麽不少现几个相?一定要三十二?三十三不行吗?三十不行吗?诸位要晓得,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随他意。他意是谁意?佛示现在当时的印度,随印度人的意思。那个时候在印度这个社会,他们大家以为这三十二种是贵相,像我们中国看相的,那些相好是贵相,一般人喜欢的、尊重的。世尊示现你们认为是尊贵的那个相,我一示现统统都具足,一样也不缺。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众生的分别、执着。佛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这麽个意思。佛在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现的报身,报身也是随他意,也不是随自己意。那他是谁?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心量跟我们不一样,他本身的身相也大。他们是以相好,圆满的相好,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个相好还放光,圆满光明。光,光有放光,有常光;放光周遍法界,常光也周遍法界,才叫圆满。周遍法界的意思我们逐渐逐渐能够体会到一些,确实是周遍法界。光照得愈远,波渐渐的就微弱了。像我们现在在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到的星球,现在能够观察到的星球几乎都是本身发光的,像太阳一样。不发光的,本身不发光的星球,一定是发光体照着它,它有反射的光,我们才能见到。如果它连反射的光都没有,这个星球我们就见不到。我们现在知道有几万光年星球,距离我们远近是用光年来计算,光的速度走一年。几十万光年、几百万光年、几亿万光年,光就非常非常微弱了,真的是周遍法界。佛菩萨的光强,不是像星球发这个光,这个光不强,太阳的光不强。为什麽知道它不强?依报,它不是正报。佛菩萨的身光、放光是正报,比它的光要强得多,这才合理。为什麽佛光我们肉眼见不到?实在说,我们肉眼的能力非常有限。科学家用仪器侦测到,证明这个光的波度不一样,就像电的频道不相同。光波有长波的,比我们现在能见的这个波度长,我们见不到;比我们现在能见的波度短,我们也见不到。我们肉眼能够见,在这个无数的光波里面,我们能够见到是很窄小的一个波度,跟我们耳听也是一样。音声频率高的,高音的,我们听不到;比我们能听频率低的,我们也听不到。这些音波跟光波充遍在空间,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明了。所以佛的音声遍法界,佛的佛光遍照法界,我们能相信。从科学这些证明,我们能够相信。佛说的这些境界,实在讲,都是我们自己本性里面具足的,一切诸法从心想生。心是一切诸法的根源,心遍法界,心所起的作用那有不周遍法界的道理?体周,用也周;体、用都周,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相也周,相也周遍。所以诸佛菩萨就有能力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只要有感,决定就有应。他的感应那麽圆满、那麽快速,也有个道理:无分别心。换句话说,才有分别、执着,这个能力就没有了;只要没有分别、执着,这个能力就现前。能力是本能,不是学得来的,不是外面得来的。相好庄严身,我们要学,非常非常的重要。佛以相好光明接引许许多多众生,帮助许许多多众生;善根、福德、因缘还差一点没成熟的,佛用这个方法让他接触到之後,就能把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提前成熟,得度的人无量无边。所以我们不能不注重相好庄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晓得。佛菩萨为众生示现有种种差别不同,可是他的用意是相同,不同当中有相同。相同是什麽?接引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因此,观机就非常重要,这是智慧。一定要对众生的根性才能够帮助他们,才能够去诱导他,所以法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正是世间人常说“通权达变”,你才能够普度众生,才能令正法久住。现在这个世间众生追求美,没有一个不爱美,可是美而不善,美而不真,美里头没有智慧,有愚痴,你说糟不糟糕?我们在今天要给他作什麽示现?美,美里面有真、有善、有慧,他们才喜欢接触,喜欢来修学。他喜欢美,你把这个美断掉了,他就不来了。投其所好,改他的毛病,这就叫佛法,这叫善巧方便。我们在经典里面要学习这些原理、原则,体会佛菩萨度众生的深心。所以相好庄严身,我们也常讲招牌、门面、包装,不能不重视。妖魔鬼怪他也会,但是他那个美里面,没有真、没有善、没有慧。
  六)、愿、身
  【演一切法,如布大云。】这一句里面是讲“愿身”,志愿的愿,愿身演法。我们特别注意这个“演”字。他为什麽不说“说”,说一切法,如布大云。他为什麽不说“说”?说只有口业,三业里头只占一个。演,三业具足。演是表演,要作出样子来给人看,这个叫演。佛所说的一切法统统都可以表演,用表演的方法来弘法利生,最高明的。我们在一般上讲歌舞、戏剧,我们佛法里有没有?有。《华严经》末後五十三参那就是唱戏,就是戏剧。如果有人发心把五十三参写成剧本,到电视台上去演连续剧,比我们苦口婆心在这里讲,那个效果不知道要增长多少倍,应该要这麽作法。现在有许多写剧本的人找不到材料,他不晓得佛经里面的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释迦牟尼佛每一次的法会、每一次的讲经,都可以把它编成故事,都可以把它编成剧本。用歌曲来弘法,《大藏经》里面的歌词,我看不下一万首,都可以演唱的。我看过是《中华大藏经》,精装本,这麽厚的两册。在那一本,我忘掉了,全部都是歌词,都是唱的。正式把它写成剧本的也有:《归元镜》。这个剧本说三位法师的故事,我们净土宗∶第一位是慧远大师,第二位是永明延寿大师,第三位是莲池大师。写成剧本,也都收在《大藏经》里头。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舞台、通过电视表演。这是说了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演”是我们自己切身做到。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闻到佛法,明白了,发了大愿,从今之後,我们就干表演的事情,专门表演给社会大众来观看。社会是我们的大舞台,我们是演员一个。一切为佛法,为佛法就是为剧本,演得要像那麽个角色;一切为众生,一切为观众、为社会大众,帮助这一切社会大众。我们表演的目的只有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们所表演的,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演这麽一场戏。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学佛最低限度要把我们这个业报身;我们来的时候迷惑颠倒来的,糊里糊涂来的,不知道过去、不晓得现在、也不晓得未来,迷惑颠倒;我们是业报身,随业流转。今天遇到佛法,明白了这些事实真相,心里上作一个大的转变,把我们这个业报身转成愿身,愿身就是乘愿再来。我们的愿力超过了业报,你就转过来了。每个人都能转,只要你下定决心,依教修行,就转了。那些是业报?我们用六度来作个比喻。过去我们悭贪心,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叫吝啬;自己没有的,想尽方法去贪求,这是业报身。不知道修善、不知道持戒,念念还作恶,随顺恶习气,这个是业报身;对人、对事、对物没有耐心、没有恒心,业报身。如何把业报身转成愿身?从今之後,我依佛的教诲修布施波罗蜜,你不就转业报成愿身吗?原来你这个心安住在六道轮回,现在安住在道场,这不马上转过来了?过去起心动念皆是恶业,现在我们发心持清净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真正发心修学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转过来了。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後,提出修行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守着这个规矩,就转了;决定不违犯,转业报身为愿身。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佛讲这十种身,你一种得到了,其他九种都得到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想想看,舍弃业报,如法修行,你心地自然真诚、清净、慈悲,你就得相好圆满身。你的慈悲心、智慧心时时刻刻像诸佛如来一样,护念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意生身不就现前了吗?一个转了,统统都转了。不是佛这十身,一个一个修,不是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从那里转最方便?愿转最方便。发愿我要学佛、我要学菩萨,我的心像佛、像菩萨,我的身也像佛、也像菩萨,我的言语造作也像佛、也像菩萨。愿一发,身、语、意三轮转。这个是愿身演法,演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我们的生活。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做得很圆满,没有一点缺陷,这个才行;身、语、意三业没有过失。所以时时刻刻要学,学习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读诵大乘。我们今天依照《无量寿经》学就好,《华严》太大,分量太多,不容易抓到纲领,依《无量寿经》学就好。《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浓缩,《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纲要,《华严经》的总纲领。佛在经上教我们怎麽做,我们老老实实的做,很细心的去做;粗心大意是我们的毛病。我们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看一本书,看完之後,随便往桌上一丢,这不是菩萨、不是佛,这不是一个好榜样。诸佛菩萨这本书看过了,不看了,一定把它合起来,合得好好的,一定放在那里整整齐齐,决定不会有一点凌乱。不常看的书一定放在书架上,或者放在书橱里,整整齐齐,一点都不会凌乱;人家一看,心里头多麽舒畅,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自自然然就生起来了。无论做什麽事情都做得整齐、端庄:端正庄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细节里面养成好习惯。为谁养?为一切众生做样子,不为自己;为自己,身都不要了。所以随顺自己,一念不生;随顺众生就要做表演,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此地的“云”,云後面就是大雨。佛是用云表慈悲,用雨表演法,慈云法雨。你要表演一切法做给人看,先要有大慈悲心,没有大慈悲心,你决定做不到,如布大云。经里面说:“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无上轮是指《华严经》。也有说法,云比喻身;身前面讲,身是幻色,不是真的。像云我们看到,远看有,近看就没有了;相有体空,用云表这个意思。把说法比作雨,广现化身,表演一切法,就好像浓云密布,就要下大雨了。先布慈云,後注法雨,取这个比喻。经上跟我们说,世尊,乃至於菩萨、声闻,以及祖师大德善知识说法,一定要随顺众生的根性,然後才能令众生得真实的利益,所以说法一定要契机。讲到说法,虽然只是说到语业,说一条,身、语、意也都包括在其中。身要表演,心里面要慈悲、要有智慧,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是智慧,差别智,我们也称作後得智、也称作权智,权智就是社会一般人讲“通权达变”。你有这个智慧、你有这个能力,才应付得了这些无量差别的众生种种不同的需求。佛说法,所谓一音而说法,出在一个大慈悲心。佛所说的、佛所表演的,能令一切众生听到了、见到了、接触到了,都有所感悟。感,感应、感通;悟,觉悟。为什麽能令众生感悟?佛有真诚心,佛有愿心,佛的清净、平等、觉,再加上慈悲愿力,所以能感人深刻。我们今天跟一切大众接触的时候没有感应,粗心大意;不仅是粗心大意,说得不好听的,虚情假意,有什麽感应?这是从真诚心才有感应。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七)、化、身
  【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这一段经文是讲“化身自在”。这里面有两句,前面一句说明广容无碍,後一句是说普遍,广容不碍普遍。毛端是正报最小的,我们讲正报就是讲身体,身体汗毛的尖端,正报最小的。世界是依报最大的,不是讲一个地球,是讲一尊佛的教化区,通常佛经里面讲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世界,一尊佛教化的范围。这经里面讲是“一切世界”,意思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都在这一毛端,没有障碍。通常我们讲到事事无碍,多半都是讲“芥子纳须弥”,这个很不可思议。芥子是芥菜子,大概像芝麻粒这麽大,须弥是讲须弥山;把须弥山装到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这个不可思议。这一段经文里面形容那比这个更不可思议,毛端比芥菜子小得多了,一切世界比须弥山不知道大多少倍,简直没有法子计算。读了这一句,我们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事事无碍讲到了极处。怎麽能够相容?这是说如来之身,怎麽能相容?我们一定要知道,毛端虽小,称性;世界虽大,也称性;既然都是称性,那有不圆融的道理?这个理很深,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不但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於地上菩萨、等觉菩萨都无法想像。为什麽?因为你想像与自性就相违背,一落在言语思惟里面,就落到意识里面去。意识有范围、有界限,当然没有办法缘自性的境界。所以大经讲到,不要说讲佛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都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这一句话,决定不是笼统搪塞的话,不是的,它是事实真相。只要你离开了思惟,就是想像,离开了言语,这个境界就现前。在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几次,如来身相如是,我们的身相也不例外。如来毛端能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我们的毛端又何尝不是?只是如来毛端容纳十方刹土,他清楚、他明了;我们这个毛端含摄一切刹土,我们不知道,我们看不见、听不见,完全体会不到。这什麽原因?迷呀!迷悟不一样,但是境界没有差别,境界没有迷悟,迷悟在人。不能说迷了这个境界就现前,悟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不是的,迷悟於境界不相干。境界没有迷悟,我们人有迷悟,境界没有迷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现代科技发达,大众传播的工具愈来愈进步,有一点点这样的影子。譬如我们在此地讲经,居士林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很小,我们这里听众不多。可是我们这个录像送到卫星电视、送到电脑网络,立刻就传遍到全世界,都能看到我们的现场。那个萤幕不大,便能含摄许许多多国家地区的现场。这是用机械也能办得到,办到的很有限,总比不上佛毛端含受一切刹土,这总比不上,那就是我们的机械也是落在意识里头。这个机械怎麽制造的?意识制造出来的,用佛法来讲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来示现这种境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小能现大,一能现多,大小不二,一多不二,不二就是没有障碍,就是无障碍。我们要问,我们身上的汗毛太多了,每一个毛端都现十方刹土,这两根汗毛的刹土打架不打架?底下这一句告诉我们,“各现无量神通之力”,个个都现,这是讲广容不碍普遍。佛到那里度众生?佛就在毛端上刹土里度众生。佛在十方世界有没有来去?没有。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讲“十万亿个佛国土”,那个十万亿佛国土,给诸位说,也在毛端,这我们才稍稍能体会到一点。古人讲念佛往生,“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了解事实真相,听到这个话生怀疑。“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那我还没有去,还在此地。这是世间人妄想、分别、执着,实实在在没有来去,也没有生不生,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众生自己妄想、分别、执着现出来的这些幻相、假相。但是我们知道假不离真,离开真的,那假的就现不出来。佛在经上常常用影子,“梦幻泡影”。我们在光明下面身都有影子,影子是假的,影不离真身,没有这个身,那来的影子?我们拿这个身比作法性,法相就是影子,法相虽然是虚妄,没有离开真实,真妄不二。如果你要明了事实真相,假又何尝不是真?一多无碍、广狭无碍,这就入无障碍的法界。所以佛度众生,众生得度,往生十方诸佛刹土,或者是造作罪业的众生轮回在六道,都没有离开性体,没有离开自性。了解、肯定自性的体、相、德用,就能如诸佛菩萨一样,化身自在。这一段经文,我们怎麽学法?诸位想想,我们怎麽学法?怎样落实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实在说我们凡夫心量都很小,就像毛端一样,这麽小的心量。心虽然小,可以容大,能容大我们这个心量就“大而化之”;世尊在《般若经》里面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妙绝了,真的是般若智慧,那不是假的。我们也常常用这个比喻来说,心量小,我们的生活圈子就小,小到非常可怜,不但六道出不出去,现在在人道,在人道里面我们这个心量也非常之小。小到什麽程度?小到不能容人,再跟诸位说,不但不能容人,连自己都不能容,小到这个程度;自己跟自己还呕气,自己跟自己还过不去,这不小到连自己都不能相容?你还能有什麽作为?我们看到这一段经文,就要能够醒悟过来,我们把这个小心量扩大,它能容。《般若经》上讲“大而化之”,心量要是扩大了,就把这个境界突破。现在的名词讲突破,我们换一个名词来讲,诸位就更容易体会。外面包的东西是这麽大,里面如果更大就把它挤破,这不就突破,把它挤破。什麽时候我们能把六道轮回给挤破,你的心量超越六道轮回,你看看把六道轮回挤破,你不就超越六道吗?再放大,能把十法界也给挤破,你就入诸佛菩萨的法界。这个方法非常妙,拓开心量,要能包容,知道世间所有一切法,佛在经上讲“一切有为法”,那些是有为法?诸位如果读过《百法明门》你就知道。《百法明门》里面讲一百法,这“一百”是一切法的归纳,展开一切法、一切世界一切法。佛为了讲经说法方便起见,将一切法归纳、归类便於介绍,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归纳成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数字还是太大,天亲菩萨看到初学的人感到困难,还是不容易接受,就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百法,百法容易接受。这个一百类里面,每一类里头都是无量无边法,是一百大类。除了最後六个无为法,前面九十四类都叫有为法。有为法里头又可以包括三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还有一类叫“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我们今天所讲抽象的概念。譬如我们讲时间、空间都是属於抽象的概念,都不是真实的。这一切有为法包括六道,包括十法界,都不是真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不是真的,因此可以突破。你有能力把心量拓开,样样都包容,不要去计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知道这一切法,十法界里面依正庄严,都是“梦幻泡影”,都是“了不可得”,你去执着它干什麽?不但不能执着,连分别它都错了。诸佛菩萨,像《华严经》讲这些法身大士,他们於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但不分别,起心动念都没有,这是真的。《华严》我们才讲这一个开端,已经见到这些人在十法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为什麽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因为这些法“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依正庄严的相都是虚妄。幻相有,没有自体,没有体性,佛在这里面化身自在。“各现无量神通之力”,神通之力是讲,这一些法身大士们在十法界随类化身,那个地方有感,他那里就有应,这是神通。又能够随机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教是教导,化是教导的成绩表现,接受佛的教导他就产生变化。古时候,儒家教学重视这个“化”,如果学生接受教学之後没有产生变化,那这个教学就落空。起什麽样的变化?成贤、成圣。原来是个凡夫,超凡入圣,变化气质。原来是凡夫气质,受了教育之後,就能够提升到贤人的气质、圣人的气质。儒家教学也有三等,最下面一等,下等成就是君子,能够提升到君子的风度;中等是贤人,上等是圣人。变化气质了,这是教学成绩的表现。在佛法里面也有三等∶正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小圣,超凡入圣,入的是小圣;中等是菩萨;上等成佛了。这是我们讲超凡入圣,变化气质。“教化”这两个字意思很深。“调伏”是讲教化众生的手段。佛法里面讲化法、化仪,教学的方法、教学的仪式,最重要的要调顺、调和。众生的心念、妄想、烦恼无量无边;调是对妄想说,伏是对烦恼说,伏是降伏,这两个字是合用的。换过来也行,调对心说,伏对身说,都能够讲得通,调伏众生的身心。佛用什麽方法?用戒、定、慧,用戒调身,用定、慧调心,然後才能够降伏我们的烦恼习气,收到教化的效果。我们要学习,学习佛的化身自在。怎麽个学法?在一切时、一切处所、一切大众聚会的场合,我们也要像佛一样,要有心才行,要有愿。我们现在讲粗一点,有心、有愿,大家好懂。有什麽心?度众生的心愿。这不是发了这个愿吗?众生无边誓愿度!要真的去帮助他,真的去帮助他开悟。用种种善巧方便去启发一切众生,言语也好、动作也好,举止谈吐都能感动人。佛教化众生善巧方便无量无边,各种善巧契一类众生的根性。那一类众生根性在那一种方便门里面,他体会到了,他觉悟到了,能够回归到戒定慧,这是我们可以学习得到。现在众生不持戒,持戒的广义就是守法,守法要出自於自然。今天社会有许多人不敢犯法,不敢不守法,为什麽?刑罚太重,他害怕,他是被逼着不敢犯法。如果没有这麽重的刑罚,他照样犯法,所以他不是出自於自然,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中国人没有守法的观念,我们在台湾看到这个现象,随地吐痰,随地丢果皮纸屑;到新加坡他不敢丢,他很守法。他到外国的时候也没有人教他,他都守规矩;他在本国不守规矩,他到外国守规矩,也没有人教他。什麽原因?看到外国人个个守规矩,自己丢东西不好意思。外国人在他国家守法,到台湾也不守法,我看他到台湾垃圾也是到处丢。为什麽?看到中国人乱丢,他也就乱丢,方便嘛!可见得中国、外国是一样的,不是出自於内心,不是出自於尊重这个地区,尊重这个地区的人民,尊重这个地区社会的整齐、整洁;他不是出於尊重心,他还是受法律的约束,不是甘心情愿这麽做。我们学佛的人要清楚、要明了,那应当怎麽?我们要甘心情愿,出自於自性,出自於自然,我们守法,样样都守法。我们的守法绝对不是怕法律的制裁,不是的;法律不制裁,我们也一样这麽作法。不订这个法律,我们还是这个作法。为什麽?自性性德之流露,那里要别人约束?佛的弟子,学佛的同修就要为社会、为一切众生做出一个好样子来,这就是“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如来在果地上做,我们现在在因地上就要做,果地上所做的是大圆满,因地上虽然不圆满,与圆满相应就好,怎麽能够不做?一定先要发心,不发心,心发得不够大,心发得不够勇猛,我们在行事上就显得力量微弱,时有时无,很容易间断。譬如我们看到这个桌子,这桌上有灰尘,随手就把它擦乾净,是不是我们的桌子,不管。别的地方、公共场所,看到之後我们自然就会做,不能说这个不是我家的,这个与我不相干,我管它干什麽?那就错了。这是举一个例子。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场所,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是利益一切众生,特别是公共的设施,更要加倍的爱护。为什麽?是社会大众使用。我们自己用的东西是自己个人的,若有损坏还无所谓,公共设施决定不能够损坏。爱公共设施,你就是爱这个社会、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所有一切的人民,诸位想想看,这才能与菩萨心相应,才与菩萨行相应。平时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养成这个习惯,这一种习惯就是“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没有丝毫勉强。
  八)、法、身
  【身遍十方而无来往。】这八个字就是一段,说“法身”,法身弥纶。这是我们凡夫很难体会,很不容易体会,但是这是事实真相。弥是弥漫,弥纶两个字的意思∶周遍法界,无所不包。法身,法就是自己的真身,这个话的意思很深,很难懂。实在说,佛在经上跟我们讲,我们这个人身体,现在人分析两个部分合成∶一个是肉体,肉体是物质;物质之外,精神、心理。精神跟物质集合起来这麽一个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人”,这个人身。精神这一部分,心理的现象也是法;物质这一部分,色相也是法,色法。心理那一部门是心法,从百法里头看就很容易看出来。心理这一部分,经论里面所讲,心法八个、八类,称为八识,或者称为八心王,八心法;色法有十一个,我们这个身统统具足;合起来依报、正报。依报从那里来?依报从正报来的,依报跟着正报转,依报跟正报同时出现,没有先後,没有障碍。我们细细从这里思惟,岂不是以法为身吗?心心所法跟色法变现无量无边世界众生刹土,我们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就是心心所、色法变现出来的吗?心心所、色法既然是自身,是我们这个身,虚空法界又何尝不是我们的身?念《百法》要能够深入这个义趣,经上常讲深解义趣,你就豁然明白了。明,百法明,明是智慧,让你在这一百法里头开智慧,做个明白人,明白什麽?明白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就叫证得清净法身,这才算明。我是听过一些讲《百法明门》这些善友,照着本子讲,照着古人注解讲,把听的人讲得愈讲愈糊涂。所以我跟他讲,我说你讲得很好,但是不是《百法明门》,他说那是什麽?百法黑门、百法暗门,愈讲愈迷惑嘛!佛菩萨讲这一百法叫人开悟,叫人体会到法身,然後才豁然明了,我们这个身确确实实没有来往。你说你从家里头到居士林来听经,这有来有往是假的,你迷惑了,你没有来,也没有往。那怎麽现在坐在这里?现在在这里现身。一个小时之前你在那个地方现身,现在在这里现身,无处不现身,没有来去,这才是真的。《楞严经》上给我们讲真话∶“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金刚经》不是讲“如露亦如电”,那说真相。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一个现象它存在的时间,我们这个身体是个现象,存在的时间多长?你们一定讲几十年,有人活一百多岁,长寿,你全看错了。你看成什麽?看《金刚经》上比喻,露;你没有看到真相,真相是电,闪电,那是看到真相;露,看到妄相,妄相也不长。真相是刹那生灭,生灭的时间太短了,简直就觉察不出来,所以佛讲不生不灭。假如真的是不生不灭,你说个不生不灭,不叫废话吗?讲不通。确实有生灭,而说不生不灭,是形容生灭的时间太短暂,几乎生灭同时,这个不生不灭说得才有意思,真的是生灭几乎是同时。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体会到这个事实真相,然後你才晓得“身遍十方而无来往”,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确确这个身体现相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法身大士乘愿再来,我们不是这个道理现身的,我们这个身是随着业报现身,完全不自在。我们懂得法身周遍法界,报身也是周遍法界,应化身还是周遍法界,我们的业报身又何尝不周遍法界?同样这个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地狱受苦的时间长,地狱众生寿命都是论劫数来计算,那个劫数都数不清,阿鼻地狱,无量劫。我们晓得,这个世界成住坏空才一个大劫,世界消失了之後,这个地狱众生他到那里受果报?到他方世界。这就说明,他方世界坏了再转到他方世界,说明业报身周遍法界。这一些道理跟事实真相,要不是佛给我们说,我们怎麽会晓得?於是我们略略的能体会到一点,真的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没错!然後你的慈悲心才真正能生得起来,大慈悲心,你会自自然然发心善待一切众生,尽虚空、遍法界。能够善待虚空法界的众生,何况於我们现在住的地球?地球上任何一个众生,我们怎麽会不爱护?怎麽会不关怀?怎麽会不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一定的道理。我们在事相上总是由近而远,理论决定是圆融周遍的,在事相上一定是由近而远。在家庭里面,总是先对待一家人,家里面每一个分子你都会关怀、都会爱护,都会全心全力的照顾。家庭之外,我们的邻居,有没有爱护过邻居?有没有关怀过邻居?现代这个社会有个反常的现象。我在香港讲经,听香港同修告诉我,他们都住公寓,都住大楼,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很小;香港居住的环境比新加坡还要小。许多家庭,一个房间,两个厅。房间多大?两张床铺那麽大,一个房间。我到香港“青年佛教协会”,法师的寮房就是两张床铺那麽大。一张床铺占了一半,另外一个很小的桌子,大概桌子只有这麽大的样子,一个小椅子,房间就满了;很小的厅。隔壁住的那家人,住了十几年,不晓得那一家人姓什名谁,不往来,这怎麽是学佛?学佛的人,不但是你隔壁的邻居,整楝大楼,那座大楼附近的邻居,见了面都应当打打招呼、点点头。这一点我们不如外国人。我们在美国,我在美国住了很久,外国人不认识,在路上总会给你打个招呼,好像感到很亲切。外国人在人与人间的礼貌很周到,实际上你有困难找他帮忙,没有了,他不会;中国人见到毫无礼貌,但是有困难的时候真帮忙。
  九)、智、身【智入诸相,了法空寂。】这是第九“智身”,佛的十种身,这是智身。智是智慧,智慧能够明了通达一切法相的根源。智慧从那里来?自性里面本来具足。佛给我们说,世间人没有智慧,世间人有聪明,没有智慧。为什麽说他没有智慧?他自性没有显露出来,智慧都被障碍住了,不起作用。世间人很聪明,聪明从那里来?聪明从八识里面来。八识里面流露出来的东西是聪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叫智慧。八识里面流露出来有很多错误、错觉。我们看这个世间最近这三、四百年来,西洋的科技逐渐逐渐的在发展,许许多多的学说当时都认为是真理,了不起的发现。可是过了一些年,又出了一个科学家,又发现一套东西把前面的定理推翻,所以现在这些科学家很聪明了,不敢讲这是定律,永恒不变。他晓得再过几年又有新的发现,把现在发现又推翻了,这个就是佛讲的“世智辩聪”。为什麽会有这个现象?因为他不断在研究、不断在观察、在推测,发现一些道理,宇宙之间的奥秘。我们看到书店里很多一些新书讨论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琳琅满目。你看他的东西讲得头头是道,有很多图片,好像是那麽回事情,其实完全不是,不是他所想像。《进化论》里面讲,人是从猿猴逐渐进化来的,那现在这个猴子为什麽不变成人?为什麽有一些猴子变成人,有一些猴子还当猴子?讲不通嘛!但是“进化”两个字这个意思,行,讲得通;往前进它就产生变化,这个意思讲得通。进,决定有变化,所以这个原则可以成立。他引用那些事相,那就错了,问题就严重了。所以佛讲的是真实智慧,这个真实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用不着费那麽多心思去研究、去探讨,还要借重许许多多科学仪器,最後得的结论,在佛法里面讲邪知邪见。那里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的世界都被这些聪明人愈搞愈复杂、愈搞愈乱。这个现象现在还没人觉悟,还在继续不断在搞,这世界还不够乱?众生还不够苦?佛用的这套方法就妙绝了。用什麽?禅定。什麽叫禅?什麽叫定?禅是离一切妄相;我们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不受外面一切境界的诱惑,这是禅。定是自己六根对外面的境界,如如不动是定。换句话说,不会被外面诱惑,这是禅;心对境如如不动,这是定;要学这一套的本事。禅定功夫深了,智慧就现前;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从外面学来的。这个方法很玄,靠得住靠不住?似乎很少人用这个方法开智慧,大多数的人都要去学习、都要去研究、都要去用思考。用思考的人太多太多了,觉得好像是不错、是对的,我们也去用这个方法,用世间人的办法,不相信佛的办法,所以信佛好难,不肯相信佛的方法。真正肯相信佛的方法,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智慧现前有没有这个效果?有。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惠能是唐朝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传记里面记载,他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他的心很清净,妄念很少,没有什麽分别、执着。因为没有读过书,所以生活就过得很苦,靠劳力生活。传记里面记载,他是砍柴,樵夫。古时候,住在城市里面烧的柴火是要去买的,专门有一些出劳力的人,他们上山砍柴、捡柴火到城里面去卖。卖了柴火,拿着这个钱再去买米、买他生活上必需品,过这个很辛苦的日子。他心清净,有一次在卖柴的时候,无意当中,柴卖掉,拿着钱准备回去,听到有人在念《金刚经》;他也不知道是什麽经,有人在念就是了。他就注意去听,他都听懂了;说老实话,念的人都不懂,他听的人听懂了。听到这个人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他就向念经的人请教∶你念的是什麽?念的是《金刚经》。经从那里来的?问他;念经的人就给他介绍。这说明了真智慧。以後他到黄梅去参学。《坛经》前面是他的传记,一生的事迹。到黄梅学了什麽?五祖忍和尚没教他。禅堂里面坐禅没有他的分,他是初学的、初来的;老和尚讲开示也没他的分。分配他的工作,到槽坊里面去工作,作苦工。道场很大住了上千人,每一天的生活,吃的米,米要舂米,柴火要烧柴,他去作劈柴、舂米的工作。你说道场那麽多人,那个厨房够大了,很辛苦的工作,他干这工作。其实这个工作是做什麽?修禅定。忍和尚给他这一套,他懂,别人不懂。他每天劈柴、每天舂米,舂米劈柴就是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所以他修得法喜充满。这样经过八个月,老和尚才来看他。看他的时候正在舂米,老和尚就问他∶舂熟了没有?我们听到,就问他舂米舂熟了。惠能懂,懂这个老和尚的意思。熟了什麽意思?你的功夫熟了没有,不是说你舂米。你这八个月在那里作功夫,成熟了没有?六祖惠能很聪明∶早就熟啦!五祖忍和尚拿拐杖向他舂米的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他也懂得,告诉他∶三更的时候去找他,就跟他约好了。三更的时候找老和尚,老和尚还用袈裟把他围起来,不要让人看到,秘密传法。传什麽法?讲《金刚经》,把《金刚经》大意讲解给他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下头不要讲了,明心见性了。五祖把衣钵就传给他,这个时候他二十四岁。自性般若现前,对於所有一切法相没有一样不通达,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和尚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很长,一天念一部,三千遍差不多十年,自己感觉到很傲慢,贡高我慢。到六祖那里去参学,参学当然学人见到祖师要礼拜。礼拜的时候,惠能大师看得很清楚,头没有着地;头不着地,拜了三拜,头不着地。起来就问他∶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你什麽地方值得你骄傲?他说出来了,《法华经》念了三千遍,值得骄傲,头不着地。就再问他:《法华经》什麽意思?说不出来。这个时候法达才转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法华经》我也没读过,不认识字,也没听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法达把这部经,念了三千遍,当然背得滚瓜烂熟,从头到尾念下去;念到《方便品》,这是第二品,六祖说∶好了,我明白了,不要再念了。给他讲《法华经》的道理,这一讲他就开悟了;再拜,头就着地了。智慧是禅定里面生的,真智慧现前之後,佛法通达了,不要学,那里要学?没有一法不通达。佛法通达,再给诸位说,世间法也通达了,无论那一法没有一样不精通,不是一般的通,精通。为什麽有这个能力?“智入诸相”;相就是法相,智是自性般若智慧,入一切法相。“了法空寂”。对於这个法相彻底明了,相有性空,了法空寂。知道宇宙人生一切法的真相,这才得大受用,得真实的受用。心地永远是清净,永远是不动,像诸佛如来在果地上一样不动心。不动是真心显露,真心是不动;动的是什麽东西?动的是妄心:识,是无明,无明是个动相,明就不动了。诸位要知道,明是静的相,相是静的;无明的相是动的。我们供佛,供佛供具里头最重要的不是花。前几天有个老法师来,看到我们佛堂上没有供花,他又一再问∶花重要。看到我们第二天花摆上来了,他上来摸摸是真的、是假的。最重要的是水,花代表六度万行,表因行,水表清净心。水没有污染,水很静,平的,就生智慧了。供这一杯水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心要清净,心要不动。不动,心是平等的;稍微一动,就不平等,就起波浪,不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就是智慧。只要你的心清净平等,就“智入诸相,了法空寂”。诸佛如是,我们也如是。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一切境界相,相有体无,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这个受用就得大自在了。如果里面稍稍去分别、执着,你错了。虽有受用,你就受用得很辛苦,现代人讲你在受用当中要付出很高的代价。那我们付的这个代价没有法子相比的,付出去是妄想、分别、执着,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轮回,你说这个代价多惨!我们要想自己智慧现前,要修定。在什麽时候修?修定并不是叫你每一天去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修定方法之一,修定的方法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方法里头的一种。我们念佛的人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这也是修定。而真正会修的人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是六祖大师《坛经》里面讲的方法,妙绝了!没有妨碍我们的工作、没有妨碍我们的生活,每一天该干什麽还照干,一丝毫妨碍都没有。在这个里头作功夫怎麽个作法?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六祖大师教给人的这些方法,就是他自己在黄梅八个月槽坊里面用功的办法。他得到效果,所以他信心十足,他以这个方法教人。他这个方法得到了印证,《金刚经》上所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是给他印证,他的方法正确。如果我们在生活里面、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在一切应酬里面,对人、对事、对物果然做到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你才晓得修学禅定的范围多麽的深、多麽的广,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都是道场。我们这个经刚刚讲过,那个地方不是道场?你懂得不取相,懂得不动心,那就是修道。功夫浅的得禅定,经上讲三昧,成就三昧,得禅定就是成就三昧,百千三昧、无量三昧,这个意思我们懂了。功夫深的,开智慧了,明心见性。浅的功夫得定,深的功夫开智慧,智慧是从这里来的。所以我们要晓得,不是通过用思惟想像去学习而得来的,那你完全搞错了。佛家的教学都是给你说明这些原理原则,真正用功是要靠你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麽一个转变,你才能够悟入。佛讲得很好,讲的话是老实话,佛对於一切众生只能做到开示,只能做到此地。示是什麽?表演;开是开导,给你讲解、开导你;做出这个样子给你看,表演给你看,这是示,示相。你看到这个样子,听到佛的开导,你自己要悟入;悟入是你自己的事情,诸佛如来帮不上忙。我们听了开导要能够悟入,怎麽个悟入?转念头,也就是改变你的观念、改变你的心理,把你错误的观念、错误的心理改变过来就行了。那些是错误?以前六根接触六尘着相、取相、动心,这个错了。现在我们做一个大的转变,见相不着相,见相不动心,你的功夫就成就了,你这就悟了,你才能契入这个境界;并不是叫你相不要了,不是的,相还在。《般若》在佛门里面非常重要,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占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古人把它分判为五个阶段:五时说教。在五时里面,《般若》占的时间这麽长,换句话说,是佛法里面主修的一个科目。不是主修的科目怎麽能占这麽长的时间?所以从这些现象上,我们就体会到《般若》的重要,也说明了开悟的重要。唯有般若智慧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里面修行的总纲领,六百卷《大般若》,归结到最後,给诸位说,我们要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讲,“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这十个字将世尊二十二年所说包括尽了。换句话说,一部六百卷《大般若经》就是讲这十个字,说明“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然後我们才在一切生活当中、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当中真正会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无论什麽境界现前都好,我们的受,平等的受,那怎麽不好?平等的受,我们感受里面真正离开了苦、乐、忧、喜、舍,都离开了。在极乐世界没有感觉到乐受,不会感觉到好快乐;你到极乐世界感到好快乐就完了,生烦恼了;到阿鼻地狱也不会有苦受,这受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也不受苦、也不受乐,心里头也没有忧、也没有喜,永远保持平等;平等就是禅定,甚深禅定。在楞严会上,诸佛如来住“首楞严大定”,就是这个意思。《华严经》上讲“如来住师子频伸三昧”,师子频伸是形容,形容这个三昧自在,得大自在。从定开慧是真实智慧,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十)、力、持、身
  【三世诸佛所有神变,於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这是十身末後一条,“力持身”。力是能力,是自性的本能,是性德的流露,也不是修来的。你所修学而来的能力都有限,都有个范围;自性的能力不可思议,没有极限。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能持自他依正”。自己的依正,在本经里面,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这是如来自己的依正。他依正,是十方诸佛刹土,无量无边的华藏世界,像华藏这样的世界无量无边。这就本经来说。如果我们就本师释迦牟尼佛来讲,能持自己的依正是娑婆世界依正庄严;他依正是娑婆世界以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依正庄严。你看有这种能力,这个能力没有作意、没有思惟、也没有想像,自性圆满的德能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经文上说,“三世诸佛所有神变,於光明中靡不咸睹”,这一句是讲的正报;下面这“一切佛土”,我们一看就晓得那是属於依报。“佛土”是空间,“不思议劫”是时间;说个空间,说个时间,全都包括了。我们先讲正报,这都是讲佛身。佛是证得圆满的自性,所以性德圆满的流露。所有神变,这个“神”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神奇莫测,也就是说超越我们凡人常识之外。我们六道的凡夫,不但六道,连十法界,甚至连许许多多的法身大士、等觉菩萨,都没有办法完全明了,如来果地上的种种功德庄严。为什麽?等觉菩萨入的那个定,没有如来果地上那麽深;他见性,没有如来果地上见的那麽圆满,道理在此地。所以智慧、神通、道力比佛要差一等。“神”,是神奇莫测,不可思议;“变”,就是变化、转变、变现。佛能够在一切刹土里面随意的现身,所现的身相无量的差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但现有情的身相,同时也现无情的身相。在中国佛教历史里面,曾经有不少人是从物质现象里面开悟。听流水的声音,开悟了;看风吹树叶的声音,开悟了,不定是什麽机会。那个流水的声音能叫他开悟,佛变现流水的声音。平常他听这个水为什麽不开悟,这个时间听水为什麽豁然开悟了?平常听那个水,那个水不灵;开悟那个一刹那当中,听那个水,水灵。灵什麽?佛力加持的。我们现在讲佛力加持,实际上,佛现的身,现流水这个现相,不相同啊!为什麽佛在那个时候示现?佛知道那个时候,他开悟的缘成熟了,所以佛应机时节因缘毫厘都不差。你是在什麽机缘里面开悟,佛一定变现这个时节因缘,时间恰到好处,变现这个现象正式敲开你那个悟门。如果用说法,他就现身给你说法,如果用这些自然现象来给你暗示,他就现种种这种现象来暗示你,让你一接触,看到了、听到了,你就有所感悟,豁然大悟,所以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的现身、佛的转变、佛的变现都是无心的;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佛在什麽时候显现这些神变?都是应众生之感。众生多,太多太多了,不只是我们这个道场、我们这个地区、我们这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众生的数字没有法子计算。一切众生跟佛都有感应道交,佛可以同时示现这些神变。我们今天在此地学习这一部《华严经》,有没有佛的神变在这里?有。这麽多人这个心念怎麽会不感动诸佛菩萨?你们到此地来坐了两个小时,好像很短暂,才几分钟就过去了,这种感应是很明显如来神变加持的。你在这个地方听到生欢喜心,不能完全领悟,也能够领悟得一分、两分,随着个个人领悟的深度、广度不一样,无不是三世诸佛所有神变加持这个道场,加持我们大众。如果不得佛神变的加持,就是我们讲帮助、护念,关怀、帮助,你怎麽会今天晚上不到别的地方去玩,到这儿来听经?所以你要细细的,很细心你去观察、去体会,你就感到三世诸佛跟我们的关系很密切。只要我们有个善心、只要我们有个愿心,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欢喜学习,希望超越六道轮回、希望超越十法界,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也能够像法身大士一样入佛境界。我们有这个心愿,佛菩萨知道,这个十身我们读过之後就明白,他知道,他有能力,他真的关怀我们,真的爱护我们,真帮助我们。现在问题我们自己要懂得自爱,这点太重要了;要懂得自重,要懂得自爱,佛的这一份恩情我们就接受过来。如果我们不懂得自爱,不懂得自重,佛这一份恩情送到我们这边,我们没接受到,很可惜;送到我们手边不肯接受,你说这个多可惜。自重、自爱,这个意思也是深广无尽。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於光明中靡不咸睹”,这个意思我刚才都说出来了,大家细细去体会。“一切佛土”,这是依报,讲世界;“不思议劫”,劫是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讲时间;前面国土就是讲空间。这一段是讲能持依报,前面一段讲是能持自他正报,这个是讲能持自他依报。我们佛门里面常讲竖穷、横遍;“竖穷三际”,竖是直的说: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这里面所有的庄严,依正庄严悉令显现。这个事情就是我先头讲的,现代这些科学家天天在研究、在探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世界的起源,也在研究空间、时间。现在算是有一点小成就,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这是爱因斯坦说的。他发现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这是一个理论。果然真的同时存在,换句话说,要用什麽方法回到过去?用什麽方法走进未来?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那就好啦!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们不要去;世界的经济不景气,不要去,我们可以选择。选择最好的时间、时段,最好的地区到那里去过日子,多自在。爱因斯坦晓得有这麽一回事情,但是也没有方法。这个世间那一个朝代最盛的时候、最好的时候,我们佛教,佛教史里面讲,我们佛教的黄金时代是隋唐,如果我们有能力走回过去,那我们回到隋唐去过日子多好。那当然更殊胜的,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在印度讲经说法,我们能够回到过去参与释迦牟尼佛原来的这个道场。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是在定中讲的,我们能够进入释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那我们就亲自参加“华严”这一会了。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个理上讲得通,不知道什麽方法。佛在此地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十法界依正庄严过去、现在、未来,这就包括了盛世、衰世,治世、乱世,全都包括在里面了,佛力都能持。实在说,如果不是佛力在支持这个世界,众生造作这个罪业,世界早就坏了。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世界还能维持现状,生活苦一点还能过得去,佛力加持。在这个地方真正看到,自性的智慧德能产生的力量、产生的效果,这个不是科学家所想像得到。我们读了这段经文要学习,我们现在智力有限,愿力上可以加强,我们要有愿力。假如我们的愿力大过我们的业力,那个就有很大转变,我们这个身就变成乘愿再来身,业报的身没有了,在这个世间就是乘愿再来身。这一个大转变产生什麽样的效果?生死自在。业力这个生命,到什麽时候你该死,没有办法,你决定逃脱不了的,你受命运的支配,你的寿命是有一定的。诸位读《了凡四训》,孔先生给他算命,了凡先生寿命五十三岁,以後他活了七十多岁,那是他修的。他不是愿力转的,他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延长的寿命。如果是愿力,那就没有了;住在这个世间,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想什麽时候走就什麽时候走,生死自在,是愿力。所以愿力不可思议,超过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但是诸位要晓得,愿力里头决定包含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断恶修善不包括愿力。这个转变,我们要明了、要学习。十一)、十 身 总 述
  经上跟我们说如来果地上有十种身。十种身比较少讲,在一般我们讲经的场所当中常说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说三身我们印象比较深刻、比较熟悉,讲十身,十种身,如果要不是读《华严》,很难明了。实在讲十身才是真正圆满的说法,三身实在讲是十身的归纳。说三,或者说四,四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化身,这就说四。其实内容真的是不增不减,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前面一开端的三段:菩提身、威势身、福德身,这三种身都是属於报身。这以下讲到意生身、相好身、愿身,这三种在三身里面都是属於化身。“身遍十方”,这里面有法身、智身、力持身,这三种都是属於法身。这是我们说明三身跟十身开合的不同。三身展开说十身,十身把它归纳就是三身。就报身里面来讲,菩提身是自受用身,後面两种威势跟福德身都是属於他受用。这个意思很深,我们学佛必须要留意。佛在经上常常讲众生颠倒,到底颠倒在什麽地方?颠倒的相又是什麽?诸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如果就我们这一段经上来讲,我们也发现我们自己颠倒了。那些地方?威势身、福德身是他受用,不是我们自己去享福,自己在作威作福,那就要造业,那里是菩萨度化众生的行愿?於是我们细细的观察,释迦牟尼佛在世确实有威德、有势力,他的威德从什麽地方展现?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他的教诲、他的言行,得到社会大众的景仰,一切众生都愿意依教奉行,佛的威德显示出来。佛并没有像现在这种社团的组织,他也不是个领导人,他也没组织,只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而已。僧团是怎麽成立?一些慕名的大众,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德行、学问,都是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而来亲近释迦牟尼佛。他的常随众,经上讲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千二百五十人这麽大的团体,它里面并没有组织,我们在一切经上没有看到,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是这个团体的领袖,没看到。这个里面分成那些业务、那些人办什麽事,没有,都没有,没有组织。没有组织,这个团体为什麽这麽样如法、这麽样有规矩?无论是行动、是集会都很有秩序,这是什麽道理?人人都遵守六和敬的教诫就行。这个僧团是平等的僧团,是清净的团体。佛跟学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学生尊重老师,老师一样尊重每一个学生,所以这个团体才值得人敬佩,值得一切众生皈依:“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社团,所有社团里面这是最值得人尊重,最值得人尊敬。没有组织而有这样的条理层次、整齐规矩,比有组织的还要来得殊胜,这不能不令人敬佩。佛连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出了家,没家了,游化在人间,晚上找个大树底下打个坐,休息休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每一天到外面去托钵一次,一天吃一餐。讲经说法没有中断过,四十九年天天讲,永远没有疲倦、没有厌倦。这是释迦牟尼佛展现给我们看的威势身。威势身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表现一种傲慢的态度,我教学这麽多年,听我讲经说法这麽多人,值得骄傲,没有,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威德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世尊福报之大也是不可思议,他有大福报,但是他没享福,每天三衣一钵,过的是一个标准修行人的生活,他的福报是给一切众生享。我们在这个经上读过,佛的智慧、佛的愿力,不但能持自他正报,也能持自他依报,这就是我们世俗人常讲“得佛菩萨保佑”。身体健康是正报,丰衣足食是依报,身心环境都能够安稳是佛的福报加持给我们,我们受了恩惠还不知道,不但不知道报恩,反而还破坏佛法、还糟蹋佛法。虽然毁谤、侮辱、糟蹋佛法,佛没有怪罪众生,佛对众生还是加持、还是保佑,慈悲到了极处。决不是说这个人对我好,知恩报恩,我帮助他;那个忘恩负义,我们就不要去理他。这是世俗人的心态,佛菩萨不如此,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保佑一切众生,不分恩怨,一律平等,所以他的心永远是住在清净平等上。这些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认真去学习。李长者在这一段经文里面,他也有一些开示,开示得也非常之好。对於这一大段经文,就第三科教主难思这一大段,这一大段是说明佛成道,修行果满,依正报得。这是说毗卢遮那如来华藏世界,他报得这样庄严的佛土,这是圆满显示威势福德,提供给十方世界所有修行人,作为一个修道证果的场所。我们晓得,我们现在用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超越六道轮回之後,你到那里去?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住在六道,出了六道你到那里去?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你就入他们那个境界里面去。这个境界也不是真实的,所谓化成而已,相似位,不是真实位。在这个里面断尘沙烦恼,再破无明,那就出离十法界。出离十法界之後到那里?亲近毗卢遮那如来。诸位同修要知道,你在娑婆世界无论修学那一宗,禅宗也好、密宗也好、贤首也好、天台也好,无论修那一宗,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你真正修成就了,出离十法界,统统亲近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像大海一样,这十个宗就好比十个大的大江、大河,统统流入海。你在没有入一真法界之前,这是长江水、那是黄河水、那是珠江水,不一样;一流入大海,一样,没有两样,殊途同归。要知道华藏世界是我们共同的一个归宿,那个地方是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到那里去干什麽?到那里去还继续不断的修行,你的无明才破一品,还有四十品没破,破无明可麻烦,不是简单的事情。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是提供法身大士修学的道场,毗卢遮那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这个示现是示现一个通途的修行,通途无论你是渐修渐证、顿修顿证,都在这个地方。《华严》就是给我们介绍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介绍的经文多少?十二卷,从第一卷到第十二卷,这麽长的经文。我们读了那有不受感动的道理?那有不向往羡慕的道理?修学之心油然而生。可是修学,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勉励同修们,现在我们虽然距离这个境界相当遥远,可是我们的方向一定要正确,远不怕,方向对准,我们有个学处。过去太虚大师在世的时候提倡“菩萨学处”,菩萨学处在那里学?就是在《华严经》里面学,方向对准了就是学处。我们要拓开心量,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一些根熟的众生,帮助他们身心得到安稳,就像毗卢遮那如来一样,建立华藏世界。也就像阿弥陀佛,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法藏比丘发大慈悲心,建立了极乐世界。华藏世界里面容纳各宗各派无量法门,只要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你把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你就入华藏世界。阿弥陀佛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专门接引念佛人,这是个专宗,他不是接受各宗各派的人,他是专门接受念佛人,一门深入。这是我劝勉同修“长时薰修,一门深入”,最容易成就,简单明了。成就,比在华藏世界成就还要快速、还要稳当、还要容易,所以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不是十法界的,他们还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里发愿?华严会上发愿。我们这一部经到最後,最後的第二卷,八十卷在最後一卷,你就看到这两位大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做模样给我们看,不是普通人。要说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什麽希奇;华藏世界等觉菩萨、候补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听到、看到,要好好去想一想,认真的去反省,想通、想明白了,你求生极乐的意念真正坚定,不会动摇,这就是我们的学处,现在的学处。恰好今天在我们这个道场,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要建立一个“弥陀村”,这不就相应了吗?毗卢遮那建立华藏世界,阿弥陀佛建极乐世界,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要建弥陀村,一个味道。不过是毗卢遮那佛的福报大,那个世界无量无边;阿弥陀佛福报大,李居士福报小一点。但是我相信他的弥陀村建立之後,应当是有十万人可以度,这是古大德讲“愿结西方十万缘”,我想这个是应当可以做得到。这个地方只能容纳三百人,怎麽能接引十万人?来来去去,就多了。这个道场建立了,全世界的人都到这儿来参学。今天下午来跟我商量,弥陀村里面将来怎麽作法?很简单,愈是上上乘法愈简单,完全依照灵岩山寺印光法师的办法,就是常年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每一天六支香,六支香多少个小时?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九个小时。每一天住在这个地方念九个小时的佛,这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一样。可是灵岩山寺每一年还有一个精进佛七,它这个精进佛七好像是七个七,或者是十个七连在一起。十个七就是七十天,两个月,精进佛七,选择在气候最好的时候,打精进佛七。精进佛七加香,一天念九支香,我们可以仿照这个办法办。人有善愿,诸佛护念,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其他国家地区到新加坡来参学,就是来念佛。听讲经,这一天两个小时,其他的时间都在念佛堂。年岁大的人,专门来念佛,不听经可以,念佛。听经的人一定要念佛,听经不可以不念佛,念佛可以不听经。现前人间第一道场,他跟谁学?他跟毗卢遮那,跟阿弥陀佛学。学得还满像的,这很难得。这是智慧慈悲摄受一切众生,做这样的工作,不疲不厌,没有感觉得自己辛苦、操劳,没有这种感觉,反而得大自在。正像经上介绍,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毗卢遮那佛。成佛了,身、语、意业,意是智慧,三业自在。眷属庄严,法眷属来自虚空法界、来自十方,聚集到这个地方来参学,利生自在。如来所坐之座,这个要记住,是以法界为座体。前面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果地上行六度万行,因地上讲修,佛已经成佛,那没有修,那是行,完全是行,不是讲修;行六度万行,报得华藏世界依报的庄严。报身是圆满智慧之身,如来依正之报没有丝毫的勉强,任运报得,这样示现成等正觉,经上讲成最正觉。而不是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的是劣应身,表演给我们看,暗示我们、启发我们、帮助我们觉悟。我们从迹象上观察,释迦牟尼佛是怎麽觉悟?怎麽发心出家去修行?他在宫廷里面看富贵的生活,亲身体验富贵的生活迷惑颠倒。天天享受五欲七情,享受这个东西,我们世间人讲财色名食睡,享这种福增长贪嗔痴慢。出了宫廷看看外面一般贫贱之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出去之後看到生老病死,他知道苦了。而一般人也看到生老病死,天天看,看多了,变成什麽?麻木不仁。释迦牟尼佛住在宫殿里头,不是天天看,天天看也许也麻木了。偶尔到外面去看了一下,看到了,心里面感触就很深,这是苦,这大苦。於是想一想,人能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从这个地方慢慢他就觉悟、他就明白。这是要通过很冷静的思考,冷静到一定的程度就入了禅定,定就开智慧,智慧就能把这个问题根源发觉到。苦从那里来?找它的根源。於是佛发现苦是从集来的;集就是烦恼、就是所知。你天天在集积烦恼、所知,你在造这个因,所以就招来苦报。最初悟入四谛,四谛是佛法的根本法,通四教:藏教四谛、通教四谛、别教四谛、圆教四谛。四谛跟三十七道品都通藏、通、别、圆,换句话说,通一切法,通大小乘,通一切宗派,它是佛法的根本法。他从这里开悟,然後做了一个很大的转变,示现教导我们,这个大转变就出家修行。到底这个样子、这个形象给我们什麽启示?看破、放下,对於世间一切法看破了。世间,我们人世间是世间,六道是世间,十法界也是世间,对十法界依正庄严、因缘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看破。看破之後,他怎麽个作法?一切放下,出家是一切放下,家业都舍弃。这是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在这个当中去细心体会。如果你要是体会得,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要是把意思会错,你不是变成邪见,就是堕落在无明里面。有几个人这个意思体会得正确?像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他真的解如来真实义,那就对了。一定要有真实智慧,佛家常讲“参去”,可不能落在意识里头,想一想这是什麽意思,就会把意思想错。我们过去年龄比较轻,接引众生有的时候也模仿模仿古人这个办法,结果这个对象把意思错会了。早年我离开台中的时候,在台北讲经,这个事情大概有二十年了,二十年前。常常来听我讲经有一位焦国宝居士,现在还在,还住在台中,去年年底我跟他见过面。他在台湾省政府工作,他的工作从台北调到台中,在台中大概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很投缘,想结婚,写了一封信问我。我看了之後,我回他一个明信片,写了一个字:“婚”字,写了一个字寄给他,叫他去参。婚是什麽?一个女,一个昏头的昏。他收到我明信片之後,好像是觉悟了,他就不结婚了,搞到现在还是孤家寡人一个。他有没有把意思会对?没有会对,只对了一半;众生不是偏有,就是偏空。结婚不是偏在结,就是偏在不结,结跟不结是两边,它不是这个意思,他没有完全体会到。这是叫你结婚是可以结,结了不要昏,这个就行,这是中道。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不是不可以结,结是两个人共同生活,彼此照顾;不能昏,一昏就完了,所以特别提醒你。古时候婚礼一定是在晚上举行,要黄昏,大概在晚上八、九点钟才举行婚礼,拜堂。现在在白天,光天化日之下,颠倒了,全颠倒了。诸位要读中国的古礼,婚礼非常之讲究,非常的繁琐,很麻烦,礼节真多、真隆重。为什麽这样做?叫你知道结婚不容易,你以後就不会轻易离婚,你看那个含意多深。现在随随便便结婚,过两天不高兴就离婚,成什麽话!世界的安危,社会的动乱,根本的因素就在家庭,每一个家庭健全,世界当然就安定,现在人知道这个大道理愈来愈少了。整个社会的建立是建立在家庭这个基础上,於是对家庭结合,古人就特别注重。不但是你自己一生幸福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安危的基础。所以这两个人结婚,整个社会都在那里密切的注意到,大事,这不是小事。不要以为这是两个人的事情,不是的,整个社会的大事情。世出世间真实的教学着重在开悟。世尊示现是跟我们凡夫一样,毕钵罗树下打坐,铺一堆草,铺个座位,在上面打坐,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厌俗出家,他是看到这个世间太苦了,表演这个相给我们看。我们在这个世间天天受苦,不知道是苦;他明白、清楚。怎麽样摆脱这个苦?放下,所以出家相示现放下。我们现在出家人有没有放下?没有。那里放下?出门行李一大堆。佛是真放下,三衣一钵,三衣是三件衣统统披在身上,就走了。他三件衣统统披在身上,拿个钵就走了,什麽都没有,那才叫真放下。我们现在走了还带一大堆行李,还带好大的箱子,没有放下。这些地方都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长者告诉我们毗卢遮那佛不是小乘:不是声闻、不是缘觉、也不是权教。世尊所示现,释迦牟尼佛示现,让我们这些根性很劣的人觉悟到世间苦,苦空无常。我们也想出家修行,也想证得正觉,那个正觉的果报在十法界,超越六道。你在十法界里面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也能证佛果,藏教、通教的佛果,跟这个地方讲的不一样,这个地方讲的是最正觉,是圆教的佛果。天台四教最高的是圆教,贤首五教最後也是圆教,究竟圆满的佛果。法身大士看到佛在菩提树下是坐金刚宝座,展现出如来果地上不思议的庄严法界。这个地方我们又有一点体会,真的是相随心转,我们凡夫烦恼心看佛像,佛像是劣应身,看佛的座位是生草铺的座。为什麽法身大士看菩提树是宝树?佛坐在那个地方是金刚宝座?佛的身相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可见得真的,佛有没有相?没有相。佛有没有身?没有身。佛的身、佛的相、佛的依、佛的正,都是随众生心念在那里变化。这个地方讲到成最正觉。在相上佛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任何一法当中没有生欢喜心,也没有生讨厌的心。这里我们要记住,佛的心永远是平等、是清净,没有一丝毫的染污,所谓是染净情尽。染是对什麽?对十法界,净是对一真法界,情就是念头。对六道、对十法界、对一真法界我们常讲不起心、不动念,染净情断了,断得乾乾净净,这个时候自性才圆满的现前。我们要学,在那里学?你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喜欢的物,那个喜欢的心要淡、要如法,要懂得事实的真相。境界相现前的时候可以喜欢,有个笑容,喜欢的样子,实际上心里乾乾净净;心里头真有,你就被染着、就被污染。要像什麽?佛在经上常说,叫我们用心如镜。镜子,我们天天早晨起来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洗个脸也要照照镜子,佛教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我们对着镜子,我们笑,它也笑,我们哭,它也哭;我们笑哭被污染,镜子一点都不污染。不但你不照的时候,你走了,镜子空空的,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也不落痕迹,这就对了。有体有用,不是有体没用,有体有用。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跟我们过的是一样的生活,也有情、也有义,他是在表演,他不是真的;真的他一念没生,真的他一句没说。一念不生,一句没说,那是真的。佛一切言说都是随众生心而说,不是随自己。前面我们在意生身里头讲过:随自意、随他意。随自意是不生不灭,随他意是随类化身,随机说法;由此可知,依正庄严、他受用完全是随他意变现出来。用大圆镜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自性圆满本具的般若智慧。智入诸法,自性圆满智慧入一切法,一切诸佛如来圆满大智,入不入我们心?入。不入,我们怎麽会开悟?入我们的心,我们今天为什麽没智慧?是我们的心有污染、有障碍,他虽入,不起作用,不是不入,入。好像无线电波一样,电波确确实实入了你的收音机,你的收音机有故障,电波虽然入了,你怎麽样拨它也不响;你不能说电波没入,机器有了故障。我们今天就彷佛是这样子,我们六根有故障,不是佛智不入,这用俗话来说,不是佛不加持,不是佛不保佑,是我们本身机械有故障不灵了,得不到佛力加持。如果我们要懂得修清净心,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是障碍的根本,我们要把这些障碍的根本拔除,这障碍叫业障,从根本拔除,诸佛如来智遍虚空法界,我们当然就感受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一法不是悟处,这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维摩居士讲的“道场”,那一法不是道场,六根接触之处统统是道场。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你们听了不觉得奇怪,对,不错,那成道。我如果再给你讲,虚妄是道场、贪爱是道场、愚痴是道场、嗔恚是道场,你听了怎麽样?你摇头,愈听愈迷惑,也能叫人开悟,那个开悟方法叫逆增上缘,佛种种示现给我们做增上缘。我这个话说的有根据,不是我随便胡造谣言。我们末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胜热婆罗门,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嗔恚,遍行修外道,逆增上缘。告诉你佛法、世法你只要得义,没有一样不是佛法,那一法不是佛法。得义统统是佛法,如果是失义,大方广都不是佛法。你听了佛法之後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这个原因在什麽地方?这个原因就在用心不同。如果你用清净、平等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你的心要不清净、不平等,佛法都变成邪知邪见,关键就在此地。我们看到许多人佛法是学得不错,在佛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你不能说他不懂佛法,他样样都通,有智慧、有福报,天天跟在释迦牟尼佛的周围,世尊讲经说法他都懂得。懂了之後,完全错用,这个错用全都变成造罪业,什麽原因?他心不平、心不清净,所以把无上的佛法都变成世间法,这个道理要懂。大乘佛法为什麽一定要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如来果地上这十种身,为什麽要用菩提身摆在第一位,以菩提身为根本,其馀的九个身都是从菩提身生的。菩提心的心体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都是清净、平等,没有丝毫污染。《无量寿经》经题好,清楚明了给我们显示出来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一切法依清净、平等、觉就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离开了清净、平等、觉,所有一切法都不是佛法。佛在《华严经》上讲“忘失菩提心”,你要是把菩提心忘掉、丢掉,所修一切善都叫魔业。这句话说的意思很深很深,《楞严经》上里面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就是因地不真。因地就是清净、平等、觉,你的心与清净、平等、觉不相应,就是因地不真,你的修学就很难成就。佛的因真,果报殊胜。智周法界,就是周遍法界。自在教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没有限量,随意现身、现世界、现国土,现的这些事相也是圆满十方。不但是在因地,果地上都不例外。诸佛菩萨跟众生同时、同一个处所,互相参入,要用我们中国古人讲的话“和光同尘”。跟我们一般凡夫大众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聚会在一起,种种聚会的场所,菩萨在这些境界里面修什麽?无量法门离不开定、慧,定、慧是总持法门。菩萨跟一切众生,九法界众生,跟这些众生都要相处在一起,把自己无始劫分别、妄想、执着的习气磨尽,这叫修行。你要离开这些大众,你到那里修?你要断贪,你不在境界里面,你怎麽知道你那个贪已经断掉?贪的范围广得不得了。喜欢的,你想得到是贪;不喜欢的,你想把它撵走也是贪。顺、逆境界都是这一个心,在顺境里面心清净、平等,不起心、不动念,贪心断掉;逆境里面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贪的境界没有了。每一法里面都有顺、逆两个境界,现在所讲相对的世界。最近科学家在探索物质,有物质,一定有个反物质,他要去找反物质。尖端的科学家在找反物质,因为从相对讲有这边一定有那边;有这个物质的世界,一定有个非物质的世界。任何一法都有两边,佛教给我们两边不住,中道不存,要在这上用功夫。什麽样的境缘都可以接触,在这个地方修定、修慧,定慧等持,这是真用功。这是高级的修行方法,不是凡夫。凡夫要学这个方法,怕的是学得不像反而堕落,反而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落在阿鼻地狱永劫不能翻身,那就大错特错。所以佛对於我们初学的人,我们是凡夫,佛知道我们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定功,给我们制订了许许多多的戒条,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华严经》里头什麽不能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有一样不能做,岂不是有障碍?那怎麽能入无障碍的法界?这是法身大士,他们行,他们在什麽场合当中都是修定、修慧,他们的功夫从来没有间断。佛对於沙弥、比丘,出家四众,这里面戒条里头有一条很重要,歌舞、戏剧是决定不可以观听;去看戏,听个唱歌,不许可。佛为什麽制这条戒?你常常去听唱歌,常常去看戏,你的心都被它转,你的心怎麽会清净?你怎麽会定得下来?所以对於初学的人决定要禁止。可是佛给大乘菩萨讲经说法,天女载歌载舞,释迦牟尼佛一面讲经,她就在旁边表演。诸位如果到中国大陆去旅游,看看敦煌里面的壁画,佛讲经说法,空中天女奏乐、散花、歌舞,表示庆祝,佛也没有拒绝她。当时与会的大众欣不欣赏?也在同时欣赏,不碍事,他们在这个境界里面修定、修慧。境界现前不起心、不动念是定,不分别、不执着是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但是心地清净,如如不动是定,他在这个里面修定、修慧。不是我们,我们现在连电视,我常常看到有些看电视的人,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愁眉苦脸,我在旁边看到感触很深,那是什麽?心随相转。那些人在变现相,就把他那个心在那里跳动,起伏不定。那个相是什麽?那个相是魔,魔的棒在那里挥舞,你的心就跟它跳舞跳起来,你永远落在魔掌里头,你还能逃得出去。佛菩萨也在那里看戏、也在那里看电视,不一样,他在那里修定、修慧。他在那里观看,那个相清清楚楚,相是妄相,空是真空;看电视萤光幕空的,那是真的,相是幻相,相有生灭,萤光幕不生不灭,他在那里是修行,那怎麽会一样?所以真有功夫的人,唱歌、跳舞、看电视没有妨碍,事事无碍;没有功夫的人一到那里去,看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你就完了。我们懂得佛法的教学有初级、有中级、有高级,不一样。我们自己修学,我们自己把佛法介绍给大众,也要懂得这个原则,一定要知道善巧方便。度富贵人很难,经上常讲“富贵学道难”,他有这些富贵的习气,你要度他,开头一定要随顺他的习气,你不随顺他的习气,你决定不能帮助他入佛门。贫穷也学道难,贫穷自卑感很重,你要怎麽样去鼓励他,让他逐渐逐渐明白诸法是平等,没有高下,慢慢唤起他自尊、自重、自爱之心,他才能入佛门。法没有定法,要有智慧,没有真实智慧,接引大众非常非常困难。纵有善心,有的时候把事情做坏,这种情形也是比比皆是,我们看得很多。经上讲报身满三千大千之刹,这个要注意,这句话是比喻,这句话的含义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佛现相,毗卢遮那佛的相好光明都是不可思议,不是像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尤其是我们应当要学习,智入三世,悉皆平等。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里面就包括十方,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一定要以真实智慧随顺众生,菩萨这样的修学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定慧。九法界他都随顺,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无量寿经》上说“惠以真实之利”,他才做得到。我们要不肯随顺,你怎麽能做到?我初到台中亲近李炳老的时候,在这个之前我跟忏云法师住山,住茅篷;我在山上住了五个半月,下山的时候亲近李老师,跟他学教。忏云法师在台湾持戒精严,我们茅篷里面每一个人都是持午,过中决定不食。过中之後喝一点果汁,已经把那个斋就破掉,只可以喝水;果汁会沉淀,凡是能沉淀,你这个斋都破掉。我那个时候斋戒很严。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日中一食几十年,可是过了午人家请他吃饭,他吃不吃?照吃。在应酬的时候吃饭过了十二点钟,实际上日中一食最好是在十一点半以前。每一天日中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以真正要是持午,我们用什麽日历?用天文日历,知道每一天中午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也挺麻烦!那个时候确实我用天文日历,我在没有学佛的时候就参加天文学会,年轻时候对这个很有兴趣,所以天文台年年寄日历给我。李老师有一次就告诉我,他说:你这个样子学讲经不行;我说:怎麽了?他说:忏云法师那是小乘,你度不了众生。特别是有一些初发心的人,对於你很恭敬,想请你吃饭,供养你,向你讨教;你要说是你持午,晚上不吃,中午过午也不吃。人家不懂你这一套,说你什麽?你这个出家人架子太大,傲慢,我们供养你瞧不起,反而引起对方退心、毁谤,造种种罪业。他为什麽造这罪业?你给他这个缘。所以李老师示现的是大乘菩萨之法,自己戒律精严,入众一切随缘。他跟我们讲戒条,条条戒都有开遮持犯,那是开戒,不是犯戒,我们才恍然大悟。以前虽然听说开遮持犯,不晓得怎麽个作法,这才晓得这作法。决定令一切众生得利益,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是对的,决不是死在戒条里头。我戒律很好、很精严,我自己得度,众生苦,我不管他。像地藏菩萨,别人不愿意入地狱,地藏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要一切众生得度,我破戒下地狱,甘心情愿,这才叫大慈大悲。要懂得戒律里头有开缘,你要不懂得开遮持犯,不懂得在生活上灵活运用,那你这个戒律就没法子持。所以李老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然後我再学他,我懂得他的意思,才不那麽拘谨。可是他饮食起居很着重卫生。他有一些应酬常常带我一道去,我坐在他旁边。有一次吃饭,豆腐变味道馊了,他碰碰我的肩膀,叫我不要吃。卫生很重要,你要吃东西不小心,生病了,还要人来照顾你,你不就找麻烦。不要给人家添麻烦,自己病苦无所谓,找别人麻烦,要别人侍候你,那就错了。念念实在讲他为自己想,为别人着想,不要找别人麻烦;最好自己不要生病,就不找人麻烦。所以这是真善知识,真实教诲,我们要善得其义。有一年我有一个同乡,也是老朋友,他是个军人,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是戴云龙的部下,我们一般人讲搞特工,对日本人作战。做情报工作,被日本人发现,被日本宪兵队发现,这种工作人员要是被抓去,不但是死,那死得很难过,他不叫你好死,用种种方法来折磨你死,这他们都非常清楚。他们三个人同时被日本宪兵队追捕,他就逃到一个寺庙,求老和尚帮助他。寺庙里面正在念佛,这个老和尚很慈悲,他说:好,你们把衣服脱下来,马上穿上出家衣服,跟到里面去念佛。日本宪兵队追到这个地方,怎麽找也找不到,就算了,回去了。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的命,这个就是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那个寺庙,那个寺庙名字我记不得。抗战胜利之後,他们对这个老和尚救命之恩念念不忘,非常感激老和尚那次救命,要没有这老和尚,他们决定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回到南京之後感激老和尚,办了一桌上好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把老和尚请来了。请来之後,忽然发现这老和尚吃素,一桌都是鸡、鱼、鸭、肉,搞得非常尴尬,那里晓得这个老和尚真正叫他佩服,一生都忘记不掉。老和尚讲没关系,坐下来;他就照样就吃,他们都呆了。这是老和尚真实智慧接引这批众生,大无畏,不执着这个相,照吃。所以这是属於开缘,不是破戒,这是属於开缘,令所有的人生欢喜心。因为他知道,他不是开玩笑,发之於真诚,他们疏忽、忘记了出家人吃素,可以原谅。老和尚没有跟他计较,终生感念,谈到佛法,佛法伟大,和尚有智慧,高明。开缘!像这些地方我们要懂得、要学习。如果说你要是想吃肉,自己不好意思,诶!你们去请我一桌,那你就犯戒了,你就破戒,你就罪过无量无边,这个地方确实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然後才知道佛法在生活当中原本是活活泼泼,经上常讲得大自在、得大圆满。我们在讲席当中体会到这一点意思,常常勉励大家,我们要做社会大众的榜样、做社会大众的典型。佛法没有定法,佛没有一定的身相,佛也没有定法可说,你一定要懂得原理原则,佛是应机说法。我们要观察现代这个社会、现代这个众生他有什麽毛病,我们怎麽作法?反其道而行之,就是给他启示。现在这个社会众生财看得很重,我们把财舍掉;名看得很重,我们把名舍掉;利看得很重,我们把利舍掉;这就是自在教化。你们一定要财、要名、要利,好像过得才光彩,在社会上才有地位,才受到人尊重。我这一表演,我什麽都没有,财也没有、名也没有、位也没有,什麽都没有,我过得也自在,也不比你差。说实在话比他自在得太多,让他看到这个样子,听到这个说法,他能够体会、能够觉悟、能够回头,佛法效果就收到。所以智能随俗非常非常重要。总而言之,说明如来身业、语业、智业,在如来果地上叫智,在我们凡夫叫意。我们凡夫三业叫身、语、意,在如来果地上叫身、语、智。三业依止性德,所以作用就自在。十方世界是说大的,我们讲今天现在这个世界,种种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性,我们要懂,如何能够像佛一样自在调顺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欢喜接受,这是第一个条件。众生跟你相接触,对你印象不好,不欢喜你,你有再好的佛法,你都没有办法传给他。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佛这一句开示,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如何在一切众生面前,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不是做作,不是去研究众生的心理。现在为了讨人家欢喜研究心理学,怎麽样来专门对付人,都不怀好意。搞工商界,工商界这些企业家们,都天天在研究心理学,研究这些群众心理学,目的何在?怎麽样把你荷包里钱到我口袋里来,最後的目的在此地。讨人欢喜,最後叫人上当,目的在此地。佛法不是如此,佛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以真诚心,真诚到极处,以大慈悲心、真诚心去关怀众生、爱护众生、帮助众生,这当中没有任何希求,不求回报。纵然这些众生刚刚接触对你怀疑,你对我这麽好究竟有什麽目的?还得提防几分。时间久了,他就明白,自自然然对你欢喜、尊重,肯接受你的教诲。真诚、慈悲这种感人是永恒不变。世间法里头用种种手段,种种技巧欺骗一切众生,到众生上了当之後,他觉悟了,当只会上一次、两次,不会上很多次。吃了亏,学了经验,吃亏学乖,这是世间法。佛法决不用任何手段,决不用任何的方式,它用的是真诚、清净、慈悲,发心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决不会伤害一切众生,决不会损耗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在一切经论当中,无数次叮咛嘱咐,这种教学法就是长时薰修,让我们有深刻的印象,念念不忘。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佛的教诲、佛的开导能提得起来,不会忘记。当起心动念的时候觉悟就快,古人所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想到佛的教诲,想到自己曾经发愿我要依教奉行,妄想念头立刻就转过来了。念佛的人就是用一句佛号,妄想才生立刻就警觉到,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念转过来,念正,语就正、行就正,一切皆正。身心正,我们依报环境当然正,这是我们在这部经上应当要知道学习。
  (十)、众海云集一)、集会的义趣【众海云集】。这一段经文要告诉我们,参与这一次法会一些大众。清凉大师在没讲经文之前,先把与会大众集会的义趣先给我们说明白。他一共分做十段,我们在此地简单的为诸位略为介绍。第一个是说集会的意义。我们知道世尊这一次法会是在定中所讲,这是很希有,不但我们凡夫见闻不及,就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们也不见不闻。由此可知,凡是参与法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不是平常人。经里面我们看到种种不同的身分,那是示现,绝对不是真正的六道凡夫、鬼神之类,我们如果这样看法,那就看错了。正如同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以种种不同的身分出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凡夫看到他也是凡人,谁知道他是法身大士?谁知道他是佛菩萨再来?世尊为我们说出,祖师大德为我们指点出来,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他们集会的意思,这一会是佛要说根本的法轮也就是说明世尊这一代时教,他老人家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他到底说的是什麽法?《华严》是根本法,《华严》是个圆满法,这一会就非常重要。这一些菩萨参与这些法会,第一是来“作影响众”,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习。道场要殊胜庄严才能帮助初学,初学的人看到道场盛况美好,他心里头就有感动,能够生欢喜心,发愿来求学。如果这个道场很大,佛在这个地方讲经、教学,听众只有三个、五个,外面初学的人一看这个样子,掉头就走了;大概没什麽,你看没人听,引不起他尊重心。世间凡人也不知道佛有多大智慧、有多大的本事,不知道,谁来亲近他?所以十方这一些大菩萨们他们有责任,他们到道场来凑数,使这个道场听众非常之多、非常的殊胜,用意在此地,所以是来作影响众。清凉大师跟我们讲,与会的大众一共有十大类,第一大类是影响众。通常我们一般讲经的时候,第一个就是当机众,此地把当机众摆在後面,影响众摆在前面。教我们什麽?教我们∶这个经我念得很熟,他会讲,我也会讲,我讲得比他还好。可是他讲经,我要来听,我为什麽来听?当影响众。让别人一看,这个人都会讲经,讲得不错,他也来听,这讲经的人大概是很行;他影响初学,这个功德就很大了。特别是我们发心要学讲经说法,以这个方式来接引大众。所以任何法师讲经,除非我们自己实实在在抽不出时间,如果能抽得出时间一定要去听,这里头还有因果报应。别的法师讲经你不听,你这个法师上台讲经也没人听,因缘果报。我们肯喜欢听别人讲经,不但是出家人,在家人讲经、初学人讲经,我们都热心来听,你的法缘才殊胜,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的。第二个意思是“为作辅翼”,帮助、协助、表演做佛的好学生。佛是老师,老师教得好,一定有很多杰出的学生,他底下有很多好学生,显示老师教学的成就,教化有功。在这个法会里面常常看到,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这些大菩萨都参与这个道场,使初学的人见到这个盛况,信心、恭敬心、学习的心理自然就生起来。第三意思是“护法”,护持道场。我们到这个道场来参与道场的活动就是护持,所以一举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意思。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看到有金刚神,金刚护法。第四类,譬如後面我们看到有道场神,这一类是“庄严道场”。此地所讲种种神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化身而来,来庄严道场。这些人的身分,到我们讲到经的时候,我一一为诸位同修介绍,这些人就在我们生活圈子里面,没离开我们。我们自己也是道场当中的一分子,然後才晓得《华严经》确确实实活活泼泼,显示我们的生活状况,对我们非常有利益。第五类教导我们“修供养”。如何修供养、修布施,才真正种福田,真正种了善因,善因将来一定得善果。世间人有不少人,也很喜欢布施供养,但是没有智慧,往往这些布施供养找错了地方,供养得不如法,所得的利益、效果就差了很多,此地佛菩萨来教导我们。第六“发起这部经”,发起这个法会。这一部经的发起不是一个人启请,大众启请。大众并没有表白来启请,很有趣味,大众心里头有这个意念,佛有他心通,众生心里有念头,佛知道,所以大众念请。这也是教导我们,教我们念念当中要知道请转法轮要懂得请佛住世,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要有广大的智慧,要有广大的心量,大慈大悲。众生不知道请,他们不晓得佛法的殊胜,不知道佛法的利益,所以不知道启请。我们知道的人,这是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世间人没有一个人知道释迦牟尼佛成佛,没人知道。如果没有人来启请,佛示现成佛之後,看看没人请,那就入般涅槃,就走了,就不住世,这个地方没有缘。好在净居天人他们慈悲,他们有智慧,他在第四禅五不还天,天眼看到了,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在我们这个地面上,菩提树下示现成佛,赶紧下来代我们大家启请。请佛住世,请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请转法轮佛才开始讲经说法。这是发起这部经。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发起必须对佛法真正认识、真正明了。为谁发起?为一切众生发起,不是为自己。第七个意思这才讲“当机”,一切众生在这个机缘之中,听到佛说这样圆满殊胜的道理、方法,他懂了,他得受用,受用的利益无量无边。第八个意思,这一些菩萨到这边来示现,暗中是“表法”。世尊师子座里面也流出了许许多多的菩萨,显示法门的奇特,不可思议,也是通表像《无量寿经》上所讲“一切皆成佛”,表这个意思。第九个意思,佛说的种种道理、种种成就,如果没有人来作证明,初学的人听到总不免疑惑。这一些法身大士到这个道场来为大家“作见证”,证明佛所讲都是真实的。最後一个意思,是“反过来显示”出心量小的人、迷惑障碍深重的人,他们不见不闻,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这个殊胜的法门他没有缘分。所以这个意思很多,有这麽多的意义,他们当然要来参加这一会。意义明了了,还得要懂得因缘,不是说我们有这个意愿就能参加。有这个意愿,通常讲还得有条件,条件不具足你也不能参加。譬如我们今天在此地共同来研习这部大经,这也是一个法会,必须你是住在新加坡,你才有条件来参与这一会。如果你不是住在新加坡,你是别的国家地区的人要想来参加,那条件不具足。纵然你能来,居住的时间很短,你只能听到少分,不能听到圆满。诸佛菩萨参加世尊这一次大会,也要因缘具足。他那些条件?第一个要跟佛有缘,我们常说,我过去讲经跟大家多次的提到过,我们发心从事於传播佛教育的工作,也就是讲经说法的工作,这个缘就很重要,一定要懂得结法缘。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无论是什麽因缘到这个场所来,这个场所或者是有寺院,或者是有佛堂,我们进去了,依照规矩进去先要礼佛三拜。怎麽拜法?我第一拜,愿我跟这个道场有缘,结法缘;第二拜,我跟这个道场常住结法缘;第三拜,跟这个道场信徒结法缘。以後就有机会到这里来讲经,大家就能欢喜相处,这个三拜不是白拜的。我不知道你们拜三拜是怎麽个拜法,是什麽个心愿,我拜佛这三拜是要结法缘。从前演培法师找过我,问我,他说:“净空法师,你的法缘很殊胜,你能不能教给我?”这要念念当中真有心结缘,这才行。你们大家三称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拜三拜,我的意思不一样,个人有个人的心愿,要懂得结法缘。这些人,这一会,《华严经》这一会,会主是谁?毗卢遮那如来。这一些人过去生中如果跟毗卢遮那佛没有缘,想去也不行,你条件不具足。前面是有意思,我很想去作影响众,我很想去护持道场,我很想去供养道场,得有条件。第一个条件,与毗卢遮那佛有缘,过去生中曾经跟他结过法缘。第二,也必定蒙佛摄受过,佛曾经教你、教导过你。佛很慈悲,对一切有缘众生,只要你不排斥,你见到佛能生欢喜心,佛一定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一切众生。我们过去生中,也曾经蒙毗卢遮那如来摄受过。第三个条件,这个法门是圆教的法门,如果在阿赖耶识里头没有听过圆教,没有圆教的种子,你听这个法门,你很难接受。所谓是圆顿根性,不说顿,圆;一定是圆教的根性,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圆教法门,诸位同修要记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圆;要有障碍,那就不圆。我们今天接触这个社会,一切人、事、物统统都有障碍。为什麽有障碍?圆不过来!过去生中多多少少总是听过圆教的法门、听过圆教的经典,你才有机会参与这个法会。第四个条件,也必定曾经发了大心,护持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个缘殊胜,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第五个条件,过去生中曾经发过大愿,愿意跟佛学。後面神众里面有一类叫身众神,身众神到後面跟诸位介绍。是什麽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侍从,用我们佛门的术语来讲常随众。佛到那里,这一批人就跟到那里,追逐不舍,常常在佛的身边,所以就叫做常随众。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随众,佛到那里,他就跟到那里。凡是一个老师,好的老师,总有一些学生常常跟着他,老师到那里,这些学生也跟到那里,这一批人就是身众神。第六,追随佛陀心愿永远没有满足,一心一意修菩提道、学菩萨行,不疲不厌,这就是下面有一类足行神,他来表法。第七个因缘是喜欢听闻正法,欢喜,闻法得快乐,法喜充满,在後面有乾闼婆王,这是主乐神。“乐”是音乐,他主持道场法会里面演奏一切乐章,他们是乐队,来表这个意思。第八个因缘是真正能够接受佛的教诲,虚心向学,把贡高我慢的习气降伏住,这是後面神众里面有一类主风神。风是动的,主风神是那一类的人?主持就是主办一切活动这些人物,他们有经验、有专长,可以主办一切活动。办任何的活动都要谦虚、都要卑下,你是高姿态,贡高我慢,办什麽活动也没有人来参加,也没人来捧场。第九是本身平常修福修慧,心量广大,佛经里面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们也有这个意思,这才与佛相应。末後,这是跟佛同一个善根,这一条可以说我们统统都具足,我们也有,前面这些条件我们未必有。但是我们今天能够参与此地华严法会,我们也可以说世尊当年华严法会,这一些法身大士们他们这些因缘统统具足。我们在末法时期,去佛将近三千年,我们也有少分,虽不是满分,也有少分因缘,才有机缘参加这次法会。这一次法会能够自始至终一堂不缺,你的因缘就相当深,不是少分因缘。虽不是满分,也可以说多分的因缘,是多分,这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参与这个法会,我们一定要有真诚的心、要有恭敬心,要求三宝加持。这个法会的时间长,不是短时间,希望这个法会自始至终我们都能够参与。从上面这十个意思、十种因缘,我们也就能够想像到,法会的大众也有十类。这个说法要用现在话来说,十种不同的团体,“类”就是有团体的意思。像前面说影响众、常随众、守护众、庄严道场众、供养众、发起众、当机众;当机就是这次法会听众当中,听闻佛法真正得利益的这些人,也就是真正的学生,其他的是来表演,那些都是已经有成就,是来表演;还有表法众、还有作见证这一类众。由此可知,每一个人到这个道场来用意不一样。往年我在台中求学,我有一个老校长,是在抗战期间我在中学念书那个时候,他是我的校长,周邦道居士。到台湾来之後,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非常虔诚,学问、道德可以说是普遍令大众敬佩。学问我们不说,单单讲他的做人、他的德行,大概在现在这个世间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我没见到第二个,但是我听都没听到过。他在台湾是考选部政务次长,考试院考选部的政务次长就是副部长,我们讲第一副部长。公家给他有汽车、有司机,配给他的有车、有司机,他除了办公事坐公家的车,私人出去办事坐巴士。你们想想这个世间还有第二个人吗?公私分得那麽清楚,为公家节省汽油,私事不可以用公家的车,你就知道这位老先生的做人,没有话说。不是自己应该得的利,分文不取,我们这个世间还有这麽一个好的官员,真正是难得。穿的衣服都是旧衣服,一件衣服穿十几、二十年,他也不怕人笑。法师讲经,他有时间的话一定来听,不但来听,还带着笔记本,一面听一面还在写笔记。讲经的人是什麽人?初学的学生,李老师教的学生,在家学生,年岁很轻,二、三十岁,他差不多将近七十岁。听二、三十岁的人上台讲经,还在底下听经,还写笔记,聚精会神,好像是初学人一样。我有一次向他请教,我说:“老师,你怎麽还写笔记?”影响众;他作影响众,我明了了,他是装样子给别人看。这个人讲经,政务次长都来听,还在写笔记,大概讲得不错,他影响别人。但是他真做笔记,不是假做,他不是装模作样。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习,这个叫庄严道场。庄严道场就是庄严佛法,这是代佛弘法,功德无量无边。我们今天有不少年轻的法师在这里学习讲经,就没有周邦道先生,如果多有这麽几个大菩萨在,道场的气象就不一样。我们学了《华严》之後,希望影响众逐渐就来多,希望每一位法师上台讲经,都有这九种听众。华严会上总共有一百七十五众,就是像这类的团体,把它一类一类的分,有一百七十五类,非常非常殊胜、非常非常希有。在第一会里面,也就是我们讲序品里面,就看到有四十一个团体。每一类大众里面的人数太多太多,数不清,到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每一类都是以刹尘、无量、不可说,用这些数字为单位。为什麽这麽多?因为这一会是从法性里面现起,一一会中都具足这一百七十五类的大众,每一类大众都称法界缘起,所以人数就不可思议,古德讲无有穷尽,这是华严海会的人数。确实很像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召开地藏菩萨的法会,那个人数也是不可思议。不过就人数来讲,华严会是第一,地藏会比不上;如果就素质上来讲,华严会比不上地藏法会。为什麽?地藏法会,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如来都来参加,这个地方我们只看到法身大士,而没有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来参加。地藏法会是一切诸佛如来统统来参加,一个都没有漏掉,全都到齐了,显示无比的殊胜。为什麽?《地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华严》也是根本法轮《地藏经》所讲是大乘佛法的根基、根本,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在佛法里头什麽都不能成就;而《华严》根本法轮讲大圆满。像树一样,一个是讲根,地藏是讲根;华严是整个大树,枝叶花果,是讲整个,这是不相同的地方。法身大士里面确实有很多是古佛再来,也有不少过去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久远劫已经成佛。现在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宣讲这部大经,他的那些老师、那些诸佛参与这个法会,不能用佛的身分出现,这跟地藏法会不一样。示现菩萨,菩萨示现做他的学生,作影响众,帮助他弘法利生。示现他会下杰出的学生,我们在经上看到,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文殊过去是七佛之师,现在在释迦会上都作弟子、都作学生。就好像唱戏,学生在台上唱主角,老师在台上跑龙套,伺候他。这是表演,表演给十法界这一些有情众生来看,十法界里面那些是当机?前面跟诸位说过,大心凡夫。这一个法会就是表演给大心凡夫看,让大心凡夫看到这个盛况就回头,就得度。除了大心凡夫之外,其馀的九大类这一些大众都是诸佛、大菩萨来表演;释迦牟尼佛唱主角,他们来唱配角,这个诸位必须要晓得。一个道场,一个法会,只能有一个主席,不能有两个。讲经的道场只能有一个主讲的人,其他的都要以学生的方式、态度来赞叹,从旁协助,使教学的效果影响能深能广,功德就无量无边。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明白。这些出席的大众,他们的地位,我们也要清楚。地位确实有高、有下,但是高下我们没有办法测度,我们不知道。因为里面许多叫大权示现,有真的是初住菩萨、是十信位菩萨,也有是大菩萨,甚至於诸佛来表演、来示现,我们怎麽会知道?像唱戏一样跑龙套,跑龙套里面可能有一、两个是他的师傅,其馀的也是学生。我们表面上看到他们身分是一样、装扮是一样,实际里面地位不相同。华严会上你才晓得这里面不简单,这些示现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启示。希望我们同修在这一部经典里面,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然後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帮助我们过这一生美满的人生,把我们的境界真正的向上提升,超凡入圣。超凡入圣,提升自己的境界,给诸位说,没有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切都照旧,决定没有两样。但是心理不一样,过去我们心迷、不觉,现在心放光明,觉悟了;从前愚痴,现在有智慧,这就不一样。以前日子过得很辛苦,现在苦日子里头好快乐,那怎麽会一样?华严带给我们的好处就在此地。经文,每一段经文都有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告诉我们他是属於那一类,刚才讲总共有一百七十五类,他是属於那一类。第二段举几个代表,通常都是举十个人,华严用十代表圆满。这一类的人,我们从这十个代表名号里面,体会它的用意。末後说这一类人的修行、证果,给我们所作榜样,给我们所作示范。大众当中,开端四十众当中又分为两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同生,第二个大段是异生。同生众,都是菩萨;异生众里面,这是讲有凡夫,刚才说过,诸位要记住,凡夫是佛菩萨表演,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不能参加这一会,是佛菩萨表演凡夫给我们看,教我们如何学习同生里面菩萨众。
  二)、标 数 辨 类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这一小段就是“标数辨类”,说出人数多少,这个人数太多太多。“佛世界”就是我们通常讲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个佛世界,有十个佛世界。把这十个佛世界磨成微尘;磨成细粉,细粉磨得再细,我们肉眼还看得见,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佛在经上有个比喻,形容微尘是多小。佛说小尘比这大一点,我们肉眼仔细去观察还能够看得出来,牛毛尘。牛毛比较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尘在那个地方不会掉下去,牛毛端面积里头可以能够放一个小尘,这讲牛毛尘。大概眼睛好一点的人,能够可以看出来。把牛毛尘再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更小,佛讲羊毛尘;羊毛比牛毛细很多。再将羊毛尘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愈分愈细,也就是七分之一羊毛尘叫兔毛尘。再将兔毛尘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很小,大概我们的肉眼没有办法看见,佛说叫水尘。水密度很大,当中有空隙,这是我们现在知道,现在有一点科学常识都晓得。这一粒尘在水里面自由的游来游去,没有障碍,我们肉眼看不到。水尘还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尘;金是金属,五金:金、银、铜、铁、锡。五金的密度比水大,但是还是有空隙,在高倍显微镜之下看得出来,还是有很多空隙。金尘就是在金属空隙当中游来游去,也没有障碍,这还不是微尘。把金尘再分,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尘。这就小了,很小很小了,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原子、电子。佛经里说这个还不是最小,这微尘。微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这就更小。色聚之微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佛说不能再分,再分没有了。极微之微也叫邻虚尘,跟虚空做邻居。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菩萨的天眼能够看到色聚之微,如来的天眼能看到极微之微。这是讲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个数,你说有多少数?不是恒河沙数能比,恒河沙太少太少,简直不能比。来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有这麽多,这都来绕佛。数量我们知道。身分是“菩萨摩诃萨”,这就是类,菩萨这一类,他们摆在第一位。他们跟佛是同生性,也就是说佛用的真心,不是用妄心,这些菩萨们也都用的是真心。诸位同修要知道,世尊告诉我们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不是同生性,是异生性。所以我们讲佛也要搞清楚,佛也有很多种,他是那一种佛。当然十法界里面的佛是异生性里面最高,为什麽叫异生性?他依旧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跟佛就不一样,同、异是从这里分。佛是用真心本性,不用八识,转八识成四智,这就同生性。这是经论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清楚,必须得破一品无明,你才见一分真性。由此可知,见思烦恼断了,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六道生死永远断了。再破尘沙烦恼,尘沙惑,这是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四个不同的阶级尘沙惑断得多少。尘沙惑断尽,再破一品无明,这就出了十法界,跟诸佛如来就同生,就同生性,从此以後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所以说到同生性,你一定要晓得,一真法界的菩萨,不是十法界。底下讲的这些菩萨,这麽多的人数、菩萨全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讲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十信不讲,因为十信还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十信菩萨没有见性,无明没破。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我们讲圆教,他的断证功夫等於小乘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这个我们要晓得。初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相同,可是智慧、道力不相同,智慧、道力初信位的菩萨比须陀洹高得太多。七信菩萨思惑断尽,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尽,在小乘四果罗汉,四果罗汉也是把见思烦恼都断尽;这是说断烦恼,七信位的菩萨跟小乘四果罗汉相等。可是智慧、神通、道力比阿罗汉高出就太多太多,阿罗汉不能为比。所以十信行满,破一品无明证初住位,这才成法身大士,《华严经》上从这里算起,十信位不算,从初住算起。圆教的初住等於别教的初地,《华严》是圆教。他们是菩萨。“菩萨”,清凉大师有三个解释,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第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这是从境界上立名。我们今天所求是什麽?“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学佛学求什麽?求觉悟,不是求发财,不是求世间名闻利养。世间人学佛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多儿女,求这些。这些东西在佛法里能不能求得到?给诸位说确实可以求得到,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你要晓得,那些所求在佛法里叫鸡毛蒜皮,太小了。有智慧的人到佛法里面来求,求大菩提,你得到大菩提,这世间所有一切法你都自在;换句话说,没有一样你得不到,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得到。所以心量要大,要有智慧,我们学佛求的是什麽?我们是求作佛,大菩提就是求作佛。佛是什麽?佛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有人问:成佛什麽意思?成佛简单的讲就是成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很恰当,不为过。我们要学佛,就是要学“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的目标订在此地,这是我们的希望。“萨埵”是梵语,翻成意思是众生,佛所教化的对象,就是我们本人。我们是众生,我们今天发心求大菩提,你只要这个心发得恳切、发得很真,又不退转,恭喜你,你现在摇身一变菩萨了,你不是凡夫。真菩萨,不是假菩萨,你是初发心幼稚园小小班的菩萨,也不错,算是菩萨。那一尊佛都是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今天真的明白、真的回头、真的想学佛,头一个我们取得了菩萨的身分,我们有一个纯正的目标,有一个纯正的方向,努力精进不懈。这是菩萨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这都是佛在经上讲,“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是能求之人”。这里面就有能求、所求,合起来称为菩萨,这个意思不难懂。第三个意思,萨埵有勇猛的意思,我们常讲勇猛精进。古时候的印度人无论做什麽事情,如果发愤勇猛精进都称为萨埵,但是不称菩提,都叫萨埵,所以萨埵有勇猛精进的意思。菩提萨埵就是对於大菩提勇猛精进的去求取,这个人就称为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都舍掉,“菩提”取一个“菩”,“提”不要;“萨埵”取一个“萨”,“埵”也不要,所以中国人简称作菩萨。你要讲给古印度的人,他听不懂,他要听菩提萨埵,他听懂;菩萨,他听不懂。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习性中、印不相同;印度人喜欢麻烦、喜欢重复、喜欢很罗嗦,跟我们中国习尚不一样。中国人说话最怕重复,印度人喜欢重复,喜欢你不断的重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其实不断的重复是有好处,加深印象,特别是对於末法众生更有必要。所以一部经多次来讲解、多次来学习,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利益。听一遍不可能,那能记得住?今天听了,到明天也许还记得一点,後天大概忘了一大半,再过一天完全都没有,怎麽行?必须常常听。现在我们得科学技术的帮助,我们讲过之後留着有录像带、有录音带,就有机会重复去听。在从前困难,老师只能给你讲一遍,不会讲第二遍,所以听经的机缘就非常非常难得。现在得力於科学的工具,方便太多了,我们要善於利用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学习。这菩提萨埵。末面还有一句“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这里头两个意思,菩萨通常是讲三贤位的菩萨,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修学这些位次我们称他作菩提萨埵。再往上提升,登地,十地菩萨,地上菩萨我们就称他为摩诃萨。摩诃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大,就是大菩萨。菩萨摩诃萨:菩萨以及大菩萨,这是把菩萨四十一个等级全部都包括。摩诃萨里面包括等觉菩萨,等觉称为十一地,法云地是第十地,等觉称为十一地,这称为大菩萨。大也有四个意思,其实都是教我们。第一“愿大”,一定要发愿求无上菩提,要发这个大愿心,不甘心学小法。第二“行大”,要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真干;决不是说说而已,要认真去做到,说到决定要做到。第三“时大”,就像大乘经上讲尽无量际劫,永远没有休息。成了佛,成了佛倒驾慈航,再退到菩萨位,还要学习、还要度众生。诸位要知道,未成佛之前你的修行确实是自利,自利当中有利他。成佛之後你的自利圆满,还要不要学?要学,还要当小学生,还要跟一般小学生一样的认真、一样的努力,绝不含糊。为什麽?表演给没有得度的那些人看,表演要表演得逼真,不能露出马脚,假的那不行。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示现托胎、出生,在中国历史上,诸位同修熟知善导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近代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到我们世间来投生就八相成道。不过示现的不是佛的身分而已,示现的是一个出家比丘的身分,这就是应以什麽身分得度,他就示现这个身分,他装得很像,也装糊涂。印光大师他就是装糊涂,最初示现的时候还谤佛、谤法,示现读儒家的书,毁谤佛法,然後觉悟了,见到佛法才知道佛法的好处,才修忏悔,都是表演给我们看。为什麽?念儒书的人谤佛、谤法的太多,他要劝导他们,先是表演跟他们一样,然後他回头,用这个方法启发这些人。不仅仅是言教,身教比言教效果更要广大,他用这个方法。一切诸佛菩萨无论是在因地,或者是在果後:成佛之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往後我们在这个经文里面看到,这一百七十五类几乎普遍都是。才看到诸佛如来无尽的慈悲,他们这个时间无量劫的无量劫,没有限制。第四“德大”,他的德行,德行就是要给九法界一切众生作好榜样、作模范。菩萨无处不现身,九法界当中他可以现佛身、现菩萨身、现比丘、比丘尼身、现在家居士身、现长者身,或者现古时讲宰官身,就是现在作官、从政的人员,也能示现工商界,也示现贩夫走卒,所有一切贫富贵贱之身、男女老少之身,统统示现。各行各业,在这个里面教给我们怎样作榜样、怎样作模范,怎样跟社会一切大众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菩萨的示现有一个最明显的地方,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不难发现,菩萨不为自己,菩萨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如果还有一点自私自利的意念,决定是凡夫,不是菩萨。为什麽?连小乘初果都无我,何况法身大士怎麽会执着有我?我们从前初接触佛法,读经、听法,学了一些皮毛,总觉得小乘大概还有我、法二执,到以後念到《金刚经》这才恍然大悟。《金刚经》上世尊说得很清楚,须陀洹,这是小乘初果,如果自己还以为我已经证得须陀洹,他不是真的须陀洹。说明了连须陀洹都离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须陀洹已经做到了,他才能证小乘初果。过去我们没想到过,总以为破四相一定是大乘很高菩萨的境界,那里晓得小乘初果就做到。由此可知,我们如果四相还都在,这功夫那里能算成就?没成就。
  诸位要晓得,四相一个破了,其馀三个都破;不可能说四相我只破了一相,还有三相没破。这是佛法里面讲增上慢,这是傲慢,没有证得,自己以为证得,这是你产生的错觉。一条破除了,统统都破了;一条没破,全都存在。正像《印光大师文钞》里头有一个小故事,在那一段我记不得,这是很早很早初学佛的时候读印祖《文钞》有这麽个印象。有一位在家居士参禅,相当的傲慢,他给印光大师写了一封信,他参究说他的成就,《五灯会元》里头一千七百则公案,差不多我统统都参透,只剩下几条;一千七百则公案全都参,还剩下几条。印光大师回他一封信,说你只要有一条没有参破,一千七百则统统没破;你要是有一条参破,一千七百则统统参破。这封信很有效,这个人也还不错,接到印光法师这封信之後不参禅,跟印祖念阿弥陀佛。真话,不是假话。最怕是自己没有慧眼,产生了错觉,那个亏就吃大,他要不遇到印光大师指点他,他回不了头来,这一生空过了。没有印光大师这样的声望、威德,别人跟他讲,他不相信、他不服。这是德大。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华严会上这些人,可以说都是跟毗卢遮那如来多生多劫结下很深的缘分,都不是普通人。
  三)、列 名 结 数〔一〕同名菩萨【列名结数】文里面大概是有三段。第一段是把人数给我们列出来,人数里面有同名、有异名。前面十位同名,同一个“普”字,後面十位每一位名字不相同,到底下会跟诸位讲到。末後这一句是结数,这一类的菩萨人数有多少。我们先看:【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
  同名是普,这十位,第一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把他搞清楚、搞明白。名号的意思很深,诸佛菩萨既然都无我,还有什麽名?诸位要知道,名:佛菩萨的名都是教学用的、都是表法用的,让你看到这个名字就想到这个意思,顾名思义,要认真的去学习。我出家,师父算是不错,给我取个名字叫“净空”;常常想到我有没有清净、有没有空?如果不净、不空,名实就不符。可见得名号自度度他用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的。一切诸佛所修学的法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结总不外三大类,三大类就是用三位菩萨来作代表。这三位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我们称他们三位叫三大士,在大乘法里面非常重要。佛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因这三个法门而成就,圆成佛道,修这三个法门。所以这三大士对我们来讲就是无比的重要,我们一定要学习。可是三大士的根基,诸位要晓得是地藏,所以在中国大乘佛法里崇尚这四位菩萨,大乘经上讲三大士,中国人把地藏菩萨加进去。四大名山,这四位菩萨就像一个房子四根柱子一样,少一个都不可以,这个房子才能够建立、才能够坚牢。地藏菩萨是讲孝敬,这是根。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所以这个根是孝道、是师道。不但是佛法里面作菩萨、作佛要以这个为根本、为基础,世间法里面也是以这个为根本、为基础。我们中国人知道,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古圣先王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不着重教育。《礼记:学记》里面所说,《学记》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哲学,教育的思想,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古圣先王教给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你建立一个政权什麽东西最重要?教学。教学的内容是教什麽?教孝、教敬,一定要教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你这个国家一切都能上轨道,才能长治久安。疏忽了教育,没有不失败。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以礼治天下,不是以法律,现在人讲法治。法治还不行,用什麽?用武力来统治,用警察来统治、用军队来统治,那就更糟。最高明是用礼,礼就是教学,人人自动的守法,自然的守法、守规矩,不敢犯法,为什麽?犯法对不起父母,自己作奸犯科,让父母在社会上不能做人,没有面子。对不起老师,老师怎麽会教出这样学生?自动的守法,这个高明,教学的效果。地藏菩萨代表这个。观世音菩萨是把孝敬发扬光大,把孝顺父母的心、尊敬师长的心展开、拓开,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这个社会它怎麽不祥和?人与人间自然和睦相处。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就像一家人一样,父子相亲,真正是相亲相爱、互助合作,人才能过美满的一生,才能过到幸福的一生,用什麽方法能达到?教学。所以观音菩萨就是把这个法门发扬光大,大慈大悲。文殊菩萨代表理智、智慧。住真实慧,慈悲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而不是“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为什麽变成祸害?方便为什麽变成下流?里头没有智慧,感情用事,就坏了。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代表理性,不是感情用事。普贤菩萨代表实行,用现代的话叫落实,普贤是完全落实。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到这里是一小段,这十尊菩萨是同名,十普,我们先看这一段。前一次跟诸位提到,诸佛菩萨的名号都是随缘建立,佛菩萨没有名号。不但没有名号,连身相都没有,他的身相也是随缘变现,正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应以什麽样的名号能利益众生,他就建立什麽样的名号。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那个名号是随便建立的,不是有什麽一定的意义,想怎麽样建立,不是的,都是随着众生。名号里面就是度众生的一种方法,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譬如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何尝有相?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这个世间的人妄想、分别、执着很重,总认为一个人要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人叫大贵人。世间人有这麽个妄想、分别、执着,佛就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满世间人的愿望。世间人一见到,这真的是大贵人出现,希有难逢,所以相是这麽建立。名号也是如此,名号必然是纠正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最严重的业习病根。佛看到这个世间的众生,习气很重,烦恼很多,这是六道轮回、恶道根本的原因。佛要用名号的方法来对治,所以就观察所有烦恼习气里面,第一个是对人没有慈悲心,都犯了自私自利的过失。世间人讲自私自利,这是迷惑颠倒,自私决定得不到自利,正如同损人决定不可能利己。怎样才能得到自利?利他才能得到自利,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道理,这个世间人知道的很少。所以佛在经上常讲,阎浮提众生、娑婆世界的六道凡夫迷惑颠倒,佛讲的是事实,确实是如此。因为没有慈悲心,所以佛的名号上就要用“释迦”,释迦是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就是能够仁慈,对待人能仁慈,所以翻作“能仁”。这名号意思多好,我们一念释迦牟尼佛,念到释迦就要想到,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仁慈。仁慈,用现代的话来说,就要真正存心关怀别人,爱护大众,全心全力协助一切众生,这就是释迦的意思,我们念这个名号就没有白念了。“牟尼”这两个字是“寂默”的意思。佛看到这个世间的人心很不清净,所以名号里头用牟尼,牟尼的意思就是清净心。对自己心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名号是这麽个意思,所以名号治病的。我们念南无本师,南无是归依、礼敬;本师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根本的老师是什麽?是仁慈、是清净。说老实话,释迦牟尼佛也并不是希望你天天念着他,念着他他听到耳朵都发痒,那还能受得了吗?你要懂这个意思,天天念仁慈,天天念清净,一定要把自己仁慈的心念出来,把自己清净心念出来,这叫真正念佛,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由此可知,佛菩萨建立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功德在那里?把自己真心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给念出来。能仁、寂默是我们自性里面的性德,不是外面来的,我们现在忘掉了、忘失了。佛用这个方法让我们常常忆念,忆佛念佛,佛是自性佛,不是外面的佛。大家修净土,常常听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释迦牟尼佛又何尝不是自性释迦?要懂这个道理。念观音菩萨,自性观音。我们这样念佛就没有白念,这样念佛真正得利益。所以诸佛菩萨名号千差万别,都是依智慧、依他的行德,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完全是对治凡夫的烦恼、习气、愚痴,名号从这里建立。清凉讲这名号是“随宜别标”,就是随便建立。但是它有原则,不是我们凡夫这个随便,它是方便建立,正是所谓善巧方便到了极处。经上说,学生坚固的菩提心,一定是从老师那个地方学得来,老师是学生的增上缘。学生迷的时候没悟,老师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开悟,教导他修学。这个里面最重要劝他发菩提心,要告诉他什麽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修学大乘的根本。我们在前面如来果地上的十种身,第一种菩提身。菩提身从那里来?从菩提心来。你如果真正发了菩提心,这个身就是菩提身,境随心转,相随心转,这个身怎麽不是菩提身?佛的身是菩提身,我们这个身也能转成菩提身,一定要得老师详细的开导,细心指导我们修行。修行实在讲就是生活,把我们生活里面许许多多的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凡夫的生活那有没有过失?一定有,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深,不知不觉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它就起现行;现行就是它起作用,烦恼习气起作用。起这个作用很可怕,这个作用是造轮回业。诸位要晓得,烦恼习气是轮回心,起作用的时候造轮回业,你怎麽能出得了六道轮回,轮回业里面必然是恶业多,善业少;换句话说,变现出来的果报,我们在三途的时间就长,三善道的时间就短。佛在经上讲,六道众生是以三恶道为故乡,是你的家乡,你在家乡住的时间长;你现在到人、天两道来是观光旅游,时间很短。佛这个比喻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句句话都是讲事实真相,我们不能没有警惕。高度的警觉心就是菩提心。菩提这两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轮回的真相明白了,十法界的真相也明白了,诸佛菩萨所住的一真法界也清楚了,这叫觉悟。觉悟之後你才会发愿,希求的愿,求脱离六道、求脱离十法界,求生净土,愿就自然生了。这就是菩提大愿,菩提大愿是从菩提心生的。有愿一定有行,行就是你的生活,你处事待人接物,你的思想行为是觉悟人的行为,觉者的行为。觉者是佛菩萨,换句话说,你觉悟之後,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不是过凡夫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希有的转变,不可思议的转变,转凡夫成佛菩萨。所以菩萨成佛在那里成?就在你现实生活当中成,就在你日常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作菩萨、作佛,佛在《华严经》上这样教给我们。我们起心动念,完全与大方广相应,完全与戒定慧相应,使我们自己的思想、言行、生活、工作跟本经所说“大方广”融成一片,这就叫契入。入这个境界就过“佛华严”的生活,你在现前生活里面得大自在,在现前生活里面开大智慧。教我们的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菩萨众里面普贤菩萨的名列在第一位。华严会上普贤是长子,文殊是庶男,普贤名字这麽样建立。经上又说,如果是诱导一切有情众生趣向菩提,向这条路上走,而以四摄法来帮助这些众生,四摄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种善巧方便,他就可以称为金刚王菩萨。这名号是随着变,一个人可以建立几百个名号、几千个名号、几万个名号,常常用的。对那一类的人,用那一类的方法教化,菩萨名号就随着变。如果是以大悲心,大悲,坚定的大悲,永远不会退心的大悲心,这个菩萨就可以称为金刚爱菩萨。如果示现随时随处修一些小善,见到别人修一些小善,菩萨就赞叹,他就能称为金刚善哉菩萨。如果他发心修布施,布施的心非常广,布施的行跟他的心相应,清净布施、平等布施,菩萨就立一个名号叫金刚宝菩萨,也可以称之为虚空藏菩萨。诸位在经上念到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另外一个名字叫金刚宝菩萨,那个心就像虚空一样,勤修布施,不疲不厌,所以有这个名号。能以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菩萨就叫金刚日菩萨;日是太阳,光明遍照,叫金刚日,也叫金刚光菩萨。还有一种人行菩萨道,无论什麽人有了困难去向他求帮助,他是来者不拒,从来不会叫人失望,这就叫金刚幢菩萨。将来我们在这部经上都看得到,菩萨慈悲,真的是有求必应。另外有一种像弥勒菩萨一样,布袋和尚一样,每一天表现得欢欢喜喜,以欢喜心接引大众,这个菩萨就可以称为金刚笑菩萨;满面笑容,消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谚语里面所谓是“一笑解千愁”,菩萨为我们示现。能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当中丝毫不沾染,宗门的大德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表现这种形象来帮助一切众生,这是金刚法菩萨。善用智慧,帮助众生断除烦恼,这就是金刚利菩萨;金刚比喻猛利,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愿意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佛家里面说法轮转,不疲不厌,那个地方有众生请,他一定会到。菩萨行,我们现在没法子。我现在在此地,几乎每个星期都收到海外许许多多地方请我去讲经,言辞很恳切,我也很感动,“法师您来讲一天都好”,我不是金刚菩萨,我是金刚菩萨就会分身,这个没有问题。我现在不能分身,所以现在我们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只能把我们讲经的录像带送过去。如果每个地方来请,我们都要去,这一部《华严经》恐怕五十年都讲不完。我们现在预定是五年把它讲完,所以这五年当中就要守在此地,那里都不能去。把这部经完成之後,我们再到其他地方,各处去走走。谢谢大家的关怀、好意,这是一定要请大家原谅。我们要以这一次的法会为重,这个法会的因缘非常难得,很不容易,到此地来看到的都清楚、都明白。这就叫金刚因菩萨,常转法轮无有疲厌,也叫做金刚转法轮萨。以如佛一样的无碍辩才,说法无畏,这就是金刚语言菩萨。佛是以度众生为事业,我们常讲如来家业,如来家的事业是什麽?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来家的事业通常也叫做佛事,可是现在“佛事”两个字已经被大众曲解、错解。什麽叫佛事?为死人念经超度叫佛事。这个诸位要记住,佛经里面看到佛事,不是这个意思,佛事是觉悟众生之事,称为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事就是事业,所以佛事两个字你从字义里面去解释,觉悟的事业。帮助自己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些事才能称之为佛事。我们荷担如来家业,把如来的事业我们承当起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佛家的事业,这称为金刚业菩萨。为什麽菩萨都用金刚两个字?金刚是智慧,说明佛法的修学智慧是根本,决定不能离开智慧,离开智慧就不是佛法。离开智慧,人迷了,有智慧你才会觉悟。坚定誓愿,譬如你发的四弘誓愿,你的愿心非常坚固,决定依照这个大愿去修学,一定要满足这个大愿,这个菩萨是金刚护菩萨,也叫金刚甲胄菩萨。有能力降伏一切魔王外道,这就叫金刚药叉菩萨,也称为金刚牙菩萨。坚持诸佛所传精要的法门,最重要、最精彩的法门,他能够坚持守住,依教奉行,这叫金刚拳菩萨。由此可知,菩萨的名称确确实实是善巧方便建立的,那有一定名词?在近代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常常用文字跟大家结缘,他的书法好。他给人写字,下面的落款,自己的名字是随时想的,没有一定的名字,统计他的名字,恐怕有一、两百个名字,他就懂得这个道理。对一个人、对一桩事情,他就用一个名字,没有一定。以名字来教化众生,这就叫随顺便宜而建立。我们现在看了这一段经文,有十位菩萨,名字都有一个“普”,所以叫同名菩萨。名号里都有一个“普”字,显示虚空法界的总相,总相里面的德相,这个含义我们要能够体会。任何一种德行,像我们刚才略说的,无论那一种德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极小的善,不要认为善太小,极小的善行也遍虚空法界。小善如是,小恶也如是,不要认为小恶没有关系,小恶也遍虚空法界。所以古德才劝我们,不要以为善小,你不肯去做;不要认为恶小,随便犯一点没有关系,你全搞错。极小的善、恶都遍虚空法界,十普菩萨在此地先把这一桩事情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里明白、觉悟,就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学习、如何修行;断小恶,修小善,积小善就成大善,不能不知道。後面我们现在没念到,後面也有十位菩萨叫异名,每一尊菩萨的名号不一样,没有同名。他们在此地代表什麽?这二十位菩萨是总代表,代表法界里头的差别相,十普菩萨是代表法界里面的共同相。差别相里面有差别相的德相,总相也好、别相也好,诸位必须要知道是一个法界。十普菩萨里面,普是别中之总,别是总中之别,总别是一不是二。总异、别异,在佛法里是这个讲法,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在这部经里面讲得特别清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是怎麽修行成佛?证到究竟圆满的果德怎麽修?佛在此地告诉我们,都是修普贤行成就。所以很肯定的说,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普贤行多麽重要。普贤行怎麽个修法?一定要有普贤心。普贤心是什麽?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界限、没有彼此、没有人我,所以极小之善都遍虚空法界,他怎麽不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普贤菩萨代表总,自性的普德,总相。总中有别,别中有总。在《华严经》里面,如果把前面十信位也算进去,五十一个菩萨。五十一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都是普贤菩萨。有初信位的普贤菩萨,有二信位的普贤菩萨,一直到等觉位的普贤菩萨,这就说明总中有别。总中有别,五十一个位次不相同,阶位不相同,但是每一位菩萨心都普。不同当中还有同,同中有不同,我们要体会这个义趣,然後才知道普贤行我们现在可以修,佛说《华严》对我们来讲,就有切身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是说我们听了这个经太大、太深、太高,我们只有听听而已,做不到,得不到利益,那我们何必学它?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到,你就是华严会上的有缘人。华严会上十类之机,我们也必然是其中之一,否则的话这个法会你怎麽会遇到?同样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三百多万人,那些人为什麽遇不到?你为什麽偏偏遇到?总是有缘,有缘就来相会。既然有缘,我们要珍惜这个缘,希望藉这个缘在这一生当中有真实的成就,这样就好。所以把这十位菩萨摆在第一,将异名十位菩萨摆在第二,其实异名十位菩萨又何尝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差别相而已。下面我们简单先介绍第一位上首“普贤菩萨”,“普贤”这两个字是什麽意思。清凉大师依据经论给我们做了几种介绍。第一种“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是从自体上来说。如果就这个讲法,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普贤菩萨,我们也是,我们不修普贤行也是。为什麽?它从体上讲,从自性本体上所说,正是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从性体上说。诸佛如来他的性体周遍法界,为什麽周遍法界?实在讲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所变的法界无量无边,能变的那怎麽还会小?绝对不会小。佛在楞严会上比喻得很好,佛将我们能变的自性、真心比喻作太虚空。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能够感触到最大的就是太空,虚空是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许许多多的星球都在虚空里面。佛把虚空比喻作我们的真心,比喻作我们的本性,能变的;法界是所变的,所变的法界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这是真心所变的法界,法界有多大?佛的比喻像太空当中的云彩一样。我们晓得云彩跟虚空比差得太远。佛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在我们真心里面,就像太空里面的一片云彩一样,那个大、那个小,这不是很清楚、很了然吗?诸佛如来的真心如是,菩萨真心也如是,我们凡夫乃至於畜生、饿鬼、地狱,那一个众生的真心不如是?所以从这上来讲,个个都有“普”的意思。随缘成德就叫贤。佛菩萨随净缘,作佛、作菩萨、作声闻、作缘觉,成就他的德能。我们凡夫随染缘就变成六道,六道也有德、也有能,怎麽不是贤?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就是从自体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统统本来是普贤。大经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是本来成佛,说你本来是普贤,这那里过分?不过分。从自性性德上说,给诸位说,我给你讲你本来是观音,你本来是地藏,这个话一点不过分。你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切诸佛菩萨的形象、名号,都是自性变现出来,自性圆满具足,丝毫不欠缺;从理上讲,从心性上讲,我们都是。然後你就要明白,本来是现在不是,你要去找这个原因,现在为什麽不是?本来你是神通广大的普贤菩萨,现在变成可怜的凡夫,我们找原因,原因找出来之後,把原因消除掉,我们自性普贤不就现前吗?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头讲得好,他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以他这一句话的原则来说,自性普贤本有,自性众生本无。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换句话说,我们成为普贤菩萨就有可能,这不是假的。烦恼的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无,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於是我们断恶修善得到理论的依据,超凡入圣是有根据,不是随便说。诸佛菩萨有,有这个理论依据,我们凡夫也有这个理论依据,这个道理凡、圣没有差别。只要我们认真、发愤、回头、觉悟,怎麽不能成普贤菩萨?普贤第一个解释,我们听了很欢喜,给我们修行证果带来了无比的信心,因为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清凉第二个解释就是我们要用功从那里下手?第二个解释是“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这是就诸位普贤来说。诸位,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菩萨,到法云地五十个位次,我们今天发心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不是假的也是真的。可是自己不要太显得骄傲,我是普贤菩萨,那就完了,你完全迷惑颠倒,你在这里听经把意思全听错了,那有个傲慢的普贤菩萨?没有。所以这四个字要记住,“曲济无遗”,曲是委曲婉转,济是救济,我们现在有难,我们现在有什麽难?我们有烦恼、我们有妄想、我们有执着,这个麻烦大了,这就是灾难。一定要委曲求全,要委曲去修学,学什麽?学佛、学菩萨,学诸佛菩萨的发心,学诸佛菩萨的修行。修行,学他的生活,学他处事待人接物,从那里学?经典上学,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处事的道理,都在这部经上。这个经上讲的什麽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的道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存的什麽心?用什麽样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他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他们的行跟我们的行也不一样。我们是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人家是菩提心,修的是菩萨行。我们如何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转我们轮回业为菩萨业,这就是曲济无遗。前面讲过大菩萨四种大,要记住。四种大里头有时大,长时间的修学,这不是短时间,决定不退转。从初信位逐渐逐渐向上提升,升到法云地,这是五十个阶级。好像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要念到五十年级,这才叫邻极亚圣。这不是大圣,大圣是佛。亚圣是谁?等觉的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称为亚圣。法云地的菩萨跟他就很接近,做邻居。在这五十个阶位当中,我们都要虚心的学习。一一行全是普贤行。一一行里面我们很难抓住纲领,修学就不方便。普贤菩萨非常慈悲,将无量无边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十大类,十条纲领,你好记、你好掌握住。这十大纲领就是本经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行法:修行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你就真的修普贤行。真正修普贤行,你现在就是普贤菩萨。我们今天在此地开这个法会,与大家共同修学,实在讲真正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同修们转凡入圣,真正是希望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提心,转轮回业为普贤菩萨事业,这个法会才真正殊胜到极处,必定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不仅保佑新加坡这个地区,保佑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真干就真有效应。虽有效应,不要居功:众生的灾难,我救他们的,我度的;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救别人?那个心就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天天在做、念念在做、时时刻刻在做,绝不着相,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决定不居功。我这样做,应当这样做,众生得福我欢喜,一句话不要说。佛在经上教给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十大愿王要细说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单说这十条大意,我们在《无量寿经》“德遵普贤”这段经文里面给大家详细介绍过,我们明白了之後要真干。从那里转起?从改心转起。没有接触这个经典,我们起心动念还都为自己,还有个自己;学这部经之後,从今而後把为自己这个念头断掉,决定没有。转成什麽?转成为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为众生,不是为我,没有我。我今天吃饭为一切众生吃饭,穿衣为一切众生穿衣,没有自己,这个身是帮助一切众生做事的工具,你要维护这个工具;要为自己不需要这个身,身也没用处。所以这个身在这个世间是为佛工作,为佛法工作、为一切众生工作,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世间人为谁活?为我自己活、为儿女活、为家亲眷属活,他为谁活?普贤菩萨示现的身,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生活,这个念头一转就与普贤菩萨相应。心转了,习气还没舍掉,慢慢来,所以这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断习气,到登地的时候大概习气差不多快断尽。长时间的修学,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与十大愿王相应。这十愿,一愿里面就含摄一切愿,不是每一愿独立,愿愿是连锁,愿愿是交融,融摄。任何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切愿,任何一行里面也圆满具足一切行门,我们要这样修行就对,这个修行方法是所有菩萨行里面最殊胜,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个说法,“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这讲法是专指等觉普贤,我们又称当位普贤。在《华严经》里面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这些菩萨,这一位普贤菩萨是等觉的普贤菩萨。德周法界,“德”简单的讲就是十愿,愿里面有行,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罗蜜;十愿跟十行是交叉,也是圆融含摄。每一愿里面具足一切愿、一切行,每一行里面也具足一切行、一切愿,所以才德周法界。至顺调善,至是到极处,到顶头;顺是随顺法性,与法性没有丝毫的违背。在我们这个经里面,经题上讲“大方广”,大是性体,方是性之相,广是性之作用,所有一切的行愿都与大方广体相用相应而不相违,这叫至顺。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起心动念就不顺,何以故?佛在经上常讲“真心离念”,你还有个念头,不相应。你从今天之後什麽念头都没有,把所有念头断掉,相不相应?不相应。为什麽不相应?无想定,你搞到四禅无想天去,完全搞错。这怎麽办?起念头,不对;不起念头,又不对,怎麽办?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给你说个老实话,有念跟无念是一就对,这个事情可难,好不好懂?真不好懂。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就对,这个念叫正念。落在一边都叫邪念,有念是邪念,无念也是邪念;有念落在妄想,无念落在无明。我们凡夫是很可怜,起心动念不是落在妄想,就是落在无明,总没有办法向菩萨们一样。菩萨有定、有慧,他保持得很稳,他行中道,所以一帆风顺,永远没有障碍。这是佛比喻从前行船一样,从前帆船,两岸就是两边,有无两边;有边错了,无那一边也错了。河流不是一个直的,弯弯曲曲,你总是撞上滩岸,你就行不通。如何能永远保持在两岸的当中,那就要定、要慧;保持在两岸当中这叫中道,那就是菩萨所行。所以要懂得念而无念,我们来粗说,细说没法子说,这真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够粗说,诸位慢慢去体会,好在我们现在在初学。念念利益众生,这是有念;决定没有一念念自己,这是无念。利益众生,也利益自己,那就错了;利益自己,附带也利益众生,这都不是中道。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学,离念意思很深很深,其深无底,初学就从这里下手。我们有念,念佛法、念众生;无念,没有念自己,不念自己的一切享受,不念自己一切的生死,这样才行。一切享受、生死都舍掉,这个念就清净,这叫无念。念佛法、念众生,就与法性有一点相应,一切众生、一切世界是法性变现出来,不是别的。《般若经》里面所谓“三轮空”,与这个有一些相应。说老实话,不能讲完全相应,可以说多分相应,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布施、修供养、修十大愿王、修十波罗蜜,不着相。譬如布施,不着我相,不要想我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能想到对方那些人接受我的布施,他得到我多少好处,你就是有我相、有人相。还不忘我布施多少钱财、多少物品,你统统都着相。佛叫我们修清净布施,不着我相、也不着接受的人相,也把布施这些物品忘得乾乾净净,不要执着。自己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生智慧、就生正觉,这样就相应,这才是真正两边不住,与诸佛菩萨同一中道。这是普贤菩萨名号第三个解释。名字里面还有一个“调”,还有一个“善”。至顺调善,说明他的善达到究竟圆满,极小的善行都遍虚空法界,德周法界。纯善无恶,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的造作,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至顺。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说,他说自己修养的功夫,就是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一点像至顺调善的味道。夫子是示现人道,在人道里面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而又合乎规矩,我们今天讲合情、合理、合法。随心所欲,自然能够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很了不起,这是真学问、真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人道里面我们说至顺调善,可以了。普贤菩萨是在等觉位,圆教等觉位比夫子这个境界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那不能比。我们从比喻里体会这个意思,这是当位的普贤。第四个解释,“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这是讲果後普贤,果是成佛,菩萨成了佛之後。有同修问:为什麽要成佛?成了佛以後干什麽?成了佛之後,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这就所谓倒驾慈航,真正叫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这四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成了佛之後再回头以菩萨身,菩萨身就是种种身。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无论他现什麽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现什麽身都是菩萨身。观音菩萨示现童男、童女,那也是观音菩萨;示现比丘、比丘尼,他也是观音菩萨;示现居士、长者,还是观音菩萨;无论示现什麽样的身统统是菩萨。於是我们晓得诸佛菩萨也遍满虚空法界,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果是讲果报,果报达到极处,这叫普。不舍因门,因是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换句话说,普贤菩萨成佛之後,他教化众生的对象圆满了。不但是十法界的众生他统统要度,连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法云地的菩萨,果後的普贤菩萨也要度他们,也要帮助他们。成佛之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尽虚空、遍法界那个地方有情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诸位听到这些话不要害怕,成佛之後事情这麽多,算了,还是不要成佛。一天到晚不是太忙,忙得不亦乐乎,不累死了?我们凡夫听到这个真的害怕,你不晓得佛菩萨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会累;你也不会觉得很忙,也不会觉得很累,为什麽?自然的感应。众生有心感,佛菩萨无心应。因为无心,所以他才无所不应,有心就做不到。有心顶多你能应付一个人、两个人,你不能应付尽虚空、遍法界,无心感应。无心为什麽能感应?这是性德,自性本能如是。所以具足无量的智慧,同时能变化无量的身形,自自然然变化,不需要通过思考,没有思考。尽虚空、遍法界应化、度化众生,绝对没有疲倦,绝对不会有辛苦。如果你觉得还有疲倦、还有辛苦,那是什麽?我工作很多,我到处要去奔波,去教化众生,那是凡夫心,那不是佛心。为什麽?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菩萨永断妄想、分别、执着,他怎会起心动念?无心而应,我们知道这个才叫得大自在。就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来说,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辛苦,每一天不是讲两个小时,每天讲两个小时,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有限;在我们想像当中,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不会少过八个小时。我们想这个很累,要说这麽多话,应付这麽多人,来的人都是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思想、奇奇怪怪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为他解答,一个一个帮助他断疑生信,那不是非常辛苦。真的,我们吃不消,一天讲八个钟点,谁能吃得消?可是佛在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没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讲经说法叫谤佛。这个话我们又听不懂。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无说就不累,就没事,他能到这个境界。他为什麽能到这个境界?因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为什麽讲个几分钟就觉得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我讲这麽多,我应该累了,就累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佛在经论上讲多少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念头生的。所以你没有念头,一法不生。永嘉大师讲“觉後空空无大千”,觉是觉心离念,觉心没有念头,所以没有一法;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也没有。“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迷的时候变现出六道轮回、变现十法界,觉了十法界、六道轮回都没有。佛菩萨虽现身,如未现身,虽说法,若无说法,他才得真自在。成佛之後度化众生,当然自在。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乾净,那个时候度众生确确实实是度自己。如果你发心只度自己,不度众生,你决定度不了自己。为什麽?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非常坚固,没有舍掉,你还有自、他的分别,还有自、他的执着,你怎麽能成功?你这亏就吃大。自己辛辛苦苦修行,修到最後不能成就,不知道毛病发生在那里?都在这个自私自利,念念为自己,糟了。今天,特别是《华严经》,特别是普贤法门,第一步就是舍己为人,念念成就别人,把自己给忘掉,忘得乾乾净净,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这麽作法就相应、就如法,这麽作法逐渐逐渐你就自在,你就有定、就有慧。学菩萨行,利他真正是利自己,为什麽?成就无上菩提。定、慧都要在事相上修,离开事,盘腿面壁修定,那个定里头一点功德都没有。《华严经》上这些菩萨们修定,不是盘腿面壁,他到那里修定?这个世间什麽样工作他都做,那个地方人多,他到那里去做,他在工作里面修定。定是什麽?定是不着相。不离开人群、不离开大众,现在讲做义工,工作做义工,帮助大家做事情,修福,同时在这个里面修定。修定怎麽修?很认真、很努力,精进在工作,不着工作的相,工作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修定,定在这个里面修。这个定里头有功德,不但有功德,定里头还有智慧。智慧是什麽?智慧是一切事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慧。所以你要晓得戒、定、慧是同时,不是分做三个阶段。戒就是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修福,断恶修善。戒里头具足定、慧,定里头具足戒、慧,慧里头具足戒、定,那里是分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相融。普贤菩萨是这个修法,我们今天学到了这种修行的本事,你在菩提道进展就快速。把它应用在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不可能是落在中、下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也不会在方便有馀土。我们对於名号里头含义,如果不懂得,认识不清楚,不知道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修学上,这个经念到不叫白念!成佛尚且不舍小善、不舍细行,何况我们现在在凡夫地?这要深深警惕,莫以善小而不为。清凉大师解释普贤菩萨名号,给我们说了四种,我们在此地做个总结。等觉的普贤菩萨,我们常讲位中,正是普贤菩萨的地位,悲智双运,这是菩萨的修学最圆满、最究竟的示范,给一切菩萨作好样子。十愿、十行,愿里面有行,行里面有愿;悲里面有智,智里面有悲;悲是讲行,智是偏重在愿上,没有一样不圆满。佛後普贤是倒驾慈航,他是功德已经圆满,他能够回过头来示现菩萨身、声闻身、六道身,甚至於饿鬼、地狱身,以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大慈大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行愿品》末後每一愿总结上所说,“穷未来际,无有疲厌”。这种愿行,我们今天讲用伟大两个字来赞叹,都没有办法赞叹到,没有言语文字能够赞叹,不得已用个“大”字。清凉又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说法,“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这都是经上有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圆融的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一法确确实实融摄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所讲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第一位列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的上首,这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门主。法门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主修的课程,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有主修、有选修的课程,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代表是主修的法门。这前面跟诸位说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成究竟的佛果,可见得普贤行是所有一切菩萨主修的课程。在古人的注解里面讲法门主,是这个意思。同时他也是法界体,前面讲体性周遍,随缘成德,这就叫法界本体,从体现相,换句话说,就是经题“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一切菩萨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佛经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是确实有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讲的。诸位去看《佛学字典》、看《教乘法数》,确确实实一条一条给你列出来,八万四千条。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就更多,法门无量,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个人修个人的法门都能成就,这是所谓是殊途同归。《金刚经》上所讲“法门平等,无有差别”,为什麽是平等?每一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但是每一个法门到最後的阶段,一定要跟普贤法门要会合,融合在普贤法门里面,他才能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如果他的法门跟普贤法门要不能融合,他就成不了佛,他可以成菩萨,或者是可以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行;成不了圆教的佛。如果要成圆教的佛,一定要跟普贤行会合,换句话说,跟普贤行一结合,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普贤行。这个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楚、要明白,然後我们才知道这个路子怎麽个走法,这是成究竟圆满的佛道,成佛之道。一切菩萨都成这一个道路,证如来究竟的结果,没有一尊佛是例外。我们细细去思惟、细细去体会,菩提道上就不会走错路。“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经一开端所列这二十位菩萨,前面十位同名,都有一个“普”字;後面是异名,每一位菩萨名号不相同。这里面的用意很深,诸佛菩萨的名号可以说都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而建立,因此从名号里面就能够显示他的德行。古人说,佛菩萨名号多半是根据他的智慧德能而立。十普菩萨是自性德能的总说,异名的菩萨是自性德能的别说。我们必须要晓得,所谓别是总中之别,所谓总是别中之总。由此可知,每一位菩萨都是普贤菩萨,就像《无量寿经》上所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极乐世界如是,华藏世界也如是。不仅华藏世界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一不如是,这才显示出“普”的意思是多麽的深、多麽的广、多麽的圆满。我们学这段经文,菩萨这个境界多多少少要能够领悟一些。上面已经将普贤菩萨给诸位介绍过了,我们对菩萨一定要有相当的认识,为什麽?这一位菩萨不仅仅是华严会上菩萨众的上首。我们知道华严众,华严海会的大众,祖师大德们将他们分类,分为十类,十类里面第一类是影响众,这些菩萨大概都是属於影响众。而根据本经来讲总共有一百七十多类,普贤菩萨是上首,所有大众里面的上首。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正因为菩萨是“法门主故”,这句话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法门主,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主修的法门,他代表主修的法门。为什麽不用别人来代表,要用他来代表?前面清凉大师将普贤这个名号用四段为我们介绍,末後又加了一段,总共是五门介绍,我们了解“普”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说的什麽?是我们自性的本体,所以他代表法界的理体、法界的本体。《华严》的修学,最後的目标入法界,华严家所讲入法界,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法界是什麽?法界是心性。禅家虽然讲明心见性,见性不见得是圆满,少分、多分,不是说的圆满。《华严经》是讲究竟圆满的自性,所以用“普贤”这两个字来表法。因此佛才讲一切菩萨都要依据这一个法门修学,他才能成就。菩萨修学最後的目的:成佛,成佛不入法界,你怎麽成得了佛?不但要入法界,要入究竟圆满的法界,所以一定要修普贤行。由此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修普贤行而成就。菩萨在因地上、如来在果地上,真正是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通常我们简单为大家介绍四大菩萨:地藏菩萨主孝敬,主修的课程孝敬;观音菩萨主慈悲;文殊菩萨主智慧。诸位要晓得,都是性德里面的一部分,普贤菩萨是全体,不是部分,是全体。我们介绍普贤菩萨是落实,落实在全体上。这里面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希望我们见到这桩事,听到这部经,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普贤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楞严经》上讲如来藏性。目的是要我们自己回过头来明心见性,见到自性里面的如来藏,行普贤行,这菩萨名号的功德利益,我们就真正得到,正是佛家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念佛人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读了《华严》才知道每一尊佛号、每一尊菩萨的德号,功德都不可思议。虽然是差别的德号,差别是总中的差别,总别不二,总别圆融,显示出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普贤菩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十位,这个十位,第一位是普贤。十位里面也以普贤为总,其馀九位是别。第二位菩萨的德号,“普德最胜灯光照”。我们先说“普德”,称性之德才叫做普德。譬如孝亲这个孝,称性;尊师这个恭敬,称性;见到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称性。儒家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佛家讲慈悲心。这是我们在差别事相里面来说。可是这一一差别的智慧德相,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这个“德”,差别之德,也是普贤,也称普,德普。正因为这个德行,纵然这个德行透露少分,也许在我们凡夫感触当中微不足道,小事一桩,但是这个小事称性,就不是凡夫能够见到。这个地方什麽叫称性?必须要了解。智慧、德能,应用在生活上,用在对人、对事、对物上,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就称性。如果才起分别、执着,给诸位说,当然还是称性,这不能不称性,称性不圆满,分别、执着就画了小圈圈。一看到这个人在受苦,我要帮助他,为什麽帮助他?他是我的同乡,他是我这一族。那个圈圈小,不能说不称性,说不称性那是不对;称性很局限,不是圆满。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的德能常常会现前,现前的时候与清净心相应、平等心相应、觉心相应,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称圆满的性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就叫普德。微善、小善都遍虚空法界,这个就是“最胜”。他的名号里面有最胜灯光照,“灯光”也是比喻智慧,最殊胜的灯光;最殊胜的灯光是性德的智慧光明,照明虚空法界。德号里面称为普德最胜灯光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一切众生自性德能,实在讲时时刻刻都现前,非常可惜凡夫业障习气很深重,第一念现前,第二念就把它障碍住,这是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第一念是正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譬如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的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见性见。《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十番显见告诉我们,这是真见。见性见的是什麽?色性,不是色尘,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那个人不见性?人人都见性。可是到第二念就糟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凡夫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就糊涂,就迷惑颠倒。诸佛如来的本事,永远保持第一念,绝对不会落在第二念,这叫法身大士。换句话说,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永离妄想、分别、执着,他就永远保持第一念。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缘当中,他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他成佛了。六道凡夫到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这一定是先起妄想,再分别、再执着,每况愈下。我们不是没有德能,眼能见是性德,耳能听是性德,六根的作用是性德,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所以《楞严》里面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佛如是、菩萨如是,那一个众生不如是?就是说这一桩事情。第三位,“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光”,光表智慧。“师子幢”是比喻,幢是高显的意思。高,非常显着,像现在世界上许多大都市,一定有一座很高的楼、建筑,代表这个城市的特色,作为它的标志。这标志一定很高、一定很明显,人家一看就知道,这里头也就有代表形象的意思。“遍照严刹”,这是表法,什麽高?智慧高。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问题,只有智慧才能够明了,只有智慧才能够解决。世出世间所有的疑难杂症,任何方法都解决不了,智慧能解决得了,所以智慧就有遍照庄严这个意思。既然是遍照庄严,遍也就是普,普照庄严,决定高显,幢的意思就很明显。狮子是表勇猛,兽中之王,取这个意思,表大无畏。在野兽里面,其馀小的兽怕狮子,狮子威猛,对任何兽类,它无有畏惧。这是表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大无畏,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我们学习也要留意它表法的意思。学佛学的是什麽?学智慧,你就真的学佛。智慧从那里来?智慧一定从定当中来。定从那里来?定从守规矩、守法来。这是古圣先贤他们修学的经验,不只是我们讲祖师大德,那这个人数太少,时间太短,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都是这个方法修成,你就晓得这个方法用了多久。在时间上讲,真正是无量劫来;从人数来讲,也是恒河沙数不可说不可说微尘世界数。这麽多人都是走这个路子,我们说今天不走老路子,自己要找一个新的路子来走,你试试看,如果走不通,你这一生的光阴就空过。实在讲不如老老实实走前人的路子,前人路子已经开了,现成的道路。决定是守规矩、守法,从这个地方得定,这个定叫正定。不守规矩、不守法,自己去想一个门道得了定,邪定,不是正定。正定里面开正慧,邪定里头也开慧,邪慧。这是我们学佛四众同学不能不知道。要知道佛家的规矩不是释迦牟尼佛订的,你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制订的规矩,错了,释迦牟尼佛都是以古佛代代相传的规矩。清凉在注解里头讲得好,世尊说法“述而不作”,跟孔老夫子的态度一样。所以说佛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为什麽?字字句句都是古佛说的,世尊没有创意。无量劫以来佛佛道道相传就是这个法,这那里会错?这才真的叫有一点智慧。有一点智慧的人肯守法,没有智慧的人自作聪明。所以老实人了不起,老实人是真有智慧。世间那个世智辩聪他没有,他真有智慧,他这个智慧与性德相应,真有智慧。他的成就就像师子幢一样,令人见闻自然生景仰之心。譬如亻炎虚法师在《念佛论》里面跟我们举的例子,哈尔滨极乐寺修无师念佛往生。那个时候亻炎老是哈尔滨极乐寺的住持,东北一些寺庙都是他老人家一手创建。他的老师是谛闲老法师,寺建立之後,开一堂戒来做庆祝,请谛闲老法师当得戒和尚,开戒。我们知道这是佛门里面最大的法会、最殊胜的法会,一定需要很多人手来帮忙。修无师也是从外面来,发心到戒坛里面来修福、来帮忙。当时寺里面的当家师是定西老法师,以後亻炎老跟定西法师都到香港,两个人都在香港往生。定西法师来接见修无,问他∶你能做什麽事情?修无师就说∶我愿意照顾戒期当中的病患。这是很重要,传戒当中受戒的人伤风感冒一些小毛病,必须要有人照顾。他发心做这一项工作,很好。修无师不认识字,没出家之前作泥水匠,是个做工的人出身,以後发心出家,也不懂得经教,他的好处老实念佛。对待人谦虚恭敬,什麽样苦的工作他都很欢喜、很乐意的去做,从来没有推卸过,别人不愿意干的苦活他去做,这是他的德、这是他的光。定西法师就把这个工作派给他。可是过了没几天,他就找亻炎老跟定西法师告假。亻炎老是很有修养的人,你是外面来的法师,你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不以为怪。定西法师就要差一点,没有老和尚这种修养,当时就责备他:你这个人未免太没有恒心,传戒才两个月,你要帮忙就帮到底,两个月帮完了再走,来了没几天你怎麽就想退心,就想走?修无师就告诉他,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极乐世界去。这两个法师一听愣住了,你要往生?真的?真的。求老和尚给他准备一、两百斤柴火,走了之後火化,做这个用。老和尚一听,这是大事情。定西法师说∶大概多久?他讲大概十天。这真有的本事。十天还是有一段时间,听了也就没在意。到第二天修无师又来说∶禀告老法师我今天就要走了。赶快在柴房里面给他准备一个铺位,他有要求,能不能请几个法师帮我助念,送我一程?当然,戒期当中听说有人要往生,又不生病,活着往生,要人来助念,那个不欢喜?念佛送他。念佛的人、送他的人要求修无师:修无师你今天往生,在从前听说往生的人,临走之前都要作几首偈子、作几首诗留给我们作纪念,你也不能例外。修无师就说∶我不会作,我是个苦恼的人,不认识字,做粗活的人。他说:但是我有一句老实话可以告诉你们,“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这个话也觉得很扎实,说的是老实话。大家给他念佛,念不到一刻钟,一刻钟是十五分钟,他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他,他就走了,瑞相希有。以後谛闲老法师来的时候特别来看他,烧出来舍利还都在,谛老法师对他非常赞叹。诸位要晓得,智慧之光,这是真有智慧,这不是假的。一生当中除了念佛之外,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北方人叫做苦活,他有这样好的瑞相,真正希有。我们听到老法师说这桩事情,《念佛论》是亻炎虚老法师讲,大光记录。我们看到这个文字深受感动,这不就是法幢高树?这师子幢。所以佛法我们要真修,每一位菩萨都是我们的学处,学习的处所。前面跟大家讲的道场,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就是道场,我们依名字里面所显示的智慧德行,都能成无上道。第四位,“普宝焰妙光”,这一位代表的是行普。“焰”是表智慧,在佛经里面如果讲到光、讲到焰、讲到日月、讲到灯明,都是表智慧。内里面的智慧往外透,照亮虚空法界。智慧从那里来?从修德上来。这个意思我们要辨别清楚,不能够含糊笼统。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我们在普贤名号里面说过。今天为什麽要修德?没有修德,性德不能透露,性德虽然是本有,本有的智慧德能,我们是被烦恼障碍住,佛法里面讲二障、三障。二障是所知障跟烦恼障,所知障障了慧,烦恼障障住定,定、慧都是性德,必须要把这些障碍除掉,这就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是修别的,除烦恼习气而已,是修的这个东西。自性里头智慧德能怎麽能修?不能修,圆满的、究竟的。是要把我们自性圆满智慧德能那一重障碍把它修掉、把它去掉,这个就对。所以古人讲“只要除妄,不要去觅真”,妄除掉之後,真就现前。你再去找个真,又变成妄,又变成妄想。这个道理跟事实都要很清楚、很明了,但除妄想就对、就正确。所以他的功夫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个水平是什麽?心地清净就生智慧。烦恼除一分,就生一分智慧;除两分,就生两分智慧。见思烦恼,见惑三界八十八品,除一品就生一品智慧;思惑八十一品亦复如是。我们烦恼断多少,智慧现前的时候要记住不要满足;得少为足,好了,你就停到这个地方,不能再前进。那些人得少为足?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完全断了,智慧开了,在佛法里面讲正觉,他已经得到正觉。他就很自满,认为行了,就不再前进,自己以为证得大涅槃,相似的涅槃境界现前,佛在大乘经上说“偏真涅槃”,偏是偏在一边,不是圆满、不是究竟涅槃。他终止在这个地方,不肯再前进,所以佛说“堕无为坑”。堕到那里去,他要停多久?佛在经上常讲阿罗汉两万劫,这个劫是大劫,辟支佛是一万劫。诸位必须要知道,虽然是两万劫这麽长的时间,决定会回小向大,小乘一定会回小向大,就是他要耽误这麽长的时间,不能够提升自己境界,很可惜。所以一定要虚心,勇猛精进,决定不可以得少为足,这样耽误自己的修学就很可惜。阿罗汉虽然得正觉,不是真的正觉,相似的。为什麽?无明没破。他跟佛还是异生性,还不是同生性,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什麽时候再更进一步?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了一品,明心见性,这才跟如来同生性,同用一个真心,可是依旧不能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你这四十一个阶位需要很长时间修学。为什麽?你会停顿。如果你勇猛精进,每一个阶位都不停留,你进步就快,你证得究竟圆满无上的菩提,提前了。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他跟弥勒菩萨过去是同学,弥勒菩萨的成绩比释迦牟尼佛好。因为释迦牟尼佛修行勇猛精进,弥勒菩萨大概是比较松散一点、大意一点,所以成佛释迦牟尼佛提前,他落在後面,照理他在前面。懈怠、懒惰,落後了;世尊勇猛精进,提前了。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教训。所以行,要真干。行,着重在内心,心地到清净,清净放光;这个光就像火焰一样,普照法界,那就是妙,妙光。第五位菩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这很好懂,意思很明显。音普,什麽音声?当然赞佛的音声,念佛的音声,说法的音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具足一切音声,演说佛净土。第五尊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清凉大师说明非常之好,具足一切言音,演说诸佛净土。这个里面当然影射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我们怎麽会知道?本经到最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於是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再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所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的是什麽法门?念佛法门。他修的是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这是要发大勇猛心,一定得三宝加持,为什麽?九十天不睡不眠,我们现在那个人有这个体力?一天晚上没睡好,到第二天没精神。九十天不能睡觉,而且不可以坐下,九十天只可以走动,站着,经行站着,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来。从前人有,现在恐怕很难,没有人有这个体力,也就是没有人有这种善根福德,身体好是善根福德,还要得三宝加持。善财童子见德云比丘在别峰,别峰是什麽意思?特别法门。特别法门他不就是告诉你,弥陀净土是特别法门,它这个含义很深很深。善财头一个接触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连修行方法德云比丘都表演给他看。最後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端、一个结束就告诉你,彻始彻终念佛求生净土。普音菩萨具一切音赞弥陀净土。佛净土确确实实无尽的深广,菩萨如果修学不相应,不得佛力加持,他怎麽能赞?即使世尊赞佛净土都得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就是赞叹西方净土,念头才一动他的容光焕发,光颜希有,阿难看到都非常惊讶。阿难是佛的侍者,从来没有看到佛容光焕发像今天这个样子,他觉得特别惊奇,向佛请教这什麽原因?佛要赞叹弥陀净土,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为什麽?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净土。所以世尊在经上讲,称赞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晓得世尊一个人赞叹,就是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赞叹,这个希有。我们讲这部经如果讲得有几分相应,在讲台上也得诸佛如来加持,这个形象跟台下不一样,你才能说得出几分。往往加持的力量是跟你自己发心完全成正比,也就是说你有一分相应得一分加持,你有十分相应得十分加持;你要说得完全不相应,决定得不到加持。像那些讲经不相应?我过去确确实实见到过、听说过,这个地方有人启请讲经,启请讲经多半是在家居士,也有一些出家人请法师讲经。法师接受邀请之後,谈条件要多少供养,供养多一点我讲好一点,供养差一点我也讲差一点,这个得不到感应。最初我听说的时候我感觉到很惊讶,那有这种事情,到以後真的,还不是假的。不但讲经说法谈条件有价码,经的长短、经的浅深,价钱不一样。我在美国看的花样就更多。美国密宗很盛行,密宗灌顶都是收费,有价码,看上师是什麽样身分,订下来灌顶价钱是多少。显教里面就传授三皈、五戒都有价钱。而且价钱订得愈高来的人愈多,灵呀!如果价钱太低,这个法师大概没什麽本事,不要去。我有一年在迈阿密,那边的同修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收不收皈依;我说:没问题,传授皈依可以。价码多少?我听了,头呆了,怎麽还有价钱?他们才把这个地方的情形告诉我。我说:我这里没价钱;他说:没价钱,瞧不起你;我说:没有价钱才高,有价钱就不高。我们不收钱。那个是佛在经上讲“裨贩如来”,他们有胆,不怕因果,我们没这个胆量。行,修行,一定要相应,一定要从真实心中做才行。真诚心就相应,才能得佛力加持,使我们这个经,纵然讲得不好,没讲错,讲的意思不够圆满、不够深广,但是没把它讲错,那就算不错。从前李炳老常常教初学,初学人一定要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就好。自己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这个样子你的德行自然就高超,你的法音才能够遍赞佛土,帮助佛接引大众。接引有许多的技巧,到後面我们看到这些神众里面再说,他来教我们那些技巧,这我们应当要学的。


佛经,华严经,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