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华严经 > 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

第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卷
  净空法师
  (1998年、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六)标注时处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这一句经文里面跟我们说了三桩事情:说了时间,说了法会里面主讲人,又告诉我们这个法会的处所。“一时”这两个字非常非常之好,现在有一些人把佛经翻成白话文,我也看了几本。他怎麽翻呢?“有一个时候”。有一个时候不是一时,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这两个字不能翻,怎麽翻也翻不出来。一时就是一时,不可以说有一个时候,那个味道不同,味道全变了。“一”的味道浓,“一”的味道真!“一”是什麽?一心、一真。“一心”就突破了无量的时空。现代科学家所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乃至於无量度数的空间,一心全突破了,所有障碍都没有了。“一时”是“一心”的时候。我们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那就是“一时”。一心不乱所有时空都突破了,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记住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你同时都见到了,这叫“一时”。“有一个时候”,那不行,那差远了。时间突破了,空间也突破了,此界他方也同时存在。实在讲这个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爱因斯坦讲过,他肯定人有能力知道过去世、知道未来世,但是用什麽方法,他不知道。他在理论上发现这个时间是同时存在,同时存在叫“一时”;换句话说,一时里面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那叫一时。有过去、现在、未来,那怎麽能叫“一时”?那就是说“有一时”,有一时就是说有过去、现在、未来。跟诸位讲真话:没有三世,也没有十方。我们今天讲东南西北、上下、四维,讲十方,也是随顺众生俗谛说的、方便说的,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没有十方、没有三世,这就是“一时”。“一时”是一处!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是一处!後面会讲到。一时一处,这是一真法界。所以这两个字,我们翻成白话,翻成易解,也就用“一时”,但是里面注解可以注出来,“三世十方同时存在”,叫“一时”;这个注解就很好,没有把意思讲错。如果落实在事相上说什麽呢?古德讲的两句话也讲得很好,“法王启运,嘉会之时。”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大众聚集在一起听经,就是这个时候,这叫“一时”,这个行。我们今天在“居士林”这个道场,聚集在此地,我们来研学《华严经》,“一时”!我们在此地聚会,这个说法可以讲。另外一个从感应道交上来讲也行,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决定不会有差误。《楞严经》里面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如来、菩萨、罗汉应化在这个世间,都是众生有感,他才来应。应以什麽身说法,他就现什麽身分;他现这个身分,不是他自己想现什麽身分,自自然然的;应当说什麽法门,他就说什麽法门,应机说法,这个叫“一时”。法会、感应都是从事上讲。给你讲没有十方、没有三世是从理上讲,是从性上讲,是从真谛上讲;从法会、从感应是从事上讲,从俗谛上讲。一切经一开端,都有如是我闻、一时。“一时”的意思要懂,然後才知道佛经里面讲的是什麽东西,我们才对於如来的说法产生信心,对佛的经典生起恭敬,恭敬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佛”这个字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在这一个大会当中他是主讲的人,这一次是为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讲。下面是地址,在那里讲的呢?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这是处所。这个处所有三个,“摩竭提国”这是指一个地区。前面跟诸位同修报告过,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印度没有统一,跟我们中国周朝时候情况差不多,都是些小部落、小国家,所以印度国家就很多很多。“摩竭提国”是指这个大地区来说。在“摩竭提国”什麽地方呢?“阿兰若法”,这是世尊修学讲道的一个场所。“摩竭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毒害”。从这个名义上来看,这个国家人非常善良,道德的水平很高,我们中国人讲的文化水平很高;知书达礼,人人都懂礼,人人都守法,人人都有智慧,心地都清凉自在,有爱心、有慈悲心,这是赞叹这个国家文化水平高。唯有在这样高水平的文化地区,佛在这里讲经教学才能够有人接受。如果这个地区没有这麽高的文化水平,人都是作奸犯科,都是自私自利,那麽佛在这里讲经说法,谁能听得进去呢?不相应,他不能接受,佛当然就不会在那个地区讲经说法。佛讲经说法的地方,所谓是“首善之区”。佛出现在那里呢?出现在印度,印度许许多多国家一定选择最好的一个地区、最好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道德水平高,文化水平高,佛在这里讲经说法,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所以这个国的名字里面含着有这一层深义在其中。“阿兰若法”这是别举说法的道场。这一句话四个字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要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很安静的这个处所。环境清净,修道容易。在过去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这个大地居住的人口不多,每一个人生活都非常清净安宁,人怕噪音、怕烦躁;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很寂静、很安静。安静到什麽程度?牛叫的声音听不到。世尊修道的这个道场多半是住在郊外,不在市区。市区太热闹了,修道就困难。为什麽?特别是初学的人烦恼习气还在,都市里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很多,能叫自己的心定下来很困难很困难。所以佛带着这些学生去修心养性,一定在山林、水边,一般人很少到这些地方去。佛教传到中国亦复如是,道场都建在深山里面,人迹稀少的地方,这个地方建立道场好。古时候农村里面养牛,牛叫的声音就是很大的声音;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表示跟这个村庄有相当一段的距离。大约总有一、二里这样的距离,牛叫的声音就听不到了,这个地方称为“阿兰若”。“阿”要是从字面上翻,“阿”翻作“无”,“兰若”翻作“喧闹”,要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噪音。“阿兰若”就是没有噪音、听不到噪音的这个地方。下面还有一个“法”字,法字很重要。“法”就是佛所证得的真理,现在人讲真理,我们说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为什麽在此地要用个“阿兰若法”呢?联起来它有联起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表示三界六道杂染不清净,这个里面众生迷惑、造业、受报,就好比噪音非常非常之多,非常非常的复杂。佛今天讲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二障也尽了,都断尽了,真正得到清净自在,清净自在就叫做“阿兰若法”,这个意思多圆满。所以这一句里头有事、有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法”的意思就很深广了。那麽这是佛办道的一个地方,也就是佛教学的场所,佛教学的场所就叫做“阿兰若法”。“阿兰若法”这个场也很大,在“阿兰若法”什麽地方呢?在“菩提场”。这一句经文我们要用比喻来说,我们把“摩竭提国”比喻作新加坡,大家就好懂;“阿兰若法”比喻作“居士林”,你也好懂了;“菩提场”比作我们现在的讲堂,这就很清楚、很明白了。“菩提场”是佛讲经的场所,在这个地方讲的。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我们用这个比喻也相当恰当,新加坡确实能符合“摩竭提国”的意思。这个地区人民守法、守规矩,国家、社会安定,生活富裕,人有智慧,所以《华严经》选在这个地方讲,也不是没有道理,确确实实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许许多多菩萨在护持,护持正法,护念众生。菩萨很多很多,不仅仅是“居士林”里面领导的这些干部,个个都是菩萨;护法的这些居士也是菩萨,参与法会的大众,我看都是一些传法的菩萨。你说这一会多麽的希有、多麽的殊胜!“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这是梵语。“菩提场”就是佛证大菩提这个处所。“居士林”外面我看到有两棵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大概不少年代了,我看底下那个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这麽大的菩提树很希有,我看过许许多多地方的菩提树,没有看过这麽大的。所以我们细细想一想这一次学习的因缘,不能不承认是三宝加持,诸佛护念。这一个地方众生、同学们有感,佛菩萨有应,为我们建立这样殊胜庄严的道场。这就是处所。它表法的意思:一切菩萨行;《华严》里面讲的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这就说明菩提道是存心,是一个觉悟的心,菩萨行是觉悟的行为。我们言语造作表现在外面都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这就是道场,所以六度万行就是我们修行证道的道场。总表所说如所证,所证如所说。所以《华严经》上才说,我们在每一段经文里面,每一会一开端,我们都看到,释迦牟尼佛“不离菩提场”,譬如说“而升忉利天”;“不离菩提场,而升兜率天”,没有离菩提场,离菩提场就错了。不离菩提场而遍虚空法界,这不就是说明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处,跟那个“一时”相对。一时一处,一音而演究竟圆满的法轮;你看这个味道多足。这个处所在《华严》里面显示得殊胜圆满。再看底下这一句:
  (七)始成正觉【始成正觉。】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把它判作“别明时分”。这是说初成佛的时候。前面说过“一时”,“一时”究竟是那个时候?这里给我们说出来了,是初成佛时,初成正觉之时。实在讲,佛那有成与未成呢?是从示现来说的。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面成正觉这个时候。这初成正觉而说的,所以它叫做“根本法轮”。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把他所证得的全盘说出来,所以本经所宣讲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真实圆满无障碍的境界。我们凡夫听不懂,不能接受,这佛才说完之後,大龙菩萨把它收藏在龙宫里面珍藏起来了。为什麽?世间人不能接受!释迦牟尼佛从菩提座起来,为五比丘讲小法,讲《阿含》;从做人讲起,大家好接受。像《观经》三福里面先给你讲第一福。第一是俗善,世俗之善,这个是大家很容易接受,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应当要接受,应当要奉行的。然後从俗善再提升是戒善,佛讲这些戒法。三皈是基本的戒条,讲三皈,讲一切戒律、教诫;“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善。第三条讲行善,菩萨行,你的生活行为没有一样不善。佛教化众生,逐渐逐渐把我们的程度向上提升,水平慢慢提高了。这是古来大德判世尊一代时教为五教、为四教。华严家判“小、始、终、顿、圆”,判五教;天台判的是“藏、通、别、圆”,判这四教。就好比我们现在教学由浅而深,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逐渐逐渐的提升,就有这个意思在。这是根本法轮,根本的教义,教殊胜!是四教的根本,是五教的根本,是一切教学的大根大本,这在初成佛的时候示现的。“始成正觉”,“始”永远是一个始,始不是初後之始。初成正觉这个“初”,不是初後之初。古德对於这一句有三个说法,这三个说法有从事上说,有从理上讲。第一个说法,说“不坏前後相说”,与前面这个“一时”相应,才成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初七说前面的五会。本经一共有九会,说前面的五会,一七,七天所说。第二七说後面的三会,说後面的三会就是说到第八会,二七日中说;讲十地、等觉、妙觉。因为第九会在後时,第九会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决定不是在二七日中,二七日是在菩提场。这个说法就是不坏前後。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代的教法,虽能顿说,里面表法的意思很深。前面五会,“信、解、行、愿”在最初,所以不离菩提场。前面五会经文一开端,都是“不离菩提场”,而“升忉利天、夜摩天、他化天。”为什麽呢?经的内容给我们讲信解行愿,这个都在最初建立。第六会这是讲十地菩萨,讲十地品,十地品就没有说“不离菩提场”了,没有这个字样了;前面说是“不离菩提场”,第六会里头没有这个字样。这是说“明心见性”,证到法界最高的果位。地上菩萨我们通常称他作“摩诃萨”,你看一般讲“菩萨摩诃萨”;菩萨是三贤位,三贤位还没有离开信、解、行、愿;“摩诃萨”这就高了,地位就深了。所以他在最後不说菩提场,这个里面显示出二乘绝分,声闻、缘觉不见不闻,纵然在座也不见不闻。这是一个说法。菩提流支他们解释跟这个意思很接近。第二种说法也是顺古大德的讲法,九会都在二七日後。二七时间不长,二七是十四天,时间不长,所以都可以说“始成”,“始成正觉”,都可以讲。这些都是顺着事相上来说。第三种讲,理、事都有了,那就是说如来真实的境界,这不是我们凡夫境界,“念劫圆融”。一念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成一念,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也可以说是“始成即说”,始成正觉的时候一下就说完了。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比喻“海印定中,一时映现”,像大海,大海像一面镜子一样,岸边虚空的境界统统照在里面,它不是分成多少层次照的,一时同现。这个话我们如果听了很难於体会,我们用镜子,现在有镜子的时候是非常方便。我们这个境界确确实实有先後、有次第,可是我们摆着一面镜子在此地,照进去的时候没有先後次第,不是说近距离的先照到。此地拿照相机来照你们,绝对不是第一排先照到,第二排後照到,第三排又後一点,不是!一按快门全照到,这叫“一时”。所以佛是一时、一处、一音说法,《华严经》九会无尽的经文同时完成,这个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没有先後次第。後来古人也想了个妙法,我们如何能“一时”就把整个《华严经》都说完、都听完了?有啊!有办法!把整个《华严经》经文刻在一个大钟上,那个钟一敲,《华严经》不全部都出来了吗?我们一听钟声,全部《华严经》都听进去了。有啊!整个《华严经》刻在这个钟上,钟的正面、里面都刻,一部《华严经》的经文刻在一个大钟上,一声敲了,这《华严经》全部都出来了。你听到了,全部《华严经》都听到了,一音说法,一时顿闻,全都听到了。《华严经》长,你看许多短的经,像《心经》,钟里面刻《心经》的最多,《心经》不长,它敲一次两百六十个字的经文,一声当中就传播了,都采取《华严》表法的意思。那麽我们只能够表,我们的这个“一时”确确实实不能把这个字字句句、清清楚楚的分析出来。我们同时都接受了,像这个电脑接受了,没有能力把它分出来;这个机械还不行,还不够进步。那一天这个头脑灵了,“一时”装进去了,同时能够详详细细的给它整理出来,分别出来,那就是无量的经文。有没有这个可能?有啊!清净心这个能力就显现了,现在不能,清净心没现前。“始成正觉。”这一句经文,前面给诸位报告过“始成”。什麽叫“正觉”?在佛门里面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说的都是事实,都有道理。诸位都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大乘法里面有别教,有顿教,有圆教。贤首大师判一代时教为五教,五教都成佛。天台大师判为四教,有藏佛、通佛、别佛、圆佛。究竟成的是那一种正觉?我们不能不知道。可是古大德教给我们,他说一切菩萨决定先於无所有处,已经永远离开贪嗔烦恼;那麽说贪嗔,贪、嗔、痴、慢、疑,换句话说,这六种根本烦恼,他确确实实断尽了,这才能入见道位。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如果不在这上下真实功夫,无所有处这是慧,我们所讲的看破,看破什麽?看破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佛在《金刚般若》里面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些经文我们都念得很熟,可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是把境界都当作真实,换句话说,没看破。依旧在这个梦幻泡影、虚妄境界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面对实相生起轮回心,造轮回业,本来没有轮回,将一真法界转变为六道轮回,在这个里面受苦受难,错了,错得太离谱。所以见思烦恼一定要断,不能不断。从那里断起呢?从贪爱断起,於一切法不生贪爱。佛教我们要生慈悲,不生贪爱。贪爱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慈悲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常说慈悲就是对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全心全力的协助;但是这个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慈悲,如果这个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做贪爱。这是我们不能不把它分清楚的。在小乘位,天台家讲的藏教,只要断三十四心,断有顶一地之迷惑,就能够证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时候就叫做成正觉,小乘成正觉。他所示现的是藏教的佛,佛门也称之为藏头佛,这藏教的佛。这些事相将来在本经第二十二品,“十藏品”里头有一段很长的经文,到那个地方我们再详细跟诸位介绍。在大乘当中如果就应化来说,佛所示现的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在当年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示现的也可以说是“始成正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地修行圆满,十地菩萨修行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也叫做“始成正觉”。都是从事相上讲的。如果从理上讲,古德所谓:“古今情亡,心无初相。”,这叫做“始”。什麽时候叫始?说古今意思就是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凡夫总是会怀念过去,会想着将来,这个所谓叫情见。如果三世情见都放下了,都舍掉了,你的心才真正平等,真正是离开了妄想、分别、执着;平等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了,这叫“始”。一切妄念不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事因果,这个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正”,正知正见。见到自己觉心常住,这就称之为“觉”。始觉与本觉,本觉是本有。实在讲那里有“始”?不过是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大觉这个时候现前,佛法里称之为“成”。这是“始成正觉”的意思,这从理上讲。如果就佛性,或者是法性,或者是说真心理体,在佛法里面也称作为法身,这里面没有成与不成。如果有成,有不成,两桩事。禅宗里面所谓“向上一着”,向上一着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如果你说成,成的对面是不成,成与不成是二法。使我们联想到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初次见到印宗法师,印宗那个时候是岭南的大善知识,在南方一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突然认识能大师,这是讲经的时候听众里面有两个人在争论,看到外面挂的这个幡,风吹着幡动。有一个人说风动,有个人∶不是,幡动;他们两个在吵架,争论不休。能大师在旁边听到了,就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听到都很佩服,於是很快就传给印宗法师,印宗法师觉得这个人有真智慧,很了不起。这一问,他知道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印宗对他非常恭敬。就向他请教:你在忍和尚,五祖那边常常听法,五祖对於禅定、解脱怎麽个讲法?六祖惠能就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这麽说法,向上一着;你还在问解脱怎麽讲法?禅定怎麽讲法?你是落在第二义,不是上上法,上上法里头是不二法门。所以从向上一着来说,成与不成,念头都不能生,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这些意思都是大、小乘教义里头所说。如果就华严本宗的教义来说“始成正觉”,华严是无障碍的法界。“以十佛法界的身云”,这个意思将来诸位在古大德注疏里面常常看到,看到你要懂它的意义。十佛法界,这个十不是数字,是表圆满,用我们现在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之身。这是什麽身呢?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身。这个说法我们很难懂,一般人的观念,讲到身,都是认为这个身体是自己的身。如果不说这个身,那就迷惑了,就不好懂了,你到底在说什麽?说这个东西做身,这是假的,绝大多数的人误会,把这个东西当作身。诸位要晓得,佛这个法身是以一切法为自己的身。我们还得从比喻上来说,我们是凡夫,我想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所以佛在经论当中,用作梦作比喻很多。当我们作梦,梦醒的时候,我们很冷静的想一想,刚才梦中的境界,还很清楚、很明白。然後你再细细的思惟整个梦中的境界,梦中当然有自己,也梦到有别人,梦到有山河大地,梦到有虚空,这个所有一切境界从那里来的?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自己的心是能变,梦中这整个境界是所变,能所不二;能变的是性,所变的是相,性是真的,相是虚妄的。为什麽说相是虚妄的?相是常常在改变,不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我们就叫它做真的;常常会变化的,我们就叫它做虚妄的。相叫妄相,性叫真性,真、妄是这个说法。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心像什麽样子?心在作梦的时候,心已经现一个相,心什麽样子?整个梦境就是心,就是自己。所谓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佛教我们从这个作梦的经验里面去体会,体会到事实真相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相,这个相是幻相。因为所有一切的现象都会变化,而且刹那刹那在变化。那麽这个相,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出来的,唯有佛与法身大士亲证这个境界;他真的明白、真的知道,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如本性的梦境。所以你要问他什麽是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就如同我们作梦醒来之後,豁然体悟到整个梦境就是自己,肯定是自己,一丝毫没有错误,这叫清净法身。不再以为这个身是自己了,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身,叫法身。在这个身後面用一个“云”,这个云字在此地是帮助我们觉悟的。云,我们知道非有、非无。云彩我们远看,有,一朵一朵的云彩很清楚。我们现在乘飞机,飞到云层里面去的时候,它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经典里面用个云,都是告诉你这个事情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相;你不能说它有,它相是假的,幻相,不是真的,没有妨碍。大乘经教里面,“云”这个字用得很广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佛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佛的身云。是佛的身云,法界身云,我们如果在这个地方豁然开悟,佛的法界身云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法界身云呢?佛证得清净法身,我们又何尝不能证清净法身呢?如果你从今天起豁然真的觉悟了,虚空法界原来就是自己真性的相分。你跟诸佛如来同一个见解,同一个看法。那恭喜你!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佛始成正觉,你也始成正觉了。这个不是邪知邪见,一点错误都没有,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然後如古德所说:“遍因陀罗网无尽的时处,念念初初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是那麽样的自然,连痕迹都找不到,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也是表圆满的意思,也是表无量的意思。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为什麽能应?因为他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那个应身有没有来去?没有!没有来去,没有始终。《楞严经》上说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句句都是实话。佛菩萨如是,我们一切众生又何尝不如是呢?只是他们在觉,我们在迷,只有这一点不同,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地方是不相同的。所以才说一念觉悟,众生成佛;一念迷惑,这佛变成众生,就一念差别而已。境界相非常复杂,这个复杂的现象,都是从众生妄想、分别、执着而生,正是佛在大乘经上所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这个世间混乱,有大灾难要来。怎麽知道有大灾难呢?还是佛的一句话,“从心想生”。你们问问社会一些人,会不会有大灾难?嗯!有哦!我想可能。大家都在想灾难,灾难怎麽会不来呢?想的人很多,想的时间很长。西方的预言,十六世纪就有人讲这个两千年有大灾难,换句话说,他已经想了四百年了。这世间这麽多人在想,这个灾难那有不来的道理?如何叫灾难能够化解呢?大家都不想了,这个灾难就没有了;只要你还想,这灾难就不能够避免了。这是我们从理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真理。如果从缘上讲,一切众生造作贪、嗔、痴、慢,造十不善业。你看这个社会普遍的都在造杀、盗、淫,都在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面充满了贪、嗔、痴、慢,这是缘,有因有缘,果报那能不现前?我们处在这个环境里面,一定要觉悟。他们在造,我们在念佛,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共业里面有别业。我们也不要存一个侥幸的心理,佛菩萨保佑我消灾免难,不要有这个妄想,有这个念头是妄想,你还没有摆脱妄想。我们连这个念头都没有,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只有这一个很单纯的一个念头,除这个念头之外,什麽念头都没有;这个灾难自然就化解了,自然就消除了,不能夹杂一个杂念在里面。那麽我们是不是很快的就往生?也不必去想,你想就有攀缘心了;佛教我们随缘,不要去攀缘。此地李木源居士,菩萨再来。他十年前得癌症,医生说他只能活六个月,李居士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早一天往生,没有。一切随其自然,这就对了。活一天替佛法做一天工作,那一天往生不要去理它,早也好、晚也好,根本就不想。换句话说,看佛菩萨的意思,看大众的因缘,这个自在。这个地方的大众还有福报,佛菩萨还要他办事,所以他那个病自然就好了,他也没有求病好,病自然就好了。所以一切都交给佛菩萨,自己不要去关心这个事情,不要去过问这个事情,只问我们自己分内的事情。我们分内的事情,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了,传法利生。佛法“不贵能说,贵在能传”,大家发流通正法这个大愿,这一切、这一生都由诸佛菩萨照顾,我们何必去操心呢?何必为自己去起心动念?那就错了。所以就本经的教义,这个境界非常广大。经中具足主伴,在这个法会里面,释迦牟尼佛是主,所有大众是伴。主跟伴没有一定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主;你做主,一切诸佛菩萨也是伴;菩萨做主,诸佛如来也是伴;主伴圆融,这才叫真平等。人如是,法也如是。《华严经》为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无量寿经》为主,《华严经》也是伴;《弥陀经》为主,《无量寿经》也是伴。任何一部经都可以做主,任何一部经都是伴,主伴圆融。这是真平等,这是真自在,真实的解脱,自自然然含摄了,包括了十方三世,一法不漏。所以始成,这一个“始”字里面就包含了无量劫;说一个处所,就包含了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华严》里面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成一切成。所以经上讲,这是《出现品》里头说:“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换句话说,如来成,众生就成,佛佛平等,一切成佛。《无量寿经》上讲“一切皆成佛”跟《华严经》一个意思。正是古德所谓一鼻孔出气,没有两样。关键在那里?佛觉察到了,我们没觉悟到,佛讲的句句是真实话。这些意思将来在这个经里面,《出现品》:第三十七品,以及《如来不思议品》:第三十三品里面,很详细的来解说,这都是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什麽事实呢?自己。我们常讲,说明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真相在那里?就在现前,没有离开一丝一毫。这是“始成正觉”的大意。李长者对於这一段经文,他说得也很好,值得我们作参考,也能帮助我们去体会。他说“如是我闻”说得简单,容易懂。他说“如”:“如佛所说”;“是”呢?“是佛所说”,这个好懂。确实,我们如果做这部《华严经》的简单的注解,用这个好。“如是我闻”,如佛所说,这个经如佛所说;是佛所说,不是我阿难说的。阿难在此地给我们复讲,句句话都是佛说的,没有加自己的意思进去,如佛所说,非常忠实。阿难亲自在佛那里听讲经的,不是别人传闻,他亲自听说的。这个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是传说,诸位一定要明了,传说就不可靠。为什麽?往往在传说里面,这个传的人,所谓在里头有增有减,不忠实,听人家说两句话,他要加上七八句话,渲染,越传越讹,越传越不是那个样子,传闻容易失真。阿难是亲闻,不是传闻。长者在他的注子里面,他注子叫《合论》,有几句话特别提醒我们,我们应当要学习。他说:“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复不能信顺领受。”这一句话重要。这个境界很高,说得是没错,但是不是凡夫境界。虽然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依着这个道理去修学,对於我们领悟经典的真实义,是决定有帮助的。心是念头,起心动念;境是外面的境界。凡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那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起心动念就落二、三。所以我们读佛经,读古大德的注解,如果说懂,实在讲只懂得一点文字皮毛,只懂得一点表面,里面真正的意思,开经偈里面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能解吗?确实不解如来真实义。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怎麽能够说你听懂了佛经?由此可知,真正要能够懂得佛经,一定要自己认真去修行,一定要自己用功。用的什麽功夫?看破、放下。看破,知道万法皆空;放下,再不分别、不执着就行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时候心境就一如,佛的一切经典不要听多,听个几句就开悟了。这使我们想到唐朝惠能大师,他很年轻,才二十出头,五祖传法给他的时候,他才二十四岁。所以他二十出头,小伙子,没有念过书,也不认识字,但是很孝顺,每一天上山砍柴,卖柴,把卖柴的钱买一点米、粮食回家养他的老母亲。他有一天卖柴,卖完柴拿到钱了,偶尔听到有人在念经;他在窗外,站在那儿注意听听,听人家念的是《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他真懂了。念的人不晓得念了多少年,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听懂。他为什麽听懂了?心境不二,他是真正闻佛所说经。那个念经的人心境有二,有差别,所以天天念也不懂如来真实义。他天天念,他也不开悟;惠能大师偶尔听个一句、两句,他开悟了。差别在那里呢?一个人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一个人心里头充满了妄想、分别、执着,差别就在此地。所以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害死了我们,害惨了,不是好东西。为什麽还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还要这样继续下去?不要说听我讲经,我在这里这一次我们开讲《华严经》,预定四年到五年,你听上个五年也不会开悟。如果你真的把妄想、执着放下了,这五年当中你一定开悟。我不开悟,你会开悟;就像我念经、看经,你在旁边听,六祖惠能旁边听;我念的人不开悟,听的人开悟了。讲经的人不会开悟,听经的人会开悟,会说不如会听。长者这两句话重要。你听经没有悟处,那个信受奉行你做不到。为什麽人家听了之後能够信受奉行?他明白了,悟入了,所以他能够信受奉行。我们以惠能做一个例子,能大师能够信受奉行;念《金刚经》的人不行,他做不到。这个是李长者很重要的一番开示,他的《论》好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作参考。讲到表法,他表法讲得很多。我们特别着重阿兰若法菩提道场,尤其是要懂得表法的意思。“菩提场”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菩提是觉悟,你觉悟的那个处所就是菩提场。处所不能够定在某一个地方,所以大乘经上讲六度就是菩提场,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三学是菩提场,普贤菩萨十愿是菩提场。这些修学的纲领常常在心地,心地就是菩提场,你所在之处无一不是菩提场。由此可知,法界无边,菩提场也没有边际。这个道理懂了,然後我们才稍稍能够体会,佛与大菩萨,这个大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萨就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正是所谓“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某一种法门而得度者,他就示现某一个法门来帮助他。得度也有许许多多差别,在佛门里面我们刚才讲了,天台四教,四种佛;贤首五教,五种佛。成佛成那一种佛?这个佛法你都成不了,没有这个因缘;佛可以帮助你不失人身,也就是帮助你不堕三恶道;人天小果,帮助你生天,享受天上的福报。由此可知,套佛经的例子,如果应当以基督教身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牧师的身分去度脱他;应当以伊斯兰教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阿訇的身分;那一个宗教里面都有佛菩萨在其中,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法界无边,道场无边。那些宗教对佛教不尊敬,应该的、正常的;佛教如果对於其他宗教不尊敬,错误的,那个不正常。为什麽?佛教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怎麽能分呢?所以佛法里头没有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没有阶级的界限,没有信仰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都没有。它是圆融无碍。所以说恭敬,一切恭敬,决定不能分,学佛的我对他恭敬,学基督教的我对他不恭敬,不可以,一律平等的恭敬。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同样的恭敬,没有差别,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这在头一天就跟诸位说过了,为众生作最好的榜样。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许许多多的过失,佛菩萨示现改过自新,作一个圆圆满满的好样子。所以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为什麽?帮助众生断烦恼、证菩提,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应当要学习。佛菩萨如是,我们今天也能如是,这叫做学佛。这是李长者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几句很重要的开示。
  (八)别显处严“别显处严”。下面给我们讲讲经的处所,主讲人以及听众,这个听众是“众”。一般讲六种成就,这是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这个就是三世间,在本经里面讲的∶器世间、众生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主”,主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智正觉世间;讲经的这个处所就是器世间。这三种世间前面的两种,智正觉世间跟器世间,本经显示的是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众”,这个众不是普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古德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是法身大士,所以这个法会显得无比的庄严。处所庄严是依报,教主难思是正报;众海云集是有情世间,古德讲“辅翼不空”,这些人庄严道场,帮助佛教化九法界的众生。世间人有家亲眷属,佛是以弟子为眷属,我们称为“法眷属”,这显示眷属的圆满。这四桩事在本经里面每一桩跟我们说十种庄严,它里面的含义是教我们“即染显净”。我们今天住的是娑婆秽土,如何能在娑婆秽土里面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诸位要晓得,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住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每一尊佛都有,而且告诉你四土是在一起的。我们如何能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通过学习《华严》,我们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你成功了,你真正入了《华严》境界。“别显处严”,这个处所里面有四段经文∶第一个是讲大地,第二个是讲树,第三个是说宫殿,第四个是讲师子座。这四段经文都有三种解释;第一个是从“事”,那在经文都能够看得出来,这是事法,从事法里面,我们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第一个讲“地”。地是什麽?地是表心地、法身。“树”代表什麽?树代表建立,树立。儒家孔老夫子自己叙说他学习的成就、境界逐渐的向上提升,这就好像树木年年往上长高。夫子自己说“三十而立”,三十是成立了;这个“立”是道德学问基础打好了,建立了。我们想想∶我们的学业、道业、事业有没有成就呢?这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孔老夫子说“四十而不惑”,他境界向上提升了,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了,意思就是智慧开了。那我们四十岁还会不会迷惑?“五十而知天命”,这都是建树,都是树表的,又高一层了,知天命。什麽叫知天命?明白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他真懂得了。“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六十岁他到这个境界了,一切都能够顺众生。“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巧,不逾矩是善。随心所欲是自在,自在又合乎规矩;得大自在,不违背规矩,那是真的自在,不是放纵,纵欲那个造业要堕落的。你看看他这个建树,这个树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高。在佛法里面,这个树代表菩提,菩提是觉悟。孔老夫子十年、十年,一年觉悟的范围越大,越来越高,我们的觉悟也要一年比一年范围大,一年比一年要高。所以佛家讲的这些树木表这个意思。“宫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在那里呢?《金刚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云何住?”这是个大问题。“应云何住”意思:我们的心要住在那里;不是讲身,身不要紧,你这个心要安住在那里?佛给我们说:“心要安住在大涅槃。”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在《金刚经》上就讲的“无住生心”。“无住”,不生;“生心”,不灭;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个话如果听起来不太容易领会,换一个说法,要住在非空非有,空有两边都不住,这个就是涅槃境界。你这个心住在“有”,样样都执着,错了;你要住在“空”,也错了;空、有两边都不住,这个就对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宫殿是表这个意思。“座”,我们每天都要找一个很舒适的座位坐坐,大概坐的时间是比较多。除了睡觉之外,坐的时间最多,所以这个座就很重要了。如来升座讲经,他是坐着讲,他不是站着讲。“座”表什麽?座表法空,万法皆空;以法空为座就能够随机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所以这个处所庄严(器世间庄严)给我们讲了这四桩事情,里头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我们要明了。佛就是用一切万法来说法,明白了何必要开口呢?见到大地,你就想到心地、法身圆满;看到是树木,你就晓得我的智慧、德行要建立,要不断的向上提升;见到房屋,走进房屋,立刻就想到我这个心要住在非空非有;无论坐在那个地方,看到座位就想到一切法空。这都给你说法了。所以要尘说,刹说,无间断说。《华严》在那里?《华严》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是“大方广佛华严”。《华严经》不在这个书本里头,《华严经》不在这个讲堂里面,《华严经》在我们生活里面;然後你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的关系多麽密切,字字句句都是讲的我们现实的生活。这是从表法上说的。表法的意思懂得了,最重要的如何把我们这个观念换过来。我们过去起心动念错误的,与事实不相应,现在把观念转过来,念念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叫真正修行。那麽第一个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深入学习“心地法身之因”,才能够获得如来果报里面的金刚之地。这个相确实是随心转。我们讲经这个场所现在经过修缮,焕然一新;讲台这些布置,我们看起来赏心悦目,能生欢喜心。从前为什麽没有?现在为什麽有?以前的心不清净,现在心清净;以前随染缘,现在随净缘。念头改了,我们这个物质环境自然它就在变,心地不断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那我们这个依正的环境当然就跟着转了,这个是要认真学习心地法身的这一些条件。“以般若为因”,佛法自始至终追求高度的智慧,我们要过高度智慧的生活。第三“以悲智相导为因”。有智,智要不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个智是虚妄的。智慧落实在生活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大慈大悲,悲智是一不是二。更高一等的,能“以法空为因”。《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给我们说了四种因∶心地法身之因、般若为因、悲智相导为因、法空为因。四个因都好,都是正因,能得正果,果报里面特别显示出来就是依报的庄严,正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或者是一个因,成就一切庄严;或者是一切行,成一种庄严。四种因成一种庄严;也有一种因成一种庄严,四种因成一切庄严。这个里面可以互相融通,纯杂无碍;因正,果亦正。一)地严向下经文这四桩事情都有十句。“地严”的这段经文∶【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於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於中影现。】这一段经文一共有十句,十句里面就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一句“其地坚固,金刚所成。”这是“总显地体”,告诉我们这个地坚固。不像我们现在居住这个大地不坚固,土石沙砾,古人常讲的“沧海桑田”;何况我们常常听到、常常见到地壳的变化,大地的震动,说明这个地不坚固。诸佛如来他们感得的这个依报的大地就特别坚固。你要问什麽原因?原因还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地怎麽会坚固呢?那有这个道理?佛菩萨的世界纯一、清净、平等、觉。他们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所感得的这个大地,当然是金刚不坏体,这一定的道理。我们能够相信,这个不是假的。佛讲经说法,其他经论里面多半说到“敷座而坐”。在佛陀那个时代,敷座用什麽敷座?都是用草。我们现在敷座用这个坐垫,这个是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物质受用也随着时代在进步。多半都说佛坐的是“金刚为座”,这大乘经上所说。可是讲整个地面都是金刚,这个经典就很少。佛在往生经里面,像《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讲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极乐世界的地体是琉璃,黄金为地是铺的路面,地面上铺的是黄金;地的地质是琉璃,琉璃之地。琉璃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绿色的玉,我们中国人叫翡翠,翡翠就是琉璃。世间人把它看作珍宝,希有的珍宝,在玉里头很名贵的。西方大地这个地是琉璃地,透明的,绿色的、透明的。这个地方讲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报土,整个大地金刚所成,整个华藏世界都是这个样子。“华藏大莲花地,金刚所成故。”这一句话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面所说。所以第一句“其地坚固,金刚所成。”第二段是“地相具德”,这个大地的相状,它所具足的德用。第一句给我们讲“上妙宝轮”。“轮”表圆满。大地既然是金刚所成,当然所有的器用都是众宝成就,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轮”在器用里面是最圆满的,它表圆满,代表一一行门里面具足一切行门,这才是真的圆满。“及众宝华”。“华”也是表法。花开,你看一般人看到花都喜欢;中国人喜欢花,外国人也喜欢花;文明人喜欢花,野蛮人也喜欢花;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喜欢花,他方世界人看到花也喜欢。所以花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共同欢喜的,都不讨厌,所以我们用香花供佛,就对了。用香花可以供养一切众生,表我们一点敬意。“华”代表六度的因行,我们看到花就要觉悟。花能令人喜悦,我们的心行也要像花开一样,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大经里头佛常说:“佛菩萨所在之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华”的意思。所以我们见到花,前面跟诸位说过,无论在什麽地方,只要一看到花,提醒我们一定要修六度万行,唯有六度万行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及众宝华”,什麽是“宝”?布施是宝,持戒是宝,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宝,这是性德的流露。“清净摩尼”。“摩尼”是宝珠,叫摩尼珠,显得特别的清净,透明的,用这个来庄严自己的心地。“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世间人所喜爱的,是世间人很喜欢收藏的,现在话叫珠宝,大家都喜欢。出门都把珠宝佩带在身上,庄严我们的色身,庄严这个身相。你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你就知道庄严我们的心地。我们一一行能够包含一切行门,能令众生生欢喜心,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就是“清净摩尼”。在外表上、事上,庄严我们的色身;理上,庄严我们的心地。下面是“以为严饰。诸色相海。”这个“海”是比喻,是形容深广。“无边显现”,这是说隐显自在,显示出自在无碍。你家里的珠宝很多,你出门今天觉得想戴那一些,戴在身上是显,藏在家里是隐。可是现在人喜欢珠宝又不敢露出来,把珠宝放在什麽地方呢?放在保险箱里头,银行的保险箱。惟恐这珍贵的财物被人偷窃了,戴在手上又怕人抢劫;人家为了夺你的这些财宝,可能伤害你的生命。想想还是生命重要,又不敢戴在身上,放到银行保险箱里面去收藏,我看了感触很深。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香港有一位同修很诚意要送我一个手表,大概是什麽名牌的,现在也不晓得到那里去了,不知道了。带我去选、去选购,到银行开他的保险箱;他珠宝不少,他有两个保险箱。两个箱子打开给我看,在我面前炫耀,他有这麽多的珠宝,给我看。我看了之後点了点头,告诉他,我说∶“你就这麽一点点?”他没有想到我说出这句话,我嫌它太少了,怎麽就只有这麽一点点。他感觉到很诧异!然後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这个珠宝不是你的,你看不敢戴在手上,怕人家抢劫;不敢放在家里,怕人家偷盗。放在银行保险箱,每个星期打开看看,摸一摸就是你自己的。”我说:“如果这种方式是自己的,我的珠宝比你多得太多太多了。”他说在那里呢?“所有珠宝店都是我的。”为什麽呢?我叫他“拿来!”我摸一摸,“收好!”你看吧!都是我自己的。那有这麽笨的人!所以你那个两箱,我没有看在眼里。你看人多麽颠倒,迷惑颠倒。为什麽不拿这些财富去布施众生,跟一切众生结法缘?那个多自在,那才是真正是你自己的;这是假的,不是你自己的。一口气不来了,不晓得是谁的,一样都带不走。所以世间人迷惑颠倒到这种程度。这是说“庄严。诸色相海,无边显现。”的意思。底下这一段是“地上具严”,这个地上具足的这些庄严。经文有五句,“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摩尼”是宝珠,珠有光。“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光”跟“音”都是讲的作用。摩尼放光,因为它是宝物,就像西方极乐世界宝树一样,微风吹动的时候它就有微妙的音声出来,所以说“恒出妙音”。“罗网”、“缨络”,这是装饰,它也表法。所以佛家讲经说法常常被形容为“高树法幢”。“幢”是圆形的,跟幡是一样的,幡是扁形的、长形的。这个在新加坡比较少见,现在在中国的道场,在日本的一些道场可以见得到。现在台湾有一些道场最近悬幡幢也多了,形成一个风气了。这个是表“降魔伏外”,表这个意思,降伏魔王外道。那些是魔王呢?烦恼是魔王。那些是外道?错误的知见是外道,邪知邪见。由此可知,魔王、外道不在外头,魔王、外道都在我们自己内心里头。降伏自心里面的魔王,折伏自性里面的外道,这就是佛家常讲,破烦恼障是降魔,破所知障是伏外道。如果你把魔王、外道认为是外面境界,你永远不能成就。你修行,修了多少年、多少世、多少劫,你为什麽不能成就?你就是把这个意思搞错了,以为魔王、外道在外面,想尽方法来对付它。自己的烦恼障、所知障天天在增长,分毫没有消除,你怎麽能成就?依旧还是个凡夫,依旧还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麽能成就?所以降伏魔外就是对付我们的二障。“智光常照,慈音悦耳。”我们今天的音,最妙之音,“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个音微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就因这个妙音而成无上道,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讲往生经,劝人往生;就是净土三经一论,古德称为往生经,没有一尊菩萨不劝人念阿弥陀佛。以我们近代这些大德,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大德,你看他接触广大的信徒,他没有劝他们参禅,他劝人念佛。特别是在最後的开示录里头,叫《方便开示录》;我看过这本书,是老和尚一百一十七岁说的,他的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这个在香港、台湾都有流通,我相信此地也很容易看到。里面十分之八都是劝人念佛,劝导人参究的很少很少;十之八九劝人念佛,十分之一劝参禅。从这个比例上来看,老和尚劝人念佛符合“恒出妙音”这个经义,符合这个经义。“妙香华缨”,“缨”是缨络,罗网、缨络。“周匝垂布”,这个“垂布”有保护的象徵。用什麽来护持我们自己的正法呢?用什麽护持我们自己来修持呢?一定要用戒、定,这就是表戒、定。如何护念一切众生呢?一定要学习佛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关怀、爱护一切众生,这就好像“周匝垂布”的样子。下面说“摩尼宝王变现自在”。这个“变现自在”是讲神通如意。神通不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这个我们要搞清楚;神通是智慧,是德能。这个智慧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上,用得非常灵活,用得非常巧妙,没有任何障碍,能令一切众生生起信心,能令一切众生生起欢喜心,欢喜学习佛法,欢喜研究佛法。这个就是变现自在的意思。我们佛家常讲“随机说法”,随机说法就是“变现自在”的意思。
  【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於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到这里是一个小段。这一段经文虽然不长,它这个五句就是说了五桩事情。首先跟我们说明摩尼为体。佛经里面常常称说“摩尼宝珠”,它的德用是无边,彷佛像西方神话里面所讲的神灯;如果你得到摩尼宝珠,这个心里想什麽,它就能变现什麽,能得自在受用。那麽是不是有这种宝珠,我们姑且不论,要知道佛在经里头所说的义趣。这个宝是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如本性用摩尼宝珠来比喻、来形容,是很恰当的;世出世间一切法心想事成,当然是真正的摩尼宝珠。第二句讲光,第三句讲音,光跟音都是它的作用。“常放光明,恒出妙音。”光是非常微妙的物体,它的相状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它没有体性;你也不能说它无,它有现相;这就说明相有体无。那些是光?万事万法都是光。我们平常在生活当中,实在讲粗心大意,不知道眼前所现的万事万象,都是光化的作用,是光化物,一切人、事、物统统都是。所以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甚至於有一些练气功的人,他们看到人,每一个人有光,有光环包住这个形象;光的大小不相同,色彩也不一样。人有光,动物也有光,看到这些小狗、小猫都有光,乃至於更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有光。植物也有光,矿物也有光,我们这里桌椅板凳都有光,砖头瓦砾也有光。光里面含摄无量无边的色相,这些色相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这才是事实真相。因此觉悟的人,这些人、事、物的色相,他可以受用,决定没有执着。为什麽说不执着它呢?因为他知道“当相即空,了不可得”,就在现前,当相即空。佛在《般若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很清楚。他说一切法缘生,因缘生法。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也没有自体,就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因此,不仅仅是理事无碍,实在讲事事无碍。为什麽事事无碍?当相即空,所以它没有障碍。这个现象《华严经》里面讲得太多太多,非常丰富。音是音声,光与音,诸佛如来用它来作佛事,作佛事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觉悟众生。众生在迷惑,如何帮助这些众生觉悟,这个光与音就是两种很好的工具。第四句跟第五句里面讲罗网、缨络。“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它的作用是“周匝垂布”,它这个作用。菩萨在因地。如来在果地,菩萨在因地。因地修行,修个什麽?说实在的话,除障而已。古德所谓“但除妄想,切莫觅真”,你不要去找真,你只要把妄除掉就好了,不要去找真。为什麽呢?妄除掉就是真。你再要去找真,那叫“头上安头”,又错了了,要知道离了妄就是真。所以网,网的作用是防止鸟雀。这个网是罗网,罗网在新加坡我好像没有见过。中国大陆皇宫里面有,中国大陆这些大的寺院,我很少去,没有注意到。但是在日本大的寺庙里面都有罗网,用铜丝编成,保护它这个梁跟柱。因为这些梁跟柱多是高度的艺术品,雕梁画楝,这上面高度艺术,怕鸟到上面去蓄窝,把艺术品破坏,所以就用罗网把它包起来,保护它,网作用是在此地;也相当的美观,做得很精致。佛经里面常常讲大梵天的罗网,当然比人间的更美、更要殊胜。我们只取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防止鸟雀来蓄窝,破坏艺术品。这个意思就是防非止过。这个高度的艺术品是什麽?是心性。那些东西来破坏我们呢?魔王外道,防止魔外的就是罗网了。罗网、缨络不但是一种装饰品,而且防非止过,降魔伏外。魔跟外,昨天晚上跟诸位提示出来,希望大家要留意,魔是烦恼。你看世尊在《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不长,很多人都能够背诵,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讲有四种魔∶第一个是五阴魔,第二是烦恼魔,第三是死魔,第四是天魔。这个四样东西障碍了心性,使我们本有的性德不能够现前。我们要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先要把魔障消除掉。五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五阴,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是物质,物质是“色”法,叫色阴,物质。除了这个物质的色法之外,还有“受”,受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思虑。“行”,行就是念头不住的生灭,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永远在那个地方循环,不能够停止下来。“识”就是指的阿赖耶识,佛法里面称为神识,世俗人叫它做灵魂。实在讲这个灵魂不太恰当,这个魂要灵,它一定会选择很好的地方去投胎,它去享福,它怎麽会落得这麽些苦难?可见那个魂不灵,迷魂是对的,那个没有错误,迷魂,绝对不灵。我们佛门里面叫它做神识,这个是很合乎道理的。神,神奇莫测;识,识是它有了别的作用,它有含藏的作用,集起种子现行,它有这麽许多作用在里面,所以称之为识。这个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在六道舍身受身是它,在十法界里面也是它,将来修行证果作佛还是它。它要真正明心见性了,它就转了,就不再叫神识,在相宗里面叫大圆镜智,识转成智。一般经论里面称之为真如本性、真心、理体、法界,名词很多,在佛经里面我看有一百个以上的名称,都是说这一桩事情。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什麽说这麽多名字?这是佛说法的善巧,让我们知道名是假名,只要意思对了,不要执着名相,怎麽说都行,都可以。佛自己本身就不执着,给我们作出最佳的模范。佛不分别、不执着,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说法无一不是恒顺众生。你们喜欢听什麽样的名词,就给你说什麽样的名词,只要意思达到就行了,这些地方我们都需要学习。光,佛菩萨的光,觉悟人的光,是智慧光,这个光的颜色好,金色光明,晃曜炽盛。不但自己住真实慧,而且这个智慧之光能够加持一切众生。众生心行与“大方广”相应,或者我们说《无量寿经》那个经题好懂,“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净、平等、觉”五个字就是“大方广”;与这个相应,智慧光就能加持到,它就起作用。音,这是慈悲之音,这个慈音,关怀之音,爱护之音,教诲之音,协助之音。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示现在十法界,示现在六道,无不是以利益众生为能事,不为自己,没有自己,说真的,众生就是自己,万物就是自己,所以全心全力为众生、为万物去服务。这个里面包含的行门无量无边,佛家在讲学总用归纳的方法,使大众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譬如愿,平常我们讲“四弘誓愿”,在本经里面我们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也要效法诸佛如来,要发愿利生。发愿之後一定有行,如果我们没有行,这个愿是空的,以行去填愿,愿中有行,行中有愿,行愿交织,就像罗网、缨络一样;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戒香远播。戒是这个人的德行,有道德、有学问;香是这个人所作所为利益社会,利益广大的群众,那叫香。香用现在的话讲是知名度,这个社会大众都知道你、都尊敬你、都仰慕你,这叫香,不是真的那个香味。恒以如来“四摄法”处事、待人、接物,这全要落实在生活上,这就好比缨络周匝垂布的意思,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恒是永恒,从来没有间断。“布施”,看看众生、看看社会缺少什麽,就要施什麽。要懂得布施,要会观察,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你要能够观察世间,观察社会。现在这个世间,这个社会,大家缺少什麽?最明显的,缺少佛法。可是我们说缺少佛法,大家不以为然。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这个东西缺乏,好事,不是坏事。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名词变一变,缺乏觉悟之法,这个他听起来会点头。众生都是迷惑颠倒,什麽方法帮助他觉悟呢?缺少觉悟之法。迷在什麽地方?内里面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自己。古德常说:“人贵自知。”一个人最好最贵的是什麽?自知之明。谁自知呢?诸佛如来自知。自知而後就能知人,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圣人;圣人的标准就是对於一切事理通达明了,这样的人中国人叫他做圣人。今天社会上缺少圣贤之学,圣贤之学就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缺少这个东西。於是乎一切众生迷惑、造业,感受种种苦报,这些不善的现象就现前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後晓得我们应该要布施什麽,这是讲的大前提、大纲领。在日常生活细行当中来讲,现在的人不懂得孝顺父母,我们要布施孝顺,怎麽布施呢?自己要做出一个孝顺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启发大家觉悟,所以我们做就是布施。现在社会上年轻人不晓得尊师重道,我们尊敬老师,也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这是布施,布施尊师重道。现在社会大众,起心动念都落在贪、嗔、痴、慢里面,我们要布施不贪、不嗔、不痴,做出样子出来就是布施。就如同诸佛如来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你看他们所做,他们这一生的生活,用一句话把它说出来;诸佛如来出现在这个世间,无论示现什麽样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一不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说完了。他示现在世间干什麽?我们《华严经》到最後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你要问他,他表演的是什麽?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是接受,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教诲,依教奉行,这是受。持是永远保持,永远做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没有间断的,没有休息的,念念都在给大众做一个好样子。起心动念是起心动念的好样子,言语是言语的好样子,造作是一切造作的好样子,这是受持。现在世间人不念圣贤书,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的,舌所尝到的,都是妖魔鬼怪,那我们要布施什麽?我们要布施圣贤的教学,世出世间圣贤的典籍,我们常常读诵。读诵,自己得利益,也叫别人看看,你看我们其他的书籍都不看,报章杂志什麽东西都不看,看圣贤书,学做圣贤人,这就是大布施。布施不是讲天天拿东西送人家,拿着财物去供养人家,不是这个意思。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叫人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觉悟,回头,改过自新,我们布施的功德就达到了。所以我们要读诵圣贤的经典,奖励别人读诵圣贤书。特别是对於儿童、小学生,我们可以奖励他读经,甚至於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学金都好。我这一次在台北,台北有一位居士非常发心,他把工作辞掉,教小学生读经,他收了一百个小学生。这些学生是最顽皮的学生,在家里面父母教不了,学校老师也没办法管教,里面很多智障有问题,他专门收养这些父母、老师没有法子教的这些儿童,他收来教。非常有耐心,帮助智障有问题的小朋友开智慧,训练他清净心,不容易。教他读《四书》,读唐诗,读这些古籍,这两年来很有成就,我看到很欢喜。教小朋友写毛笔字,写毛笔字是修心养性,心要定不下来,那个一笔就写不好。我看到有六岁半的小朋友写的几个字,就裱起来挂着,写得很好;还有九岁的小朋友,小学三年级;六岁半的是小学一年级。这一批人里面将来决定有成就的,有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他的心血没有白费。我特别提醒他一句话,小朋友在你这个地方训练,训练个总算长吧!十年、八年,恐怕不可能有这麽长的时间,大概我想两、三年顶多。他离开你了,到别的学校去了,看看人家所作所为跟他自己现在念的不一样;回到家里面,小朋友去学圣、学贤,父母亲不是,一看不对头,那怎麽办呢?这书上骗我们的,大人做的都不是书上的。社会是个大染缸,在你这里短时间很清净,出了你这里入染缸又被污染,你不是前功尽弃吗?他听我这个话也愣了。我说有办法,用什麽?你要不断的教小朋友,常常给他说,不要学社会人的样子,不要学父母的样子;我要做好样子给父母看,给社会看,叫他学我,我不学他,你就成功了。这个理念天天灌输,大人做的,知道他跟我书上古圣先贤讲的不一样,大人做的错了,我做的对了,大人要跟我学,我不能跟他学;我念过圣贤书,他们没有念过。这才能收得到效果,才能做到持,受持。持之有恒,每天读诵,养成读诵圣贤书的习惯。圣贤书里头味道长、味道浓,这世间之乐,实在讲,什麽样的乐没有读经这个乐浓厚。那你来尝尝看,你说你读几卷经苦死了,这那里有乐呢?没乐。不如去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取那个乐。那是什麽原因呢?你虽然在这里读经,读了一部经,经里头什麽味道没有尝到,你是囫囵吞枣,你没尝到法味。如果你要是细嚼慢咽,尝到经典的法味,这个乐世间什麽样的乐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所以你要晓得老僧入定,入定不一定是盘腿打坐,心里头没有妄念就是定,读诵经典也是入定。他在享受,他不是在受苦,他在享受,无上的妙乐他在那儿受用,凡夫那里知道?那里懂得?好像看到这修行人枯坐,这个世间许多好玩的地方,他都不知道享受,傻瓜一个。到底谁傻?恐怕说人家傻瓜的人,自己傻!所以这个里头真的有乐趣。我们要懂得布施怎麽样修法,决不是讲到布施,拿一点钱、拿一点物品去施舍送给人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学佛的人要自己以身作则,做出个好样子给人家看叫布施。社会缺乏道德观念,我们特别注重道德、遵守道德、履行道德,这是布施。世间人喜欢打妄语,我们真实;世间人喜欢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我们对於善人、恶人平等恭敬,这就是对社会、对一切众生的施舍。第二个是“爱语”。这个爱,关怀的意思,真正的爱护,不是甜言蜜语,并不是讲这个话,大家都喜欢听的,不是的。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你教训他,呵斥他,责备他,骂他,为他好嘛!那些都是爱语。安慰他,奖励他,劝勉他,都是为了利益他,这种言语就叫做爱语。父母爱护儿女,对儿女犯过错,责备很深。老师爱护学生,学生有过失一定要受严厉的处罚。那些呵斥、责备、惩罚都是爱语,都是爱护他的。第三个是“利行”,利益一切众生之行。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凡是不利社会,不利众生的,决定不做。末後“同事”,同事就是经上讲“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现同类身。在我们这个世间,应以人身而得度者,释迦牟尼佛示现人身,他才能度得了我们。他要示现一个天神的身分,我们不敢接近他,一定要现一个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身分,我们才欢喜接受他。佛要度畜生,一定要到畜生里面去投胎,现畜生身,现它的同类身,才能度畜生。经典里面都有,佛要是度那个猪,他要在猪里面投胎,也变成一只猪,天天在猪圈里面给那些小猪们讲经说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要度饿鬼,一定要变现一个鬼的身分,给饿鬼道讲经说法。在那一道,现那一道的身,你才能度得了众生,同事摄,应当说什麽法就给他说什麽法门。我们在经典里面要学这些东西,我们读了、听了、学会了,马上就起作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上,现在分工很细,各行各业,你遇到那一类的人,那一界的人,那一个行业的人,你给他说什麽样的法。这个法一定是帮助他,在他自己这个行业当中能有成就,他就喜欢。如果与他经营的行业相违背,他是一个经商的商人,是一个企业家,你去劝他来当和尚,那怎麽行呢?决定办不到的。他怎麽能接受?他是个商人,你就要说法帮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成功的企业家;佛经里面讲的商主,商业界的领袖人物,他高兴,他能接受,他欢喜。所以说什麽法,一定要应机。佛说法,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个叫四摄。四摄在这一句经文里面就是缨络,缨络的垂布,垂下来表这个四摄法,接引一切众生。下面这一句,“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这一句里面它含的意思,神通如意,变现自在。众生根基的差别无量无边,你有智慧,你有能力,这个神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能力、技巧,你的方法非常巧妙。无论什麽样身分的人,无论那一种行业的人,你一接触,你都有智慧,都有能力,都有善巧方便帮助他,令他欢喜修学佛法。能把佛法用在他的现实生活上,用在他现前的工作环境里面,帮助他成功,帮助他的事业顺利,帮助他达到圆满,这个就譬喻是摩尼雨宝,这才是真正的宝,在我们佛法里面讲法宝,法宝是无量无边的。第三句,“及众妙华,分散於地。”这散花。散花在世法里面,所谓天女散花,表无量的因行,普遍的庄严大地。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空中雨花,花落到地面,自自然然形成一种地毯一样,而且这个地毯的花纹组织非常微妙并不凌乱。此地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是以无量的德行、无量的智慧庄严心地。这金刚宝地是指我们自性、心地,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我们庄严自己的心地,那就是佛经里面所讲六度万行,这个是心地真实的庄严。後面这一句,“宝树行列,枝叶光茂。”树,底下还有一段经文,给我们说宝树的庄严。树是代表建立,建树。我们中国古人常常说,人这个一生不能空过,至少要流芳千古,就是让後人有一个好的纪念。那要怎样做到呢?三桩事情∶立功,为国家民族立功;立德,立言,称之为三不朽,这是世俗人的观念。是不是真正能做到不朽呢?很难说。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会有成住坏空,太阳也有失掉光辉的一天,那里能真正做到不朽呢?可是佛法里面德行建立,真实的不朽。为什麽呢?自性是没有生灭的,凡是称性的德行,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意思,往後经上还有很多地方都会说到。这一次,我们在此地启讲这一部大经,因缘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缘,那就是我们“净宗培训班”第四届决定采取《华严经》,所以这一届的时间比较上长。原本《华严经》是打算在课堂里面上课的。所以我们这个属於教学,着重在真实的受用,解行相应,着重在契入《华严》境界,所以跟往常讲经不一样。往常讲经,我们的目的定在信、解,让你对佛法能生起信心,能懂得一些就可以了。这一次不是的,这一次我们着重在行,学了之後怎麽样去做,怎样去做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既然有这麽长的时间要开讲这部经,我们同学十几个人在一起学习,所以就把讲堂搬到此地来了。我们教学对象前面这一排,後面诸位同修旁听。不要小看旁听,有的时候旁听都证果了,学习的人还在迷糊颠倒,旁听里头还有真的证果的,功德利益不可限量。这一次我们讲的方法、方式跟过去都不一样,有一些同学已经发现了,告诉我∶“法师,你这次讲经风格跟从前完全变了。”是变了,我们顺便在此地跟诸位说明。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於中影现。】“影现”两个字好!前面所说的果德,果德到最後那真的是有所建树,所以以“宝树行列”作为总结,我们的德行建树有成就了、有成绩了。可是不要忘掉,修因证果都要靠佛力,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我们确确实实不得其门而入。佛的经教再好,摆在我们面前;古大德的注解讲得再透彻、再明白,我们依旧是没有法子入门,没有法子理解。所以说、听都要得佛力的加持,三宝的感应。这个里面能感、所感我们一定要清楚,能感就是真诚的发心,经上常讲“发菩提心”,我们真正肯发心学佛、学菩萨。我们现在一般是不是在这儿学佛呢?不是。接触佛法一点气氛,接触到一点边缘,到这边来听听经。或者你在家里每一天也做早晚课,也在读诵经典,是不是学佛呢?不是的。怎样才叫学佛呢?学作佛,这才叫学佛。佛存的是什麽心,佛怎样待人;佛是存什麽心,我也存什麽心;佛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我也学佛这样处事、待人、接物;佛如何生活,佛如何工作,样样都要向他学习,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如其不然,都不叫学佛,叫什麽呢?叫佛学。你们现在在搞佛学,在研究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跟佛学不一样,两把事情,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唯有真正发心学佛,自然就得佛力加持了。为什麽呢?跟佛同心,同心就有感应。前面我跟诸位说过了,我们虽然是凡夫,业障习气一品也没消除,我们这个方向非常正确,对着成佛之道,对着成佛的门径,一点都没有偏差,那个感应道交的力量非常之强,正如我们这个世间物理里面所讲磁力、磁场。你看看那个方向对准的时候,那个力量多强;角度偏差一点也有力量,但是力量就减弱;如果完全相违背,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一点感应都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真正发“四弘誓愿”的心,这个方向就是一丝一毫都不偏差了,这才能得佛力加持。诸佛成佛要得佛力加持,众生成佛还是要得佛力加持。“庄严”,这一段是讲心地的庄严,说不尽,太多太多了,所以经上用个“一切”就统统包括了,说个一切。“影现”好!“影”,告诉你是影相,影相不是无,有;但是不是真有,没有自体,体性是空的,缘起性空。相是缘起的,所以把它比作“梦幻泡影”。它有,它不是真的,不是真有,可以受用,不可得,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受用没错,执着就错了。我们对於一切事物有受用,我们每天穿衣吃饭,衣、食、住、行许许多多这些器皿,都是我们日用生活当中必须要的用具,可以受用。佛菩萨应现在这个世间也一样受用,那佛菩萨跟我们的差别在那里呢?我们在受用当中起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在受用当中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诸位要晓得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那个心里面生起来的是无量智慧,我们生起来的是无量无边的忧虑、牵挂、烦恼。所以一样的受用,两种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凡圣的差别。我们今天要学佛,要学佛的受用。我过去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我们在这个世间,现在人都讲权力,我们也讲,恒顺世间吧!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使用权很自在。像我们住酒店、住旅馆一样,我们有使用权。大酒店,你看这观光酒店,在新加坡有六星级的,服务非常周到。我们到那里住一晚上,到那边去吃个东西,接受这些很周全的招待,我使用,我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老板,他天天伤脑筋,怎麽管理、怎麽赚钱、怎麽赔本,那个麻烦可大了!我们使用的人很自在,不管这些事情。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这个世间凡夫,说实在的话,他要的是所有权,没有使用权。可怜,好可怜!我看了很多,有钱的,有钱的这些人家,你看在世界上这个风景好的地方,都买了洋房,都买了别墅,都是他的。他工作忙得不得了,又不能去住,怎麽样呢?请人去住,每个月还给人家钱,给他;那个人就是有享受的权,没有所有权,你看看那个人才叫真正有福报。那个老板实在是大傻瓜,没福报!他不会孝顺他的父母,他孝顺他的佣人,请了个佣人孝顺他。盖那麽好的房子,那麽大花园叫他去享受,每个月还给他生活费,对他的父母很刻薄,你说糟不糟糕。这种人我在这个世界上看到好多好多,我看着很叹息,愚痴!他有没有享受?可能一生在那里住一个晚上,实实在在的。我在年轻学佛的时候就看到,台湾有个很富有的,台湾人都知道:陈查某;在阳明山有一楝别墅,我在那个别墅里头住过一天。我听说陈查某一生在那儿住了一个晚上,请了两、三个工人在那里住,请他们去享受。前世欠他,没法子,前世欠他的。有这麽多钱,不知道去利益社会,不知道去布施给社会许许多多苦难的众生,不肯去帮助他,把那个钱在那里浪费,造了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风景好的地区很好,何必到那里去买房子?又住不了几天,大酒店有的是,那个花钱很有限。为什麽自己一定要在那里置产业,搞这个?要所有权,所有权就是六道轮回,离不开了。死的时候还挂念着,这个地方有财产、那里有房子,一样也放不下,他能去享受吗?不能,随业受报,三途流转,这个是世间愚痴到了极处。所以这种人,他的心行与佛的感应完全相违背,不起作用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如何求佛力加持,一定要与佛的愿行相应;佛是什麽样的心,佛是怎麽样的行持。一切“影现”范围非常的广大,或在地中现,或在地面现,或在树中现,或在种种庄严具上现(这个种种庄严具就说之不尽了),或者在有情众生身相上现,或者在有情众生德行上现,或者在这些植物、矿物形象上现,不定,太多太多了。心在极清净的时候,妄念不生的时候,六尘表法的义趣你统统都能够领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呢?正报里面一一毛孔,依报里头一一微尘,都在转妙法轮。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能感受得到,而且是强烈的感受,明显的感受;我们在这个世间六尘同样说法,从来没有间断,从来没有差别,我们的心粗,感受不到。这个事情,理与事在《华严经》上都能得到证明,然後才晓得《华严经》所讲佛的道场始成正觉。道场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处不是道场,处处皆是菩提场,时时皆是成正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此界、他方也同时存在、同处存在。这个意思很深,但这的的确确是事实的真相。二)树、严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其树周围,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经文总共有十一句,十一句也分四个小段。第一个小段里面只有一句“其菩提树,高显殊特。”我们这里有个小标题:“总显高胜”。这个胜是殊胜,高显殊胜。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宝树,宝树就太多了。为什麽叫宝树呢?任何一棵树,觉悟的人看,其妙无穷;迷人看不出来,觉悟的人看得出来。为什麽呢?任何一棵树都说妙法,那怎麽会看得厌呢?而且所表之法无有穷尽,深广无际,细说就是诸佛如来共同来说,说上一个阿僧祇劫也说不完。但是佛很慈悲,希望我们都能够略知大概,所以在众多宝树里面举一个例子:菩提树,举一个例子。那你要问,为什麽举菩提树,不举别的树呢?这个问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他这里举一棵松树来,为什麽选松树,不选其他的树呢?你这个问题永远得不到答案。所以这个举例是任意举,随意来举。举菩提树,这个是理所当然。佛在菩提树下说法,就近取比喻,就举佛住在这棵树下,就以这棵树为例子。其实我们以後叫它做“菩提树”,印度人不叫它做菩提树,“毕钵罗树”。佛在这棵树下示现成等正觉,所以以後就把这棵树称之为“菩提树”,是这麽个意思。菩提是觉,佛在这个地方觉悟,以它作为一个纪念。觉,觉之体是智慧,没有智慧,你怎麽会觉悟?换句话说,觉的因是智慧,觉之体是智慧。所以佛法的教学是以智慧为目的,以定为手段,因定开慧,而戒律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开智慧。佛能成大觉,对於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内,彻底明了心性;外,知道虚空法界的一切现相,因缘果报,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成正觉,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大智慧。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智慧跟佛是一样的,无二无别。佛所谓“成”,成是什麽意思?发现了,明了了,说之为“成”。我们有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没有现前,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我们不能叫“成”。我们的智慧为什麽不能现前,为什麽不能发现呢?有障碍把它障住了。障碍很多很多,佛在经教里面将这些障碍归纳,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烦恼障,一类叫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把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碍住了,不能现前,不起作用。佛把这两种障碍除掉了,将这两种障碍转变过来了;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他把它转过来了。我们今天修学要想功夫得力,你要不做个转变,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我们从前的老习气、老毛病、老旧的习惯,都是造作一些罪业,与性德完全相违背。譬如佛在五戒、十善里面告诉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性德。十善里面: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身三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是性德,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有,所谓是良知良能。人人自性本具,一切众生个个皆有。这那里是佛提倡,那里是佛教我们?我们有,忘掉了,现在所干的,恰恰相反。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尽干这些,心里面贪、嗔、痴、慢。这就是与自性性德与佛的愿行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得不到感应。佛很慈悲,想保佑你,想加持你,加不上。所以诸位要晓得,佛家讲的这些戒律、教条,不是佛制订这些东西来约束我们的,你要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佛从来不干这些事情,不会约束别人。佛给你说明白,全是你自己的性德,是你自己的良知良能。如果你要觉悟了,你就很欢喜,回过头来了,回头是岸。这是能感。菩提树的高,“高”是你的德高,智高。菩提树茂盛,这个“盛”是讲你的行殊胜,你的行为殊胜,你的表演殊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菩提树茂盛的样子。从这个树显示出性德体、相、德用,无不周圆。古大德在注解里面也注得好,“智超数表”,这是“高”;你的智慧高超,高超得世间人没有办法形容,这个就是高的意思。“本性不昧”,这是“显”;这个不昧就是我们常讲“觉而不迷”。无论在什麽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在那一种人事环境里面、物质环境里面,他都能够觉而不迷。这是显,总显的意思,这是显。自己的德行流露在形象上,前面讲的光色,流露在形象上,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成就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个叫“殊”,殊胜。除此之外,别无馀法,这是“特”,独特之行。佛是独特之行;佛的弟子,每一个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独特之行。这个独特之行还是用世间术语说大家容易懂,出类拔萃,就是这个意思。你在群众里面所表现的跟人家不一样,人家是迷,你是觉悟;人家作恶,你独修大善。所以在此地用这个宝树来表法,特别选定用菩提树来细说。确实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众生没有不喜欢树木、花草,世尊将树木、花草里面说出这麽多的妙法来,让我们以後一看到树木、花草,都在说法,没有一样不在说法。才知道《华严经》里面所说,尘说刹说:一切万物都在说,无间说:从来没有间断的在说。说什麽呢?说“大方广佛华严”。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领悟到佛说法的高明、善巧,确确实实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表现。佛要不是把尘尘刹刹这种说法的义趣给我们显示出来,我们听佛讲经,听完了就完了,出了讲堂就没有了,都忘掉了。你懂得这些义趣,表法的义趣,今天我们念到菩提树的庄严,我们将来在任何地方一看到树,就想到这段经文,就想到佛在《华严经》上的教诲。你这一想,全部的“大华严”不都现前了吗?这个方法才妙,等於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华严经》永无中断。教你看到地,金刚妙宝所成;看到这些树木、花草,这里面含的有甚深的佛法,圆满的佛法,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里头含摄圆满之法,虚空法界。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诸佛如来尘说刹说、无间之说,都在任何一法里面显现无馀,这个说法真是巧妙到极处。我们今天讲艺术的境界,世间那一种人在艺术境界里面能够跟佛相比,没法子。下面“体摄众德”。这一段里面有六句,“金刚为身”,身是树身,就是树的本干、它的主干,从这个本里面再生枝,枝里面再生条。这个身就是本,就是树身,树身是金刚的。金刚表什麽?在此地我们晓得,佛在此地说这个“树”,其实是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在说明我们自性真心的体、相、德用,无论指任何一法,都是在说这些大道理。所以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如果诸位在此地真正悟入了,这《华严经》後头还要听吗?不要听了,你全都明白了,这是实话,不是假话。我过去在台中,在李老师法会里面学《华严经》,我只听了一卷,诸位晓得《华严经》八十卷,我听了一卷。这一卷听了之後,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我讲了十七年,十七年没讲完,只讲了一半,我讲的比李老师讲得还要详细。所以你这一段听会了,全都会了;你要不会,全都不会。“身”,身是讲的本体,这是用树来作比喻。树是菩提,菩提的本体。菩提是觉,觉性的本体是什麽?三昧。他说是“金刚为身”,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诸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自行化他,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个为根本。“金刚”是比喻,比喻不变、不坏,比喻坚固,取这个意思,你看《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表法。在金属里面,唯有黄金颜色不变,它的化学结构跟其他的方程式不一样,所以一般人喜欢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金的颜色不变,银就不一样了,银、铜、铁、锡会起氧化作用,会变色。“金”不会变,所以大家特别喜欢黄金,表不变的意思;不变就是表不生不灭,表这个意思。“刚”是非常坚固,金刚是不但不变,而且表示坚固。坚固是信心坚固,愿心坚固、行心坚固,信、愿、行这三个都不变,三个都坚固,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如来家业,这就树立起来了,取这个意思。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之所行,都离不开这一个基础,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所以说“金刚为身”。“干”,干是从身,我们中国人叫它本,根本,这本此地叫身,就是我们说的本。从这个本里面生出来的干,干里面再生枝,枝里头再生条,条里面再长叶、花果,那麽这是我们略说。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干是琉璃”。“琉璃”是七宝之意,琉璃是透明的。透明表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身体就是透明的。确确实实佛菩萨、修道人心地清净,身体真的是透明的。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有特殊能力的人,我们一般讲有天眼,他能看得出来,看出这个修行人的身体里面完全是透明的,像水晶、像玻璃一样。里面虽然有这些器官,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染污;不但透明,而且放光。可是看到我们凡夫这个身里面漆黑,污秽肮脏。为什麽呢?这个里面被一些贪、嗔、痴、慢,被妄想、分别、执着染污了。所以有功夫的人一看就晓得,烦恼业障很重,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这个世间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只能看一个大概,一看到这个人的容貌,看到这个人谈吐、行动,知道这个人有学问、有德行;看到这个人形象很粗鲁,面目可憎。那只是看一个大概,不能像真正有功夫、有定功的人,佛家讲有智慧,那个慧是从定里面发的,跟世间有学问、有道德不一样,定中发的慧看人看透了,才能看透。我过去在美国迈阿密讲经的时候,有几个美国人,迈阿密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里面有不少有特异功能,是美国人,他们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那里来的呢?他们修禅定,也是跟佛教里面这些老一辈参禅的人,他得定了。他修禅定确确实实得定,但是那个定功并不怎麽很高,这个我们很清楚。但是他得的那点小小的定功已经超越一般人,他们得的这个定,在佛门里叫做“未到定”。如果他定成功了,他就到初禅天去,不在欲界,他还在欲界。所以在欲界里面,多多少少都可以有一点定功。如果没有定功,决定不能够生夜摩天,全凭修福,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就要有定功。那个定功,如果说是一百分的定功才能得初禅,这个他化自在天,大概定功要达九十分;化乐天,八十分,一层一层往下降。夜摩天,定功大概六十分差不多,勉强了,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他这个定功超过我们一般人的智慧就太高太高了,他有能力,他看到。我到那边是讲《无量寿经》,正好《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注解的本子印出来了,我是先送了一些过去。前面有一张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我们里面就有一位同修拿这个照片给这些外国人,他们有神通的人,给他们看,看看这个人怎麽样。这几个人一看之後,他说这个人身体透明的。我听了很奇怪,他没有见到人,看到照片,知道他身体是透明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贪、嗔、痴、慢。而且告诉大家,这个人现在不在世,又说这个人是个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他讲的都有道理,没有人事先给他介绍过。所以如果现场见到人的时候,那看得一定很透彻、很明白。“琉璃”在此地表透明、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智慧往外透,内外明彻。所以说“干是琉璃”。佛在此地教我们如何观察万物,体会六尘说法;说,不一定要用言语,任何表示都可以说是说法。在我们人间,我们有意的表示,这个大家很明显的能够领悟,所谓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舞台上,讲台也等於舞台,眉目可以表情,动作也可以表情,这些有意都属於说法。而无意的那种表法,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同样是很明显的能够领悟。如果领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矿物,一切自然现象,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所谓“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现象。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够领悟。这个里面的道理很深,实在说也唯有佛法能说得透彻。理是什麽呢?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自己向内观察比较难,观察我们的心性,观察我们极微细的念头,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对外面观察,那就比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晓得,内外是一如,没有两样。所以从外面境界能够知道我们起心动念,与法是否相应,都能够体会得出来。杂宝枝条,一棵树枝条多,越是大树,枝条越多。“杂宝”,这不是一宝,杂宝比喻差别的智慧,佛家讲後得智,也叫做权智。权,对实说的;後得,对根本说的。後得智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所谓是无所不知。他用杂宝来比喻,这是说我们解能随境生,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第四句是讲“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条如果要是没有叶,那就变成枯枝,就很不好看,所以枝条的庄严就是绿叶。佛在此地用这个法来表定与慧密切的关系,慧能够帮助定,定也能帮助慧,所谓是智资定而深照。宝叶虽然多,虽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树的荫凉,比喻百千定门,或者我们讲百千三昧,同归一寂。三昧翻做正受,也翻做禅定。为什麽说有那麽多呢?禅定跟正受都是说明我们在境界里面能保持着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了,那就不是正受,你起心动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经里面把它分作五大类∶苦、乐、忧、喜、舍,五大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身体有苦受跟乐受;心里面有忧受跟喜受;忧、喜是心理的,苦、乐是生理的。舍,舍算不错,身这个时候也没有苦没有乐,心也没有忧没有喜,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时间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果常常保持就叫三昧了,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们凡夫有;三昧、正受,凡夫没有,这个差别在此地。如果我们一个人对财不贪,财摆在面前不动心,你在财里面得三昧了,得禅定了。可是有一些人不贪财,他贪名,他在名里面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面有三昧。如果也不贪名,那在名里面也得三昧了。由此可知,境界无量无边,三昧就无量无边。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上那个法是佛法,佛法都不贪着,何况世间法呢?他的心才真正得到寂定。所谓百千三昧,同归寂灭,这一种清凉自在。定、慧不仅仅是自受用,自受用就好比这大树,树荫很荫凉,也能够庇佑别人,这就是你定慧的影响力,就能够普度众生。影响的力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水很清,很平,我们在池子里面,投一块小石头,它就有个波浪,慢慢波浪就扩大了,普遍整个池中。由此可知,我们的影响力决定是跟诸佛如来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可是这种影响力往往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说没有因果,没有报应,你要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极其微弱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觉到的,诸佛如来都清楚,都能够明了。为什麽呢?他们的心清净,感应的力量特别强。我们心不清净,粗心大意,感应的力量很微弱,耳朵边敲钟都听不见。那个耳根灵的,马路旁边掉一根针他都听清楚。这个就是心地清净与否,产生这样一个现象。第五句“宝华”,色彩众多,分在枝条里面。这些花的颜色,在光明照耀之下显出非常之美观。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树影。这个树影、花影,也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们一般说,对文人给他带来的灵感,他因这个灵感能够写出很美的诗词歌赋;带给音乐家,写出微妙的乐章;带给画家,作出作画。这是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灵感,可是总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为什麽不一样呢?我们在前面讲过,修道的人,他的方向、角度是正对着真心本性,正对着“大方广”,他领悟的决定不相同。这是佛家讲,他看到这些景观领会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提高他修证的层次,这个不一样。那麽这些文人,他在这个里面也得到许多灵感,能够成就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世间人欣赏觉得很美。可是在佛法里面,美多动感情,换句话说,都是叫你生烦恼。过去东晋的时代,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谢灵运居士想参加这个念佛堂,被慧远大师拒绝了。远公大师为什麽要拒绝他?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大文学家,他有许多作品一直传留到现在,《四库全书》里面有他的作品。就是文人习气太重,换句话说,他很聪明,有智慧,他那个角度不是对着“大方广”,他角度偏差了,偏到感情里面去。远公怕他常常看到这个六尘境界,又写诗、又写词、又写文章,扰乱大众念佛修行,不要他,拒绝他;文人习气太重。“宝华光影”表神通,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能力、技能,一定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不同的才艺。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我们是以世法来说,对於音乐家,他得到灵感,他能够谱曲;对於画家,他得到灵感,他能画出一幅名画;诗人,他写得出好的诗句。这就是说明他的能力依他的定力,没有定力不会有感应,也就是你得不到灵感。可见得灵感,你要得到深度,与你的心有密切关系。这定心,在世间人不讲禅定,专心;专心接近定,他心专於一门,往往触目动心,他就有灵感产生。世法都要专,何况佛法的修学!所以佛家讲定、讲慧都是这一些智光,光影现在心地。阳光照着树的影,枝条花果之影,在地面上,比喻六尘落谢的影子在我们的心地上,它才能触动,才有感应。所以本经《净行品》里面说:“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佛在《净行品》教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心。综合全品的义趣,我们如果念念为众生,清净心容易成就;反过来,念念为自己,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这个是《净行品》里面整个的义趣、大意。“花”,表法表得很多很多,深广无尽。花开了之後一定会结果,果表受用,表果报。果皆如意,这个是真实的果报,自在如意。它表无边的行海,海比喻广大,比喻数量无尽。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数字,这个六度是六个纲领,每一个纲领里面细行都说之不尽,无量无边,所以把行比喻作海。菩萨行,菩萨觉悟了,觉悟了的人,他的生活行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趣向於大菩提。只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求其他,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我们学佛,学什麽?求什麽?求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你就对了。如果你要是求世间,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儿女,都错了。那我们要问,世间人求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求得到呢?能求得到。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有求不到的道理?我们读袁了凡居士的家书《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间像了凡居士这样的人很多,像了凡居士这样的成就的人也很多,不过是没有把它写成书而已,很多。这种求,这个心依旧是轮回心,你虽然求到了,真实智慧不开,三昧正受你不能够获得,这一生依旧是空过了,非常可惜。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无上菩提,也就是一般人讲的成佛。我们学佛,要学得跟诸佛如来一模一样,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佛果。成佛难!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难。这麽难的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成吗?行!《华严》在末後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成就了。但是要记住,前面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我们虽然不能像诸菩萨那一种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有几分相应,相似的相应,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这是这一次在此地跟诸位同修报告《无量寿经》,这一句经文我们特别多说一些,用意就在此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人人有分。既然能够到这个讲堂来,就可以证明你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你跟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因缘,只要这一生能真正发愿,决定得生。所以这个果一定是菩提涅槃的大果。自利就如同经上讲的含晖,没有发出来,他的光色还没能够发出来,可是内里面确确实实已经在这个地方作修养的功夫了。修心养性,养性就是养道。怎麽个养法呢?一定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放下,才能得到感应道交。我们求感应,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礼拜、供养,能不能得到感应?也可能得一点,小啊!为什麽小呢?能感的这个力量小,佛菩萨所应的当然也就不大了。“感应道交”要用现在数学的名词,它决定是成正比例。我们有一分感,佛就有一分应;有两分感,决定就有两分应。怎样才能获得圆满的感应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愿,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像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头所说,“为续佛慧命,为普利一切众生”,其他的什麽念头都没有,这个感应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不必求佛也不必求菩萨,什麽都不求。为什麽呢?你这个心正是佛心,你这个愿就是佛愿,你的心、愿跟佛完全相同,那个感应力量是圆满的。求佛菩萨保佑我,可不行了;“我”这个是烦恼,这是妄想,这是分别、执着;纵得到感应,那个感应很微薄。决定没有为我,为正法久住,为续佛慧命,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只要发这个愿,行愿相资,必定能得到诸佛如来满分的加持,满分的感应。身心湛寂,外面就放光了。接触外面的境界,当然最明显的是接触到一切众生。如果缘没成熟,这个缘是两方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大众。自己的缘没成熟,自己还没有能够悟入境界。我们讲《华严经》,这是华严境界,没入这个境界,没熟。可是我们的确每一天在认真修学,在充实自己,这就好比果里面的含晖,逐渐在长成。如果已熟,光色发现出来了,自己契入境界,智慧现前,德能也现前,就像那个果成熟一样,可以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看这个果,果成熟之後,果自己没有享受它自己,果都是供给别人享受。我们几个人看到花果,有这种感受呢?花开了,我们可以说它自己也可以欣赏,很美!果成熟了都被别人吃掉了,它自己没享受。成果一定要奉献给大众,奉献给大众是真正的成就,因果就不虚。果要是自己来享受,给诸位说,没有那个道理。可是世间迷惑的人就很多,多生多劫修积的福报,这一生开花结果了,得了大的财富,得了很高的地位。得大财富,得大的果位,他能享受多少?每一天还是吃三顿饭,顶多吃五顿;晚上睡觉还是六尺床,就算他那个床做一丈吧!一丈,他身体就那麽大,他也不能把身体放大跟床一样,他做不到。中国古人讲“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还能享受什麽?那麽累世修积的福报,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叫空过了。无论你用什麽样的心机,细细想想都是给别人糟蹋掉,家亲眷属糟蹋掉了,旁边的近人糟蹋掉了。为什麽不把这些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将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你才叫真正有福报,你生生世世永远享不尽的福报。这个要是明白人他才懂得,糊涂人你给他讲他不相信;你给他讲,他说这个人不怀好意,要来骗我钱了;你说给他讲真话,他还说我们去骗他,说我们不怀好意。最可怜的人是什麽呢?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得老人痴呆症。他有钱,又有地位、又有钱,他一口气不断,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天三班护士来照顾他,往往一躺躺个十几二十年,你看他花掉多少钱?这个花得很辛苦。这种情形佛法里头有没有救的?有,但是他不相信。那是他命里有福报,有那麽大的福报,福必须享完他才会走,他没享完他不走。如果真正是明白人,他自己能同意,家亲眷属明白,把他这个财富拿去布施,去做这些慈善救济的事业,帮助那些苦难的众生。那麽他就两个现象∶如果他寿命还有,他病就好了;如果他寿命没有了,他很快就离开这个世间,不再受病苦了,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不好意思说,说了是什麽?这个和尚不怀好心来骗我们。我们是真明白,真能够帮助他解决,看到他必需要躺在床上受罪。我们明白之後,果决定是给大众享受,这是真实的果报,这有意义,有价值。在花报里面,自己可以欣赏,当然也供给别人欣赏。尤其是菩萨们,菩萨就是觉悟的人。说这部大经,总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觉悟,人人都做菩萨。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与“如”相应,与真如自性相应,或者说我们讲的与“大方广”相应。“大方广”还难懂,我们再换一句话,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就行。或者我们落实在事相上,与六度、四摄相应。我们所得的这个果就是菩提之果,就是佛果。所以果跟花间列在一起。本经经文里头有说:“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大地生长许许多多的树木,我们心地里面有妙法树。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这妙法树,“信是种”,树的种子。桃树,桃核种子能长成树。这个菩提树,种子是什麽呢?信,信心。你看《华严》一展开:信、解、行、证;净土三个往生的条件∶信、愿、行;信是种,是佛种。菩提树就是讲成佛,成佛的种子,信心。“慈悲是根”,一个人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慈悲心,他怎麽会成就呢?好像这个植物,没有种子,没有根,再好看也不过像我们现在台上摆的假花、假树,不是的真。虽然有几盆真的,盆栽长不大,几天不照顾它就枯死了。由此可知,我们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风顺,要真正有成就,你要有根,你要有种子。那你没有信心怎麽行?没有慈悲怎麽行?佛法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博爱!大慈悲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这个对我有利益我就喜欢他,那个伤害我我就讨厌他,这个不可以。恭敬你的,爱护你的,帮助你的,你对他有慈悲心;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你对他还是有慈悲心,你这个慈悲才叫有根。如果慈悲有分别、有差距,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要学如佛一样的大慈悲心,对於九法界众生一律平等,没有差别。这佛在经上,我们也看到,举的故事让我们在这个里面领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养一钵饭,很好的一钵饭,菩萨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佛,一份喂狗。我们想到这什麽意思?生佛平等。他来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对佛的那种恭敬心,对畜生这个恭敬无二无别。我们在这个境界里头应当如是学,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从慈悲里面生出智慧,“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他教我们看这棵树,这树教我们,树表法,树教我们,智慧是身体,方便是枝条、枝干。这棵树长得非常茂盛,茂盛是讲事上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五是事,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六度少个般若,般若是身。五度都离不开般若,枝干没有离开根本。那个本,将这个树身比成般若,枝干比成其他的五度,枝干没有离开树身。将禅定比喻作树叶,将德能比喻作花,将一切智比喻作果。“果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是後得智,权智;前面那个树身,那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果表无所不知,身表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後得智。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後面还有两句,“最上力为鸟,垂阴覆三界。”树上有鸟,鸟是什麽?鸟是最上力,如来果地上十力,十种特殊的能力。其实那个十也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如来果地上圆满的能力。这个就好比是鸟。树荫垂覆下来庇佑三界,这三界是指六道,六道里面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佛法教化的对象。由此可知,佛门里面所讲种种表法的艺术,确实达到艺术里面最高的境界,不是祖师随便说的,都有经文作依据。那麽这些文句在《华严经》第五十九卷,往下我们都会读到。可见得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经文,不是随随便便自己说出来的,不是的,都有经文作依据。第三段∶【其树周圆,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个是第三小段,第三小段有三句,说明“妙用自在,利益无边”。第一句,依真实智慧教化一切众生,这个就是佛家常讲“放光”的意思。佛家迎宾接客,请你到我们这个道场来普照,普照就是放光普照,意思就是以智慧来开导大众,智慧来开导大众就是放光普照的意思。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目标就是智慧。智从那里来呢?智从定中来,换句话说,你心要不清净、要不定,那来的智慧?再告诉诸位,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你所学习的东西不是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常识。你所学得来的,佛学常识,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清净心就是禅定。“禅定”两个字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麽叫禅?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我们再说得白一点,外面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个叫禅。这个外面境界,现在这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天天在诱惑你,不为它诱惑,不被它诱惑,这是禅。内里面不起心动念是定;内心里头不起贪、嗔、痴、慢,这是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不是对於外面境界相是一无所知,不是的;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那是慧,那是真智慧。所以智里面要有禅,要有定,定里面要有智,定慧相资,定慧等学,这是佛法,决定不能够偏在一边。第二句里面,“於光明中,雨摩尼宝。”这是依智慧的教学,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好比圆明的法宝一样,圆明是圆满光明,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法教学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它的果报就苦;悟了,这个果报就乐。所以离苦得乐是从事上说的,从果上讲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的。我们苦,苦从那里来的?苦从迷惑颠倒;乐从那里来的?乐从大彻大悟。所以佛法的教学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手段,那个果上没有法子,因上就能下手,所以在因上教大家破迷开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言论、我们的造作,才能够与真相相应,与事实真相,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个术语“自然生态”,有点接近,与自然生态相应。实在讲佛家的术语高明,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大方广”相应,这样才能够破迷开悟。“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一句是讲教学的成果。就像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一样,教了一段时期,成绩要拿出来;没有成绩那不行,一定要拿出成绩来,这个成绩就超凡入圣。你看看原来是凡夫,现在都变成菩萨了。怎麽说变成菩萨呢?原来没有信心,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现在接受佛陀的教诲了,信心生起来了,慈悲心现前了,智慧也现前了,转凡成圣,这个就是菩萨,所以说菩萨现前。菩萨心清净,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他把妄想、分别、执着通通都放下了,自自然然成就,自他二利。佛家常讲“自利利他,自行化他”,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像云出一样。云出岫而无心,不是有意去造作。用一个浅显的话来讲,不是攀缘造的,是随缘成就的。随缘成就,就如云出一样。攀缘是我们有心有意、有计划,先设计好的,我们应当怎麽做怎麽做,那就不相应了。所以诸佛如来说法,决定没有先想一想,这个法今天要怎麽个讲法,没有。如果有这个意念,有这麽一个准备,他就是攀缘说了;他不是随缘,不是自在说的,不是真实智慧的流露。这个真实智慧不是造作的,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我们今天智慧没有开,讲经之前要作准备。佛与大菩萨讲经之前不要准备,不但不要准备,连个经文也没有。经文怎麽来的?释迦牟尼佛讲完之後,人家把他纪录下来才变成经文;不是释迦牟尼佛先写成经文,然後再来开讲,不是的。你看他多自在,所以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自然流露。我们听到了非常羡慕,光羡慕也没用处,希望我们自己也能跟佛菩萨一样。那你一定就要真正去修信种,慈悲根,智慧成就智慧之身,然後自然这个枝叶花果表现在自受用、他受用当中,生无量真实智慧。这是真理,永远不能改变的原理原则。末後这一条很要紧,决定不能疏忽。【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这个就是说明,我们必须要得佛力加持。前面所讲,如果就感应这个意思来讲,能感。由此可知,我们要有信心、有慈悲心,有定、有慧,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的感应。不必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哀求祷告,你保佑我,不必。我们能这样做,这是真正在佛前面哀求祷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也正是黄念祖老居士过去讲,我们的修学着重在实质,不着重在形式。他为什麽说这个话?现在大多数学佛的人都着重在形式,没有实质,所以路走偏差了,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如果我们重实质,当然也要重形式;不能说形式我们就不要了,这个不可以的。形式,形式是表法的,有这些形像摆在面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这一堂课上的就有价值。今天讲菩提树这一段,以後无论在什麽地方看到树,你就会想起来。你想那个树不管长多大,它有种,你就晓得我要有信心,信是种;它有根,我要有慈悲心。这一堂课就没有白上了。你观这个树得受用,你也能够讲解给别人听,教别人。特别是现代人喜欢度假观光旅游,都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中国观光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黄山是天下第一山,我没去过,我看过录像带,风景确实是非常美,树木多。你要对那些游客介绍,这是树,树的种子是信心,树的根是大慈大悲,树的身是般若智慧,树的枝条表布施五度。你不就是藉着这个树讲经说法了吗?那些观光旅游的人,你看随机教育,机会教育,那个地方不是道场?那个地方不度众生?自己做出好榜样给他看,口里面就流智慧的教光,就如同这个大树树荫的荫凉遍覆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他观光旅游,还学到佛法了。我们要处处布施佛法,得佛力的加持,佛力是我们修学传法的真因缘。流是流布的意思,我们佛门里面讲流通,这是说法法音普遍的流传。在过去这个音只能够周遍十方,所以古时候重视写作。因为你言教只能令现代人得利益,如果把它写成书流传於後世,十方三世。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了,我们的音声、光影不但同时能够流布十方,也能够流传到後世。光影音声都做佛事,要靠佛力加持;不离开诸佛如来教给我们的原理原则,这个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我们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古德讲,那是魔说,那就不是佛说。佛法弘传确实不容易,世间法尚且如是,何况佛法。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你要想做一桩好事,障碍重重。世间的好事往往都不容易成就,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有智慧能解决障碍,有定力不怕折磨,这个世间的事业能成就。佛法的大事业更是如此,弘法利生这桩事情魔来干扰,我们不能不知道。魔来干扰我们用什麽方法来处理呢?还是遵循佛的教诲,不理他就好了,不必跟他去争执。这个是真实智慧慈悲的流露,我们一般世间人往往见不到。在台湾早年的时候,基督教非常兴旺。对於佛教不仅仅是障难,毁谤、侮辱、种种的破坏。道场讲经的时候,他来干扰,带来一群人大叫大闹,这种事情常常有。後来,我们佛门里面有一位法师:煮云法师,跟我也是老朋友。他写了一本小册子《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写得很好,对於基督教很不客气,严厉的批判。这本书流通得很快,没有多久就在台湾流通,印了十几版。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佛,我看了这本书写得有道理,对煮云法师很佩服。有一天,我带了这个小册子装在口袋里,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看到我口袋里一本书,他就问我∶“你看的什麽东西?”我就把这个事情向大师报告,大师听了摇头。我说:“这个说得很对。”章嘉大师笑了笑,举了个比喻∶“基督教像两、三岁的小孩,佛教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先生。这个小朋友小拳头打几拳,老先生还真生气跟他打一架吗?”我听了这个比喻,章嘉大师确实跟别人不一样。不理他就算了!如果你要是批判他,两个人程度一般高;一个高,一个低,打不起来的。你说五、六十岁的人会跟两、三岁小孩打架吗?那有这个道理?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有什麽,两、三岁跟两、三岁才会打架,五、六十岁跟五、六十岁会吵嘴、会打架,一样的。我听了这个我才知道,章嘉大师确实是比人家高一等,没有话说。所以他是说这个不必,一笑了之,世间人会有聪明人,何必跟他计较?真是慈悲、智慧的流露。我回过头来看到煮云法师年轻就沉不住气了,那比章嘉大师的功力要差好大一截。所以魔王外道来扰乱,不理他就没事了。他来扰乱,我们更应该要反省,反省来扰乱必然是业障;自己要没有业障,自己过去生中没有跟这些人结个恶缘,他为什麽不扰乱别人要扰乱我呢?所以就应当像印光大师一样。印光大师是示现给我们看,年轻的时候,功力还不够的时候,也常常被蚊子咬,跳蚤也咬他。可是他从来不伤害这些小动物,咬就随它咬,供养它,它大概也是饿了,没地方吃饭,供养它一顿。印光大师作如是想,供养这些小动物跟供养佛没有两样,生佛平等。我们在传记里头看到,印光法师七十岁以後就再也没有了。七十岁以後有这麽一个现象,这个房间里面有蚊虫、有跳蚤,有这些小动物,他老人家住在这个房间去了,这些小动物都搬家,迁单,都搬走了,都不会去干扰他。你看看慈悲心能感动这些小动物,他怎麽不感动人呢?所以说,诚则灵,至诚感通。我们上求诸佛菩萨感应,下同样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无论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的流露。“无有尽极”,无尽无极。讲广多无尽,从空间上讲;从时间上讲,无极。无有间断才称之为“恒”。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所学习到,以後在任何地方看到树木、花草,就想起世尊在《华严经》上这一段的教诲。岂不是一切树都在说法吗?那我们这一堂课的效应多麽广大,真正是经上所讲无尽无极,我们一生受用无穷。三)宫、殿、严“宫殿严”。经文十句,也分作四段。第一段“总明分量”。【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这一句。宫殿是居住的地方,古时候接待大众这个地方称之为“殿”,殿跟堂一样,像我们现在讲客厅。自己的卧房,这叫“宫”。就是私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就叫殿,这古时候的称呼。现在多半称为堂,讲堂、会堂,这是殿的意思;自己的住宅,这就称之为宫。宫殿它这个形像有覆盖,使我们避免日晒雨淋,我们造这个房舍遮蔽烈日、遮蔽风雨,使我们自己身心能够得到安稳,这个就是慈悲的意思。居住的这个房子表慈悲。殿堂,如来这个殿堂是讲经说法用,聚集大众在一起就是讲堂,这个殿就是讲堂。在从前帝王时代,这个殿是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所,大殿就是会议厅。从前皇帝每天早晨早朝,早朝是什麽意思?就是现在讲的汇报,各个单位今天有些什麽事情要处理,都要报告给皇帝听;那些单位需要别的单位来互相协助的,在这个里面处治。所以是汇报办事的一个场所。我们群众集会的地方也叫殿堂,但是习惯上我们都称为堂,而不称为殿,只有帝王的时候才称为殿,殿跟堂一个意思。佛在此地用殿堂来表圆寂。圆是圆满,你看在这里办事情就办得很圆满。寂是心地清净寂灭,不生烦恼,不生忧虑,事情都办好了。殿堂代表圆寂,这是表法的意思。“楼”跟“阁”实在讲是一样的意思。阁,两层以上的就叫阁,所以楼跟阁意思相同。楼是决定两层以上的;阁,形式上可以有两层,实际上未必有两层。在外面它造的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那也叫阁,所以它表的是慈悲跟智慧要合起来用。这两层,一个是表慈悲,一个是表智慧,这两个要相辅相成。用智来帮助慈悲,慈悲来帮助智慧,就像楼阁相依一样。楼阁上面一层要依底下一层,底下一层要衬托上面一层,取这个意思。下面这四个字是形容宫殿楼阁的壮丽。“广”,智慧跟慈悲都是广大无边,充满了法界,随他的心量来扩张。我们凡夫心量小,所以慈悲智慧就很小,起心动念想着自己一身,自己一个家,所以怎麽想,问题都解决不了。现在许许多多国家都有贤明的领导,依旧是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那里呢?那个国是一个界限,我只想到我们自己国家利益,没有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於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相冲突,那怎麽能解决问题?如果每一个领导人眼光都看到全世界,想到自己国家,也想到全世界一切众生,这个问题好办、好解决。诸佛菩萨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世出世法无论什麽问题到他这个地方,没有不圆满解决的道理。所以把这个殿堂比作圆寂,很有道理,真的是圆满解决,广大无边!“博”,博是不狭,不窄狭。这是说的内空寂,外无边际。内里面清净寂灭,博。广博两个字可以连起来讲,连起来广跟博意思相同;分开来讲,广对外,博对内。“严”是庄严,庄严是从形象上说,从事相上说,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自己住宅以及殿堂里面种种的装饰都是属於严,庄严这个字句里面。我们现在是讲室内的设计,室内设计在此地就是一个“严”字。“丽”是讲华美。庄严是十法界统统具足;丽者华美,法跟义统统具足。末後这一句“充遍十方”。为什麽充遍十方?称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在我们这个经题上就是“大方广”。大是自性的本体,方是自性的现相,广是自性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可以说成为体、相、用。如果用现在哲学里面名词也能够彷佛,当然不能像佛家这个意思这麽样的深,这麽样的广。哲学里面也说宇宙万有的本体,等於本体论,很像他们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方是现相,他们也讲本体,也讲现相,种种现相。今天科学技术发达到现前这个程度,依旧不能突破时空的维次,换句话说,不能够离开三度空间。所能够接触到的、所能够探测到的,今天向外太空探测,甚至於说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许多次外太空人到这边来访问。就像我们到其他的星球里面去探险一样,人家有这种科学技术也到这边来探险,来探测。这些外太空人,在佛法里面讲他是那个层次的人呢?给诸位说决定不是天人。为什麽呢?天人有神通,不需要飞行的工具,他们还要乘飞行工具到这边,我们看了飞碟,飞碟就是飞行工具。不是天神,天神不需要,不要说是很高的天,四王天都不要。那说他们什麽人呢?人道,不是天道。人道,比我们这边人聪明,比我们这边科学发达。佛跟我们讲,人道里福报最大的是轮王,转轮圣王。为什麽称他作轮王呢?他有个工具,这是他的宝,飞行的工具是轮。这个轮大概是现在所讲飞碟,飞碟圆的,像个轮一样。这个东西到这儿来了,我们想这是铁轮王、还是铜轮王派来的,派到这儿来调查的。他是人道,他不是天道,所以有很多人把他们当作天神,那错了,那不是。天神境界比他高,智慧也比他高,神通、能力都比他高,不需要用这些工具。所以今天外太空人到我们这儿,我们晓得他是属於人道,他不是天神,他的科技比我们发达。换句话说,他还是有贪嗔痴慢,还是有是非人我,我们遇到也得用真诚心来感动,希望能和睦相处,不要发生星际的战争,那很可怕的。与性德相应当然是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样样称性,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万一这个地球有一天被我们严重的污染破坏,人类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这句话是科学家说的。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听到,不以为然。为什麽不以为然?科学家说,如果现在地球这个污染要不能改善,五十年之後,这个地球上就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了。不适合什麽?不适合我们现在的人,我们现在人要到那个时候受不了,可是那个时候的人能受得了,这个道理不难懂。你看我们都市的人一切都讲求卫生,饮食起居都要讲求卫生,我们在这个里头适应惯了,要到一个乡下地方去,完全没有卫生设备,我们到那里受不了。人家活在那个地方的人活得很快乐,他们什麽污水都可以喝,不生病;我们一喝马上就生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到五十年之後,五十年之後的人一样活得很快乐,科学家他没有想到这一点。不适合我们现在的人生存,这话是对的;如果说不适合人类生存,这个话说的有问题。佛跟我们讲,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那难道五十年之後就断掉了,那有这个道理?我们还是相信佛的话,佛的话还是有道理,细细想起来比科学家讲的高明多了。但是我们对於环境的保护不能不重视,更应当知道环境保护要从内心做起,心净则国土净。我们晓得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不容易生病。身心清净,世界就清净,这才是环保的根源,根本上来做,我们的环保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尊敬的李会长,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净宗学会”最早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出这个名称,一直到我在北京访问黄念祖老居士之後,老居士一再劝勉,希望我们在海外成立净宗学会,将净宗法门向全世界弘扬。我们第一个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加拿大的净宗学会。在当地有一位金石家,八十多岁的一位老先生,刻印刻得非常之好。他听说这个净宗学会非常欢喜,给我们刻了一颗印信,“净宗学会之玺”,刻得非常好。去年我们开会的时候,在此地召开净宗联谊会,联谊会上决定制作一面旗帜,旗帜下面这四个字,就是从印章里面拓下来的,所以旗跟印是完全相同。那麽印信在我手上保存这麽多年,始终都交不出去,今天在华严会上因缘无比的希有。因为前几天,我看到新加坡净宗学会有一块旧的招牌,是以前租借房子里面挂的,那个招牌放在楼下,我看到了,我说:为什麽不挂起来呢?这一边同修们告诉我,他说:李会长说这个招牌不能挂,我说:为什麽呢?他说:我们现在是净宗学会,不是新加坡净宗学会。我说:我明白了。我立刻就通知台北,把我们“净宗学会”的印信请来,这个应当是移交给李会长,因为他不是新加坡的净宗学会,他是净宗学会,净宗学会是尽虚空、遍法界,会长确实有这个心量。今天在此地又开华严海会,诸位要知道,华严海会还是净宗学会的。古德跟我们讲过,《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所以我们这一会还是“净宗学会”最主要的课程,我们在此地认真研究讨论,希望新加坡将来是世界“净宗学会”的中心。旗帜上面翻译的也是“净宗学会”的中心,一般外国人看到,意思非常的鲜明,很清楚,得到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赞叹。所以刚刚我们举行一个简单隆重的仪式。现在我们接着开始讲经。【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这是宫殿庄严里面的第二段,“体相圆备”。圆是圆满,备就是具足的意思,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前面这一段我们已经介绍过,如来世尊所处的宫、殿、楼阁,这个表法的意思都跟诸位介绍过了。广、博、严、丽这四个字是形容它无比的壮观殊胜。接着给我们说明这些宫殿楼阁的质料,都是“众色摩尼”宝成就,这一句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建筑材料。我们世间建筑的材料,高楼大厦都是用钢筋水泥;我们看看佛的宫殿楼阁,材料是摩尼众宝成就。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话,最要紧的我们要体会它表法的意思。体是心地,前面跟诸位说了,真心本性。众宝摩尼就是称性的智慧德能,换句话说,这种种庄严是佛无量劫中累积功德的成就,这是从事上讲。从理上讲,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庄严,是自性本具的。本具就是本有,佛有,我们也有;佛能够显现,我们也能够显现。所显现的,底下经文上会说到,自在如意。我们在《弥陀经》上读到,《无量寿经》上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所居住的环境,楼、台、殿、阁,为什麽要这个说法?为什麽不换一个其他的名词?这个里头的道理我们要懂得。佛说经是在三千年前,以西洋人的说法也是两千五百多年之前。佛出现在印度,在那个时代的背景,那个时代的文化,那个时代大众的生活状况,佛说经决定不能够离开现实。是当时人认为居住环境最舒适的、最壮丽的、最美观的,佛就用这个来形容。其实审美的观念,对於生活舒适的感触,也不尽完全相同。有人喜欢住华丽的建筑物,有人喜欢住茅草篷,只要他住得很舒服,称心欢喜就行了,这才是真正的庄严。所以诸佛国土,那个地方所生活的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称心满愿。所以经上讲他们居住的房舍,我们用房舍比较上通俗一点,他喜欢大,他房子就变大;喜欢小,他房子就缩小了;喜欢在空中,他房子就飘起来,浮起来;喜欢在地上,他在地上建筑得也很牢固;没有一样不是随心所欲。这个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佛极其形容呢?给诸位说,佛的言语是真实语,《金刚经》上说得好,“如来是真语者”,真就不假;“实语者”,实则不虚;“如语者”,如是完全与事实真相相应,佛没有添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完全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佛不妄语,不诳语,我们要相信。我们今天做不到,一切法不能够随心所欲,是因为我们有业障,我们称性的德能不能现前。如果业障消除了,性德显露了,佛经上讲的境界我们每一个同修都能做得到,这是实话。为什麽能相信佛的话呢?佛说话都有个道理在,有理一定有其事。我们如果把这个理参透了,纵然不能完全参透,能够悟个几分,我们对於佛的话就能肯定,就不怀疑。《华严》里面所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从那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建立的原理,这个理是真的。从这个道理,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话,就是唯识所变的注解。唯识所变这四个字,怕大家听不清楚,不能体会到,所以换一句话来解释它,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什麽,这个境界就随着你的心想在转变,千变万化,变化自在,那有不成就的道理?证得阿罗汉果就变化自在。阿罗汉的变化比不上菩萨,菩萨的变化比不上如来。什麽原因?障碍。阿罗汉见思烦恼断掉了,就能随心所欲起变化,可是他尘沙烦恼没断,所以不如菩萨;菩萨尘沙烦恼断了,所以菩萨比罗汉就更自在了。菩萨虽然见思、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未尽,所以比起佛那又要差一等;到如来果地上才是圆满的大自在,所以这里所说的全是性德之所流露。“种种宝华以为庄校”。“庄”就是庄严,“校”是讲装饰。这个里面要以我们世间形容来说,里面珍奇之宝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显示如来果地上的神通德用,圆满具足。怎麽变现出来的呢?是世尊在因地当中行菩萨道的时候悲智等运;他有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他有真实智慧,不住一切相。正是《般若经》里面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智慧,生心是生大慈悲心;生心是度生的德用,果地上才有体相圆备这种庄严。下面经文有六句,这是讲作用自在。【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於此中现其影像。】这个六句经文,第一句是说“众行发光,流光如云”。“庄严具”,我们晓得是德行的成就,这个话诸位要细细的去体会。你有大智,有大德,对众生有大恩大惠,虽然行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可是受恩惠的这些众生,报恩之心是油然而生,你不需要庄严,他要送种种庄严具来装饰你。这个是就我们在形相上来讲,也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世间在过去福报最大的是帝王,帝王居住的所在,种种庄校也不一定是他自己去设计,自己去设计少数,多半是十方进贡来的,进贡就是送礼物。你的道德身教能够利益十方,为世间的典型榜样,不但自己国家的人感恩,其馀其他各国都受了感化,所以自自然然送许许多多这些礼物,庄严你的道场。我们佛法讲道场,无论是什麽样场地,办公的场地、居住的场地、教化众生的场地,我们道场两个字笼统来称就可以了。像“居士林”这个道场,常住的主人发了心,这一发心就有感应,许许多多这些庄严具,不一定是他设计,不一定他去找得来,许许多多同修常常送这一些庄严供养具到这个地方来摆饰。他为什麽送到这里来,他不送到别的地方去呢?常住主人有德有行,也能感化这一方,亦能动人心,不过这个感动力量比不上毗卢遮那如来就是了,同样一个道理。经文里面用一个云作比喻,“云”是表事有、相有,体是空寂的。我们常讲“得其受用,绝无执着”,这是云代表的意思。在《华严经》它表的意思很多,这是里头主要的一个意思。第二句“光幢独出”。“萃”是聚集的意思,“幢”是高显的意思。前天这个道场,华严双塔点灯了,光幢独出。这个也是表法幢高竖的意思。古大德把这一句经文的义趣为我们宣示,这就是“悲寂交际,承智起应”,应是感应道交。这个地方讲经说法,讲经说法要以清净心,清净心是寂的意思。我们要懂得、要认真的修学,要能把世出世间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舍掉,清净心才能现前,与法才能够相应。不仅仅是佛法要以清净心修学,要以清净心弘扬,要以清净心去传法,世法也不例外。世法如果也要用清净心去做,念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那个世法就是佛法,世法跟佛法没有界限,是一法不是二法。我们一定要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麽?梦幻泡影,这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真实的;人人都知道,古德所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这一生,实实在在讲,无论是财富也好、地位也好,任何一法也好,你说你所拥有的,那是一个错误的妄想。你怎麽可能拥有呢?连自己的身都得不到。这个身体我们晓得是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的,这个细胞刹那刹那在新陈代谢,你都止不住,换句话说,你都得不到,连这个身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全是假的。在这个假的里面去做活计,这叫造业。我们学佛,学了这麽久了,连这麽一点道理都不懂,这岂不是大错了吗?明白这个道理之後,我们就不造业了,也学佛能够悲寂交际,慈悲心跟清净心能同时现前起作用,清净、慈悲。《华严》这个教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将佛在经上教导我们许许多多的法门,把它归纳成五句,好记好学∶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句每一句里面就具足其他的四句,这是古人所讲的交际的意思,交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真诚心里头如果没有清净,没有平等,没有正觉,没有慈悲,不是真诚心;慈悲心里面没有真诚,没有清净,没有平等,没有正觉,不是真慈悲;说一法就自自然然具足一切法,这才能够相应。相应之後它就有力量了,能降伏魔外,显示它超出了。这是“从宫殿间,萃影成幢”的意思。降伏魔外,魔是烦恼,贪、嗔、痴、慢,这是魔;外是邪知邪见。魔跟外都是自己心里头的,不是心外之物。心外的妖魔鬼怪,说老实话不碍事,它的能力很有限,最怕的是我们心里面的魔王外道,那个障碍就严重了。所以要懂得降伏自己的烦恼,消除自己的邪知邪见。魔外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我执、法执,两种执着。起心动念都有个我、我所有,这佛经里面讲的我与我所,麻烦就大了。我在新加坡,接受这一边同修们邀请,与大家共同研究佛法,我们的录像带流通得很广。有人来问我:法师,你的法缘很不错,到处都看到你的录音带、录像带。我说:我没有版权,所以大家拿去流通去了。那人家要拷贝你的,那怎麽办?我说:欢迎拷贝。他说:那你卖钱不就卖不出去了?我说:我从来没有卖过钱。他说:那你钱从那里来?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念念当中想到我的录像带还要版权所有,还要去卖钱,诸位要知道,你有版权,你能够卖多少钱?我没有版权,我这个钱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一点要是不能够通达,不能够明了,我们这个佛就叫白学了。出家如是,在家也应该如是,你就得大自在,你与性德就相应了,性德里面的智慧、德能、财宝,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需要的时候,两手空空,什麽都没有;要的时候,不知道从那里就来了,要多少就来多少,你说这个多自在,这个多快乐。必须要降伏魔外,我们才能相应,降伏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降伏自己的烦恼习气、邪知邪见,这才能成功。第三句里面,“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李会长心量很大,他要把这个道场也庄严成华藏海会一样,他有感,诸佛菩萨就有应。这是说无边的菩萨,道场里面的,道场外面的,道场外面的诸菩萨也在其中,这个很不可思议,正是显示出来依中有正,依报里面有正报。如来是果地,菩萨是在因地,果中有因,《华严》这一会确确实实就是这个样子。《华严经》是世尊成道之後二七日中,定中所说。如来在定中,那是果地的境界。他在定中宣说大《华严经》,无量的菩萨参与佛定中这一会,岂不是果中有因吗?这是古德所讲“众圣冥会”。“冥”这个意思是凡夫不能够觉察,凡夫肉眼见不到;不但凡夫见不到,华严海会,二乘人都绝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知道。我们在本经里面看到,他有许许多多的神众,这些神众都是法身大士,都是佛与大菩萨在九法界里面教化众生,示现的这些形相。所谓是“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参与华严海会,他也现这个身相。其实这里面讲的山神、树神、昼神、夜神,法身大士随类现身,若不是法身大士,怎麽能参加这个法会?我们今天有缘能参与这一会,虽然不是世尊亲自主持,也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说、听都得诸佛如来的加持。如果没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这一会就很难成就。第四句经文比较长一点。“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着重在光、音、网这三桩事情。音,说法;光、网表法。罗网,前面也给诸位介绍过。“网”是比喻、是形容,形容教网大张;网,它的作用是防止,高度的艺术品用罗网把它拦起来,防止这些小动物去破坏。所以这个“网”在佛法里面就有防非止过的意思。对外,防止邪知邪见;对内,增长我们智慧、慈悲。所以佛的教法不仅仅是以言说,六尘都表法,六尘都放光,六尘都说法,我们六根所接触无一不是“大方广佛华严”,才显示出如来教网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这个罗网是以宝成就的,所以能出如来智慧光明,圆音说法。经里面讲“不思议”,不可思议。不思议,古德给我们讲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音声不可思议”,“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确实我们无法想像。从前古人,我对於古人是非常佩服,古人看到这种经文,听到这个说法,他能相信,真是善根深厚,聪明利根。我们现代人借着科学工具,体会到这个事情可能。你看现在国际会议上,讲演的时候,听众来自许许多多国家地区的人,言语不相同,但是他能够随时听,用机械自动的就把言语翻成其他的音。我又听说,一些同修告诉我,将来电脑可以自动翻译,可以能够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这个电脑机械可以做得到,佛那有做不到的道理呢?我们是看到这些科学工具,听说有这个可能,我们对这个经里所讲生起信心。这就说明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领悟的能力不如古人,古人在这一方面比我们高明。第二个意思是“所说难量”。所说的理深,所说的事繁;事太多太多了,理太深太深了。佛能够以很少的言语文字,说出甚深之理、无量之事,这个不可思议。第三个不可思议是“说即无说”,这个不可思议。无说而说,无闻而闻;说、听都不可思议,这是真说。这个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我们也只是在公案因缘里面听说而已。禅宗里面上根利智,他们采取这一种教学的方式,能够契入甚深的境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希望慢慢也能够接触到这个境界,对我们修学决定有帮助。第四个意思就是经上讲的“一具一切”,一法里面含摄一切法。这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多不二。底下一句,“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这是正报的作用,为我们说明依正圆融。前面是依报里面有正报,当然正报里头也有依报。依中有正,正中有依;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参而不杂,依正分明,因果分明,所以它能够出生。出生,是不是有心的呢?无心,无意。既无心,又无意,为什麽能出生?佛给我们讲,这里头有无量因缘,因缘聚会的时候它就起现行,这个起现相叫做出生。如来果地上事实真相如是,我们今天在凡夫地,实在说亦如是。所不一样的,佛果地上境界的出现是佛的愿力,是佛的神通德能。我们凡夫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无量境界出现,这种境界出现实在讲全是业力。我们过去生中所造的这些业,恶业多、善业少,所以出现的这些境界,多半都是不如意的,世俗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个有道理。因不善,果那里会如意呢?你看看佛在经上所说,他讲六道众生,起心动念都是虚妄,这个我们知道。他起的什麽心,动的什麽念?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恶比善多得太多了,所以他起心动念都是恶的,他不是善的。恶的念头有力量,这个力量强,善的力量薄弱,佛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所以起心动念,恶念多过善念,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在古时候,中国人自己常说“礼义之邦”,中国人懂礼,中国人讲义,明礼、行义要靠教学。古代对於教育非常重视,特别重视儿童的教育,少成若天性。现代大家把教育疏忽掉了,现在这个教育表面上看是比古时候发达,学校多,有很好的教育制度,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教育的内容跟古时候就大大的不相同。古时候的教学,教育的目标是教你怎样做人,所以教学的内容着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大自然,然後再进一步,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中国儒家、道家虽然不像一般宗教对天地鬼神的心态,但是也都讲到,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现代的教育把这些东西舍弃了,向科技上发展、向工商业去发展,发展到最後在物质生活上富裕了,人文堕落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没有了,今天在社会上不能讲这些,讲这些东西是你落伍了,你这个头脑太旧,不管用了。那麽社会的现象,大乱的现象,虽然生活在这个物质文明当中,身心不安,生活在疑虑恐惧之中,人人都没有一个安全感,你说这个多可怕,这个多麽恐怖。所以我们现的境界为什麽跟诸佛如来现的境界不一样,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深思、要反省。他们的境界与“大方广”相应,显现出来的是“佛华严”;我们与性德完全相违背,显示出来的是恶道,这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正是佛所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末後这一句,“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於此中现其影像。”这个是妙用里面最後的一句。“众生”是凡夫,凡夫心地是污染的,这里给我们说明“无染现染”。如来是清净的,没有污染;如来境界里头也现众生,众生是正报;也现众生生活的环境,他们居住的是他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也是污染的。这个给我们说明,净中有染,染中有净。染、净虽然交融,但是染跟净那个界限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境界清净,因为自性清净,他能够顺着性德,就现清净的依报与正报。凡夫违背了自性,所现出来染污的境界,依正都染。我们今天身心不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也不清净。不但我们居住这个地球不清净,接近地球的这些外太空也不清净,然後才能够体会到那个影响力有多大。不读《华严》,不是华严会上,我们很难讲,通常我们也不愿意讲。为什麽?难懂。今天我们在这一会,应当要讲。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算不了什麽,你要这样想,错了。你动一个善念,极其微弱的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都知道、都欢喜、都赞叹;你起一个恶念,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会受到影响。真的是这个样子吗?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麽?这部经给我们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个是在华严会上才说出事实真相。这个不是方便说,这是真实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虚空法界,我们知道这个里面,现在科学发达,用这些技术、仪器侦测出波动,实在说无明就是波动。现代的科学家他们也明了,知道所有物质现象不是真的。这些现象从那里来的?现象就是波动,比原子、粒子更进了一步。波动的现象,现在我们比较上清楚一点,我们知道光波、音波,这个波动的现象非常复杂,我们叫它长波、短波、磁波、电磁。所有一切种种不同的这些波动,它的根源是什麽?根源是心波,起心动念那才是根源。而心波动的速度绝对不是光波、音波、磁波能够相比的,都比不上。电波的速度现在科学家计算得很准确,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可是心波,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个生灭非常短暂,可是它在这个刹那之间,实在讲那个刹那真正是刹那的万分之一、二,已经到达尽虚空、遍法界。三十万波动的速度怎麽能相比?於是我们恍然大悟,为什麽经上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果报现前害怕,害怕来不及了,你必须要承受。菩萨不怕果报,菩萨怕造因;果来了,怕也没用处。如果不愿意接受不善之果,那我们决定不能够造不善之因。不但不善的事不能造,不善的念不能起,这才叫从根本修。这个念最好念念与“大方广”相应,这个念是正念。“大方广”就是自性的体、相、作用,也就是这一部《华严经》上所说,与这个相应。《华严经》太大了,我们一下抓不到,那怎麽办?佛菩萨毕竟是慈悲到极处,智慧到顶点。他将全经浓缩成十个纲领:普贤十愿,念念与这十个纲领相应,就是与“大方广”相应。如果这十条嫌多了,这经上也常说,你记住四弘誓愿也行。“四弘誓愿”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记得住∶“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常有这个心,心行都与这四愿相应,这四愿就是“大方广”。你功夫用得久了,自自然然就契入“佛华严”。我们一定要真干!这一点非常重要。经文末後这一段,这是第四个小段。【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清凉这个科题里面是“举因显广”。我们看佛说法,先说果,然後再说因。我们羡慕如来依正之果,就要懂得怎样去修因。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说之不尽,此地在总结里面用个佛力,这个不是客气话,是真实话。使我们深深的体悟到,佛都要靠诸佛神力加持,我们不仰赖佛力加持,怎麽能成就?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说《无量寿经》,诸位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过,他起了念头要讲《无量寿经》,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这就说明佛都要靠诸佛加持。因诸佛神力加持,一念之间,悉包法界。极其微弱的一个念头,刚才说了,它的影响尽虚空、遍法界。这个里面包含了事法界、理法界、清净的一真法界、染污的十法界。十法界都染污,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染污得轻,六凡法界染污得重;六凡法界里面三善道又比较轻,三恶道更重。一念就完全包尽了,一念如是,又何况念念?经文到这里总结。前面讲充遍十方,这是讲“通局无碍”;通是通达,局是局限,有限制;我们现代的话讲突破时空。集菩萨众,集是集会。在我们凡夫感触里面,好像佛或者是放光、或者是现瑞,召集这麽多大众,其实佛没有召的意思。佛起了一个念,要讲什麽经,要建立什麽法门,菩萨心地清净,好像电波发出去,他那个感应很灵敏,他收到了,他就来了。我们现在这个心粗心大意,烦恼妄想很重,不灵,不是佛的音波、光波、心波达不到我们这儿,早就达到了。我们这个机器不灵光,虽然电波来了,收不到,没有反应;菩萨有反应,所以他懂得到那个地方去闻法,他知道。所以这是声光集众,显示佛的德能;古人讲神通,我们现在讲德能,大家比较容易体会。这个是“摄入无碍”。有如很强的磁力、磁场一样,十法界有缘的众生统统都吸收到这个地方来。佛境界里头显示出凡夫的境界,显示出凡夫的生活状况,这是“染净无碍”。悉包法界,这是讲“广狭无碍”。一念即能,这是“时空无碍”,这从时间上讲的。无量劫可以把它变成一刹那、变成一念;一念又能够把它展开,变成无量劫。所以诸位要晓得,空间跟时间不是真的。真法是一,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要用现在的话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同时存在也不碍有过去、现在、未来,它圆融的,确实同时存在。此界、他方同在此处,这妙不可言。就像我们看电视的频道一样,电视里面空间很广,此界、他方我们频道一转换都在这个萤幕上,此界、他方都同在此处,空间没有了。时间、空间都不是真实法。末後,集菩萨显示的是“因果无碍”,出佛神通显示的是“依正无碍”。本经在末後,在五十四卷里面世尊给我们说出,菩萨有十种宫殿。这一段讲到宫殿的庄严。我们在这段经里面所看到的,显示出四无碍法界,无障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把种种无障碍合起来说,不外乎这四大类。我们一定要懂得佛言外之音,我们的修学才有下手处。五十四卷里面讲的十种宫殿,那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第一种“菩提心是菩萨宫殿”。菩萨十种宫殿,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节录出来。诸位要知道宫殿是我们居住的所在,最要紧的不是我们身住那里,要紧的是心住在那里,这个才重要。你看须菩提尊者在金刚般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了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部《金刚经》就讲这两桩事情。请教世尊,我们的心要安住在那里?“降伏其心”,就是烦恼妄念我们要怎样去降伏?所以说到宫殿,就是讲心安住之处。心要住在那里?所以佛第一句就是给我们讲菩提心。“菩提”是觉,你的心要安住在觉道里头,不可以迷惑。安住在大菩提上,那就是妙宝宫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观无量寿经》佛告诉我们,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菩提心。藕益大师教给我们,一心向往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是无上菩提心,不能把它忘掉。念念这个心真住在这个地方,这叫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萨妙宝宫殿,这个是大乘法里头第一重要的一桩事情,不发菩提心,就舍弃了大乘;二乘人没有菩提心。第二,佛说“十善业道福德智慧是菩萨宫殿”。菩萨的心要安住在这里。诸位一定要记住,菩提心是根本;没有菩提心,那什麽都谈不上,这是根本。然後你心里头常常有十善业道、有福德智慧;有这个东西作什麽呢?教化欲界众生,欲界众生的心量很小,心量不大,教他修其他的大法,他不敢接受,不敢当。所以要教他做好人,来生不舍人身,还比这一生过得更好;再好的能够生到天上,享受天福。所以要以十善业道、福德智慧去教化这一类众生。第三种叫“四梵住”。梵是梵天,色界天。色界天人,色界四禅十八层天都叫做梵天。他们的心安住在那里呢?四条,所以叫四梵住,这个四条就是慈、悲、喜、舍。天人的心是慈、悲、喜、舍心。我们如果连这个心没有,换句话说,不管你行什麽善、修什麽法门,色界天不能去。你有很深的禅定,没有慈、悲、喜、舍,也不能到四禅天。你到那里去呢?你还是在欲界,你不能超越欲界。你的定功很深,能超越欲界,可是没有慈、悲、喜、舍,顶多只能生到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天。果报如是,这个是我们不可以不晓得的。所以菩萨要发慈、悲、喜、舍四梵住心,教化色界众生。你要没有这个心,你就不能到色界天去应化,像《普门品》所讲“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样的身”。所以,慈、悲、喜、舍是菩萨宫殿。第四句是“生净居天是菩萨宫殿”,一切烦恼不能染故。生净居天,净居天是四禅里面的五不还天,也叫净居天,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一共是九天,四种是凡夫天,五种是圣人,佛在经上讲三果以上的圣人,住在这个地方修行。菩萨为什麽要生净居天?你不生净居天,你就度不了净居天里面的三果圣者。这个里面如果根利的、善根福德深厚的,他在这个地方就回小向大。如果是小乘根性的,菩萨在这个地方教化他们,他就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证四果阿罗汉。阿罗汉是脱离六道轮回的,需要菩萨去帮忙,所以菩萨要发心应化在净居天中。第六,“生杂染世界是菩萨宫殿”。杂染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佛菩萨也不舍离我们,“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果然不错。杂染到极处是饿鬼、地狱、畜生。我们看到这个放焰口,你看焰口台对面,我们通常用纸扎一个鬼王,青面獠牙,扎一个鬼王在焰口台对面,这个鬼王叫“焦面大士”。是什麽人呢?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里面要现鬼身,他才能够度这些鬼众;他要不现鬼身,他怎麽能度得了鬼众?人要跟鬼去说佛法,鬼就吓跑掉了。所以你们要记住不要怕鬼,谚语里说得很好,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我们人要被鬼吓到,那你可糟了!鬼本来是怕人的,结果你怕他,你说这不奇怪吗?所以遇到鬼,气要壮一点,鬼就吓跑掉了,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菩萨在那一道,要现那一道身,才能度那一道的众生,帮助这些众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前面六种宫殿都是讲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里头,特别是讲六道,六道讲得多,讲得详细。後面这四种宫殿完全落实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第七,“现处内宫妻子眷属是菩萨宫殿”。这句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示现在普通住家,你的家里面有妻子儿女,有父母兄弟,古代的时候都是大家庭,这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虽然是提倡小家庭制度,这一句经文的意思还是讲得很圆满。菩萨示现在一个家庭里面,起什麽样的作用呢?度化这一家的众生。这一些众生这一生当中变成你的家亲眷属,过去生中有因缘的。佛常讲因缘很复杂、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是这四种缘,不会变成一家人;变成一家人的,都是这四种缘很亲、很密切,变成一家人。孝子贤孙是报恩来的;这个败家子搞得家破人亡是报怨来的、报仇来的。所以有讨债、有还债的。讨债的讨完了,他就走了。还债的,那看他欠你多少,欠得多的,对你物质生活照顾还挺周到;欠得少的,照顾就很微薄了,一点恭敬心都没有,都是债务上的,那有什麽恭敬?报恩的才有恭敬心。所以要晓得这是四种缘聚集成一家人,过去跟这些人有这麽个因缘。现在虽然变成一家人了,你觉悟了,觉悟就好了,把他当作法眷属,我们把他变成一家人同修伴侣。这个世俗烦恼的眷属转成法眷属,你要度他,要帮助他们觉悟,过去这些恩怨债务统统消除,变成法眷属。所以度家人要从自己本身做起,在四摄法里头同事,同行同事,你才能度得了你的家人。这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实在讲头一个要度你家的人;家里头人都度不了,你还能度外人?好像现在看到有不少法师、在家同修度外头人好像容易,度家里人好像难。这什麽原因呢?外面的人跟你接触得少,你一些毛病他都没看出来;家人天天在一起,你的毛病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你讲什麽他都不相信,道理就在此地。你在家里头果然把你那些毛病习气统统改掉了,你的一家人佩服了;唉!真不一样,你就度了。所以度外人易,度家人难,原因在这个地方。你把这个原因找到,原因消除,家里人那有不好度的?比外面人更好度;更关心他、更爱护他、更应当先度他。缘深!没有缘就不能得度,缘深。所以一定要认真依教奉行,把自己毛病习气统统都改掉,你家人就相信了。家里人尊敬,外面人更不必说了,那个影响力才大,影响力才深。第八句,“现居轮王护世释梵是菩萨宫殿”。这一句里面,轮王是讲转轮圣王,实在说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今天的话叫,他度外太空的人。不但度我们地球上人,其他星球上人我们也要度。轮王是人道,不是天道。我们今天看到许许多多的报导幽浮的事件,就是外太空不明飞行物体,听说也有外太空人在地球上降落。他们确确实实是人道,不是天道,天道到这个地球上来不需要交通工具,他们能够变化。他们还是要用交通工具到这边来的话,这就不是天道,是人道。其他星球上也有人,他们的科技比我们发达,比我们更高。讲到“护世”就是四天王,四天王天在佛门里面是护法,所以护世天王。“释”是忉利天王,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梵”是大梵天王。菩萨也示现这些身分。所以这些都是菩萨的宫殿,为什麽?你度这些众生,一定要示现这些众生的同类身。第九句“住一切菩萨行游戏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萨宫殿”。菩萨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里面就有游戏、就有神通、就有禅定、就有解脱,无量的智慧德行他融合在一起。我们读《地藏经》,《地藏经》里面有讲,供养菩萨要供养玩具。《地藏经》说供养玩具,我们现在供佛的供具里头,玩具比较少,可以供养玩具。从前有人问过我∶供养玩具是什麽意思?玩具是表游戏神通,所以供佛可以供玩具,游戏神通,这经上都有的。末後一句是“一切佛所受无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顶记是菩萨宫殿”。住十力庄严,作一切法自在。佛在这部经上给我们说了十种宫殿。菩萨虽然没成佛,在菩萨位往往也得诸佛给他授记。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都得一切诸佛如来授记,你们不知道。《无量寿经》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你授记吗?不但给你授记,连你将来作佛,名号都告诉你了。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成就了,到他方世界去作佛都叫妙音如来,不是给你授记了吗?我们在凡夫位都常常得佛授记,何况是这些法身大士,这些菩萨。我们今天虽然没有契入一真法界,菩萨这些行持值得我们学习,尤其要落实我们现前生活当中,我们就得受用。这样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有真正的把握,自己才能够建立信心,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成就希有圆满的功德。四)师子座严第四段是“师子座严”。佛在这一部大经,一开端给我们说明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庄严。在种种庄严当中,特别给我们介绍地的庄严、树的庄严、宫殿与宝座的庄严,用意非常之深,可以说将整个华严的境界,都在这个里面显示出来了。华藏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无二无别,这种种庄严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而大地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性,心地法门,所有一切依正都不能够离开大地,说明万事万法不出一心。我们看到如来果地上依正庄严,就要想到怎样修学,我们的性德才能够显示出来,与诸佛如来果报等齐。诸佛如来他们的建树,如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立功、立德、立言,这是中国人认为的三不朽。而实际上,世间人做这个三不朽并不彻底,也不究竟;唯独诸佛菩萨他们的立功、立德、立言是真正的三不朽。为什麽呢?样样事情都称性,样样事情都与“大方广”相应,这是宝树的庄严。宫殿是让我们身能够安居,宫殿里面表法,虽然众多的义趣,但是总是以慈悲为本,大慈悲心遍覆九法界一切众生,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是菩萨宫殿,也就是慈悲是佛菩萨安心立命之处。佛菩萨心安住在那里?安住在大慈大悲。今天第四段给我们讲狮子座。为什麽不说别的,要说座?佛法是师道。师道我们就明了老师给学生上课,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老师上课,不管是佛门还是世法里面,老师都是坐在那个地方教书。不像现在,现在老师是站在讲台上教书,学生是坐在那里听,从前这是大不敬,那还行吗?老师要坐着,而且要高坐,尊师重道。在古时候,一个老师教的这一班学生大概最多也不过十几个人,十五、六个人大概已经到了饱和点,不可能再多了。少的学生,三、四个,五、六个,所以从前也没有黑板,也没有特置的教室,就是一般的书房,学生多了多摆几张桌子,所以老师在上座。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也是采取坐着讲。现代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也得要随俗。在中国的习惯一定是请法师上座,不但是讲经,讲演、讲开示也都会给法师设一个讲台,设个座席;可是在外国就没有了,在外国讲台上讲演的多半是站着。诸位在电视里面常常看到,像美国总统发表文告、演说的时候也是站在那个地方,那个讲台很小,大概只有我们摆书架这麽大,听众倒是很舒服坐在那里听。所以诸位想想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总统,他的权威怎麽能够树立呢?领导这个国家,教导老百姓,自然比过去要艰难得多了。现在的潮流是民主时代,“民”比那个都高,这是我们在形象上都看到。在从前,民间所有的建筑物不能高过官府。你这个地方,一个都市,市政府,你的房子要高过市政府,市长的权威没有了;你的房子高过总统府,总统的权威也没有了,所以它有一定的高度。现在我们看每一个都市,高楼大厦都比市政府高得好多倍。这时代不一样了,可是那个影响,这种原理原则还是没有变。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清楚,但是今天真正知道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此地不说其他,特别要提老师讲经说法的座位,这个座位称为师子座。请看经文:【其师子座,高广妙好。】这是一小段,这一小段总说形式的殊胜,实在讲这就说了“依报随着正报转”。形式之殊胜是说法人的智慧、德行、权威,与这个座不大相干。所以称为师子座,不是座位上雕刻着狮子,不是这个意思,没这个意思,形容这个说法人“人中师子”。师子是比喻,佛在经上常说,在一切动物当中狮子是猛兽,所谓“狮子一吼,百兽脑裂。”我们看到狮子叫的时候,小动物听到那个音声都发抖,都跑不动,它有这样的威力。以这个来形容诸佛菩萨说法无畏,能降伏一切邪魔外道,他有这麽大的威力,形容说法的人为师子,他坐在这个地方就叫做“师子座”。“高广妙好”这四个字是形容,从事相上看这个是形容宝座,形容这个讲台座位。实际上是形容说法人的德行,他的智慧德行。佛说法根据什麽样的原理,能有这样大的威力?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佛说法以法空为体,也就是说佛证得二空真如:人我空、法我空。得二空真如,你还有什麽畏惧呢?这称之为“人中师子”,说法无畏。契入二空真如这是真正的无上之法,说他是高,不但至高无上,而且是深不可测,性德圆满的显露出来,这是“高”的意思。“广”是讲广大,他的智慧广大,他的说法广大,大而无外,无有边际,广的意思。第三个字“妙”,妙是说佛说法的善巧方便,就像我们在这个地方读到这部《华严经》一样,即事而真,完全在事相里面表显甚深的义理。於是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经典里面所讲六尘说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佛家讲四威仪∶行、住、坐、卧。无论我们过的是什麽生活,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在一天生活当中,坐的时间确实占的比例很大,坐要舒适,坐要讲究。中国过去这些宝座都是上好的木材做的、制造的,上好的木材。诸位要晓得,一般人所讲“气”不一样,人有气,物也有气,练气功的人讲气,我们佛法里面讲光,放光,物也有光。上好的木材那个气就旺,人气也旺,他所用的这些器具的气也旺,这是器具为什麽要选择的道理,就在此地。万物都能滋养身心,能养身,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心理。所以这个座要宽、要大,心量就不一样了。那个座位很窄小,挤得很难过,你就晓得他那个心情就不能够开放,就很难受。因为坐的时间长,所以座位设计就用不少的心思。实在讲现在人这个座似乎是比古时候人要考究,其实要对养身之道来说不如中国古人,绝对不是说中国从前的古人没有想到软的座位,这个坐得多舒服。中国的座位都是硬板凳,睡觉是硬床,这个比外国人有学问、有经验,这种设计实在讲是最健康的用具。中国人跟外国人,诸位仔细去观察你就晓得了,外国人大概到六、七十岁,我们在美国看得很多,背就驼了,腿也没有力量了,就显得衰老了。什麽原因呢?坐,坐沙发,人一坐下去就陷下去了;睡的是软床,他这个身体怎麽会健康?中国人,你看这个硬板凳,睡硬床,好像是不舒服,健康长寿。非常有道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现在人讲有它的哲学在其中,哲学就是智慧。美国的历史才两百年,那里能够比得上中国?现在她是发财了,她富了,我们没有她富贵。绝对不是说富人样样都是对的,不见得;样样都是对的,那是经验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所以对於身、心健康决定是有帮助的,养身、养性。中国传统这些学术,如果我们要把它舍弃了,那实实在在是可惜。古圣先贤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累积几千年的智慧经验,我们如果能相信,不怀疑,以这个基础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过幸福美满的一生。何况佛给我们一开导,我们才知道事事物物里头显示出真如本性。禅宗里面明心见性,见性之後,老一辈的这些大德们往往来测验测验他们,考一考他们,你见性了,在那里?什麽样子?真正明白人,随便拈一物表示一下,老和尚点点头,没错!没有一法不显示圆满的性德。所以见性之後,“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道是什麽道?无上菩提大道。无上菩提大道在那里?就在日用平常,没有一法不是,所以即事而真。“好”是美好、圆满的意思,就是丝毫的欠缺都没有。高广妙好,事上是说这个宝座,宝座设计得高广妙好;内里面是赞叹说法之人,他的智慧、他的善巧方便达到这个标准。所以第一句里面所讲“其师子座,高广妙好”,这四个字也就是说法人的标准。今天我们有许多年轻的同修在此地研习经教,学习讲经,经要讲得好,好的标准在那里呢?就是这四个字。智慧高广,方法妙好;这个方法妙好可以学,李炳南老居士传给我们《内典讲座之研究》就是妙好的基础;但是高广没有法子,高广是你自己要解行相应,你才能做得到。有解无行,达不到高广;有行无解,也达不到高广;一定要行解相应,才能达到高广。自己一定也要像佛一样契入法空的境界,也就是一般常说证得二空真如,高广你就得到了。下面有六句,说“体德圆备”。【摩尼为台。莲华为网。清净妙宝以为其轮。众色杂华而作璎珞。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这六句。这个座位的中心叫“台”,通常我们一般道场里面说法的座位是三尺见方,方的三尺,当中这个地方是台,一般高出一些。出家人,在家居士讲经也是一样,升座讲经多半是盘腿而坐,盘腿坐後面要坐高一点,这个高出地方是台。这个地方说台是摩尼,台座是摩尼,这是我们身体坐在这个地方,整个的力量就落在这个中心,也就是我们坐力量依在这个地方,把它比喻作摩尼。“摩尼”是宝,摩尼能放光。这个光是随着外面光源,它是一种反射光,它自己本身并不放光,反射光。光源不相同,它反射的色彩不一样,这个现象我想诸位同修都知道。你们看到宝石、金刚钻,为什麽那麽贵重?光彩夺目,它光不是自己发光,本身没有光,随着一切的光源,反射的光非常之美。也比喻说法,说法的人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般若经》所讲根本智,般若无知。无知那个根本智就好比是摩尼之体一样,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就像摩尼珠接触到光源,反射的光不一样,那个反射的光千差万别,叫後得智。佛为一切众生说法,佛有没有法可说呢?佛说他没有法可说。众生就像光源一样,佛就像个摩尼珠一样;众生有感,那个感就是光;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众生的感千差万别,佛的应也千差万别,所以佛给我们说出种种的经教。不要说毗卢遮那了,说我们的世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说这麽许多经教,而这些经教确确实实都是从感应当中显现出来。感应有两种∶有显感,非常明显的,像在大会当中听众向世尊请教,提出问题来请教,这是明显的;还有一类是冥感,心里头有疑,没说出来,可是众生起心动念佛就知道,佛明显的给你说出来,冥感显应,佛给你说法,显应。有显感显应,冥感显应,还有一类显感冥应。听经当中有人向佛菩萨请教,佛菩萨听了之後一句话不说,那个请教的人忽然开悟了,并没有说一句话,他就开悟了,这是冥应,显感冥应。还有一类是冥感冥应,感应道交有这四种形式。摩尼为台表这个意思。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摩尼所表的是法空之体,这个是佛菩萨讲经说法真正的依据。我们常讲你这个理论、你这个说法根据什麽说出来的?佛菩萨是根据“二空真如”。所以我们如果是说法,如佛菩萨说法如狮子吼,你要不证得二空真如,你怎麽能做得到?我们想要证得二空真如,那麽你现在就不能不放下了。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才晓得放下是对的,这种坚固的执着,错了。佛为什麽有这样大的智慧?有这麽大的能力?他彻底放下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丝毫都不染着,他才有这样圆满的智慧、无尽的善巧方便。第二句“莲华为网”,网是外相,宝座的四周。宝座的四周用莲花围起来,像网一样,这个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图案,庄严宝座。莲花也表法,表“出污泥而不染”。你看座体是摩尼,周围莲花,摩尼表法空,莲花表无染,清净不染;心地果然做到不染,这就叫坐莲花的宝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要晓得,到极乐世界莲花化身,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都是莲花化身。极乐世界的莲花谁去培养的呢?给诸位说是自己去培养。西方极乐世界确实不可思议,正报无量寿,依报也是无量寿。树木、花草常青,没有凋零,也没有落叶,树枝也不会枯,跟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寿。唯独七宝池里头的莲花不是,你在西方极乐世界所看到只有莲花有生有灭。那是什麽原因呢?因为莲花不是阿弥陀佛栽的,不是他种的,莲花是十方世界发心求生到极乐世界,你发这个心,七宝池里面就长一朵莲花,经上说得很清楚,莲花上还有你的名字。你用功很勤,功夫得力,这个得力就是心地清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其他的万缘放下,心清净。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七宝池的莲花就愈来愈大,光色就愈来愈好,将来往生你就住在那里面。如果你念佛有夹杂,你那个花就不纯,有污染,光色都不好,黯然无色。如果你退心了,你改学别的法门了,或者就参禅去,或者去念咒去了,花就枯死了,没有了。所以只有七宝池里面看到花开花谢,花开那是念佛功夫成就了往生,往生花就开了。那个花还没有开,含苞还没放就已经枯死了,就知道那个人不是退心就是改修别的法门了。莲花在这里是表法的。我们自己要全心全力培养七宝池自己的莲花,那是真的。世间人不管什麽,不要去跟他比,那个没用处,怎麽比到後来都是一场空,都落空。唯有比莲花大小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经上所讲的那个莲花,小的有十由旬的、百由旬的、千由旬的,大小不一样,光色不一样,修行人功夫不相同。我们在这个世间除了念佛之外,每一天三餐饭能吃得饱,衣服可以遮体、可以穿暖,有一个小房子能遮避风雨,足够了。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自己在这个世间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身就是莲花,你的住处,你的座位都是莲花座。你出去走路,步步都是踏着莲花,我们凡夫见不到,有神通的人看到。你步步都是踏在莲花上,举足、下足就是念头生、念头灭,念头生也不染着,念头灭也不染着,就好像举步、下步都是清净无染,与二空之理相应。第三句“清净妙宝以为其轮”。这个轮是座位的中心,不管它有没有轮相,轮是从中心,它有个中心点,中心往外面扩射,有一个周圆。通常设这个宝座,如果用宝座来表法,这个设计是很完美的。这个轮就是前面讲的台,台是讲高出,轮是讲这个台的形状是圆的,座位中心是圆的。通常如果没有台的做法,通常我们摆一个蒲团,或者我们现在讲摆一个坐垫,蒲团多半是圆形的。圆形的蒲团摆在座上作为坐垫,这就是轮。所以这一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现在的坐垫,现代人讲的坐垫,圆形的坐垫。它表圆满,圆代表圆满;又表清净,清净圆满的意思。坐垫一定要很清洁、很整齐,它才能象徵这个意思。表说法的人智慧圆满、德行圆满、才艺圆满、善巧方便圆满,表意很多、很丰富。再看下面这一句,“众色杂华而作璎珞”。璎珞是装饰品,使宝座看起来格外的美观,用花、用璎珞来装饰。这里面也是表法,同表智慧,表他的德能,表他慈悲。这慈悲用现在的话来说,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感化一切众生,都是垂布的意思,璎珞在宝座四周围垂下来。底下这一句,“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这些装饰品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在中国古代处处可以见到,宫殿楼阁可以见到,桌椅也可以见到,雕一些浮雕,人物花草。我们这个讲堂,李会长也设计了,他设计得非常的美观,在中国做的浮雕,将来来了之後就镶在这四周围。这上面将来装浮雕的,里面也是人物、花草,诸佛菩萨讲经说法,天人散花供养,经典里面一些故事。宝座里面也有庄严,也雕刻这些东西,显示出无处不庄严,所以说是“体德圆备”,这四个字在这个地方就统统给我们显示出来了。而它的含意是讲二空真如,包含世出世间一切的现象。佛界是一真法界;凡夫界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诸佛如来所证得的二空真如之理,就在这些事事物物当中显示无遗。所谓理即是事,事即是理;性即是相,相即是性;理事不二,性相一如。理跟性是空寂的,实在讲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的;事跟相是很明显的,我们六根能够接触得到。接触到相,理在其中,性在其中,见相就是见性,见事就是明理。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二空之理,通达一切事相,自性本具的智慧,我们讲的两种智慧:根本智、後得智都现前了,智慧现前就是成佛了。本经後面讲佛十种身,第一种叫菩提身,菩提是朗然大觉,你对於事理、性相都通达都明白了,你觉悟了,觉就是佛菩萨,不再叫凡夫。所以明白人,见相就是见性,即事就明理,这是这一句里面所含的意思。末後这一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这些宝树不是外面的,外面的宝树前面第二段讲过,这个地方的宝树是师子座上雕的这些宝树,雕刻的这些宝树。“周回间列”,或者我们可以说师子座周边的,像我们现在这个讲台,我们讲座後面布置这些树木、花果,这个也行,这个不是我们讲堂外面种的树,也是属於这两句经文所包括。现代人能够想到,古时候人也有,这个盆栽的历史很久了。过去人讲经,可能讲台旁边也有很多盆栽。还有,没有盆栽的呢?用屏风,屏风里面画的这些画也非常讲究。我们底下楼里面“五百罗汉”大屏风你们诸位看到,里面宝树枝果周回间列,在屏风里可以看到,这是讲座位周围的摆饰,装严宝座。这个里面所刻画的有佛菩萨讲经说法,有佛菩萨在坐禅经行,许许多多都是经典上所讲的故事。我们现在人讲“故事”,佛法里头术语叫“公案因缘”。用这些艺术、造形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接触之後,你看到之後,你听到之後,自然就能感动、就能够觉悟。《华严经》里面的说法跟其他经确实不一样,这个学了之後,我们六根,在《楞严经》上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不假。为什麽呢?六根都聪明了,以前看东西呆呆板板的看了,不知道什麽意思;现在一看,里头无量义。你看花,花有无量义;看水,水有无量义;看树,树有无量义,乃至於看一块石头、看一粒微尘,里面都是圆满的无量义,你岂不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吗?所以用宝树枝果。树表什麽意思?枝表什麽意思?果表什麽意思?前面都说过了。树的身表智慧,树的枝干代表五度,叶代表定,花表菩萨因行,果表菩提涅槃,都是整整齐齐排列在树间。这就是显示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表这个意思。菩萨妙法树,随因感果,这才能够普度众生。菩萨大慈大悲,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应说什麽法,他就说什麽法。凡圣同居,周回间列的意思。菩萨在没有成佛的时候,度众生是修学的一个主要课程。为什麽呢?世间人常讲教学相长,师资道成。老师教学生,学生也帮助老师,学生在资助老师。如果没有这些学生问问题,老师有的时候智慧透不出来。有人这一问,啊,这下突然明白了;没有人问,他还在无明里头,一问,把无明问掉了。他才会突然想到这些问题,突然觉悟了这些问题。所以菩萨要不教化众生,怎麽能成佛呢?你说为什麽不能成佛?他的後得智不能圆满,後得智是无所不知。他根本智得到了,後得智没有,後得智一定要教化众生,一定要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由此可知,说法度众生这桩事情,不是只有出家人做,在家人也要做。问你,你要不要成佛?你要不要成就圆满的智慧?不能成就圆满智慧,就不叫做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要想成就圆满的智慧,没有别的法子,《华严经》到末後,这不是佛教你,佛没法子教你,最後是什麽样子呢?参学。参学就是接触广大的群众,向群众学习,这是参学真正的意思。无论什麽样的人物,你都要接触,你不接触,你的智慧从那儿来?不但一切人物要接触,一切人要接触,一切动物也要接触。你不接触这些动物,你就不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性,那你智慧就不圆满了。不但动物要接触,植物要接触,你不接触这些植物,你对它不了解,换句话说,你就没有办法培养它,没有办法照顾它。不仅仅植物,连矿物都要接触,你都要去了解它、明白它,然後才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能成佛。所以向群众学习,群是一群一群的,众是众生,动物、植物、矿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你想想那个地方不是菩萨学处?那一个时候不是菩萨学处?菩萨真的是万德万能,正是“四弘誓愿”所说“法门无量誓愿学”,真的是无量;“无量”不是形容词,确确实实是无量。可是我们现在特别强调老实念佛,一门深入,不劝大家广学多闻,是什麽原因呢?我们广学多闻的条件不具足。你要问什麽条件不具足,第一个寿命太短了,换句话说,时间不够用。不要说其他的条件,单单就是这一条,你想想看我们要展开向群众学习,你能办得到吗?大概学的万分之一都不到,寿命已经到了,岂不是真的叫挂一漏万了?因此,这些祖师大德们才劝导我们,我们把这些事理都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後再想想自己的能力,实实在在办不到。那就选择一门深入,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无量寿,那我们这条件够了,有的是时间。法门无量,我们寿命更是无量,这才能成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去享福,如果是去享福,那你错了。往生到那个地方就是要得无量寿,无量的时间、时光,让我们修学无量的法门,我们求生净土真正的目的在此地。下面第三小段。【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这两句说的是作用,作用广大。前面一句是说“净宝出光”,这个出光在佛法里确确实实本身放光。西方极乐世界六尘都放光,连地都放光,光明世界,佛经里头也称作为大光明藏,没有一样不放光。为什麽呢?性德变现的,性德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焉有不放光的道理?那麽我们要问,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诸佛净土是法性身、法性土。我们今天居住这个世界六道轮回,甚至於比我们这里更差的环境,饿鬼、地狱、畜生它们环境比我们差得太多太多,生活苦极了。我们要问:这些依正二报是不是性德的流露?是的,没错。为什麽我们这六尘不放光?佛在经上讲得好,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这个世间珠宝、金刚钻自己都不能发光,原因在那里?我们自己这个身体没有放光。你看经上所说佛有常光,常光不是放光,常光。我们画佛像,把佛的头顶上画一个圆圈、圆光。佛的身体也有光,这个光多大呢?经上通常告诉我们八旬。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大概他这个光八尺到一丈,这样的光,这个不是放光,自自然然就有。我们现在的光跑那里去了?佛有,我们也有;佛能,我们也能。现在我们看到经上佛能,我们不能;佛有,我们没有。原因到底在那里?我们的心性被污染了。虽然被污染,我们性德的光明还在,不是那个光没有了,光被障碍住了,所以透不出来。我们身光被障碍住,我们依报环境光也没有了。所以那一天,我们自己这个障碍去掉,就是身体放光了,然後看到六尘境界统统都放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真相。发光体我们称之为宝,你看,净宝。所以最重要心要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不清净是妄心。妄心,光就没有了,光就被障碍了;心地清净,光就又透出来了。我们今天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起心动念有是非人我,有贪嗔痴 慢;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是污染。真心本性里面原来没有这些东西,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好,“本来无一物”。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就错了,就是污染,有一物就是障碍,将我们自性里面智慧德能,乃至於依正庄严的相好统统被障碍住了,你说这个损失多大。虽然在六道,虽然在三途,性德没丧失,这些严重的障碍把他的智慧、德能、相好都障碍住,不能让它现前,这是事实。经文里面讲“摩尼光云”,云这个意思前面说过。净宝出光就像云彩涉入山峰一样。我们在高山上看到云海,云海也很壮观,也很好看,相有体空,它是一个不真实的境界。所以佛在此地用这个字来形容事实的真相,让我们从这个字里面悟入。法空就像云海一样,山峰就像十法界依正庄严一样,云海在山峰之间自在的飘来飘去。这一个景观,现在的人很喜欢欣赏,你看到外面观光旅游,中国这些四大名山都能看到这种景观,不知道表法的意思。如果你要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就不是单单在欣赏风景了,你是在那里修道,真正在那里修菩萨行,修无上道。二空真如就像这个现象。“一一智中知一切法”,一切法是事相,二空真如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在那里?没离开事相,跟这些事相交融。现在我们佛教里面世界通用的教旗,就用这个来表法。教旗一共是六条,从上到下一共是六条。六条里面有五条是单色的,这五条单色代表五度,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代表这个。後面有一条是杂色的,这五种颜色统统都有,代表是般若。般若在那里?般若在五度里头。也就是说事相里面如果没有智慧,那就是没有理,事里头没有理,相里头没有性,那怎麽能成立?所以教旗是从这个表法的意思来设计的。我们做佛弟子,这是我们一个标志,它的表义我们要懂得,有人问我们要能够说得出来,表菩萨六波罗蜜。这六条宽窄要一样,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做得不如法,杂色的这条做得特别宽,这个没有道理,那就是不平等,六度一定是宽度完全相等。如果做得太长了,那个意思就不对了;有横、有竖,那就不对了。可是有横、有竖也能讲得通,看你怎麽讲法就是了,那就不能代表前五度跟般若度,般若度那不算数。我们另外想一个法子来讲。佛法我们常讲“五乘佛法”,或者华严宗里面讲“五教”,那五种颜色五条可以表五教。它有横有竖,这五教横遍十方,竖穷三界,行!也能讲得通。可见这个表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能说得出道理出来,行!就好。显示出法没有定法,你只要能悟出一个道理出来就行;这个理有浅深、有广狭,看各人悟入的程度。一一法体里面显示出二空真如。任何一法里面佛菩萨都能见到人我空、法我空,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所以《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妙用才完全显示出来了,就是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真相。了解真相之後,那你就跟诸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你的日子怎麽不自在,怎麽不美满!有享受,没有得失;有受用,没有得失。世间人,佛常讲,颠倒,可怜愍者。他颠倒在那里呢?他有执着,没有受用,这不颠倒了吗?他真的能不能执着到呢?执着不到。能执着的,空的;所执着的,也是空的。这《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佛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是心,能执着的不可得,你所执着的这一切万事万法因缘所生。凡是缘生之法,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所执着的也不可得。能执着、所执着都不可得,都不可得就显示出二空真如。人我空这是对能执着上说,法我空是对你所执上所说,这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语道破,这就是所讲看破。看破之後再不执着了,那就是放下了;不分别、不执着了,放下了。放下之後,你的生活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了,诸佛如来得大自在,你也得大自在;无论现前过的是什麽样的生活,没有不自在的。你如果是富贵在富贵里头得自在;你是贫贱,贫贱里面得自在,富贵跟贫贱没有关系,自在是一样,没有差别。自在是平等的,富贵贫贱是差别的,在《华严经》里头,差别里头有平等,平等里面有差别。所以在五周因果上给你讲: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所以相上是有差别,受上是平等的;受是受用,受用是平等的,这叫真平等。如果说是在事相上平等,受用不平等,那个平等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说一一事法、一一事相都显二空真如。於是我们才能够体会到,才能够真正相信如来的智慧是真的究竟圆满。万德万能、究竟圆满不是赞叹的话,是真的,确确实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要想恢复自性圆满的智慧德能,学佛就是干这桩事情。这个智慧德能不是学来,不是从外头得来,是自己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把那些障碍去掉而已,修行就是去障碍,换句话说,去妄想、分别、执着,你要真干。执着舍掉,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是虚妄的执着变现出这个幻相。再能把一切分别舍掉,那十法界就突破,十法界是从分别里头变现出来。所以分别、妄想、执着断掉了,你就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那里呢?一真法界就在现前,你得一真法界的受用,你的受用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也许诸位要问,那你讲的还是个理,事还是不行;再告诉诸位,这个理悟了之後,事变了。事上怎麽变呢?我们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这个地方起变化了。你的相貌改变了,你的体质改变了,这个变化就太大太大。你现在是凡夫,你要养这个色身,天天用尽了心思,到处去请教要吃什麽补的东西,什麽营养的东西,身体才能健康。如果你要是见到性,明白理了,给诸位说,你一天喝一杯水,营养都足了,那要那麽麻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这些学生们日中一食,讲求什麽营养?到外面去托钵,给什麽吃什麽,一个个都健康长寿。为什麽呢?体质变化了,心地清净了;清净心,这个身体就放光了,真的放光。那里放光?没看见;没看见是不让你看见。为什麽不让你看见?让你看见你害怕,哎呀!这个大概是妖魔鬼怪来了,赶紧远着些。凡夫福薄,佛虽有身光,他要把它收敛起来。所以佛法始终以教学,用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不以神通感应。为什麽呢?因为神通感应,妖魔鬼怪也有,魔也会放光,他会变戏法。如果佛用放光现瑞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魔变这个境界,我们就没有办法辨别,邪正难分,混淆视听,这个对於佛法的弘传、佛的教化众生有很大的障碍。所以佛自己作一个榜样,佛确实有身光,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一般人看不到他放光,收敛起来了。偶尔放光,那有特别因缘,接引一类的众生,有此必要,佛才展现。由此可知,我们的修行重点、关键还是个清净心,正是此地讲“净宝出光”,宝就是心,心地。净宝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是宝,清净心出光;清净心起作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法里面常讲∶实智、权智、中道智,《华严经》上都用十来表法,讲智也说十种,其实要细说无量无边的智慧法门。这是经文里面“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希望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後面这一句“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佛是果地上,是老师,是教主,菩萨是学生,是佛的法侣、法眷属。《华严》会上称为主伴,佛是主,菩萨是伴,这也是互相的发挥。佛化摩尼教化众生,所以佛宝在十方能作佛事。佛宝是什麽?宝珠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是什麽?觉、正、净三宝,这是摩尼宝珠,能作一切破迷开悟的佛事。佛事就是教学,教化众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初成佛的时候,自自然然感得一切诸佛现形来给他灌顶,一切菩萨来亲授敬养,这示现初成佛的时候。诸佛如来为什麽这麽做?这是诸佛如来对你的嘉奖。诸佛如来的本愿满足,一切诸佛都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你今天果然成佛,他怎麽不欢喜呢?成佛好像我们世间读书毕业典礼,授予学位,他一定要来参加,要来道贺。诸佛如来来道贺,恭喜你,你今天成佛了,你今天入佛位了。所以现形灌顶,灌顶就是道贺的意思。菩萨来亲近你,菩萨他还没成佛,他要求佛教导,所以菩萨来亲近,菩萨来供养。亲近老师总要带一点礼物,礼物是表自己一点恭敬心,不在礼物的厚薄,是表他的恭敬心。所以这份礼物随着各人自己的力量,有财富的人礼物可以送好一点的,没有财富的礼物可以送差一点的。所以一朵鲜花也都是供养,贫穷之人我们献一朵花表敬意,富贵的人献珍宝,宝花,金银珠宝之花,这很名贵,但是那个敬心没有两样,恭敬心是相等的。所以这个供养物是表法的,老师绝不计较,老师要计较,这个老师就没有道德了。没有道德,那里有真学问?他有道德,有真学问,绝不在这里计较,完全看学生的真诚,真诚是宝。所以这个地方这一句里面给我们显示佛宝加持。菩萨这个宝,佛宝入菩萨宝中,菩萨宝入佛的宝中,这个很有味道。你看这个经文里面所说,“十方诸佛化现珠王”,这是佛化宝;“一切菩萨髻中妙宝”,这是菩萨之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这个光明里面就交融了。髻中妙宝,这是头发戴的帽子里面的宝珠,光中有佛的宝珠之光,佛宝珠光中有菩萨妙髻宝珠里面的光明,光光互照。这个意思显示出如来圆满的智慧,菩萨无量差别的智慧,菩萨差别智慧跟佛圆满智慧的交融,佛智慧当中有菩萨智慧,菩萨智慧当中有佛的智慧,表这个意思。如来从果上起用,所以叫化现。究竟圆满的智慧说它做珠王,摩尼宝珠之珠王,取这个意思。菩萨心顶里面智光圆照,所以叫它作髻中妙宝,取这个意思。这个义趣很深。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佛告诉我们,菩萨初成佛的时候决定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要用我们人间的意思来讲,一定得到古佛的祝福,来贺喜的意思。他们在形式上都是现形灌顶,这个是古代古印度新的国王就职大典,一定是请宗教里面权威的上首,给他举行灌顶的典礼,这是说在世间礼法里面最隆重的礼节。佛在人间说法一切也随缘,我们世间人观念当中,那一种礼俗最隆重的,佛就用这个来作比喻,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在形式上以此为喻,可是在意思里面那就不一样。灌顶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的注解里面,引用经典里面的话来给我们说,灌的意思就是慈悲加持,是这个意思;顶,就是最高的法门。换句话说,把成佛最高的法门传授给你,这就叫做灌顶。由此可知,灌顶并不重视在形式,但是形式要不要呢?形式也不能废除,形式是世间礼俗,如果形式废除了,实在讲实质的精神就没有依托了。精神依托在形式上,就好像我们讲法性,法性一定要托法相才能显示出来;如果法相不要了,那法性也显不出来。理由事显,因此事相上的形式是有必要的。我们做一定要很隆重、很认真的去做,就好像舞台上表演一样,虽然是假戏,假要演得很逼真,才能够感动这一些听众们。佛法不但感动听众,而且一定要让听众悟入如来的境界。而《华严经》自始至终我们所看到,都是非常浓厚的表法义趣,这个意思要用现代话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学的手法。可是如果我们用这个观念来看佛的教学,那又错了。错在那里呢?世间一个好的老师,他有智慧,他有方法,有很高明的方法,确实是他一种精心独到的一种设计。那麽佛有没有精心独到的设计呢?没有。如果佛也要像世间人用种种方法来设计,想个什麽方法来教学,佛就变成凡夫了,就不能叫做圣人了。那他这一套东西从那里来的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实在讲宇宙之间一切事物本来如是,佛在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实实在在说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也没有加一点什麽权巧方法在里面,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往这个里面去体会才能真正得受用,久久我们就会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不增不减,正像《金刚经》上所说“真语、实语、如语”,事实是什麽样子,佛就老老实实说出来就是了。我们用这种心态面对《华严》,《华严》的义趣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菩萨成佛,什麽叫成佛?就事相上来说,他两种障碍断了,也就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这个就是菩萨成佛的时候。两种执着离开了,真心法性透出来了,就是宗门里面所说明心见性。从前这个心被障碍住了,所以不明,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心不明。二障去了之後,这个心明了,心恢复了光明,明心就是见性,那个心就是性,心跟性不二,是一桩事情。可是在有障碍的时候,心跟性就不一样。性是讲真心,心是讲被障碍的自性,被两种障碍障住的那个自性,我们给它另外起个名字叫它做心,心意识。所以明心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从理上说。菩萨成佛了,成佛他要现相,他现什麽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一定现什麽相,不是自己想现什麽相,不是的。自己想现什麽相,那又变成造作了,又落在意识里头了,自己没想,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他现这个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现八相成道。给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华严经》上讲圆融,讲差别,讲权,讲实,後面我们会讲到。菩萨示现成佛,这个是以低的阶级去表演高的,他不是真的佛,这是权,这个不是实。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示现成佛那是真的是佛。佛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众生希望是菩萨来得度,他就现菩萨身,佛要降一格去示现菩萨身。那个菩萨也叫权,也不叫实,他不是真的菩萨。菩萨也示现菩萨身为众生说法,他真的是菩萨,他不是权。除自己本分之外的,或是高位子,或是低位子,那都叫权巧示现。所以圆初住菩萨就能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那麽示现八相成道了,诸佛要来给他灌顶,给他授记;菩萨们会亲近他,来向他请教,接受他的教诲,来供养他。这就是经文里面比喻佛化现摩尼宝珠,珠王;菩萨宝髻当中妙宝也是宝珠,光光互映,而来莹烛。这里面显示出因中有果,菩萨是因,菩萨境界里面有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给他授记,来给他道贺;果中有因,诸佛如来是果地,菩萨是因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显示出这个意思。“化现”,化是变化。摩尼珠王,这个是比喻如来果地上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用摩尼珠王来做比喻。菩萨求知之心勇猛精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的智慧德能逐渐逐渐的接近佛果,接近究竟的果位,所以说他做髻中妙宝。从这一句经文里面我们更应当细心去领会,出家二众没有髻,髻是头,古时候梳头,男子也梳头,挽成一个髻,这才戴上帽子,宝珠放在头顶上;说明这是在家菩萨。实实在在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在家菩萨是居多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是菩萨。出家菩萨很少,出家菩萨实在讲,跟在家菩萨是一样的。我们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番事业,那你选择那一个行业呢?我选择出家这个行业。出家,是在家各种行业里面,这三百六十行里面也是一行,没什麽两样,地位决定是平等的,那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一行,佛教育,像我们世间有一些人非常喜欢教育,喜欢教学,他读书去读师范学校、读师范大学,毕业之後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他兴趣在此地。四众同修当中发心出家,出家是选择行业,我们选择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广大的社会教育,我们选择这个行业。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希望把这个社会教学的工作做好,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期望,是这麽一回事情。所以在《华严经》上看到的这些菩萨,出家的很少,即使在中国形象表法里面,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代表大乘法门的是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大家知道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场,这四位菩萨。这四位菩萨是一切诸佛如来,他在因地修行,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就是依靠这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才能获得究竟圆满的成就。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地藏教我们孝亲尊师,他表孝道,根啊!我们《华严经》一展开,你看先说什麽?先说毗卢遮那佛依报庄严里面的地庄严,地是心地法门。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心地而生,从心地变现,还归心地,永远不能离开心地,所以心地一定摆在第一位。然後把孝敬扩大,孝敬自己的父母、师长,把这个孝敬扩大到孝敬一切众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男子、女人并不是指的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九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对待一切众生,都要像对父母、师长那样的孝敬,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了。孝敬一定要明理,要有究竟圆满的理法作为依据,这个孝敬是真的,是从真诚心里面生起的,不是做作,不是虚妄;不是佛叫我这麽做,不做不好意思,不是真心,虚情假意,这不可以。文殊代表智慧,代表法理。普贤菩萨代表落实,这个“落实”,空间是讲遍法界,在时间是讲遍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这是普贤菩萨的落实。菩萨怎麽样修行成佛的呢?依靠这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任何一门里面必定包含其他的三门,不是个个独立,它是圆融,它是无障碍,你要是一个一个分了家,那什麽都不是了。佛在教学的时候,对我们凡夫劣根来说一定要有次序,要有先後,这就所谓是行布。高等的凡夫,《华严经》里面讲的大心凡夫,他就不执着行布,他知道行布里面有圆融,圆融里面有行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他理跟事圆过来了。像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细心去体会,所以经文末後这两句,不但是因果互彻,也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经上用了四个字“莹净照烛”。这是讲它的作用广大,这个两句。末後这一段:【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这一段经文不但意思圆满,文字也好,词句非常之美。这一段是讲得佛力加持,“佛加广演”。我们要晓得,此地所讲诸佛如来,就是一般大乘经上常说,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我们,《金刚经》讲的诸佛,那个诸佛就是《华严经》讲的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究竟的果位,这一共是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究竟的佛果,这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所以这个“诸”,不是一般讲很多是多、众多,不是这个意思,是四十二个不同的程度。但是他们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佛身普度众生,他有这个能力,所以称之为诸佛。而每一类里面那个数量是无量无边,这四十二位,位位的数量都没有边际,没有法子计算。他示现成佛,实在讲示现成菩萨,示现成任何的身分,你们念过《普门品》,《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不同的身分,无论示现那一种身分去教化众生,都得诸佛加持。那些诸佛呢?除自己之外,一切诸佛统统加持,就是这四十二位诸佛都加持,这是妙不可言?初住菩萨示现度化众生,得一切诸佛加持,等觉菩萨示现种种身分度众生,初住菩萨也加持他,真的是光光互照。等觉菩萨示现,那初住菩萨怎麽加持他?我们这部经後面会讲到,真正不可思议。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佛境如空,故云广大”,这是解释广大的意思。佛的境界不但空有两边不着,不着也不着,这是真的广大。虽然一切都不着,真正是“本来无一物”,但是它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九法界的众生,我们常讲“九界有情”,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有感就应。那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应,感应道交,绝没有空过,真的是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身,应说什麽法他就给他说什麽法门。这个事相就是本经末後《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把这个现象显示出来告诉我们。我们要发心,要学菩萨,知道从那里学起。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入佛的境界,没入,入佛的境界就是法身大士;虽没入,我们也能学习。凭什麽能学习?经上讲“大心凡夫”,我们是凡夫,凡夫就是没有契入,我们可以学习,有能力学习,就是因为你发大心。如果我们不够资格学习,没有条件学习,那佛给我们讲这部经,有什麽意思?这不叫吊口味,开玩笑嘛!佛给我们讲的,我们都能得真实受用,这才是成就真实功德,所以佛跟众生感应道交。佛所示现的身,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法性当中变现出来的。法性周遍法界,从法性流露出来的现相、形象,流露出来的音声,流露出来的点点滴滴,也周法界。一开端我们先介绍《华严经》的五周因果,这是《华严经》跟其他经不一样的地方,开头给你讲“所信的因果”。所信的因果周,所信因果周,“周”什麽意思?周遍法界,今天讲周遍时空。实实在在说明了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一体才周遍,不是一体怎麽能周遍?所以读《华严经》,实实在在说确实可以把我们的心量拓开。那麽我们所解的,解的是一切事理,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理。这一分里面讲的因,把它分为两种∶一个是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差别是讲事相,平等是讲体性;体性周遍法界,事相也周遍法界,差别还是周遍法界。诸位想想这样深广的理与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周遍虚空法界。我们怎麽知道?正因为周遍法界,才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感应道交。同样一个道理,跟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不能说是我们只跟佛感应,跟其他众生没有感应,统统有感应。就像电波一样发射出去,任何一个电台都可以接收,而且可以转播。这个理事相接近,这个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就不可能有这麽殊胜圆满。“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这个如来广大境界实在讲就是指这一部经,这一部经自始至终确确实实是讲如来果地上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妙音就是说《华严经》的音声,也是周遍法界。这一段经文是讲师子座,师子座就是比喻说法。前面这四个字是总纲领,“高广妙好”,下面经文都是这四个字的注解。清凉的《疏钞》为我们开导,意思确实是相当的圆满。可是李长者在《论》里面也有他的妙处,《疏》跟《论》要合参,合起来看。世间人讲参考研究,我们佛法不用这个名词,我们讲合起来参究,不叫研究。参跟研究有什麽差别呢?研究是用心意识,参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就叫参。这个讲法恐怕初学的同修还是不好懂,什麽叫心意识?我们说得更白一点,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心是阿赖耶,阿赖耶里头含藏种子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执着;识是第六意识,是分别。不用心意识,不用第六意识的分别,不用第七识的执着,也不用第八识的含藏,这就叫做参。所以参究是真实智慧,用心意识那叫世智辩聪,这是世间人的聪明智慧,没有离开心意识,他不是真实智慧。不是真实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什麽问题呢?断烦恼的问题,了生死的问题,出三界的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佛叫我们参究。我们现在可以说多数的同修,虽学佛,进展非常缓慢,缓慢的原因在那里呢?错用了心。佛教我们离心意识,我们偏偏要用心意识,这错用了心。如果你会用心的话,这个人一定会开悟。这个开悟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我们净土法门里面讲“得一心不乱”,通常一般教下讲“大开圆解”,你真能做得到。所以宗门,老师常常来测验学生,往往问∶会麽?你会麽?这“会”,你领会了吗?你体会了吗?都是从悟处讲,不是从思考。我们今天学东西用思考,想一想,研究研究,愈想愈糟糕,愈想愈有偏差,想错了。法身大士以上没有用心意识了。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连佛都包括,我们讲藏教的佛、通教的佛,还是用心意识。凡是用心意识都叫异生性,不用心意识就叫同生性,跟诸佛如来同心同德,同用一个真心。真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用妄想、分别、执着,不是用真心。再说真心是永远不变,妄心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刹那刹那在变,它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要会用心。这是讲经论应当合参,都看看,能帮助我们悟入。长者在《华严》这一大段的开示,他是把依报庄严里面这四段:地严、树严、宫殿严、师子座严这四段合起来讲。这一段文里面显示出如来本性当中行四种因,所以感得四种果报。这个四段是如来的依果,依报的庄严。这个说,说得很好,真的是简简单单,一语道破。第一种是行的“法身因”,所以“报得金刚地果”,经上说其地坚固,就是这个意思。地上有无尽的庄严,性德的流露。无尽的庄严就是因地里面修行无量的法门。无量,在教学讲解上很不方便,所以把无量归纳为十大类,十条。《华严经》统统以十为一个圆满的单位,每一法都说十法,这个就是十波罗蜜;在这部经上文殊菩萨所表。文殊菩萨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表十大愿王。长者的意思是说宝地的庄严是依十波罗蜜而成,也就是说十波罗蜜是因,感得金刚宝地是果报。那麽我们要问,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这个地是不是真的金刚呢?是的,没错。我们今天这个大地,为什麽是瓦砾土石呢?现代科学进步,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些瓦砾土石跟金刚是一不是二,只是它们的原子、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一切万事万物把它分析到最後,原子、电子、基本粒子都一样的,没有贵贱,平等平等,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那麽现在要问,这一些万物万法谁给它排列的?现在没有人知道。为什麽这一组的原子排列成一个石头,排列成一堆泥土,那一组原子排列成黄金,排列成金刚钻?谁去排的呢?没人知道。没有人知道,世间人就在那里想,这总是有人在排,大概这个人就是上帝。所以上帝从那里来?从想像变出来的。人没有这个能力!给诸位说实在的,这是《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人为的,还是从心想生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的是十波罗蜜,这个大地它这个结构方程式的排列,自自然然就排成黄金。西方极乐世界人心清净,一尘不染,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琉璃,琉璃为地,透明的,心清净。菩萨修学十波罗蜜,这个心坚固,坚固,黄金就坚固了。正是佛法中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如果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体会得几分,我们现前的生活一定能够改进。今天我们大家都说我们生活环境不好,现前这个社会上几个人认真在修十波罗蜜?大家所作所为跟这个十波罗蜜恰恰相反,一百八十度的相反,金刚七宝就变成污秽的土石大地。现代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法了。展开经卷,听到佛这种讲法会点头、会赞成,实在讲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凡夫决定不肯承认。但是凡夫对於事实真相没有法子解释,这是真的。怎麽样研究,也总是几百千万年、几亿万年、几十亿万年这种化学产生的变化,变成地里面这些金属的宝藏,他们从这个地方去想。以为宇宙的形成是经过不断不断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所谓是“进化论”。佛在经上有没有给我们讲这个?佛没有。佛在经上讲,宇宙的形成是一念之间形成,刹那际形成。将来到本经後面《十定品》里面详细说明,没有演变,演变是假的,不是真的。事实的真相不是演变,刹那际。这个是很难懂、很难懂的,但是它的的确确是事实真相。正因为理太深,事太繁杂,我们要不是很细心,怎麽能够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世间人,世间聪明智慧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不能解如来真实义,原因就是错用了心,这方向错了。这是说明金刚宝地庄严之所以然。第二段讲宝树。长者说,这是“万行因果”。菩萨修六度万行所感的宝树庄严,那是果。如来他也在修行,他那个行不叫修。“修”是什麽呢?因为我们的行有错误,把错误的行修正过来叫修行。如来果地上丝毫错误都没有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他的行还可以叫修行,还要修正。如来在果地上丝毫错误、缺陷都没有了,所以他只有行,不能讲修。诸佛如来,这都是证得究竟果位的这些人,他们自行普贤行,我们也把它称作因地,实际上他已经没有因与果了。我们为了说话、体会方便起见,佛在果地上他也要过生活,他也有他的工作,我们今天讲他也有他的事业。他的生活是什麽呢?享受寂静之乐,那是他的生活。《仁王经》上讲五忍,如来果地上是寂灭忍,他享受的是清净寂灭的生活,这是真实到了极处,比无生法忍的境界还要高一级,这是他的生活状况清净寂灭。他的工作、他的事业是什麽呢?普度众生。这个工作做不做呢?做,天天在做,从来没有休息,如经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实在讲那里止千处?这个“千”也代表圆满,代表一个大圆满。经上讲十,十是代表圆满。十而百,百而千,所以用千是代表大圆满,无处不应。所以成了佛之後忙得不亦乐乎,不是没事干,事情太多了。那我们要问了,他究竟忙不忙呢?他不忙。为什麽不忙呢?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自在。他的工作自在,他的事业自在,那是真实的。果报显示出来“宝树行列,庄严金地”。金地是表真如本性。以六度十愿,普贤行就是十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这是树,这是建树,树立如来果地上度化众生的大事业。佛家常讲大事因缘,无过於是。经上讲∶“令此道场一切严具树中现像。”这些境界都是如来行之中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感得的果报,显示出觉行交彻。如来在果地上证得圆满的大觉,所以他的生活是觉行,他的事业也是觉行。行与觉,工作与智觉,我们加个智慧,大家更容易明了。生活与智觉相应,工作与智觉相应,度众生是帮助众生,与智觉也相应,没有一样不相应。所以宝树的庄严说之不尽,怎麽能说得尽?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想到这个从因感果,因无尽,果当然无尽。总而言之,宝树,如来自行为因,因行感果,树是依果,依报之果。这个树的身是金刚,树的枝干、条叶、花果众宝所成,这些枝叶、花果都依树干而生。花表法,果表智。所以法是花,智是果,我们见到花就想到菩萨所修的法门。所以通常我们讲的比较具体,大家印象能够深一些。花表六度,六度含摄所有一切行门。譬如我们讲修学下手,从三福下手。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想想这四句里面是不是六度?是不是经上讲的万行?六度万行都在其中。如果智慧现前了,心量拓开了,这个四句不仅仅是六度万行,又与十大愿王相应。与十愿相应,普贤行,不是普通菩萨,普贤行门。普贤行,跟诸位说,就是佛行。我们与普贤行不相应的时候,把那个不相应修正变成相应,修普贤行。如来在果地上完全相应,没得修了,所以如来果地上的行就叫行普贤行;我们今天是修普贤行,他们是行普贤行。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从那里来的,我们知道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从那里来的,我们也明白了,是他们行普贤行自然感得的殊胜果报。我们到那个地方要修普贤行,正如同《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是要修的。那些人要修呢?因地都要修,果地是在行,这个果就是究竟的佛果。因地,等觉菩萨还在因地,等觉菩萨还修普贤行;到最後一品无明破了,证到妙觉,证得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叫行普贤行。岂不是因位、果位都是修普贤行吗?长者给我们说,慈悲好比是树叶,十波罗蜜是树干,以“法身为其茎,而随十行之上,报得十种依果庄严。”十种依果就是经上讲的十句。我们很喜欢树木、花草,我们接触树木、花草,如果能够记住、能够想得起来佛在经上给我们这些开示,我们面对着树木,岂不就是如来给我们说法吗?那有两样?所以才真正是无时、无处、无物不是道。这个道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我们自己原本就生活在“大方广佛华严”之中,可惜自己茫然不觉。佛果真实的受用,在古人讲“当面错过”。以前我们听“当面错过”这四个字听不懂,不知道他说些什麽;古人讲的也没法子问,书上看到也没办法问。今人有些学佛的问他这一句,他也说不出来。这个境界要不能稍稍体会得一些,“当面错过”这四个字确实很难懂得它的意思。第三大段讲宫殿。宫殿严里面,长者为我们说“大悲因果”。他都从因果上说,地严心地因果,树严万行因果,宫殿大悲因果。大悲心为因(说得很有道理),感得殊胜庄严的宫殿。宫殿作什麽用?庇佑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苦难众生,他这个意思我们也不懂。我们今天听说苦难众生,一定是很贫穷、没饭吃的时候、没衣服穿,过得非常苦的那个日子,我们称为他苦难。大乘经里面讲的苦难不是这个意思,是什麽意思呢?没有证得究竟果位的都是苦难众生。如果我们把范围再缩小一点,苦难众生就是指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没有能力脱离十法界,也就是法相宗所谓的异生性的众生,那都叫苦难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尽,这是真的。世间众生,六道里面,你今天再富贵,古人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在人间,人上之人,了不起了。实际上怎麽样呢?还是不免轮回,还是要受流转之苦。换句话说,既然在六道里面,没有不堕三恶道的道理。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话一点都不错。六道里面这一切众生是以三恶道为自己的故乡,他的老家;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住旅馆,没几天就要走了,就又要回去了。特别是在《地藏本愿经》里面我们看得很明显,地藏菩萨非常非常感慨,好不容易劝导一个众生断恶向善,离开地狱,生到人间去享福,但是没有一会他又来了,又回来了。人间享受一百年,在地狱里头才几分钟。你看看佛在经上讲,地狱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两千七百年,两千七百年是地狱的一天,我们人间两千七百年。你说人间活个一百岁,在地狱里只有几分钟;地藏菩萨劝他出去,几分钟他又回来了。这成什麽话呢?所以地藏菩萨很头痛,感叹道,众生难度!但是他老人家毕竟是了不起,难度也要度,决定不退心。这是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他真有耐心。所以宫殿,前面跟诸位说过,就是我们居住的房舍。只要一看到是住家的房舍,这个建筑让我们这个身体能够遮蔽风雨,身能够得到安乐。见到这个相就要想到,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就像这个居住一样,保佑一切众生身心的安稳。感得广大居,这个居住的所在。长者在此地也告诉我们,他说这个地方有五种殊胜的功德,成就如来所居的宫殿,感得这个果。这就是说,佛有五德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一种,“如来大悲含育德”。就像一个慈母一样爱护她的子女,母亲之德最伟大的就是这一点。如来有这个德,确确实实把九法界众生都当作儿女一样看待,爱护、关怀、协助无微不至。那我们要问,如来既然是这样的慈悲,现在为什麽没照顾我?实实在在讲如来对你慈悲到了极处,是你拒绝、你不肯接受,不是佛不照顾你。你悖逆父母,那里是父母不慈呢?是我们自己不孝,不肯接受父母的爱护、关怀、帮助,不肯接受,不肯听话,那有什麽法子?所以我们今天不但要修孝敬,而且要学如来大悲含育之德。我们学着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甚至於帮助他,他不知道恩德,忘恩负义。忘恩负义要不要帮助?要帮助,还是要帮助。所以这种帮助没有条件的,他感激,帮助他;他不感激,还是帮助他;怀恨在心,也帮助他。这叫真正慈悲,叫大慈大悲,无条件的慈悲,我们应当要学。可是帮助他到什麽程度,那是看他的接受;他不接受,那没办法了。关怀、爱护是无尽的、是平等的,帮助要看他接受;他能够接受一分,再给他一分;能接受十分,就给他十分。每一位同修,你们如果发至诚心肯接受诸佛如来的加持,那个加持是太明显了。今天你们感觉得得不到佛力加持,是你自己这个反抗的力量很大,排斥的力量很大,也就是说你的烦恼习气很重,你随顺烦恼习气,不能随顺佛的教诲,所以佛力的加持加不上,事实真相如是。第二种德是“真实智慧利益众生”。成佛之後可以说就这麽一桩事情,念念,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念念能够成人之美,绝不会成人之恶,成就是帮助人。你有一点点小善,诸佛如来知道,都生欢喜心,都嘉勉你;你造作种种过失,诸佛菩萨也知道,不会记在心上。所以丝毫极微的小善都得佛力的嘉勉,何况大的善行,能够舍己为人,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从今而後,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把自己完全忘掉,完全舍弃掉,不要害怕我的生活怎麽办?我这一家老小谁照顾?我到了年老的时候又有谁来帮助我呢?不要去起怀疑,不要去问,你先种因,後来果报是你意想不到的。你真能为佛法、为众生,纵然你的儿女不孝,佛菩萨会应化在面前变成你的孝子贤孙。要不然佛在经上所讲不都是妄语,都是假话了?那个“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不全落空了?世间人会打妄语,世间人往往说了不作数,现在这个世间人彼此都不信任了。你的话不可靠,要什麽?要写成文字,还要找律师来签字,签了字就可靠了吗?未必可靠。给诸位说,佛菩萨的话是最可靠的,不需要文字,决定没有妄语,我们偏偏不相信,这不相信就不接受。佛很乐意加持我们,很希望圆圆满满的加持我们,你不肯接纳,有什麽办法呢?所以五周因果里面第一个所信因果,把“信”摆在第一条。一定要学习利益众生。第三,“我们要学习佛的智慧的观察”。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待自己、看待别人,佛菩萨用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凡夫用什麽?凡夫用感情。再说的不好听的话,凡夫用烦恼习气,现在连情都谈不到了。谁跟你讲感情?现在用什麽东西?用贪、嗔、痴。什麽是心?贪、嗔、痴是心。你要问,你是什麽心?贪、嗔、痴是心。贪心、嗔心、愚痴心,用这个心,情都不谈了,情都没有了。用贪、嗔、痴,那将来现出的果报是什麽?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现在这个三途的现象,诸位如果细心去看一下,太明显了。从那里看呢?从广告上看、从电影画面上去看、从现代人穿的这些衣服上去看,你看衣服上印的这些图样都是妖魔鬼怪。我从新加坡街道上过,你看双层巴士上画的那些画,都不是人的样子。样子是个人,脸是青色的、白色的,手是绿色的,你看这不是妖魔鬼怪?这个是我们的果报。你看佛的果报多殊胜,我们的果报看在眼前显示出来的是这些。你看到的时候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世间人看得很舒服,为什麽呢?他就是那个心,变现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学佛醒悟过来,要有高度的警觉,不是好事情。所以要学佛用真实智慧对自己、对大众,换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说“理智”,我们要理智,不要用感情。这是讲得很浅很浅了,讲得很粗了,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就好。绝不要感情用事,时时刻刻保持头脑冷静,冷静的头脑来观察一切人、事、物,佛跟大菩萨是这样做,绝不动感情。别人以贪、嗔、痴对我也好,无论什麽样恶劣的态度对我也好,我们要学着温和,要显示出定力,在境界里保持如如不动。他说话粗鲁、粗暴,我们说话柔和,这就是度化众生。让他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我们在行菩萨道。不必跟他讲什麽大道理,就是这些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能够回头。不能说是他粗暴,我也粗暴,那就完全错了;他用情、他用烦恼、他用习气,我们用智慧,我们用理智。如来第四种德是“以大智慧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第三也是讲真实智慧,观照自他;这个智慧是根本智,是无分别智。这第四种叫大智,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这是差别智。一切众生根性不同,千差万别,佛菩萨一接触就能够明了,自自然然就以很适当的方式来调教他,这是智慧。教化众生要权智,就是说要用差别智;差别智是利益众生的,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第五种是“以大慈大悲广大的弘愿普度一切众生”。实在讲这一条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是为自己发的,是为一切众生发的。这是世间人讲立志,这一条就是讲立志。佛菩萨立什麽志?立利益一切众生的大志,现在人所谓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话讲得没错。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时间、服务的项目,跟佛菩萨的弘愿一比较,那就相差太远了。佛菩萨无论讲空间、讲时间、讲项目都是没有边际的。所以如来能够成就无比殊胜的依报的庄严,不是没有原因的。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在经里面种种这些提示已经说得很浅、说得很明白了。如果不浅显,如果不明了,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怎麽能够懂得经义?经义尚且不明,如何能够修菩萨行?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一个大的转变,来改善我们现前的生活?这个改善不是普通人所讲的改善,这是很大幅度的改善,佛家常说的超凡入圣的改善,他不平常。我们要想真正有成就,佛的五德我们要记住。第一个,看待一切众生,要像慈母照顾他的婴儿。第二,要以真实的智慧,念念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念,要生起这个念头。第三,以无分别的智慧,对自己、对别人。第四,以一切无量的差别智教化一切差别的众生。第五,要发真实的大愿,建立普度众生的志向。这样才能够感得果地上的宫殿楼阁的庄严。长者在此地有几句话的开示很好,他教导我们,以十波罗蜜行,我们不说十波罗蜜,简单讲六波罗蜜,大家好懂。六波罗蜜要随顺大悲生,这样就成就了十种依报里面的庄严。那十种呢?随法身,与法身相应、与菩萨行相应、与大慈悲相应、与大智慧相应。这四句很要紧,是我们应当要学习、要记住。念念之中,法身是理,就是自性,菩萨行、慈悲、智慧,与这个相应,我们就不会有差错了。
  李长者在这一大段里面给我们作了一个结论,末後有几句话很重要。他告诉我们,菩萨六度万行理只有一个,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随其法身、万行、大悲、大智,果报有差别。从圆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一直到如来究竟的果地,《华严》里面跟我们讲了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还不包括如来究竟的果地。他们见性的圆满是不相同的,所以果报就不一样。虽然有差别,我们一定要晓得,他的大愿大悲大智,以及菩萨行,决定都是圆满的。初住菩萨同时修学等地的法门,等觉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没有离开初住的法门,乃至於十信位的法门。如果不是这样的圆修,就决定不能够圆证,像本经里面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修是一切修,一证一切证。这从圆融上来说,圆融里面有差别,差别不碍圆融,圆融也不妨碍差别,这才显示出微妙。长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想在这一生修学大菩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学习这个法门。圆宗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则遍,就称法界性,所谓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它不是偏。如果偏在一边,偏修理,就很容易落在寂静的这个境界上。如果偏在智上,就缺乏慈悲心;要偏在慈悲上,所谓慈悲多祸害,你偏在一边,慈悲里面要圆修,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偏在愿上,有一些法师发愿,他不愿意往生,他也不愿意证果,他发的是什麽愿?我生生世世都要到这个世间来当法师,这个好,不错。诸位要晓得,偏在愿上容易生起感情,落在情识里面,必定随业流转。理要清楚,要圆融。任何一个法门都圆满含摄一切法门,《华严》如是,《般若》也如是,《无量寿经》也如是,乃至於小本《阿弥陀经》亦如是。菩萨修学圆融他才相应,与法性相应;法性是“二空真如”,也就是说与空性相应,这是宗门里面常讲“三轮体空”,不着人相,也不着法相,这样才能相应。然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任何一个法门里面都能保持定慧等学,不偏重在定,也不偏重在慧。向诸佛如来学习,他们是在果地上,我们今天是在因地初学,一定要懂得万行因果,如佛一样。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表演成正觉,为一切众生表演一个高度智慧的人、圆满觉悟的人是怎样生活,是怎样做他的工作,是怎样於日常生活当中处事、接物、应酬都能得大自在。果地上的,如此经所说心地,这个心地清净光明,这就是宝地。任何场所当中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广大群众接触没有畏惧,这个就是“坐师子座”。生活是社会大众生活的榜样,这个就是典范生活的建树,宝树的意思。你在世间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你在这个行业里面有所建立,也是宝树的意思,足以为世间人的好榜样、好模范。无论自己住的是什麽房子,都是平等的大慈悲,念念想到一切众生,这个就是慈悲赋予。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或者是在一些道场上看到,道场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具有时候还有那麽一点模样在,甚至於布置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让人家走进道场像走进一个博物馆一样。可是这个事事物物表法的意义,懂得的人很少,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在佛法修学上得真实受用就少了。讲堂的设施、座席都是宝座,主讲人的座是宝座,听众也是宝座。维摩居士讲经,听众一万个师子宝座,说者、听者都不可思议。宝座高广有没有大小?在事上讲可能有大小;在理上讲没有大小。事上讲是阶位不相等,譬如我们讲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地位不一样,应当是随他自己的修证这种功夫高下不相等,这是从事相上说。从理相上来说,实在讲没有大小,也没有高下。可是在相上有,相上是诸佛菩萨随类化身。身相可以随类化身,当然依报也要随类,不能说正报随类,依报不随类,那个讲不通,“依报随着正报转”就不好讲了。所以世尊在我们世间示现在菩提树下成道,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那里?铺的是草座,地下铺的是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铺一个草座,我们凡夫看的。可是天神、菩萨看的?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金刚宝座。我们看不到金刚宝座,我们只看到草座;菩萨跟这些净居天神他们看不到草座,看佛坐在金刚宝座。说老实话,菩萨跟净居天人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样子,跟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不一样,这里头有个道理:“相随心转”。通常我们讲相随心转,随自己的心转,这个诸位好懂。体质,身体健康状况也随自己的心转;更深一层的意思,相貌跟体质可以随众生心念转。如果不随众生心念转,佛怎麽能够随类化身?这个道理就深了,可是这是事实。所以如果我们自己要发大心,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你这个形相随众生的心念转;念念为佛法,你这个身相就随诸佛菩萨心念转,自然是不可思议。於这个意思能体会到个一分、两分,於是我们在事相上逐渐也能够想通,相貌确实也能随众生的心念转,现代的话说,一切众生每一个人审美的观念不相同。同样是一朵花,有的人看到很喜欢,有的人看了很讨厌,有的人看到无所谓,这不是一个形相随着众生心念转吗?一朵花如是,一个人也如是。有些人看到你很喜欢,有些人看到你很讨厌,什麽人呢?从来没见过面的人。我们常常在路上走,有的人看到你,跟你笑笑,点点头;有的人看到瞪你一眼,理都不理你。这不就是我们这个形相随着众生心念在转吗?我们细心从此地去体会,然後才真正了解《华严》上所讲,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都跟虚空法界有感应。你要问感应是什麽道理?共同一法身,同一个真如自性,那有说没有感应的道理?所以报身能够随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他所现的身一定跟他的依果,就是依报之果必定相应。因此在事相上讲,那是没有一定的,有差别;从理上讲,是决定没有差别。总而言之,如来以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慈悲德能,随行普贤行。如来果地上不叫“修”,“行”普贤行。一切时、一切处都给众生做一个好样子,好的表率,这就叫“始成正觉”。我们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修学就有下手之处,否则的话我们学佛,到底从那里学起,不知道!所以读了《华严经》,不但是你的心量拓开了,你也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学佛,学得跟佛一模一样。这第四大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佛经,华严经,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