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_湛然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唐 湛然述
  10卷
  No. 919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一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释典大体进行为先一家教门修习为本况兹一部偏申上乘师资所传宣述而已自蒙慈诲无遣见闻皆系之于心并形之于墨十章十观屡考其根源十境十乘频研其出没兼括诸论以润色傍遮异执以显宗搜求渐顿以融通片夺儒道以隔弊唯私备之谁敢传之属海孽东残脱身西下唯持记本间行而出之退而省之进而思之岂惭辞陋而拥异无闻却还毗坛方露槁本但自行利物广略异宜自他安心即其例也若具存缘本法相今古传弘仅足辅行有余意谓存广则俱美二途唯略乃有所不逮既非天鼓一音遍被为好略者弊广何疑尝谓余曰有尚省要专理观者如何常思应之取遂难克因旋佛垄扫拭坟堂瞻觐之余洮汰行要除扶观道及腾文势诸缘本等一切不书余咸依大文时攒广令略任彼所好去取非余冀诸同徒赴物双利云尔问何因缘故略彼广文答因缘有十为上根故为下根故为好略故为法行故为方上逗下众故效圣化故易寻讨故顺求者故遍下种故更有余缘还同广记则此有彼十彼无此十广通略别故也此文前后总有三本此即第三再治定本是今所承不须云略即初文云止观明静者是诸有法相因缘破立不更述直示开节观道次第虽不逮于弘通演说足可探讨行仪骨目准释经论皆分三段今文正说尚自未周信无第三流通明矣于开章前章安著序可为序段开章已去为正说段若于正说义开三段则初六章以为序段七八为正第九流通第十旨归非三所摄义似流通于初章安序文之中望初二本加序所闻时处等事义当通序从祖承去即是别序再治述己义当传持泥例结集能闻人故下文虽即自有释名略知。
  题中云摩诃者有二义故一为对俗况出小止观二为存梵音兼含之富故大论云摩诃三义谓大多胜此三亦可义通四教今即圆顿止观之摩诃也故知始自大意终于旨归咸是止观无非摩诃是则释名为总十章为别于十章中自有总别具如下列。
  初释通序虽例集经阙同闻众虽有共闻非证信故五义但四初之四字述所闻体止观二字正示文体明静二字叹体德也止体静观体明故一部文体咸明静如妙法经则一部之内无非开显之妙法也。
  前代未闻四字例能闻人述己兼他故云前代未闻世立三十年为一代今以世代相传弘法不绝意耳自汉明夜梦泪乎陈朝凡诸著述当代盛行者溢目预厕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岂有不闻止观二字况此二名遍于释典但未若今文定慧双美义观兼弘探众教文心攒法华大旨成十乘十境寂照之行示闻前证后之轨仪引大小教而为冯准故南山叹云唯衡岳台崖双弘禅慧岂律范谄附而虚授邪。
  智者二字例教主也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从初生瑞相立名法名智顗顗静也即师为立号从德立称后为晋王受菩萨戒师云大王纡尊圣禁可号总持王曰大师传佛法灯名为智者故国内王民同称斯号。
  大隋已去例说教时诸经既多乃通云一时今唯一部故别指大隋隋受周禅本弘农华阴人姓杨氏初从周太祖起义关西位至太司空卦隋国公后即帝位因称隋国开皇者年号也皇大也极也。
  荆州等者例说处也至开皇十一年旋荆置寺初名一音改为玉泉其处有泉色白如玉故也至十四年于彼说止观福慧二事以答地恩。
  慈注者若以生法二缘说则有穷以无缘慈恣乐说辨故曰不穷即观行之无缘慈也故大论评四法师偈云多闻广智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如云慈行如雨大师具三即上上法师也。
  虽乐不穷者辨有四种谓义法辞乐说虽有前三必须乐说虽是不尽之辞亦助语也虽纵乐说夏终告息。
  才至等者才者仅得也仅讫见境余文息唱即十大章至第七章开为十境至第七见境余不复宣余三大章准五略中后三可识后之三境比前可知增上慢境如禅境中云无所知人得欲界未到定谓为无生忍四禅比丘谓得四果等二乘境如藏通二乘菩萨境如藏通别三菩萨具出体相摄法偏圆章中及诸境中可思议内弗者不也。
  然挹流寻源下列别序也前云通者义通而文别别语止观明静等故今言别者意别而存通通序二十三师故也虽通别不同只是师资人法通中止观只是所闻所说之法次举能闻能说之人及以时处故今举前所闻之法如香如流令知大觉如根如源亦可别者对于渐等及所承异于中先明祖承付法之由若不先指如来大圣无由列于二十三师若不列于二十三师无由指于第十三祖若不出于第十三祖无由显于衡岳台崖故举譬云挹流等也今之止观居于像季如香如流金口梵声圆音所演如根如源挹者斟酌也酌其流须寻其滥觞知其香必讨其根本若迷于根本则增上滥乎真证若失于香流则邪说混乎大乘一家师受良可信矣。
  论曰至次良者欲明付法泛引教证有师无师言无师者指所证法大论第二云我行无师保言有师者指所传授莂者谓分派也字书多分单作别耳瑞应云至于昔者定光佛兴时我为菩萨名曰儒童等既引经论以证有无次引俗典双成二义生知如无师学成如记莂故论语曰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良善也亦长也俗教不论隔世因果引相似言于理何失读者须至良字为句然有无从事约理何别但在因须辨师承至果称为独悟故至极果可曰无师是故须辨师资人法。
  法门浩妙至蓝而青者举喻问也问上二途人分事理法亦然耶浩水大貌法既大妙事亦然耶天真问无师法从蓝问师资法理非造作故曰天真证智圆明故称独朗由师染习故曰从蓝学毕功遂名为而青书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今引染义非引胜边。
  行人若闻至宗元者总答也宗尊也元长也若寻所传法则晓能传人乃信今师祖乎龙树。
  大觉至降魔者别答也先双酬两问大觉若天真行满犹记莂人法咸尔师资义成觉者大明也十号具足种智圆明三惑顿尽大夜斯晓又觉满等四教不同觉义亦异今寄渐始略而言之行满亦尔故大小乘明行各别。
  涉六年以伏见至降魔者调彼外道故云伏见挫其欲主故曰降魔故六年苦行树王现威广如诸经及瑞应等降魔之时而语魔言我三祇修行乃得菩提汝设一无遮获兹天报优劣天隔何不自惭天曰以何为证佛以手指地云是知我当时地神告空神传乃至梵世故云举一指等。
  始鹿菀等者既成道已说必托处略举此三以显法实鹿菀者昔波罗奈王于此处獦见二鹿群故云鹿菀鹫头者亦云灵鹫山形似鹫故从山多鹫所居故从鸟众圣所止故云灵鹤林者在拘尸城阿夷罗跋提河边佛涅槃时其林变白犹如白鹤故云也众树名林既有四双八只故名为林于前二义中自然非今正意付法今之所宗即灭后付法之事也于中二义明金口所授次辨今师相承金口则人法兼明今师乃总别重出金口具在付法藏中过七十纸欲寻往看传中亦有无事直书名者。
  迦叶八分舍利者分舍利事广在阿含婆娑文中言八分者长阿含云迦叶从毕钵罗窟出赴阇维所佛从金棺为现双足迦叶礼足讫阇维舍利付法传中先分三分谓人天海人中一分自分为八拘尸即其一也经中具列乃至诸国皆欲兴兵因香姓婆罗门为性均平广说劝喻因为分之各还本国起塔供养。
  集三藏者迦叶分舍利讫使阿难出修多罗使优彼离出毗奈耶自出毗昙。
  次法付阿难因闻比丘错诵佛偈改之不从乃诣阇王别门人云王睡即度恒河往离车界王觉闻已遂至河半方及请于我国而般涅槃即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二国上天下地。
  法付商那和修者欲付法往鞠多所因坐其床其弟子不识乃举手空中而雨甘露及五百法门多皆不识弟子闻法悉得罗汉法付鞠多者在俗时已得初果见淫女犯罪被屠因得三果初受戒时即得罗汉次二尊者传中亦无自余行状多因论义王伏从受三归有婆罗门善笇轻忽于多多乃蜜以笇加之令其知生天堕狱等法付胁比丘在胎六十年生而发白誓不尸卧故名胁也每在暗中手光取物。
  法付富那奢奢共马鸣论义鸣执有我奢云世谛有真谛无鸣欲刎首谢奢令剃发为弟子法付马鸣鸣造伎伎演法音令五百王子厌世出家王恐民尽禁伎不行。
  法付毗罗罗所造论论所至处邪见消灭。
  法付龙树树轻佛经乃自制法表我无师龙接入宫一夏只诵七佛经目因知佛法妙修得法身初在树下生生身时龙浴其身法付提婆婆因入大自在天庙天像金作琉璃为眼见婆乃怒目动精婆曰何不以精灵训物而动目便登梯凿神眼神知我心亦无屈辱夜营厚祭明日供神神现肉身而无左眼神曰供施甚丰何不惠眼婆乃自剜己眼施之随出至万神曰欲求何愿婆曰我辞不假他但人未信受神曰如愿由是广破一切异论法付罗睺罗有一外道造鬼名书隐密难解罗睺闻之皆解外道叹伏。
  法付僧佉难提提为罗汉说一偈云转轮种中生而能入涅槃非佛非罗汉亦非辟支佛罗汉不识便入三昧以问弥勒弥勒语曰此是瓷器破已非是如上诸圣出定说之提已知之。
  法付僧佉耶奢奢游海畔乞食而说偈云行为第一苦饥为第一病若能见法实则得涅槃道城主引进见二鬼缚著床脚城主勿与食城主去后奢乃与食便吐脓血由昔悭贪城主誓云见汝受苦法付鸠摩罗驮驮为童子时能断事一揽万骑人名衣服马色皆记。
  法付阇夜多多为送食与嫂犯重比丘作火坑忏罪灭得第四果独为清净律师法付婆修盘驮驮付摩奴罗罗与三藏分地而化恒河已南二天竺人人多邪见付于奴罗河北三天人正信易化付与三藏师子者值于恶王破塔坏寺煞害众僧被王剑斩血变为乳。
  诸师皆金口所记者诸人并是黄金色身口业所记此诸尊者既并云圣多是第四依人亦可通第二第三依也。
  昔王不立等者传引此二明付法益厩者说文云马舍象舍二义俱通传列付法人竟云亲近贤善能闻正法远益来世如象系寺测闻比丘法言便不肯煞私近屠坊依前煞害畜生尚尔况复人乎货髑髅者有婆罗门多将来货有居士简之彼问其故居士答云孔达者往曾听法供养生天闻法之骨尚然况复亲听者耶为是义故应须付法。
  从此之止观下今师相传于中先总次别言说己心中等者即章安密意述己所传若传而不行有言无行故云所行故知一部并是所传所行之法故大师遗书中云止观不须传授私记时为人说面授恐意不周私记文旨全备即指章安记此十卷故大师在世随机之化非可传故。
  次智者下别明人法金口祖承从前向后今师祖承从后向前者为取闻师承龙树便故初序智者先明师德生时室明暖于邻里目有重瞳人皆知之玉篇云瞳者目珠子也即黑精中小珠子也习律藏已诣大贤山持法华经宿缘所熏常好禅悦因往大苏诣思大师大师见已笑曰昔灵山听法华经今复来矣因示普贤道场至第二七日豁然入定洞了法华师曰此初旋陀罗尼具如别传。
  代受法师等者即指南岳为受法师南岳造金字大品竟命令代讲唯三三昧三观智更有咨审余并自裁师曰可谓法付臣法王无事也。
  陈隋二国等者此因姓号国此是武帝霸先受梁禅次至少主叔保入隋后奉南岳严诲令往陈国于是乃与法喜等二十七人初入陈都。
  安禅而化等者此出临终行位也于石城寺大石像前如入禅定时有智朗请云伏愿慈悲赐释余疑不审何位没此何生报曰汝懒种善根问乳何益虽然亦为汝等破除疑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但五品位耳生何处者吾诸师友并从观音而来迎我并如别传言已加趺唱三宝名如入禅定即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端坐入灭然大师生存常愿生兜卒临终乃云观音来迎当知轨物随宜皆可往生。
  故经云下引证五品位也。
  明其位虽下功过无学次引法师品者证五品化也颁宣佛旨故名为使述佛因果名如来事次引大经亦证位也初依位兼六根五品未破无明名具烦恼大师即观行知秘藏也。
  次智者下明智者所承即南岳是南岳去彰南岳位行俗姓李项城人也儿童时因见朋类诵法华经情深乐重因从他借于空冢中独自看之无人教授日夜悲泣梦普贤摩顶而去所摩之处状如肉髻昔未识文自能解了十年之中诵声不辍传中不云七载方等恐集传者所闻不同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感叹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满得道者众我今空过法岁虚受内愧深重放身倚壁未至壁间朗然自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通明背舍并皆成就。
  次南岳事慧闻等者明南岳所承及闻师行德未见本传国称齐姓高氏勃海人高奚之后讳祥次欢并都湘州无竞化者故云独步河北淮南无与等故所证既深世无测者准国清广百录后人所记云有九师一明二最三嵩四就五监六慧七闻八思九顗而不云慧闻禀承龙树仍恐集录者不晓根源今是大师之言深可信矣当知尔前虽曰相承至闻师来所承异本故今叹云非世所知履地等者法为世人行之如不知地之厚法虽世人仰之如不测天之高智者观心论去证所承别言高祖者若以智者所指应以南岳如父慧闻如祖龙树如曾祖若从章安为言即可龙树为高祖也若直以尊尚为高则可通用如汉齐隋等并指始祖而为高也今亦以龙树而为始祖非明最等。
  疑者云下假设问端后去例尔既云祖乎龙树法门不应不同遣荡建立既殊师资之义安在。
  然天竺下答初傍引注论人答言凡七十余家者论本是偈言注论者即长行是中论者于大无畏论中略出大纲有五百偈关中影法师云有数十家注中论最为下者河西云有七十余家元康云此间但有四本一中论是青目注后秦罗什译二无著注名顺中论后魏菩提流支译但得两卷三罗睺法师注亦名中论梁真谛译四分别明菩萨注名般若灯论唐波颇三藏译今依河西故云七十影公既云最下遣荡未可全依。
  又中论下次引论文答论文本偈有荡有立何故专以中论遣荡却云止观唯立故论初句云因缘所生此即立也第二句空此即荡也第三四句又建立也四句论文三立一荡止观前后盛引斯文二处符同师资礭立即者广雅云合也合即不二。
  从天台去别释所传于中先略次广天台者其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西方风俗称名为尊如子之名兼父母称佛当生彼预设斯仪使慕德者称之不朽此方乃以避名为尊故以所居而召其人。
  次渐则去释行相也如梯隥者说文梯者木阶也极高用梯次高用磴大经云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现如彼梯磴磴字亦可从足即升蹑也从木者非此中文意正应用隥始自人天终至实相故也金刚宝者大经云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定理行如珠教法如日机情如物观如现色圆顿者圆者全也顿谓顿极如通者腾空者近地之空与万刃同体通者譬人腾譬修行空譬顿理为三等者约根虽殊同缘顿理故并从圆分此三行是故渐次不定不同以此三根并可一生修之有分故玄文云渐次观者从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波那乃至无作故知顿人行解俱顿渐人解顿行渐不定人者其解亦顿行或顿渐。
  次广解中云渐初亦知实相等者望彼顿人故云亦知不同于别故云知实依顿起解故云难解依解起行复曰难行行未即顿故云易行此中番数有五义则十三言五番者一归戒二禅定三无漏四慈悲五实相义十三者于初番中善恶各三第三有四即两二乘并及余三即十三也于十三中实相是三人共所缘理故不得为不同之限故下问答中云渐次中有十二不同此预点出使至下易见不定至后顿者不定列名在渐次后故云前渐圆顿列在不定文后故云后顿或渐或顿故云不定故知不定初亦知圆从更前更后去释不定相深浅者约前五番互云深浅事理者或界内为事界外为理真谛俗谛三悉一悉更互亦尔此中但出四悉及止观者诸法虽多要唯此二如下安心破遍亦唯约此二。
  从或指去释不定体亦约向二以示轨模初约四悉阴是世界观之即是第一义故名指世界为第一义观理但能生善灭恶名第一义以为二悉次约止观者或正用观而宜息或正用止而宜照以照止故止却成观以息观故观反名止虽无昏散进道功微皆须改途互息互照不同常仪故云不定下料简不定中四指此两双。
  疑者云去料简向文初问意者此三既同何故行异。
  从然下答先总次别别何妨同同不妨别。
  渐次去别答应以余二而对辨之文但对渐便结不定者以不定无位寄结之两教二乘是无漏四今文但云三者何耶然别则离为四人总则含三存无漏一故举总含开摄三入一故名无漏总中三也若没总从别并善恶六及以余二故成十二言从多者以行对理行相多故得余二名以多对理消同不同其义可见。
  次此章下重问者更将三同以问差别又初乃将同问异故云相顿尔异后乃以异问同故云何名辨差二问似别二答云同而义则显也九不同者离善恶六合无漏故故但成九并不定四故有十三。
  次一切下证同不同无为如同差如不同二不相离理须相即问无漏离四慈悲何一答开合随宜不可一准玄文亦分三菩萨也故知南岳唯授天台圆顿之理复以二行助成于圆故有三耳故知始自慧闻辨教分四自行唯圆应知此三与八教中三一向迥别八教中三以华严为顿三昧为渐顿中被物不定名为不定。
  次圆顿去释圆顿也初缘至真实者缘之与造虽属能观意且在境。
  次系缘去方释于观念即系故寂而常照系即念故照而常寂能所尚一况止观耶一色一香等者所缘所念虽属于境且语能观以明寂照故一家明中唯有二义一离断常二者佛性于佛性中教分权实故有别圆今从圆义故皆中道此之色香世人悉谓以为无情今问内身四大为有情耶若有情者净名何故云如草木万法唯心岂隔顽碍从己界去明无作谛至下四弘更辨谛相今但且明无作观耳故四念处云一念心中具十界苦名无作苦具十界惑名无作集苦即涅槃名无作灭惑即菩提名无作道。
  次法性下以止观结。
  从渐与下欲广证圆先简余二先已广略二重释竟今复证圆故云更明。
  如了达等者旧经第五贤首品文初文殊以二偈问了达甚深义妙德贤首菩萨菩萨以十五行五言偈答今文从菩萨于生死去至不能尽略二行文来言生死者举极下位不尔云何显圆功大理极事遍故无可动言一念者明极少时深无崖广无际高峻曰崖如来等者理无穷故说不可尽极位尚然况余凡圣。
  从此菩萨去至建立众生者彼经次前十五偈后贤首复以六百九十二行偈答于中具明圆信等相今略依彼何名圆闻具闻今文修证具足依文起信信为行本然三观智具如大品缨络等文问圆闻中作三德名信应依闻何故乃作三观遮照深广等名答能所异耳空即般若假即解脱中即法身照即般若遮即解脱双非法身深广例说可以意得又三观从因遮照从用深广从体次圆行中云一向者简余二故故云直入次圆位中即初住位一切功德无不具足故云究竟。
  次庄严中有法喻合初法中意亦以谛为所严观为能严能契于所故外用自在正受空功德出说假功德余是中功德中道具有遮照故也物是尘中各有种类根尘方等思之可知次譬文者旦譬出夕譬入昼譬双入出夜譬不入出合云亦如是者应具用上谛观等合建立中云盲瞽者失光为盲无目曰瞽又云有瞳无眹曰瞽有目无瞳曰瞍如无缘者不纳教光故如盲等故举龙王等者俗典小教释龙义近今依华严婆伽龙王凡诸所雨皆遍六欲及人四州六譬六位皆破无明四域譬四教四门四悉自行唯六被物通四亘者通度也方言云竟也经云龙王示现自在时从金刚际至他化兴云周遍四天下其云种种庄严色经文具约电雨等然云譬现身雷譬说法电譬放光雨如慈悲能令众生各见不同问庄严建立二义何别答自行契理名庄严外用益他名建立初心尚尔等者举况也初住名初妙觉名后中间名中如来殷勤等者证妙法体以说人不轻故领者喜大故方便品初寄言绝言广叹略叹皆此妙法也具如疏文释品初章第二卷初身子领即欢喜也。
  次引诸经明求者志大以所行法妙故尔也常啼等者如萨陀波伦善财南求具如入法界品药王如法华普明如仁王具如广记。
  从一日三舍去明法恩难报金刚四句以校舍身今借彼文以多况少多时三恒尚不能报况但顶戴荷负而已虽多劫荷负其身尚存岂能报于圆乘之泽在肩为荷在背曰负。
  一经等者举略指广 疑者下请证余二。
  次正答中圆是本意是故先引初文先引四经各证三义并借教义权证于观能揽教成观义亦何殊初引净名云佛树者名元吉于兹得道故以为名佛坐其下复名佛树证择灭理名甘露灭即是断德灭谛成也觉道成者即是智德道谛成也其实具四从胜说二三转等者谓示欢证一转各生眼智明觉名十二行轮具二义转及摧碾转与他人摧碾彼惑如轮王宝能坏能安坏惑安理故也言大千者俱舍云四大州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世无二佛故于大千谛体非惑故云本净八万诸天俱邻五人名为天人并得初果故云得道验转不虚故云为证次引显露不定证不定也言一音者名通大小今文在大如婆娑中佛为四王作四谛说故知通小今文具如净名起信等佛无音辞遍赴一切若华严楞伽并云佛有六十四音者犹是方便恐畏等者且约四悉明不定相恐畏世界欢喜为人厌离对治断疑见理次证顿者义通四教简三存圆四悉赴机故诸法生无我等者结成圆顿无我造受结不有善恶不忘结不无结亦简三例说可见。
  次引大品证渐者大论问云始行菩萨云何修行行学等三有云语异意同有云约初中后摩尼珠者论云是摩尼宝若在水中随物现色真性如珠习如物褁闻教如水发如现色发心即坐道场等者既云初发心又转法轮知是初住即圆义也。
  次引法华者若未信顿且用余深圆教深而非余别教是深而余藏通是余非深总用三助故云余深并从昔说故云不定舍方便者约废权边引大经者第十三云从牛出乳乃至醍醐以喻五味置毒文在第二十七习发不同即如不定忍草文在第二十五不经诸味故如顿也次引无量义者三乘次第故得名渐并以雨辟三乘法轮次独证圆者如来龙王圆顿教雨不雨三教下类之地无闻无说故如聋哑净名空室譬常寂光是故集者唯[口*(自/死)]佛法之香次楞严者理性如丸观行如烧诸法顿发如具众气引大品者广乘品云欲得诸法皆云当学般若故也次引法华者意云尔前未具。
  次引大经者理具如海修观如浴次重引华严以结前三。
  次上来下结叹也此约九世故著重言华严三十一云佛子有十种三世九世并平等彼为至十故加平等。
  次示部别所传有三令传何部既信等者结前生后次第禅门等者目录云大师于瓦官说之法慎私记但得初分尚未治定将与天台顶师治之以成十卷若具存下文应三十卷大师常云若著章疏可五十卷六妙门者涅槃名妙六门能通从能说故云不定文兼事理及有漏等故也圆顿者即今又是。
  从虽有去诫劝也劝勿执三以为定有教非理故劝勿执三为定差别所通一故疣者肉之凸患害者肉之损患定三如损定有如增。
  次引大论者大论二十赞般若偈也于法起见名见被缚迷于名相名不见缚称法起见名见得脱见无见相名不见脱今亦如是定三定有名为见缚全不识三名不见缚知三无三名不见脱具了三旨名为见脱。
  次疑去释疑初难意者举不可说以难示人言通别者不分大小故名为通四句对教名为别身子无说藏也无说无示圆也通别准知通别皆不可说何以三文示人但引下答也二义俱通何以偏难故总斥云但见一边。
  次引大经通皆可说对酬前难次引法华及比丘即别可说但示初后中二比知次引大经尚为生盲四名示乳何得一向云不可说总持是不思议俗此是理中具一切法尚可得说况三文耶。
  次净名等融通二途初明二义性本相即次引大经佛出无说多闻为生思益亦然。
  次引法华重明可说以酬向难。
  次引大经空中云雷明可说意不生感应何以非之经云譬如云雷一切象牙上皆生华经自合云闻常住教则见佛性故今结云不可无说即象牙草因雷华生象牙与雷天地永隔尚能因之以生于华况说被物而无益耶。
  次若竞下明说法意有法譬合初法文中正明失由由执竞故。
  次离说去示无说理虽云无说须有所依次大悲者正明说意一以凡师大悲利物故说二以众生或重根钝故说。
  如月去譬也真常性月隐烦恼山烦恼非一故名为重圆音教风息化归寂寂理无碍犹如太虚四依弘教如动树举扇故假三文以示真常理使因文比知知风识月。
  从今人下合譬像末禀教故云今人非亲承梵音故玄揽则难凭文无惑故云假文则易。
  从若封文去今达文成观文即法界何封之有知文非文空也达一切文假也非文非不文中也三智具足故云一切。
  从为此下通难三为一门一为所达云何难言皆不可说缘起者序文竟也正开章解释。
  次今当下正开章解释。
  言数方者方犹法也如华严中皆十为法。
  始测等者始谓大意荼究竟义故大品云过荼无说是则大意已标宗极如大意离五始未具足发心为标期大处为宗极终即旨归旨归亦在大意章内故云善始等令亦善也自他始终大意义足。
  次生起者只是次第至理下辨生起意理本无生为缘故起即是自他因果事故故名因缘释通别者通者章章皆有生起二义别者前章为生次章为起即前生于后后从前起缘由等者生起异名前为缘由后为趣次以义同故故云如是若从通者大意虽初亦由不了无明而起后章亦为感应故生。
  既知下由于大意识止观名不动名止大净名观由此名故知有所诠故名为得体体兼权实故摄一切余文可见。
  次只为下结意为未达者故立生起若契理已尚无旨归何况前九故云心行寂灭等。
  次分别者更以十门分别前十初云十章功德者明分别意若不说之谁知丰富故云如囊中等。
  次从初八章下正释分别即俗而真等者应云初七及以第九从多逐便故云初八非真证故故得名俗性本是真故云即俗果是证真起用名俗观是圣法依法起观故云圣嘿义通住前一切凡夫正观一分是定等者有云止观义可通行但与列章名目不便章云正修止观但略修止二字而已正修之中不出二法故分二分观兼余章余章有止并属于解且从观收果报虽证现亦属解果报在果者文阙起教义须在果言目足者亦随语便应云初五及以起教前五自行因起教生他因所言足者足即行也方便正观有功用行果报真位无功用行第五卷初云前六是解今云方便是行者是行始故所言共者通深浅故果报起教别在圣人言通别者文内通于因果自他所言别者行相别故言横竖者正判浅深故名为竖余八望体一往且横当分委论不无同异释名一向横余并通横竖如大意中互略相望岂非竖耶如摄法中六门相望为相横门门自论亦竖方便五科相望成竖当科亦横如先具缘次方诃欲等一一科中如衣望处以色望声余思可知。
  次料简中言略指等者此章安私料简也即指前文略释三文名为略指以此为问大意亦略与彼何别答有通别通则二文俱略别则前略具三今此大意三中之一。
  次下诸问并是大师料简同异初问约教等者以三种止观名与八教中三名既同故须料简藏等四教摄在渐中故但以密对难余三显密俱教何等依密修密观耶答中分二今不论密。
  次问者分显密异可论得不任我俱论为得不耶。
  答亦立二谓得不得次从教是下正答初约化主释圣则显密双行今且论凡故阙于密故云听者因何作观。
  次或得下义立于得凡通多种五品犹阙六根稍通以能传教遍大千故未有口密故且云传。
  次从若修观者下约所化说禀教之徒不合修密故云不发况复密教还同显故。
  次发宿习去亦容义立如修生灭发宿无作不修而发义似秘密故且云得。
  问初浅等者答文可见。
  次问小乘亦是等者重难前答此中有二种难势一难俱是佛说何故独云三是小非二难小为大渐何故云非答小有二义教道斥夺是故云非约元知大尚摄弹指。
  问示三文等者许示三文三文是色色为是门为非门耶先双定。
  若是下双难先难是门色是实相实相是所何名为门。
  次若非下以非门难色名中道道名能通能通即门何名非门次答中云并是者因色见理故是能通理即实相故是所通能所不二何所妨耶。
  次众生下释是非所以众生迷故故名能通因通见理即所通也故约色文以立三谛文即俗也非文即真双非中也文具三谛何妨能所次解释中初云囊括等者囊袋也括结也囊若有括收于一囊章有大意冠揽始末冠戴等者冠首饰也平声呼周礼云在首曰冠亦可去声冠冠于首故冠初如冠收后如戴有发心如冠初有大处如戴后既通初后故云难见。
  次生起五略者初云云何至下化者虽发心居初亦缘众生故云令悟云何至三昧者发心修行故须第二云何至其心者策进初心故引以果报大经以梵天喻果故略引之但从观行相似之位不求初住初住自至言妙报者亦通初住云何裂大网至出笼者裂谓裂破既自破已次破他疑八相之处虽一代设化未为开权疑网未割既为开已执教疑遣达理无余闻雷等者证执教人盲人执四终不能见乳之真色执者亦然随闻生执今融通下示破执相未融之时理应各执今融会已重疑飒然以出笼开前执滞云何归大处至自在者自他既周归于秘藏秘藏之体无始终等虽无始终而有修观之始归德之终虽无通塞而有三鄣之塞三德之通初文是理若知下修得若得此意无二而二二而无二生起五略等者五之与十既但广略不同故生起五即解于十下诸文下凡注云云者未尽之貌云者言也广雅云云者更有也。
  次广解中初方言者二方之音耳凡厥有情皆堪发故故但简二二虽名心无此发故。
  道亦下简道也道与发其名既通故须简之去通从别十皆所简故并名非道是能通心是能行须识所行所通得失。
  若其心下别释十非也皆云念念者约相续说从多分判初文者用止不息名摄不还修观不破名拔不出恣缘外境卒摄不还内心偏著故拔不出境强心重判属上品言五扇等者出未曾有经四人居山一人唱炫悕招利养为过之极故是上品欲多眷属等者故在畜中犹多群聚破戒兼之共成所感言吞流等者欲他归己如吞流以己摄他如猛火如调达者具如大经大论及诸律文尚诱佛众况余人耶四远八方者尔雅云四极远者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祝栗博物志云东九夷南六蛮西七戎北八狄八方亦名八荒叹名曰称赞德曰扬心推曰钦口许为咏自知无德犹欲拟圣如摩揵提者大论云是人生时作偈讥佛为佛所难犹未归伏死后弟子移尸处处唱令云见者得道等不耐下人等者下字去声自退曰下如鸱等者鸱有力鸟也故法华疏喻盛壮憍自纵有德何必轻人况己无德而欲胜彼尚欲胜彼焉能下人岂鸱高飞而过孔雀安以珍己能令他卑而外扬仁义等者慈以育物为仁以德推迁为义进退合仪为礼权奇超拔为智言可反覆曰信五德具足方似人道慢强无德判属修罗婆稚等四如次居在大海水中各二万由旬余流散者不可称计人道中云悦痴心者无增上善恶故判属痴非如畜等天道者且举欲天若地居业未必修定从胜兼空故关根尘不令出入次别开欲主以为魔天民主异故其心亦别意欲他从即属此道六合者天地四方耳颙颙者仰也诗云万人颙颙尼乾者外道通名三禅乐如石泉者大论云乐有二种所谓内外内谓涅槃不从外尘乐自中生论别举涅槃今通譬三禅乐亦内受问既云色无色何独指三禅答二界中乐不过三禅夫求生天以乐为本故举乐极以摄余天破恶由净慧等者由藉也三法相由功归于戒二乘尚尔菩萨弥然今戒为行本犹是小乘弃而不持大小俱失。
  或开上合下等者上谓二乘下谓修罗今合二乘即是开下开鬼畜出修罗也经中五六不定者以由修罗开合故也。
  举一种等者言十非者从强受名非无余念临终之日强者先牵。
  次或先起去对是简非先法次譬。
  初法中云先起等者先非后是何须简之而譬云并浊然今通简发心已后是非间杂故并属非若先是后非亦简非心况无后非则非简限言并起者何必并虑但细杂念不可分判名之为但余粗著者判属前后譬中先譬次合合中二番初以内外用合向三内是外非及以俱起次直以非心合前内等谓内非外非及以俱非问二文何别答前唯内心是非相对后兼心境一向从非此亦一往不独由心。
  次又九下别约四谛初直约谛次历诸法先列次从又九下释也苦集同是有为有漏苦虽先明若相对说应云有为有漏是苦谛无为无漏是灭谛文虽从略意必双兼曲谓析法迂回拙谓生灭断惑灰谓身近指化城下去例说。
  次有为有漏等者若相对说亦应云有为无漏是道谛文虽偏说意亦兼俱。
  次善恶等者此中双举若单举者应云善净与集对论是故故双举文虽兼列意在一边。
  次缚脱等准道可知。
  若得下总结意令起非以是息之若见等者语似初依乃是举赞之辞未必全是。
  问行者去约是简非是中计性亦成非故答意者性计有过故云不可。
  但是已下寄此明是离性过已约不思议而论感应方乃名是圣既非应而应以赴四机受者非感为感以获四益。
  次如子下譬感应也。
  次引二经以证感应从恶机说且云病子广如玄文三十六句动法性等者结感应义法性如山众生如海非大誓愿无谋善权安能动难动山入难入海同善同恶示逆示顺同恶故有病行同善故有婴儿行慈悲从因感应从果以有因故果方能入。
  禅经云去引经释成将护乐欲也附习为人也观病对治也时熟第一义也名异义同引来帖释。
  五复次者大论明说经缘起中问何因缘故而说是经答中二十一复次今引彼五以证四悉及五因缘随义引来亦非次第论中因明第一义释出四悉今开四悉与五复次乃为二门四悉广如玄文智论今且消感应故不广论。
  论云去引证真法及以说者明妙应难感能听难得明妙机难发难得故三字通结上三妙法妙机故也如是真法妙应所说妙机所感无非中道是故双非非难非易重显中道泥洹智易分别智难是故实相俱非波二。
  有三悉益等者重以四悉结成中道意明四悉只是二谛意明中道即是真谛异于但真是故双非。
  故知下明妙感应能办佛事然四随去别会先会通名此先举通名。
  今说之下正会通名随顺物机得四随名遍施法药得悉檀号言左右者如在物左谓物在右若在物右谓物在左因缘者即是五略所以因缘更互立者因强缘弱随其强弱受名不同。
  当知下结以名同故故须会之言即言教名异也味谓义味即义同也符合也。
  随乐欲下次会别名先会随悉乐欲只是忻慕故云从因世界只是阴入故云从果因果虽殊其义一也便宜是辨能赴之法宜被何人为人是观所被之人为忻何法能忻所被共成一义余二名同不须别会又五因缘下次会因缘与四悉同初云众生等者阴入是世界信乐是乐欲此二为因感佛说于法性法界为发心缘故发大心经论二名与发心同众生有大精进等者禅经大论俱是生善感佛为说四种三昧是故义同众生有平等等者经论对治俱是破恶感佛为说所破皆遍获于果报是故义同通经者起教也起教亦是破他之惑是故义同众生有佛智眼等者经论第四俱是入证感佛为说旨归三德是故第四与第五同。
  又五缘下次会五缘与五复次同初文者发心导行枝必由本行填于愿本必假枝枝本虽殊同成道树次会第二者以四三昧收诸行尽故名为通念佛但是诸行中一故名为别通别虽殊莫非妙行次会第三者果报指依依必有正报必有习是故果报义兼二双若云发致只是习果一双而已习必有报故义同次会第四者人处必俱故亦义一次会第五者旨归三德与第一义灼然不殊一一文下云异耳者其义虽同名犹异耳。
  又圣说下以三止观结感应文故圆三义与不思议感应义同问何故以止观结之答此之三法通冠一切况复此部通名止观故部中感应亦名止观然大意义通须以三结或以一结从释名去多分教别故不须结今此先标次列后释初之五字标应从或次下列应次即是渐具即是顿杂即不定不次等言相对来耳。
  众生得益下标感次下列感例应说之。
  后或四下释感应中初二句渐次二句不定后二句顿一一相对为渐或一或四为杂皆具一切名顿但结文相非修行相。
  次以一结中但云邪息及以发心一切法中无非发心邪息故也。
  初五章名发心者虽有修行及果报等但是依此而发心故方便得是行家之始故且行摄果报至果报者下三义均等不劳别会但直解释违谓违中故在空假顺谓顺圆故果报妙是故三土通名果报但辨粗妙以明违顺但以诸教诸位勘之即知诸土果报粗妙然住前虽圆感报亦劣今且从教未可判粗起教等者教由机生故云起教又必假大权扣机击发故亦名起或作佛身等者以八相人主伴不定如华严中对扬顿也在般若等中对扬渐也加四菩萨即是转顿加身子等即转渐也在诸经末即流通渐顿问大章名起教五略名列网云何得同答裂他疑网正由起教故得义同次显是中初四谛者四种四谛文在大经圣行品中自非一家善得经宗佛旨深密何由可晓今初明生灭中言三相者不立住故与异合说人多于住起常计故故净名云汝今亦生亦老亦灭老即异也言四心者四分惑也相迁四分故云流动下释道灭尚名生灭况今苦集非生灭耶道治集故云对治能所不俱故云易夺惑灭灭生故亦生灭如阿含中明四谛义遍一切法次通教中具如思益释签具释别教义者初释苦中初明苦境次乃是下明假智能知从谓下略以一界况释[利-禾+皮]皮割肉截骨等若如也干数也如彼苦类也集中云身曲等者身如集影如苦声如集响如苦道谛中云折体等者通界内外各有折等方便通指贤圣诸位曲直等者以教对之化城宝渚各有曲直等也五百为长三百为短权实具如下偏圆中明灭谛中云若干正助者亦通四灭。
  又三悉下以四悉檀判别义也即初地去名第一义故知地前得无量名次无作中云皆是者四皆无作也言无复者简异别教只别即圆故云无复次对土中云横竖者竖约设教对机横语器类同等。
  又总说下以别释总故离苦集为十二支观因缘智以为道谛十二支灭即是灭谛。
  故大经下引证经文稍广此意已尽若无四教四文难消。
  又中论下离论四句以对四教以藏对初因缘句者有二义故一者以初对初二者以事对事应知四教同观因缘于初句下更加生灭方成教异故。
  又解下即其义也是则空分扸体及假中异故成四义又偈云下更对因果复是一途。
  故文云去引证一部俱观因缘约文前后以分小衍故古师云正申于大即前二十五品兼申二乘即后二品因缘品申中乘邪见品申小乘今判虽亦前文申大则有兼通含别之意。
  当知下结同已分别下次约诸经明发心不同前谛是理故释十中以理居初随事既多不可具列且寄此十以识事端先列次释初文列中十住华严并有其相今兼诸意且列此十问华严释初住与此岂同答以初准后发亦何爽问此之十文有何次第答推理满故得相好得相好故起用起用则有身口不同故身变已次口轮导身口正报必有依报故次现土身土但是能化而已次明所化故有观众众必禀教及以修行修行渐讹故有像末起过受苦一往虽尔文意本示随对发心。
  次解释中初椎理者文四义二意在极理下去例然初释三藏亦云法性自天而然者权实既殊法性亦别既云集不能染乃至灭不能净即四谛外别立法性当知苦集能覆不能恼染道灭能显而理本净法性如月苦集如云道如却除灭如却已故引况云灭尚非理惑智用倾故名生灭次无生者性与惑染不即不即不异但冰水喻须简通圆以所对境宽狭不同等具如诸文次推无量者今此法性出于二边前二教理尚没空有推无作者凡法与苦集相即语同能所谛境一向永别若不委简发心无托。
  若推下重示功能故于推理等者下九皆应如今分别问今此推理与前观谛有何同异答前通辨所依此别明法性通别异故故复明之。
  次见相中昺著等昺光也丽美也亦著也灼烁光明也毗首等者忉利天巧匠之名问何以不能作答天工师是报得相好是善业智为因各别故天巧匠亦不能作胜转轮王者瑞应云太子定当作佛不作轮王相明了故所以轮王具而不明薄拘有而不具相好遍身故云缠络愿我得佛上求也我度众生下化也上下各二四弘具足为满佛果须具佛法为度众生须断烦恼文虽举二必摄余二下去准说但境别耳。
  次通佛相者于前相上达即空故如来是所严相好是能严能所俱空世滥用之弥须诫慎报佛相者得法性身无像不现所言凡圣不测边者前两凡圣当教地前并不测也梵天不见顶者第四禅天在彼天来皆不见顶如应持欲量佛身而不能极目连不穷声者目连欲知佛声远近去西方九十亿恒河沙佛土闻如佛边次法身相者知如来智等者法身是境智称于境故名深达法身是本故云法身具三十二此四教主只是一佛四见各异密迹经云一切天人见佛不同或如黄金白银杂宝等或见丈六一里十里百亿无量如虚空等俱是誓境故愿齐等如前(云云)。
  次观神变中神谓难测变谓变易初三藏神变依根本禅言一心等者如化主语化事即语化主嘿时化事亦嘿诸事皆然故非任运若放一光等者常光一寻则不云放寻外放者皆曰神变横遍三千竖至尼吒戢重晖者戢敛也止也日月为重晖佛若放光日月不现大论云若欲比决知如迦叶光比阎浮金犹如聚墨在珂贝边如是展转乃至梵世比佛皆如聚墨在珂贝边问何故放光答益物多故若尔不常放答益不同故。
  次胜应佛神变者以依真理故异三藏以不二故复异一心唯作一耳各各见佛独在其前者不同唯见老比丘故故净名云各见世尊在其前次报佛神变云依如来藏者所依唯理藏不能现必待缘修入初地时方能分现但异根本及无生理三昧正受亦指初地十方百界而作化次法佛神变者法佛如来与事神变无二无别故云相作无记等者大论第八问佛一时化为无量百千亿身云何一时能说法耶答不同小乘故能一时语嘿等也次闻法不同中二初正明闻法次以论偈结初文或从佛等者明闻所从佛唯佛在世知识通现未经卷唯灭后生灭等四各生四解初闻生灭生四解中初生生灭者世与出只是四谛生生不已故曰新新四相所相故曰迁移即苦集也戒慧略示道谛解脱略述灭谛寂是所证灭理。
  次生无生者言无刺者引大经二十七文法性空中云何言拔苦集之刺修道灭耶四皆无主故并云谁无主故空故云清净能谓道灭所即苦集能所不二故云寂然生无量中非于二边取于但中烦惑不染故云独拔边非即中故云边表谓中道华离二边水出缠智月处法性空。
  次生圆解中双非等者虽三相即中性双非三一相即与法界等名异同(云云)常乐略出四德中二修一切法故云具足若准此前见相等文皆应具四但于声教此土不便从闻则易故于此中委明四四执石等者石毒药宝性本不二随见不同诸法亦尔圆智如执石观转如成宝。
  次闻无生生四解中初生生灭者菩萨同凡故未无生生无生者三乘俱断故皆无生生无量者见思无生二乘有分今断无明故云非分断惑前后二死亦然生无作者阿字无生遍一切故。
  次闻无量生四解中皆取伏惑及出假位名为无量断惑证真非无量故初生生灭者即二乘方便位菩萨三僧祇故举凡位十六谛观生无生中亦取三乘伏位菩萨出假生无量中取行及向一一句中皆云亦者初句界内未尽又伏界外是故云亦下句尘沙未尽又伏无明故复云亦生无作中云伏断者信后正伏为名断方便故云伏断入住正断非无量意虽有浅深俱名无量者如江河淮海水皆无量。
  无作生四解中初生生灭者菩萨始终不断故云不证无作生无生中三乘同故皆得无作生无量中登地为实地前为权生无作中地前即地上故云即权次从夫下以论偈结。
  次若言下一一教中各得四句义当一教生于四解前虽云生未约法辨相状难明此示未来作闻一句生种种解之法式也初结成生灭中云呼方空为即空者如人堕岩虽未至地得名已死方犹当也念念无常虽未即空当必空故赖缘假者然四教中各有赖缘施权二假其相各别空中亦然赖缘之假非从实施施权即是慈悲设化离断常中二乘亦得佛果胜于三乘弟子偏受中名广如第三卷开合中明。
  若作下欲辨后教先斥前非如阿含婆娑等处处皆有空与不空及中道名所诠各别故须斥之。
  次结无生中初云因缘等者释即空也。
  而不得下斥无法性妙假中也。
  从设作下许有当教假中二名未见别理唯成但空纵八地化物非任运化 此三番下结斥。
  次结无量中实有三谛但是次第未得名圆虽顺文三语相即次第宛然无生空者真谛空也假即空者从空出故对病权设俱无实故中即空者不同前二故曰无边亦得名为一空一切空而次第前后三皆假者亦似一假一切假前后宛然三皆中者亦云一中一切中而犹次第离断常中位在十住称机名中位在行向实际名中位在初地三时各别故成次第次结成圆者皆不思议故不同别三谛皆假亦云同有名字与别何殊虽俱有字次不次别。
  次当知下结意法即是境境即四谛依境生解依解立愿故名发心世人多以安心名发不晓依境发誓方名发心种种之言不过十六。
  次其净土下已释其四余六略无指例而已一一各分四见不同为发心境思之可见初心行人若不了者纵云发心皆不真实纵发心不实缘于正境功德犹多心虽真实无境可缘功德窴薄故首楞严中佛告坚意后五百岁多有比丘为利发心以轻戏心闻是三昧亦得作于菩萨种子况清净发。
  次以三止观结十种之中推理居初故委明之余者准例故下文云若见此意例见相闻法乃至起过故一一文皆生十六皆以三种止观结之。
  然法性下正释顿中法性非数定执三四以为能发反增迷倒。
  今言下至肉惑渐也先法说云一二三四者只是三观四教而已次第累之故一至四此明渐之所以也。
  次说法性下明不定相内外权实各二根性故四不同。
  从界内钝人下明四所由由迷解故轻重巧拙真与法性名异义同界内迷真界外迷中所迷所解虽同法性能迷能解巧拙有殊对于利钝故成四也迷生苦集解生道灭利即钝离巧拙亦然所解即离由能巧拙。
  次所以下举譬双为界内界外作譬以路人为父子名即以父子为路人名离如苦集体元是法性义如父子若谓为苦集义如路人可譬藏别理同事异名非骨肉于异强亲如苦集即是可譬通圆。
  从粗细下合譬若准譬意内外各有粗细难易今为生后不定文相对说为便故界内为粗界外为细余皆准此粗细各用父子之譬故云亦如是从或云界内去至为深此二渐也故下结云若作浅深等渐也虽有或言文无交互故非不定。
  次或言下六双交互不定相最后一双虽无交互但是文略应云界内初心能破故为易界外后心方破故为难言若作者从通出别故云也。
  次皆大乘去劝进也。
  次料简中初问推理云集既四教不同苦何以但云分段变易数既不等因果差互。
  次答中先答次例初答中理而论之俱二并四今集从解巧拙分分二故内外成四若顺于迷集亦但二今以解问迷似如不等此正破于不同之见如四四谛等苦集俱四安有不同次例如下举例答也如界内或只是一或小乘分于见思不同凡夫从迷亦只感一分段生死次问者意问前文论偈结中以初对四谛俱名因缘生耶苦集可尔道灭何然答中意者能破还从所破有或灭智生岂非生灭次引大经者以深况浅圆别尚尔况藏通耶故大经云因灭无明之集方成道谛菩提集道既然苦灭可例。
  次问前文法性是一不应分于权实之理复加即离而为四耶答意者开显故不二施权故不一即离亦为根性权施。
  次明四弘者弘广也誓约也释名云誓制也今以四法要制初心使至后果无乖先志。
  又四谛中下次辨同异四谛是境从境生解故云约解又四弘约解而生于愿故云约愿又谛有因果故通三世愿期于当故属未来又四谛约理理通三世四弘是愿但期未来皆须上求下化故但名异义同问若尔何须更明答谛通大小弘誓在大故须更明弘通偏圆六即唯顿是故复明。
  初释生灭中初亦重引四谛为境。
  心不孤下集境也是因缘成故曰不孤从此根尘下示此因缘是生灭相根因尘缘心生即是所生之法三相者如前分别四心者难可禁止故名为窃相续不住故曰新新次引喻中睒者暂视貌也烁明也此乃分喻念速于此遄者往疾也。
  次色泡下苦境也广如大品大论泡沫在小焰等在大此是共部故得兼之雨投水曰泡水击水成沫远视热有炎蜄吐气为城药加物曰幻倏亦疾也言一箧者众毒共箧唯苦无乐故名为偏事在大经四山合来等者道境也大经云有四大山从四方来当设何计答曰唯当专心戒定慧道品不出戒等三故竖破下灭境也破倒灭集也截死灭苦也惑灭先粗后细故竖苦除无复前后故横约次第断且作是说倒即常等历界渐深有谓三有流即四流见等漂没故名为流三界见为见流欲界一切惑除无明为欲流上二界惑除无明为有流三界痴为无明流经云下引大经证经云佛告诸比丘我昔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
  火宅下由不见谛故在苦集著爱名喜著见名戏。
  是故下正明发誓如释迦下引同瑞应云悉达厌欲游四城门天帝于东门现病南门现老西门现死北门现沙门见已问之天帝皆答太子曰如沙门者唯此为快夜半逾城至王田树下见耕者出虫乌随啄吞因兹发誓故今引之似弥勒等者初厌世时攘佉以宝台施之得已施婆罗门婆罗门毁拆因觉无常次只观下无生弘誓所观不别能观有殊以四性捡故得即空故此下文引自他等以示其相此心等者内自外他共等可知性即性空。
  但有下即相空空有不二是非双寂。
  如水下引譬大论云如水中月小人去取大人笑之有身见故故有去取知性相空故无忧喜。
  集既下别譬四谛一一皆先法次譬唯灭阙譬集譬意者热空尘三而生于炎渴故谓水爱及欲境因缘力故加于欲想为之所迷苦譬云水月者不了谓实阴亦如是无实谓实道谛法说中云不应言我行即空等者一切皆即有何可简若有简者如避空求空譬中云如筏喻者具在中含意云筏尚须舍何况非筏是则道尚须舍何况苦集灭中若欲立譬喻者灭既即空不应于空而求体实苦集自灭岂求灭实一期为寿连持为命众生本无焉计寿命。
  经言下重引证中云我不欲令等者大品明无生法中无三十七品是道本今无无四果者是灭本无。
  次依例下大师例经经既道灭本无亦应合云苦集本无我不欲令有色受等苦本无也不欲令有贪嗔痴等集本无也经为利根举胜兼劣大师反况故具存之。
  但愍念下正明发誓文阙誓由以愍念兼之应云愍念众生不知无生幻化谛理是故起誓。
  次以达下简非显是苦集空故不同九缚今复达空故异三藏道灭空故故非一脱今能达空亦异三藏。
  次别四弘中先总次别初总明中照知一心迷解无量十界苦集四种道灭故云无量。
  次三界下别明四谛先苦集次道灭初苦集中又先总次别初总文中虽未别释言中已具三界苦也一心集也心工画师譬集造种种色心譬苦心称即集六道即苦。
  次如是下别明集也。
  如是生死下别明苦也苦集是所破故具明十界道灭是能破但语长短等还翻下总明道灭也还只翻向苦集之心如画师下总譬也画师如身手如心也笔譬所观之心诸色即六道因果洗荡谓因果破也墡彩如更修道灭。
  所谓下别明道灭各列四谛相貌不同初道中云纡通直通至宝渚者别圆两道品也纡通直通至化城者藏通两道品也直通之中不云不净但云身空等者不同拙故纡通宝渚中具足应云常无常非常非无常文中乃至是略却常所以重云无常无常即空者此是化他门更重牒前化城纡直不云不净者亦是略耳无常生灭也无常即空无生也。
  是人见灭去别明灭谛文中皆取断位为灭具约四教以明灭位言无作者但是别家登地位耳若尔道中何故亦列纡直二种通宝所耶约教证中存教故地从证故住如四念处云别家以无作是果于中初是生灭位。
  次是人见灭去无生位从是人见灭去无量位从是人见灭去无作位。
  分别下总结从心言十六门道灭者四教四门皆有四谛云及一切者通及十方一切佛法。
  次观此一心下依境起解一心能通不可说心及以法者能缘名心所缘名法一心通为迷解之本今意且指出假心法通至法性名非心法。
  九缚下简非显是烦恼之中有如来藏故云坐中凡夫生盲常与藏俱却处生死故云所伤二乘眇目偏真热病谓藏为鬼鬼等四者以譬四住不知是宝反舍逃走五十余年者五道也合于修罗故名为余。
  起大悲下正明发誓。
  次明无作弘誓中四谛三谛离合之异故以三谛总标于境所观同前能观永殊能观既殊使所观异即此一念即是三谛不复更论迷解之本法界只是三谛别名三谛互融故云并是藏即是假余二名同。
  云何下重释并缘生者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即此千如名为妙假假即法性法性名中。
  非三而三下复疏三谛亦成三谛非三而三假也三而不三空也应更双非以成中道文无者略合空散假双非中也一异亦然。
  次譬如下举譬也凡诸用喻皆是分喻于中镜喻其事稍亲以明像镜三不可分故合散等意意甚相当伊字天目理亦泯合二三无妨者此逐语便故略一字。
  次华严下引证理齐故华严叹初住心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非合圆文何易可消。
  次引思益者不了此三故名为愚引净名者解脱菩提三德涅槃不离众生是故引之以显思益次引普贤观者既是遮那何法不具。
  若尔下释疑若皆具三华严大品何以云空。
  此举下释者语偏意圆诸大乘中其例皆尔言微尘大千经卷者正譬心含一切法也勿守语等者诫劝也。
  次若得下明四谛境八万四千不逾一念辨数具如法华疏中总合经论众多八万四千之言不出四谛法藏即苦尘劳即集对治即道波罗蜜即灭数虽不殊能治等别故成四谛佛法界等者佛法界根也对法界尘也起法界识也仍本迷说故云根等同名法界故无差别无明转等者无明与明只是迷悟亦名四谛三谛等也所言转者可以冰水喻之如意符成冰水之义。
  众生于此下结责亦名誓由 是故下正发誓。
  前三下辨异示相故知以八万言之与前三教道理永异宛者边高中下边下中高皆名为宛以可见故。
  次问答料简者寄四悉简也初问意者前简非中缚脱俱非脱兼两教今显是中何故四教皆名为是答中意者有三悉意故兼前二虽兼前二但在菩萨故前脱中但是二乘。
  若究竟下判前权实实即第一义由四悉故通说四是。
  譬如下以多譬文皆譬于实然亦小殊秘方譬教伽陀譬智乳糜譬行如意譬理权实显是者四教兼权并云是者具如向说。
  又一是下明一是异名前料简中三俱成实故今异名无复有权一切经中异名应广且随近说用此三名初释一大事者一实理也一道智行也无碍人等者人乘行智以契理也义当于位意兼三法此约自行因果以释。
  次释大者此是一家之大故还以向一释大性广理也智断行也大人契也说既契已说教利人名师子吼非唯益博地凡夫亦益四教入位圣人故开显大皆是诸佛圣人之事言因缘者自他因果莫非因缘文举佛者从极果说。
  次释不思议者自他大事皆言思道断故。
  次释无作者非作下释名。
  次常境下释体只是常境常智无照而照无发而发境发于智故云相无缘智以境无相令智无相故云相无缘智故金光明云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故境界清净智亦清净相即是智处即是境。
  又是下引证无作名为发心此经名伽耶山顶是文殊问故云文殊问经今文但是附彼文意非全取文然亦不出三谛意也破即真随即俗双非即中。
  次若例下例通诸法。
  又前三下更判诸法总十三重前三后一初上中下约因缘智圆为上上共土约位前三皆共唯圆不共前三无故浅等约行二近别曲大小等约教通别是小中大唯圆是大中大三教果满是偏中圆圆果乃是圆中圆也通别是半中满圆是满中满别教教道是权中实圆教俱实是实中实望下偏圆中五双唯少渐顿别教极果是渐中顿即生公所用圆教方是顿中顿也真等约谛藏通真俗于别尚是俗中之真别教灭俗亦俗中真圆教方名真中真也了义等约义玄等三者约名叹理亦约四教分别可知。
  次若能下总结诸意知权是权名为体权知权即实故名识实总而言之令依实发心。
  次譬如下以十譬叹德此正约理以叹生善灭恶三德前五生善后五灭恶言金性生者一切金刚皆以金刚轮而为自性阿娑罗药未详如太子生具王仪相依圆发心具足佛德那罗延者人间力士小大青三牛凡野二四牙雪山白香青黄赤及优钵拘物分陀利人中大力士皆悉十十增那罗延最胜。
  举要下结要称叹谓诸佛皆然。
  若解下以一止观结。
  宝梁下约事以明生善灭恶叹菩提心初引宝梁生善也秘藏灭恶初文明所灭之恶十恶对人已名为重重即是恶更于恩德之由所起名恶中恶故大论云他打而报名之为恶他人不打而打于他名为大恶于有恩处而反行打之名恶中恶。
  若能下明能灭菩提先法次譬法中先列次判初列者经云若有一人具上十恶若能解智下经文稍广今文已具何以故下今文释出初菩提义如百年下譬灭恶也亦且喻于初菩提耳。
  此经具下以经对教。
  初菩提下以浅况深夫造恶者皆我为本今发菩提心复修观破我尚广利他何但止恶初教尚尔况后三耶。
  如暗处伊兰下举譬劝进此用大经阇王之文佛言大王当修菩提之心何以故得菩提心灭无量罪。
  次问意者前四谛中以论四句通别二对今且从别以问初句何故初句独对初教答中以初对初以事对事二义皆便。
  若言下从别释也。
  次约六即中初明六即所以故先问云为初为后初理后果问今发心为约初理为后果答中约大论意故大论须菩提问佛为初心得菩提为后心得菩提须因闻诸法不增不减故置是问佛以深因缘答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论释云若但初者菩萨初心便应是佛若无初者云何有后后以初为本初以后为期佛于经中复以灯喻燋无明惑亦复如是非初智不离初智后亦如是论通三教今唯在圆今用六即理性尚名菩提止观况初后智今明发心即在名字因兹必须通至于理发心后果皆籍理故细思可见。
  次若智信下释出其意信初心具不谛云无智极方满不虑无分初后俱是推极在佛凡夫永无谓理为果初后俱非离初后非必须六即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门永无众失增上慢人及推功者并由不得六即之意。
  此六下释名唯六与即必无所滥。
  理即下正释初释理即约于藏理以释三谛则一切众生皆悉三谛具如上文圆四弘中次名字下释名字即长劫生死不离三谛故名日用不知生死即是三谛名为不知实中之实如方实中之权如隅此举不知以显于知次或从下明因闻而知次观行下释观行即闻名须行故引□云如虫食木虫不知字闻而不行亦复如是次引□首者此责说而不行非谓不许于说故重引论闻慧四句三句皆夫论云虽生中国不可教化不识义理名人身牛故第四句方可信受若闻而非即尚非今意况复余耶。
  次如楞严下引经劝修犹如射的何必即中虽不即中中必由初。
  次释相似即中既云逾明等故不同于次第行也引法华者亦是引彼相似中文次释分真即中本业璎珞以六轮喻位铜论即是十住位也即分真中初位之文。
  次释究竟即中是用大经月爱中意菩提属智涅槃属断故大涅槃及以菩提悉具众德菩提从智涅槃寂灭成从便立以二德之称过荼等者诸位既终无复言教故无可说。
  总以下总为六即而立此譬此是大经贫女譬意具有六即家有宝藏理即也知识示之名也耘除众秽观也渐渐得近相似近已藏用分真尽所用之究竟问下料简初问者六即既得名六菩提理通凡下且置未论余五与论五菩提义为同异耶答中意者先且判异故云不同次会令同论不云即是故云别若一一对亦可似同发心未行与名字同伏既未断与观行同明已除暗与相似同出到见理与分真同无上无过与究竟同曾勘论文义势甚便。
  次问者问向对诸位是皆悉伏前断后此中何故断前伏后答中意者已断者断未尽者伏普贤尚名众伏之须。
  次例如下举小乘例是竖会也。
  次又从下即横会也位位具五故名为横故引地论位位具足次问者六既约位亦兼别耶答中意者前教义立理必在圆如者教中生死即涅槃之流不判六即安免上慢若不然者何能异三三教强立有何不可则教教约位义自分明。
  次上来下结束显示前简中十非望苦虽有缚脱而皆名非四谛则约智简之四弘则约愿简之。
  故知下以譬结束则大论文也言九重者阳数之极故暂借理之最极骊黑马也今借名龙领头骨也论云珠在龙颔福者得之如地狱具罪者得之如此显是非无缘者而能得之有志有德者志如愿德如行行愿具足方乃得之竞执等者重举大经斥三修喻以况即也今以三教通例三修并如入池各各谓是。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一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次释大行中初来意标中云入位者无期极果尚不为入位若不为入位则唐丧其功譬中意者酪须钻成苏假摇熟成二苏已醍醐可获住前如钻摇名字观行同譬于乳六根如酪及生熟苏初住已去名得醍醐善调三昧初住可获行法下以略摄广。
  通摄下释通名大论云秦言正心行处是心常曲得行则直。
  法界下解释论文四行通依法界一处又常坐等约身仪立名若约法者常坐名一行常行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华非行非坐名随自意等。
  一常坐下从所依教以立行名又一行者亦从剪略身仪得名非所缘理若所缘理四行通然身开遮中云或可等者即众集禅堂独处最胜故云弥善结跏者先左后右脚齐两[月*坒]大论问有多坐法何故专结跏耶答最安稳故摄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大动曰动小动曰摇垂熟曰萎附物曰倚邀期见理无暂胁卧况复尸耶仰为尸卧亦曰淫女卧覆名修罗卧除经行等者除谓开许为睡为病佛开经行直行避虫不迟不疾三千威仪有五处闲处户前堂前塔下阁下四分律五益堪远行能思惟少病消食得定久住食等并开不得因托随一佛方面者言通意别应专西方障起念佛所向便故况教多赞人多行之时克等者时克须臾通举促时何必漏克及三十须臾中一耶尚不得令刹那有间故云通耳。
  不欺佛等者大论云菩萨求道不惜身命而诸佛护念懈怠贪利不专勤求是为自欺亦欺诸佛不负心者负者不克也后不遂初名为不克令他误解故曰欺他亦欺众生口说嘿中顺行须嘿有缘须说小倦曰疲大困曰极内外障者烦恼见慢等为内恶友魔等为外不惜身命誓成三昧故也与称等者释疑恐疑不应专称一佛。
  所以下引譬如极忧大喜歌哭则畅郁者多貌怫者意不泄也。
  行人下合譬论云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触七处顶及龂齿唇舌喉及以[离-禸+月]是中语言生初五句身业第六句口业此二助意方成机也。
  若于法门不了等者彼在般若故令顺大通及一切大乘行轨诵经等者此事尚废勿以此语例余三昧开诵通余遮语兼四意止观者此去四行文中并粗依本经略示观相始末并须依今止观此中纵有似十乘语而又约略悉不具足文中并依彼两般若经意语简意远不可谬判故今四行且在事仪下文委明不暇傍述且依今文略点十观法界等境也化生发心也系念止观也烦恼道破遍也历法通塞也修道道品也观于业苦助道也识观不滥次位也于次位中义兼后二下去准知端坐等者通用止观立身心相。
  蠲除下明修观法从初至乱想止所治也莫杂至相貌观所治也从但专下正明能观须信下劝进须信法界非三摄故内证为知利他为说法界非边故非有无从胜而说故且云离中边相即故住无住心宜法界故云安处闻此下闻于凡夫住处劝令勿怪。
  能如是下令观法身即举境劝结前境法以具十号故作是观十号观十号在应应即法故即法身号亦须更约境智释号则法应体一二号无殊又复十号诸教不同译者见异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号乃至世尊为第十璎珞则离为二号乃至佛为第十。
  观如来下明境智不二初牒法身为境知境由智故先立云不谓等也不谓即智。
  无有下明境无相亦无下明智无相如来下明境智不二一故无二遍故无动本有故不作遍而无相名不在方无相而遍名不离方世即非世故云非世非不世双非名非二双照名非不二非智名非垢净。
  观此下结叹境智不共故希有遍亡故若空无上诸过任运增长。
  观佛下观成见佛虽非本期观力令尔即是住法界处见佛色身亦闻佛说不乖本期。
  为众生下述本誓愿大悲故见佛大智故不取庄严亦尔只是悲智福慧庄严。
  佛不证得下引佛为例佛无所得故我无证取果为证著法为得。
  次观三道众生即苦道三德理等故生如佛言量等者生数与佛数无差故等皆云不思议者复释向文前云生如佛今云佛如生亦是叹前相如之理次众生界住下明观生佛相如之意意令观生如佛故也虽空而观故云以无住法住般若中不取不舍亦由如故下去皆然。
  次观烦恼道者有二番初约三谛辨行寂静真行无动俗行双非中行。
  次不舍下观契于理不舍诸见假也不舍无为真也而修佛道中也向云不舍即是双照今云非修等即是双非。
  次观业道者极重业为境则轻者准知五逆者煞父母罗汉破僧并出血三煞一妄语一煞生加行对境名觉内了名知知觉体一于中无宰名无分别者皆约五逆而修观也。
  一切下以轻例重不求不去明逆无生灭非因果故名无始终。
  法界印下复以四魔释成五逆随顺三道故魔得便观为法界故不能坏魔即印者苦即实相阴死二魔即法界印烦恼即实相烦恼魔即法界印业即实相天子魔即法界印是故印不坏。
  譬如下举宿种如有珠中忘如失珠闻信如还得当知至见佛者昔从佛闻今复重闻义同见佛从文殊下佛亦曾从文殊闻故。
  身子下即是彼经三人领解今文借彼以判行人以菩萨能了故了者得名菩萨摩诃萨近佛座者以事表理座谓所依闻此法者得所依理即如近座若约事释亦是近座方得闻故。
  佛言下述成若得初住见佛法身为念不退六根似见为行位不退此三不退具足一切诸波罗蜜若以述成后世行者即义既通故得通述。
  若人下正劝修从初至得入者具如般若劝学品明以此三昧是种智故。
  如得摩尼下引譬彼经云如得摩尼珠令珠师治故华严云加治令妙然后雨宝菩萨能知等者三教菩萨望圆名迟闻此一行方乃速得如闻法华方名善行比丘等者此二未闻尚非出家如净名云夫出家者为无为法。
  次释常行中彼经因跋陀婆罗菩萨说之即在家菩萨也三力者不可偏辨彼经云随何方佛欲见即见者以三力故是故此经亦名见佛在前立定经部属方等机通四人二乘非正在四菩萨偈中云住处者三时相应不等故也或与有觉有观等三法相应或喜乐等五受相应或与诸地诸支相应或说界系等此是助发三昧之法是故不等文释经意故从总说然名虽与根本等同以念佛故定乐倍异避痴人等者与恶知识往来俦旧以能生人不善根故如宝积经四法应远离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四同住多笑多嗔多斗。
  不得至别请者尚非常仪所许况三昧者婆沙乞食有十利诸律论文皆不许一处令足乃至七家顺少欲法不损施主不受别请普使同活僧中食者生诸漏缘世共亲睹而不为诫肴者亦作肴菜也非谷而食曰肴亦豆也盥沐等者洗手曰盥洗足曰洗(洗字铣音)左右等者左出右入顺行道故内外律者制身口为外制意地为内亦可大小两乘远防意地及十善后三世云小制身口大制意地不必全然故谙大小方为人师于所闻三昧等者亦在彼经大论亦云因师得菩提岂有不敬论问善师可敬恶师如何答勿顺世法能生我智则咸敬之不以囊臭而弃其金如夜行以恶人执烛我求其法不求其恶如泥木等岂有功德敬之福生众生如佛何况师耶师重过尚掩何况轻耶然凡师未能尽善故诫行者当割等者举重况轻须外护等者不饥不饱如亦爱亦策涉险者失一则俱丧同行当如之须要期者立限勿破故也起大信等者无非佛法故不可动依此起行名大精进无染曰精无间曰进以种智导故不可及常与善师等者求必从善事必忘过自护三昧岂专忘他又言善者以善解故卧出者经但云睡今意不许无缘暂出若有缘出不许暂卧。
  次口说嘿者九十日下教用三业次或唱下教用心念既许先后意令无阙步步是身声声是口念念是意三业具足也。
  次辨意止观中意者相好为境是故先念佛刹者此云田也即一佛所王土也三月常念者今文云云何念佛等者即是经中菩萨于三昧中见佛问文。
  从三十二相下是三昧中佛答文令我亦逮是相者尔时应除余想谓山林等唯佛身相。
  次又念下于境起观初两句正推从佛不用下推已叵得此列四句佛不用心得者不用我心得佛心也不用身得者不用我身得佛身也二交[牙-(必-心)+?]句但略我字意可比知。
  何以故下释也能观所观无相无得身口是色智慧是心色心有者良由有我求我叵得称法本无破本无故云坏本亦绝此坏故云绝本(其一)空观也次假观中文引六喻三梦一宝一骨一像其意大同若欲合譬应知初梦心性如境观如缘想观成如梦此纯约行人合也又法身如境报身如想应佛如梦此纯约佛合也又彼佛如境行人如想见佛如梦此约感应合论也三梦皆尔凡心想法所见皆然三虽大同亦有少别初后二梦明见而不可得中间一梦明不得而见并约见边即当假观。
  次中观中初文是彼经菩萨得三昧已思惟文今文准经稍似存略是得修观今略释之所见佛者准前梦文梦即法性亦应可见然顺中观从心见便故云心作佛既心作见即见心故见自心是见佛心若见佛心是见自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即见佛心即是我心是佛心至见佛者佛是心故心不自知心至见心者所见能缘不可得故是则一切无非法性不假更著双非之言。
  次心有想下释叵得心不可示者明非所说皆念等者明真离念假使有念亦了皆空。
  次偈文颂前次七言偈转释五言初句者由观心佛不二不异故得成佛次句观心佛无垢次句观五道本净如冰水喻喻意可知次句结意佛印者明前所观即实相印。
  无所贪下释出观相不贪有不著空不求中无三相故所欲皆尽有谓观境欲是观智能所皆忘故无从生亦无所灭被坏名灭自灭名坏体其本无名为无灭灭本自无名无坏败道中之上故云要众行依之故云本是印等者挫小况迷小乘断惑名为坏印二乘尚不能坏生死岂能坏印。
  婆沙下引论挍量论纯大乘系借小辨如大经中师子吼问佛广答相因各各不同大论报恩亦具明之相是观境故先明之已如前说大经性品云如是佛性不可思议三十二相亦不可思议婆沙明相意亦如之。
  次明四十不共法中应云报佛言法佛者指不共法名之为法次实相身方是法身四十法名大论广释又大论文以十八不共十力四无畏四无碍大悲三念处为四十法今是婆沙文也。
  次劝修中实智为佛母见中为佛眼善权方便父无缘大悲母若尔何以两母答智为所生悲为所养悲智不具真子不成如构等者以一采顷名为一构构字应作[(穀-禾)/牛]若闻三昧等者与论交互不能具序今略对之即是随喜四番胜果报四番随喜四者三佛为三番三世菩萨为一番彼佛菩萨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果报四者一不惊二信受三定心修四能成就若不修等者重宝三昧也有修行者悲彼不修失大利故如[邕*鼻]人等者譬不行法人经卷如栴檀遇经如手把无信如[邕*鼻]不肯修行犹如不[咱/死]如田家子譬不识法人行法如摩尼无识如农夫反行贪欲如珠博牛。
  次半行半坐中先释方等彼经通四今为成圆依此修行事仪未足故下文中指于百录聊略也求梦王等者法华疏中引五种梦因疑心分别数习并现事非人来相语因此五事梦今是非人来相语梦佛告华聚勿妄宣传当以神明为证有十二梦王若见一王乃可为说彼经云魔被调已白佛发誓我等十二大王常受持此陀罗尼典华聚问魔何名十二经中具列若不见者虽行无益应竭力等者世多直行应未称教于闲静等者僧蓝兰若亦可俗舍以通俗故经云父母许者可往修习若不许者当于宅内嘿自思惟诵此经典道场亦如僧中行事若能如是于七日中见观世音为其说法若散乱心反增三途三途出已仍为下贱及室内外等者俱须香涂圆坛等者作莲华形五色幡者不须作诸形像海岸香者只是旃檀请二十四像者凡建道场应先严净然后请像云拟灭障反招慢殃道场未严先令秽竖云将像来把来取来可悲之甚后分云灭后供像与佛世无别鞋屩者道场内外各别置之言长齐者以通俗故三时洗者有缘则过终不可灭初日供养者虽三业精诚须假以福助日日弥善不办从初灭已悭贪无由击动须请善内外律者受二十四戒者为顺菩萨律仪故二十四皆名为重须有师承不得辄授不受亦得经又云应受六重如优婆塞法既云如优婆塞则七众通受经中又问不受六重得行已不佛言随意故今行事多不受之佛言唯除二人谓谤方等及用僧鬘乃至比丘物言及陀罗尼者经有四番应须皆诵对师说罪者若不谙内外何以当之月十五者黑白两月各有二日多用白月表生善故法华忏中低取齐日言七日者意举极少故南岳七载十人已还者经云十人不得过南山云余见京邑行方等者或百或半喧杂难论更增罪累今谓忽若多人别施何爽俗人亦许者已如前说但须具三衣坐具若出道场还著俗服经云若离二丈得罪无量阿难言须剃头不佛言不须今剃顶者谬也缝字平声不须却刺理须别造不可借旧此非出家受用之服。
  口说嘿者唱者先导余者随唱十佛者具列经文及百录中言父母者方等总持具权实智故经云是陀罗尼乃可为父乃为母十王子者指诸菩萨百录及南山仪中具列十二菩萨即彼经初列菩萨众百录者山众共集大师百事故曰也三业供养者身翘跪口宣唱意运想南山云具如天台则指法华忏中想六尘文礼请者礼仪必须双膝前诣两肘续施后方额扣心想佛足以手接之陈悔者陈列也说也别则忆先所犯通则无始已来不迟等者行咒俱毕思惟具如止观第五文去第二时谓第二周。
  意止观中先约理观次更历事例如大经头如殿堂等盘特扫帚等摩诃者正境也非偏小故名之为大一即一切名秘一切即一名要遮惑持智显中名正次经言下观法也与经小异今借彼语求者谓求三昧之人著谓于三昧生著实者谓于行计我来者谓我能往来问者语者准例应知。
  此与大品等者一切是总十八是别是故云同十八空至第五卷释之大经下引同。
  以此下历事修观先约经名方便次尊容道具事仪心先求梦王习观亦先成空假寄事云先理无初后只是先以空心修事仪假由此必得入于袒持场是所依故表理境世以治谷曰场今治五住为处亦是所严能严非一不出定慧供具虽多唯动不动究竟戒香遍涂实理观阴本空免三惑子无缘慈悲必遍法界惑即法界故云不离灭香普薰慧灯圆照觉智之佛栖理境空智从境立故二十四如法华中无明至老死为顺老死至无明为逆如阿含中生灭各有二十四支境虽寄昔智必依圆馔如法华中盐酢之属被权今实可以意推忍衣称体全翻曰新七智除惑能洗曰观师亦所依故同于谛亦依所观立二十四属对者义立谓设法不差缨络十种者彼本业中观缘起观十种不同一我见不二二心为三无明四相缘五助成六三业七三世八三苦九性空十缚生彼经具释但随观别以分十义事理具如忏三道中文云等者引证事理经中具有七众忏法虽曰还生无任小用傥听在数招伪来奸况宝梁诚文不云是数大小区别听制条分眼等者唯至六根方名相似第七日见佛者彼经日日各有相状无明若破名烦恼净三障去等者婆沙云过二为根现五为质现三为华当二为果亦是五阴舍空等者诸教既别空亦宜殊今且置余唯存圆极。
  次劝修中三分宝者理无优劣随心自分修虽名全须分六即具如经列从地等者经广校量但能供养得中分人其福无量况上分耶。
  次释法华部属于圆不通三教与前三行圆意不殊言口说嘿者亦可兼意彼别行文但推四句故今更加约象修观初引二经证二行相故知二行但成方便。
  二经下释妨。
  南岳下证不许偏。
  特是下明二不同故未为正。
  妙证下判文元意意在证真真非彼二则初住也。
  今历文下历事也例如大品师子吼法门亦如大经波利树等于中象观最为次第六通如下助道中明八解如下禅境中说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皆利人方名为摄故云利物多端多端之言须含四教背者骨法相似也除彼不似佛乘者也。
  次释非行坐中初得名由成四句故实通等者据理实论南岳别行名随自意者是彼问云出何经答出首楞严故下释中多引楞严大师亦自有自觉意三昧观法甚精。
  虽复下会通名事虽不同观法无别。
  今依下幸更依教诸数下问也大小乘经心所非一何以三昧但名觉意。
  穷诸下答不可具列举一蔽诸。
  对境下释意名若观心性了无三昧随心想计故有三别心性虽一随俗立三。
  如是等者欲观其同先略斥异心想见倒者婆沙云无常谓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我乐净等亦复如是今亦例然计为常等名为不觉觉了此例非一异相唯观法性方乃名觉。
  觉者下立观三名相望合为六句出般舟经故六句中非有约性非无约名复不许计性一向为一所以俱结非一非三余合散等准例可知。
  若知名下更有六句复疏重释并是双非名性叵待寄此复疏立三观者非一假非三空双非中余五句例若于单复了达心性即不思议。
  若观下立观之意意摄遍故苦破下例破余使既是圆观则破无明作是观者识意无明无明尚倾诸惑安在。
  故诸下摄略。
  随自意下名异意同初约诸经先观音中文通意别例上可知若准下文意止观中二十五三昧仍通圆别请字初领反请义有三具如经中初托优波斯那是自请月盖是为他请四偈是护法请又有三义延请身祈请口愿请意又五体身四偈口系念意机既开三应亦可尔准观音疏方法亦十行事须捡准前亦应事理二释百录具有事仪设杨枝等者是彼菩萨手执故也若事表理杨枝拂动以表定五体者准地持阿含并云肘膝及顶名为五体若表理者如彼经疏若起如五阴离萨婆若投地如五阴入萨婆若起即五表五阴入即五表五分系念数息者今依经但从一至十彼经疏具明因息起三乘行称三宝名者表除三障委明行法在百录中及正行仪并彼本经故云可寻经补益百录行仪并不录四偈故令寻经洗浣发露者发露如示人事仪如灰汁理观如清水理体如净衣岂藏罪垢令入恶道午前等者日夜俱取初分故也余依常仪定不可废。
  经云下修观初观尘阴空名尚通犹在生灭故更观幻及以实观初空观中地无坚者先观色阴中之地大先观事坚本从缘生而情执有有即名坚唯对身根名为事坚寄事坚名而破情坚故云有等四并是坚余之三大例之可见彼因优波斯那问身子答中具成观法优波因之得四大定证罗汉果故知在小且如地中破初有句即应得果为防转计故具明之是故文中具性相空唯火大中相空文略色既如是余阴准知问推前三大并用有等至推火大用自等其义何耶答有二义故一者依经经云火大从因缘宜作自等二者义同名异何失有只是自乃至双非只是无因经文存略余阴不说若欲比火应云受无领纳性不可得若有领纳即名为有乃至双非亦名领纳乃至识是了别亦复如是具足应如第五破假如是观者但以小乘真谛而为如实问若尔应云四谛答阴是苦执是集观是道实是灭欲知缘觉执即无明乃至老死得得真如实名空观成观慧之本者无观乃成无益苦行故知四教但二如实观则可知今且从通至下六字三陀罗尼方从别圆况下观慧纯用圆融次三陀罗尼云消伏者消除调伏报障之毒。
  次毗舍下破障功能经中具列六障之相经云西方去此不远疏云西方极远那云不远答凡圣见别应约有无以论近远次明破恶业陀罗尼。
  破梵行下功德能经云破梵行人闻陀罗尼还得清净设有业障诵陀罗尼称菩萨名障破见佛。
  次释六字言六字者经具三文今但用二初治六道以六字次六根净名为六字大悲等名大师义立。
  净于下功能二初明破根本毒即见佛道六字下正释能破六道六道名义散在经论今略名地狱者地下之狱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鬼者自古贤良亦有著无鬼论者感鬼现身吾即鬼也梵云阇梨多此云祖父畜生者今不论六但通论之为傍生也修罗此云无天亦云无端及无酒等破人道中云天人者从义立名即从理名天言丈夫者指见佛性方名丈夫具如涅槃若准此义天中亦有第一义天亦可诸道皆有见性且从便说故云人道诸天大乐下趣又苦故人最易标主得臣者梵王为主故王摄臣。
  次广六下约二十五三昧如幻等四者南如幻东日光西月光北热炎不动等十七者欲六色七无色四广如玄文云在大经圣行品中。
  此经等者结观不同今此通在别圆人也破障通三破有从二自调者从因立名福厚者百劫修故以福助智故使根利若下由起悲心缘于实际得念不退即初住位。
  七佛八菩萨等者七佛者依七佛神咒经七佛各有陀罗尼忏法功能次文即明八菩萨忏经中具列方法功能下文复有八龙王忏虚空藏八百日等者虚空藏经云未来世中善毗尼者应教众生说治罪法须者捡经南山行仪亦同此意今时律者不示忏仪唯采人过非为慈悲人师之德。
  次历诸善中先分别四运运者动也四心转现故名为动常为九界四心所动故名为运今推九人佛仍观佛运不出佛运观此之正意也此分门冠下作受故预论之又四运中已未二心亦令观者良由世人谓此二心以为无生故问世人云观无生为观已生云无生未生云无生已生何用观未生可观故四心中二有二无皆悉有漏又观已未者如人防火为防正故须防已未况菩萨已未尚须观察今入佛运今此善心但是欲界人中五尘起灭又此四运正对今文随自意中从末从事余必然虽尔余三三昧中非无诸仪故须本末一一捡挍故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万法唯心二者实观唯观真如今文即是唯识历事故云能了此者即入无相仍了十乘方成一家入道之轨故傅大士独自诗云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着巡捡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故知大士亦以此法而为心要大士虽无十界之言千端万绪足可该摄言一相无相者观九叵得名为一相一相自无名为无相。
  问下料简已未问竟答中先未次已皆有法譬初观未者既非真无何以不观既非真灭后起由兹是故观之令不起九作字去声作所作事名为作作北方一向从入声者此乡音耳。
  次念已下答待正为已终非永无诸意同前。
  次问者三世既无那观已未现尚不住三世者何次答中先总非之若过去下别答先牒难次云何下正答若不观者云何圣人亦观三世鬼神下引劣况胜问鬼何以知答具如婆沙鬼知女人过未心也当知汝全不识刹那三世如何观心龟毛兔角见者汝三世无如彼二物此取走菟水龟为喻若飞菟陆龟容有毛角故大经云如水龟毛如走菟角。
  当知下结若以三世心为境者则离断常何者不常故不实不断故可观不以不实云不须观以不实故所以可观。
  若起下结斥若起断灭万行都倾是故须观已未二心故汝引经不闲教旨。
  行者下劝进识了诸运随起观之观彼已起故云反照。
  次历下正明起观初约十二事共论檀受即领尘作谓为作问嘿何名作答作嘿相者不出十界若有等者正辨观境从强先观有尘且舍尘即财物无者观作于中先受次作受中三观初空观中先牒运境反观下修观亦以四句推自他等成性相空云内出不待因缘者此逐语便应云内出不待缘名空观成问净名云所观等盲今云何言能观如盲答净名以所显于能耳彼是译者之巧巧便释彼经空明各各等者眼见色时五缘和合谓空明根境识也唯耳鼻舌身不假于明余同于眼今文随便但略言之故不云识不同小乘根识互竞。
  因缘下次明假观先牒空为境能为十界而作通因又以无间灭意为因根尘空明以之为缘和合生识眼识因缘生意识者依初刹那生眼意识依意识生眼识者只由意识无间灭因成于意根对余境时复生眼识是故二识更互为因。
  眼识能见等者此依经部得云识见如是次第生于十界贪染等者贪为惑本毁戒堕狱毁戒具如篇聚中明实爱云不故堕謟诳计我等者谁不患独云在畜语通意别以眷属为所能计为我齐圣断者此乃通方他惠等者他惠乃取离不与取下句显上成他惠义不惠不取故云不与不取以礼忘财名之为惠若为父母夫主佛法之所遮者为不与取他惠仍离非时处理及量及炫卖等别论则尔通意可知自余色等一切皆尔让义也贞正也动中规矩礼也明即是智余名同旧五常具五戒全十善备十恶息但是欲界地居人天余并略也。
  观四运下明二乘四运初念处观显声闻乘无常故生灭不净故不住以苦故三受无我故不自在因缘一句自显支佛。
  观已下菩萨离三初是六度自愍伤己愍彼观他。
  所以下释六度相舍不能亡一句寄斥藏兼凡藏同凡故。
  今观下通观言三事者意云根尘受者为三非施者等引经不住证不住尘尘若不住根受亦尔余五亦然见根尘空即见施者等空义兼两三可以意得。
  如人下引譬也住相如暗眼则无用不见无相若有空眼及不住曰见三事空是无著慧诸见皆空故云种种。
  直言下重消经意经被利根相犹难解今准中论以四句推方名不住故前文中无四相者但离六十二为离我人名为菩萨非独初果破见而已然此但是真谛无相言六十二见者大经云因于五见生六十二即是三世二十身并根本二故六十二大论广释今此未具恒沙佛法复能利他故是通教菩萨界也问若通教者何故云趣然但云趣不云不过及不可得故且属通如玄文云周行十方界还是瓶处如今一家文处处引此一切法趣皆证圆教但颂委知言通义别分别则易。
  次又观下通教佛界故四德名不涉于别于真谛中不变故常无受故乐非业故我无惑故净。
  如是下出假也于彼通空见十四运故云种种此属别教故云假名若向四德属圆佛者属菩萨全无别教相状故通佛德但云虚空及不染等至此方云假名四运。
  若空下中道四运必于十界空假明中方名圆中对前成十所以前九义当思议余五尘语略但以圆心觉了三谛。
  次约六作中初空观者意与前同。
  次而由下假观心为十界之由而云为何事等毁戒地狱诳他鬼也眷属畜生胜他修罗义让人也善即欲天禅即色界涅槃二乘慈悲下六度方便下通教如此下别教空心入假故云如此摄空成假方名恒沙前辩通教既但成空今假理亦兼于通别前指九界故云如是九界即空故成别俗又观一运下中道也问文引舍衣那证六作答正引舍服证六作檀及引佛道以证圆中此六作中一一具六六中一一又各具六即是以五严檀乃至以五严智诸大乘经一切皆尔今文所用多用楞严如大品中亦有六尘相摄品摄大乘中有互显章今初文中云以大悲眼者如胜天王云菩萨行时见诸众生同一子想视之无偏名大悲眼众生于菩萨得无畏者正当无财运于六作施其无畏故得名檀无伤损者称理观之方名无损即如殃掘无减修也见罪福法界名无罪福不为空假所摄名想不起想不起故名无动摇遍一切处名为无住阴即法界故亦不动心无前思等者念念称理无先横思后乃方觉故一切法中等者念念法界何物能问不得身心等者不得二边边即中故禅中既尔前后例然语异意同善须思释无受等者不领受边不念著中不味涅槃不乱生死六分者二手二足及以头身。
  云影如下十喻中说问文语通途如何得知彼经属圆答经明次第六度文竟佛告坚意云何一念具行六度坚意答佛正用此文。
  又行中下重辨禅慧二波罗蜜皆先举过后辨其得初文举禅过也岂法圆融而令生著。
  今观下辨禅得心尚无心岂更计有楞严定处当知下重判。
  行者下举慧过有能计者以自为粗况复自高岂名为慧著心障智名为智障一切外道皆自谓是今既自高反同外道岂唯失于中智而已。
  即反下次明慧得亦只反照著智之心观者是我及非观者谓散心人中智之心无彼二待观者既无下了计者无所观亦破不得下重破能计是文正意故复言之。
  大论下引证破能观想计有中智名为戏论念在意地戏论通说说必假心名戏论心今灭其本故念想除名戏论灭论为罪因故论除罪灭本修中智由著妨中故众罪除复本常一如是等者此无著人方见妙慧大集等者所观能观名为心心能如是照名为常一。
  如是下结成三三昧道品六度名异义同故六度后亦结三脱具如第七又破下结成诸波罗蜜破倒故毒灭毒灭故越有越有故降魔降魔故度满三倒者谓心想见即见惑摄贪嗔痴等即思惑摄此三倒等言虽似近文意皆远皆须具于粗细二意若粗惑者即是圆人粗惑先除若细惑者并约界外须作粗细一体以释。
  摄受下况释尚成一切况三倒等。
  次更历下次以尸为头以五严之历十二事初明尸历十二此中一一别出观相不同前文引首楞严初约作受以事为境对尘制心故喻油钵六作动止故曰威仪油钵缘(云云)。
  但名下斥事准理亦应合斥持戒堕苦如大经云有四善事堕三恶道为利持戒即其一也。
  若得下明观意具如檀中下四例然。
  谓观下空观未见者且举六受之初六作文略即以六道四运为境二圣为观四句乃至六十四等故云种种所起谓六道能观谓能推能所俱泯方成衍门不内不外者明六受空不去来者明六作空能如是下假观直列十戒不出十界者事戒尚已斥成观境故不复论净若虚空牒前空观所观之境七支无染喻之若空十戒对观至第四卷中方具明之。
  心既下中观。
  色者色法下以五严尸文相渐略色者即能见识色法即所见色受者即领受也此等皆须约圆释之檀后列忍者越却所严色色者等具足应列色者等三何但下况出一切大意同前。
  此下结成三三昧等文略但例前文。
  观色下例余作受准文亦应更例六作或是文误引法华者威仪证作佛道仍通。
  次历下以忍为头亦以五严文相更略但举事忍及以空观初可意等事忍也次于违下空观无见别举六受之初无作则通举六作见即能见言所见者谓于见色而计我也作亦如是假中结成一切并略。
  次历进中先述旧释云无别体笃厚也今应作督字卒也勤策也义而下今出别体通义非无故纵容云义而推之。
  例无明下例释也如无明惑亦有通别谓独头相应今且下正出别相而非下斥事若如大师诵经观法则事理具足。
  今观下理观初文空观念念者略明中道文略假观不间名精念念名进问若但寄诵经何关作受答通云作受何必一行具六故一切善作受所摄寄诵经明不无其理即对六尘诵而无间即是于受而行精进唯对六作阙于卧嘿病通卧诵嘿诵无妨。
  次历诸禅初文事禅。
  但是下斥事观。
  入定下理观以心况定名散心尚无岂更计定定即事禅不计定散见禅实相则摄一切故论第五下引证诸师辨误论意正观九想实相故行相后说力无畏不坏法人于第八中尚具诸用大乘于兹具足佛法问余想发不答余想非无多在第八。
  次历智中文略但云论文八种解释于八种中具有三教于中具有能严所严。
  今且下正释初明世智斥事。
  四运权下约理理即三智故云如上历十一事故名为余。
  问下料简正简诸度止观便亦可六度不出止观是故双列。
  答文可见先答六度次观如下答止观定室慧灯二事具足方破大暗若不等者小乘尚阙况大乘耶浣衣等者文在大经如浣垢先以灰后以清水今以楞严灰种智水浣三惑垢净实相衣刈草者文在大论如刈菅草执宽则伤手执急则无损手执如定刀断如慧。
  又般若下重述般若出正圆意又般若下后更重辨言法界者摄一切法一切法者亦即六度故重释云般若诸法彼此相即。
  次诸恶中初明观境夫善恶无定等者先且通辨未为观境以通深故今从极义而为观境言宁起等乍者起三途心不生二乘念毒器者大论斥三藏菩萨也大经云自此等者迦叶于四相品乃自序云未闻常前未免邪见今亦如是未称理来尚名邪见此通途说非如六宗。
  次若达下以著为恶以达为善相待绝待俱须离著圆著尚舍况复余耶。
  今就下别示今境即重蔽也。
  前虽下明观恶意傥若纯恶不观失利。
  出家下况释也出家犹偏在家纯恶。
  如佛下引佛世人观恶益相殃掘下别举恶人先明恶人有道殃掘煞一害多人人是重境所煞又多兼欲害佛尚能得道况偏恶耶祇陀末利等者出未曾有经祇陀有破五戒之恶末利有犯八戒之遂并有安国利物之善善财南求于一一善知识所各得若干法门至和须密多所得离欲际法门欲是恶之本也法门是善之本也提婆达多本是佛师岂专邪见若诸下结大权示迹浅深难量一往观文如殃掘等似如凡夫和须蜜多久已入位须指初为长者妻时于欲能离名恶有善若永为凡夫如何证得离欲际门故知殃掘且从迹说亦以煞为利他法门令煞人者知有善分又凡云示者示为实行示为恶时令无量人不敢为恶纵是大权且从实说又世人多迷示迹之义凡诸胜行皆判属权若如是者一切菩萨皆悉虚构只缘实恶者坠改恶者升是故圣人示为升是故圣人示为升坠令实行者改恶从善是故文云虽行众蔽而得成圣。
  又道不妨下明善中有恶如出曜经只如西土未断肉时得果者毕陵尚慢者得罗汉已犹以恶口而咄河神身子生嗔者得无学后尚似恨佛。
  譬如下引譬也如太虚空都无明暗明暗约色故有相除法性太虚无善无恶但于凡情谓有相除故约凡小以辨善恶不相妨者由圣不二如是达者方显菩提所以令于无中修观令见恶性本无之理。
  若人下正明修观虽用九想欲想弥增故令依今四运推捡恣其意地制其身口以观推穷欲必破坏故云蔽若不起不得修观。
  譬中纶者丝索也即钓绳也亦可作轮钓法似轮故也大论云吞钩之鱼虽在池中在水不久行者亦尔深信般若生死非久重欲如鱼强观微如绳弱恐观力劣却为欲牵是故且恣不可争牵观法如钩恣起如饵饵者食也欲输观便名为入口长时为远少时为近增盛为浮微劣为沉恒以观观名为不舍无使成业以至当来名为不久欲坏观成名为收获初成为收入位为获于蔽下合譬若无等者此观既有治欲之能纵起重欲弥观唯妙故云有鱼多大唯佳数起为多深重为大此蔽不久者复重借喻帖合御进也大经云如以咒术咒药令良涂屣触毒毒为之消欲如革屣观如良药涂如用观观成入欲名为触毒以欲为门名堪乘御。
  云何下别明用观贪欲在初者六蔽三毒并有首故亦为三观初空观中四运即是用观方法。
  为当下正明用观且以初运望第二运而为观法先列四句。
  若未下却覆推捡即灭而生等者生灭既反灭处岂生生则义违灯灭处生相反亦尔若离等者灭外自生故成无因灭外生焰亦复如是若许无因其过最其生无穷故乳酪之喻亦复如是。
  次未贪至无因者贪虽未起体性是生初立句竟次为即离者先定若即下难不灭是生即此复生故成并生展转生故生则无穷。
  若离下次推离句无因同故故云亦也若亦灭下难第三句若俱存者如相违能生是故不可岂相违法二共为因而能生果是故互责云不相须灭与不灭故名不定定此不因岂生定果若其下以一异责相违不一异不相关岂共为因而能生果乳灭不灭能成酪者无有是处若非下难第四句凡立第四皆破第三破第三故亦责能破更至第四云为有无为若俱有无还同第三若单有无复同第二不异前三何须别立是故结云何谓双非乳譬准说假立宾主念念推捡使一刹那无逃避处性相俱泯方名即空。
  次还转下准理合有六十四句现文唯有一十六句如向四句责生已竟还转向句推无生等三只应合云不生等三文中乃云生乃至非生不生多恐文剩问不生等三何须推之答前虽推生生暂不生或既未破恐起横计转至下三故更推之若推无生应以灭等四句对不生推第三第四亦复如是一一复责亦同推生此乃已成一十六句从欲至正从正至已从已至未更成三个一十六句所以推已复对未者前息名已对后名未恐对后境此心必生是故此后以已对未用一十六句是则初息名已息已名未故此未心通对十界门已但名灭未名未生云何并具生等四句答观念念心并是于生望前后境名已名未此已未体体是生故故须推之若推已未但名灭者何不难欲及正但是于生何得用于不生等三推法防计理须然也若才观便悟一观即是尚不至二岂六十四依无生门及以占察真如唯一妙境亦然然文中初且入空寄次第说使举观便坏一切惑本是故具论方疏具备合随饵时等助之功良有以也。
  观贪欲下结成空观文云双照者只是于贪欲假推破为空假既破已空假同时故云双照空假既泯复曰双(云云)照如是空之与假只是入空故注其一若圆亡照必须委约三千空假。
  若蔽恒起下观成气分问捡已不起何得复云而起而照答言起照者明照恒有未必照于起今明此观有破蔽功故云起照理须起不起俱照照不照俱亡亡不亡咸泯泯不泯湛然展转使称会空之道。
  又观下假观还观作受一十二事一一十界名之为假凡恐滥通但以三十为准。
  如是下中观初辨观相还指空假即边而中方名妙中如是之言正指空假于此见中故云分明幻化指十界与空指性相性相即中三法相即故无妨碍此中双照方是中道故傅大士独自诗云独自精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枣藂林皆自平故知大士亦于作事令修三观。
  所以者何下重释三观相即之相故此法性与蔽相即极粗对细既成观竟余一切法安非三谛若蔽碍等者观蔽法性性无起息起息从蔽问若尔何名体一答只缘体一见性之时何蔽之是则从理俱无起息从事蔽性不同若绝待者二名俱无若得此意但观法性谁见起息只一法性得二空名。
  无行经下引证也经意正令蔽性不二故重诫之不许分别净名下重引证者非道即蔽佛道即性众生菩提亦复如是故得引同即是之言皆是约性六即简之方免诸失为增上下断疑也疑云何故经中令断贪欲是故破云为增上慢凡夫谓证二乘谓极为此二人说断贪欲凡夫痴慢故须令断二乘机近故且令断若纯大菩萨唯论体性故今观蔽不为此二一切尘劳即了因种五无间业即缘因种六入七识是正因种故知欲蔽即法性种经中别对今文从通是故但云蔽即法性山海色味者如须弥色大海醎味毗昙俱舍并云妙高四面各有一色东金南璃西银北颇随其方面水皆同山色众生入中亦同其色海味者大经云众流入海同一醎味文隔字对故云山海等一切诸法同一理味。
  常修下结位犹恐迷位故须结之不云理即者现修观故破蔽根本者观法虽顿惑未顿除初住方始分破根本。
  于贪蔽下结成横竖六即浅深故竖诸度力等故横诸善不结者以少滥故。
  次观嗔中文相渐略可类知故亦指重嗔方为今境郁谓不畅勃谓卒起。
  常恣下意亦例前亦合具有六十四句但是文略今随语便但云既不得等灭是不生从谁等者推其作受寄主叵得故名为谁即空观也十界假观四德中观。
  是为下引证前已具引净名等故今且略。
  观犯戒下以例余蔽余毒兼及诸惑故云一切痴带于邪故云邪痴则因缘法是其正治。
  四观无记者亦先立观境[夢-夕+登]瞢者无所明也异善恶故。
  所以下用观意逗此人故。
  大论下证无记人心似无知论中既云有于般若是故得观向云奈何一往折伏后更开许故复引论何者有为之法三性摄尽若不观者观境不遍又若任善恶亦无观慧何但无记然且善恶易动无记难抬故先抑之又且从报法如向所论总而言之蔽度之外悉属无记。
  观此下推令成境以难缘故对善恶辨。
  从异者下以四句推现文但有四句推法防计亦应具须十六既无四运不虑转计至六十四若待于记亦可望记以为四运劣故且略文中但作非合散应知无记心性与善恶何别。
  又历下历十二事事即是处无记及者例前可知。
  如此下结成三观初是空十界是假法性是中。
  常寂下以止观结引证同前无记是痴即无行经三毒所摄不须别引净名经意略亦同前亦应更对增上慢人及结摄等但是文略。
  复次下以三止观结前三章最后善者指诸恶初通相善恶圆居最后是故成渐如诸思议境亦圆居最后况复结文非修行相善恶俱等者善恶俱圆故得是顿言褶牒者非前二收不出前二或善或恶或空或有故成不定初文略判行异理同以随自意对三辨别以明(云云)发动障不同理观不别问常坐观三道常行观佛相方等观道具法华观白象云何得同答历事云别理观本同。
  若但下不许但事又不得下令事有本。
  方法下判通别但三昧非一向须亦非全无。
  问下简劝修有无防护钝根滥行之人故须此简若准七佛八菩萨等非无劝修据大分说故且云无。
  淮河下明师有自行之失即淮北河北耶空之人滥称大乘入恶无观故以投蛇而喻其人贪欲如蛇观法如禁观欲如投不善四句入恶设观如无禁者。
  不识下明教他失自善既失后以教他他亦时有得空见者便为证验。
  盲无下明弟子谬受受无教名钝数起贪欲为烦恼重更遇邪师弥增宿令下自他俱失忽轻也自他失故民弃王灭今时吴越余风尚存将孤戒为小乘以合杂为无碍随朝尚有故云未改史记下引事类失初引史记以类其师妄授之过故以幽王迷于褒似类损法失阮藉下类弟子谬受之失于中初举公卿效阮为类又阮藉博识而托狂后代无难而专效(云云)习三昧者应须观时为难逢障令于恶修无难何须舍善从恶依教修观如用文武无故入恶如效诞逸妄授邪法如阮狂酣弟子妄受如公卿子宇文下明周武信谶以类妄受图谶如恶师周武如弟子故周武信谶云黑衣当王而谬以僧为黑衣故云失也亦由元嵩魔业者周武已忌更加元嵩故云亦由邪从相许共灭佛法譬如西施等者西施心病而颦效呻者无病如加丑冥入恶修弥增现美舍善从恶失之逾深虽引俗书亦非徒设试为合之会文意小乘如贫者大乘富人修事善人如穴者习世定人如飞者是四种人皆蔽恶见是则小乘涅槃如远徒大乘秘藏如杜门坚固事戒如深潜期心上界如高逝更将四句以对四教四教之人皆悉不喜恶见耶空三藏断如贫者通教即空如富人别教缘中如穴者圆教宝所如飞者色外之空如远徒空外无色如杜门理在惑外如深藏无非三德如远逝彼诸人下重责欲狗逐入恶雷无观凡夫犹如仓蝇而专入恶如黏欲唾。
  其师过下明师差机迷旨之失此师不达入恶之语譬如下更引譬也热甚口噤宜治黄汤不可惜齿而令损命重贪如热甚失治如口噤四句如黄汤观欲如凿齿入恶虽鄙为存慧命纵恶不观如不凿齿。
  佛亦下合通合逗机恶中有机如快马是则利根如快马起恶如僻路闻观如鞭影欲息如至路(云云)。
  若有下善机。
  佛具下结过非有难时不应用恶。
  何意纯用下引经类释事不获已令于恶修汝不观机纯令用恶如诸外道纯用邪常故引大经旧医为例(云云)。
  故阿含下引证适时故增一中佛告比丘如放牛人具十一事令群增长比丘亦尔具十一事令成道得通(云云)。
  复次下以事验人。
  又不下责其差机。
  净名下举小况凡。
  自是下伤叹则戒海等者其于佛法犹如死尸如律(云云)。
  无令等者引譬摈弃无令恶见居净众中如长者宅草尚不容岂留毒树犯轻令海如不受草重者弃之如去毒树。
  复次捡其下斥师自行行偏违心初难违心。
  所以下简劝诫意尚须诫忌岂更劝修次譬者入恶称病如服黄汤指恶为道名为失度须备律教裁断补之。
  次问者心观如水理性如珠诸行如风何益于观答中二重各有譬合可见于化他中尚须番番皆具四悉一一尚成一十六句。
  问善扶下约根遮简善即上三及随自意中诸经及善此善顺理可修止观恶既乖理何不弃之以从善修答约四句故故须观恶大论佛知众生上中下根论寄小乘今通用之四教咸有于四句中根钝遮重俱无所答身子一闻即悟四谛不须入恶。
  次阇王等者正当于恶有观之人阇王造逆殃掘煞人闻法便悟岂非观恶(云云)次如槃特者根性极钝九十日中不精一偈而能得果于今乃是无恶之人第四句可知以是下结劝通谓乘种信法二行俱可为乘俱名止观故劝行者不可修。
  大经下更引以乘戒释出根遮经云宁作等者引证乘也故梁武愿文云宁作提婆达多长沦恶道不作郁头蓝弗暂得生天(云云)。
  如醉婆罗下引证戒为得果之由乘必藉戒亦如戏女暂披戏弄尚为远因是故乘戒不可不集。
  第三果报者果报名通今意在别是故须加无障碍言违宽顺狭妙克边通收教乃周摄人方遍故对方便同居曰边独以实报称顺曰妙故未破无明皆名违初住已上方名为顺是则六道三藏菩萨通初二地两教二乘方便之位别圆外凡皆属有边报在界内准此望之以或判之则知方便实报相状比类可知。
  设未出分段者犹未入灭所居庄严名为华报异七种方便者圆人虽在界内庄严尚胜生彼方便土者故云也言七种方便者人天二乘三教菩萨。
  问下料简问意者次第禅门大章第七既名修证证即是果与此果报有何差别答意者修证但名习因习果今此报果隔在来世彼习因果但为报因及方便土并在变易小教中无。
  四裂大网者破执权实教上之疑破自他疑故名为通应晓八教洞解圆心方除权实一切疑网。
  若欲下裂他也八相起教位在初住乃至成佛即指妙觉即四十二位俱能裂网起十界身故云乃至八部等略如五略生起中已释。
  第五归大处者初文总序旨归。
  来意胶手等者心性如手惑著如胶随文封滞迷于旨归如手有胶触拘斯著呓梦难醒等者梦甚故寝寝故难醒法性如眠无明如梦僻执如寝重故难醒封者闭塞也诸教诸门各执一隅故云齐意局己私情故云齐意竞执等者以大经春池喻譬上各执。
  旨归者下释名也文者教也旨意也归者趣也。
  譬中所趣所向譬文旨也故识教旨达远理则不稽教不滞理。
  譬如下重譬密教言密语者如大经中盐水器马一名四实智臣善知洗时奉水食时奉盐饮时奉器游时奉马大王但云先陀婆来章安云此亦可与四教四门意同故不许偏计又自入下约自行化他分字释义。
  次正释中二初正释三德次寄旨归以辨三德初文总别二解文中从义多作指字义当能指即是旨之能诠名也指示令他归三德旨约自行边唯作旨字初云总相者但总云三未各开三故且云总问如来久证今何故云不久自住答约化仪说非约自行从真起应示同未入化讫归寂表自行终双林所表亦复如是。
  次别释者一一开三还对德故名为别次约不思议者大同总别但直尔作三身等名令知身等不三而三不一而一名不思议显前总别相即相冥次更约事理亦先总次别初意者总约障德不异而异事有新故理无新故。
  又说者下别释三惑以对三德若达下结问三德总别之相言纵横开合等者举例也文列必先身次智后脱故名为纵一一开三故名为横亦名为开三即是一故名为合发心为始究竟为终若约化仪则鹿菀为始双林为终皆应以不思议等故云例皆如是次约旨归者能旨能归即三德教所旨所归即三德理是故更约一重释之。
  旨归三德下会异名也三德既收一切诸法故应须会诸法异名当知下结相即法身说即般若力即解脱三德皆言种种者一一各具一切德用然复各各更互相具。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二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释大章第二释名夫立名不同或有因缘或无因缘涅槃亦尔无有因缘强为立名止观亦尔即此无因名为有因缘为众生故随机立称又依世名立出世名故知众圣立世名字为出世名而作方便立止观名例之可见大意对此名为总别亦曰广略前略后广为解义故前广后略为摄持故今演前略令义易解是故广明亦为四悉因缘不同故更广略初结前生后亦名来意大途结前复以下生后大途等者途道也未委论其蹊径故曰大途挭略也概平也只是粗略出其大纲故大意中自他因果行解略足复以何义名为止观今更开为四门解释前三能诠后一寄所待诠次第绝诠不次会异会于待绝异名初相待者彼此互形曰相彼此相望为待庄子云而人七尺不得名最蝼蚁七尺而得名大今云待者唯有待粗成妙更无待妙成粗今文既依法华大概准彼故有相待绝待之名下去思议不思议等亦复如是今文更无前部可待但立待相以显于绝下去一切皆悉如此三止观者虽开三名名犹通总该括三谛未判浅深至显体中方分优劣诸恶等者语似见思其意仍通所引文证悉皆如是若欲预借显体中文令识别者谓止息见思停心真理真理不当止与不止俗中准说三观亦然故下文云前三成次三后一具前三次停止中云缘心谛理及引仁王通而未别例前可知。
  第三止中云语通意殊者其言似通前之二止意则全别今云对不止以明止上二亦云对不息以明息对不停以明停故云语通上则能所相对体异今乃无明法性体同故得与上其义稍别今别约等者正出第三所言别者二止皆有一智一断从强受名得止观称今唯论谛理理非能所但由具惑与惑相形是故第三不同前二又前二是止当位立名第三非三非止亦与惑对辨假立止名且顺思议须此辨异。
  如经下引证体一无明法性皆非生灭理虽俱非若云法性须云寂灭若云无明须云生灭但寻此名不知别体初观中云利钁等者应作斫字硺者非体大石曰盘粉石曰砂小石曰砾所斫虽别今且从通法华穿凿意亦如之。
  次引瑞应意在达边且置息义第三准说。
  次释绝待者先破横竖次正明绝初文者以横竖破令成横竖令知横竖未名为绝四句法华等故名为横生等浅深故名为竖初横破中前三二皆云照境为正除惑为傍者何耶欲判性过先识傍正虽俱智断得名各别从正堕自从傍堕他云照境者且随语便准义应云依谛为止息惑为傍至下释观方可云照从若非下判堕共性文似双非意实双取故云智断因缘故止双异前二故云双非三不止止判堕无因俱离前二非止离自非不止离他观亦如是可以比知然能诠名不出三教权执近名须除情计。
  四句下斥待可思可说名可思议性执未倾名为结惑结惑是生名结惑生被横法破名可破坏。
  起灭去别约三止三观破也但举中间一止一观中例前后故不别说。
  又竖下次竖破者从前四生名为生生设法之言须约三谛若犹起执初观犹无若破此生即入无生待生得名名生不生待真名俗名不生生待边名中二边俱生名两不生应各具三且立二止故云止息见思停住真谛下可例知故不别说若以四横入初句中若破竖已则横竖俱破。
  皆是下虽横竖不同能计义等故云待对破坏等也问竖已至空假中何以云生结惑答有二义故一者预计俱犹在凡理有结惑二展转生后后皆是前前结惑。
  尚未下别斥揽相待名成绝待已还以待名展转相况故相待中虽得名止若望于绝还成不止故相待三未成绝中初之二止况不止止观亦如是中虽无待由因待生故三谛待俱未名绝。
  何以故下释前斥意遣执不尽释前待中横竖性执言语道等释前相生成可思议业释惑果释生亦可业果二俱是生言不绝者释可破坏。
  今言下方正释绝先明所绝即横竖诸待烦恼只是四句性计由性计故有业有果禀教修观次第证得皆是可思是故须破。
  悉皆下明能绝止观虽云在能绝还是即待故名为止止亦自亡名不可得观准说之。
  止观尚无等者以能以咒所能绝尚无岂别有所。
  故知下结释绝意言皆不可得者皆言别出能绝所绝待对既绝下总结也以绝望待待仍所绝有为及可思等一一对前待中不绝以说于绝颠倒等者横竖四句皆名为相。
  亦是绝有为等者随所绝处得名不同。
  绝待止观等者次辨利他自既证绝能随机说故云亦可得说若尔第一义悉亦是化他所以四章对于四悉问今明绝待何以四章对利他四答自行唯绝化他通四故玄文中开粗四悉成妙四悉今对四章妙四悉也说为止观者如是四章莫非止观。
  此之下结成二空初明性空亦不在下相空既破横竖绝理唯实实体只是二空之体。
  是字下结名。
  亦名下绝待异名。
  故如此下释绝待相有法喻合文相可知。
  世人下斥谬世情说绝绝终不成互待无已名为轮转若得意下既达绝理无复分别缘绝不忌犹名为待是则唯证名真慧开又得意去明绝不可议心行去明绝不可思随智去说绝阶位亦不下翻前谬解等者等取轮回。
  种种下重片真慧举位功能。
  如前下引譬前者进也如进火杖非但进火亦乃自烧非但绝待亦乃自绝故云绝已复绝。
  若尔下释疑疑云若真慧开初心何益。
  今以下释六即言之故无所失。
  三会异者异名皆绝约会绝异名诸经下会止观异名虽通名绝寂照宛然令诸异名无非寂照故诸异名皆云绝等所以者何下释会异意虽皆三德异名人无知者初般若下会观异名解脱下会止异名如虚空下会止观不二异名此即三德也。
  般若是一法下大论赞般若偈文解脱亦尔等大经百句解脱文虚空等亦大经文譬如虚空亦有四名一虚空二无所有三不动四无碍空无形色尚具四名况不思议非止非观问何不但会止观二名何须列二会法身耶答止观必有不二故也。
  当知下结。
  又止观下待既绝矣不移待名而成绝名还约息等以自相会止亦名观即是停止观亦名止即是贯穿不止即是不止止也不观即是不观观也便成圆绝三止三观。
  四通三德中初文明用名之意二重问答意亦可见自他等者常观涅槃自行修也亦令众生化他修也安置诸子化他后也我亦自住自行后也初曰修后名入一部只明自他初后若用下正明相通初以两字共通三德者诸教或有不二等义故须共通以申不二。
  问下释疑疑云何以二法而通于三答唯圆能通不二而二通于二名二而不二通于法身大品下引证既用十八及一百八以证止观当知一空一切空一空一切定一定一切定一定一切空列数从事其理恒同故引大经重证二名义兼三德二十五云一切众生皆悉尽有首楞严定亦名般若亦名金刚三昧亦名师子吼亦名佛性故五名中二定二慧佛性不二。
  复次下各通以止观名互相有故如止有观亦复自有非止非观观亦如是故可止观各自通三共通从名各通从义止观各有三义故也。
  复次下三德通止观问德是所通何以反通能通名耶答非但名召于理亦乃理应于名又名即理故止观通德理即名故德通止观又彼此并三故得并通于中先共次各共谓共三德通各谓一一皆通三止三观若信下引喻劝信。
  而诸经下名偏意圆然唯圆经则可得云名偏意圆三教不尔须玄识之以观部旨若论佛意一切皆然。
  止观亦尔下引于止观以例诸经又通诸三名者若以离合为言亦可诸二四乃至千万三名无量故云一切准金光明观音玄净名疏并以十三为方颂曰道识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槃三宝德今亦依彼略属对之宝性法身实智般若方便解脱三佛性者正因法身了因般若缘因解脱三宝者法即法身佛即般若僧即解脱三道者即苦法身烦恼即般若业即解脱三识者亦有异解今依真谛九识即法身八识即般若六七即解脱三般若者实相即法身观照即般若文字即解脱三身如旨归中三涅槃者性净法身圆净般若方便净解脱。
  问云何下广判三德欲出旧解先引大经问起是彼经中宗极之义又是一家行解旨归故须委简旧人大小各有三师见已方识今家之妙大经云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伊字三点故今凭之以辨法体章安云西方伊字如此方草下字验他所释字义不成涂灰外道谓自在天亦有三身岂有三名能令法正初小乘师云种智已圆者以三十四心断智为圆父母生身为果缚在但是有余故脱未具犹资段食段食非一是故云杂一优谓般若二劣即余二以字一长二短故也。
  次又云下第二师言先得者百劫满次得者谓即三十四心后灭者谓八十入灭故云方具若入下第三师初云若入者既有身在名为法身智识不行名无般若故云无智罗汉在无色等者无色般含至入般已名为罗汉唯心无色似有般若若入无余即名无身灭智即无智孤一解脱故云孤调各属一人名不相关假使三法若在一人谓灭定起有断结智不在无色复名有身定当无余名有解脱故且名并若累在一人前后得之复名为纵此小三师永无伊义。
  次大乘三初云法身是正体者以本有故是故居初余二当得是故居次二中般若必居无累之前故成纵也言此二等者般若解脱弥满亘遍虽修种智及以解脱皆悉分得分得故净未满故秽生世无别绮文故耳经时次第故名为纵次师云无前后者从体具边故名为横义必前后故名为纵后师云俱不殊者俱从本有故不殊据行证得故前后故云隐显法身在缠故隐出缠故显余之二德种子则隐究竟故显三德俱然故并成纵此并不会大经法喻今明下今家正释方顺经旨性三本具名为理藏皆不思议等者皆不可以三一一异言之思之故也身常等者修向理藏至果满时方云身常智圆断具众生本有故云理也言行因者六即之中别在究竟通在五即今为对理别在究竟心非前后故不纵理从因果并一时具而皆互融故非横言相宜者且从行说其实由理能种种者三德并理俱有化用故皆种种息化成隐故第一义。
  次即一下约字义者三点一伊一伊三点更无前后岂更纵横应知大经始终三德(云云)。
  问下料简有二问答初文正判次文开通初问三四俱在涅槃云何同异答意者涅槃不殊三四不别故今会通令识不二复有通别所言通者德皆具四通复二解初身常故二德亦尔余三亦然故名为通复以二德反例法身佛是觉了觉了是智故属般若复能调他故属解脱是故佛字具有二德次引大经者因灭五阴皆具四德若依下复转五阴及四念处别对四德故名为别依圆等者通别各二但约法数未有行相故今更判初观名顿后得名别。
  次开通中初问者如旨归中障之与德俱有发心毕竟所治所得此则三障皆悉至极今将三道四倒以并三障既名异义同应俱至极开谓开柘通近令远答意者为开故先许问云俱可至极次为解释于中重明三障义通故方破尽故云至极。
  从又约下正示三道四倒至极报障分三既至于极各开三道理须至极当土各有三道故也惑既浅深不同业报理合差别约三烦恼各开四倒者即见思有常等四无知有无常等四无明又有常等四也问苦及烦恼既各开三何以不明业亦三耶答业在其间任运合开亦可准知故不论耳问诸倒何以但四非三非五答理本无名对倒立德是故尔耳佛初破邪说无常四次破于小以说常四(云云)。
  次释体相中体不可显故立四章四章之中教相眼智能诠能倒得失辨行约教进否以能显所故复四章初明来意亦名结生初至若向结前二章既知至如前结前大意名字至若向结前释名须识已下生后显体大意通于因果自他故云豁达释名遍该横竖故云旷远旷横广也远竖深也如释名中相待有横有竖绝待横竖不二此约横竖而论不二通德竖远会异横广此约不二以论于二如前与若向亦有小别以小远者为前以稍近者为向须识等者复以体相望于前二前二俱横体相唯竖故云渊玄。
  次开章别释中所诠谛理为体分别不同为相亦云显体者体是所显故也。
  夫理下明四章所依及以生起先能诠教次所诠行次所至理次辨是非若从生起则四章相成解释文旨则当文殊绝问教相与释名何别答彼辨通名今明教别问既云显体那论教行答以能显所如前释名则以所愿能。
  次法华下明用章意释名既用玄文待绝故今依于显实四义经云开佛知见所知所见以为理一教菩萨法即是人一常为一事即是行一为众生说即是教一疏释理一复离为四以能显所亦同今文四智如眼智四门如教相次位如境界观心如得失于中先教相者教家之相故云教相言通别者前名既通以教别之初明有漏界内法也止善所治即煞盗等行善所生即放生等。
  四禅等者准下摄法此据多分若委说者四禅各以一心名止余支名观今通属定故且云止四无量心前三观相第四止相又悲是止相慈是观相喜心具二今通云者非定不克六行观者亦可猒下为止忻上为观今从忻猒通名为观。
  大论下斥夺且以三乘望于有漏名非真知若二乘下以折望体多属止者亦且大分若别论者如十想中前七属观后三属止亦可俱观皆云智慧相应故也具从大判无学后三近于止故八背亦可前三属观后五属止色望无色宜作此判九次第定练八背舍亦可随彼亦据大分且判为止犹有此等故云一往有作四谛慧等者一往虽复从禅判止大经九想在慧圣行既慧为名亦可名观。
  此之下斥拙度也巧拙相形并皆一往得止观名具论各具。
  次明巧度通于次第三止观相故大论中以形三藏名为拙者故衍三教通名为巧是则次与不次俱名为巧。
  初明止中体真之名是可辨异委论空观须辨二空第二止者三乘所证大同小异若二乘下释其不须方便止也止是空动是假空心入假故云常一次第三中云偏行等者行字平呼斥前二止意之所趣曰行意之所依曰用体真观二偏趣于真依真起行方便观二偏趣于俗依俗起行并未观中故并名偏又涅槃住空偏行出假流动名偏用又知俗非俗义通二种赖缘施权二俗俱寂故云寂然此三止名等者谦退之辞。
  次引论证何但望观亦可义立言依观者大小乘经处处双列定慧二名既许三观止可徒然所以璎珞三观义必兼止成论有止观品阿含立教皆云止观次详此下所言同者前乃息惑名息今亦体真为真前则停理为停今亦停心俗理前以法性非止不止今以息于止不止边言于异者前三共一谛今三各一谛前三成次三者次之与后并指今文前指释名故显体中一一皆假释名三故云成次三也如体真止须息见思停心真理知真法性非止不止余二亦然是故后一皆具前三。
  次明三观彼本业经两处明文下卷佛为文殊普贤善财及法慧等七菩萨说三观之义今与所将悉皆修习上卷至初地文即对地前二观立于次第三观人不见之谓为[离-禸+月]臆于中为二先依经列次所言下释释中二先正释次辨同异初文自三即三观也初空观为五初通约诠即能所共论无俗无以知真故须二谛。
  次又会下别以二谛为所诠以证况修知须二谛有法譬合初法意者初修之时尚见二谛既见假见真岂无二谛次譬中云即是障障除名发发即开也云除空显万像必明上如真显下如俗明由真下合真俗俱显岂不具二。
  三又俗下约破用说知须二谛有所破俗即有能破真故须立二。
  次又分别下约情智说须有二谛以依大经须有情等约情说俗约智说真身因不同俗也无非解脱真也若大乘中如般若一法立种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此皆情智真俗意也问既未见真只应随情何得智等答今通遍说何必一人。
  第五料简总有八番初以第二释难今假观前则破俗用真今则破真用俗俱有破用应俱名二谛观耶答意者于理实尔虽俱破用今破真用俗能利他人前破俗用真但能自行故今从胜与平等名次以第三难于第二第二望初胜故别受平等之名第三望二何不从胜第二用偏尚名平等第三用等最名平等何不名耶答意者前二望后俱未平等第二望初第二则等今从中说理胜第二虽不名等假不及中则中名更胜次问双难前二前二俱观亦可俱入何故前真次方入假答中但答初观准知第二二义各别观入各异。
  次问者前问真俗破同今真中难俗真中是真可得称谛俗则非真安亦称谛真中即是界内外真俗谛即是界内外俗内外名同故并云俗答意者真谛是理名理法性俗谛是事名事法性二并法性故俱称谛。
  次问者谛即名实俱涅槃耶答意者谛名既同虽分真俗同名涅槃世出世异。
  次问俱称涅槃涅槃无漏俱无漏耶答意者夫入无漏必先正见同名正见世出世别。
  次问无漏即无生应俱无生答中亦以名同体异为答如大经中牛中无马马中无牛彼此互无亦名无生次问者从假之言为破不破答中开为三十六句如下烦恼境中今初且对文中四句破谓破假入谓入空不破而入即体法无学破入折法无学破不入得禅外道不破不入一切凡夫破与不破亦俱从假亦俱入空即前二句破与不破亦是从假而不入空即后二句。
  次释第二观为二先法次譬初文言异时平等者将初破用对后破用方得平等次今当下有两重譬合初譬入空次显入假凡盲俱不见二乘见真俗从假下合虽见二谛但能用真故云不能分别四种四谛名为种种卉举三草树标二木卉是草之总称根茎枝叶疏中以喻信戒定慧四教皆有信等四法四种道灭名药四种苦集名毒入空之时未能分别名不能用次譬入假亦见二谛名见空色方能分别四四药毒遍四四谛故并云皆所被九界名为益他此譬下合。
  三明中道观为三初正约璎珞经文以释中道次料简三总结初文者彼二观后即云因是三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即入初地今初释方便者有二不同亡照俱得名方便故初言二空空假空空空即是亡即双亡也由前二亡以为方便今入中道任运俱亡。
  又初观下释双照方便由前异时用空用假今入中道任运双照故引经云心若在定等也生灭只是二谛境也。
  次问答料简又二初正问答次引经释初文有二问答初问者引经释妨问意入地名等偏相如何答意者地前偏多不见性者属次第意次难向答偏多故不见性复引大经以难前答慧眼在前尚得分见云何而言二俱不见此引大经佛答师子吼云慧眼见故而不了了此答意者偏教则二俱不见圆教则慧眼能见慧眼之言位在十住以住为慧非谓二乘见空慧眼。
  次引经证又二初明慧眼能见佛眼尚得名为慧眼况十住耶言如斯者指前十住不及世尊如夜等者以十住菩萨无明烦恼未尽故也空中鹅等意亦同之复引法华穿凿等喻以证第三观圆住方见见名见水次二教下结二教二观所不能见二教即藏通故如干土全未见中别如泥者教道杂故由初知中故但云二二行不到者结前约观即二观不见两教二乘通别入空菩萨空行所摄三藏通别出假菩萨假行所摄是故总云二行不到别教后心次第到中故但云二。
  次此三观下与前释名以辨同异准止可知。
  次此依下判结巧度虽有空假俱属权门故此三观用昔教中相待名义以为总诠次第教相以为能显次第三谛以为所显为此义故非圆顿相借义显圆。
  复非通别故下结文。
  位通大小于中又二先判属大。
  次以义下判属次第约未会边故云各别等以次第义随次第相一一条别此总标教相若论下约观智人以释别相教义未融遂使观等亦未融即三权一实三转浅深观因既然智果亦尔故使智亦前后优劣法总人别故通大小通别诸位摄在其中傍兼于小故小非正。
  次圆顿者绝待为能诠三一为所显于中为二初直明圆顿次开显诸名初又四初止次观三明止观同时四例结初又法喻合初法中止为能缘谛为所系故经云系缘一念等次譬中双譬止谛三一不二止谛下合法中与譬合文三一一三上下不同者随语便耳总而言之只是三一不二而已。
  次以观下明观观境互作观发言者亦明即一而三观发同时亦法譬合合止与观文翻倒者亦随语便无别所对譬中云天目者严彼天颜而照大千严譬备德照譬遍见。
  合文三初正合次不权不实等者显妙斥粗不权不实斥前三观权实浅深不优不劣斥前三智优劣前后不并不别斥前字义不大不小斥前三人诸位大小三故中论下引证互融。
  三又如下明止观同时又二先譬止观与体不二次眼喻下合并可见然止观互融故不二谛境名异故不一止观有二用谛境无二能四若见下例结劝晓文旨。
  次何但下开显诸名同一实名于中又二初总次其相下示相于中又三初开显体中次第三止三观教既开已体无复粗次体真下约显体名开释名中相待粗名准例亦应开于方便及息二边准体故。
  三如此下结于中二初总结次第名义次结叹初又四初正结次引经结三虽多下引论结四众名下总结开已无外故云皆圆次相对下结叹待绝结前释名成不思议对体结前次第教相成不思议各有所主故云对体开已无障故云无碍皆摄一切故云无减具足故顿无减故圆次眼智者初释名来意体则等者体实非于眼智因果所言非者非能有所因所立能故以能显所说教尚难况体可示。
  虽叵下还假能显。
  止观下别判止观成眼智眼智取于体理虽无亲疏事行有近远。
  其体下释能显意三止者下正释初释次第近远二因即以止观对谛成于眼智初三止中陀罗尼者圆顿遍摄得总持名今约次第且从出假大论释云是慧性故法眼等者病等三能破障于神通无知不二相见等者虽引彼用义稍别彼以如来天眼对斥小宗佛住不思议能见三土今明出假异凡夫有及二乘无名不二相具能分别净土因果名见净土。
  问下料简初约慧眼一切智问可见答借大经四句问前以因观为智今以因闻为知相既不同何以释彼答名异义同闻观俱是慧性故也问知而非见对二乘竟何以见而非知复对支佛答前据佛世禀教二乘见而非知即无佛世独悟支佛。
  复次下重约信法以对知见问前何以止观为眼因今何以信法为眼智因答闻观思止义类同故。
  次明不次第者如前下开前远由次得下开前近由次眼故下以近例远俱不二也。
  佛眼下释眼智王三昧者证佛眼具五大品证佛智具三。
  问下料简初问中云欲得者或是一人前后或多人各各皆云当学岂名一心答者说虽次第法必一心。
  金刚下次明五眼皆云佛有故在一心只得等者应云佛眼而有四用云何言五答实如所闻今具举五通明体用若作总别只是圆常不思议见而有五别所以者何下释天亲无著非不解释未若龙树最为委悉(云云)故经云下引请观音以证金刚佛能令他发菩提心如生佛子故云父母而独称下明佛眼意此乃寄于废粗而说。
  佛智下释一心三智故智下结得名由境之与谛下明止观不二当知左右与眼目一法二名只如一物在人左右乃令此物左右名生二名之下更无别法今将下立异显体体既不二还借异名显不二体以诸教中多皆以观对境以止对谛谛故今始末皆悉依之用此下结只是以能显所虽即不二依教能显。
  如此下结归师资所传之法诸文虽多不逾本行出自本师故云实非等也虽寄经论以立章门修行次第非开外入为避嫌疑幸依次第。
  三明境界者正是所显前之二门足显所诠钝者不了更此一科不云教相但云眼智者且从亲说。
  夫信行下牒前二章以明来意宜在教相名尚多闻圆妙即是今所显境宜在定慧名宗深观正境与圆妙异名而已更明能家之所故论之。
  经云下正明境意何事说境令远近因识其所趣则晓能趣不广其功。
  若为下境为说由复是逗物随情等本一切莫不托兹妙体初文明闻者迷教今用四譬望经稍别依义不依语何局之耶且体是实可譬有门米抹柔软可譬空门雪有非有譬第三门鹤飞于空而不住空譬第四门是诸等者结过也执能通门不见常乐真乳之色此则还依经意。
  所以常途下明说者迷教初序凡师执教者众如梁昭明序二十三家各执不同在弘明集并是不了赴情二谛若各执者失佛方便失于一理而赴众名婆沙小乘何曾不明第一义谛不空中道等虽服等者说文云未冠而死曰伤今亦如是未证失意曰伤甘露是天家妙药故喻于常由各据名失佛方便。
  经称下明二圣往因亦迷随情出妙胜定(云云)今世下明近代凡师迷于随情铿坚也。
  若识下明识者达教无迷异名俯下接也。
  随情智下释随情智一情一智相对得名故名情智言不得一所论三者圆教观智虽始终俱三若释情智必须约位故真俗属位在相似让中属智位在分真以相似中八信前后而分真俗。
  次释随智者三皆属圣即初住已上当知一切皆有三法是故章安作与夺释虽俱具三二乘尚迷真俗之名况复中耶。
  三谛下叹释三谛从胜而说名曰双非所非即中二而不二第十九经释十事功德初云不与二乘共不可思议闻者惊怪乃至世间所无今文从义云百非四句经文寄地证同于住故与随智其义不殊引法华经唯佛与佛即是果地随智。
  不可下结斥初住法性三谛一谛尚非六根所知况复凡情能测三谛乳之真色是则相似犹无明盲若准法华应约三教明不知人。
  今更下引二释三只是离合得引之初文略示二谛以显三谛三既有三三岂无前约三谛粗点纲纪今明二谛委明相状。
  疑者下释疑疑云佛依二谛既有三番如何三谛亦有三耶。
  今例下释既是开合二即是三若欲别论约中别说今依大论即具三相论问佛何故生兜率答佛常居中等今则分之以对三义论云中天中国中夜中日即随情也论云行中说中即情智也中夜入灭及得中道即随智也又此诸中并皆随他自证宜寂即是随自自他相对即是自他。
  又一一下更约情等以明四悉若无四悉自他何施随情稍广余二则略初文先教次观观教即信法二行初从欢喜乃至发彻须细约三谛以立四悉乃至观心下约观也文略前三故云乃至第一义明三谛相。
  如是下明教观益相言应在等者即是三中随指一二展转互望七益不同谓应在俗不在真真中亦然即是应一也在二不在一准向可见一二各三并具成七并圆初门赴机各别佛说生等者释向不同生即二谛无生谓中此且寄中望二谛说余有两二两一及以具三准例说之若依二谛生即是俗无生即真四谛三生一是无生随得益位名为得度若约四悉亦可以三对第一义为生无生故法华引四悉文一一皆云种种一一悉檀所被多故今约修观且约诸谛经意必在八教四味。
  何故性属等者更重料简中间二悉初问性行俱通善恶何消经性属生善行属对治若通下答性名不改自昔至今今生宿善故属生善行谓为作现作诸恶断现恶故名为对治若通释性虽在往今有冥显现作为显潜伏为冥行虽现恶冥显亦尔消经义便从别舍通是则生冥伏善治彰露恶若已生之善冥伏之恶乃非今文逗物之意。
  如佛未出下约佛化仪以例二悉三乘善根冥伏未现佛助生之名为生善凡夫外道恶行彰露佛对破之名为对治。
  忆想为第一义者更释第一义未见理来无非忆想若遇佛法想皆成慧想居三中想到若正心见自正如此四悉并随情也余二例知。
  是则三四下以此合数责彼谬执劝顺教舍执息争研心观成见谛乃可定说如云除等者三惑障除上显即见中下明见二谛师子吼者大经名决定说也说诸众生皆有佛性。
  私谓下章安私释二谛在圣本示凡夫虽本示凡实未证得语证则夺凡夫无分故云并夺约教则凡夫俱得云并与若云凡夫闻教知俗是则半与半夺。
  二明境智离合者初约谛中先总次别先总序诸经合通四教初三藏二三离合者当教菩萨但二无三初文是俗从后心下真也故始终唯二令烦恼等者论云消烦恼脂肥功德身如王令臣觅无脂肥羊臣以狼怖令其无脂饮以起草令其身肥喻三藏菩萨三祇之内伏烦恼脂肥六度身六度因缘(云云)百劫种相(云云)。
  菩萨但照下释其假立中道之名但从俱照立以中名中名既假智眼非真故云更加也。
  离则下辨离合相或分属弟子或佛自对因则前后但二始终在佛余人所无是故得于三谛之名。
  次三乘下通教此教菩萨利者见中故云真异引大论者智者指通利根菩萨不空只是不但空也三德具足名大涅槃大品下引证如日智之约照中也法华被会非离合意既空异下正明离合但及不但名为空异一切智一切种智所照别故真既含二智亦不一故于真谛离出中道故云则有两谛之殊而今合者且依钝根二乘下开出二乘及钝菩萨于利方有中道之名言净佛土者净名云取于净土皆为益生故云布施等是菩萨净土后成佛时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结缘之时以五种施摄取众生有缘机熟八相之处摄五类生成熟获益未成佛前处处调熟如是皆名净佛国土诸大乘经意皆如是。
  昔庄严下破古庄严云出外开善云不出此由古人不达通教利钝离合故使二家各朋已计故并破云作义不成二家非不各得一途故云片意仍成总失一教大体若得今意出与不出二义俱成古来等者任二所说各谓幽深是非难分古来不判是故相与双美二说名为风流言风流者动息清雅于今乃成举正失措若依今释风流有余。
  次别教者初明有无为俗以异前两合前二教真俗成俗俗者是下释俗谛义既合有无摄彼凡小有此不同称之为俗。
  胜鬘下证二乘人为俗所摄大经亦尔。
  若论下正明开合不同通教约钝无中。
  次明圆教初引大经者尚无一谛岂有二三为众生故以方便说。
  法华亦尔助显开实立二三名但赞佛乘众生没苦论三教并异方便。
  次明下二四开合但横竖异谛体无别问横竖云何答三谛相望有浅深故名为竖苦集灭道二二相望无复浅深故名为横二中一一又无浅深亦名为横问前三容尔圆融如何答为实施权圆亦横竖开权显实俱无横竖又虽非横竖义似横竖如六即位而名为竖诸波罗蜜而得名横。
  今将下约智开合智不自分还须依谛谛体恒三智增减者约机教说以三为准诸经多然今且依之。
  一智者下初对三谛辨智离合从一至四以观三谛以一对三乃至以四对三文相可见请寻文相初虽一智一谛语已含三至三智文将向一智开对三义是故得是离合之相若二智下二智观于二谛智谛虽二义亦含三如云权即一切智道种智观于俗中有无二谛若离权为二对真为中是则俱三三智观三主对易见四智者权实二智因果故四二之与四亦只是三如向所辨言智慧者通则无别别分因果如经中云诸佛智慧此则从通论对因果此则从别识此二义教门意尽今依论文以分因果慧上加道及种智加一切及种者道是因义种谓种别则显因果事类不同果上法遍复加一切又言因中理体等者因时谛理一念具足果满有用故加一切因中道慧理具中道因中道种理具二谛若至果时一切智见中一切种智见于二谛此一切名不同二乘对义别故因中道慧是实道种是权果时一切是实一切种是权言总别者直语道慧及以一切故名为总各加于种种故名别直云道慧道种慧故名为单各加一切故名为复。
  如是下结智照境因果俱三。
  若经中下举例若得前诸智从一至四唯观三谛假使诸经五至无量亦观三谛故云使入。
  次约十一智者余教唯十智大品加如实若十唯藏通十一通别圆及以通利根而言十者世及他心苦集灭道法比尽无生十与十一随数照境合而言之亦照三谛世及他心照俗者且约有漏苦等照真且约通藏如实照中两教如前而谛不开故云不动。
  复次下明俱开者随境设智俱不开者唯一佛乘亦名开权若智去结归显体教辨开合意在显体。
  次约谛智合辨者谛智并论故云合辨四教兼接五段不同一一段中皆先境发智。
  次明智缘谛初三藏中两谛共发者唯佛双照假立中名是故云共通中云真谛共发二眼智者真含中故。
  次接中云开真出中者接得入证方乃中出。
  次问意者何以但别接通不云藏圆答中初明通须别接若初后不闻即属前二初后皆闻即属后二复有通人八地闻中进破无明见中必假通教二观故云别接言别接通者有二义故教邻近故中理别故。
  不以下明不接余教之意不接藏中云不以此果者不断惑因不名接故地住八相不受果名通中九地为因第十地八相为果若被接者亦得八相仍旧望因且受果称故不接余教有四义别一者三藏因拙不可接故二者中续接之故得名接三藏菩萨始终同凡无中续义三者地住真因亦破无明已有八相任运流入何须更接四者不受接名教中无故文中初义即此第一不可接也第二正当通教若接入教但在行向入证在地若接入圆望别可见今文中无若三藏菩萨非不趣后不受接名三祇百劫入别在信圆在五品但名初心不名中续然虽接通二地来者亦同三藏故四念处云别圆用通为前方便即此义也又云不将此果接十地因者被接之义始破一品岂将接别破十品因自望妙觉名因不趣一品之果若接初地一品义齐况复还成以别接别若接地前自用圆果何须却指一品之果言不接十住者尚不接别十地岂更接圆十住比向接别可以意知第四义者只以别理接于通理玄文有圆接别者存教道故今但论观故置不论问接与不接何者为最答始终不二则不接者胜如历任至极则从接者强。
  次明得失者初标自他思议不思议以为得失故知圆人离计复能利他方乃名得。
  若言下出性过相此中性过语势稍别诸文则境智各论今乃境智对辨虽复对辨义仍从单如初文云不相由藉者语似自然乃是自性何者智不由境是自性智竟不由智是自性境为相对说云不相由故智中云智从心生自然照境。
  如物下譬自性也。
  若言下他性境智言相由者语似共生乃是他性智由于境境由于智故云相由譬中相待亦是对说若言境不由境等共性境智语似无因乃是共性既不独由单境单智境智因缘故境故智故名为共亦应立譬云不独由长不独由短名长名短。
  若言下无因性则不由境智故有境智亦如是亦应譬云不由长短长而短意欲斥前所计最劣所以云计有过者以增苦集失道灭故初增集中云四取等者依四句著故云依倚依此自高故有爱恚有爱恚故亦生痴慢具八十八故云一切执成戏论为诤竞本由成兹业转至来世苦果深广故云如海当知下结计成过。
  故龙树下破性辨得伐者倾倒也破亦如计还相对说故云相由若单说者例余准知此中尚破圆计不独破外龙树用此申通佛法及成教观世多不依徒立余计况复龙树无依佛经如大经中佛告须跋一切无自相亦复无他相无自他共相亦无无因相是例甚众故大小教无不用之以为观法。
  今以下今家用之以成二空性破即性空无依即相空空故非边故云常一与中智合名见般若。
  次以是下以句对教对教四句如常所用欲令义遍故复各对总别四句一念具足即是圆人一念四句横竖收束一切诸法但举初后中间可知若第十卷但以君臣对于自他岂非大师于法自在今生生等以对藏等其相如何三藏人云境常生灭岂待于智智亦如是故名为自通教人云由无生智令境无生名他性境智亦如是别教人云由本有理复藉缘修和合方能见本有境故名为共智亦如是若从假说由所化境及悲智心令境成益智亦如是圆教人云不可思议非境非智若照不照境自天然名境不生若观不观智恒本有名智不生既俱不生假名境智文中且立身子净名以证初后若欲比知三乘无说以证通无言菩萨以证别皆云苦集不生者斥前性计但是苦集今观法性四俱叵得若别说者即当教理皆不可说。
  虽不下为他四说。
  虽作下结成二空言如前者具如向来始从若言至心行处灭故金光明者彼经云不可思议智光不可思议智炬不可思议智行不可思议智境经加光炬以叹境智皆是圆义故皆云不思议具如体相中说。
  若破下判不思议权实如是下约教以判显不思议初三藏也即约从别教教皆四则教教对凡方有性计又前二教圣于后同凡全同性计当教化他亦名为得展转相望乃至圆教自他方乃名得别执真缘成四计者佛赴缘说执则成过圆教方云教证实者形斥别教藏通俱权别证方实然别教教道人多迷之是故今文借地论判有二义一者约行地前为教登地为证二者约说为地前人始终俱教亲证名证如云真如为惑所覆十度对地向后观中五地世学等。
  何故下释教证义。
  无思下正明圆人无失成得以明今文显体之相。
  次明摄法者初来意立疑。
  次今则下释先总释应知名略所摄必周。
  何者下释先举喻云如得穴得珠遍治遍具是故二名无法不摄故大经云于一名下说无量义或作一义说无量名大品下既云皆学皆入故知遍摄。
  今更下开章别释一实定慧以为能摄事理等六以为所摄所属于能故云摄法虽辨六义理无分张成论小乘尚以止观遍摄小教况大教耶此中列六全依成论大小虽别能诠名等。
  从事理下略结所摄事即五章理即理也解即是智位通因果复摄于理惑智行教他余自自行化他因果摄尽此之六章文六义二各次不次意唯圆顿。
  一以下别释为二初六义当次及不次后相摄文唯是不次初云理者只是权实约教分四今唯所诠是故但二。
  次摄惑中还约理辨由迷二理通别惑生迷理之本所谓无明故通别惑皆约因缘初迷权中云独头者婆沙云不共无明不与使合论问亦有不共掉等何以不论答无也所受喜乐者乐五教反。
  是十二下束为三道展转互通故名为道大论地论婆娑俱舍其意悉同。
  成论下引证三道问三障三道余二名同苦报二名不同者何答名异义同报上加苦又有报皆苦问障道何别答能蔽名障互通名道并从过患以立名也合十二互通故名为道又与论同论名业道今须三前行等者辨起前后将教所列对行辨之文列次第身口在前意三居后先起意地故云前行文列在后故云后三身口后起故云后行文列在前故云前七中字但是助成其语亦如五阴文列与起亦互粗细四谛因果亦复如是今以成论十业道义以释三道论十不善业道品云前行后三后行前七三是业非道七亦业亦道今文初二句及第四句与论文同义亦不别但第三句论意以能行为业所行为道故以意三是能非所故云是业非道今意乃以能通为道故云能通今文前七复有二义是所行故亦同论意故云是业复是道二是能通通至后世复名为道三道义成因缘理具牵连等者阿含中佛责不看病比丘云汝为何事而出家耶为畏王等为舍牵连三世系续故名牵连十二轮者展转不穷。
  若迷实理下次释界外对亦立相应独头名同意别须对界外诸使明之等觉犹有二种无明故引宝性证界外二种三种意生等者准楞伽云佛告大慧譬如意去速疾无碍故名意生又云意忆生故名为意生三别名者经云三昧乐意三四五地心寂不动二觉法自性即八地中普入佛刹故以法为自性三种类俱生了佛证法经约通教及别接通今文诸处皆云在前三教者以义通教故既云八地觉法自性当知三昧通至七地即入空位故云三昧八地入假故云普入佛刹种类入中故云了佛证法依今家判但以修中为了未必已证若接入别在住行向经兼始终故并云地即通十地今谓作意生故显非证道故今家判与经意同言五种者经唯有三今义开五三昧开出三藏二乘觉法开出别教十行亦可为七即两教二乘各开二种故云凡有多种。
  三种意因移者变易土中因移果易及通菩萨等者等取别教十住尘沙虽不等者释疑疑云界外润生但由无明何须先断尘沙惑耶释云障化道故化道未行无由耶理是故先断尘沙为枝无明为本探说后位故云皆去故知假观正摄等者三中初人断彼尘沙是人必能进断无明故云摄也若别论者无明始终中观所摄若别圆等者约相摄故故兼圆人此中正意明三意生后之二人别惑之名义兼无明故云被伏若单尘沙界内已断何须论伏故于界外但更修观破彼无明故云三道从断位说故云初地既但云地故知意生且论权位不尔岂圆六根更入别地二十智者玄文智妙且列谓三藏七通教五别圆各四亦为三观所摄者四教各有断伏之位辨观不同不出三观对位判之亦应可见然有通别通则藏通通为空摄别假圆中别论如前。
  次摄行者不出正助毗婆舍那等者引大经证今以定助慧者具举须助是故引之其实定慧俱是正也事慈等观方乃是助四教皆以前前助于后后自他悉然言俗理者恒沙三昧言俗事者神通等也中观中云摩诃衍者具如大品广乘品中须辨通别以应今文十二因缘即佛性者从三道说具如三法中说从复次下广明法教四意止者只是念处心止四境名为意止三十七品如十乘中四谛中三有为者苦集有为有漏道是有为无漏故此三谛并名有为十六行者诸论广明应略知名苦下四行无常苦空无我集下四行集因缘生灭下四行尽灭妙离道四行者道正迹乘婆沙云见苦时亦见余三文不说者有余之义三谛亦然。
  十八不共至下助道中明今文但对九法余九法无应云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止摄欲精进念慧解脱解脱知见无减观摄三三昧在第七末明六度如随自意及助道中九大禅如法界次第中百八三昧楞严为首委如大论十八空如下第五卷十喻偈曰幻炎月空响城梦影像化五百陀罗尼闻持为首名在大品大论。
  次摄一切位者初来意中欲辨有位先明无者圣心本寂逗物机异自非绝位安能判之又真无俗有双美故也故楞伽佛语心品云第一义中无复次位经文无位唯此一文上下诸文咸明次位而多明通别少说藏圆经文具有四教文相(云云)。
  大乘下明有次位良以下和会有无兼防执见故云何嫌初明三藏七贤即七方便七圣者信行法行信解见得身证时脱不时脱二十七贤圣者初果向三谓信行法行无相行及初果为四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于此第三开为十一谓中生行不行乐定乐慧转现信解见得身证并前七是为学人十八开无学为九谓退护住思死不退慧解脱俱解脱不坏法俱舍小别大略可知。
  通教位者既无四门论部位别故但依经列共十地次别地位者楞伽初地为佛所加百界作佛华严亦然今家多用璎珞地位定故不得意成三十心等者施设教道意在见实犹居地前名不得意或纯假观者一者且辨失意之位二者教法只在地前初地即入初住故也。
  圆位中开示悟入且证因位等觉或在十地中明开合四句判圆位次具如玄文十四般若者问仁王但有十四忍名今何故云十四般若答忍因智果忍伏智断今经从断说问下料简者为不晓者更重立疑执前楞伽及诸大乘明空荡相何须明位而云止观摄于次位答中还以如前所引大乘意答。
  虽说下牒前良以已下诸文汝避有入无意偏文局便同外道邪见等也。
  中论下引论以斥执无位人位即因果若执无位何殊外人拨无因果。
  无何等下重征执者无何因果见既未证但破生灭尚不下况尚无三藏况有后三此斥下结意斥执于无位之人即同外道都无因果若斥下一往与之汝若以大破小应须有后三番汝既大小俱无焉得不同诸外。
  如我下正出今家破用之式但以智破惑名之为如汝所破但以惑破智谓之为破不同外道推与谁耶问下引论偈一一位中及以料简皆云破三道者何耶答前初明理理全是惑乃至智位三道即是此等所破故须明之。
  点此等者此引中论序文言一语者即是破也以大破小为治内以小破邪为治外序云百论破外以闲耶斯文袪内之留滞今文通用彼序两意以成一家破立之式准教大旨复应以圆破偏今但下还前来二谛释义二谛是有无有无皆有教。
  次引中论者论有四句且以三句对于三观观理浅深故生诸位此中不以初句对次位者即指因缘但是所观故今并从能破立位言为如佛者以佛地边有菩萨地故又如接者至此地时亦能八相八相如佛故云如也。
  六摄教者但有指撝分判皆名为教是故通摄邪正偏圆僧佉等者一切外道所尊有三谓迦毗罗等具如第十卷中此即其一。
  九十五道者此指别耶准九十六道经于中一道是正即佛道也故大论云九十六道中正者唯佛于九十五中二名似正谓阿毗昙道修多罗道五行六甲白虎通委释其名(云云)阴阳者太玄经云营大功明万物者曰阳幽无形不可测者曰阴俗之所计一切世间莫非阴阳故此世法流于世间本为济世世人计之反入邪道八卦者震兑离坎乾坤艮巽一卦六爻爻谓适时之变也(云云)五经者白虎通云孔子见周道陵迟自卫之鲁以定五经而行其道礼记经释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诤精微易教也恭俭谦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今时谓礼乐尚书诗易春秋有云传礼各三等(云云)此今略知不须广释云何下明出世教二论不同初如第一卷辨次空经中具含七教无秘密者如前料简观心下至如来等即藏等四。
  又观心下顿。
  若观心下渐法华会归故非八数涅槃约人皆知佛性故四句皆即若准大经华严初顿今逐语便且别明之渐中仍更存于四味故以三藏为乳加共般若为酪虽无别部取方等中一会一时单共者是方等般若皆云即者约能摄说次明法华涅槃者显能摄同用二部次不定中云若观因缘又观因缘即是佛性者此有二意一现在习圆成不定人无知圆理或且观生法重观见性二者发习发习又观即是习发故也故云煞人空假中三准此说之。
  略摄下以略例广。
  复次下明心摄意文具二意即是能诠所化不同言所化者破心微尘出一切法约佛先得即是能化。
  上六下第二互摄问如前已足何须更明答前虽似具未互相收故更明之故今文云次第可解言直以者一文尚遍况六互摄如一金中具一切法今只此六何足可收然虽互收应知理惑唯理具五若余四门即事理两具惑则有二义一具观惑及以智体体是惑故惑既如是余五亦然细思作之说不可尽。
  次偏圆中初来意者如前所摄六重两摄一一相摄及以互摄故云无法不收收法既多故须分别所摄相状大小即是略标初二两门共不共明用三四两门半满同大小故不别明故圆顿实三一向不共偏渐权三有共不共藏通是共别是不共权实虽与前四门同须将权实以简前四小半一向权大满有权实圆顿一向实偏渐一向权思与不思更简前五可见故此五章文五义三半满同大小渐顿同偏圆权实判向四意唯在于开。
  夫至理下说章意无说而说具有自行化他二谛等意具如前说。
  以小下明意言须识所以者岂以方便名同而令大小理同一况复大中仍须简择是故方便种种不同。
  小者下正释初是小乘观相。
  如释论下示邪显正初二句立次二句释责。
  次折下破言方分者无尘而已有必对方方即有分即有十分次破其更折极微若尘可尽则诸尘悉尽如何和合而得成身故尽不可若一不尽尘则是常若一尘是常诸尘悉常若是常者身应不坏故非正折折心亦尔折至刹那尽与不尽过亦如前故知心色非断非常。
  论文下示正折相折非正宗故云仍明亦先色次心但观无常不观尽等无明等始从无明至中阴时我与父母无明和合生于色身正必有依并由心造心色无常安计不尽等如是推时尚见法性何但无常即三道本坏。
  折名下得名之由我佛法中本无折名折名乃由对耶立正何但折法功能佛法如甘露见著如多服失理如早夭于外生计如铁锁于内生计如金锁计由内心故名为自既与外同故成无因。
  故大论下明用破意破能计著本不破教。
  凡有下依门修观即须具十若不涉十则乘坏驴车次明大者初示观法大人下引人教验。
  例如下引例凡用例义有逆有顺此中乃是反以小例若小中有大犹名小故大中有小仍名大。
  所言下对辨法体两重法譬先折次体折中云三藏名假等者揽阴成生之假阴实既横计实须折入空。
  今大乘下次体生阴俱有二空是故皆假此中虽以镜像譬衍小乘亦谓像是实有故故婆沙云镜像是有法眼识所得故毗昙人计像别有一具四大种起言婆沙师譬者即正量部异师所计似于衍门故毗昙师不受此义引佛在一方木上者佛从耆山入王舍城中道见之坐上说法木可为通所博今文从义而云金土二义同故端[疊*毛]亦从因缘有故与[疊*毛]木义同此十八空义通三教(云云)。
  复次释情理不同且从巧拙以情理判大乘去释随理对彼三藏即不即异得事理名即义复深以空含故分于见性不见性别言寻幻等者寻幻得师如见通理寻师得法如见别理梦喻亦尔眠梦眠心三法不同。
  若尔下合与喻而不相应但云寻幻得无明寻无明见佛性不云寻幻得真寻真见佛性耶答真即无明若寻无明即是寻真见佛性也。
  次明体门修观应云三四从总但四此观下判诸门生著悉用幻破故知大也。
  若得下斥夺十二门著尚须幻破终不下斥庄尚不识小能之与所若著若破况复大耶是故永别然世讲者随于名相滥禅者或于正理欲将逍遥齐于正理岂可同年王瞀夜云逍遥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法既不齐人亦可判且置法法报以应比之优降天殊是非永隔南山有十喻九箴用形耶说具如甄正辨正笑道心镜破耶二教牟子等文广明异相古今辨异非是一途犹有不肖之辈尚云有何彼此萤日等者圆门生著尚须三藏有门破之况复庄老而滥佛耶山毫相绝者彼齐物论云秋毫不小泰山不大今弃彼均齐借用相施自言道真等者迦叶睹佛大神变已仍为矫言云不如我。
  次明半满者名在大经今非判一期一往辨法暂且用之九对十二以分半满。
  世传下多师所计总云世传涅槃是满乍可纵容法华华严如何并半流支所判复非通方般若去满何以不简二乘半耶。
  今明下今意云既符大小准彼可知以半满替大小约五时委悉明之。
  次偏圆者亦对前二以辨通局兼以譬显于义自明。
  言通别者通论以小为偏于理未失但偏义稍远与小不同故须更辨言半月者彼方为言于此乃是半中之半亦可月形半故名为半月上弦初八九下弦二十二三以由前月大小别故故使两弦奢促不同故今以弦譬小半时节定故从朔至望余阙一日并譬于偏以偏义长故云始自等也弓蛾并类初后月形故智偏半二义不等。
  小半下合引大经者未闻常来皆名偏故。
  四渐顿者由前得后故云由赖浅至深故云藉由为中故先修二观故云由深足极二名有通有别通则俱通初后别则极后足初初心修观万法具足或尽德满至后方极此亦下同异亦云大小可以意得。
  今更下料简亦是广释初约四句下约七教正明开权至权实章其义方显初三四句中前之二教据设教意而得渐名非禀教者别教但知顿理而已行必经时故成方便方便之言兼于二义藉地前故闻但中故。
  复次下以观等四约于教证验其权实所以圆教四法咸实言唯此等者约人则对斥二乘约理则对斥二谛教行二种比说可知言入室等者慈室解脱忍衣法身空座般若观于三德故云行实。
  次前两下约教等四以简权实则三法及教因通果塞故前二教在因则四法俱有禀于权教行于权行以入因位成于因人在果乃有成佛之教无实行人来证此果何以故下释出无意以灰身故何处更有行证及人假使至于三十四心亦非佛果别教有无似同前二但至初地任运入圆故不同前贬为灰断初地尚尔后位准知言后果者应云妙觉初地尚无何况妙觉初地似果故用况之果反成因故果无人。
  复次下约开会简别言不知者不知圆融故也言虽非即者非谓所行开仍非即判昔所行今开方顿依本习入故云各乘称本所习故云适愿开其所习故云决了言别理者通别之别。
  故涅槃下引例助释大经不隔功由法华故亦得名开渐显顿若别接之言兼二意一弹斥洮汰正当别接位隐在权说未彰灼二者至法华会名会为接此是摄引非关交际是故二义前异后同。
  复次四种下约不定者初渐顿四句义当八教中二次两重四法义当渐中开四是故更约不定简之无密同前不必并待等者前三菩萨随处入故。
  所以下譬譬昔闻了因今随处得入此五味譬泛云味变非谓法华名第五味此是昔教今非不定。
  众生下合言奢促者理教行证迭论奢促约行时近远判之如支佛者例理发也。
  理发下引同若佛未出若闻华严总名不定总得名乳此于华严四法判五味发闻教如乳观行如酪相似如二苏增道如醍醐相似发证故云相似证发问增道是定何名不定答增道是定超故不定若三教教行证位发圆不定博地名教凡位名行圣位名证言贤圣者即贤家之圣方便是贤岂更从贤。
  复有下通释不定名同义异故非煞人如本期无漏暖是有漏非其志故亦得名为不求自发三惑全在故云全不若修中道去约修中说亦非煞人粗惑前除号为无漏无明未破故非煞人。
  复次四种下约渐等料简先立四因名二为渐四果为圆渐圆名同故更简之。
  从圆圆下二句互简故知三教之果非圆家果三教之因非圆家因亦应更云渐圆非圆圆渐渐非圆渐法华疏者指玄文耳。
  然渐渐下简开可否前三教佛不须开故故云不可更成佛也。
  例下例余四章可否亦尔然大小半满复须分别如云大家之小或指衍中二教或指衍中二乘大大或指三教果或指圆因果小大者或三藏菩萨或三藏佛果半满意同若欲开通准此说之观心往推等者佛依心说师顺佛心心与法合不违法相。
  次引四教四教俱有圆渐之文第六捡文未见恐文误三十二经如文但第九文如牛新生经文在后今移在前顺次第故第八文证不定者恐误文在二十七但经列五味以五道合之今以五时合者只是于五道身而经五味亦不相违。
  今约下列上下文皆应作此料简引证虽可例今应如前文料简大小异偏圆也。
  五权实者本是如来功能故曰权谋不同藏通有谋之权故引法华证是体内暂等用者与今意同故借之也问意者何意用权答意者以顺机故五味判者不约五味无以显法华部实。
  今更下开前四悉展转说之似未永废但似判耳故更料简开四俱实。
  又四种下以教望理理实教权教虽有实从说并权等是等者难教中权实俱名强说可以权实更互不耶。
  以有下答约说则权实不滥望理则理实说权。
  又此下更判。
  何故下释教即理故俱不可说。
  此非权等下示同虽复双非终无异辙向以下重示只是开权无得别求若异下遮有别所观能观应异能所不可别之。
  对权下释无别所以破权说实故须双明欲俱废教故须双非对破与痴教意俱显故双非理是所开理故云无二无别说异故不合理同故不散。
  双非下一止观结。
  观故下异名。
  此非下总结一切俱理理无定计犹属等者恐更计双非故结云亦是问玄中先开后废此何先废后开答彼消莲华先开为便此但约法先废为便又彼约开于部教开已方乃名废此约展转论废废前仍似未开故更废后明开开前未开之废又亦可废约于待故且前明。
  问为实下因简接义总有五问以一问字冠下五句一问为权实二问非四数三问但接通四问被接位五问入何位。
  答中二重先教次谛先约教中答初问者凡云被接岂尽入证。
  四教下答第二问若将别接但用其终诸教下答第三问者从教乃圆接通别从理则且从邻近若从实论理只是一。
  若齐教下答第四问八地方接此约下根九地下答第五问从下根来多至初地中上入者此则不定又下根人若案位入但在地前若进入者方入初地言九地伏十地破者仍本立名称九十地入别圆已但云地位。
  若就下约谛答阙答四数非正显理故且阙之第一者空中合论空权中实。
  破见下答第四即八地也问何须至八答示真同中故须真极证已方示见断粗通若尔中上云何答且从教观故异于下是故诸教多附于下闻已下答第五问但云别位不示名者一以入者不定二者别名据在十地如别语圆位以初住当之。
  三藏菩萨下答第三问伏惑如前说二乘待会故不论接问玄文法华唯会今何以接答今处处论会论修观边且借接名暂用无妨况接在菩萨与会不殊玄文简之为辨今昔接义通今会名隔昔从意义论二名互通于理何爽况开明之处处无妨。
  问三权下简理教权实二番初番可见次番问兼初问通别仍名为权次问三藏初后不知即与涅槃胜鬘相违二经皆有文云知答中先明初意别虽闻实教道仍权通别者问教终是权。
  若言下答第二问先牒难。
  大经下通于中先通大经汝所引经作此难者今为通之初明不知言自力者无圣力加尚不得在弹斥洮汰况蒙记耶。
  次举譬不知。
  罗汉下合不知故引法华证知因他又云下结前自不知兼举大况小。
  次经称下正申经意经非知大但齐知已理经作此说者举昔斥今不闻小常小尚不具况未闻大能趣道耶故准法华尔前无分灭后小证尚伫四依若决了时小名复没故经称知但在真谛故须引昔言见法身非常住也。
  又律仪下次申两文归戒之难见空上名道但无表况但事律仪。
  故华严下证非常住若得常住何不名佛。
  若不下结成既具禁戒常名不局。
  又举下例先引经。
  欲名下例。
  故三藏下结答所释不违大经次通胜鬘汝引胜鬘作此难者须分二初初标远初故云莫不结缘王子且指示迹故云远寻。
  若取下指近初业若古下重释远初闻小亦以大常为本若全未闻大小都无谁论禁戒具不具耶覆相论之云闻小常具小禁戒开显论之皆由根本怖畏等者如舍利弗发大心已不能达于乞眼之境便生小志故惧大道难成不如且取小果出大论(云云)法才王子者说璎珞时八万人退谓净眼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七住为恶知识退乃至千劫起大邪见及涅槃者二十六经师子吼白佛佛性若常何故有退佛答意者岂以退故令道无常。
  譬如下譬意者小乘牙茎枝叶等用皆由昔发菩提心地。
  小乘下合言不成羯磨者即指未曾发菩提心者私谓曾发心者必指初为地全未发大者准佛化意当尚摄微善曾发于小何所隔耶故知应是抑挫之言又准佛化无不皆从大乘系种不轻尚以佛性强毒岂容单以小为化初故初自正若作等者四念处初不违于小久远之初不乖于大。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三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释二十五方便先通次别通即通辨别正指今文初通明渐顿二种初云顿者法别事通通后别故故善巧等二十五法无非善巧言善巧者所谓回向今此顿人初缘顿修一切诸行行成解发得入初住功由善巧次引论证以种智导使一毫善出过二乘极果论问菩萨云何少施等答道在心不在事菩萨或贫不在多施多求恼物非佛所听故二十五法为圆方便莫不由智。
  又方便下重释和合取果名为方便故号克果之因名为和合取果大品下引证和合。
  若依下明渐方便问四中有圆那同名渐此第四圆即是于顿从三教来故得渐名又次第辨四且通名渐。
  次明今文二十五法于向所列圆教近远方便之前更明远近以为五品作方便故在名字即故云假名十种者即十境也若观若发入品非遥故名为近二十五事去真犹遥故名为远问境是所观何名方便答只初观之尚未证得即名方便况复九境并未有正故名方便前三教人于后二境当分皆正今所不论。
  横竖下明境功能横竖具如互发中明初列次生起以初住为所在譬文并譬五科次第陶作瓦宇也作瓦之师故云也若从所造应作匋字瓦器也初譬五缘息余下譬诃欲虽息下譬弃盖身虽下譬五事上缘下譬五法止观下合并举譬帖之。
  世间下结劝世法尚然况出世道。
  约事为观等者托二十五事以生圆解调粗等者若人法相对则二十五法以为能调三业粗散以为所调若理事合论即二十五法皆为所调因生理解解为能调二十五法以为能调复有别通者二十五法一一皆为调粗捡散别者前三调粗后二捡散。
  引证中五法只是五科知有所冯大论问云何方便答却五事除五法行五法具缘出禅经如文所引调五事虽是人立行之要故故今皆取此五科也文五义二即事理也理谓所期随期何法等。
  次依章解释初明五缘中大小两乘以戒为本是故先明内禁虽具必资衣食进修定慧须藉空闲处虽无他假绝缘务四缘虽具开导由师文五义五意唯在一各有所期本文唯顿又四章者义唯有二即专精忏净事理二戒皆具斯二事二可见理二如何谓理性三名为本净达事即理名为忏净。
  初列戒名具在大品念戒文中大经数同义同列名稍异华严数等入中全无初不缺者义兼性制引论释性因此对辨客旧三学先明旧戒有无性即旧也不待佛制性是善恶故名为性为十客戒而作根本十中初三戒也。
  次一定也下六慧也初引论性戒论有二文或八或十并是性戒八谓酒防意地即是十中后三与十离合异耳。
  佛不下旧定八禅者四禅四空旧医等者大经医譬乳譬邪常。
  常途下破古唯客戒慧不立客定故以戒慧并之。
  今用下释客三学初戒中先列次所发不同初三归者还以三藏三宝而为所归故以三十四心断结为佛生灭四谛为法学无学果为僧唯婆沙俱舍不无少别(云云)五戒者四虽皆性制已皆加一个制罪二百五十者制教满已不增不减根本总有十受不同及论律诸各有差降今依十诵兼用婆沙师义故有一二与律不同故俱舍中婆沙师立十受云第八受者第五律师谓边地人少五中须有一人持律。
  中国十僧者十诵名羯磨亦同僧祇俱舍云十众善来者佛命善来当于语下犹如五岁知法比丘自誓者迦叶云归依世界一切罗汉见谛者见未曾见果戒俱得。
  八敬者世尊不许女人出家尔时爱道遂自剃发阿难为请佛以敬遨百骂举受忏请安恣遣信者端正女人佛开遣信信回滕命由兹得戒论议者七岁沙弥答佛阴义智喻二十佛许受戒自然者托自智力亦须佛境而为增上三归者度五人已三宝具足佛自秉归亦令比丘处处秉之。
  言羯磨者律部非宗不应广述问今明衍门何须少捡答涅槃扶律出家义同故出家菩萨六和十利与声闻同六度四弘殊于小行梵网八万七众咸资岂容佛乘而令毁戒故以乘戒四句诠量。
  性戒下料简三学无作有无性戒不受故无无作客戒受得即有无作是故持则功等虚空破乃随对一支一境举持劝受加罪遮违况犯已法除复本清净。
  如伐草下遮性同异犯二悔已二遮俱除害畜仍有性罪未灭若尔用是悔为免违制已持心相续果位广偿为利物因岂同存违先沉三趣偿者复也边罪者性罪也及曾受五十具足等戒盗人盗五淫趣重境忘称过人犯已重受名佛海边。
  此罪等者释边遮意尚障五人况具足耶此准方等陀罗尼经及虚空藏多论亦然南山凭之殊深有所据相部对内无教可依幸有悔法何惜通行法眼未开且须准教无作无教无表名异。
  小乘下更约小辨无作不同诸教共立色等三聚心无尽等者即以心性而为戒体云第三聚且依经部亦以色为戒体大乘虽心还依名起若先小后大依初受时转为大根若先受大后方出家更受律仪以厕缁伍但发出家身口防非无作戒体不复发也若先小后大大小俱依小初为次若先大后小随其大小二初不同理虽若是方土不同但应观时进退有范定道无作委在论文(云云)。
  故经下亦引律仪为定道本。
  二明持相先事次理事中文十义七意在正行言义七者前四各一后六为三亦可义二四六别故前四直尔约事后六约事明理。
  先释不缺即四重也。
  若若毁下以犯显持言失比丘法者既犯重已无任僧用大经如断多树不破者犯已犯堪生善僧数不穿者虽不破缺犹如有穿。
  若有下以犯显持不离者即是事定。
  虽持下以犯显持。
  用中道慧亦名开权中慧融之使一止一作无非法界故云大乘戒又迦罗尼此土云学别虽第五通在诸篇以慧开之成摩诃衍当知戒无大小由受者心期中理遍开方名持相涅槃五支者彼圣行中先列自行五支后出愿他十戒一一自行皆愿众生行禁等十。
  束前下判位既约事释以辨一心若对凡圣大小位别不杂云凡夫入定能持得者且据有宗若准余部余心亦得智赞自在行向持者准此十住持随道无著十信唯持律仪随定具足云非六度等所能持者一往且以大根简之别人有分故且存之理非别人行向能具。
  向判下约理观持文十义二意在正行义二者境四观六然前文后六岂无理观但事未融观相未现故今更约一心中明只十戒内心境相即自显玄妙也世人蔑事而尚深理者谬矣今意尚观持戒之心即是法性方名持相。
  次观善恶下观持心即空次引金刚释。
  故知下略申经意。
  今云下释非法即以破见名为皆空虽破我人犹见假无实法是有名之为法无等三句名为非法四仍名见是故须检检已即无六十二见故云防止当知我等摄六十二无著云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续前寿者趣后经意既远所执亦通然能计情但六十二智赞中云知心非心法亦非法者此亦仍顺般若近意心即能计假名之心法谓所计五阴之法乃至四句皆破入空故云知非又知空是非空故不滞非心非法从空出假只是出此心法空假故云种智立心立法对病设药故云拔出随如是定者结随定名无不具足结具足名一一观中皆先释次以止观结。
  故梵网下证理观持亦名止观故知第一义光寂照不二防止善顺之相孝顺者事亲之道宜恒畜在心故能善顺颜色今亦如是观难思理恒照居怀孝止三或顺观三谛如是尚不与别出假观同岂与庶民等孝同耶本师及我皆诵者佛已证戒体禀教义绝无说而说故为诵十住广说者毗婆沙此云广说论云得二空观名上尸罗即约理论持也净名等者是二比丘疑犯淫煞二波罗夷不敢问佛来白波离波离令其依篇聚忏遂为大士约理呵之如是是名善解奉律今亦以此名上尸罗悔已无复持犯之相岂可屡犯名善解耶。
  复次下约五异名以成观相四分唯四古释但三即尸罗毗尼木叉十八法中毗尼与律二名不并今且从名加八十诵托兹成观观亦为三所言律者不取律吕但以如世律令陶虞始造萧何以为九章分轻重故观心亦尔或智各有轻重之相如上菩提等者感应发心结成三种止观文中粗细乃至巧拙等并是铨量人有四者果报则南州为下下值佛则南州为上上大论云南州尚胜诸天约值佛故上品多种者六欲及日月星以为九品。
  私咨云下重释以面受故故云私咨若直云私多在灭后初文问也向之三观相对为三三又各三空假各三皆约发真入中三品有真似者何耶故入中三五品下六根中初住上此问且据大分而说空假三品亦非全发真具如向列入空以三藏菩萨而为下也。
  答中即大师答也即有二意初云三道未合者空假两三对三教故人既不一教不皆真于理无失一人入中即约六即义兼次第。
  又亦得下以此中道人教兼论亦可横对别接等三三人相望故亦是横岂止等者不同律文轻重不同约报即有烧煮等别三谛相即三观互融一尘一心皆遍法界十诵中呼地狱为煮烧覆障八热十六通名煮烧八寒黑等通为覆障。
  若事下比决是则于事劝更加观未闻有观而忽于事。
  三明犯相者譬中即以罗刹同为爱见作譬皆损篇聚故云来乞爱罗刹下广合文九义二意在明持各约五篇定及三义义二有三即爱见理事持犯持犯是能判理事是犯境爱见是犯因言显持者犯亦成持况复本净若从理说本净虽持犹名为犯见理净已方名复本今先合爱经中五段全乞四重半即十三手许偷兰文云乞重方便者从因为言指许二提微尘吉罗今全依之为篇阙于提舍又剩偷兰为聚不开第五亦无提舍依立名在大叵测故文殊问经但列五夷三兰二提一吉是故不可全同三藏若破事是犯律仪即于十中犯前三戒分之为五及以爱见五中夷残各先犯次持兰提吉三但列犯相余持略无夷中言汝宁等者宁害阴身戒囊叵得乃至应云毒蛇口等残犯中云摩触等者因果对罪具如律文持相中云下意等者僧中行白名为下意别住名摈三十五事及本日等名之为治。
  吉罗下举况劝持微尘不足损于浮囊而惜惠于罗刹者此为没海远因故也合喻可知。
  贪攀下定共虽未证真欲违于定故亦名犯。
  深著下即空持也无随道等有因未破是故名为为有造业假中例知。
  深等下犯理。
  次喻见者初文辨异因财色一切皆然故云触人无始与俱名已生恶未入无漏后必起见名未生恶逆知防过故须列之故云此见虽未起等一得少禅二无师友适得根本即起念著吉罗也而起过患重罪也。
  佛在下引事金容瞩目梵音盈耳犹尚误计况灭后耶故大虚空等者彼经题称虚空孕经文列六重第三云初行菩萨见他众生作如是言勿行菩萨戒律精进及诵经典作三业恶即得清净名第二重罪。
  云何下正明犯相先事次理事中亦先列五犯食啖人狗譬破世间出世因果此从所食优劣为譬破正见等者起见故破正见应引大经文无者略犯前三聚名为破戒犯下四聚名破威仪四邪五邪名破正命邪法活命名为邪命四邪者方邪维邪仰邪下邪五邪者一现奇二赞已三占相四现威五说所得一一皆云为利益故。
  谓诸下重明过相从初乃至永没例前吉罗乃至而死当知下结破僻计近尚等者近即见心远谓谛理。
  既以下例前贪攀乃至破威仪。
  坚执下例前贪五欲故破于理戒人天涅槃如获得须例也何不等者偈引有七十余行于中何不引终不破戒独引贪欲是道文耶况复不测经之深旨(云云)。
  复次下合前持犯共立此门前但明于十持十犯今于十中四戒六乘互成四句二俱属前今明交互文四义二意在俱持戒二者所谓乘戒。
  若通下先判通别通名为戒如前所说俱名为乘如五乘故欲分四句故须从别事理无瑕者俱指前十圆人亦有一生登地故云可获南岳云一生望入铜轮华严利钝根者别圆人也。
  次句者等不俱急应如涅槃乍恶道身而得闻法闻法乃至死有期人天必退入三恶从极重说故云皆啖五篇并破身口咸亏宿种仍存能专理戒以根利故或当得道是故强于乘缓戒急第三句中云振丹者此约佛在世也若流此土乃知而不见恐字误应云震旦琳法师以东方震准婆沙云脂那此则二字俱是梵音但轻重耳。
  三亿者大论云三亿眼见三亿耳闻三亿不见不闻佛在舍卫二十五年尚有不见况著乐诸天及生难处者北州恶及长寿天佛前佛后并异处不闻世智根利容同处不闻。
  譬如下释伏疑云既不值佛何须此戒故引譬云冀逢恩赦恩赦者即值佛闻法人天无乘义如被系恐在人天复不修乘故复斥云若不修乘永不值佛。
  行者下捡验此是权来引实者有值佛之理故大权引之。
  若细下教判因果昔曾修者故得成因历五味益故故云果也。
  四明忏净中初征起若犯下答律教自明。
  若事中下因爱犯重不但改观能灭深疣须依三昧托事附理及观相治。
  次明十心是忏方法次理见僻未至重境但转观即正僻既未彰于他故但低头自责见若重等者既因犯重不独改观能办道事言观心者事必托理若无理者重障不消故普贤观等明必须观方等云等者因忏戒复故云还生南山亦立无生悔法但引唯识小乘之人及二菩萨全不相应。
  若人下明久远者不出过现若运十心至于无明何罪不灭世无识者谓心无生新造诸恶谬之甚矣忏悔者修一善心能破百千种恶忏悔只是修三业善文有二十义分三二意有远近言三二者一逆顺二爱见三事理逆顺是功能爱见是犯因事理是所显言远近者近在复净远期正行顺即从细至粗从微至著故也逆则从粗至细反彼迷故顺但一门逆方分二鲁扈等者无惭不顺之貌。
  是为下总结及来意。
  次逆流中先爱次见孱现也由无信钩使至重境譬如狂象不可控制今以惭愧钩钩无惭心象是故大经有二白法所谓惭愧千载乃是随俗之言应云万劫不复年事等者寄于年事而为语端风刀者人将终时必为散风所解如野干者如野干入城不意遇明诈死望脱及失耳尾恐失头故透身绝走今亦如之如何输柯王为兄王阿育以事逼之令悟无常许七日活日日报言若干日应死何暇余恩发露者大经云智者有二一性不作罪二发露向人若[雨/復]瑕玼名无惭愧玉之外病为瑕玉之内病为玼覆内外恶名无惭愧根露等者如伐树得根竭流得源根源即是作罪心也迦叶等者佛随机宜贵在罪灭若私若众无定恒科小乘亦有许不露者况其余等者除方等外他皆不定如僧常行等并不向人阴隐等者他既不知自又不露至死何疑若决果等者他既一发已后无使再遭果敢也如初犯等者譬无再犯发心等者直尔悔罪何必发心小乘僧别翻罪不遍小无悔夷由阙大志修功补过者宿过必遍补宜称之故运三业补彼众过非移等者非遍三业之山安填遍过之海胜鬘等者使现法不坠名为守护集法药无厌名为称受押恶友者恶友坏人菩提根故大经云如恶象等唯坏臭身恶知识者能坏法身达贪嗔痴至求我叵得者既从无住起我乃至贪嗔今还却推以至无住寂静门者由观心故通至寂静是故诸心为寂静门经又云能示寂静名寂静门因心见静义如指示出宝箧经(云云)涅槃云等者经云有四善法为涅槃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缘者无有是处。
  次忏见者以见下指前顺流向运下简异爱心爱心但附事从爱生罪罪属钝使故云钝使非谓悔已钝使已灭若忏生重者亦须合行故云应须事助补药如推量事助如也豆亦从粗至细如郁头等者大论云得非想定有五神通日日飞入王宫中食因女人触失通求车婆沙云飞狸身者广五十由旬两翅相去各五十由旬煞害众生无得免者须跋得非想定者先得此定涅槃会中为佛所责归心受道得阿罗汉今文且引未得道前长爪亦为佛责得第四果高著者此等于彼众中高出者也著字陟据反学业高满故也。
  尚不逮等者斥余劣者是人下明未有十二缘灭犹有无明乃至老死故云岂有若谓下反斥其人但有无明无无明灭身边等例已列戒见余三可见何者起见依色领纳于色取见像貌赞喜败嗔了别于见是名身见所执之见非断即常以见为正五见具故具八十八是名集谛招苦即苦。
  尚非下况斥。
  若能如是至破不信者昔诸见造业由迷理顺生今识见达理见根本坏则所依皆坏若别论者识三藏见诸见自息今欲遍知为圆方便广辨浅深故云遍破诸教不信且约等者托事论理去事唯理故云且约取无功用位名天贤作意位名人亦合列于三藏贤今且成衍三谛义是故且略之然约理说破见迷理故须翻破迷三谛或若说果报等者大品信毁品云若毁般若者即毁诸佛乃至罪过五逆乃至若信佛语吐热血死若不信者更受重苦翻破等者准例亦作理观义者昔依见坏理不畏三途今尚畏于小无为沉三教恶道况地狱等三今且从于谤理堕苦以八正道等者无作八正方破三或有无边故等有即漏业罪即业招苦果乃至非漏非无漏招于界外二土之罪故昔迷业遍今发心亦遍故能翻破遍法界恶。
  三谛至宝炬者大集云三十七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尊贵名宝遍照称炬摄一切法名陀罗尼修如此法何过不补设令等者纵舍有入无不修道品不出生死今知等者尚知双非况有无耶言有无者但略语耳。
  今知下修拆法也。
  又体下尚破通别何况三藏是为等者纵字平呼即自浅阶深也渐修渐破故云补纵昔因见遍造故名为横今修渐深以至圆极名非动非不动非修非不修是无作也若具作者应以一动对四修四动对一修则成两个一十六句今且别说故别对也守护正法者昔毁理护见今毁见申理若不忘身存理安表护法之志护法志弱不坏深见故以父母护子为喻念佛者昔内服诸见外加恶师故顺三毒背三谛理今内念三谛谛复是佛故能翻破亲押恶友问理岂名佛答大品云不来不去即是佛观罪性空者初序计实不了性空心或本寂故云寂静。
  今观下性空。
  一空下释性空恐是断空故故重释也。
  运此下结第二健儿者大经云一者性不作恶二者作已能悔此生虽未起无始恒具无非第二。
  是名下双结悔法若成三谛理显一切诸行无不具足得入初住方名开发。
  若得此下结成眼智又能下结成止观故知下结成无意持戒下结前列名及以持相即为正修远方便也。
  恳恻下结前犯相及以忏净事理二行能灭深愆与本不犯并可为缘故云俱也。
  次衣食中初来意中言及道者形命若立道法方存故云及也。
  于二缘中衣疏食亲故引证云如来食已等此虽等者大经云菩萨摩诃萨虽受饮食不为肤体唯为正法遮丑等者大经云所受衣服不为严身为遮羞耻今云饰者非莹饰也。
  衣有三者一往且三复有天须菩提面王比丘及许畜重等今且一例并三故也仍合百一畜长共为下根雪山为上文在大经(云云)。
  十二头陀等者论律不同律有随坐不作余食及一抟食论中则无论有节量中后不饮及次第乞律中则无律云纳衣论云粪扫律但云乞论云常乞余七悉同今文依论略出名字委知往捡一兰若极近三里二常乞食极远一由旬三粪扫衣离忧恼故四一坐食舍劳妨故五节量食除烦闷故六中后不饮无食求故七冢间者易悟无常故八树下坐思齐圣故九露地坐减少著故十常坐者最胜行故十一次第乞等愍物故十二三衣顺少欲故今文以十二中粪扫三衣合为中土言粪扫与三衣既分二行则唯一纳或唯三衣今畜长者或云一纳或云三衣同纳良由暗教自树迷情猗此自高翻成下坠今此为中上则不及披鹿皮衣下则高于百一畜长如何畜长复谓三衣下根者此土多寒根性又薄大圣一许三品通开若畜百一记忆而已有云加法(云云)。
  观行衣者大经中三修中虽服袈裟心犹未染大乘法服故知染深妙理所表方成舍二觉者新名寻伺俱舍云寻伺心粗细今亦如是生死觉粗空乱观细蚊细虻粗二边皆然极三谛理方名深达合中以万德严中非世割截三衣观者文中二重三觉者见思等三三观三谛如衣覆身。
  又起下别约三谛各立能治所治能严所严百一观者三谛之上各有助也何但正行不动助亦无非寂灭以合行故故使尔也上根唯约一理中根义开通别下根复对助道者皆是共成一意而已。
  次食中三准衣说之头陀中放牧等者三里外者使童竖牧声不闻往处世滥行之一夜三度远放木[木*屈]不闻堕处名绝木声如盐官忍师释头陀云头谓头主陀谓汰谬何可言分卫者此云乞食七佛等者具如前说凡居兰若必须乞食垦植耕种舂砻碓硙不受坏生贮宿残煮畜八不净事涉四邪污染冥阳非兰若行近代所立弥隔圣言男女往来招讥坏行傥依佛教利益不轻十住乞食有十利益(云云)乃至下根等者故知住处不冥太远。
  观行食者亦三不同事食但养色身报命理食乃资法身慧命故平等大慧虚空法身藉兹而立所引大经亦斥三修文也。
  次头陀中义立次第观耳问应云圆顿方称所表何故引次第及以支林答共成一意。
  第三处者雪山如衣中若头陀中处则有四问中下二处并有兰若二义不分答名同别相谓空迥处及以僧蓝并可通用俱闲静故十住中居兰若有十利住阿兰若若怖畏者应作是念业守者虽行险道大海战阵安隐无患又念佛故一切无怖论文具五十法方居兰若。
  观心处者七方便如前一毫之善未趣菩提名为绝迹与法界等故云不动离喧如前不生七方便因不起七方便果又于圆无著名不生起大品等者经云无方便菩萨离旷野百由旬外禽兽鬼神罗刹住处过百千万岁不知菩萨远离之法发菩提心而作受著佛所不许真远离者不见离相聚落者男女所居实不等者山林对中上密室对下更以理斥事故云实不。
  次息缘务者今虽简随自意约对诸经非不须也故随自意中依经方法缘务亦息。
  吊庆等者吊凶庆吉俯下仰上低屈升申造往聘迎说文云造就也聘问也。
  况复下举况一吊一庆已损高踪终日追寻何道之有更结等者说文云敦劝也三州者孝传中三人乱代合为父子而填何有征五郡者昔五郡人结为兄弟义事野母以招富贵今出家之人弃所事亲而反事四海为子息如三州五郡者如到裳也。
  三伎能者伎字应从女即女艺也医方等者筮者决也泥素克木填彩苗墨弹棋六书六书者谓指事像形形声会意转住假借咒咀禁术岂居兰居而更为之美角折皮文[利-禾+皮]膏明煎铎声毁铎者摇之令鸣以宣命。
  而当下经云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必招枯折腐败肉也妓能如臭肉招集如来蝇及增肉臭如妨道。
  岂不下双合二譬摧折合树林污辱合臭肉摧折自行污辱三宝损枝叶曰摧坏贞质为折。
  问答胜劣等者不克也又问不称答答不称问皆名为负如迦毗梨因恶口业从地狱出堕大鱼身况修三昧而不制之外学者小乘则许为调外道一时习外大乘初心一向且制诸业虽有力等者借大乘论业文助成理观伎术者术道艺也理以神通为道艺未得圣果等者通为佛法之妓能不许预学如息妓能佛因调达得通造逆故制凡夫不许学通如阿含云若现通者有多过患言障般若者种智自具何不预习中观瓦砾者亦是大经春池中意乃至不应等者斥也未得无生习者损道僧自镜有俗学无裨录如婆你尼自造声明死后却从弟子边学而不成就从人得人尚尔况入恶道复隔多世。
  第五善知识中云因缘者付法藏云得至涅槃由善知识又是得道全因缘也先事次理初事中云外护者自己身心望他为内同行者己他互同更相策发教授者宣传圣言训诲于己通云知识者法华疏云闻名为知见形为识今此必须二义兼具。
  若深下正释简随自意者方法少故可自营理道俗俱通故云不简谁能尽善劝勿见过未堪违顺劝勿触恼及以称叹言帆举者如船得帆所进过常藉少精勤过实称叹因修破坏岂不由兹虽本无心坏器难保外防魔事内杜娇矜三昧法船实可防护令赞少善者乃常人耳为除己嫉长彼善根如母等者母虽慈养子必策虎虽猛卫子必宽故应将护勿举勿恼旧行道等者若未亲行暗于可否一向混俗宁晓开遮又何但令外护护已修三昧者须将护外护增一云当恭敬檀越如孝顺父母以能成我三学故也应三业精勤使施福无量。
  二同行中随自意等者安乐行一向不须随自意依经亦要切磋硺磨者尔雅云金镂木克骨切象磋玉硺石磨六者皆治器之貌也今亦如是互相匠成同心等者二人相假失一俱丧如渡大海帆柂相须互相敬重等者能相尊敬道法可成大论佛告阿难共住相视当如世尊。
  三教授者三中最难亲能成彼三昧行故若行解不均尚无自进初文示相。
  于诸下简示又行解具者德自在彼能导我者但在于解是故文中且举能转人心者十境非道十乘是道通塞者若二十五法为通不谙为塞十境互发十乘增减皆须善明复能善巧导达人心方可为他教授知识示教利喜者指授曰示教诏为教令益为利劝悦名喜。
  观心知识者初引经经问谁是善知识者具以此三为答法性能令契菩提故六度助显法性理故三乘教他行六度六论问小乘道异云何为善知识答或先曾求大亦能说大若准下文唯取内秘外现者耳。
  今各下开对初人中三外护者可知。
  次同行者报身功德为缨珞丈六相好为垢衣生灭道品为粪器示同见思为和光本为益彼名利物何者引出宅已一期引导讫至得记始终共同利岂过此。
  三教授者人正当之不劳别解次法性中三可知。
  此则下结示先结数次示法门处言示数者三既各三并前初三故成十二前三次三者于初事三及人中三并是事故法理二三义立三名故皆在理初引大品彼开为九失于本位故无所论三谛可知。
  次示处者既义对三义如华严中普贤文殊等中道知识也亦可为圆三谛知识余皆俗收但彼中无二乘知识若次第行在十住中以彼顿部斥为魔故故声闻等没而不彰。
  此等下简判既三谛俱云是善知识及引华严则应唯有别圆二义罗汉之人岂知识耶是故简云依华严经仍斥为魔权实难测复存于权是故更以别教况释别教尚尔况复藏通若半与半夺悉例二乘世善教者尚发人心况无学圣顿同天主抑扬在佛不可一向谷贼之譬良可信矣故大品云小乘之人信方等者如法而说可为知识如热病人而叹热药何所妨耶又引大品唯至化城尚得名半何所嫌耶所言半者且据半教断或未半由旬似过借喻之言未可全取三昧菩提心等者简善知识魔余之二魔准例可见圆教三种方免于魔。
  第二诃欲者文五义五意唯在一五义又二所谓事理今先事次理絷者绊也。
  五中皆约依正生欲贪色者论云如贪果上树树到不下眸者眼珠也睐者傍视也翠者色也说文云碧色也[日*吉]者白光也难陀为欲持戒者难陀欲重不肯出家佛引至天语云欲偶天女须持天戒为生天故持出家戒(云云)故且从初因缘以说国王耽荒等者即是频婆娑罗王以欲色故身入怨国淫女房中亦如优填王以欲色故截仙手足耽者久乐荒者纵乐也宗尊也庙貌也尊貌之堂也社谓后土土者吐也有所生故祀以为神又云土地广不可尽敬故封之为社稷谓五谷总名即五谷之神也故天子所居左宗庙右社稷。
  此间下引此为例赫赫盛也褒似者本是龙种现于夏庭夏后收之至幽王时于后宫见纳之为妃因之败国。
  声欲者声相不停积聚生著娇媚等者如婆沙中五百仙人闻舍脂娇声皆失神通丝竹等者古乐有八土曰埙(喧音)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丑木反)古作乐者改邪志全正性移风易俗今之乐者并郑卫之声增狂逸坏正性故云声欲故仙闻歌声狂醉失定在指为环在臂为钏铃佩等并取饰女身者因而生欲。
  香欲者茀茷也香繁貌氛氲祥香也芬芳杂香也酷列香盛也都毓软美香也依正有此并不应著人皆谓著香少过今则不然开结使门杜真正路百年持戒因兹而失大论有沙弥闻和上食香因随和上入龙宫中见龙女等发愿为龙现身即获又如著华池香池神责味欲者珍宝非谷而食曰肴津润也腻等脂膏之类以著味故洋铜灌口如著酪沙弥为酪中虫触欲者生使之本系缚之缘何以故诸欲各于一根有分唯触遍于四根之上生著处多是故难舍若堕地狱亦遍身故大论云劫拨仙人因女人触步行出宫。
  此五过者大品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之所恼乱犹求不已如狗咬骨当知是人畜生无别龄者年也。
  观心者初文通举能生三谛无常常是二第一义是中何不观谛而生胜解但著欲染一何误哉。
  故大论下明欲生诸见则利钝具足。
  今观下观心也先次第观中空分析体此空岂与庄老同耶庄子云虽此五生害害于五根老子唯知为五所害不知去害之方。
  假观中云犹名受入色空者斥向空观不了色假但知受空。
  深诃下出理诃意修圆之须以圆诃圆即意也人不见此用是文为。
  第三弃盖者文义同前释名举譬引证并可见婆沙云前三各立谓贪嗔疑后二共立谓睡眠掉悔何故尔耶前三独能办后二共方成今文疑在后者前四遍有故也双只之义还依论文。
  前诃下辨异前诃对尘发识即五意识今诃意地所缘第六识也由前对尘不呵欲心至今入禅覆所习定故名为盖前从顺情唯得名欲今缘违顺故增三毒树等者文似同前义意少别令有盖必弃如有毒必剪。
  贪欲盖起下次辨弃相使者九结八十八使能至结使名结使门结使即门名使门三世九恼者文通列三世成九问过未岂恼答恼虽过未境实现在恐与时值则生于恼但离于嗔境无所恼眠名增心数法者此中总说睡眠之法令心数增论约法相云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通三性故不问通心及善恶心但有心所皆须增一睡眠法故大论总有八偈诃睡大经心所。人毒眠等(云云)。
  掉悔盖者掉动也掉之为法为破法破出家心摄尚不住况复散乱大论云汝已剃头著袈裟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著戏论法故放逸纵恣失法利论云悔有二种一掉后生二者怀怖今亦具二初文初意次若人下第二意论云若有二悔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不以悔心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如宝积经文殊害佛缘(云云)疑中云犹豫者不决之总名疑虽有过然须思择若于自身决不应疑师法二疑须晓其时若未入三昧来恐杂耶法善思择之师法已正三疑永舍。
  次明弃法亦先事次理先事者行者下设治法若贪下正明用治不净治贪是实观具如第七治嗔者如第九治睡中云如宝山等者若喜睡者纵而不调宝山咸至皆空手归杖鞠等者禅杖堂中行之祗律云以竹为杖长八肘裹两头令下坐行之不得柱胁以柱其前三摇不觉左边柱之鞠者以毛鞠著其头上睡便落地易策发故律中云以鞠掷之贝者吹之出声以惊睡者皇者佛法唯许解睡观皇一切时制或以水洗面等婆沙云顶安禅镇行禅鞠多师有多治睡法随其机宜治疑中云雪山从鬼请偈者即大经雪山童子从罗刹请于半偈天帝拜畜为师者出未曾有经帝释从于野干请法天衣为座诸天供给等大论不以囊臭而弃其金若见师过其心自坏失法胜利故空声告萨陀波仑勿见师过犹如皮囊盛好宝物不以皮臭而弃其宝万川者水会而为川川大而自穿普超等者彼经因授阇王记已告舍利弗人人相见莫相详相独有如来能评相人大众皆喜而记斯言佛法如海等者孔丘之言尚以信为本佛法深理无信宁入诸声闻云信得入者若不方等而生信心安至法华得授记莂和伽利者第一本云有老比丘初出家从沙弥求法为之所弄以信心故得至四果鞠多教弟子上树者有族姓出家以爱身故不能得道鞠多化为大树树下有坑令上放身至地不见树及深坑得第四果狐疑者狐是兽也亦名野干此兽为鬼所乘时人谓为精魅覆器者无信故不受诸法如云缘(云云)。
  问下料简答中先出多解有云既有门户诠次不以无知能到故是障也始自欲界终至非想故云诠次次问者先问起令知五盖长远之由次广开出长远之相阿毗昙下斥偏近惑既覆相而说故亦未云盖通等觉上弃下但示近相唯是欲界钝使。
  利使下明利使盖指随自意中耶空者是由此利使却生五盖如前五欲中六十二见皆名为欲此利钝盖即观境也。
  次诃弃下入空破利且结初果从初果下复因此果出利钝使之盖相也即后三果之所破也例初果说。
  复次下出假盖相即依空起言五种盐者大论云六师不听食五种盐未知西方如此土五盐以不谓颗绿赤白邛只此五种亦有无学不能辨之睡以不了为相。
  依中起盖中云大树等树宿众鸟而独于一鸟枝为之折泽神问故云是我怨菩萨不喜二乘之心如不宿怨鸟大论云等者证地地中皆有无明大品经文出处多故故论问起地持云第九等者论文以等觉当第九渐渐名离见故至佛地五盖方尽。
  复次下一心弃盖先斥次第地摄下明论师计处圆释下引佛化仪以证圆教圆不被凡岂居此土故云何不以法性身为法性菩萨说之。
  若得下结圆在凡大品下明欲具诸法当知欲是法界。
  释趣下释出经意先略次广释初文者只是三谛故云趣等略即唯示不思议相以难见故从今更下重引思议示圆谛相上下诸文皆先以次第显后不次唯此一文后方次第显前不次但在通理文亦何恒故大论云于禅得实相则知五盖空无所有。
  次广明中欲为法界者指初欲心已具诸法故云欲是一切法之根本言一切法者始终因果也初诫歇热者蕴积欲想内热于心初一行之似如稍歇因兹续起无时暂停渐数乃至餐食不忘或偷或劫等者隐匿不与取名偷即是私通人法所护对面不与取名劫是即强夺所护之境逼谓于他有护无护情不愿者贸谓于非护境财求者如是等者非上诸类但是形交者是若得此境等者夫以下荐上名供以卑资尊为养弃三宝圣田唯尚秽欲供给彼所须故云供养第一本云本须供给语不及今岂非再定反尊欲境过于胜田世人尊欲境不施圣田者众适有此有等者才起名适欲业成已名为此有必招来报名为即有烦生死遍酬初因名遍受果次复因兹造煞盗等故须遍受况复由观亦生三谛如上者如上所明利钝是也。
  云何下推欲法空过去欲缘等者落谢名过仍发现缘名为欲缘欲相为因事遂名为所生法也今亦推之令成无生横竖者结向两推横即四句竖谓三世。
  既识下观盖假也对寇等贼也寇多故设阵须广所破既大其功必多欲广功深故是勋本破欲入位名大功勋位具诸法名大富贵欲为种者能生佛故于一念心分别无量故欲能生无量法门欲如薪多粪壤观如火猛花生此约俗谛设故 如此下判位。
  第四调五事者文义同前有二文相所谓开合。
  次正释中先事者眠食各为一调余三合一调初调食中不安身者如第八卷尼干经者经中尼干答严炽王云波斯匿王食啖太过身重懈怠现在未来于身失利窳堕者劳苦多堕曰窳懒不自力如花在穴博物志云人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不至虚俗养生法尚合自劳岂志道过食懈怠非唯失利亦乃损生眠是等者那律精进太过佛为说之。
  三事合调中初调之由何事合调始终合故七日一变者具如阿难问经佛为难陀说入胎相总有三十八七日三事成就方向产门乃至老死三事变灭。
  初入定时下正明调法即入出住三时调之禅门具明调三之相。
  若能下调三事意何故调之各有所期根本乃至修于圆顿故今本意令至三德故云成圣人事故知此三三学之由成常住身息心三。
  始此等去凡三为始修观名胎初住出胎妙觉成就即合调之位也。
  次观一心调者亦为三段初调食中引法华者无中道法食为饿无圆万行为羸疲唯有三或名疮癣。
  次三合调者文有三番一约教二约观文虽标合义必各释义虽各释理实不分初教中云六波罗蜜者调无作六度今满法身故大经师子吼云六波罗蜜满之身大品等者问何故以乐说辨用释六度答以般若为本即是乐说余五又与般若互严故使六度皆成乐说彼经文云乐说辨者亦是般若经云乐说辨卒不卒者经中甚广总而言之只是欲说不欲说也即是进退俱是魔事大品云非利等者利钝名空假中道非此二非难非易者三教菩萨则易两教二乘则难。
  次约观二番中初番中三观共三事各次番三观各三事共初番之中心在初者随便而已如行者结位如即行人未有所获者但勤权智父实慧母令成圣胎。
  第五行法者文义同前不分事理标列可知先牒会次合初反譬譬无五法则所作不成初不肯作譬无乐欲作不殷勤譬无精进不存作法譬无念作不巧便譬无慧作不专一譬无一心则事不成譬不成正行。
  今亦下合五法若无两字冠下五句若无乐欲等合无乐欲若无身心等合无精进若无念想合无念也若无方便合无慧若无一心合无一心止观合上正行不成者备如上等若无五法尚无成况事中阙或五法中若阙若无。
  若能下合有五法亦以若能两字冠下五句若能忻习等合有乐欲若能晓夜等合有精进若能念念等合有念若能善得等合有慧若能一心等合有一心此人下合正行成就。
  次二譬者船游法性之水以至彼岸如鸟等者从初发心游实相空至涅槃果若无五法诸行不成又以初住而为所至无此下举浅况深少事世禅也。
  当知下结意大即衍门三教小即三藏事禅理出世又世出世各有事理故前初文先约渐顿以释方便。
  次约今文圆顿之教于五品前立远方便诸教皆尔但近方便所观各别八境通共二不同思之可见又前四五约事论转今此一科即事论转故直约法相不论事理是故但云为大小事理而作方便随为何修而生乐欲乃至一心。
  释中先释定体方便不同次正释方便先傍引三文初约初禅次约三观施戒忍等者乃至畜生亦知布施或畏他故持戒等(云云)此中云今欲求般若者别约远论如向所说既求初禅五法并为初禅方便若尔般若亦是世智而已引佛说者如瑞应云不得佛终不起等得是三事者精进定慧因果合论十二观者初举为因至上为果初厌为因下去为果。
  若依下简异依此因果等言似不殊于外道然是佛弟子暂修世禅亦为渐次之门故在三观之初决定一心者决求初禅故。
  次约三观中初空观。
  复次下假观。
  复次下中观于中先教次观初教中云七日七夜等者菩萨初求般若之时七日七夜闲林悲泣不知何处求得般若七岁行立者至香城中值昙无竭菩萨入定菩萨入定每皆七岁卖身等者初闻空声知有昙无竭菩萨为求供养以自卖身高声唱令为魔所蔽人无闻者唯有一长者女是能为菩萨办供具者不能蔽之刺血等者于彼知菩萨欲起求水洒地散华为魔蔽水由是更加精进而能刺血一心者不生余想既求不共般若亦得是引证意也。
  次约观者初是欲不杂下进系缘下念修中下慧于二边下一心准例亦应更明一心三观教中已是不共般若何殊一心。
  从此二十五法下结示功用一切者不出有漏及以四教以此五解各各导于二十五法则所为各别故云亦转譬云如曲弄等者正曲之弄名为曲弄正曲之序如调弦也为曲故调如为此五教各别调之细分无量者世禅乃禅禅不同四教又门门各别。
  今用下正明今意功深能为圆顿方便故对十境为近为内大品下证见理之时理无近远虽近远此理必须远近方便虽非内外必假内外故云不以无观得是智慧得是智慧者中观也。
  今且下据未见理前须立方便然不可定执下破执若以解导事及观境界不失观意则俱成方便若失此意则内外俱非。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四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第一观阴下第八依章解释自为十文初阴入境又二初明阴境次明十乘初又略四初略释三科次明三科开合三引二论以明同异四正示境相初又二先列数次阴者下释名初附小宗示知境处次释名中但以因果两释摄诸解尽婆沙以略[卄/積]总等而释阴名以轮门等而释入名以分别等而释界名。
  婆沙下明离合与俱舍同俱舍云愚根乐三故说阴界处三今文云迷迷即愚也言少分者阴中名略则无少分入界则有法处法界各含色心故今且从入界准可知法含色心即二少分合之为法意但是心余十唯色言二少分者如法入中有四类法谓无表色心所法不相应行及三无为不相应行非色非心即第三聚同在法入。
  数人下第三二论不同又二初引次释疑初又二初正引二论次释次第初文者先约心王似用成论故先明之故成论前后有部同时。
  若就下判次第前后言不得隔王者王必前后不合居中故云不隔。
  若论下释疑释云既约言说非行次第。
  四又分别下正示境相又三初略列诸阴由心次略示境相难思三正示心为所观之境初又二初通列诸阴次引大小教证初文者入界名宽故但从阴后例界入以识入识界为初何往不得但彼识多含故且从阴故依经论皆从心造见爱唯迷故云秽污但是从果变化即功巧五善根者念处及燸等五停治障故且未论五亲方便是故云也虽列正念法意在华严华严种种义通十故。
  次世间下示境难思又三初举况夺其不知次纵其知小三破执显大初又四初稍九阴及华严心造非凡能知人间目嘱尚叵穷尽况复十界凡识宁知故今且以报阴比决令识下文不思议境次凡眼下举不见譬以譬不知肉眼世智凡眼三惑全在名之为翳尚暗真谛之近况见中道之远三弥生下合譬况失界内偏真名一隅界外圆中名边表四如渴鹿下重譬不知之人。
  次纵令下纵其知小三故大集下破执显大又二初引佛世不知之人为破佛世尚自住小各执执有门七方便名常见说异能断执成论观空名断见说一能断次况佛下举佛灭后不知之人为况 三引龙树大权破执。
  然界内下第三正示心为所观之境又四初重明正境为诸法之由次佛告下先引小经阿含次引大论为证三若欲下举譬世出世阴如条如病一念识心如根如穴如华他治病汤不过一两种灸不过一两穴四今当下克示境体略二从阴如去丈就尺略四从识如去尺就寸又若探取下不思议境说者一念十界三科如丈一界五阴如尺唯一识心如寸达一具已度入一切则尺无非寸丈无非尺(观境竟)次观心非下示能观十法又二初正明十观次举三喻劝修(在第七卷末)初又二初明端坐观阴入次历缘对境初又二初法说次总喻大车初又六初列十法次生起三举譬四称叹五广解六结示。
  初文者观法无十逗根故十虽复随根唯妙心境文十义十根三意二分近远故近谓初住远即极果又次位远极果下三非全观法为成观故相从云也。
  既自下生起。
  三举譬又二先譬次合初又二先胜堂次善尽初文者毗首是天家巧匠帝释由修罗战胜因造此堂故号得胜又千界第一故名最胜不能委消下文自合次善尽者如张顾之徒得笔墨之妙此十观下合以此一合双合二喻最后亦同结二人今先对二譬次消合文先胜堂者横竖等合不疏不密等初则下合巍巍等意圆下合非拙匠等若合后譬横竖等合往墎逼真微妙等合图写等初则下合生气等非诵文合填彩人次释合文言横竖者通别二意即十法中境穷实相名竖包十法界名横发心上求名竖下化众生名横安心彻理名竖六十四番名横若得此意下文准知若总十法位位相望为横一一至极名竖遍摄诸法名收束理幽为微绝待为妙不滥名精次比名巧初则以圆为真指三为伪中则第七为助余皆为正后则第九安忍第十离爱若观若说无所缺少名为意圆安布收摄名为法巧遍摄名该收入名括以该故周以括故备依此说行则四教十六门五时八教同归一心尚非偏教教主所知况暗证者规圆矩方法有准则简真伪境初有则也正助相添中有则也安忍无著后有则也若至初住名萨云若。
  盖如来下第四称叹今依彼妙一乘故还以法华文叹迹乃大通为积劫道场为妙悟本即以本行为积劫本成为妙悟本迹虽殊不遗斯二身子等者寂场机生更施方便三昧调熟灵山始开点示四一演五佛章法譬因缘在兹十法故十境十法皆譬大车是故结曰正在兹乎世犹不知是法华三昧此则如说修行亦何谢于持读但有相无相俱为方便善取其意无令自欺。
  一观心下第五广解文自为十初更明境者问初应明观那复说境答前虽指心未示境相恐疑犹有能造所造故更依能观辨所观妙所观妙已能观自成又境为九本故委明之于境又二初标次释释中又二初思议次不思议初又为四初明用思议意次明思议之由三正明思议四总结初明意者文十义十意显不次故云先明等明思议已点示一心故云易解人见注云非今所用外别求者远矣远矣如为实施权意在于实开权显实意在于权乃至待绝悉皆如是乃至旨归思之可见。
  次思议下明思议之由由大小乘皆云心生以教权故故未云具贬云思议三若观下正明思议之相佛法界中皆实相者无非法界亡泯诸法谁善谁恶泯前界内三善三恶谁有谁无泯前三有及二乘无谁度不度泯于四弘能度所度至后虽泯前从渐来始终犹成可思议也取后弃前二法俱失故释名下四段皆然揽解成今不思议观四此之下总浩。
  次不思议文异义异意非次第于中为七初总明理境次明自行境三明化他境四明结略自他事理以成三谛五举譬六明境功能七收前事理自他归乎一心初文又四初引正教次释境总名三明境所摄法四结成理境初文者前文云造即知是具彼功德林广颂其相又心造者不出三意一者约理理即是具二者约事三者变化言约事者不出三世三世又二一者过造现二者现造于现三变化者圣人同凡并由理具方能事现今但观理总摄凡圣。
  次法界下释境总名问法界与法性何别答异名而已云法界者诸法界分一切诸法皆以三谛而为界分为显三谛故须云十故释三字离合成三初约真谛作所依释十数是假空为所依能依于所故十皆空又此下约于俗谛作隔历释是故十法各有界分从又此十下约于中道作真如释十法无非真如实理若读此文十法界三字随义为句初番十字独呼法界字合次十法字合界字独呼后三字俱合依此读文三谛义显三俱无相寄事可分由识三千空中易辨千万翻覆三法凝然能作此知万法融治。
  十法下第三境所摄法又二先明三世间次明十如初又二初正释次结示初又三初明五阴世间次明众生世间三明国土世间初明五阴十法不同又为三初列十种五阴次引论等证于佛界五阴三总结十界以成世间初如文次引证又三初引大论证法次引无量义释疑三重引大经证成佛界释无量义三以十下结如文揽五阴下释众生世间如揽指为拳于中亦三初列次引大论证佛界成众生三大经下证成世间即差别也初引经故大经中依正皆有十时差别正则始自歌逻终至老死依则牙茎终至结果直约下正结成如文十种下释国土世间十界所依不出四土文亦为三初列四土次引仁王证佛居名土九界名阴名生有土不疑故唯证佛佛亦具三土三土下结成世间次此三十下总结示从心问为何教门立三世间答名在大论百八三昧中。
  又十种下释十如故法华云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性等人皆读之人皆暗之故知十如随于十界自成三谛故南岳读之凡有三转初以如为句空也次以相为句假也次以是为句中也常读且依相等为句于中为三先阴次生三土初五阴十如又三先标次列三释释中自二先总次别以总冠别总别皆如初文十如自为十段初相中三法譬合法如文譬中云休否者休喜也否恶也十界相望善恶可知昔孙[利-禾+登]等者引事证相汉末三人俱诣相者相者唯记孙[利-禾+登]不记曹操褰衣示之相者大笑乃知天下应为三分曹公相隐如八界孙[利-禾+登]相显如二界远近皆记者远如鸽雀及法师等近如弥勒及记贤劫亦如楞伽有四种记一未发心二适发心第三密记四无生忍四中三远无生则近。
  如是性中又二先正解次破古初亦三初法如文次譬中云燧人者出火木也此土先有燧人出火故后名物名之为燧观钻境燧助以干草运功如手惑断性显义如火出复能利物名烧一切心亦下合如文。
  次世间下破古为二先总次别别又为三初涅槃下破法华不明佛性次有师下破分十如以为权实性成无常三涅槃下破净名菩提相是无常却列涅槃而成就无常。
  释体如文。
  释力中云烦恼等者且寄四圣力用以释若通论者夫有心者皆十界用六余如文。
  次类解即是别解又二先标次释释中自为四恐烦难见束为四类故名类解初三恶次三善如文。
  三二乘类中云涅槃为相者涅槃者即是无余其法粗者名之为相解脱者即法乐也其法细者名之为性得无余者可表二乘得法乐者性必无改五分为体者只是色心以戒为色余四是心言五分者道俱戒事理定无漏慧二解脱者了脱智也无系为力者以择灭慧离三界系既后有等者未来生阴名为后有后阴生阴名后有田二乘生尽故云不生田是生义大经云一者亦果亦报二者唯果无报。
  四菩萨类中正因为体者问总中云色心为体应须十界皆云色心此中何以正因为体答圆释正因正指色心苦道故也于中又三初正释次辨逆顺十中从便更约因缘六道顺界内二乘逆二乘顺界外佛菩萨逆菩萨类多随其行位以判逆顺言淮知者性相体三总说因缘力是因缘功能作是因缘运用果报是因缘习报故知略即因缘广即十相三若依辨下辨报有无佛有报身具如玄文若大璎珞乃成四句。
  次众生十如例前可知。
  三国土十如者委明四土应辨横竖具如净名释佛国中今且用四以摄十界同居六界余三四界亦可分方便二乘实报菩萨寂光在佛。
  夫一心下第四结成理境恐人迷前故重结之于中又三谓法譬合初言无心而已者显心不无介者才有也但异无心三千三德悉皆具足故大师一代演说唯此止观言及三千故知余虽云观非观正宗故所论皆略故序中云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良有巳也凡诸释义不能取异诸教者良由不语三千故也。
  次例如下譬八相迁物者相谓能迁物即所迁俱舍云此谓生生等于八一有能八即本随二四相故大名本小名随以此八故故成有相言生生者所谓小生生大生余三亦然此八望法不前不后心与三千亦复如是。
  今心下合非识是不思非言是不议此理境竟。
  次问下明修得境又二先问次答初文者此自行境故先问起以成行相于前理性未论性过故今须以四性推捡今此问者且约所起对理本具而为破执其实但离本具性计故下答文离四执已还依本理一念三千又前云理具又云修具故须此捡以成行相。
  次答中二初约四种四句破执以明行相次引证初文二先释次结初又四初横四句又为五初引二论然此破性不同三教今唯理性寄二论者论存教道恐执教妨理故引而破之言无没无明者梨耶恒有故云无始无没无明次若从下示各计之相判属性过计心为自计缘为他三若法性下正破性计成过又二先破地师法性非真缘者还引所计准理破之心性俱非地人僻计法性非心而许心具亦可法性非缘而论具何得不许摄师梨耶次若言下破摄师以他破自法性之外别有梨耶若许梨耶依持即许法性依持若不关者理复不成四又违经下引教示过经即大品教既非四何以各计五更就下寄于梦喻以破性过于中三谓喻合结初又三初定四句次若依下责破三四句下约成无生次心喻下合恐误喻中既以眠心相对合中应云心喻法性眠喻梨耶梦事即喻生一切法纵眠人等者只应改云睡喻梨耶若言睡人亦有不梦时者但取梦时为喻三当知下结推虽叵得梦事不无若为他说还依四句三千一念准此可知何但说尔观亦随宜故观心论中一句各生三十六句(明横破竟)。
  次竖破者前横以梨耶法性相对成计已异藏通彼二无有梨耶名故虽云生等指现心境推两亦者初二计单已被破讫转计两亦故须破之各已不生二不生合云何能生犹如水火自相损坏岂更生法破双非者灭为能生不灭是所既云双非则无能所云何能生。
  亦纵亦横下第三四句恐计横竖异前两单故须更破此则于竖四中一一计横初句计四即前文是灭计四者即云自灭生他灭生等三四及破亦可准知此是以横织竖随计破之若总论者谓横及竖方生诸法破亦准知。
  非纵非横下第四四句单双既破便计双非乃云俱离而生诸法共合尚破俱离岂存。
  次言语下结成修境若不尔者两结如何。
  次大经下引证横竖生生等文已是竖竟若证横者生只是目余三准知三四可识问前理性境及章安问皆云任运何以对缘方成修境答推前具为心为缘恐计成性故为推之以无性计即名空中何所疑耶。
  三当知下明化他境又四初结前生后二明化他相状三明佛意体性相即四明教法大体初又五初约二谛结前生后结前自行生后化他岂有自满而不利物故约多证以成利相第一义谛结前世谛生后故为他说必说四句三千空中次如佛告下结约佛经证结生此是大品德女答佛并是结前佛皆言如是即是生后三约龙树中论以证结生生字生后也四引大经明结生后也四引大经明结生不可说结前有因缘故生后五虽四句下释诸结生四句冥寂释前结慈非怜愍释前生若凡若圣凡有所说四句破已无不利他然此利他不同起教彼在八相此局初心纵通后心仍在习果问何故破乃俱四利他各一答知机设化是故各一自防转计是故至四。
  次或作明化他相状于前四句各具四悉即十六段文相易见且合为四随物十六受益不同一四初世界四者心具即自知识即他水银和金是共自尔只是无因四顺欢喜即成世界云何下为人中四准信即自值佛是他殊自水他即共非内等是无因言先尼者佛法无着若先尼有著小乘亦难况大乘耶论约大乘故以小况。
  二佛旨下第三明佛意体性相即佛意本即劝习者顺于中又二初正明相即次判得失初又三初正明体性二谛相即次约利他二谛相即三总结自他体性相即初言不在等者即第一义次又四句下约利他又二初法说次若为下譬合言若为盲等者譬佛意也依无著说皆契悉檀故云见乳即世谛下结譬三当知下结自他体性相即经论者如前引次天亲下明得失又二初明失言矢石者如箭射石终无此理次若得下明得如文。
  四若随宜下明佛教大体逼物虽用适时之变佛教大体皆因缘生则自他等皆从于共故今复依大体而说于中又二初正说教门大体次明所生法妙初言无明法法性等者如丹是药法来法于金法性无明比之可见自染生他净生自他即从染净和合(云云)故知凡推四句皆推和合故四推已和合宛然次一性下明所生法妙又二初明所生即和合性故云性故云一性虽少等以从缘故缘生即空故云无明等性本无故见此性已妙理存焉次何者下释所生性即无明故多非多无明即性故一非一。
  故名下结化他境。
  若解下第四还依教体结前诸法即是三科三世间等专示妙境三谛之相至此卷后方始例释此中成境且总揽之以成三谛于中又二初结略次示三谛等初一心下历前心造一阴下历前五阴一入下历前十二入一界下历前十八界三科共成阴世间也一众生下历前众生世间及国土世间一相下历前三处十如。
  次若法性下示三谛等示前所历诸阴生士如等是三谛等又为三初结三谛等次会异名三诫劝初又五初三谛次三观三三智四三语五三趣初又二先释次如是下例。
  若一法下结成三观亦二先正释次例初又二先别次一空下总历一切下例如文。
  若因缘下结成三智亦二先别次总总即是例以权实例观亦应先对三法次明总相故云一权等。
  若随情下结成三语亦二先结次例初文者能说名语被物名教复以渐等三教结之随他即渐随自即顿共即不定前大意中于一圆顿示三种相今妙境中收三止观同入圆顿故以此三会三止观及以三语遍历下次例如文。
  若解下结成三趣由渐等教起于三趣对于三教合不可得及趣非趣为一圆顿一切法中开为余二准上三观亦合有例但是文略。
  次此等下会异名妙境不殊得名处别随义名思之可见 三种种下诫劝如文。
  如如下第五举譬妙境总譬前性修他结等文也于中又二初正明三喻次劝信初珠喻者第一义天故云天上理性之实故云胜宝无染自净无外故妙只一刹那故云芥粟满自他果名有功能能满他愿故名为欲体是宝炬故云宝也真宝名琳似宝名琅如正助门不出此理非自他性故非内分从不谋去具利他用非纵故不谋前后非横故不择多少任运故不谋称机故不择虽五味次第而常秘密不定故非纵虽诸教不同而适时增减故非多非少机应不当权实故非粗妙触缘斯现故云称意丰捡益物不穷故云攘攘攘攘福也乃至正报珠亦现之两字去声非本无今有故不添非本有今无故不尽下之二譬语少意同准此可知。
  三毒譬者定有定无非二边相次三梦者法性无明相对以消多少亦应可见翾小飞也梦悟相对消之可知安乐行梦亦何异之次若信下劝信如文。
  此不思议下第六明境功能下九名妙良由兹也。
  说时下第七收摄诸法以入观境一心中具自他修性等。
  次明第二发心初起造趣名之为发非前三教名真一心三谛名正菩提是果境是所行心是能趣慈等所用依教反迷故名为发制心顺法故名为誓期心有在故名为愿问应先发何故以境居前答若无所缘心无所诣亦可先已曾发今令重教于中为六先总标如文次正释三结会境智四简非五总结六观心既深下正文释二先悲次慈先悲从说今此从行初又三初明境次正起誓三结初文二初牒前妙境故云一苦等因果得名故但云苦三千一念故云一切凡一切言皆准此也只法性变作无明故依无明而起于悲。
  次自悲下历境思惟为起誓之由于中又二初明九非心次明二乘心亦寄次第而缘自他初文又二初明苦集次明悲他初又二初三途次人天初又二初明因苦果苦次明誓由初又二先苦因招苦果言昔苦等者昔三途因也转环下昔三恶果也次而今下今世果上复起于因次百千下惊叹为起誓之由。
  次设使下明人天又二初明无道灭如市易等并譬相福唯换三途须臾又易易换由福更增罪累故云翻更苟者取鱼器也相心如鱼如蛾相福如苟如灯感果如入如赴虚构名犹计世智名邪点结厚为逾迷苦深为逾远乏真理水名渴感报增欲名更饮醎反增生死名为更甚即损道也相福如须皮三学如身体相心如系缚受果如入向却随三途如弥坚转痛无明如盲戒善如入受果如枣相心如不固获福如堕洑。
  次把刃下叹无道灭皆趣菩提如操刀得柄若准相心如把刃把火菩萨睹之如履虎尾。
  次自惟下悲他如文斥凡夫及于六度六度如毒凡夫如伪兼于二乘。
  次假令下明二乘心即是一脱二乘因果亦成誓境于中亦二初明无弘誓但有二乘因果次伤他初又二初正明二乘因果苏者死已更生三藏不即故如隘路菩萨如公行二乘如叛出生死烦恼损害涅槃如怨心故便三界皆名为国周遍五道如备历三界无安如辛苦失于大愿名之为绝更发小志名为复苏背大往于生死贫里除粪求智慧钱名佣赁生死为夜涅槃如日小果息处名为草庵未发大心名不肯进拙度破惑名为鄙事。
  次不信下惊叹愍伤之由由背大故方等犹谤故不信不解不行名不识不知别惑故可悲不识别理故可怪。
  次思惟下正自愍伤他思惟是弘誓之始鲠痛是悲愿习成伤之至甚故云鲠痛。
  次即起下正明弘誓又四初依境立誓即约众生起于初誓次约烦恼起于次誓以无缘悲经历今昔故并约事以论悲心缘已发誓须顺理境故下诸誓皆约三谛慈誓亦然。
  次众生下明誓相亦寄次第而明思惟初是空相虽知下假相虽知下中相一一皆历两誓明之誓愿既广苦集亦长。
  三何者下释相斥偏初斥藏次斥通次斥别二观犹有无明所缚故云非脱四今则下显正于中又二初法中道双非故非毒伪次如鸟下举譬又三初譬中飞空不住如即空而假虽不住去譬即假而空次虽空下合三是故下更以斗空帖合三故名下结。
  又识下次明慈誓为二初境次誓初又二初总牒前妙境故云一乐等。
  次我及下别明誓境明无道灭昔虽等者但求人天而不知求无作道灭为究竟乐譬中瓦砾如不识灭营光如不识道。
  次今方下依境发誓又三初立誓境先约道起初誓次约灭起次誓次虽知下明誓相亦寄次而辨不次初文空虽知下假虽知下中中观中法门标初誓佛果标次誓非修等者释初誓非证等释次誓中非修证亦可修证是故发誓自为为他也。
  三是故下斥伪显正应约三教以简毒伪非空见爱等彼未证中通名为毒二乘九非通名为伪二乘及诸教入空俱名为空三教出假并名见爱从初观理故并非之。
  三如此下结会境智初明誓愿与境智相即次慈悲下明智慧与慈悲相即智只是解依境生解依解起誓境是所缘誓是能缘以无缘慈悲缘此智境境名无缘誓名无念用此慈悲故能任运。
  四不同下总简非斥伪。
  是名下第五总结大意准前故指上也单云悲者语随便耳又此四弘更互相资同在一念方名誓相第六观心约一念无作四谛。
  三明安心善以止观安彼法性故名安心于中先标次释释中三初善以下释名上深达下结前生后初结前境深故云渊奥博运下结前誓广故云亘盖亘遍也境非不广誓非不深且从事理释名便故。
  须行下生后境所誓能但是空解今心安境方乃相称安已利他总填初誓安已惑断填次誓也惑断法具填第三誓分分证真填第四誓乃至正助皆名填愿。
  三无明下解释为二先总次别逗利钝故发宿现故惑轻重故宜乐异故总中又二初明止观次显体同初又二先明理境次明止观初又二先法次譬法中唯指法性更不余途次如寒下举譬加于寒眠二缘亦只指于法性家之无明以为结覆一往乃似寒覆在心水之外理论全是心水故应观前无明只是法性名融名觉。
  次今当下略明止观以为总安之相又二先止次观初止又二初明用止次明成相初文先正明止虽颠倒下譬不信下合念法性言稍似于观为成于观系念俱止法性故也次体达明止成相。
  次明观中又二亦初明用观次明成相初文亦二先法次譬劫火如前空藏海慧欲入会时佛前先现是相以表自德兼示利人故令时众唯见空水观法亦尔法性无外。
  介尔下观成又二初明观成次举譬初文结成二空以为成相介尔非妄刹那谓计观者介助也即微细念细念者破名为性空空相叵得名为相空。
  次如前下举于火木亡能亡所以譬二空法界下合亡。
  次只是智下显止观体同寂照同时故云只是令下别安可识故分止观二相况复其体不二令无二名故知此中别而不别下别安中不别而别。
  不动下更重辨相即初明止即是观不动下明观即是止不动智下明二法双用由得法性故二俱安。
  不动下更却覆之上句止安故观安此中观安故止安故金光明云依于法身有大定慧。
  若俱下别安先叙别意于中又二初叙意次正释初又四初重述总安非宜以为征起俱谓止观俱不得安次夫心神下总出不安之相为别安由冥昧是观不安[打-丁+(稯-禾)]利是止不安[打-丁+(稯-禾)]字应作[這-言+坐]疾也汩为笔反亦疾也倏一駃也亦惊也三歒强下引事以况不安之相暗散如敌强行微如力弱事在六国出春秋中二既相[捱-圭+七]恐二俱表今亦如是总安与暗散相抳则先止观与法性义同俱亡俱少分解未堪全取四当殉下总云事安之仪以生从死曰殉誓精进故也荐献也肌皮也假使皮骨枯朽专修不懈坚志别安以期入品乃至初住故云誓巧。
  安心下正明别安望总云别非谓次第望下结数别仍成总下对次第此名一心故今总别俱名一心故知只是总中止观以止观别用复加信法四悉相资而成别相于中又二先列二门次广解广解又五初释自他一百二十八番次历三观结数三寄四悉开显四以所显能五举譬初又二先辨师判行次正释初又二先辨师次判行初又二先列二师言利他者菩萨运怀元为利物也。
  圣师下释释初圣师次凡师初又三初明三力者即不思议中空慧法眼及化道也故于一眼以分法慧。
  次如鞠多下引人以例圣师难值故付法藏云并是圣人教上树者如第四卷引以食悟者贪食热粥语令得冷乃以口吹寻冷尊者语言汝欲火犹热应以观水除其欲热寻悟罗汉呵责悟者得第四禅谓为四果多以女像隐而试之自觉欲想复和上形而呵责之由是获果非未熟而化名不待时非机熟而不化名不过时盲龟下举譬圣师难遇如大经中此龟三千年一出海唯一木木唯一孔何由可值难得之孔忉利芥子投阎浮提针亦复过是四依难遇复倍于斯。
  次凡师又四初开凡师施化次譬凡师化益于中先譬以圣显凡虽有三力而亦无益故付凡师如世医法上医视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圣观三叶现三轮化色等譬三次第可见障重无机圣亦无益无当机利名不能起死次若不下正譬凡师化益虽无意业容有余二大师自斥称为凡师偶有益者故云挑脱自谦引后故云依语等故下诸文皆云师应问言等三身子下举圣况凡小圣尚自差机况乎余者大经云身子目连非真知识如教二第子差机失利浣衣知不净金师善知息如何错教言具缚者六根五品皆具无明故云具缚如第一卷但指初住为圣师故况三藏菩萨二缚全在四今不下正结示令凡师化他。
  次地有下判行为五初略立二行次引二论辨别三然数下判存二宗而非全用纵容和通行成在见道方便是根性行成由方便不可硕异故多论所因不同今以一向德宗少别似今相资是故今家会而存之四今师下助今师意正释二行明久因为现种现有藉久因久因异德宗现有异多论故今但论宿为现在闻思之种验现知昔随机逗之于大经云一经于耳七劫不堕恶思惟其义必得菩提即是久远闻思种也五若论下判于利钝更互得名不同两论。
  已说下正明别安又二先结前生后师应下正释正释又二先明自他一向次明他相资初又二先正释次结数初又二初化他次自行初又二先示法相次结数初又二初单明二行次明回转初又二初总设问答辨性为施化之方。
  次正释初又二先问次其人下答述彼所尚于中又二先明信行次明法行。
  次既知下正释为二先信次法初又三先标法数次释三结初如文释中八番一一各有三意一示法相次指广三结成悉檀初言咄男子下正示相此中所引但示说仪虽有儒小偏渐等言言近意远皆为成于圆顿四悉止观行相下文结数自别义开言以其一意者此如老子中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老意但天地合于阴阳之道名之为一今以苦集因缘并以得灭为一六蔽乃以彼岸为一三乘之极故云为最善巧下指广是名下结成悉檀下之七番但为七文。
  次为人中言如天等者亢亦旱也卉是草之总名引彼不生显所能生即生善也婆伽龙王文在华严今云四方即阿耨龙王也。
  人亦下合而不合七日及四方合河兼池加道品树初反合不生若能下合生亦可教观说之发诸禅如雨者以能为诸法门因故燸等三藏也苦法忍等如前转法轮中顺忍等通教诸法也寂灭无生别圆善根也并因禅生即生善也。
  对治中云醉象者如前释穴驮出大论五翳者成论云譬如日月烟云尘雾及修罗手五翳不现今通取能障故总名翳风动尘曰埃烟云起为霭曜灵者日月也亦云虚空中明也既为障蔽故须对治睫近等者霄者近天赤气薄云得具故成赤气而不可见中论大经并有八不可见皆有睫近而中论如霄。
  从夫散下并修空所治之恶密室中灯除风破暗金錍者大经性品云如众盲诣医医以金錍净其眼膜示一二三指问云见不答中一指不见二三云见经自合云十住少见即圆十住见于三谛第一义中云心若等者世间即生法世间即不生不灭法皆由于定不生不灭即是真理真理即第一义也如来成道亦第一义常乐定亦然有禅定者等者电光如遗教见道亦第一义也破无数亿等者结破见理也。
  其人下约观信行四悉初一问言通至于此我闻等者斥法行也三恶等者举世苦况烧然负重苦仍有限无明障谛通至实报故云大苦方隅可譬权实理也亦可界内外谛各有方隅多闻等者乐即乐欲闻即信行可对世界故恶等言相从来耳如教等者四种道品为道二死为非道界内以三途为坈坎界外以界内善为坈坎分别道等种种不同即世界意。
  为人中云月开等者青莲因月赤莲因日大经云如赤莲华日照无不开荣目与等者大经云一切作务皆待日明主胶火导并譬于观商画坏盲并譬于行行即善也种智即善中最也故从胜。
  举对治中怨即是恶识怨即是能治观也武将有谋者如秦有王剪魏有吴起等皆善破陈障故如破恶。
  次云热火暗薪缚并所破恶。
  第一义中云井中等者大经云如暗室中有种种宝暗故不见日照故见不可说言本无今有涅槃亦尔须以去般若偈意诸法实等并第一义意等观者并是因观入第一义也如是下结。
  其人下次明法行为三初重辨根性嘿以复嘿者明思不移摄之又损此肇公借周易词即以真理极故名为无斥信行闻名为有为故如坐驰今借庄周坐亡之言以会忘文观理随文曰驰。
  次当为下正释亦有八番初四是止话户夬反。
  为人中何法不备下止具十度一一度中一切法足善岂过之故善中最前六可见因止等者止为双非方便故也止中具诸愿故云一切有除惑功故名为力此是中智故云不二对治中言壁定者室遮八风得中止已能离界内界外二八故也朝露等者露如散阳如止晞干也止是大慈等者如慈治嗔大明咒者般若大慧即大明也般若是咒名大明咒总持诸法即遍治一切故云皆遣止是佛等者念佛治障今以法佛止治妙道障阿伽陀等并能治之上第一义中言止即体真者用次第名以成妙止是佛母等者实母权父共佛子法性寂照即佛师也佛身即法应也止因果是眼定慧能严今止属定故云相好具法名藏所依名处具牒前宜除牒前治即是约理生善破恶。
  彼人下约观四悉初言正觉等者在因名观在果名觉正观大等借果称叹生善中能生等者能生五分生善中最。
  化道次授药对治中能照即破暗得实即除贫第一义中云但当等者此四皆是无生观意具如疏文观心释 四是为下结如文。
  复次下明回转者初二论中云始终者二论并以始终利今不同之于中又四初总标来意次引二论三今明下正明今意四若法行下正明回转转不转下第二结数如文。
  次明自行自行即止观双说化他即止观离明教化以说为本故先明信行自行以思为本故先明法行又教他人各故离自行人一故合于中又二先直明行相次明回转初又三初征起次标二行故云若欲等三乐寂下正释于中又二先法次信初又二先释次结初四悉为四一一各有一止一观初乐欲中初是止若欲下观以在初故未论生过次其心下为人等三皆先因前生过次用止观治之若念念下对治修止下第一义是为下结并可见。
  次明信行亦二初释次结释中亦四谓四悉初文止观乐欲未生过等义亦如前下三亦前生过次用止观听观下为人或时下对治或听下第一义是为下结。
  若法下次明回转如文次自行下结数如文。
  复次下次明相资又三先正明相资次举譬三斥失初又三先标次释三结信法数初如文释中又二初明信资法次明法资信法多信少名信资法信多法少名法资信亦曰正助初信资法既曰相资乃是互益二文各二初释次结初文二先止次观初止中四悉言如法者既以信资以法为名初总明信为能资冠下四悉若具广说一一悉上皆云随闻一句乃至皆遣避文烦故但标初句还坐下乐次下三又闻即下三悉。
  次又闻下观中四悉信资于法于初二句有闻语下二准知破恶对治欲悟第一义此乃下结问何不云悟而云欲耶答此立四悉寄行辨之未是恶破见于真理但异前三属第一义故前但示豁豁朗朗等。
  次信行下法资信四端坐等即四悉也文中阙观。
  是为下结 次前作下第三结信法数并如文。
  次夫心地下举譬又三初法文者不同前总故云逐愿譬如下加以饮食丸散阴阳三双譬之各遍前意合成四悉随愿乐欲也饮食生善丸散对治阴阳第一义三八番下结。
  三一种下斥无相资之失故此二师岂准偏用都无信法等一止一观偈亦无据引成偏也师既哽塞学者必非人天尚无安克真妙故引大经浆即人天酪等出世。
  次若就下历三观结数言若就者别立之辞文虽唯顿更约次第各有一百二十八番依前重述故云又也辨前合成五百一十二番如下破遍一一句见一一品思皆云信法相资回转即是一一各有六十四番后横竖不二亦是一心一百二十八番故知此中且随谛说若依前后作相显说亦是次第显不次第若尔亦可不思议中三各自为一三中之一复为一此亦自有四番一百二十八问圆何以别答如下第六卷中云多入空少入假等单三复三具足者一合成七重若次第中唯得为三虽复五百一十二番但语信法或以止观摄无不尽为判权实更约四番。
  三悉下第三约四悉且文者世医所治借大论文以成今意属世谛者制为世医三悉更互相生相须随得一悉更须余悉故云更生至第一义纵未元生证必由此故云不生又永异前三故云不生故下结又云世出世互相成显故一一行皆应四悉故第一义未极更须上三此中本是不思议四故得相显。
  四若离下以所显能重示前境今知无别。
  若心安下立疑疑云行者必须前诸句耶故为释云如前总安一句即足若不安者置总从别故至诸句总一句得安尚不至二岂六十四故引譬云得鸟者罗之一目五一目下举譬譬前多番止观于中又三初譬者或逗多人一人前后故须尔许随得入处故云得鸟一生行之岂唯一目若得入者尚可多人共一何但多人用多故下结云如为众人一人亦尔罗者鸟罟次众生下合三须广下提譬[土*古]合[木*甫]者陆[狂-王+萬]也。
  四明破遍为二初略明来意次广明破遍初又二初对妙境明破意次对安心明破意初又二初牒前境以征起故云法性等合即一念散谓三千次但众生下答明破意理实不当破与不破安尚不安是故须破无始颠倒谁论多少曾行前三故云少耳称自未破故更云破前令诣理故名为安今准教推故名为破安破从事心境唯一。
  次上善巧下对上安心以明破意亦二初牒前安心若前已安安即是破今更明破由前未安次若未下正明破意言有定之慧者然安破二门岂应偏独若宜有慧定如前用安若宜有定之慧如今明破宜乐不同名不徒设。
  然破法下广破又二初明所依门次正明广破初又二初通举诸门次别取教门欲别依无生故于引通取别初文又二初先列经论所出教行智理互相因入不过此四文字即教四十二字门南岳两解一通三乘二别约圆今废通从顿故四十二字一一相具一家或将譬于圆位今言教者如大品云语等字等从语即教或观行下明行为门三昧即行或智下以智为门或理下以理为门次依教下次明生起互通教观居初是今所用以教能至行智理故故今此教光扬明显次三门下别取教门又二先明去取次三藏下正取教门于中又二初通列诸教次别用圆教初言先破见者元佛弟子也或慧行断厌或善来无学或三十四心并俱断也通教大同但佛无俱断别竖次第倒余可见言横不遍者不能位位遍摄诸法次今不下别用圆仍又二先牒前心境以显圆门一境一切境指前妙境一心一切心指前安心发心还依此破故云破遍次余门下正用圆门于中又四先辨遍不遍次所谓下正列圆四门三今且下明去取理虽相即从教从多故于圆门且存无生四无生下明用空门功能于中又二先明横竖摄相次广示相释义功能初又二先略明横竖次结初又二先竖次横初又二先标光显二意次何者下释上二意于中又二先明到因次明到果初又二先明教门能通次明光扬能显初又二初正明教门通行至因次引二住为证皆以通行至因并无生为首。
  次止观下明止观能显又二先法次譬初文者虽有此教必须行显至于初住无生次举譬者人即行人位谓入住若空有其门门何所被空有其人人何所禀人教相应方名俱有如人入相门方禀显。
  次明通果者亦二初明教门能通次明止观能显初文先出所通即涅槃不生故定慧二法至果方满引大品者虽理无去来然从佛得名法华准知。
  止观下能显又二初正明能显由果满故一切俱满巍巍等者高出貌也堂堂容也白虎通云明也即果智高明如星推月今即果满能利他也照十宝山者果月处空照十地山影临四海即起应也果亦下合级四机者水如机影如应四教四门并名应也。
  次引证云礼骨塔者于众会中忽然塔现佛自起礼以此塔中有佛先身舍利由因感果是故起礼岂非光扬故引为证。
  次明横摄又二初无生下结前生后次大品下正释横门问何故横竖俱引四十二字答前于一门竖入即阿字门今以四十二字一一相望故名为横横竖总在阿字门中乃至并在四十二字故俱引无妨次横竖下结。
  此意下次广明门相释横竖义功能文自为三于中又二先标列来意故云难见但如前释意犹未显故次引佛藏等释于三意三意又三初佛藏为二初事次理理即观心初事又二先正引经以明外用次合无生门言外用者经言无名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力如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乃至劫尽烧时一睡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总有八事八中吹睡义合无生则内外相称是故引之。
  彼经下次合无生门正辨相称若有自言得无生者请凭外用。
  次须下约理即外用之由一刹那起名一众生即起即灭名为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当劫尽三灾意也三毒贪为首三灾火为端应以止观观之若成智断必有外用。
  次引涅槃释义诸经咸有不及涅槃故今引之释成其理其理不出自他智断能所事理思议不思议等悉无生也文在第十九卷经于中为二先引经释次料简初又二初释四句次释六句初又三初略举经文次略明摄法经列不闻闻等四句次列生等以释闻等次列至等以释生等今从中说以摄前后又顺一家无生名故古有多释且置未论经欲说此光照十方召诸菩萨方为众说此不容易诸文亦以生等用对四教则是义立今择无生兼消经义故依经列先例四句次案此下略举相摄只是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具如下释若不尔者何名为遍则破遍门义兼一部一部只是自他因果。
  次不生生下第三广释经义以明摄法于中四句自为四文初句为二先引经释次明今解然诸句后凡云经释并佛自释凡云今解即大师释佛解皆引佛藏吹唾结之唯初句阙结准例合有初文先牒经句安住下经解。
  次今解中叹明所安故先释世谛次明能安等释安住理无二法故且云共能生所生能安所安亦复如是以止观安之方成妙境此观初成名观行位观托世谛观名圣孕圣托胎故名托圣胎又圣种中生名托圣胎至初住位名出圣胎从圣生故名出圣胎契一分理故名不见不见即是不生智成此释不生字获佛下释生字引论者诸法是无明世谛般若是佛知见开。
  经释下释第二句亦二初引经中先牒句次不生下经解名大涅槃下总标生相下释两不生生相尽故即智断满修道得故即因契果。
  今解中二先结成因果次以佛藏结初文二德圆释生相尽即指妙觉为寂灭果次因果下佛藏结。
  次第三句亦二先列第三句世谛下经解。
  次明今解为二重初又二初正解次以佛藏结初又二初正释此句次以此句释初句初文者由无明与法性合出生诸法故名无明以为根本但破根本法则不生名之为死。
  此释下次以此句释初句重明所用义旨此以断德释智德还是智家之断故用释之若释初句智德成即初句中下生字若此句中断德成即此句中下不生字不生名同等者简两句中不生字初句上不生字此句下不生字两处名同事理则异初句智德缘理名不生此句破事或尽得不生名以理望惑惑则是下故云下破以惑望理理则是上故云上缘。
  次初句下简两处生字初句下生字属智此句上生字属惑两生名同缚脱不等初句智是脱此句惑是缚是故须简既以第三释第一亦可第一释第三以此二德同时故也虽然必先运智岂惑先断。
  次初句下佛藏结此既释初亦以初句相即为结。
  次经重释第三句亦二先引经此初牒句次今解经既两解大师判之于中二先正解前云断者是自惑灭今云四住即断四住惑能自在生此是通教断四住位尚能自在况圆初住真位耶故以通劣显于圆胜或灭下亦以佛藏结此两解或灭结初化兴结此。
  次解第四句亦二先引结次今解今解又二先正解次寄此文后重辨四住菩萨初文但正阙结何意下牒向再释以为能化有漏是生相续不断故名生生即所化境。
  是故下牒能化意是为下结成功能前之三句是化他能因果智断此句即是所化境也。
  次重释四住者大师重以地持六住用释四住解佛。
  次释于中又二初引论释次今释经意初文者地持即当别教义也尚以通显岂无别耶故以地持消经显义论六住者从十住前不在六数即指十信六皆不退故受住名已断见思故云不退言一人者六中初人乃至行向皆在于兹故云数进第三净心住为初地者破同体见故云离我即别见道行道迹住即别修道位决定究竟住者亦别修道也。
  经称下次大师释经意至行道迹住名真出假。
  次释六句又二初正破不可说次引大经可说前四句直明因果无生未破无生故经重明故句句下皆不可说初又四初正破六句不可说次结成破遍三以佛藏结四引楞伽释成初又二先列六句示遍次解释初文者前之四句唯圆今六句双破偏圆即是今文破遍正意是故六句皆约自行案此下示遍即句意也。
  若破下解释于中又二初明大师释经次大师释佛所释初又二初正释次结遍初又二初判思议不思议应云解惑次正解正解又二初思议次不可思议初又二先惑次解初有两句又二初别释显可思议次总释显不可说初文者约次不次能所相从故解与惑俱名思议不思议也问何以亦破不思议耶答理非偏圆须破圆着故又云不破圣人所得等界外等者理体无生而惑是生故云不生生界内之惑云枝末者界外已生生上复生故云生生有内粗等别名可思议次此惑下显不可说言并是等者凡是生生皆所化故因所有能皆不可说不可说者正显破义。
  次破思议解亦二先别释两句成可思议次释不可说初文界外之解云双遣者兼前得名遣分段者因中说果问界外之惑是能化者与界内解有何差别答所望处别人则不殊。
  此解下示相得相十六门别故云种种从浅至深皆属自行从化他边有多因果理尚下释不可说四种道谛是能趣行灭谛法性是所趣理理性尚无何得种种故不可说。
  次破不思议亦先惑次解点圆理或不分内外名不思议先惑又二先释次明不可说初文者先且结成不思议故云只是等无明下结不可说。
  次破解者亦先示不思议相故云只是于此制出圆因圆果理不下明不可说理俱无说故二说不可。
  次将彼意下结遍如文。
  佛自下大师释佛所释六句文自为六初句亦二先牒佛释次明今解今解又二先解不生生故云依佛此旨次生即下明不可说。
  云何下释第二句二先牒经释次今解二先释生生生生下明不可说初言八相等者如前释问论八相中小生生大此中何以大生生小答小生生大理数而然大生生小大引起故次文不言假者以理空中对生生说生生假故对空中已生生自成不思议。
  次释第三句亦二初正解次判属界内初又二先牒经次今解先释生不生次明不可说初又二初约四性解生即名为生者释上生字四句破已尚无无句何得有四是故般若非四句生故名不生又般若下重约化他解以不生生释生不生生即无生由般若生世谛已死故虽云生而生自在。
  次若般若生下明不可说若般若生牒初解中第二解及次解中初解云般若生时若自在生牒上第二释中后解谓而生三界也此之两生皆不可作生而说者非次第故。
  次据此下判如上文。
  次释第四句先释次判初又二先牒经次今解先释不生不生尚非下明不可说据此下次判如文既是极果知是界外之解。
  次释第五句先列经次今解先释生界内外等者揽前两句思议之惑只是一念因缘生心缘生空中明不可说。
  次释第六句先列经次今解先释不生亦揽两解无不诣理理绝心口下明不可说故不可作圆理而说次佛以下结成破遍。
  三依佛下以佛藏结前四六两处句相言前四句等者结初四句即吹而唾次第三句即唾而第二句者吹唾成就第四句者吹唾所化故知三句三句吹唾第四句者若单所化义即属次次不独成义须兼唾若以所显能全是吹唾之功用也后两句者即六句中后两句也以此句两向用之在六句末同名为唾唾只是破破者只是不可说也故六句下皆云不可说耳若将结前四句文者二句既是不思议解惑解惑不二吹唾同时故以结前四句智断此乃但结上不生未论二句下不可说故用生字以结前吹用不生字以结前唾若兼后二句不可说亦结前者结前吹唾悉相即也亦不可作相即而说。
  四引楞伽释成六句又二先释楞伽次引同大经初又三初引经双标二法彼无常品因大慧问世尊何故言于二夜不说一字佛言依二密语即自证等佛岂无教但依此二则无可说。
  次自法下引经双释二法一一皆先牒次释初自法中云彼如来者彼过现诸佛证体无殊名不增减离言说等者于自证所离也。
  释曰下释经意离言说等者于自证中无此二故具如经释。
  本住下释本住法即佛所行及本证理并非修成故云非作遍一切处故名无住理是所至道是所行故举譬云并非行者至者所作。
  经曰下引经助释彼经次文列古城喻即是佛问大慧答文。
  三当知下依经双结二法非口等亦是不可思议。
  次此义下引同大经以生生为本法者前云有漏今损即理若尔何以云所化答一切所化悉本法故生随顺缘生者结前生生不可说故前释云即是空中今亦是第二三句准说可知不生不生即究竟者智断究竟也余文同前。
  次引大经明亦可说者自证之后必须答他于中文二先真次释初又三初略标次今解下结通三亦以下佛藏结。
  十因缘下次释又五初列出十支不云生死支者属未来故今此且论从过至现故大经续前不可说文后即明可说前言为生作因者以彼宿种在无明行中至今亦随无明起爱复由现在闻法发习次明三法又三先列次释三文众生下显遍第三引大品证第四佛藏结如文五引地持释成者然地持中立四种性入灭声闻非今所用如楞伽深密等并方等部[怡-台+坐]以策发如净名中迦叶败种附方等故以四性且对四教。
  次料简中三重问答初问今立第四句赴机是立六句是破四句智即是亦破亦立何以无第四句耶亦以大经文答即初地已去双非文也故前四六无生等文分成亦在初地住故章安消云深无底故惊广无边故怪非分别智知故非难泥洹智不消故非易非真故非内非俗故非外非色故非相非心故非非相非去来今故非世法无中边故无有相貌绝四离百故世间所无章安不释非方圆等今助释之非别故非方非通故非圆非空故非尖非有故非邪若对前文作破立名非破非难非立故非男余句比说。
  次问者圆有四门无生摄尽应废诸门答中开三初幻门开句非但无生摄尽亦乃余三遍收于教行便且从无生尚乃开为三十二门但何四耶故三十二门亦随举一门收三十一何故难言令废余门次引大经证于智断言月无增减者譬不别而别寄惑智边说有增减虽有诸门只是智断智断不二诸门何殊大经云因须弥山俱舍云近日影[雨/復]应依阿含白银琉璃渐渐互现。
  三若无生下明摄法周遍。
  次问无生门等者门称无生前何故云无生生等无生生是四句中第一句生生是第四句生自在是第三句答意者此生并是无生功能(初明所依门竟)。
  次正明破遍为三初正约识阴破遍次例余阴入(在第三卷末)问答料简初自为三今又分三初标列次明章意三广释初文皆云始修源底者标中探说文旨故也尽源故横周尽底故竖穷言始终者坚破[火*句]然有始有终一见一思无非法界故尽源底一一横门皆能至竖及皆法界不二复能若横若竖然虽三章但成二义谓次不次横竖只成一次第意次成不次准前可知故云竖即论高乃至无竖而不广等。
  竖则下次明章意又二初明互融如前略说次引法华证意圆是故一家释义皆先总次别后还结撮出其元意意虽若是为显不二还须依章三段解释使法相不乱以成不二。
  一无生下第三广解初释竖破文自为三今又分三初标数列章次示章意三正广解初如文。
  次如此下示章意又三初略示章意如文次引证文三义三意在度入归于一心故此下文仍恐文烦且示六处于中又三初引大论为令易解是故别列次引华严为于钝根三引法华为施权故初如文引华严二二亦非二然今约观但成借义相成而已法华唯一开钝成利权即是实正当今意三从今欲下总别结意复显文旨诸教既尔故今依之故示读文者先知六处一破见位后二破思位后三四门料简中四出假利益中五结破遍后六修中观初只应且竖尚示六文况复章初频预谈意殷勤指的尚恐犹迷傥沉密隐映从何取解。
  三正广解初从空入假自为三先列次释释中初从见假入空文自别二初释见假又二初明能依能障次正明见惑初又三初法次譬后合初言见惑等者明障所从而生及以能障功能次如炎下譬云炎梦者见惑也空觉者真体也此惑下合。
  次然见下正明见惑又二初释从解得名次释当体受称初又二先释名次见惑下正解正解又二初明外外诸见次明佛法生见初二初正明外外次结初又二先列次单。
  四见下释释又二先释三种四句次释无言初自为三初单见又二初列次于一下释释又三初广约有见生八十八使次余三见例三广历六十二见初又二先列十使次历界结数初又二初利次钝初言谓有于我等者外计麻豆母指等是神身四句及一异等计亦不已名为我见计我断常名为边见由计断常不信因果复计自然冥初世性名为邪见执邪为道名为戒取谓是涅槃名为见取是已法下因见生钝。
  次如是下结数历谛成使欲苦下具十道除于二见集灭离三见上界不行恚但成八十八。
  次三见例者但以无见而为根本如计我是无乃至双非即其相也。
  若历下第三历六十二见中二先历次结斥初又二先历六十二生八十八次历六十二八十八各生百八初言涧漫者游彼也五十八次文各以五根违顺平平为三意根乃以心意识为三法相似别会之大同意以心意识为三世故。
  次当知下结斥中二先结次斥初文者心昏眼盲盲故不觉即无明昏智眼盲也故不知见真谛之理。
  次讲下斥以彼不知俱是见故于中又三先斥旧次引证三正判属见初又二先斥谬有去取次此语下斥违经负心若初三是见二四非见六十二中但有其半心实则违经虚诈乃负心。
  次引证如文。
  中论下判且证有无悉皆是见无既是见双非宁免于中又四初据中论不免性过故属见次又此下验无非证法故属见三诸外道下是邪人所计故属见于中又三初通叙邪人所计言本劫等者本谓过去有十八句末即未来有四十四句具在长含次如长爪下别引证见即属单四见中双非句也准上下文并单四见中后三句摄及以无言三引高著举况指长爪为外道中高胜学叶满者况暗钝者耶今判下第四今家判结。
  次明复四见句别具二故名为复并缘法尘于中又二初明四见次于一一下明见所生或。
  三明具足四句句法至四句皆四故故云具足虽复具别并不出四故皆云四单但四人复则八人具十六人皆除与前相似句故为成复具故重列之若论人法更无别立故复收单具收单复。
  次一见下明见所生或。
  次绝言见亦二初正明绝言次一一下见所生或。
  次如是下结如文(外外文了)。
  次明佛法起见初正起见又二初明四见又一下明绝言如是下明见所生或。
  复次下第二当体名假与所从解名见名或缘别皆见所言假者不出三假于中分三初释名次例前立相三又于下解释释又为二初通释三假次别明假所生或初又四初正释三假次会异三引证四总结初又二初明小乘随事三假次明大乘随理三假初又二先约心次约色初又二初正解次引开善证相待义初又二先列次释初文者心因内外故曰因成能相续起名相续假以此二假更互相望假立生名故云相待内外因缘相望名横若竖待者意亦准知言三无为者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旧名数缘非数缘俱舍云此中空无碍虚空以无碍为性择灭谓离系随离三界见修一系皆得一择灭也毕竟碍当生别得非择灭于阙缘处当法不起非慧力所择名非择灭三皆无心待我是有故有是假 次开善下证相待义在后当破。
  次约色中又二先正报次依报初文者往因现缘悉皆不实不实虽住假后念续往灭非身他非我身即横竖二待一切行相皆具此二次约依报者依从正立安能有实论师即是弘成论者今为成观余不假明是辨安心故无傍及。
  次但此下明随理三假言大乘者衍门三教也无明幻化不可局一外四大柱从四微成既现镜中岂有能成能成尚无所成安有镜柱如幻故云幻柱镜柱因缘和合见故外柱理然本从众缘言四微者色香味触一切四大皆具此四四微于柱名为能造像于外柱名为所造故于境中推能及所皆不可得因成既然续待匹得故但况云历时节等时即相续长短相待以一况字冠下二句大论广明今云随理理通权实三教所依二理各别今竖破见且从通理别理在下修中观初举易况难者信镜幻易知外假难三皆不实内外何殊虽俱不实信幻易故大乘教共立十喻偈颂如前。
  又释论下会异中二初会三有次三假聂提初又二先列次释自三然论三有三假但相待名同余二名异于二名中法假同因成假名但揽法假而立似异相续文虽不会而意在会余二可见言假名者由法相续方名假柱初释相待全是论文如待长名短待短名长彼此东西亦复如是由彼之长短东西令我乃有长短等名亦由我故彼长等生。
  次释假名有中虽有等者假名不同实法之有故云因缘亦不同於菟角之无菟角名下无菟角实假名之下有实法故成酪亦然言色等者此非和合造酪因缘是因缘者皆具四事故名四事为和合法是故和合假立酪名。
  又如下举类释前实法假名重重生故言毛分者众分成毛分是实法展转望假实亦可知如俱舍云极极金水菟羊牛隙尘虮风麦指节后后增七倍岂非十二假实不同。
  论又云下会三假三聂提论三有聂从义同三假三科并在三假品中故今总会聂提此翻为假施设于中又二先会次释初又二先问起次答答中先会名可见。
  次论云下释五众和合与因成最显五众下释受假名相续者由根等不绝义同相续用是下会相待名用树实法及枝叶名又树枝叶各有假实故待非树有树名生一切诸法悉皆如是。
  璎珞下第三引证三假四经不同初引璎珞具三假本业云诸法缘成假法无我有法相待一切皆虚相续名一空不可得三假各有二句经意皆以上句假相次句总破次第虽别三假义足。
  次引大品证因成有缘是众缘思生是生法。
  三引大经证相续借外道计以释相续外道正计相续为实如人读诵四阿含经若不相续安能至四食法亦然。
  四引净名证相待经从破说云不相待四句破已一念不住意明衍门亦三假也。
  当知下第四总结。
  次所谓下别明假所生或即历教不同前虽释小未云四门及所生或既各三假今为对衍故重列之于中又二初正明生或次如来下明生惑之由由着生惑教意不尔执者成过然大论斥小从藏得名故论云佛法二种一者争处二无争处诤谓余经历一切法悉分二然通论之于十六门六门皆有起见起假如天甘露能为长寿短寿二缘甘露不尔食者不同以由语见圆亦生着。
  次明破假观中文自分三初又三初横破次竖破三料简初自分四四中初破单于中前文列中绝言并在三四见后今明破中一一四见后便破绝言今先破单次破绝言初又二初正破次结劝初文自分略广二释初立二门次解释释中初略破次广破初又二初重叙略境次明略观境四观二合成六略言境四者一见略不云四句但云一见二假略无三假相但云不实三所生略无八十八但云结结如前四防过略不出过相但云如后言观二者一止观略不云二空但云双寂二者结略不云眼智但云入空此六并通下四见首后广此六故云广也言如后者如此卷末得失中说境四如文。
  止观略中初止次观对下六十四番此中名总初文云飏依焰者风飘为飏焰之动相故知依焰方动焰必依空实处无故焰之与飏俱是动法见与无明亦复如是焰依空如无明依法性空无所依眠梦亦尔准说可知。
  次又观下释观中无明只是法性不二只是不异。
  法性本下释向不二不异无明即性性何所染名本清净是故二法俱无起灭故知无明无始不起今虽法性复何所灭。
  若谓下释二性同能观等者二法是所空即能观非但所观不二亦乃能所体一虽有法性无明之名俱在真谛从次第故。
  次信行下广破四见自分四文初有见又四虽对四见离总名别未分信法仍得总名初立利根信法二行以结前如前略足。
  次其钝下明为钝根引中论意以生后更广论也先明广意及用广法故依中论破末代机不承龙树知复何依 三今亦下明依论意以立广观。
  次若一念下第四广明观法于中又二先牒前三假以为所破次当观下正明用观于中又三初总历有见三假以修观次别明回转六十四番三明见度计转初又三初正明用观次例破余见三结成无生初又三谓破三假破一一假皆先以四句破次结二空初因成中二先列四句次若心下推破破中又二先破次结初言前念等者根无别体即灭意是由灭故生即当根义五识亦尔由灭意生分别能起时名意识生今非五识意以缘法尘名为识耳故以此识对根研责为有为无根识有无虽复不同俱在己心故名为自故互责之今求叵得此中心识由对尘立虽二是故文中二名互用不依法相而分二别为从根生责灭生为从识生责生生若根下破上句小宗虽许根生今为破须责若从识生为妨最大是故不责识生无穷故也。
  从根为下双定。
  根若有下双责初责有识则有二妨谓根识并及能并尚生故生无穷若无能所生亦不成又意灭生不灭非根故无生义况生灭并根义不成生义亦失。
  根若无下责下句例余无识皆能生也。
  根虽下纵难此初立也有已下责有同前并无同无情又识下责性一异若一下责一句凡言性者当生为义若共一者则无能所若异下责异句异同无性无性能生识即名他生何以计自。
  次如是下结。
  若言下破他生自性破责便谓由尘望根名他兼教证缘即是他生误引成计亦破。
  次今推下用观先定。
  尘若下责先责是心则有三妨一尘非心妨二同自生妨三成并生妨尘若非心容可计生尘若是心还成并生尘若非心下次责非心与前根中无识义同亦如前责责性例前结如文。
  若根下责合生见单复破避单计双名为苦生于中二先直难次难性初又二先破次结初文三初法中先立次若各各下责有亦同前两处计有故云自他若各各无如二砂无油和合亦无。
  次譬中先立两句若各有下次责两句如前若镜面合一者各有无恐计异方不能生像和合方生故结责云实不合一不近不远方能现像离在异方如何能生。
  三根尘下合但合若镜面已下文耳已上文者准结自知 如是下结 次又根下难性同前。
  次破离生三既被破三外计离于中先推破次结初文先判无同不生先定。
  次若言下责性及同异准前比知。
  如是下结如文 次中论下总证四句。
  次若推下结成二空又五初略示二空相但无性计即名性空亦不不下相空性破准相故云无不住无句名为相空不在等者内只是因下二准知自有只是无因异名二空但时不可一异次若四句下以二谛结成二空性执名世不得名谛破世见理故名世谛故云破性性破唯相复依真理以云其相名为破假故大品中历一切法不内外等此是共空次劝学品及集欢品方乃独云菩萨即菩萨生法二空今文从共。
  三性相俱空下结示总别从假入空俱云二空故名为总以此二空冠自他等此仍成别若从行者不必至四念从法说尽理言之。
  四引中论证同前引证性今证无性故云论同五若根下示此二空即十八空十八自从根尘等别历一一空空为能空何以不对内外是所消之可见问从有法至无法有法以对三句双非句耶答双非已被毕竟空破故不至此问前六已明二空何须次七答大论云重明二空耳。
  次破相续类前可知今略为三初来意次正破三结。
  若不下破相待中三先与前两假辨异次破古三正推初又二初略异由由计有故次因成下释出异相相续为别灭者别在有情心所灭故异彼虚空复异择灭是有为故复非择灭非心所故唯对偏情得相续名相待对通者灭名通故别在我心对彼通三故名相待虽不等者灭名无生无生同故得通引。
  上既下次破古亦三初牒开善旧解借彼因兼之名以释相待因前兼此故云因兼上但二重今至第三故云过之次又因兼下今家正解即相待中具上二故二假之后或虽未破缘无生解解对意根即相待中因成相也因上二假至相待中即相待中相续相也因上至此故名为因此兼上二故名为兼释因同旧兼过稍别望旧可知。
  三释既下结斥。
  今捡下第三正推破相待中二初正破次如是下结成二空及十八空故知前无慧眼等言即文略也又亦不云一切智等并略。
  次非但下例破诸见。
  三是名下结成光扬能显并如文。
  若不悟下大文第二六十四番对信法等复名为别离前止观对今信等下去例然见若被伏但在燸等故云有漏。
  已被伏下第三见度计转有虽被伏仍度入无。
  次夫破下破无见又二初立二行三根结前生后次正破初又二初明二行次若上下明三根即破之由依无起计以成下根下去一一皆破根行或无者略闻观生等生即有见谓无为实是故须破。
  次又当正破亦二先总次别总谓直修观法别即三假四句此总即同初文前文对四见名总今此对一见名总。
  次总破下释释总又为三初总破无见先且引经以明破相初引大品者以识了别于生即有见无生即无见有无俱破故互相况皆云不可得者以深况浅以浅况深思之可见。
  次引楞伽证前总破经云若起空见名为坏者堕于自共彼经破见其文不少。
  三然无生下斥谬。
  次别破又三初正破次六十四番三见度计转初又二先叙来意次第次正破初又三初略示空见次比决邪正二空三示空见三假初又三初牒前有见破假之相为无见之由由有被伏成今无境总别三破名用止观不见三假似性相空泯然入空不见内外似破因成亦无前后似破相续无相形待似破相待次寂然下明无见体相三而起下责见过相。
  次释论下比决邪正二空又二先明外人邪空次明佛弟子正空初又二初明邪空生使次如是下结归邪空次明正空知爱即是过由由于著心著心若生知过须离离须修观岂计无生。
  三云何下示空见三假又二初重牒计转为无见之由次无生下示三假相。
  次当推下正明用观为三初正观先破因成次当知下结成二空等非但下第三例破诸见。
  次若未下六十四番三勤修下见度计转。
  三明亦有亦无二先叙次第次正明修观初又三初明见相次引人为例三略示三假初又三初牒前为起见之由次或进下正示见相三发此心下示见过患。
  次如长爪下引人为例中三初正引长爪一切能破是亦无计有此见是亦有言得悟者因佛示故次发见下引同长爪三云何下广示见相于中又二先苦次集初言五不受者经云菩萨行般若时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亦行亦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身子问须菩提何故不受答般若性不受故汝何以受于第三句耶。
  次又我下示集。
  三又此下略示三假之相。
  次今破下正明修观又三初正明修观次明六十四番三见度计转初又三初正明用观次如是下结成二空三即是下结眼智二三如文。
  次破非有非无见亦二先明次第次正明用观初又二初略明见相次示三假初又三初明起见之由次明见相三明过失初由又二初正明由次所以下释。
  若不定下次明见相又二初正见相次何以下释。
  三坚著下明过失又二初正斥次我心下明十行使即所生惑宁起等者经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恶取见怀上增慢此乃少分应云宁起我见遍于法界不恶取空如芥子许毒草等者毒草苦集药王道灭。
  次又一一下示三假相此一一过各具三假。
  若破下正明用观又三初直明用观次明六十四番三见广计转初又三初正明破假次例破诸或三结成二空初又二初直明用观次点示四谛于中又三初复次下正示四谛结于向文不出苦等次夫一下明四谛功能三如来下引小况大破见之功实在三藏故初转法轮正在破见故诸部阿含佛及弟子凡有所说皆云四谛生灭尚尔况后三教。
  次若非下例破诸见三结成二空若不下六十四番见度计转并如文。
  次所以下结劝言不杂者见相假相一一不同也。
  次破无言又三初示见相次略有下复以众多绝言通责若谓等者判其不出复具四句言不出复见第二句者即无无句言不出具足初句者即初四句中有四句即有非有非无亦是第四句中初句即非有非无有三法华下引证。
  次复具及复具下绝言准前亦应广略推责结成等相今文极略但先明复具。
  次明绝言绝言又二初又复下先出见相次如此下破破又二先破次何以故下释释又二先横次竖前诸绝相望为横今以因果前后相望为竖竖又三初正明竖次上来下重判横竖如一有见中三假四句为横度入至四名竖于有见中因成是横相续是竖相待二具一一见初皆有总破未分横竖大途等者如向横竖不出于横何者诸见是横复以横破故并成横。
  次今当下正明竖破以竖法责故云竖破言竖法者句法浅深故名为竖始自三藏五停终讫圆教妙觉此等位生故名为生汝若言生是何等生一一责之今其无分任自成见于中又二先明竖四句次明竖绝言初四句又二先破生句于中又三初征起如文为是下列出四教自为四文初是三藏为是干慧下通位为是三贤下别位为是铁轮下圆位别不列信圆不列五品者只是略耳言重虑者虑谓思虑重观前真故云思虑三用此下结。
  次若计下竖破无生句又二初正破次寄中论师辨异初又二初征起次为是下列责不分教相但通途作无生之名义通诸教于中又三初约三障以明不生见思等三是烦恼障为行下约事理破为破三障故得行理行理穷满名为不生世人下约三佛破于中又三先斥旧若唯法佛摄化不用然此不生不生不得作重语读之应须简书上不生为上句末下不生为下句头。
  今释下正解文有四重初事理隐显择法身本有为隐报应破或有用故显故以三或并对三身无明或尽智满名报尘沙障法门见思障化道此二或破方成应身次又无明下对治三惑择以将三身故对三身故对三惑随惑显身亦应可解。
  三又业下约能治所显释业行位智以为能治真如实相以为所显复由业等三烦恼破报应成就成故理显。
  四者别对三因释修性皆尔故用对之俱通别圆意在于圆故初三似别二四扶圆以别显圆共成责义文前三释约诸法不生而三佛生第四一释诸法生而三佛生意在总论诸法不生而三佛生故总结云生即无生无生即生若唯法佛不见诸意今文本责无生释三佛义因破他故使明相即于中文三初约理结故相即次引证结三将诸下责并无比等岂非见耶。
  有人下次寄论师异辨又二先斥旧次用彼非以显今是因出异解以破他非初又二初引他难次论师救论师被他谬破虽作多意不明分齐故被他约凡小破责加字申通令得会中若尔非迁变之生灭未会真空今且与其不不生边故云扶中责其不远故云伤文夫义。
  三今家破又二初此解下略斥次何者下释释又二初释失义次释伤文初又三初明所失之义谓失于兼通会别之义论文圆宗既有异含如何被责伏无中道如汝被破正当论文所兼通藏即初文是。
  若生下为其出论含别之义若生下出论正宗言破二十身见者经论不同此不假述五阴各四成二十句计色与我大小一异四阴亦然破得初果次案文下结示兼二即通藏。
  三龙树下示正文义推功论主如何弘论破失中。
  次开下斥伤文失论语第九接玙见孔子领徒因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意斥孔子出不遇时故邓艾酬于魏主云凤兮凤兮只是一凤徒自加不而犹失义。
  抽笔下斥甚著述伤文前斥所说伤文也。
  悬疣下约喻以责疣者肉之余横生一肉著体为赘加点义如赘上生疣。
  次今解者还将彼非以显今是为扶含显存本不生依汝加不亦有多不不生也故责见心为是何等于中又二初正显次结斥初文十重初标次列释释又为三初二明非由但破生亦破不生故云不不生以正破邪明不不也第三至九皆以二不破两或生即是以一生字对上两不义而言之开为两生即两不生结句但云不不生者只存略下去皆然第十妙觉智断永满故两不生三释并存妙觉位耳又从三至九皆先择竟次生后句初文长爪成第四句及绝言者一切能破似双非语皆可转似绝言是是则一计前后四出即后三句及以绝言今总破之似一不生不生邪见是故须破名不不生如非想下引非总无生亦须破故言第五不可说藏者具如大论引续子毗昙故其所计犹违小宗是故判之为附佛法不生亦不生者亦是不生法破故也三藏菩萨未得不生故中文无缘觉侵习习既未尽故亦不论言体不者以异折故菩萨空同二乘假同别教亦不云别人登地犹有别。
  二次结斥如文。
  次明第三第四句又二初略损上文次别释言如上等者发大心中双非传脱传脱只是有无二边若尔第三云何答遮照异耳若历闻法离四是则五十六重双非双照加四弘六即即有六十六重况复诸教并有此位汝是何处双非双照释名等者破横竖中各有此句及绝待与绝体体是此句虽即略损复更历事。
  次若谓下别释二文又各为三皆先征起次释三结初一如文。
  次为是下释中言内外业报者只是界内界外折中亦得当教论之通教意同。
  若非如此下结第四句三文可见。
  次竖破绝言者又三初以外外等六责之言哑法者外计以此而为正道次三藏下约佛法又三初正责四教皆以四门通理名绝次不可众多下况责三为此下明过患即是见所生惑第三十种责为五初略标重以十种四句外责之故云更也次十种下列直立四句故云一往四上复四故曰无穷如前释三假四句乃至复具等得悟者从门得悟名门为四摄属者四教各有有等四门以句摄之门属句言权实者如云三教为权圆教为实各有四句开显者实外无权云何言出不过法华故云齐此灭后起净故云失意作论通经故有得意三一往下解四若不下结责五前横破下判横竖始从外外终至灭后故名为竖。
  今世下第三离料简中二初斥伪次释疑初文二初斥邪人邪法滥正人法次通斥一切凡夫初又二初斥人法滥真。
  次别出所滥之法又二初正明人法之失次以九事比决邪正初又二初明邪人滥法次引例结责初又二初以正滥邪言恶魔等者谓曾出家破戒还俗更作道士以灭佛法又如大品天魔亦作比丘为菩萨说相似道骨观乃至阿罗汉法何须生死受种种苦报恩经云贼住越济断善根人受戒不得正以破内外道名为越济济路也越此二路故云也偷安者淮南子云偷者天下之大贼邀者古尧反要也求脱无由苟求平等押商等者平斗之本曰概以道士心木平二教斗终无是理道入佛法偷正助邪押十二八万之高就五千二篇之下名摧尊入卑以释彼教如法师著二教论教唯有二谓儒与释俗有九流道即道流若道立教主则九流分九如儒流中牟子李思慎等洞晓根源。
  次以道下以邪滥正旧注云可说之道非真常之道名亦准之虽有真常之名将何以拟三谛四德。
  次何者下引例结责。
  诸法下次以九事比决又二初正比决次结责初九事者如道土李仲卿著十异琳法师立十喻以喻彼异文以七复加威仪及以族位一者理本不齐亦损向来所滥之法虽有无欲之言言下无旨徒置常道之说说无所归无欲观妙之言欲妙不唯一揆教相下二教不齐今略举一不齐之言然五千之文但去奢自约自约自俭守弱患身岂可与夫逗大小用偏圆逆顺化冥显益同年耶。
  况以下三苦集不齐但略举况老虽患身去欲未达患源弊智劳形不穷弊本苦集增长去道弥途岂与夫舍三界系离三惑缚具足三智住三涅槃同邪。
  况将下四以道灭不齐况之无作四谛彼典无名四德涅槃归乎极教本既下五示迹不齐灭理为本应化为迹。
  佛以下六相好不齐。
  佛说下七化境不齐先老次庄佛说下说字税音宣意也非私曰公[火*句]明也隐密私说尹喜一人列传云喜为周大夫善星像因见异气而东迎之果见老子请著书五千文若也齐于梵音遐被何以五千授喜一人又漆园不述庄本迹蒙人也名梁惠王同学著书十余万言而皆寓言今宋川北故蒙城是其处也现有漆园乡是著述轨轨迟貌。
  复次下八戒仪不齐。
  如来下九因位不齐颙颙仰也。
  次盲人下结责。
  次复次下别明所滥之法又二初正明外人滥法次六句料简初文者先辨同异前既已明多种绝言绝言之前应多种四句中论不生不灭即是别圆第四句相即真中道正绝言也故以绝言绝句外无法如外邪绝欲破别圆三藏破外三何所论。
  次问下料简初问者既不许以诸句破论谓为有著于论起见当如何耶答分六句本以中论而为难辞故今亦以中论意答论既兼含总有四意亦以四意对彼外人复以四种不生灭见对四教下正绝言故有破等三双不同且如三藏不生不灭破绝言见三藏绝言破不生灭见相修相即准例可知修中亦须以邪修正相即须得当教言之外外对衍有三六句除外外已复以教教自用见与正行成四六句又以藏对三以通对二以别对一都有一十四个六句若论答问破邪一个六句即是楞伽具有以幻破外约通三教准例用之。
  次通斥凡又二初正斥次明见破由观功德初文者一切凡夫无非见也鱼王等者此二若行皆多随从。
  次当知下示见过患明观功能于中又二初明方便通且寄外外故云避具入绝前约佛法亦云乃至避别入圆以正观遂而破之故云无远不届具如向来一十四重次若得下约直断道以见望思名之为多故云从多且从见遍望余未遍言三结者问见八十八如何云三答论云此三是三三昧近对治法身见空近治戒取无愿近治疑无相近治此三复生三种增上身见生六十二戒取生一切苦行疑于过未遍见犹豫若说三结即具诸见。
  次问下释疑又二先释能次释所破疑各有问答初问能破止观既有三种空破已多二何所破言无量如前外外乃至圆绝尚用三藏破之说复衍初当知后观更何所破答者空破见思但成有乃至圆门亦但见摄思尚未破何虑无耶借使通皆以见为名后二自有无及二边故知下结意。
  云何下兼责前来诸见横起诸见尚在未得初观况复二耶云何诸师自谓真道故大论下明有无皆见即大论序归敬偈文又通以诸见而为有者为斥二我又非但斥小但未得涅槃无皆名有也。
  次问者既一切见同斥为有有见既多无亦应然答意者夫入涅槃无故有非一空无中妄故不可多。
  大文第二明得失先标次释释中先问意者所破之见既皆是失能破止观始从外外终至圆门亦有失不答中四意初列四句次举四譬三前二下判四所以下释释自四句初二句是外道得失亦云修正观者本佛弟子自观起见过同外道于中复辨事惑尽者且名为得事惑未除唯恶名失又外道中常见者得断见者失此且寄外而论得失次佛弟子两句者虽复用观见惑未断名之为失惑即入真方名得初人望外失却成得不起见故具如前文于一一见判行判根上根即是佛弟子得中根即是佛弟子失下根即外道得失。
  大文第三明位者文虽列四令遍识耳今在衍初遍知即是在在于文旨于中二先正明位次结成初又二初正列位次料简初又二初正列次断伏下判同异次问下料简兼示文旨次显不次初问答如文问意者只应直明别圆之位何须前三若且论次第只应列别此是止观正文读者尚昧前前处处数有文旨今于答中复申四意一上明下恐发宿习故须具辨次又欲下为令行者遍识不滥。
  三又半下明后三教为圆助道四又岂下开显但实何须譬空显体不异也。
  次体假下结成止观见思名止达空名观通结前来一切诸见见息达空无非止观此是第一节示文旨竟。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五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次释破思假初云正三毒者思惑有四慢入痴摄故但云三非背使故名为正。
  历三下头数。
  三界下品数下四上二各三无嗔故三界但十言九品者以下下智断上上惑乃至以上上智断下下惑惑之与智俱不自分由智必先下惑必先粗故使尔耳若尔皆无量品辨品制果大分言之如判往生意亦如是皆能等者明惑功能于未断位皆能与力润三界生初果七返者从极为言楞伽云下七中三五上即生涅槃成论云如药等如灯灭等者在出曜经虽复等者道共戒力一切不犯虽有事惑独头相应可法从缘不计性实以于三毒无耶曰正三界不同简异见惑见惑随著作四趣因初果身中起亦离合有舍有取称思惟者从重虑得名。
  数人下成论人难数人初以上贪对难下爱次若言下以名异义同为难言一并者彼复更有以嗔并恚上界既以轻贪名爱何不以轻嗔名恚而言无耶。
  但佛下和通。
  但令下明立名意。
  二明体观者空兼折是故别标今是衍初门非正显彼唯折辨异故来。
  欲惑下且举一品各有三假初因成中亦欲对心因缘力故所起想著名所生法六欲者大论释九想中云能治行者七种染欲一或有人染著青黄等色二但染形容三著威仪进止四著言语辨捷五著细滑六著人相所谓男女七所著人总第七总六今无之难陀欲习具如前辨法华等者举轻况重尚遮于想言欲相者如俱舍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地居形交夜摩抱持上三如次执手笑视尚离内想况复视笑。
  若取下正明因成六动意根成所生法相续中云致行事者为防行事制内相续假虚总了不实言道理者尚推心假况计婚礼是名不及西方外道。
  次正推因成中先列句。
  若从下用观。
  四句下二空无欲性空无句相空。
  利根下结具如破见中说。
  设未相应下亦用六十四番。
  若纯下相续准因成说 次初品下余品余使比因成说取。
  九品下结成无生无生者只是二空。
  次料简中问如文答中二论判别由道异故。
  若从下判两道。
  次破色思先明智异言世智者依六行故无漏缘谛。
  若初习下判性欲界身资名为事惑当界中惑名为性障于初禅中初文即是初禅发相。
  次其中下初禅中惑。
  次品下初禅三假若不下破意。
  今用下六十四番从二禅去并以下地定为上地因缘上为缘空起即是所生之法第三禅中云舍为难者无圣种观无想定禅境中明五那含者此禅九处五是圣居名五那含无想唯凡三通凡圣以有半超遍没者薰禅五差故分五地大品通薰九地所言薰者即以无漏薰于有漏从多有漏及多无漏如是各减至各二念名加行成至各一念名根本成言五差者谓下中上上胜上极一品各三即三六九十二十五次第生于五净天处言挟薰者以前后无漏薰中间有漏故名为挟言五天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
  次破无色中云有对等者此三三在色欲入无色作方便灭大论云一可见有对二不可见有对三不可见无对大论云过一切色灭初色灭有对色即灭次色不念种种色相灭第三色初色是色次色即是五根四尘第三色即是法入少分无表色也准念应云背舍等中八种色也空观成时无表亦破灭色方便具如禅门想身如甑笼细渐渐空虚问无色定有定无色耶答小教定无大乘须有今且依无。
  是时下正明假观次无所有处中先破古谬禅门中问无所有处缘少识入定如何答不然但缘无所有但以意根对彼法尘生少识想非取少识缘之入定故今便破所有及有用等。
  先识处下次明非想言依八圣种者此中文略应云空处如病识处无所有处如文非想处如判今不云者且依有漏故云胜定若必依圣种即病等四及无常等四前四对治后四缘四谛又有总别观彼四阴如次以对受想行识问四禅但六行无色何须八答定细难舍故。
  阿毗昙下释悲想名引文甚略立世云非如四色及以三空故名非想非无想天及无心定名非非想人师尚不许引色无想天况具引四禅既是论文取亦无失故今俱存今望三空展转以释。
  大论云一常有漏此小教判大论问何故无无漏耶答非田器故无漏处中彼欲不定非想愚騃及此故有。
  此定下非想具惑言细法者彼地犹有十种细法谓受想行触思欲解念定慧此十与彼无色受等和合生彼欲入灭定先须破之。
  应知下用观意既知彼地细想三假修观破尽名事无生真谛理穷名理无生岂由于地而住有漏。
  若用下判智是名下结破思遍。
  三明破位中初三藏位成论之外悉名异部先释声闻且依修道等者此中大师用旧婆沙与俱舍论不无小别委明家家一种子等具在俱舍婆沙中明俱舍云断欲二四品三二生家家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果此依次断今文云超即小超人本在凡地未得色定欲惑未尽至十六心超断五品名为家家此超断五且同于四随其本断品数多少得家家种子向果等名六种那含位在其中者大论云五那含者谓中生行不行及以上流般复有六种加于现般得那含已应生色界根缘不同以分五六第九无碍等者一品各一无碍一解脱断名无碍证名解脱亦云伏断。
  三界下结成无生尽无生者毗昙云尽智者我知苦乃至道无生智者我知苦已乃至知道已不复更修亦云世智无漏智亦云二脱。
  次释通位共声闻等者即七地前若尔过此非共答从初立名不同圆别若三藏中菩萨不断故非共观行不殊故非不共。
  所言下略释此意正言虽复不同终是共位。
  干慧下正释初释五停四念并望三藏立内外名然巧拙虽别治观欲同未有理水故干薄有理解名性忍者因也见谓见谛稍轻名薄全尽名离功毕名办。
  三别名名通位中先破立不同中先总破其不解通位何者下别责何以两地不同后应不出入观。
  人师下挫其不解经意今言下略示。
  别见下略释。
  然名下判断例如下引例此十六心位同道别判见例然总而言之若知此位以别名名通别位居故今通不同故立此式示后学者使古今异说冷然可见。
  言借别下正明借位先借别位始终名通以通教地前无位故以前凡位对初二地地后无位故借别法云佛地名九十地经论不定故有或言大品云十地如佛及楞伽云远行至佛是佛种性患二乘种性岂非借别名耶。
  次若单借别十地且以地对地故耳。
  四别名名通菩萨位者以人人相望理应不定如此下将菩萨位以斥旧师薄即下正断思位。
  旧云下序旧不同但六地下次今家难先难六地止离欲惑岂齐罗汉次纵云任对三果行四果向仍名离欲岂齐罗汉次难七地最后品尽名第七者此则可然亦名离欲向若属果初禅一品即属已办一品未办岂齐罗汉今若下今家为申以将十度对果名便经中别义多对千度立此义者亦恐后人不晓经中名通之意次此皆下推功。
  次问者通可从共别立菩萨恐无诚证答中经论各有二处明文初引论文三处燋炷者意指干慧别在菩萨共非初焰初焰断故大论云十地有二一菩萨初地为初焰二声闻见地为初焰于中尚以干慧伏道为菩萨初焰退取断位有何不可经中下经文自有独菩萨位是别位三种菩萨者共地中同二乘人三四地断。
  又大品下况释通佛地边尚有菩萨地况前九耶故皆可别立言邻极者别佛地即过于十地借故名邻若无下证共十地边有独菩萨言修治者于十地边皆云修治地业次引大论于十地边立忍等名大品亦尔。
  如此下正申今意既许别立亦借别名名其别立其如经论有斯义何。
  次明断品少制果多答可见。
  次问者惑重教多其义一也既多制果应多立禅禅防散故答意者亦由散多非禅相应次问者六七地前与二乘共菩萨于彼何故立忍名耶答中三义故初引十五十六心例忍因智果十五心内目辨因果未证果因果俱国故菩萨人于彼二乘因果俱因余二可见。
  次明别教破思位者前为显通今目辨别复显竖义故次明之问章初无别圆何故此中释答前成入空是故不列及论文旨故并明之十行出假不复关前者当别教位尚不关空况后通藏前不列者在于斯次圆位中八九十信断习尽者习言不指尘沙无明附界内故故且云尽例亦应云不复关前以永别故却不论引华严者恐人不了粗惑先除初证初住却望十信故云界内习尽。
  次华严下证初住位近代皆云地前伏惑云何消通住过牟尼此是第二节示文圆旨云何下释华严意初文略释。
  名尔下征。
  然以下答佛道属于别圆地住尚过二佛先复菩萨约当分说。
  复次下辨同异断见思得名等别此亦辨前破思假佛位智用各别亦是遥判教诸智断初文四教思智若言下判向同异初文是当通教三乘比望。
  若言下以别圆菩萨比藏通二乘同断见思智用不等亦可更云智断俱异即是通教不断别惑此中未论别惑故不论也又通三乘自相望者亦可云智同断异正习断异故也。
  问下料简超果初一问答可见。
  虽不下明果虽超品位不失如通人行岂无里数次问者利方名超身子初闻三谛何以但得初果答者大论云闻佛与舅论义时有云闻頞[鞥-合+(白-日+田)]说三谛时或云七日十五日后得无学此岂非超阿难为侍者者大论佛求侍者心在阿难如日东出而照西壁至结集时为迦叶诃始得无学以罗汉人不合为侍故自不取。
  通教菩萨下一往且明不超故云亦应有超菩萨荷负故不论超虽超不超思惑须断。
  超果下分别言本断者本在外道世智所断随本多少故今不同本得非想定即是已断下八地思不名罗汉向而名那含者彼有漏智力劣故也若本得禅等比决说之或三两品等如前已说正习尽者三藏佛耳。
  圆人云最者问前云荷负何以云最答望前名最故引缨络证超不超彼经佛答敬首云唯顿无渐玄文判为初住者亦是顿位言无垢者六即判之净名者亦初住位。
  实相理下第四句。
  三四门料简者初明门意为通理故须十六门又十六门同破见思故于此后即更料简亦是为明断见思所依意在圆教如破遍中简余唯取圆无生门余三教门相从来耳。
  初释三藏有门中言俱邻五人者陈如頞[鞥-合+(白-日+田)]跋提十力迦叶拘利太子五人元侍故先度之并是有门中人頞[鞥-合+(白-日+田)]说三谛者因见鞍[鞥-合+(白-日+田)]威仪痒序问师是谁师说何法答悉达太子是吾师也頞[鞥-合+(白-日+田)]为说诸法从缘生苦是法说因缘集是法缘及尽灭我师如是说唯不说道灭必有道。
  大论下明用门者须善方便所谓无著诸门悉然。
  大集下引得益人。
  次空门中是老死谁老死者论引杂含责十二因缘中无明老死主宰叵得故名为谁即是人空无是老死即是法空虽有法名若望大乘但人空耳。
  须菩提等者虽得罗汉何妨偏长佛从忉利下独不入众石室端坐唯观众空得见法身法身者五分也。
  大论下亦明用门方便同前荡(狄朗反)第三门比说第四门中言车匿者佛在世时[怡-台+龍]悷难调佛遣今依梵法治之即嘿摈也若观境者亦应云假无同前非实法有无俱足故此双非即是境也观者名观沟淃者古来翻译方言未通便以预流译为沟淃求那跋摩难斥争竞自依有门入道得果意云得道不由争门。
  何故下辨争有无论分大小今通用之顺理必无失理故争释迦初值等者俱舍云于无数劫各佛供养七万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与论名异彼此音殊六度如第三卷引论因则指释迦等者彼婆沙中释菩萨义明因指释迦三祗百劫明果则指弥勒当成何以故释迦果已成故须指因行弥勒因已满是故指当果观因知果见果知因故诸圣教多明释迦因及辨弥勒之果龙树难去等者大论正明摩诃衍乘故引婆沙等诸小乘中明菩萨义而广破之其教最权何足可破。
  次通教四门初有门云而有幻化有门正体如是下结成。
  若言下空门正体如此下结成。
  若明下空有门体如是下结成。
  既言下双非门体。
  如此下结成门体体而论破者此通伏难难云通观幻化幻本不生名之为体体则非破何故云破答云体而论破破名虽同折体永别引论云火焰等者证四门法并不可取乃至释第一义云一切实等四句不同四门入池等并此门意。
  若不下明门体离争。
  问答下与藏辨别挡(丁朗反)朋挡也互拨互挡非门正意亦名如实等者大论作巧拙二医譬此两度如针药及因咒术亦如草筏方再渡岸声闻苦行头陀菩萨观法实相三兽度河大经文也三人如兽真理如水象虽得底仍分二别等见空不空以分利钝。
  次别四门者大经下辨同异闻大涅槃等释签中事相次第等者且如戒定及生灭慧全如三藏无生等三异三藏耳且从初说故云不殊此是大经百句解脱中文彼文全是别圆门意如来藏十喻者题云方等如来藏文虽有十义但成九以初二文同一义故一如华合实二如岁岩树中蜜三如皮[禾*會]中米四如不净中金五如贫家宝藏六如果内实也七如弊物里像八如女怀贵子九如模内像若尼干经十事整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涅槃非有等者非能名所名故云非有因俗施设名涅槃有既非色等云何而言见妙有色闻涅槃名如水酒酪瓶等者亦百句中文经云解脱者名曰不空如水等瓶无水等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如是等瓶不可说空及与不空非有非无门中云绝四句等者意指中为所证之理理尚无四安有百非乃至有门亦复如是。
  如此下判得失入地名见实即是得意地前名失意准前三藏门复一一皆明得失为离烦文故此总明。
  次圆四门初辨同异云何下征起。
  观见思下正释乃至引经证等只是三谛互融门无所壅随机教别设四不同虽四不同入者无争故四门后从。
  云何下出互融相寄门辨别一理无亏。
  所以者何下释互融意一门即三故初举因缘因缘即空空即是假假即法界一门既然诸门互入。
  如上下结成无生若尔下开权先征起引证等可见若尔只应引法华何须引大品答二实不殊引之何爽况论关竟还开彼权以入彼实故知彼实即是今实诸味皆尔岂独大品。
  上无生下结用门意依前初用圆无生门竖非竖故具如竖破开章之初恐人迷旨故于此中复示文意即是第三示文旨也若消文势不可一一见一一思频谈其旨。
  次明入假破遍初明文意者二乘不能无大悲故故知出假大悲为本。
  空中种树者大品经中譬出假相应于生死善巧方便如空中树知病识药论引网明菩萨经释云是菩萨所说有能解者得大功德如空种树得华得果诸法亦尔不著一切而得菩提出假菩萨亦复如是。
  大悲下入假正意。
  次入假缘中云圆体哀伤者他苦同己非谓无缘忆本誓者思宿誓愿策发令起故引二乘以励先志利智应知住空有弃他过不习法过善巧者命智牢强不令假污精进者无使一念生畏惮想。
  次引净名三慰喻者大师判彼问疾品文为三慰喻亦名三观亦名三教说身无常等入空慰喻以己之疾下入假慰喻今我此病等入中慰喻彼分入假经文以为五意今此全用彼经五意出假即是空中中间云中间即是出假慰喻经云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即同体也略如向释若论文旨方云无缘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依此中观而利于彼下四准知问自既有疾何能彼答有二意一四住虽断犹有无明我无明尚尔况众生见思二者以我昔苦愍彼今苦云当识宿世无数劫苦第二者如布衣登极知人苦乐故引经云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入空则弃他入假则愍彼。
  次引忆所修福等者诸语意正明具于二严命是慧命故也不见中理皆名为别以中理心巳四五故。
  次引勿生忧恼等者观起勇健心若无勇志或堕二地从空下料简有法譬合法与譬文入空出假及以利钝前后更互者随诸便耳。
  又法说中乃以利根对于住空而料简五车事者利智住空无四事故故但对空而为料简故阙四事未必钝根具四事者未必利根。
  譬中身力如利智胆勇如精进余三皆须有精进故故且以进而喻于三亦可胆勇总譬四事以对身力即五事譬具足何能等者只是钝根声闻无五事者。
  今住空下合五缘还以向譬来此帖合住空出假各两种者智对四事次具缘者下释五事具者若对前五少不次第五譬[(束*力)/止]足有亲如天性即同体也有约谓要约即本誓也有策谓奇谋即善巧也有力谓勇健即利智也有胆谓勇即精进也。
  次入假观中列三法者阙一不可故大经云佛及菩萨为大医王何以故知病识药应病授药故沉下曰坠更互为回结业为集坠堕为苦苦集更互如旋火轮产养育收也畜应作稸积也伟大肥也忽荣等者如诸经中舍国城等樵渔等者樵如郑弘如渔父安贫自处故也扣牛等者非理造求曰干辅佐王者曰相如寗戚邀齐桓公夜于城傍扣角而歌歌最后云伍官何时用汝为国相负鼎等者指事求利曰邀伊尹邀相常负一鼎而自语曰若以我为相如鼎调味使天下无偏专文专武者耆好不同俗古贤良偏好非一尼干经中此外道广为严炽王说诸王性偏。
  次知重数中文中不同但依笇法合之无失应知文中有直尔数有带根本合文文皆有信等正是出假六十四番病相中云彼此者以有望无乃至无言言深浅者亦以有望无乃至无言性重亦然一一重中皆有能治所治不同展转未破故诸重起此缘一谛此应从言四十里既缘四谛断惑断思唯缘一谛故也二乘直入等者明入假方便须先分别为后方便诸教皆尔所期不同以分教别别修各有法者以止观研之况恒沙三昧而无别修若从实说略知而已但专理观至六根净增修不难五部等者如善五部岂塞胸臆五分十诵昙无德萨婆多弥沙塞。
  次识法药者楞伽所列具如今文初明世间法药者大经金光明并云世法即出世法两经语同意有显密大经开权竟故得显说金光明但云世间皆因此经此乃密示大经虽云是佛所说仍未云所说即是妙理显密虽尔顺次第意只是引文证世法药若除识意无不为令众生出世以五戒为世法药者佛现方有世即出世故引五行常等即是五戒问知病中但云见思识药中何故乃至上上法药药病以不相治耶答似如所问意亦少别此知病等三并是菩萨出假分别况入空时知见已后出假时三药治之得差各别言五常似五戒者如提谓经问佛何故不四不六佛言但说五者治病义足天地之根等人持之五藏安令成当来五体等顺世五常五德之法煞乖仁盗乖义淫乖礼酒乖智妄乖信反此即具五常五德又五行似五戒者白虎通具对五行五藏五根五方四时等持之则俱安故以不煞等防五根等不安故也五经似五戒者略如前释但此中开礼为二不语春秋又与提谓对义少别易测阴阳等者如孔子有三备卜经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使诈者不行欲知此法等者如向所对未为善修若通明三昧之力委知身中具放天地四时五行所知身与阴阳天地星宿等合。
  次判浅深云漏器等者禅法如水心性如器心行如漏禅如彩衣心行如雨雨退失如色脱。
  次识出世法药中初通列中意兼两教具如玄文增数中法列前二教是此中人天亦可以三藏摄之如增一中具有人天增数欲各遍摄虽至无量要不逾二法如即行者若能具足十重二法方可论道谓真俗教行信法乘戒福慧权实智断定慧悲智正助若欲各论双双无不收一切法此中名相与出世同义须入于圆别之相如四念处六念等文文相自显余并兼含如八正九想十智等文不可率尔违于深致如九想中即以四见为污秽阴等如是五阴得观而变名为不净乃至白骨即是见真进至烧想实相无实初后既然中间比说十智并依此意消释但慎法比四谛等名使不违所列。
  譬如下譬知法药之相初总譬增数以病不同故药增减又世与出世悉治见思病差不同言近意远。
  入假下合如文。
  又下别譬初譬依于佛经以明法药皮等次第以对四悉根等次第对信戒定慧山海水陆以对四门门门各有四悉信等四方土地以譬四教皆有如上四方等也四方各有山海水陆采掘干湿通譬各有权实真俗定不定等定如顿渐不定秘密不定菩萨于彼定不定等用与不用苗如采用根如掘用权为苗用实为根根苗各有干湿不同真如干俗如湿。
  又知下明用药所治不同善知授法适时不差虽未真得至相似位亦能似用如第一卷或得不得是也。
  入假菩萨下合中但合四悉四悉在初通入诸教举初摄后并在悉中故下信等略而不合。
  欲治下明法药体遍大医者别位在行。
  又大地下譬开权药皆依实地随病不同地无分别法药下合文似一即多正当多即一若未开权不说多一观合大地止合大河又如下以谛合者是所用门故如前三药皆是于谛故云种种。
  汤饮等者譬治异各一止观故定慧是道道即摄四定净慧饮生灭二定吐慧下无生二定灸慧针无量二定丸慧散无作二以教释喻使与法会入假下合先合四谛苦集不同集谛也苦家集故若果不同即苦谛也道灭如文。
  种种下合止观具四四谛设治不同故云种种。
  复次下出假菩萨造论通经先举譬所以下释初云神农者皇帝时医华他者列传云谯人心解分剂不假秤量扁鹊者越医也神农如佛华他答如出假菩萨依经造论名为作方。
  次释中乡土等者譬中边机别人有等者利钝根也论公皆尔儜病也食为病因如根利钝所治各别。
  佛初出下合神农后代下合华他释论下引造论意菩萨下请加。
  三授药中先总举药病众生下别明法药初世法中如孔丘等者制礼作乐五德行世礼乐前驱真道后启元古等者佛教明劫不须此名且顺此土化初以说我遣等者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天竺指此也准诸目录此经疑伪文义既是惑忌失译像法决疑等意亦如是如涅槃后分本在伪目至唐刊定始入正经大师初依不应错用。
  次出世与上上合说仍离为四教是则藏通即出世别圆即上上故消前又须依四教四门四悉下中等名即四因缘智初明佛虽是下菩萨造论余三准知以乐闻等对悉下去但作二段先四悉次作论纵无偏申或兼或具比望可知。
  十六门等者门门各有四谛故也门门各有菩萨申经即是出假之心意也。
  随类音等者出假赴机名一音耳一云亦然表无私耳云现身也雨说法也见闻莫不蒙润故也若全依次第岂能授圆。
  次明入假位者初位意若专下根则凡夫望崖如入空时见思重数行位长远大小诸行经劫累生故云迢逆故知诸教下根难致上根之位一生可到尚会中理况出假耶是故须述诸教位别。
  三藏中先二乘次菩萨初譬二乘人一去一住住者譬退行人下合次明菩萨不待经时故云一转。
  但佛下正释二乘及钝根菩萨并至法华方运大悲名为出假若七地下引经以斥下根住空故至七地已齐罗汉已堕二乘地故以大鸟为喻论文自合鸟菩萨身也身大者多修六度无翅者无出假方便须弥者三界也虚空者无量佛法也未应飞者功德未满从菩萨三脱游无量佛法而欲退没则不能作佛若死罗汉也死等支佛也痛恼者失菩萨本功德大师随义今为两释犹未死故故名为等故方便及断见位即两处死等。
  如人下显法功德大先序所治病重言五欲者但通举不男如二乘根败阉者掩也闭皇家门。
  华严下举胜况胜唯至法华得记生喜遍寻法华前教不见二乘作佛及以如来久成问若方等不记何故楞伽大慧问佛如来何故授声闻记佛答三意一为入余界者二恐菩萨更求声闻三变化佛非法性佛虽有此问经无记文寻三记意岂同法华。
  又阐提下更以涅槃对辨故大障去余傥不难别教可见圆教六根下出假名同功逾十向中上可知初心是五品之初故引大品五品亦得观行坐道场也更约六即良为此也。
  初问者以空例假谓情下答亦有三根以例出假谓情上似中真下情即外凡似即内凡真见道位情入下重释上根言触人者亦指外凡皆观之故云触人恐滥尔前故云非谓散情。
  若尔下更难凡云入者须在益次此有下答念处即益何必真次若益下更难退乃非益不并下答虽非不退亦并不退设下纵释设退能修异诸散情。
  次问者通别出假必先入空空心出假假必即空此二即空与圆何别答中列出三人不同通虽即空永不知中别虽即空后方修中故此两教与圆永别从圆人下辨圆异别言能作者非别教别次释胜别文列五句但成四句初五同故但恐文误应有六句四句如前除初句已更加假中与空相对即六句也。
  若尔下难向六句还不殊圆何名为别然下答若更同别何名为圆欲现劣别弥易于胜。
  二明利益者实益必在别圆地住此是第四节示文旨也所明真益岂非文意次第假相其文须明先总序真应先明由后云法眼必非地前指真分别为法眼耳。
  次应以下以应格藏验非法身三藏下约教正释佛尚非真况复菩萨约教当分彼教无故今欲比决故且置开应有下且斥藏通应有始终对化言之别教教道地前未说况复藏通别教下正明真应即登地去见众生病知病根本如人见水知水渊源识药内实知药体性印谓符印以铜为之使天下同今用诸教与机相构是则无明为病源中道为药府种智印无误真法眼不差和光下现身处处结缘为利物始机熟之时八相作佛见闻皆益故名为终次明圆教若得下对邪料简所以下释权位长故难滥不简以有漏等者亦如毡多欲见如来在世之形令魔为现已偈叹不觉作礼大经四依品云魔变作佛相好庄严来向汝者常捡授定其虚实老子等者彼经乃是道士王浮伪制今且纵之还托佛形何关道士举胡五印路阻途乖变释等者具如释签引大经文尚非三藏五通者亦依根本无无漏故无念处等故云世智尚劣三藏安比别圆化语下责夺雷者如阴阳发雷同生物。
  三结破法遍者竖论应在三观后明亦是取意此中预说于中先寄三谛以意斥文次举要下结示初三谛中初约真谛先出文相复先明凡情未破见位此位尚未入真况不次第入实初独举见意已兼思故此次文见思并举。
  次略引三譬决者所触不同而生各见如计佛性五阴不同离此都无各计成过是故总文不即不离不即故凡非不离故是呓言等者呓梦说刀刀名虽同及责形色都非刀体故王笑之全非我刀故知但是所计不等贝粖非乳准此可知故破见思适但是入空。
  就文字等者说意也文但入空故云如此意本圆极故曰不然见思下正出文意教权理近别语见思理实见思全是法性岂见思外别立无明故但依理达为法性通约名等五即论遍别约分证究竟方遍。
  次出假亦先示文相次显文旨故云亦尔文相须在法眼论遍。
  六根已下次论文旨文旨虽即不次第破粗惑理教数任运先除故相似位一音遍满佛现身中此即不思议假之气分也。
  障通下约中示遍中理本遍故宜文想直指无明为障妙假之神通也然虽无文相既别对无明及在二观后复似文相次第之意。
  故举要下更总明之故观见思即见法性岂有三观前后次第。
  前观下示遍意结遍之文末应在此恐迷二观观法重沓故于此示见思法性此即第五节示文旨也。
  次正释即四门不同先临空假次举入中揽前对今以显圆妙生不生等者牒前入空即不生生等是述文旨自即等者更引自他对显空假空假只是自他故也。
  次牒前假及今入中比空可见三既相即纯成妙三此第六节示文旨也意虽若是还须附文故今释复更开为四门初明观意于次第中重申文旨次第虽即在二观后文旨即是粗惑先除故约数搜求令尽文旨今了三教未涉圆融三藏可见次通教中初明理同故无别见虽无等者辨有名无实亦得下简后非初次别教中初约谛离合知而未观且辨异前无知为本照此下明真可为中纵容有理如眼等者更以譬标真因分齐云何下释虽期心本眼暗故穿傍傍实无眼如中出边先治眼暗如或先除况谓正为傍三谛俱假例如下举例方便如二谛见谛如见中次圆教中有法有譬初云破两惑者故知圆位即生可获故南岳恨领众太早。
  次譬中先以兵譬能所次以治铁譬能器械譬止身力譬谛智谋譬观今应皆譬圆止观等一日譬一生两铁者约教说之故云烧治。
  次修中观缘中初正释五缘缘名同假其意大异假中五事为出假缘今为具五故修中观。
  次释中言无缘慈悲者三慈具足乃名无缘此慈下结成三谛文在大经梵行品初云慈有三种一缘众生如父母想二者法缘见法缘生三者无缘不住二相大论明悲三种亦尔。
  上两下比斥共藏通故慈若有等者梵行品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此慈非是二乘境界准义皆非诸偏境界二乘全阙故且对之历一切法皆云即慈慈即如来等。
  手出师等者此明慈有折伏之用提婆达多教阿阇世放护财象欲害如来如来舒手现五师子实无师子慈力故尔举石空中等亦复如是如磁石等者此明慈有摄受之用犹如磁石任运能吸铁火烧薪葵藿随日亦复如是如水生火等者明慈有断恶之用水中生火水不能灭故因二观所生无明二观所不能灭次以枝叶譬前二观所断苦集次以灯炬譬前二观所修道灭次举二譬以譬无作。
  三求佛智中初明佛智智必有眼故兼明之智即能显能显既广所显必深深竖远横眼智觉了莫不同遍从因至果究竟具足若修下以譬兼合观功能也目足者譬圆解行到池等者解行所至饮服等者亲食理味四德之水水性不别有冷等殊佛性无别有常等四见池等者池涅槃也尽果德边佛性底名见池相见法横周名见方圆见理竖极名见深浅体权识实故云方圆四即不同故云深浅见即佛眼饮即佛知知见体一池水不二法性无染名为清净。
  四学大方便者初通序依体起用无谋等者大智也不假先念故曰无谋住首楞严大定也。
  不可思下总叹智定善巧功用即体内方便也示空中风者风界无色亦令可见火不能烧由中方便为此用故学于中观。
  如弥勒下寄于二圣以显善巧净名居士虽俗中长者而一生补处受折嘿然为成诸天圆常之机自非善巧安有斯能是二大士槌砧更扣等者弥勒用权而隐实居士谈实而弊权弥勒以说不退行之槌扣净名之砧净名以呵一生补处之槌扣弥勒之砧互为砧磓为成器皿故得法忍由闻菩提令难悟者难悟之人悟偏尚难由闻菩提得无生忍若非二圣磓砧之能安令天子妙位斯在。
  又如来等者寄佛化小以明善巧且寄渐初以立化事一往称为不即说大四时七教盈缩不同无不成令归乎一极乃可名为大巧方便是故下更述化意种种方便意在真实更以等者述用权意佛智等者叹佛同体权谋叵测故以下重牒前文用方便结令钝菩萨法华入圆是则弥显善巧之功寰中者谓法界为城法王所都法王不偏理性无外受化会理名契寰中若此环字庄子注云如圆环内空体无际。
  上二下寄文殊外化以明权巧毗舍离城有尼乾子六万眷属身子往化皆舍之去文殊化为异道师徒入彼众中初同后异彼弟子皆付文殊用为说法悉皆信受五大精进者佛悉起行方名为大若有勇健解髻与珠故此勇健名之为大。
  不动下引金光明果精进况不为二边所动永不退入恶道不失实相正理方名菩提萨埵即萨埵王子往为大法不惜身命已名精进今至果地起礼骨塔复名精进。
  上两观下重约赐珠比决开权明精进功妙故佛轮正见小众莫不赏赐前虽随功终归解髻一代利物归乎法华。
  三正修中观者先且泛举虽知难观若直令观中破细无明凡尚不识欲界无明故云悬绝尚非四眼二智所及岂肉眼能见情知虑耶是故斥云非眼虑等例如下例易况难引难从易故举二观以况观中难则俱难易则俱易初举真况观真之时亦无色像推阴假渐似渐真。
  次以假况恒沙三昧何由可观但观于空渐明渐利今观下次举例前但研二智渐见中现二智之体既是无明观此无明即是法性自然双流自然双照如竖说尚似非遥况观色心无非法界故二智体并是无明言智障者有三番释初番二智是中智家障故名智障次又此下中智被障故名智障三又能下能所相对得智障名至此卷末具引达磨郁多罗释。
  云何下欲观中道先审观意云何得知二智非智以观审之知非智相既非智相理须观之次观此下正明用观只是三假一一假中皆以四句自他研责初观无明即成因假言与心相应者法性为因二智为缘与心相应名所生法法即无明故立无明为所观境此下用观四句推捡二智叵得问若尔应唯推无明云何复与法性对责答中智望之贬为无明今未识无明但推二智法性无明自他共离作此推时无明自破。
  作此等者明能推观亦应结成二空等相但是文略遥望见者如夜见杌杌譬法性人譬无明故初观时二俱未审起四句下合既云起执似初观中为成次第居二观后执故失中故名无常前见思等者述所破也不同前二但破见思及以尘沙今推观智即破无明言金刚者非二观智之所能破能破须譬龟甲羊角观破下结名二观如文此理下不观观。
  复次下明三止初总明用止与观不别略列而已体是即寂与前为异如持下引譬观无虫水见尘似虫而不审实十住见性亦复如是今全未见义同不了亦可用借前人杌喻意亦如是。
  复次下六十四番如是下重示四句方法之相句即是门由一一句皆能通理为不了者施设多门即以四句为能通处非所通理因能通处见所通处故云因门随句见理诸句自融诸句研试会有相应烧名起执具如前释。
  次观法性即相续假虽观无明无明未破有一分定谓为法性是故须推为从何生此中先牒前法为所观境先法次喻喻尘杌者双指前譬前观无明知非法性故喻尘杌今观法性知非法性所如尘杭应须观破不了之想具如破见相续中明准前亦应成三止观等文略不说。
  如是下六十四番修观法尔故无余途三观真缘即相待假初明行相待为境即观法性无明观智初总立应知此智未见中理故知非智推此非智待谁得名亦有二待望佛为横我当为竖。
  如是下列句若缘下用句但破真缘共离自坏缘在地前故云无常若从缘生即从无常生终无此理若其诸佛及我将来是真修者真不名修。
  释此下寄慈辨失真自下正判四句观成横竖俱无障亦叵得。
  何以故下释无明体何故叵得待智故有智无故无所观既无能亦叵得。
  若执下辨失初明是障故失次若不下不执故得以能通故成门名得。
  若得下能契于所所亦成得四既无四一亦无一此中阙六十四番。
  若有下次明化他问前之二观亦应化他答自行未满所谓下别释初缘修有法有譬法中云无常等者如前所说前为破故故云不应今明随机语同意别无常望常无常是他故大经破外道中云汝法中因常而果无常何妨我法因虽无常而果是常故可从缘而生于真。
  又云下譬他生伊兰如无明旃檀如法性故阇王自述云今我得见从伊子生旃檀树旃檀树者即是我身无根信也法王性种自也从谷生故名之为种谷种不变故名为性从我心生义之如种无始不变故名为性不同从佛故名为自次因灭等为共者由自法性乃外观他故名为共或言下离非内非法性非外非缘修一一句末皆应结云得是智慧无得等者结前观成以成离性故云无得得是智故故云得得即是假无得即空得无所得即是中道诸菩萨下作论申门天亲地论法性成自余三准知中论申空余三准知若得门意四性起机则无所牟楯牟字应作矛兵器也应作盾傍牌也如楚有货矛盾者言自相违。
  若用下依门中悉以修止观经论下功能如此下明门中观行功德允合也。
  问下料简初问者二既相即应俱破显答意者虽俱假立终无并住虽无并住无明在故假立二名法性生时二名俱泯次问者既二法不并何故相即应立对门文且一边所以不更论一边者欲于迷示理故也答中二喻初喻意者具用二对如为不识一句冠下二句约人各迷故须互示从一人说终但一边恐迷冰水更引珠喻何者冰水二法以互相倾易生别计故举珠体胜彼相倾故水火珠过缘生二虽从珠喻应存冰水合喻可知。
  次位者初释修证存次第故故用地前为二方便至初地已任运遮照故前后遮照以为登地方便。
  次修下斥权先立三人即通八地别人初地圆人初住。
  若别接下明通八地被接者知方乃得云七地论修八地论证若第三卷从下根说故八地闻中九地伏无明十地破无明此中中根上根亦可四五地接教多从下其位定故。
  如此下斥于通别虽即亦破无明权说位高是故须破初心不得修干慧者问通人干慧初心得修何故斥云不得修耶答举劣况胜当教干慧自有三贤初心且令修五停故自望念处亦未得修次斥别位者初立信心经六十劫岂可得论回向修中。
  次今明下正明圆位初文五品引法华经释成三观空坐中衣假室复以定慧助释衣等座毕竟故空圆衣寂灭故中圆室慈大故假圆又皆云如来故三皆圆即相似位。
  见鹤下譬大经云见有二种一相似见二了了见故以见鹤名相似见者如眼见色观故以见鹤名相似见了了见者如眼见色观行尚见况相似耶次引例可知。
  今五品下正明中位次引华严以证初住六根位中破界内尽且名无余进破无明方过牟尼三藏当教全无此义故无明破约教云过。
  始自下显观功能不待等者斥通七地何暇观喜斥别初地故楞伽云菩萨住如如已升欢喜地如何七地同二乘耶自教相违未曾疏理。
  前教下正判教弥实位弥下教弥权位弥高故通八地别乃初地圆则初住法华下引证方便证权实事证实。
  复次下更历教判前克入中列三双流今通从名故兼三藏故三藏教空有中名位在佛地。
  虽言下明圆实位次举譬次例释者若例入禅应多品数前两观后等者次第至此方应结逼已如前述。
  今中道下结成二空无明结前初番法性结前次番不依等结前第三不依四句性空无猗无著相空。
  次引净名具二空故故稽首礼以空喻空故曰如空无复性相故曰无依。
  次约横门初来意中先法次譬从浅至深故云径直门门意等故名为齐俱列意等故名为并若横等者次说门意横竖虽异无不见实。
  横门者次正释先列八不一论具八故此列之璎珞文同一论下指广中论下引论摄相以二摄六及垢净等论问诸法无量何故列八答法虽无量此八摄尽故知诸教名异不出此八论中自以初二摄六竟问云何须余六答为成初二以是而言双双互摄故今一切皆入无生余展转入准此可知。
  初云若无生门至亦如是者将无生门中阴入互发十双来入诸门次若无生门下是将十法成乘中初文及不思议中界如三千来此中存略但云种种。
  次若生下是将安心来次若无生下是将破遍来今正是破遍门中度入故文相最广余者相从此识有无下是将入空文来但是破见余者皆略次若无生下是将入假中知见假重数文来余者皆略次若无生下是将入中观无明文来次从自灭下是将入中观法性文来从自待下是将观真缘文来前文观无明等为自他故前中道观揽前空假合为三谛故今一一皆成三谛前推无明文具有四句今但有自生余三句略前观法性是相续假今所以云自他灭等若云生者对前不便次相待文云自待者相待四句亦作自他等责。
  次若无生下是将结遍文来准文次第合在三观后故今度入正在此中次若无生下总结。
  若得下次明二经度入初通明入相于中先明无行初云谛者境也智是依境起解菩萨是发心安心文破见等是破遍生死是通举始终行位等即当下文通塞乃至正助位是次位通摄安忍及以离受过此必能教故云教也次金刚者初通引不住次境智下即是十乘不住境智乃至见思等略举初三文来无于破遍度入故也不住初地更引经中不住文来地尚不住以未极故况复住于境智等耶。
  此无住下更重判位故仁王下释判位通言三处皆破无明是故分得金刚无住释迦下究竟金刚。
  若尔下释疑常途云在伏位故云断道无金刚耳仁王既云释迦有者故断道有又云断道有者不遮等觉意通初后言度曲者如世管弦诸曲无数管弦如横诸曲如竖初章根本妙慧旨归度曲之初广大若是入道为理余三属事千从之解少分为言。
  次更料简可知答中初章对余名为二义初正示自行能通之门故云世二等若言下他解次又他下化他前各各入故成自行是则等叹门也云何下结酬及门中四悉以欢喜等对四悉文相可见。
  次明一心者内外偏圆有执皆破破故兼申一切经论故见思破位大小不同。
  若无生下明横竖门度入一心虽种种下结成一心但一心下分门解释先释总门对贪等别于中初示观法若不得等者明度入意言悬超者不同横竖复疏到入者自行未委故如疏利他分别故如复去已复来名为到入亦云却入行计未穷故名却入自未极故次第三谛皆入一心故云妙空等。
  如是等下次约一心开佛知见知见只是止观别名于彼念念刹那众生无不皆以寂照达之寂照为因眼智为果何必初住方名为开如开三乘亦只示其执心寂照今此亦然何有异趣。
  法华下引意根者意摄余故引仁王者至佛无报方得净名今通论之故佛亦名报次引金光明亦证报身次引宝性释金光明。
  次历余一心者将向一心以历余心夫有心者莫非无明故初总观若非其宜离总出别问初只云识今何以云欲等心耶答前云识者是诸心家之识今云欲等是识家之诸心问贪等烦恼何名为阴答虽是烦恼善恶阴摄复非报阴故名贪等以非报故故下复更历于余阴。
  次前来下例余阴入等问此观识阴例各应居十乘之后那在此中答因破遍故于此例便故从此下乃至离爱俱观五阴所以通塞捡校谛缘道品念处居首正助助于道品下三只观阴等位耳。
  次问答中初问如文答中答入空因缘初总答何者下别列夫生死下别释对五可知应知须与入假大同自脱同大悲脱他同本誓慧命同利智无漏同方便诸位同精进假居空后故云例后夫空观下答假无四门小藏大衍偏三圆一皆有破于见思入空之位然门别故须辨门智障者引古人释智障之义达磨郁多罗此云法尚自集诸经宗要之义名增一集大师引用多无破斥既是他义略依他释先征起智有去答证智在佛识属二乘断惑名智浅近名识体达等者体即实理小智违理仍名顺想复与佛菩萨智为障故名智障又佛于二障等者烦恼及智。
  次引大经证心谓无漏证谓证智。
  次引地持释涅槃意但智慧名别耳。
  次若以下转释地持慧解脱也即是无明障于证智名为智障破无明故得智无障。
  次引入大乘证于无明是智障义二障下转难从无明下释次引例释智障两俱生死得名处各别无明亦如是如无为生死爱即四住下释烦恼异无明也无明即是智烦恼性相倾故云解惑不俱言无为生死者摄大乖论七生死中方便生死是也并法界生死俱是无为且借方便例即智惑。
  复次下释爱同烦恼故与无明别从果起因因复至果故云相续即功能也能令下释名虽无明下释无明功能二用既殊二义不等。
  无明下正释无明为智障虽俱解脱枝本别故得名不同次无明性迷下重释无明亲能障智得智障名故云义显。
  次无明有二种下简名体别故障不同先问意者所迷虽别同名无明云何无明独名智障次引地持通论名同别论须异能所不同得名不一。
  若尔下释向地持人法无我俱是所迷俱名为理二无我智俱名净智烦恼及智俱为种智家障又智去从事智被障得智障名。
  若尔下征向所解从照事去会向二解以古人释有二不同或以诸法被障或以无明能障论主评之故云无二所照虽异智体不别。
  又心智下出异解初有人下意明迷理为智障以灭想去引小对辨乘灭想亦名灭智此是断灭今灭智障心不可灭故分别心实不可灭。
  又非条然下重释中道中智非条然别以体同故故不可断次是以下引证福如无明菩提如智。
  人作下破世执见见有断不断智体无殊。
  次问者释妨也璎珞唯云初地三观现前前释双流何故分三答借义相成能成所成相对故三别虽是权璎珞最定以此定文成于高下借高成下故有通教八地借下成高故有圆教初住此一问答拾遗故来非关智障此后非次。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六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初释通塞中初略名次来意中有法譬合法中先来意次结生破遍结前应入下生后即俱用三名于三有失须今通塞捡校三名若不捡校恐同诸外若无失者依前进破言一向者勿恒守破遍而不捡校故立此门捡前破遍。
  何者下正明来意于能生著同彼外道宜用通塞四句捡破是故须以四句三假破能著心破能著智如所破惑故云能破如所破虽不著能而犹著所故云若不爱著等则能破不如所破则但用破遍是故须以二句分别一者通相则能通所塞如前破遍二者别相则于能起著如今通塞故文云法相任有通塞况复于中起苦集等于中有四一横二竖三别四一心文四义二意在一心一一义中皆以四句分别一者塞中得通二通中有塞三者塞自是塞四者通自是通初二在今后二属前度入今文成前二句。
  次举譬中除瞙分喻破贼遍喻贼将可护珠瞙不然若尔下合先正合次通五百由旬义义当通塞故也故经云善知通塞故有破立以成今意问破初师云非七八地正当二乘云何言非答此用释论论意以界内惑尽为六地出外入城为七八地故今且以七八破之云与论违此师用通不解引通意故引破之后之二家皆约烦恼以为五百前家不数尘沙后家不数于见故辨失中不复更破。
  此之下指经破古诸师下辨失先总次别总中别如太方通如太圆二乘檀行如太动界内立城如太静虽各据一义所失处多欲判圆经意则未可如持一乳等者各偏二见难释通途。
  初家下别判但判前四略无后二判初家云四百立城者通七八地亦属二乘经云三百立城此师对于四百则成四百立城摄家者摄师立七种生死但用前五不取后二如汝所释宝渚之外犹有后二故名为割荒服之外名为荒外故以极地而为远荒如宝渚也次判地家界内立城者以住对二百住断见思岂非二百立化城耶次家以二乘足为四百五百二乘只云住于三百今云四百岂非檀行开权方进复无二名故未开权名之为檀况复开已岂对三四。
  人师下释疑恐人见论疑破初家论正以二乘为四百何以破他故先序论文言二文者论初又云欲过四百由旬险道论初以欲界为一百乃至二乘为四百又云复以四百为欲界乃至一百为二乘过四百已近菩提城今通之下申论文意。
  今明下正释方乃称经若尔五百由旬即是宝所经乃云过故今依经以三义释若约智释方可云过余二不过故云空观智知三百等知即是过初约生死五百皆是所过故不对寂先次约烦恼见通三界故故为一下分系下故为一上分系上故为一下分者身见戒取疑贪嗔上分者悼慢无明色染无色染。
  又诸下结斥诸师教权是故位高于权教中释又不了故下正以横竖等判方晓权人所行之法若横若竖俱破五百但非一念故判属权迥远为辽二边之外别立五百故也故初师及地师在十地摄师在初地则下凡绝分若其五百唯为圣人经不应云为令众生若必皆在地二乘记已不应在信今依实教六即分之则法师不轻二乘龙女悉皆不滥分别功德一生八恒各守所得。
  今论下正释先纵横次一心初有三义一横二竖三横别初横如文次竖中二先正明竖次横以织竖竖三如经横三如纬织之令成三谛文章三有苦集等如有经无纬亦是捡校令三各无苦集等三。
  入空分二初明折空先苦集次既不下因缘三不灭下六蔽但举一悭次引大经以证六蔽蔽即是塞前二亦然章安判经云是三藏菩萨若于下三通当用下捡校言一一者不问能所及以心法有塞须破言心法等者心谓折体见思之心法即假观知病等三及中观中无明等三一一皆有能所故也又能缘心所缘法皆须捡校复次下体空中初通塞相如罗汉下况若计下示苦集结业即集生死即苦若不下因缘若爱下六蔽亦但举一悭用即空下捡校于病下捡校出假问入空中云心入假中云法初何故云一一心法答如前两释并有此意单论心法即当初释次捡校中道还约破遍中入中三番此中语略但云无明法性真缘一一下捡校。
  如此下斥权六地在通初地在别何由可到五百彼岸大经下证权前后总有四文第十云经尔所劫当得菩提第十九云至第二十云得二十一云住言虽不同皆经彼数。
  次明横别者先法次喻法中先寄三人辨相一一皆先明观相次辨捡校此三横别以依大品各一人故如此下斥权以更引大论以证横别先喻次合喻中论云譬如道行或乘羊等别故到不同今又以步替羊不异步故今依实教方可破权次一心者初斥横竖。
  次正明一心初重列出通塞二相即初二观当位名通各有所破未破无明望中为塞次中观胜二中既隔二中还成塞横可准知。
  法相下况出今文横等法相已成通塞况复于通更起于塞况复望圆通塞皆塞。
  次正明一心前破遍文已成一心此中亦应只存一心亦以次第成前次第自以一心成前一心亦是横等为显一心又横等三望破但竖无横内故以一心中一心三观破竖三观一心破横者为破横竖从便而说亦是三一俱破横竖更无别途。
  良以下正叹功能能破横等众魔等者魔即天魔道谓外道亦可魔道名通通偏小故终不等者步马从夷神通避下如彼次第则二观从夷中道避下今不同彼故云终不终不两字冠下两句。
  若于下明一心意一心虽不当于横等若于一心而生塞著翻成见思何能去下故云非但等。
  若于下捡校一心是为下正判。
  次料简者初简异名问可知答中先通次别别中分三言约解者解从教生言约行者行从解生字即是教所从虽复三义不同展转相由意同名别金光明下总证三义。
  次简通塞问中四者约初横竖为此问也更列前文令此可见四谛等横通也苦集等横塞也空假等竖通也见思等竖塞也更互相对以成四问句相虽尔然此问意虽三惑智为竖通塞别指无明及中道智为竖通塞最高极故若横识竖虽云至中从初以说但在即空故下文中指见思三以为横竖即空真谛以为横通问但泛问。
  答即分二先立二途次释两意先然可之若也横竖更互以为通塞义当于顿故然可云一性可然若准前问仍见余二则应更云横中谛缘度亦能破无明横塞障竖通苦集蔽中理言二性者横竖不同各有通塞欲开后答故初名一往。
  次明道品者先列四相文四义四意在调停通则通大少别则第三小余三唯在大当分者七科入道不相假故此从别义故云道场等若从通者教教当分相摄者随其科品皆互相收约位者如四念处四教不同言相生者七科展转初生于后由此下文亦名相生虽有四文不乖上下。
  所以下来意初略明破遍通塞若不悟者由无调停真法下释道品所证住前住上分满无漏故从名字为初住因。
  譬中意者真法在迷犹如水道品如醪调成无漏次引大论证为无漏作用大论不净开身念乃至三脱开涅槃涅槃名无漏论文似小不唯小也。
  次料简中初料简大小此初问答在大论中次文亦以大论意答次引三经助论答意既云成佛见性宝炬岂可在小若大经下折唯小问次复纵之云通大小教门尔故岂局人情亦是释疑疑云无量方大道品应小释云虽复无量只是道品故知非小次引谛者道品即是四中之一故引为例言爪土者佛取小土置于爪上问迦叶言与十方土何者多耶迦叶答言不比十方今借此语校量四谛虽复无量不出四谛言十六门者门门皆具。
  又有漏下约五味判由向申难遍十六门故云无量故以五味判五其无量初云有漏者既并界摄故属有漏二十二等者大论云欲界二十二除觉道未到三十六除喜觉初禅三十七二禅三十六除正行即正思惟三四及中间但有三十五除正行及喜三无色三十二除喜觉正行及正悟业命有顶二十二同前除觉道。
  次或言下料简正助释大经疑疑言前引无量称为助道今此何故复以为正故以教门大意答之不唯专一故今成正故五味文岂专一种。
  又若言下简漏无漏由五味初立有漏故以生此难婆沙云七觉唯是无漏今何故云皆是有漏故引法华证成无漏云何下复难婆沙文七觉是修道应在八正后。
  此应下答由此不定故离为三先列次释先略释有漏皆是下无漏从来下即可论文而婆沙下释第三意若八正在后前皆皆有漏八正在前是无漏者经论常仪属第二意又婆沙文始自念处终至八正皆有二义。
  诸道谛下正释无作道品是今正意复用调停初文来意亦名去取文七义七意在随益此通明意别论如后。
  初念处文有总有别下六唯别初文文四义四意唯一境境一品四随何相应先释次结生先引三文以后释前以大品释念处使成三谛华严释大品若念处具法方是今境法华华严云种种者谓十如也凡云一切必须界如故下释中先泛举一界次九界例故一一文皆云一切。
  常途下斥旧第一经中诸法性相只是第三一种一地次卉木下正解只是三草二木譬七方便本是一实。
  今一下初牒妙境为念处境总阴不悟故离四念法性下示观委如别行四念处文今四法调停于一念处又有总别。
  如是下总结兼破倒显理文自有四一一皆先空假破倒次以中道结成秘密藏自他俱满义兼大小言俱破者异次第故非空非假而空而假双照破云枯荣等者还以所表依念处释东西南北喻以常等及无常等故佛于中以表双非亦是非中非边而中而边治倒下释名。
  一切下结成三谛智是秘藏只一等者结成行相劝行者观依此而修无不具足因果自他并在其中不须余品或为未入及随乐等更进后品。
  次明正勤品是勤观念处除恶生善故此四文义唯善恶意在四品次第竖进顺诸文故且云已未粗惑先除真俗先现道理自尔非关造作。
  次如意足者文义意同四法属定身如意通藉兹而发当是下正勤属慧念处不勤反招散乱故释欲中云如风灯加如意室由是开发故云断行言成就者从果立初释欲云悕向慕乐庄严彼法彼法者即四念处念处庄严令法端美通论修行皆须乐欲况此别修精者专勤于观使无间杂无杂曰精无间故进通修尚须此亦在别一心者专于彼境思惟者思惟彼理。
  次五根者文义同前虽观前品萌善未生由根未发萌善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释此一一皆具二义释根当体及摄后归前但此五文前后不定初释信中先释当体谓信三谛从但念下摄后归前谓无念处根亦不生问前已有念处那重令信答由前不入加信令发正勤如意亦复如是次释进中先摄入信故云信摄诸法次信故下释信当体次释念中先释当体令无偏小又此下摄念入信故云不妄次释定中先明当体次而行去先摄定入进次又此法去正摄定入念有念故不妄有进故不动次释慧先摄入定内性下当体有定之慧照本有性故云内性等次结生中云遮等者中慧破惑也。
  次五力中文等准根问名同于前何须别立答善根尚弱恶未破故故须更修令根增长根成恶破故名为力故此五义大旨同前于定力中释成就相名同根本力用永殊虽破欲散欲是悟地不碍初禅支林功德或住觉观不碍内净或住喜支不碍三禅乐受或与舍受相应犹能教化纵妨四禅不妨诸定所言妨者但是不入谓不入四禅而诸定具足言不舍等者顺禅中道慧破诸执双照执慧。
  次释七觉文七相三义二意亦随入还以寂照而调停之若安若起三中随一遍三无益方起后品两三各以念力持之。
  次释八正者文义意同前法相既极故无生后初二如文次正语中说听功成故益自他次释业中先列次释非白非黑今云有报者须从大释非白非黑名为无漏受变易身名之为报又约三观释者不次第者名圆正业言邪命者如迦叶自序问今此释业何故云命圆业不正于当成邪破无不遍故名为尽依遍而行故名为正见他得利等者依圆离事亦是一途若依理释若偏若小皆名他利三谛圆具方名己利终日圆修而无修想然于无想不生染著名知止足善故名精入故名进得中名正心不动等者不动故正直不失故不忘上句为因下句为果不动中道于念不忘故名正念正住释正字决定释定字正住于理决定不移。
  因是下结八正。
  如是下通结道品初结示初心可修大论下证初心修故知下功能。
  如此下结判。
  次举譬者今文并与大论婆沙文同但大小别文有二初别约无作道品次通约三观譬合二文并阙如意应云茎干上耸名如意足道品下结。
  次通途下通结三观前约圆对位今谛谛各辨于中先别次总并消喻文非修行相又约圆教为竖譬者观行如叶相似如华分真如果诸教准知。
  次明三脱者即道品功成大论问涅槃唯一门何故三答法一义三随入故别见行从定爱从无作见爱等者从于无相论约三藏今通用之别教初心同于藏通诸教并以证道为城圆通六即以此稍别道品之后须释三脱亦为比决具约诸教初来意列名释中先辨王臣傍正观疏次约伏断三约名体此冠诸教各具三义初先明三昧为王次明三脱为王三脱从慧三昧从定于空等上分二名者亲入无漏故得称王更互为助故互名臣余二如文。
  次历教者初三藏中小典皆然故今用之但分王臣诸论未辨故三藏中由兹发真故名为门然三行相但取类同故判为门。
  次通教中不从谛行但约观辨还约定慧以判王臣虽俱幻化入道机别初空门双引古今以证假实以其译者各从一意异三藏故三门同时。
  次明别教者先通约三观次别约出假但以三谛各有止观分三王臣次约出假者亦具王臣别二释者由分得意失意者故大集云欲度众生修于空护持诸法修无相不舍诸有修无愿岂非纯约出假三门相耶出假尚尔余者可知。
  次圆教中言别约者显前通别非文正意然三门相即语似于通教体永别一体定慧一心伏断一法异名先引文总比次正解释初文者所期既别能通亦殊智者等者言虽通渐今须圆空空即不空故并名中咸能见性。
  又二乘下因辨空异若得一空必具十八空一事别从事名分空既不同余二自别今圆观下譬于眠梦事以分大小别由教异中体不殊是故但与通空辨别。
  如前下正示门相还寄修中三假辨三故云如前观破无明即具二空故云空门法性无明即相续破又非真缘故无所作王臣云云者今辨异别如是等者明三门相即又四门下明门脱互通如此下更约教简初结成圆别虽下斥教道中又异等者举深况浅故劝令识。
  又华严下引五味判四念处与阴离合小别故至涅槃成五解脱故还归前双树为表华严别多故云偏多论一部内教门相状生苏二苏虽有一音各被各益论次第意意以多为调枯冥使二乘暗合通别至法华会入非枯荣且从大经越次第未说故云鹤林施化已足若尔法华未足既少扶律义似未周还似未足化事似阙非理尔也虽复少阙功归法华故云为极钝者毕于双树。
  又云下约人结成所表正意师念处人于兹始毕言六人者佛答师子吼此六是能庄严树者菩萨之人处处庄严且置不说复表化仪始终之相故举此六云能庄严六人是因如来是果是则庄严因果具足师子孔问谁能庄严佛言若有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其文句如是乃能庄严双树师子吼言如我所解阿难比丘即其人也得天眼指那律小欲指迦叶无诤指须菩提神通指目连智慧指身子一一广如初句中说最后云唯有如来最能庄严既庄严已见阴秘藏名五解脱。
  不即等者结念处解脱成三佛性六法只是神我五阴故六与性不即不离不即故非不离故是理具故是本迷故非六法即是大经舍合摸象喻文故今亦然若对三性别别论者了因对色正因对识义缘对余四皆不即离。
  次释对治助开初来意中先克出所助故云作本故四三昧依圆三脱六门是正未显由遮。
  根利下正约根遮以简正助次句中云但专三脱者专修无作开圆三脱。
  夫初果下况释言两条者向列二果及以世智初条尚有事惑次条无事于理成障事破理障义当对治况复根钝遮重者耶第三果人欲事惑尽故不须治世智齐计我故须治道故五停中我多须修治准此即是两无遮句不须对治然初二果缘理治惑不同凡夫故知无遮但专六法。
  助道下明治所依即六度是六中从事是今正意若人下初治坚中云若人等者此冠下五下五略云修三昧时次戒中云积者芒稻也懒儢者玉篇云不力也。
  若用下具辨四随回转治相前四已用四中对治不宜须转若兼若具等是故总言云当依四随如治等者举者我示相问已明对治不应更四答前直尔列今明取益相对明之若不乐等明转相者若不乐修檀即转用尸乃至般若善生乃至开等亦尔是转兼具及第一义又于对中破即对不破即须转兼具等故总举之为转等式所言转者尸至般若有次有超超一至四逆顺间杂病去为度五度为头但越本位余同于檀此病不转而治转也一度五句六度即成三十句治若药病俱转亦对亦转亦三十句是转非对亦三十句复有超间随事不定若转至四名转名兼若转至五名转亦具不名具者由法转故若具用六方乃名具若转至五不名具者转则单转具则同时若也病转药不转者非转兼具或一向治或第一义病中亦有超顺逆间随其一病转为五蔽亦三十句一句治也所言兼者兼一至四度别四句成二十四具但六句此约事治三教准知若第一义唯用一理以治众病亦可当知教用当教理成第一义名通义别圆人亦用三教之理以为对等故知四教展转以前助后又圆理虽即名第一义因对治用亦得名对于助六度下次更总明合行之式四教皆以当教之理而合行之。
  有人下欲明合行先出异解明十与六但是离合滥以楞伽宗教解之经以三乘共学之人有证有说以证为宗以说为教古人不了以大小分之。
  次引二经证六摄法若得下略示文意。
  如禅下正示开合合故如事理合行离之但事理别说又泥泽与智婆罗与力但是音别禅智二文云守本者随其开已自存本名。
  次明摄法者良由合行若无合行岂摄果德及以理邪初明六度摄道品者婆沙小乘亦以十一摄三十七今摄十一以为六度其义泯合以大望小亦应可解故婆沙中以七觉为本诸科入七更有二信为一正思惟为一语业命三实体但二足成十一余入七者准今思之。
  明圆舍中正当合行是故文中广约十界色身等者但观三事法界十界三事自亡依报是财正报是身命谓连持十界各尔此言一念十界三事三谛具足。
  何以故下释于中先释次引经先引次释言不坏者达生死身见常住理于悭成治复显法身身既如是财命准知次引金刚具三般若故实相资身舍一切身观照资命舍一切命文字资财舍一切财故文字资观照观照资法身三种皆实复由修三资于理三故得理显由于三舍三舍由于理显一切皆由四句为本岂可四句挍舍事身。
  如此下斥偏偏无合行故有斯失又二失相望理优事劣今劝令行恐二俱失剜身等者剜身千灯以求半偈偈云天生辄死此灭为乐乐是小理望今俱事抚者击也保护下不能舍财辞惮下不能舍身贪惜下不能舍命。
  今于下立行请加具自等四方可有加大论云自不煞乃至种智教他等三亦复如是作是行时结使则薄是故行此四种胜行二乘不能具足此四论中广明四法互阙不成极果。
  心若真实等者者蒙加获益能感乃至思益等者彼经佛放一切法光今且引六经云又如来光名曰能舍此光能破众生悭贪之心能令行施余五比之一一须释出之者蒙光得益有四种相随其宿缘何教相应委明四相若令蒙益者识益知加。
  能毕竟下明理具事成无因缘等者若非对治利物等缘可暂寄之以进己道是为等者结成斥偏正智如火事行如油火若不明炷则不燋乃由事行油竭故也。
  若如上下次明尸治瑕玉病也玷玉缺也毁重如玷破轻如瑕毒龙等者龙护八戒舍己全戒初忍剥皮以护人次受唼啮以全蚁护八尚尔余准可知须陀等者此出大论仁王名普明王从死脱已却起死到由闻般若王皆脱。
  心诚感佛等者二世即过现亦须释出四尸罗相下之四度文相不同及互阙者须依上下比望一准。
  次释忍中乃以四忍对四教者诸经五忍多约别教竖对四教其义不违三藏不断宜用伏名通在衍初宜作顺名别破无明方有无生圆会正理可名寂灭。
  斥失中但出嗔者无事忍故屑屑不安貌也小嗔恚意也隆高也尔雅云宛中隆唯盛易也。
  既知下立行请加诸惑之中嗔最疣甚如富楼那者忍既成道己欲还本居佛诫令忍答云若被骂时喜免手打乃至被煞喜早离毒身羼提仙人受无辜辱而皆忍之次进度去阿难说精进觉等者佛令阿难为众说法佛暂小息至精进觉佛便起坐佛尚若是故励常途。
  如穴鼻等者大论云如[駋-口+巴]穴鼻一切随入醉象在大经义意大同薳为彼反为之不止之相也此是作俗之语稆字恐作心儢不力也。
  当发下请加誓身精进如克骨誓心精如铭心为法输身名为许道唐虚也无复等者无复冠下难心结行法匪懈苦心端直其心。
  感佛下蒙益以生生等对四进者生等对教虽处处用今以进是发动之义对生便故以教对生等义比望可见。
  次释禅中先总约禅度但是等下列教根本对藏楞严对圆且越中二若立中二应云虽云无生理定不成虽云无量出假不成若无下斥偏无定等者此引大经以常人况无心数定世路平地尚自颠坠况今无定道安克乎为是下总标略举故但总云一心。
  次别明五门数息至第九卷略明七依定者成论云依此七处能发无漏能得圣果次不净以治欲耽者尔雅云久乐也字应从身湎者沉酒也此中是假想观事在第九卷背舍等并由假想故便列之。
  慈治嗔上释忍中如桥地海但是通忍今专修治是故云别亦是因便说喜等三亦是喜等由慈成故因用治相说乐欲等治痴文略可例诸文毗昙以界方便等者我及断常并计世性等三并痴摄故初破我者经论不同杂阿毗昙合观六界谓四大空识与大经十八界离合为异四大品是十色界也识界只是七心界也法界具二准义可知但加空界即身中空论中一一推捡(云云)今依禅经因缘以破我大集二世为简别故三世破断常者相续故不断迭谢故不常又过去破断未来破常现在双破二世现未也不列无明行非我治故始终从遗体终至老死皆由中阴一念无明而生我身身属众缘求我叵得具如玄文。
  五种不净者大论广明今略辨治种子遗体也父母邪想忆念风吹淫欲之火肉髓膏流名之为精业因缘故识托种子吐泪者大论云身内欲虫人和合时男虫白精如泪而出女虫赤精如吐而出吹生处不净今云住处所居曰住从生为出只是一意猥众也厕者贱[仁-二+(儿/又)]也。
  自相不净者相居外故譬如死狗以海水洗余一尘在其臭如初[月*寧]者饤[月*寧]也上音顶耳垢也眵昌移反目泪凝现麻尿者其尿臭故自性究竟如文可见。
  次苦观者论云复次此身一切皆苦准大论文以三途为苦苦名上苦诸天为坏苦名中苦人间为行苦名下苦念念常苦计之为乐虽是下苦亦具三苦不应于中而生乐想。
  次明无常中云如系鸟等者论云鸟来入瓶中罗縠掩瓶口縠穿鸟飞去神明随业走受报如入瓶业系如縠掩果谢如縠穿业牵如随走笼瓶义同故得随喻得绳者准有部中以业立得渐以后后于前得故使过未系续不断其得如绳故云业绳身死得谢未来报起如一业成名之为法即以大得得此业法更以小得得此大得至第二念二得及业俱名为法以堕世故又三大得得前三法次三小得得三大得如是展转无量无边至业坏时各非得起若大乘中但名藏识持至未来然皆并为精血所笼印坏文成等者重显笼瓶此加中阴大经云如蜡印印泥印灭泥合印灭文成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成是文经合喻云现在阴灭中阴阴生中阴阴灭后五阴生是则现阴如印中阴生处如泥现阴若灭名为印坏中阴若起名为文成以中阴印印后生处准说可知故知印泥文成更互生灭无暂停时毗昙等者即十四不相应行大集等者证命也比丘不保七日等者亦大论文佛令比丘观于无常有云不保一年乃至一日佛言皆非善修有云不保一息佛言方是善修殃者咎也尔雅云肉烂也无父可恃无母可怙即理性法身无二智养必死不疑溘者去也冥谓阴方精进灭火等者进破懈怠犹水灭火事进如之事唯身口由心非进不悟无常又不悟无常故心无进喭土者传也应作谚字若作喭者予也凡诸谚言皆似圣悟故自昔来以为实录可怜如事进五媚如道心山海等者有四志梵志恐身应死皆来辞王欲往一处以避无常过七日已市监白王言有一梵志忽死市中一既如是验三可知野干如前说。
  又复下无我观忽闻等者凡闻赞骂皆揽向己而起违从况四大属他骂但骂色焉能骂心心性如手执如胶涂执心缘境安有不著酷者甚也如彼夜房者实无有鬼闻便横计二鬼争尸者小鬼担尸大鬼随夺令人分判依实判之为大鬼怪拔其手足身分食之小鬼愧故以尸补之随著晓已思惟莫知谁身凡夫皆然莫非横计一切皆为他所成故如为怨逐等者四倒如怨逼心如逐身如怨国观如叛出至见道位方名小离。
  獐闻下结三乘异虽有此观期心不同故结期心分其相别初文者生老病死如獦围三界五欲如水草不遑视听如不暇悕离二缚如免脱。
  次支佛行相支佛如鹿观智如透侵习如免自力如驰愍他如顾悲智为并说法如鸣所说非大名为呦呦咽咽鹿鸣也咽食不下也悲心若兹自厌名痛顾友名恋昔曾同居名为本群欲去而止名为踟蹰利物无几名为何益说已入般名为茹气音教不住名为吞声茄饮也自利心强名渐渐悲前进自出合哀悼哀怜也。
  次明菩萨初譬次合文相皆是事助之益故须合行若全无下说合行意前二合略则先前对喻消如法华譬只合文极略岂不消譬合菩萨中合文整足故但对合大象合菩萨无去合虽闻围合又起去合不忍独去安下合自知力大等以智下合令群安隐事度为功德五分为法身伏道为慧命后后为增长第三祇为大象若小去抑扬小不及大抑也初心可叹扬也初只之初名小菩萨实异凡小亦可称叹不住不调等者异凡故云住不调异小故不住于调虽知下三句准说而不取证故并云虽。
  多修下结行成此结三藏三乘行别故小事理但堪为助佛印者称佛心故莫事理不具印无是处。
  所以下引昔化事释成助意有法譬合初法中二初引昔化系珠如正道退大如重蔽用小如用助中途用小助发其机故云小机起。
  次又佛下引现化仪初明助意本大如正道大生如重蔽用小如用助当宜如佛赞以小助大诸佛尚赞况今失理而不用助。
  如富家下譬如在囹圄从厕孔出出处虽猥贵在脱身法身亦尔(云云)况正助合行无非法界合如文次以六句料简事理初问者以三藏事问无作道品本修作道品今反修事度事度应胜道品答意者并有事理更互得名亦互相摄于治义便故从度名引佛化等足显助意为出行相故辨胜劣复欲通论诸教治相更为三对三句先列次释释中先别次通别者三对别故且以事对理而立三对初相破者如上指正修道品若修下即指今文是事六度破理道品反此即是道品破六度相修者事治成竟进修理度度品更互准上可知言如上者如上以生灭度摄生灭品故更进修无作六度相即者生灭无作度品相即故引经云皆摩诃衍檀与念处广品初故相即如开破修如废寄废辨助岂其然乎约教论者通约诸法文中略举谛缘为言有无等者无益相破有益相修双非即是相即意也当知当教亦有三对。
  次摄调伏诸根中即教教六度度度六根即是根根各六乃成二十四番品之根更对六作又二十四作通于受且从一边初檀中为成调根故置财施此中四教若消释者必善教宗令成当教行相。
  次戒中所言无伤者只是无破言习应者如是修习便得相应故大品中始自色心空终至种智空名为相应殃掘云者其煞千人少一欲害其母佛即随来复欲害佛佛为说法即得悟道佛反问之殃掘乃以从一至十塘数答佛此即塘六文也言了了者今又义说余并如经彼九界等者各自谓极故云非真。
  次引经中云亡三者不同通教能施所施及财物三别明知病等三圆云空假中三又可以对财等三而为所亡通别圆观而为能亡则教教皆名事理合行应是下释合行相先略立次自他下释具事理自他方名具足事则破其悭心等者略语舍财应具身命毫力不前名悭身法未能倾生名悭命法不欲入知名悭财法今能亡三而行事施身如聚沫命若电光财如粪土名舍悭法事施无理犹名悭心观心渐明亡十界三名破悭心悭心破已遍应法界施十界三名为舍法财施助法法施融财乃曰合行斯为大益二破等者破法破心舍财舍法理为施体事为施用此约自行乃至亦即中四即六根净。
  次摄佛威仪者前二摄因下十摄果所以因略果广者世多不知行理具果不能遍辨举十令知不动法性现诸威仪应知岂十略示方隅初来意今逐下别明摄相既以六助还应六摄六名狭故品言之以度与品数异理同道品但为四谛中一以一狭故复用四谛文中虽分四种十力亦如四谛谛外无法故引殃掘无量力证大经亦对二乘辨谛今亦且对小乘辨力故一一力皆具四义初处非处中云乃至无作越中二故若欲知者但以无生例生灭无量例无作巧拙有殊缘理不别下九皆须对教辨之方晓浅深应知后三即三明也问谛既摄十何须明十答谛因力果以因摄果何须此疑。
  是一法门等者释疑也初释四种疑生机不同故唯至四不令等者一音异解各得益故能仁者亦曰能儒直林度沃燋等具如华严名号品中菩萨智臣等者佛五时化大权咸知如王但云先陀婆来智臣便举盐水器马机应主伴不差毫微郑亦重也具如涅槃师子吼迦叶等倒。
  问十力去释因果疑何以助道之因而收果德答意者可收可修谁云得果十力既然诸法悉尔初引论二并初心可修初文者但不应住谁云不修。
  若尔下次引华严先更难论虽修非得此难初释次难后释纵未究竟亦在初住故初心无。
  次若依下正引经答住前有分初住方得既其有分非初心无复云乃至等知初住分得十力先当分别十种法者自古分文文在住前义当于信云三业及佛法僧戒者此中语略身等及业故成六也及佛等四即成十也此是法慧答正念天子文令推此十法皆不可得无非法界且从皆非梵行以说具四得戒故名梵行文中虽即从事而推缘理推事事已显理若不尔者云何入住。
  次引地持者义通圆今且废别故前后文引此九禅皆通二义今应从圆若尔何以云地答论别义多故引别地况圆初住闻思前位已修十力故准华严不应疑也二乘除入者除者舍也入者解也舍惑得入即八胜处大论仁王并云八除入岂非等者结意。
  十住下释名得胜堪能皆从果释故因至果有斯胜能毗昙中问何故佛智立以力名答无障义故名为力名通义通广狭则别。
  然佛力下释疑云此二释者此十化生足及殃掘无量力十复无量故十皆无量亦如大经无量准四比前可知此下九科大论诸经法相甚广今略名目以显摄相。
  次摄四无畏者智力内充对外无畏畏故次言之如释力名中第二释也初正释次道品下结成次引大论释名大众者天人摩梵及婆罗门。
  十住下引十住释疑初难于四事下释佛应下重难举要下重释初文以略难四次文以广难四故知四是处中之说论问与佛别论答菩萨非一切处故别次摄十八不共者初正摄既内充外用德必超过诸凡圣上故次云也此亦略当释名意也云十二法者恐误准文但阙十一法耳初文七法已属三度即身口无失属戒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属定欲进念无减属进十一者谓慧解脱解脱知见三无减三业随慧行此六既列在文余五即智慧知三世意无失无异想文虽不列合在慧无减中以十一法同属慧故欲略知相状如法界次第今文释慧无减中常照至而为说法属无异想不失先念一句属意无失余三合在解脱无减中何者论释解脱无减中但云具足有为无为二种解脱言有为者即无漏智慧相应言无为者谓烦恼尽今文云忆三世等即智慧知三世以义同故故合说之六度之中但出三学及以进者三摄六足加进成四四阙施忍者以易行故又亦可略若义立者以念为忍无不知已舍为檀结成中云如上者既皆相摄准道品说。
  次摄四无碍者诸佛于四法捷疾自在故云无碍初二识药第三知病第四授药故第二约四教及第二同入一实悉是法药第三即是十界病相第四还约四教授药次重释辞但约四种不云十界者从机缘说四机不出十界故也。
  次释六通至禅境六通中说约璎珞释名者天然之意彻照无碍故名神通眼耳指调伏诸根中者通与调伏俱具四释故余之三通指十力者他心欲力余二名同亦随教摄准调伏根结成摄法文中亦阙。
  三明指六通者通既入教三明亦然婆沙问余三何以不名明耶答身但工巧耳但闻声他心知想不要立明余三立者宿命知过去天眼知未来漏尽尽漏更有多意具如论文准少望大横竖广狭亦广可知次摄四摄者同事者亦可云同其苦集陀罗尼别唯在大通通大小毗尸是三藏菩萨尚得归命救护陀罗尼况通菩萨大论云陀罗尼者或心相应或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九智除尽智等如是皆阿毗昙中陀罗尼义故亦随教各有智力总持即是当教中陀罗尼义也。
  次摄三十二相者具如睹相发心中故初教中云从还用至终不出施戒慧者此三能摄相因足故施戒生人天以慧导诸行次通教中云不同上者以即空心初心即修不必待至三祇满位故体业果与三藏别故引般若及以十住并空为体故大论中亦以一度而为相因别圆相因皆由观理故引无量寿等不同前二广如萨遮华严二经所明。
  次知次位者先明来意修前七法入位不定仍恐下根未得谓得故亦令识四教真似四教各有真解脱位证已示人名为知见言朱紫者朱正色如真紫间色如似真妄犹杂故如间色初通别四门明门能通意在断惑以入真位如三藏中七贤七圣二十七贤圣等别故云有殊断惑多少及所缘理更无差别孱理也二乘多论等者始自五停期心不别故云多也随根利钝或一或七纵有诸门诸论小别亦非硕异故云不过迭动菩萨三祇百劫故曰时长六度百福故云行远不同一生故云亦别所起各异名[這-言+至]路殊不出真谛名归途一则处处回心不同于小次此下斥滥。
  次通教位中简别等具如玄文第五卷初十义料简名通义圆等次别位中先明位意言一往者经论不同具指此等以为大略摄论多别华严位位皆有行布普贤二门今且从别故云一往通论者如中摄等通申大乘若智论地论别申一经那得等者破执也今明下述论意阡陌等者南北为阡东西为陌诸门如纬诸位如经门殊果一故云一也此方等者文举通别意兼藏圆今正明别对辨异纵论尽过门理可知。
  经等者证门异理同开已俱实安有不融世以大师破斥而为小失然不见遍会乃成大融况以十意通经无诤不息然圆教诸行门理易融别教既是界外折法文多互异恐生诤计是故因以十意通融次位即是十中之一故此十意遍通一切十中前六借用五重玄义后四借用诸经附文于前五中第一用显体意具如境妙中说第二用判教意先譬次即是下合譬即将合文以释譬意纲即细之外围格乃物之内体得教远度如纲格也外正曰匡内实曰骨即四门外正一理内实横周如盘竖穷如峙门门各有横竖诸行泾浊渭清则顿清渐浊渐中诸教迭为清浊第三用释名意一代教法首题名字名该一部部内义兼大小顿渐言义相乖不可以世情和会不可以文字博解得四悉檀意无处不通诸法相望[牙-(必-心)+?]为彼此于赴机教情何所疑第四即明用意若见佛若报能所破立用法华意清无滞碍能所适然第五用门明宗意使方便与证因果不滥一切权因悉归实果第六开拓义理使佛意不壅虽复开拓不乖本文纶丝索也渚丝头也豪一一者文彩顺貌第七附文云开章等者一家义疏无不如是之且如止观本令修观尚十章十境生起次第第八则总用前七据理消释无诸浮词意存文旨九翻译者前朝争轻未多纷竞但是西语悉曰胡音后因黄冠虚构伪立后代所制特讳胡音第十附文成观者观与经合内即真心如法华玄疏凡诸解义皆为四释第四皆存观心一门唯翻译等者方音不同非关义理不可卒备故云未假云而有观心一意者且与而论之若夺论者皆不称于当部文旨浅伪何疑次位者下正示今文十中之位即今十乘中之一也。
  次释圆教位者先明五悔为入位方便他宗圆修都无此意将何以为造极之首空谈举心即事捡行乃无毫微。
  若四种下明方便来意先知下明五悔意为入观之方是故重牒前文观法。
  次明五悔虽有下四莫非悔罪故皆名悔具如文中各有所治今僧常行前四出十住婆沙发愿文在涅槃准在弥勒问等诸经多皆五悔故弥勒问经云昼夜六时勤行五悔不假苦行能得菩提若皆悔罪应无次第准十住占察次第并同故今依之何者若旧罪不除徒施劝请劝已立行除嫉居先尚不喜他何能回向四法具足须愿导之尚得菩提何罪不灭。
  初忏悔中初释名云陈露等者陈列也首也具如金光明疏忏悔品辞在法华三昧中亦可随己智力任意广陈。
  劝请者大为二意一请住世二请转法轮大论至云云者如论广释论问诸佛之法自应说法又若现见诸佛容可请佛今乃不见如何云请答佛虽必说请者得福如人请王王岂乏少而请者得恩如修慈心众生亦无有得乐者而修者获福众生虽不面见诸佛佛常见之假使不见请必有福又破外道等种种因缘。
  次请转下至一切尽是论文故须二请夫命至得住等者明请所指心住色住何所须请色次次举喻中报命如佛我心如业又报命如色业如大悲我心不息愿佛住世变化亦然莫不由心。
  次随喜者喜前诸佛住世过去下种现在重闻得成熟益或现种当益皆因法轮故我随喜随喜乃是生福中最不得不为如卖买等者论问云何以随喜过二乘心论答以此随喜回与众生观众生具正缘了等者如常不轻观诸众生具足三因我今敬其正因正因之中三因具足况无始时谁不曾闻一句一弹指耶毒鼓者具在大经如以杂毒涂鼓击之若有闻者远近皆死闻破无明名为近死但成种子名为远死诸经诸味皆有斯意法华随喜法等者随喜品中校量闻法而生随喜故云法也大品随喜人者经云若声闻人能发心者我亦随喜喜彼发心故名为人回向者以随喜福施与众生共趣菩提言施众生者福因不可与众共期心在果故云共也若因与之将何以为菩提之因如回声等者论问菩萨胜二乘何足为奇答不以功德比之但以随喜回向心比如巧匠指示倍得价直声闻自行如执斧者不取等者释上也不取苦不念集不见灭不得道皆无所得名不分别如是方名正回向也实相无取乃至无分别故也能回向至不生等者能谓能回向心所谓众生佛果亡能亡所所回之法无不归实无已今当等者三世推求向来之心皆不可得如三世诸佛所知等者佛唯实相而为所知种智佛眼为能知见唯此及以弘誓万行是佛所许是名真实等者如向能所及以所许方名真实非向权果权果虚妄此即对破藏通所期非下中上故云最上即圆教也则不谤佛等者计于佛果以为四句皆名为谤非苦故无过咎非集故无系著有道故无毒有灭故无失故当依此而为回向何但等者以忏等三及后发愿皆准回向依无作谛而忏悔等方见罪性乃至发愿弘誓平等。
  次发愿者初释名云如许等券契也御待也亦名至盛物者如四弘中初二为恶后二为善遮恶为遮持持善为总持以誓愿火竖诸行坏四弘为总等者一切诸愿以四摄尽法藏等者观经悲华并云弥陀因名法藏于自在王佛所闻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发愿观经复云为欲摄取诸佛土故发四十八愿发已地动为佛所记大论问菩萨何须发愿答若无愿者如牛无御则无所至若尔无愿不得报耶答虽得则寂华严者具如新经十四梵网十大愿等今五悔中义兼总别。
  今于道场等者结意劝请等者亦先云忏悔破于三业遮性文阙义足昔谤今请故得翻之昔嫉今喜有何不破言诸有者昔不知出耎但在诸有故二回向皆非流转亦应云发愿破耶愿在前。
  若能下正明圆位于中初更辨五悔功能近位远果莫不由兹文引初品乃是四信初一念信解虽现未不同二处义故得互引然初品唯观二三加助第四涉事未能广及第五纯事事即理故复能等者良由斟量观道生熟方可造行使进趣有方不同今人或苦策亡形或端拱持理具如前来事理合行即当宜也五品行相疏文委释。
  四念处中以拟三藏五停心位何者以随理除于疑散以读诵除于杂求以说法性法悉以六度除迷理愚以正行除于事障若尔通别云何答别但以定慧停心通须见五如幻。
  复次下更约阴入位明前虽唯圆今通诸教五种人者果地二乘及以后三或断菩萨此后四德既对似位尔前尽以三菩萨摄。
  次十信位者由五品圆伏故粗惑先除立此一位以诸论中更无十信断见思者委释具如圆四念处今但释初信而已菩萨戒疏乃以十乘横竖对之今文少不次第如彼应知。
  次入真位者彼四念处及菩萨戒疏委悉明之然圣位不滥非凡所观故诸圣位但出功能。
  第九安忍中有法譬合法中云爽者明也譬中云锋刃复以飞霜喻于锋刃聪善于听心敏于事睿者深明也邺洛禅师者邺在湘州齐魏所都大兴于佛法禅祖之一盛化于兹护时人情不彰其号武津者南岳陈州顼城武津人也临终之时有智顗师咨疑禅要师因为说十地法门惊异心目智顗曰恐师位阶十地师曰吾但净六根所著愿文现行于世然此四释将对三术此应不然今引意者诫于后学善须决择勤勤不已四度言之大师指南岳为高胜人垂此严轨可以为镜焉。
  次引大论者论禅度中问云菩萨应化人为事云何自静弃舍众生答身虽远离心不远离如身病喻(云云)至六根净等者此语初依最后极位大经云具烦恼等大象等者今以久行名为大不同前文以三祗为大得冲也格字应从土礼云发然后禁不可捍垎注云捍垎者坚不可入也前既以五品为小象今须以六根为大象既离界系违顺无施道种智力如日照世物无始苦犹如长冰机熟获益名为自治。
  若被等者令观法散灭名内侵使诸行破坏名外尽蠹者害物虫也言三术者如上所列一莫受二缩德三万里内三术者即空假中外障是软贼谓名誉等内障是强贼即烦恼等是故内外用术不同毗岚猛风也若吹须弥犹如腐草文举斥禅少恶为违顺之端故自揣之无令破败坏器庵华并在大论以喻初心堆者聚土也庵华少实若得此意等者若于阴境安忍得净六根尚已观破菩萨之境岂应更有烦恼等耶不为是人分别下九。
  十无法爱中云行上九事破内外障等者虽得相似未入真位良有住著著此相似亦名顶堕具历四教辨顶堕位并似道也。
  初寄三教从既不入下正明今位初三藏者文中先简非顶堕位即暖与忍暖一向退忍非退位故此二位非顶非堕通教例知别在十行复无堕义纵未入地终无造过。
  大论云下出圆似位有爱之相今人下明不关余教六根但以住顶名堕必非退堕故此顶位不同藏通故大论中顶堕二义一者顶退名堕二者住顶名堕小教亦二住亦有退今圆教中但有一义住而无退今止观下结示过此已去非此行要故置不论故云齐此故诸经论明初住已上多论辅佛施化之相少说自行进道之仪后重说者义虽指在菩萨境中至于见境余缺不论。
  此既法说十乘还引譬文大车助显先列次合欲知合文具如疏释总而言之只是十法具用前意此略对之次结位者下以一念心即是大车故即一念具足三德车体真性具度资成白牛般若始自本有终乎道场六即无缺今人下斥耶借字子谢反设与乘名运至三恶其因不出诸见故也。
  正法下显正不同恶空故云正法御法不坏名金刚城具一切法名为宝藏具足释宝藏无缺释金刚空谓理是名为秃空故引大经斥夺其计理阙严饰故名为坏非三乘摄故名为驴执见明利故云南行常坐观意者且指四种三昧之初故云端坐法乃通于一切诸仪。
  次历缘等者且对六受故端坐外咸曰余仪对三三昧其言亦通初行缘十法是约下结。
  次行既下例余诸仪次三三下释疑次对境中初眼色具十。
  次例余尘初境中外道打髑髅等者增一中佛与五百比丘俱行至大畏林将一切髑髅令鹿头打尽知死因及来生处外法尚尔况出假菩萨于诸法耶净名不来相等举六作中行不见相举六受中见以根尘作受皆法界故发心下六可以意得。
  八次位中若渐见者普贤观云若能正心正意渐以心眼见东方佛初见一佛次则遍见东方诸佛乃至十方言顿见者不轻品云彼比丘临欲终时闻经受持得六根净故不名渐从眼入等者即自行也。
  次引净名是自行化他名为佛事次譬斥黑蚖等者蚖与长蛇但[牙-(必-心)+?]举耳不修止观如长蛇善解止观怀珠次引譬皆先譬次合械者兵器之总名戟者短戈戟中有小刺名雄戟也若为国麴[薩/米]等者此是尚书殷高宗[身*甹]傅说文若作酒醴以汝为麴[薩/米]等意云共调国事如米得麴[薩/米]亦麴类也用而屡比者比乖也又军走曰北解髻等者尚书云德懋懋官功懋懋偿懋勉也今之实偿偿中之极如与珠也野巫者男师曰巫女师曰觋。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七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初释烦恼境下去六境但可略知烦恼等相以备发得发则准知不可委示自余略三已知前辨余似九境非发得者并阴门摄况复前明九双互发足辨得失初总明来意中上阴下结前而观下生后。
  次诃欲下明来意初与上诃欲辨别次与弃盖辨别次与阴境辨别此三皆有惑想咸非发得况复诃弃是未入观前预知过失及观报阴与烦恼别。
  从今观下正举烦恼不同前三次譬者铁如阴火如观习发异昔故云赫然。
  又报法下辨难易牒前三文与今对辨故知前三非过赫怒故云寻常。
  何者下别释异前先法次譬法中前是报法是故易息到想是痴言死马者十诵初戒魔为女人引至马所隐形而去以欲盛故所以不简。
  此惑下更辨助缘此下次譬并譬境发复加外缘次譬者流水如阴观如概木习如[泳-永+豹]起涟漪者风行而流水成文亦重波也健人譬同。
  烦恼下合如触睡师子亦显前譬若不下诫劝非唯下因境起过。
  次正释中初释相者释名二解初合字解次分字解并分别能所。
  此一往下辨利钝凡夫所起利亦属钝蠕者谓有识能动者举[虫*敖]等者似蟹而一[虫*敖]偏大何异蟷螂鬘项毛也此举劣况胜。
  底下下指钝有利五利下明利中有钝如外道三毒若未发禅来等者问初果无禅何以断见答今辨现起不论冥伏若诸外道虽断钝使见惑现行况八十八使犹属阴摄若得禅后见纵有三毒亦同属见。
  如两学人下举例得语如钝得意如利如二俱计我得禅者利若发下前亦虽具八十八而在今境。
  若利下判根条先征起若利中有钝断利使时其钝应在不尔非钝虽互相有摄属各别由各摄故身去皆随。
  若开等者次辨开合今但观合八万自推。
  三毒下明障不同则无记不障犹属阴境若为障者两属不同谓发不发已如前简。
  经云下引证无记即佛子等定所入散心此依毗昙论人四分俱能障定指相应痴。
  若尔下难成论人相应痴中何惑不有独云痴耶。
  今释下为通言别有意者指上盖等随人不同故不应列定中所起今所论障岂应今耶。
  但烦恼下辨相为境辨意在除无暇委悉故引法华今意可识二十年者见思也见断一无碍一解脱思断九无碍九解脱。
  若尔下释疑先疑为持下释本从入道分别破外任持佛法。
  复次下正明此惑是十观初须辨通别不思议等既云各具今但在钝故所发钝是今所观初辨四分中云合为四分者为对前开为八万故今但云四分界外合义同体别思之可知。
  若作相关等者次辨思议等明向通别随教不同相关即成别教义也如树根条不可相即若相即者如冰水空华可以意得故思不思皆观通惑故今预下辨为下境本故云若作因缘。
  有三如后者习等三也。
  起相下列句辨相也如前开合不出深利故此深利异于阴等。
  因缘下正明因缘习因为因薰习相续为缘意业为因身口为缘魔行为因十军为缘有此三故今修道品此三复发故名为缘初集可见言道品者只是正观顺流曰沿不观阴故顺生死流。
  若修道下观阴发习逆流为溯有即二十五有如前说嵬谓崔嵬高起貌也。
  次明业中那者何也卓者高起也业起名成就则品位不立譬中阴如河静观如风起惑发如波纵身口如掷帆失一心如放柂行船则败虽有于业帆柂强正必至彼岸次魔中云十军者大论问何处说烦恼为魔答如杂宝藏经佛语魔言欲是汝初军乃至第十军自高魔令起此故云摄[打-丁+禁]虽是烦恼并属魔摄纵无前二魔能击动若有此等非散善能制云不可拒唯寂照止观如专称佛火譬如文魔业下简二观集。
  次明治法大小不同次约悉檀以判大小小中先列次简示阙文处少治障道一即下业境中蔽及障不障对治等五具如助道中此加不转治一句数准前对中言十二者下十观中第七对治中委释其相不净实观亦道中说假想如下禅境中说修发别耳慈等亦如禅境中明言病不转治转者随一治后转用余三言边无边者此心沉没故以思治此是六十二见中未来计相本是邪思今变成治若对转等准前可知。
  次明大乘一往夺小非遍治相应如随自意观贪欲中恐如前文师资之失故诫云善取其意。
  次小乘多用下且依大论暂寄四悉亦未通方论文且以大小相形以辨四悉。
  次修止观自阴未观法无别从境别故观势似殊法体无别于中先正明十观次会异名初境中先思议中畜以无惭为本故云王于礼元在人故云亡失人种亦悭他家者兼悭他境不欲人侵鬼以谄为本故亦悭他鸩陷等者陷他如鸩婚者昏也昏时行礼故曰也娉者娶也谓财趣间也。
  又观欲心下弃如弃盖中诃如诃欲中由是发禅虽胜难陀尚未出色又若观下略举六中初后二蔽。
  次不思议中初正释次消经帖释初依经立境。
  次释中初略明进否次引净名等释初以净名释无行者痴即无明无明即明不同二乘断已方脱即不断无明起于三明不断痴爱起八解脱于明于脱诸法具足故异凡小及教道菩萨以不住释净名者先列句。
  所以下释初准经开句初四次八初四句者初以经斥过经意正在菩萨兼斥偏邪今欲境须先斥偏邪次正立妙境故判凡小为初二句失。
  次不断下斥邪住于三四句失初斥凡中佷[仁-二+戾]者佷争讼也[仁-二+戾]由也训者调也。
  二乘下斥小阿罗汉下重斥小失。
  三界下释不调意不同大乘故名不调拙智断惑通惑尽处分名不调此之不调正名为调燋种去更斥小失。
  菩萨下举胜况劣以辨于得先双立次双释初释有勇如华在泥等者涅槃高原无大悲华生死泥中乃有华由譬医大同。
  次释不味中云如鸟等者泥喻苦不污病喻集不染今不著道灭此中正明不思议假由行中道妙境故也验引净名须在无作真应自在。
  不断下斥邪伪初正斥不住第三第四句失初中先辨三四句失次更辨第四句失初文先标出所迷相以结前兼生后失。
  今末代下斥失言刻核者夫食果者存核留种果甘核苦碎已俱失背佛方便如失果纵而不观如失核此失第四句谓不住于调不调也闻故双非谓不碍双住恣行非法即失第三意于第双住涅槃但住不调。
  此是下结失斥于无碍恶空之人啖盐太过者不解调停唯专多食故云太过空调诸法岂可唯空。
  次更引无行证乖法失次引大经以修往验。
  此人下总斥。
  复有下重斥第四句人同于第二句失二俱不住望求中道但成住于第二句失北方下双具第三第四句失文中虽结住第一二失此失本从第三四生。
  又初学下结失相初结双住失者圣教无有断欲修中已非别圆况恣行恶。
  周家下引事为验如随自意诸所引者皆失第四亦是住调等者是住双非及双住失学修中者住调无益谓不调益谓双不住但成不调并前乃成二种俱非何关等者斥双非失是名大碍斥前住于第四无碍之失岂非俱失两经之旨如是下总结四句成第二失故云不调尚不成小岂妙境耶。
  次今言下八句开柘前四以题妙境先列两四何以故下先释不住四句初二可见第三第四句者只是双非双照前两。
  次虽不下明住四句与前相即住与不住各举初二等于余二应先释住。
  次辨相即为避烦文便明相即若准不住以释于住对三谛说亦应可见问住与不住其义何殊答住论谛用不住论体俱用并体思之可见既具八句当知贪欲是法界大海。
  何以故下释法界次由此结法界是体随由是由故方便教凡夫小伪咸摄在兹依之说行无碍自在。
  如是等者寄能乘人释八句得失先得次失初明近得不住益云何下释此住四句俱云益者一一句中具诸句故不住住亦然文无者略。
  如喜根下次明远得闻谤尚然况信修者。
  巧观下结得益相近即居士闻得法忍远谓胜意久久方益。
  若不下反以失结自行不出于妙境利他法身随机乃可与八句相称。
  若一念下正成妙境譬树影等者初譬理性暗中有明次譬智障明中有暗三譬神珠中道智光三譬共成明暗不二即妙境也初文大经迦叶难言暗中有树而无有影佛言有影但非肉眼之所能见是则暗亦有明方乃有影如无明中非无法性但非四眼之所能见智障下明中有暗二智虽明全是无明今中道法性全是烦恼亦如下更为智障作初灯譬合意可知。
  如是下观明暗性初喻中先立何以故下释体本相即寄二取理指智障为无明义云暗来暗实不来指二智为无明义云灯灭亦指二智能破二惑义云暗去暗实不去求暗无暗下正照体性虽无去来下合体虽不二破障能盖二义宛然。
  不受等者显境行相先列句新起下释中智为新无明为旧理性为内诸法为外若世智去以珠譬中以异前二故云常明意明烦恼即是妙境故总结烦恼等准上等者指阴为例。
  如是下发心还约明暗为弘誓境明暗各对二弘誓故明暗一念四誓同时。
  为满下安心先寄次第次善巧下示总别安若眼下破遍文相多略于即空下通塞言翻构者正当别相通塞之意。
  又观下道品若遮下对治文阙合行外贪等一十二治前文所指即此文是四分各三故有十二观他身故九想成外背舍观自故知治内胜处胜前故能俱治违法嗔者嗔他顺法故观众生顺法嗔者嗔他违法故须观空戏论嗔者由迷一实故观无缘二缘二世三世具如第七言一念者谓造善恶最后刹那于一念中因果具足故计性实俱舍四种十二因缘一念者刹那是也。
  未开顷下次位鼠唧等者鼠怪声也亦如怪鸟作空空声徒云唧空都无实体叨贪也。
  若内外下安忍得是下离亦爱以大车譬之如前节节譬之或者尚昧是名下结亦名下会向观法种种异名。
  广说下去烦从要略示此三又依本论云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槃是三即一相三即三德先展净名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一句为三十六句而言三十六者且约一种根本为言准初列文须两根本故初根本但作入名至出涅槃方作出句问何故列两根本答能所别故若欲立一根本句者则出入相参为一四句若两根本出入各为四句故也然两根本各在出入四四句题故知实句但三十二。
  次别释中细寻易见今仍恐迷稍难见者薄出相状初四句中并以凡夫具缚以为不断第二四句去以体为不断第二四句中两亦两兼一者体折相对二者已断名断余名不断所言入者分得有余亦可折体无学恐此文误双非约理冥真名入第三四句中第一句者不得准前作两兼释先将两亦为体折竟次以折未断惑以为两亦余三准例第四四句者例前第二四句兼两释之十六句中凡云入者并是入空为成句法暂以外凡为初四句是空所破后出句者亦为成句对入空说然此空假且在藏通义兼圆别后文当述然出入根本各自释竟至下更释者为示同故。
  次明出者第一四句中第三句者约中根大亦断故不出能出故亦出第二四句中初句者约小义立第三四句中初句者体门兼折为断两亦者初未能出为亦不出后方能出为亦出折法非正故云兼也二乘亦尔第三句中亦约折体以为两亦并是二乘故云不出第四句中理必双非初句应云折体理真云体法者略下之三句皆应云理中下从理上根缘理第三第四准说可知。
  次问答中云意通者通三教故对折成四义通圆别故更约之则以界外折体消之一一准前但以别圆替之比说。
  次于一一下从门开门以成十六及以四悉随义应知且如空门体惑故不断未断故不入余之三悉不断义同为人中善生故入治中是治故入非治不入第一义理准说可知余三门悉意同若以门对门如前根本四句中说根本与所开虽同空等以空等句一一各有空等义故故成十六亦可对于不断等四界内界外门义自成入谓诣理必然不入即理无所入第三以理双照第四以理双非并以三德而为真也出即起用入谓冥理断及不断四义同前出中亦应更对四悉文无者略次此则下复以别圆该通通藏出人折体名同故也。
  次三十六句般若者虽依论问乃以名异义同为答此以大品色至种智不生般若生一句开为三十六句般若诸法意皆长远般若即智诸法即谛故今相对各开为三更互相生若作名异义同但以诸法替烦恼般若替涅槃智断既殊义势各异故更明之况复诸法十六各摄前来三十六句此乃句句从圆说也若从次第即以小衍相对衍中含三故前料简方出别圆根本开合准前可知于中先明互发一十六句次明互照一十六句所言发者则有二义一不思议二者发习又若境互发智可论宿习智互照境又有二别若转智互照不论发习逐境互照即是发习又空假互照通三教菩萨中互照二唯在别圆似通被接是故应约诸教诸位谛智高下权实有无次不次等自在说之总论只是妙智妙境互照互发。
  次释三十六身准论问答同异如前不别而别即法身德故直约身为三十六化应报法为四根本言出入者约化兴化息问但闻三从法起不闻法从化起二从应起法从报起答施故从胜起劣开故从劣起胜应以玄文三十六句感应对之法身冥三身显亦可报身自用故冥化他用故显。
  次释病患境者初略明权实实中四蛇以譬四大于中复以性升者如风火性潜者如地水薮者此处无人唯聚水草譬苦主众法合成具如大经四国等者重譬四大近而复远虚者弱也乘者接便也休者美也否者衰也。
  诸佛问讯等者病有二下次分权实初若偃下权疾也国王长者凡俗众也斥小如弟子品呵大如菩萨品何所因起问因也因兹复为广说因疾寄灭谈常者因佛唱灭大众请住故佛因斯广谈常理实疾者众生实或权疾者高位示现如是一切非今所观。
  今观下判虽是实疾仍须发得不发而病自阴境上智等者譬前阴境已入六根不须至此故前文云不须余九如躄大树等者躄倒也根钝重须委论观法夫长病等者通举能障今此何必要须长远发已障禅即须由观下文结云四悉者初文世界经云下为人三乘字义当生善意也起耶下辨失以显得即生善义复次下对治又下第一义。
  正释五门初病者先略辨脉所以中[言*示]者候也今略明之者脉者血气所行道也脉经云文中易了而指下难明老医尚迷非此可具今文五藏相者非相生相克但当藏太增如木性虽直今太洪直火等准知相克则依五行可知。
  面无光泽下藏当体减故使成病木主肝故若无光泽如木无润火等准木思之可知。
  肝上有白物去相刻病故由六气以治五藏治法如下治法中明对稍便故预列来此后不复列然亦不得全取字体但调其声与音相当即是其相既属五行随其相生即治五藏今文对藏所出者是即本藏之气助养本藏何者既刻他藏呼令皈本其病鬼如灶君者只是黑色肾被脾害即成肾病病鬼还随病藏之色故第一本具列五色为五藏鬼文次应在病因缘中便故寄此释脾云其色笼桶者黄笼桶也。
  从又多昏昏下六神病相且准俗法各守一藏各主一根阴是身本通于根藏经律异相亦借俗喻各伐其功六根六神各诤其德。
  次病因缘又自有六次食不节者如博物志云若杂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钟。
  次明损益相云从腰三孔等者大论云腰有三孔风次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合凝变为肉从此生者名为身根乃至生于五情诸根重如沉下等者八触相也。
  此八触下对息辨触若顺四大即顺八触五常五行相生相克主对各别如白虎通博物志具以五方五帝五佐五神五兽五音五星五味五气一一主对故此九五皆有相生相克之相五声亦尔呼唤属木语言属火笑属金吟属水歌属土五触者木实火暖以对四大西方属风故轻此准大集五气如前婴儿者释名云初生曰婴婴胸前也接之婴前以乳养之如国王等者拱手者合手也亦张华治李子预病病鬼在膏肓不肯治之华乃逃走俗方亦明有鬼病也鬼病亦为八毒所泻鬼亦不漫病人下明鬼病由由邪念故兜醯鬼即前文中五色鬼也。
  五魔病中初辨别次有病之由。
  六业病中若煞等罪者具如前文五戒主五藏故各病其根藏治亦随之若其持戒以动病习亦随根察之若用治者即观心治。
  次明治法初明同异中云不可等者若失所者如操刀失柄反伤其手怐者均也带奚在脐者胎中母脐注于子脐食从脐入以资于子气息亦尔胎中母息而通子息心多上缘等者上热下冷上气助之故食易调下分属阴少火故蒋吴毛者蒋添文吴明彻毛喜并陈朝要官皆禀息法脚气获除具如百录。
  次引皇帝五行者从金化下相生从火得下相克水遇土而不行行字(户郎反)取声读耳如金克木下正用治法若觉有病知其藏已皆悉止心于能克藏以制其强。
  又用止下治四大病各违其性不令其增言平常吐纳者常仪坐禅先吐除粗气纳取安息言依息者依于报息而兼假想如嗔故息粗静则息细假想亦尔辨师者第一本云高丽人用想治瘿想如蜂房子去咳空渐渐令破如患症等想针攻之症破病差阿含用苏者想苏于顶流注一身乃至骨髓日久劳差如吞蛇者如人食中误见蛇影谓为实蛇因之致患他人知已令服下药先著死蛇于下盆中报云蛇出病便差也观心治者如南岳患瘇唯专止观不受不着病自消除。
  方术中治咽怖之自差治齿者第一本云向北斗云互疼北斗治之即差如捻大指等者五指各主一藏大主肝头主肺中主心无名主脾小主肾咒具四悉如法华疏今多对治命出入息者诵此咒时仍须口云阿那波那痛打等者自居浙东多见此事。
  次明损益者心利病轻顿益心利病重渐益心钝病轻。
  渐损心钝病重顿损然心虽钝若善观法损亦成益。
  世间伤叹庸者等者庸常也韵高等者如匠伯辍釿于郢人伯牙绝弦于子期钟期不可遇谁辨曲中音治法既妙故信者希。
  轸者枕也。
  若修四三昧者凡诸用治具四必差一道力二冥加三治法四亡身陈针是大师俗兄开善寺藏法师举人证事陈针有相者云死在晦朔后时大师令行方等忏见天堂牌云陈针之堂加十五年寿。
  如帝释堂下引例勇进之心如帝释别行道场如释堂道场神护如辅将小横诸非如小鬼城主等者恇性也身如城心如主守者如身神与身同生虽常护人必假心固神守乃强故护道场亦假精进大论鬼黏五处等者有人山行遇罗刹鬼被鬼黏其手足及头鬼问伏未答云死亦不伏鬼讶悉放之。
  次明修观者思议中文甚略比前说之怖畏生死者因病加怖加修无常等如婆沙中佛令诸比丘看差摩比丘病语云能观五阴得阿罗汉果不又观病去支佛界恐请难寻须分为五初推现果知往因次推现因知现果三狂渴下观现果息现因四若不下现因息故十二息五既不得下结成支佛初如文次又二初观有至名色次观此下推名色至识初如文次又二先推色次推识初又二初推色从缘生故无自性次椎色从心生故无自性初又二初推五行次推五藏初又二先横次竖五藏亦先横次竖次从心亦先横次竖初横者四大从心是故不坏以心持故四大似心次此之下竖推心次第相生故无自性次识从下推识从业。
  次推现果息现因中先譬推次亦复下譬息南走合推如是下合息若不下因息既不下十二息异于渐破名为不得藏出声闻通出缘觉如因缘中各互出耳。
  又观下三藏菩萨先六蔽次愿行于中先愿次行愿即四弘行即六度通别如文。
  次不思议境中云直闻等者彼治病品云尔时流水长者见城邑病苦遍至城中作如是言我是医师直闻是言病者皆差譬闻妙境即入初住言初观者初观境也。
  复有下譬下九法经云复有众生病苦深重难除差者至长者所授以妙药亦得平复下九过已亦可入住六根清净已如前说。
  一切下发心先明发相先寄次第三观其文各四初以誓自调次慈悲现生三现生得益四结教观名。
  如是下结成一心唯彼下引人依病起誓义同净名住常寂光化现三土法身菩萨一切悉然唯彼文殊等自非相邻焉能扣机承旨往问先传佛旨次述疑端答云下居士答初答因起众生下答久如众生病下答云何灭初发大悲与疾同有故疾无始大悲亦然疾既若斯愈无先后夫众生下以所显能方丈等者皆由昔誓故成道已有斯胜能茅城等者俱尸城也为欲唱灭先示背痛以病为由具如前文因病说力中说。
  誓愿去初后不二后心方满慈悲下誓功能法喜等者章安私语第一本云发心真实随念即除若望差者名不真实喜禅师与二十七人同发光州于弟子中喜师最老若发心下判得失要三宝等即不真也自无专精推加仰佛故要君者无上心若真实尚得初住何况病差。
  次安心中体解等者先令了境依境起誓方论安心故明发心更牒前二体解境也发心誓也先正观次六十四番大药者第一义治不须对转兼具。
  次破遍中先推病由心次今观下正明用观初破因成次不得下破相续相待中其文并略初因成云非地等者由心故非地病身故不离地余三亦然是故此病非身心合通塞可见。
  次道品下中意亦同前非净等者约破到说有真等者约谛境说我及众生病皆如是亦是观病中道合此中说空假等约观枯荣等约所表具如前文阴境道品后说。
  助道中云略修止观者即境等六为正行也障若不除当借止观气息术等六正助合行当入初住况四大病。
  次次位中如彼琉璃等者水清故见深故未得可约六即辨得始终不免众灾者若三小灾果身尚在故应未离若俱无分岂可滥称大车可见。
  次业境者今修等者止观如日光业相如万像。
  次释疑初引二经证大小相次引法华证十界相净名亦然大小俱有何以云无。
  次别解者初因缘者先示内外缘初内中云心渐等者亦可云明静明静两字以对止观善恶各有生灭者以由二世恶有轻重善有邪正兼修止观动昔善恶人由止观善恶生灭者因观故见非由此生故举譬云如境被磨理性如镜暗散如尘止观如磨业现如像。
  次明外缘者佛菩萨也文虽各说义必相成即有机应冥显四句众生等者若有四悉方能感应禅力故示名善恶禅所见显了如华示人今但等者立境所以。
  次正明业发言六意者只是二法初二单发三四互明五俱六杂下一一文皆具六意至下释中但辨二相余但例云前从俱杂可以意知于中先明习因习果。
  次释报因报果习果报因文虽不立有二义故亦须释之一者对辨二互受名是故今引二论通释言习因是自分因等者新名同类俱舍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论中委释若大论中云所作共自分并遍相应报付公翻译足可师承况复大论今家所用况复二论仍是旧名今且依文略申大旨以备发得。
  云何下先释次辨发相初文先释次判性言依果者依习因故即等流果约刹那故次此义下判性亦从刹那若始终说即无漏果不通三性次论家下与上相及次报因报果者既合二习共为报因是则名四义但有三习中云果望报成因次就今下论家复以隔世习续方名习果。
  数家下判二果异判虽少别释义不殊数依毗昙论准前释又今下论家异释二因二果悉皆隔世约业成否以判两因隔世所起方为习果酬前报因方名报果此之四名则有四义。
  若坐禅下次明现相初明报果相现中云互受名者一相之上得因果二名由曾作因故今名果报在来世复得名因又能下此相现时为报作因今但下判于坐中下习因相现亦云互受名者望前名果望后名因言互受名皆约相现得作此说故与毗昙释义不同。
  善相众多下别判六度相现不同然六度相但便类例为六所摄若习若报以用辨发且如施中物互现皆得表报唯内心起方名为习言法门者于过于现或单分别或为施故简此施心皆名习因下五皆然次戒中云十师者且寄中国第一本云陈留有人因禅发习自能讲律智相中云菩萨境以三菩萨望圆皆事别除登地余皆事收。
  六度下劝诫前登文云慎之勤之等诸方等师下明判须偿不同贷字应作貣(他得反)从他求物也曾于三宝未还小乘自为犹许未偿大乘利他本期济物专为入道并许未还旧虽然终无新造发大心已即须惠彼岂现侵彼名为大乘抵字应作抵拒也次明六蔽相者初悭中云蝃者疲也诟(许豆反)耻辱也破戒中唯七支性及一酒遮嗔故乃煞贪故有淫此二并盗及口四过即七支也若口为一即是五戒。
  复次内心下略举四分习因之相余略不论。
  次料简者先以四句料简障否次判中初约事生灭判次约三谛判言初善者以有漏对三谛故有漏在初次约作无作言性与无作者习因约心心则易知报果凭相相则难辨若善恶下正判性无作作必假心与事俱故相现时心事俱现作后无作一形恒有故相现时不假于心此约形俱作俱同性故亦难判但是违教及违本或本要字有名违无作故无作后复以十法三相往捡。
  复次下约三时判文云初嗔后喜是恶灭相例应更立喜嗔等三句以判善灭恶生等相。
  夫发心下约解行简若自正下约师证简简他不易故以证验所言自非亲感以自验他也未曾亲感卒无师氏应以此文及禅门中验善恶相及以口决比附判之不然但以第一义治而通荡之一切诸障无如之何即如向文观解者是所以频诫者恐无识倚傍自误误他古人从师为姓故云师氏。
  问下简现相疑问中本问诸恶相现答意其事实尔业是实责非神所护虞候者军中游罗伺过之官虞者专也觇亦候也。
  复次下释阙略疑言互阙者毗昙少观法中论阙业相今备二义自行有余望彼二家虽未同彼毗昙法相约法成观彼论疏遗。
  次正明修观初思议中六界文略次总结云招于色心者色六界声闻缘觉准例可知并无菩萨者观法通故。
  不思议中初重比决引法华者下文既云依正二报若作正报表十即十界也若作依报三千不出十方故也。
  次正明中先出境次引证问前引证别与今圆何别答语同意别前取能生所生今取地性具足况互中坚即是地坚能生所生无非法界。
  既深达下发心为从业义皆约善恶亦先以次而显不次安心亦尔善顺恶息止观异名。
  次破遍中虽引各计共成三世以为观境今观下能观亦先次第三世为坚。
  次若言下于过现中以时与者相对为横皆推四句复名为横三世下空而言下假所以下中。
  次通塞中四句者初有漏次空次假后中捡挍能所具如阴境。
  次道品中从成论至身念处即念处也意业单起是心意得实法是受想得假名是想行则已下是行想行共成法念处也并身口业成身念处经部前后得作此说毗昙如文从今观去无作念处言同类者十界色等名同故也。
  次助道者念佛治障障即是业三十二相及报功德共破习因恶业者即恶习因恶故加色习因心故须念报佛故单习因不假色相若善报果报是色法故但念色善恶报果应唯恶习因俱念色报独云法门者是从胜说又法门之言义兼色报言恶业障转者善恶俱障且从重说。
  次明魔境言魔事者天魔正以退菩提嫉眷属为事宿开于魔魔以此遮故云魔事大论魔事品中广明初来意中具有四悉修三昧者牒前通修恶将欲谢牒前三境事恶将谢理善欲生魔恐出境作损境事故有此来出境者破世界意。
  次又当去破为人意次又虑去破对治意得通止也大慧观也恐此等成故预坏之言坏善根者善顺菩提故通忌之言当界者远防非想近遏欲天的知顺有仍生亲相戍者遏也经云下大品魔事品文因魔生罪故云也如经(云云)知魔界如下第一义意二理不二如楞严经佛化魔女竟魔言我自眷属不得自在魔女示怯弱相而宣妙理而白魔言我等今者不出汝界何以故魔界如佛界如不离此界即佛界故次别释中先辨同异阙对业境然四倒者与烦恼辨如前十军具足四倒故倒望四但是烦恼若前十军是魔所置复是魔摄。
  若界外下约界辨别大经虽以无常等四为界外魔通途之言非今境摄且依大经以魔言之四倒对于天子等三则内外各七故须料简天子等三所言异者但不得以四对于四乃至等觉三魔已过等者此教道也从实须齐无第六等者既依实说四俱具足岂有天子故须释云但是二十五三昧中他化天赤色三昧三谛未满余一品惑名未究竟。
  次引经辨者彼经离世间品有十种魔一阴二烦恼三业四心五死六天七善根八三昧九善知识十菩提法智通论通界内外即以十名通内外释若别论者六内余通六中一及五六界内三魔第二三四界内烦恼余通如前故与界内四名同者则从别释名异者通释。
  次发相中初民主次开释中啾[口*祭]者虫鸣也。
  次时媚中大集十二时兽者五行云有十二似似彼故也大集中各辨住山高下窟名兽居严神为侍一一各有二罗刹女及五百眷属随其方面各自供养其兽皆云修法缘慈一兽日夜递巡阎浮余者修慈今下文中云恼人者支流之辈。
  若邪下正明发相今欲下以时验兽此九属东木等者九中三正故以三正对孟仲季言前后者孟在初故正兽居后仲居中故正兽处中季在末故正兽居初余方皆尔欲使孟仲季座均等故也余五行文皆但十二唯六住式具列三十六彼文云已有三蝉鳝蛇恐今文误余名同式既防其来须略辨相[狂-王+戈]大足貉应作[豸*角](胡名反)尔雅云雌者曰[豸*(止/(止*止))](乃步反)今江东人呼[狂-王+央][狂-王+吏]羭字从豸猰貐类貙(刃株反)虎爪食人迅走更开一百八者恐时间宽故各开三还同本兽但称三十六名百八自去夫鬼神法惧人知名况今识形呼其其名不敢为非。
  次魔罪发中初明破意及以破法今是近属余二远属故难于前二善二恶者四弘为已善诸行为未善见思为已恶无明为未恶。
  大论下引证华箭等者论问何名为魔答破慧命坏道法者是引人生著故名华损五根故名箭破佛法善故名魔罗五根各一刹那者随睹尘时生一念著即为得便如婆沙中佛乞食时尚为魔恼问佛言汝何处去佛知是魔而语之言我到彼无六触处便作是念沙门知我是魔故今文中外扇檀越亦不出六今云五者五转入意五坏意坏。
  复次下广释外来初令堕恶次令堕善本是出世高士得作此说本是散人元皆属魔如是之人何所论堕次令堕二乘次令堕无方便空等者恶空假也不观性计迷于四性不解性相徒生空解名无方便爱见尚在名无方便假况此本非为利众生但非从空皆名为偏。
  阿难下举深况浅佛涅槃时尚为六万四千亿恼况常人乎意明小乘非善辨魔非调魔者宁免自他等者一根有三各转入意故有十八魔自作恼兼扇檀越合三十六。
  若知下正约理调由迷实际见魔佛异若见实际则魔佛等如前楞严天女所说小乘断惑故说调魔如鞠多等体如法界故无所调说楞严时自缚非调。
  次妨乱中对十法简今文望正皆云太过准禅境中更加不及。
  次结数中云三百邪者且约外来并度入意三百六十故文云初因五根。
  治[怡-台+追]愓中云偷腊等者私增法岁规利避[仁-二+(儿/又)]腊者岁也自汉至今吉支者此鬼名也本因破戒闻戒犹惭况戒神护破戒鬼去。
  治魔罗云一切莫受者无所得观即空观也其遍六根非空不治阿含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治谓不放逸大论云云何令魔不能得便所谓修空。
  次明修观三恶者(云云)言他属者凡有所施令他属我大经云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堕于恶道今属三善且据事边堕恶从心虽生善道等者既行魔业世世属魔经云下大品文阿难问佛魔为都恼一切菩萨亦有不恼者耶佛言不信深般若语他人言我尚不知其底汝何用学更有多事(云云)是人则为魔所恼也若无是事魔则不恼。
  次不思议境中云一魔一切佛等者魔既即理理摄一切如此下妙观功也故此即名治魔显理缘修等者持世地前未能寂照有出入观为魔所谋谓帝释来故善慰之故复诫言当观无常以求善本魔以女饰用坏其心不因净名魔几得便净名高位岂待澄心故语持世非帝释也魔去发心也慈与魔知佛界之乐悲拔佛即魔界之苦故慈无量佛悲无量魔欲满去安心且寄事释故约悉达次下结成行人用安心相。
  随魔下破遍初总次历教中初三藏伏四至坐道场方破烦恼魔名菩提道入无余后名法性身方能破阴由得此二永破生死故云共破故有永余身在不名破于阴死二魔得不动等者如大集中初令诸军次令太子次遣三妃既不能坏后自领军退散颠坠冠盖剑三各堕一处此并大集今文通至后三教释通教见位与三藏伏同至第六地同三藏断两教声闻不破天子故为所恼得通虽伏亦不名断教中全无赤色之名别从教道故前后断岂断通惑伏别惑而不破魔圆教实道无复前后须约六即以辨浅深初住俱破八魔十魔者初住分破余如前说。
  于上一一下通塞道品如文门若未开下助道此之六种于魔成度于道成蔽今以依理而斥事度以此事六治于魔六前之四度灼然生死所得禅定与鬼交通所学般若不离见著言正度者不出四教具如助道摄法中明言兼治者魔中兼二故须借用若杂烦恼如前两境中治杂业借念二佛者色及法门有恶故念色有善故念法门闻慧者四教外凡圆在五品黜者退也贬也准有大车文无者略。
  复次通用一意下结观通别以阴境观用通下九故云通只是一观离对十法先了通已相别可知故引中论通别为例。
  次料简中问如文答先违问答故云缘别次引论文即顺问答虽有顺义不可一向故不同于寒去春来大论乐法梵志于十二年求法叵得世无有佛亦无佛法有婆罗门云我有圣法一偈若实乐法当以与汝答言实乐语言若实乐者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髓为水当以与即如其言书得佛偈偈云如法应修行非法不应行今世若后世行法者安稳有云当剥皮时魔便隐去。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八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初释禅境初来意中云长病等者准诸部阿含五事退果长病远行谏诤营事多读诵文虽在小障义必通三十六垢未捡。
  次上诸境下来意池初住也真如观成故云入流深此位具足事理诸禅何须更观若魔事等者魔过无境须依通修若不说之必起见爱故云日增。
  次若谓下纵容判之若存而不观多生诸过恐弃而不习反入散心散心为境岂及诸禅观多入品故不可弃。
  但禅支等者引教称美九禅非境且通引之况九禅中多是事禅有体化他故异于小故大小教无不赞美言四禅八定四在八数今重对者诸经对欲通得定名若直发九禅即菩萨境摄。
  次别释初开合者先列次辨离合五门者五停心也大小由入故名为门十五门者五各开三则事理禅足故下文云若五门者有所不收名狭唯事若十五中理非今境为令事足演略令广去理存事。
  合广处中恐人不晓故须对辨故先问起答中先总次别别中先开五为十五中事阙则从事开开但有理则存事守本故数息不净兼开各三并三为九神通非九九家之用云念佛毗昙云方便者开教不同已如前辨。
  次合十五为十者初六不合次九门中但合为三无从三开即令存事慈心有三存众生缘一若开法缘属二乘无缘属菩萨通云两境二乘唯法缘菩萨通三教教位简之方申诸意次因缘存三世三世全是事二世一念附理若开亦属二乘境收念佛唯存念于应佛法报属理易故不论神通若收无漏通者亦二乘境摄。
  若但下结开合意虽开合等者但为治障只合为五若摄事理须存十五今为判发异后两境故但十门次判漏无漏者先略斥二论今非全夺故云小异明有漏虽同由无谛观既喻胡菰何须缘谛故三专略即属有漏四十八年者证有漏禅自行等四各十二门故四十八皆是有漏十二门四禅四空四等。
  如迦稀那下证事禅无漏禅法秘要经中因佛为说九旬修之得阿罗汉果。
  次引大经亦证无漏经既称为圣戒定慧仍非是二乘所知二论如何判在有漏佛等者慧圣行末行如是开示二乘菩萨闻已奉行故知二乘但行小分引大品者出世及以涅槃初门不应有漏言九想开诸不净门者诸因不净所得禅者名不净门故背舍去皆因不净故以九想而为初门不净成故三十七品成故不唯有漏譬二石者南石性冷北石性热二膏名等所用不同故虽事禅漏无漏异。
  若无漏缘下通难难家意以根本并难九想俱能作无漏缘应俱无漏言六地等者婆沙云云何得天道为得决定为得无漏答决定则六地未到中间四根本成论无未到以欲定替之余同婆沙得无漏者应云九地前六加三空即以初果为决定无学得无漏言七地者有师不取未到中间大论中意欲定与未到有无从人。
  次六地下答者今单论禅不开谛智是故根本不同诸禅所以下去取不取十想者十想分三位在见修无学有断惑义故今不取。
  慈心下判慈心禅慈至神通终无孤立故此诸禅并从他判。
  次来意等者问如文答者先对禅门彼禅门中方便中云方便有二所谓内外外谓二十五法内有五门一止二捡善恶根性三安心四治病五魔事止门又三一系缘二制心三体真体真止后明发五轮五轮禅禅后方验善恶故云禅门先发等此且据文前后若论发相利钝意别若彼此互论亦互有利钝又若今文全不观阴乃成智钝对治下与五门对辨。
  次深浅者即是十门生起次第前浅后深特胜有念处故在根本后通明细于前故总后明别此三等者即后二依根本故通云根本复不假根本并治惑力强故得居三后九想治外未治自心故治内外居九想后九想背舍观想仍略略故名总大兼依报细故名别十二因缘云正见者破断常故治我人故前从别说故二世破我凡为下因圣为上果次互发者初之八种者阴境七只义收前九故今不论于九双中又除作意前阴作意余九任运今唯任运是故不论。
  大章第二禅发因缘者内种为内外加为缘初内种中法譬各二初法中引大经初地味禅者一切众生皆曾两缘得根本定从近情下释上劫初火灾起时无不皆得第二禅定此劫成来已经九减且望第八故曰近情从久远下八减已前无始已来谁不修得无不有种故发不定次譬近可见。
  次辨不同初法法中云昔有等者次不次是八双之初乃至修等者是修不修修是作意不修是不作意修不修门虽非最后但略余七故云乃至欲辨往昔修不修别故取作意不作意门今初观阴名非事非理修发得诸禅名为事发彼禅门中具列事理四修四发一十六句欲对今简亦应可见。
  次譬中云梅四等者熟时各别如发不同次宿习去合总言种者即八双也是故今发亦八不同。
  又虽下外加先所次能初所中法文可见次譬者心性地中虽有禅种假止观雨及圣日光方可成于支叶华果。
  次别加中初法可知譬中鸿者大也今如文引净度经者经云如是人辈亿百千佛亦不能度况复一佛人为自度耳净度菩萨云众生须闻十二部经今文会之只是感应。
  次正明发相初约四行以判多少常行最少故不言之亦非全无故但云少故前引经云有少中多住处差别欲定有无二论不同今依成论十善是彼欲界法故电光者经云初入法者闻法得度譬如电光即初果也阿难者阿难因之得第四果故定亦得金刚之名。
  从金刚下释疑疑云云何欲定名金刚耶释者夫电光者速疾为义以速疾故立电光名以断尽故得金刚称此名金刚以为电光非全电光得全刚名问者日圆明也。
  无所知下斥伪先法次譬譬中云灰[雨/復]火者定火如火定体如灰妄计如蹈计成堕苦如被烧然。
  若依下二论互执次引大论准佛意说不同偏净今释佛意通有四分者四相别故并有此分故云四分欲取进分为今文相。
  退分者有因缘退名缘触退无亦任运二十五种吐纳等者吐去也纳取也五缘或五法皆取呵欲弃盖名去调五事中有去有取以除不调取于调故于静心下因缘中云三障四魔者通论三四各摄十境故得三障摄于四魔更加天子即四魔也。
  次护分中善以等者具如前禅门所明住分者地地皆有二种住故横竖者如十境互发中。
  次明四分互通之相将向所释更互释之可以意得次正释四十去三存进为明遍故须从近说进中复须从任运说明发便故于初禅中先辨八触次十功德三五支四品数。
  初八触中初外次内言一切等者大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二家各据故今评云皆随性过专修根本不应辨性今兼衍意破执故说言体用相添者轻暖冷重是体动痒涩滑是用若动下以四分判触既知三相宜防于退动触下十德魔境文略至此委明。
  释善心中云信一切贤圣等者如前简性亦寄衍门如脑者脑即熟皮药也头中髓耳沸羹等者冷同热同其味不等一触十德乐味永殊如开等者带欲如开门邪入如贼进鬼复随入又名鬼禅。
  大论有风等者论释三觉三觉于禅有成有坏东北等者更加风雨读之则便云长则雨云散则晴恬愉者只是悦乐。
  毗昙二十三心数者十大善地十通大地忻厌随一并觉观二五支起时非无余数故云一时五支相强从强得名。
  有人云下判支不同欲第九心者他云欲九品心至第九心即属五支云欲定前最为落汉。
  同起等者二论不同此且依毗昙成论则前后如一下辨前后意初有细声为粗所蔽粗声过已细声方现。
  次初开等者次第相生而显一心觉是名觉支知贵是观支喜乐是喜乐支定相是一心虽初觉具四为初所蔽未得四名观等亦然思之可见次分别去譬余支成分别是观余是三支。
  如人下别显一心食时譬前四食已譬一心亦如下重譬一心对欲虽乐反则疲极欲如四支不如一心故欲入一四皆为恼。
  若四禅下释疑先疑次今分下释若进下释别支意次释支名指在修证更准婆沙以拟略知论问支是何义论答随顺义圆满义坚固义等随顺当地圆满当地五有何义答觉悟名觉细心分别名观庆悦名喜恬愉名乐寂然名一心为对五欲故立五支应对等者应字须加。
  言若欲下明二禅先作方便言但呵觉观者亦可总呵三十二为首余者随去又难断者呵之言即发等者五支灭已唯定无支故云禅定从一心后寂然故云转寂言退禅者舍初名退非退失也无前功德故云筏屑。
  若不下禅发混四大者不同八触四大各别故云混也言四支者离觉观垢故云内诤与喜俱发名为庆喜受喜中乐故名为乐乐受心息故名一心若欲呵喜准初禅说言五支者乐生舍喜名为舍护令增长名为念善巧离著名为慧快乐遍身名为乐此乐并异初二禅乐乐谢入一心。
  次四禅亦先设方便言四支者舍下胜乐名为舍等智照了名为念无下地染名清净定体无动名一心无色四处灭色方便如前说。
  次明亦有漏亦无漏初来意准禅门中根性有三慧多定少说六妙门不必至上地能发无漏以遍历一切诸禅法故定多慧少说特胜慧性少故须至上地能发无漏若定慧等者说通明具发上下皆能得无漏若对治者反前说之今明发得随发而判问今文何故不明六妙门答数随已在根本中说后四入理非此中意问何故明特胜答修九想起过今修特胜胜九想故故得名也如律中云者十诵律云在婆求河四分云婆求园因修九想无量比丘持刀自煞或欲煞等故佛改观令修特胜若尔何不著前答依治则尔深浅不然。
  大黄等者无漏观观身贪欲如热病九想如泻药自害如太过未知尽漏名弱唯专厌身如弊药药本治病今反为蔽更修特胜犹兼不净如并下补进发无漏如身复。
  如廉食等者治欲人也身修观如啖猪猪念处身如贮粪物不即自害如犹强食九想观成犹如臭猪雇人自害如不复食廉字应作馅薄食也。
  特胜发者下正明特胜发相一一位中皆云道品者以有念处念处属道品故初后各五中间各三如次以对身等四念初五身念初云入出者入至脐出至鼻照之不乱及以轻重粗细等知长短者犹如旋师旋师弟子知绳长短根本下辨异三譬并譬根本暗证今有观慧者即显今也前八下又斥根本五谷者黍稷麦稻麻。
  从心受喜下三对受念处心作下三对心念处大集等者无内净观无常下五法念处余处等者从初至此亦观无常故云余处此禅息断外道计常故成别治无色四处最须辨别文相极略云空散是欲诚欲名离又观此离名观离欲无所有处云若多若少等者空处名多无所有处名少离是多少故云皆无少即是灭故云观灭横对念处理异根本念处是横故云横对根本是竖故云竖对故举譬云食无盐等。
  次明通明初来意云三十六物者与特胜同诸文皆云内外中间各有十二唯禅门中但分内外内有二十六外但有十具如禅门华严等者禅门中云有人修得不知何名北国诸师立名通明能得三明六通因中说果故云通明。
  次正明发中初约大集以释五支经有五句合之为三初释如心可见又识俗下释大觉九十九等者如禅门中大小骨有三百六十髓有九十九重委在禅门从思惟去言真俗者只是如向所明真俗言上觉支等对根本辨异彼无观慧故斥云解。
  初禅如泡乃至第四如镜像者约喻辨法渐渐深细无色无可以之为喻但至四禅故至无色但云三事空灭三种受想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无色犹有识想触想及虚空想若修无想永灭此三又灭十大地中受想心所故通言之若婆沙云但云灭受想二有俗观故等者判漏无漏此但判向如心等中真俗之文带皮肉等名之为俗稍深细前名之为真。
  此禅等者有漏名事无漏名理诸地一一已有观慧况至灭受想故斥论师不知用之为八解脱道谓道共定谓定共毗昙义强引之以斥论师不当汝但有无漏理定则无八解事禅汝论则无俱解脱人。
  约外道者正破还将戒慧以破彼定是则等者既无客定何殊外道言八术者大经云复有明医晓八种术经文自以八复次释古师多释且取常无常各四为八故八俱无若许有戒慧容有无常等四俱无常等八亦不成。
  次不净下明无漏禅先标二人次二发相先明坏法中愿智等者既进至烧想无可以修背舍等禅事禅之中超越最高故名为顶此禅又能转寿为福故名愿智俱舍云如愿而了故云愿智虽言烧灭等者身想虽无而身实在。
  此人下辨坏法人有退无退如毗昙等者婆沙问阿罗汉退不应二三两果亦退答由第四退牵二三退犹如沙井上下有砖中间无砖上砖若堕牵下者堕初果底是故不退若尔亦应云二三退答虽不言之实退三若尔何不退初答尔前无果退无住处无有更作凡夫义故然慧脱人亦不并退有退义故故须说之阿含下引第三果退为第四例亦是慧脱是故有退虽退此生定得。
  若不坏法下释不坏法人初明不坏法相言观练等者此四具如法界次第九次第定于初禅至灭受想次第无间入。
  若修时下对修辨发爱多等者约自他身以为内外初集俱观集熟除肉不坏法人俱至第八[日*曾](粗邓反)溃散也如捉净法婆罗门等者文在大论。
  释食不净想中婆罗门者多修净法有缘须至不净国中因食他饼谓为净洁大是不净捶胸干呕我当云何破此净法我已了矣以喻假想合之可见呜应作歍此是鸣字耳。
  如是想者下是特胜辨异如贪食人等者爱身如贪食身如猪猪实观如审知存身如强食见虫如假想厌强如不食前特胜下合喻六贼六欲也九通治六若别治者死想治威仪言语二欲胀坏啖三共治形貌血涂脓烂青瘀共治色欲骨烧共治细滑一欲散治人相怨诈者爱实是怨亲人如诈。
  如是下乃至发衍本习现观二因缘故大小同为贪欲所障障去习发各称本期释论下破谬兼证发大故知诸师不晓论旨。
  次释背舍先对前门以辨次第先根本味次根本净次无漏中四种事定但说于观余三属理观中次第九想之后须明背舍言总别者总与不坏法人共也别在菩萨定圣行也。
  又背舍下判因果及释名者从因受名因时厌背舍离烦恼故名背舍三界结尽转名解脱从背者下重述从因言净洁五欲者欲界五欲不名净妙从欲定去至非想来虽有著心名净洁五欲以背舍对治厌离不著故名背舍净洁五欲一内有者略列初后释中具足忽见身等依修而发亦从足起[聲-耳+空]者深山谷也尸如彼谷萨埵等者即金光明萨埵王子修大乘人得此观助能令厌身大法成就。
  大经下引证圣行品具列骨节互相因依依因指骨以柱足骨如是乃至上有髑髅复因顶骨乃至掌骨以柱指骨今文先想皮肉至骨相成此法。
  增进等者经论不同或云青黄赤白光随向上等者此未成相渐至成就则遍十方如须弥山等者四方皆随须弥一色四色亦尔遍不相碍。
  如是远久等更却牒前先初发时但久观骨光应自发八色者见地如黄白净地水如深渊清水火如无烟净火风如无云迥风青如金精山黄如葡卜华赤如春朝露白如珂贝雪复逆顺缘令速成就黮黮(他敢反)应作[黑*敢]彼带皮肉者对特胜辨若三藏者真谛也从大乘去今家探取衍门开权意说故下结云界外法也文中先举三学况释八色当知即是不思议法此别二论辨异故来今依大论并异前三并非通途故今不取。
  次内无色等者次明第二先明折内骨人次明体灭于中又二先法次喻喻好马等者欲灭即灭所以俱用折体观者准界外法尚通别圆何况体空亦恐习发故通列之新法未发者未有内净。
  以不净下简示忽见下正释中间今以下正判用此一意并破前三何者以极净故在第四禅胜处一切处非第四不成有身证故在第三禅仍约初后以分三四若定结位须归第三但依此解前三俱坏缘净故净者即以第四为极净缘此色等者三四起时莹练初二故名三四为初二缘是故三四独得净名是故更开四句释之前三属初二第四属第三初句者实不净上更加假想二交互句对于初二初二有净未过净缘故不名净今第三净无前不净故名净净空处云过一切等者具如第六卷但彼依根本今从净禅若凡夫等者斥根本圣人等者立圣斥凡然此背舍实通凡圣。
  又识生灭下释无所有次释非想者能忌前三故云舍识无识无识即是无所有处故名非想非非想识处如[病-丙+(雍-〦)]等者圣种如前灭受想中云细烦恼者细惑有十受想行触思欲解念定慧斥彼有惑今舍能缘等者释灭受想名依名出体非想地中犹有能缘今灭能缘复灭能灭方得名为灭自他地。
  从若以所灭下破旧但灭他地何殊根本今从下正释释前初解舍能缘等即灭他地无复能灭即灭自地斥论师云后四等者成论无漏但依根本故以前三背舍而难论人仍有纵夺八中且除灭受想一于前七中后四唯缘空可尔此是纵也前三背舍不净八色异于根本何以弃之此即夺也。
  若过下判习前七解脱摄得八定故约八定以论发习灭受一定不得论习是故前亦不以为难九次第定等者九想初文已列四定未暇简出故今重释小乘定无大乘或有发宿习义。
  次大不净者约此乃至总别相者亦准前文以判总别次正释者丘小陵也羹作秽汁等者具如大经佛答迦叶明一切法皆悉无实故引比丘观不净想。
  复次下明境转所由由心转故故引二缘以例心转过现虽殊皆心所转况今发相亦由往心执石等者如大经释摩男凡有所执皆悉成宝僧护所见亦复如是因与价人采宝却回至岸失伴次第见于五十三所地狱依报无非地狱故也。
  若执下由境转故有破结之功言此观契转变等者想成实见如通者变物契彼通用故云契也又物有变理通方能变故知不净亦复如是况元是藏理取之自差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若大小等者根本有漏已如前说不净业缘未即无漏若用断惑随依一地故云自上皆除。
  若人下约大不净以明背舍始终俱破依正二报若论下约于背舍以明胜处及一切处婆沙云胜于烦恼故名胜处。
  大论下引论辨根禅门云修背舍竟修胜处下根也今从中根即于第三以成胜处上根于前成四胜处至今便能成于后四此仍准教若上根随见骨根。
  从若多等正明发相大名多灭名少皆有好丑乃至最后皆悉不净背舍中净亦名不净未能展转大好丑故又所依不净大小不同胜处亦有依正之别。
  推位等者如吴泰伯是太王长子以让弟故托入东吴还牛等者尧聘许由为九州长闻而洗耳隙父讥之尚不饮牛今且与之终成寡欲。
  大论青黄等者从四胜处但有四色今列八色为知经论所列不同分假实故此依三昧意缘色判必不得同眼根所得故判见色名之为实立地等名故名为假则一切处假实俱见故与俱舍假实翻倒。
  此四胜处内外色尽等者自为内他为外唯有八色故无好丑但有多少者辨色广狭。
  次明一切处者八除前四假实俱观更加空识以皆遍故得一切名唯不动等者不动即第四禅中初支及以念慧即第三支。
  次正明发者先处次入名别事同会异故来遍而复入故名为入遍非不入故是异名。
  此乃下破他人云胜处缘外今意不尔骨人放故心自有故前尚判为界外之色岂全外来大论下释疑恐不解论引而申之故云借外。
  若通明下纵而辨别通明观后容可缘外背舍八色故不同之复次菩萨下菩萨纵发尚具诸度何况八色故云随心即成此以通别菩萨为况文列六度初檀可见尸中略出三戒害彼下煞引物下盗欺诈下妄乃至慧中云不生不灭知不是藏一切下通具诸法道品是慧如快马等者譬胜处心。
  是时下胜处功能观为妙境多入五品因兹入住故云近池。
  齐此等者且明分齐亦得等者如前破旧不晓论旨者是。
  次明慈定初中云得解者寄修辨发准教则善成就名解所缘有三者谓怨亲中人约处即是广大无量十方三人俱上乐名成就诸经论中具有修相修相者何谓怨亲各三并中成七乐分三品初从上亲以对下乐如是渐增上亲中乐中亲下乐乃至上怨得上上乐又遍十方名慈成相悲喜亦然唯舍从中人以为初观次怨次亲怨从上品亲从下品皆先易故隐没等者唯根本禅内外俱隐及内外皆不隐余皆不隐因缘已下一切悉然。
  释观支中云或得人中天上乐者婆沙中问与何处乐答有说三禅乐中胜故有说四事已曾得故此名同等者诸净禅中皆有初禅支触名同乐味则别。
  若发等者寄修辨功梵民为梵众臣为梵辅婆沙问梵福云何答有云一切众生福有云轮王福如是释王乃至梵王有云除近佛菩萨余一切人福佛或时等者婆沙所列具如今文当知小乘亦具二说。
  从菩萨下明大乘中处处皆有婆沙中问余三无量心何故在无色答弥勒始知。
  从若先得下明二禅已上发得慈定但云根本则总收之亦应明位及判大小等。
  若依特胜下次依净禅发慈定中云是一边者定相既别或可俱时或可前后故云一边不净取等者破坏违乐慈定不成虽无下答虽顺涅槃与法缘合此因通难一往答之无漏法似涅槃故以对法缘。
  问慈缘众生等者二义相违云何相发答意者定法难思唯当仰信大乘尚六俱发互发何须致疑慈定亦能下作庄严释何但相发庄严更美慈心既尔余三例然或互相发此之四字明大小不净发于慈心今文存略言相发者语虽兼前今文正明不净发慈余三无量心者准慈心说。
  若四无量下判漏无漏即从所依以辨能依因缘等者明慈定所依所依既多能依随转次譬者譬所依多能依即多譬有二意初譬法体深广次譬法妙难思次合中初正合慈次兼合四山左等者太华已东名为左儿不识京畿珍羞之味周孔注云置滋味曰羞珍者味中之上井蛙等者海若海神名也非者斥也炫井宽而斥海狭。
  因缘禅者此是行者立观之要境翻邪向正之始行体即三因佛性正种能成摩诃衍妙乘故于此中广明乘相。
  正明发中云能缘所缘等者观十二缘凡有二种若推果知因如先观爱具如玄文若推因知果即如今文虽明发得寄修方知于定心中所缘善恶能所和合得名为业业必招果故名为含。
  次推由取乃至无明故息现因令免当果六疱者头身手足又云眼耳鼻口及二十指为二十四疱若因根本等者则根本等皆成因缘即忻慕为因禀教为缘定体成就名所生法即名因缘以为能成即是有支随何地定成何有支言诸禅者即且约根本即指根本竖论诸地。
  如是等至取初禅相者应云非想且从初说粗细住等非心所期是故不论。
  如前二十五方便者本期各别具如第四释五法中约初禅释者是也言悕望者即五法中欲故二十五法皆期初禅又知此受等者约观境立名不同。
  三世上至等者但有界系皆属因缘不同婆沙界系料简如向因缘发根本者初发因缘谓推三世增减四生不同具如玄文因缘境中及俱舍婆沙等并于定中所见分别乃至三世相异立十二名推根本等以成十二复从十二发根本等乃至特胜等者应云特胜等因因缘发以因缘等多依根本今从所依故云因根本发亦同慈心依根本发判属有漏依特胜通明亦同慈心故云例也。
  次此观下明受名不同三世等者判事理虽云思惟不能破惑次譬者五停如密室念处如明灯故知密室无破暗功如富那下证能破惑方名理观欲闻慧者指四念处言领解者如大经中佛问汝见世间常无常乃至边无边等耶若言常等名见名著又问汝若燃火是火灭时汝知不答如是乃至五阴若爱灭时则二十五有灭故领解云我已解已。
  此因缘下判今属事次引经论所出不同皆可为境璎珞十种者彼明第十地十种观法至第六因缘观中具列十种具如第二卷引。
  次明观者通论十禅总一观法具如后列若别论者一一别出余禅不云今此别出者以少故九禅待发因缘不然稍似阴境以恒现故兼现及发故可别观初龙树下明观意论通大小因缘为宗故今引之证通观论师下辨谬。
  今言下破谬凡云宗者别显宗致二谛语通未足辨别言何品者以论通意破无别宗况遍诸教岂独论宗而皆破尽者论中诸品皆破为名如云破六情破染染等品内观法破皆尽净六情是俗破即名真故知二谛非论别宗。
  论初下正示论宗则通别皆别故不同旧舍别从通北师下重斥纵语因缘全迷通别指傍指救宗旨不成故论后文傍申小义以救小宗故论云已闻摩诃衍竟今明二乘义况于前文小是所破如何所破用立为宗。
  佛去世下出论观意佛在根利广观非宜佛去世后多迷缘起故广破缘起以为观法次明今文依论观法十乘入道广破修发二种计相。
  次思议下初境中思议正用大经观因缘智正当今文四圣法界圆在思议进退比说前六可知声闻中云七种学人者三果四向多生欲色亦有无色那含具如前说下智且以声闻摄当教中因位三乘通教缘觉亦复如是次明中智云结业尽不尽同前者缘觉无有当生不尽既摄三乘且通总说须判声闻尽等同前。
  次若转下六度菩萨经中通漫总摄三乘今从心异与小共又为成十界则三菩萨别为一流虽俱发心所期又别故今复离三位释之此六度中虽云般若终成伏惑通教菩萨云转等者空慧已成般若度竟又云转行有为六度者应云五度但通说六亦可转事成事即生灭智菩萨语通未断同前以即空慧导于五度迥异事度故云福胜以因缘故报生亦胜不及别圆复名为小应云八九地前何故云六七前八九是断已位六七正断位。
  次若转下上智转见思等三为一切智等三但至行向者且让证道同于佛界为存次第弥在地前言同前者住中同前断见思位界内尘沙同两菩萨界外虽别且从通论若转下明上上智先明上观为不思议境之能观。
  次重释不思议境初总立三佛性次若通下辨通别虽有通别共成圆义通谓支支皆三佛性次若别下别对三性。
  何以故下判别对意道即是德故别对之若尔何得有通答别义复通从理便故故别对中三皆正因次性德下释前三德不纵不横初后不二净名下证不二生即佛故故知不二。
  若五品下判位云未断同学人者同初果向铁轮同无学者且一往以长别三苦轮对之虽复变易等者六根断惑虽同二乘生变易土其处亦等依正胜劣不异二乘五根属福故云生福内智功用从初永乖释论下证二乘人变易身劣根钝即五根劣于六根若别圆下明胜前二教此即圣位不与前同证道同故是故合说仍顺教道立本别名。
  若三贤下证圣因位始终皆胜故前明别但在行向初地已上入圆三贤是故约证不分别圆但语三贤十圣位耳。
  若最后下次明果位先明三德次三涅槃净名下证前善恶成方便净善恶是缚即缚论脱恶中举极故云五逆。
  复次下对不思议十如十境等及问答料简显前因缘三德难思初对十如有两重者以由因缘有两因果次对十境者通论十境皆十如理今从名便故复别对文虽别对须在一念。
  次十二因缘下不摄入一念华严等者经但云具不云十界只是语略凡诸大教云一念者例皆如是。
  问十二门等者释疑缘谓因缘法即所生因缘生法悉皆无生以论中问而问今文今文处处云在一念论问意者为在一念心为在多人心为在此等一念心耶。
  答中初总答者多人一人于今一念悉皆具足虽多人心不出百界百界一念本非一多次引大品以释相即诸法趣因缘因缘即一念因缘是百界一念皆具足今说下翻前难且直尔云十二因缘者指向两经并云一念具十二缘其实经意正云十界。
  复次下定前一念以成观境故今即是一念禅心而观境故简示云不同妄念能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方乃得名一多相即。
  譬如下具足须如阴境三喻故指法华安乐行等。
  真正下次明发心约前一念而分因果为弘誓境故简生等三假名义当别教故也次引华严者三教皆是菩提心魔。
  约此下正明发心约一念心生此十境远翻此境以起弘誓次安心中即是一念十界三道苦即法身非止非观业即解脱止也烦恼即般若观也二即法身而寂而照。
  次破遍中文虽宽狭不殊阴境此文既狭故即横竖而推一念。
  次通塞中亦寄于次以论不次出假文中云不通不塞者不通只是塞不塞只是通次于番番下捡校三假等文亦寄次第。
  道品中亦先道品次三空初道品中初明念处作通别两番初番文中身念已云十法界竟下三但云一切十界皆具四念故名为通。
  别中又有三番不同初番阙受念应云无明行名色生死爱取有支中受阴受念处摄然别中两番皆具五阴取义各别初又但取现文以属念处次取现文以望过未过未堕世以属法故所以少别。
  次料简者问意者数人生死是不相应行只应法念处摄何以通释皆具四念及初番别释并云具三念处谓身心法答中意者恐通释无凭故引大经证成通义经既生灭皆具五阴即是生死各具四念俱舍有部明十二缘亦皆具五何独大经虽借权文寄事申义当知只是一念以辨通别若通别等者指前二对皆成妙境。
  次结成三空还约阴境无明等三假以说不取等者先列不取等四名次列新旧等四即不受新不著旧不念内不分别外新即爱取旧谓无明内谓内心外谓外境亦约一念亡此四相无依等者不依四句句即四相无所见者不见句与无句不住亦尔理本无修亦无造作无因可修无果可得。
  次对治者初明来意云前道品等者前虽云观十界念处但是观理何以故下释用治意无明行有各通浅深今从别说乃以障中无明为理恶事中行有以为事恶理恶已覆于理慧事恶复助而覆之故举譬云贼多我一两恶为贼多理慧义我一真理如王理慧如将两恶如贼须加助破若有下判进否虽六皆名蔽随重设治轻者自去。
  助道下次明摄于调伏根等又佛威仪者前举十力等今明成道等故知十力等还用成道等方成威仪故故引大品是为坐道场释成法华转法轮等言于此者只是三德实相一乘三德只是十二因缘此四皆依十二缘故初释成道中并于同居现四成相亦应结云此是同居成道之相文无者略。
  次转法轮中具有八教初是顿四教是渐次不定次秘密四佛成道元在法轮既依法华不明八教无以显妙此一既尔前一后二准例可知释签文中委料简竟初华严是顿若鹿菀下渐法华涅槃非顿渐摄但是会渐而归于顿藏等四教处处列之故今略云四教两处五味不同者总收渐顿而开显之又复下不定又复下引证秘密故知渐初已密闻大即大菩萨。
  所以者何至意也者今依中论用大经意立因缘等以证密闻。
  次约因缘明入涅槃释中云假名中道者藏通两教已明于空故今不论但论假中方便实报至可解者成道转法轮略可比知彼二土入灭其相云何但是缘机兴处劣应灭处名之为灭无别遗身舍利等相故此土涅槃亦是机息名为灭度是名下文略应云十二因缘观助道摄法义也。
  次明次位者只是因缘证悟阶级迦罗可知者欲例二脱约通有无而判大小大论委释大小之相。
  从翻五度下三藏菩萨也准此句意应云无明为般若行有为解脱此文似倒次若翻下通教也言四忍者伏信干慧顺即性地无生即是见地已上仁王五忍以判别位但加寂灭次无明去别住也前明智行但论出假虽云无明只是无知至此具列六轮位者智行则简向后判位须明始终彼璎珞经列众多六皆碾结惑故名为轮即住行向地等妙如次以对铜银金琉璃摩尼水精今明因位退加十信以判故不取妙觉从因义故。
  翻无明至高下者圆位六即初明理中下之五即以理为本故释十二皆是法性法性无尽次以大乘无尽等次更引论证于大乘次引普贤观证大乘空辨能乘人乃至大品亦复如是七番者指次前七重观法故七是所行今是所阶第四云戒少急者前非不持但且当理于自止作必无亏玷众法作行或当稍宽又止持中于双持双犯事必须具单持别犯或可未具又止作中自行从制终无所关为物从开理未能具故前四品通名为宽至第五品一切不亏。
  若寂灭下释疑先立疑云诸地相即如无分别况复众生即是涅槃何须次位不生不生下释如虽无位位从事生事谓惑智及因果等故使见如诸位随生凡夫迷如岂能知见如不等位亦不同是则皆由入位方能说位汝不知位由不见如如画虚空等者自行真满犹如虚空大悲利人如种如画乃得名为方便善巧菩萨栴陀罗栴陀罗者此翻煞者自滥上位自害常命若为他说害他慧命以是而推斯困者众安忍者初所忍境即三障也障是十境已如前说今略别对意亦可知还以一念因缘以对一念十境十界一一无非三障似解未发应于十境安忍违顺复知事忍即理忍故住忍辱地等者证忍非事即是观行寂灭忍也即中道观安三谛地住真柔和住俗不暴皆由安于中道理故。
  无法爱中云真似者初泛标二位次释二位先列相似三法以智下诫离似著若于下示顶堕相云何下示起爱相若不下示离爱入真入理下示真位中见爱之相次引大论示真位爱明虽有爱任运进入。
  次念佛禅发者今辨发相未暇辨其往生灭灭罪长福见理等缘神力从解脱德起智慧从般若德起福是相因从法身起若见相时具知三法从三德生复知三法各有益相兼识相好修因不同故云如是等若深解相海者即以色相无边名海念佛乃至一边者各不相妨已如前辨。
  三种法门者一感动二相好三善业初是相用次是相果三是相因念自他等者大论释六念中云念佛僧天是念他念法舍戒是自念。
  次明今文言丈光等者大论云丈光者以众生少福少智不堪多光利根福厚所见无量今不隔利利多在理故此不论故云丈光虽寄四悉终成无量不在此中或劣丈光如见杂类并是今文正意也所喜是世界所宜是为人对治如文得度是第一义。
  次神通者诸不合论但略辨相以备发得大经略明大小不同及外道等今且在五未分小大大容发五并可略知。
  特胜通明多发等者以彼两禅存身修观既见三事渐渐细微身通从生是则为便余非不发是故云多背舍等多发等者既辨好丑故能转变。
  次辨通中云但非无漏者于三明中容发余二一一通中皆有五支者应云一一通中种种五支以通必因多种禅故。
  正修止观中初来意中云贪著等者经斥菩萨若不利物义当住禅故云以方便生等今亦例然得禅不观令成佛界自阙出要何能利他况禅为胡菰作六界因次思议境举胡菰譬准意可知为成二乘尚须观察况无上乘。
  次正释中四禅比丘地狱界飞狸畜界名利鬼界胜意由谤是故堕恶非关闻法所以谤者由著事禅。
  若用薰十善等者从根本说以无作戒至解脱故若根本未发即指欲天文无修罗应云为胜而修诸禅如大通等者彼劫诸梵及今诸天有不来者即是戒急定宽之类三恶是俱宽叙不来者故云了无一人等若专不净等者明依此等得无漏人所言等者等取特胜以特胜禅兼有漏故故不标初。
  次从若观下两重释者能破蔽故名为菩萨从四谛边名为声闻从又禅去更别明菩萨者虽从破蔽犹涉声闻是故更论由时长故由弘誓故又观禅者多教缘觉不辨观前又三藏文中未列缘觉今居三藏两乘之后复在通教两乘之前是故也次通教中云等者即等缘觉别教云即非谓融即但顺论文故别判云有生有灭。
  何以故下释生灭相若论生灭其相无边且约大分示生灭相以列五节以后传传灭于前前实无二故故地前法至入地时皆同一味。
  五行中云举要等者五行入地准向可知言九法界戒定慧者菩萨亦在九界中收况在九界皆修三学唯无间狱阙于现行只是一行而立五名非一五行而一五行仍从本因判为次第次以是五行生十功德者亦寄次第故得云生初地已上由地前生五行文末虽复重释初地重明第一功德乃至第一以对十地若作总别地地皆具五行十德十德对地又复宛然。
  次明不议中云无量定散者一念禅心犹具十界若定若散何以故下释见性则定共性则散定散悉解一念不二法性无明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思议境虽超越下释向定散等非小所知小乘亦在常情所摄准经不知识义通三教理性本寂故云超越无始未显故云不离经言下引大经证虽即下释经也语似事定既即众生须指众生心性理灭是故得云亦非不是。
  何以故下转释理虽本灭若约众生复非即离恐悉理是故云未始非恐滥果故云未始是不即故不是不离故不非言未始者未只是无是故须以六即判之不杂等者如前第五发心中简。
  安心中云善巧者即六十四番。
  若观去寄显体中三止观名于今一一三谛具足如体真中云二边寂灭即三谛俱寂方名体真空观中云照法性净初止初观三谛具足余二准知故后结云在一念心为破二边等者谛体本无一三中边破二名一破边名中破偏名圆破生灭故而云寂灭为破次第故名一心妙理实无如是等别。
  何意下约禅治蔽如前味禅望真成蔽况望中理而非蔽邪问九想已去何得有蔽答禅虽非蔽由著故尔涅槃戏论亦复如之胡菰作因尚生地狱蔽仍通善何怪之有故以不舍十禅名悭尚舍十界依正何以悭于事禅若著禅味尚破道共况复具足余四准知。
  黑齿梵天者梵尚有嗔自余宁免故皆云尚当苦到等者于禅成蔽尚苦到悔除况烦恼业魔纵而不舍世人自谓无罪不须悔者不然一一治中皆以事度治于事蔽助成理度故云破随道等。
  次结中具如第七事理摄法行人等者所观法不逾前七故。
  次位者正为防滥后之二法策浅令深。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九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先总次开章言非一者不出一百四十种见又解知下重释见字于百四十各生一解。
  夫听下次辨非见听学者自谓有凭如生斥修观者无据如死。
  夫习禅去偏观者自谓妙悟斥学问者名为守株以情理为情不指妄谓言守株者宋有耕者有菟触株而死后常守之冀更有菟二人本是信法根性不晓大体互相是非今乃评之虽复俱失亦未成见。
  若见解去略示见发初是问无穷。
  若解释下答无穷故以曲射喻问无穷如养由基善射猿见之抱树长啼见解是禅所发见名字是文所发见故二不同学问坐禅之辈故发见谙名之人能破习禅无见之人如令飞者失路能破学问无见之人如令走者失路一百四十无不皆然绰者郭璞云宽裕也此则辨异无见之人。
  此见下辨所因异例如下引例信如因闻法如因禅闻思准知有妙达者有所破会如达妙理此二属见不关辨悟。
  南方等者旧陈齐地隔指陈为南真道是因禅发见者滥陀罗尼者是因闻发见者滥暗于等者无识之徒判发见者以著高位或复不信判为鬼狂故今正判俱非二也。
  夫鬼著下释非二种见属慧性故云见慧通论下正明来意言两义则多者禅已发者及俱发者见若发已不复得禅况未得禅复不名见故云少也。
  例如下例释禅见前后诸禅通发等者通举欲色无色六地九地发者如前两义未到亦有发无漏义不及依禅故云少也六谓四禅中间欲定九谓六加三空能自裁[((〦/米)*力)/止]等者遇教近人皆能自[((〦/米)*力)/止]执见之过得禅尚少因禅发见复自裁[((〦/米)*力)/止]其实为难真法等者证难得人及难得教真法教也说者人也听众即是能裁[((〦/米)*力)/止]人正亡研心是故难得稠林等者拽牵也邪见曲木在生死稠林岂著见者能拽。
  次开章中三宗计者诸外所计不出二天及以三仙二天者摩醯首罗天及毗纽天毗纽此云遍胜亦遍净俱舍云第三禅顶大论广释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色界顶天三目八臂举世尊之以为化主三仙者一迦毗罗此翻黄头头如金色恐身死往自在天问天令往频陀山食余甘子可延寿食已于林中化为大石二优楼僧佉此休留仙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三勒沙婆此云苦行以笇数为圣法次明入大乘论四宗作与作者一者大论云身手等名作以神我为作者计身神一色即是我相与相者一者相谓生等四相者亦神我分与有分一者分谓头等身之少分有分谓身计身即手足等一虽复更于色上计一兼前只是计身神一若优楼计异者非但于前身神计异又于诸法莫不皆计如泥与瓶三四两计准说可见又有破四宗论破于四计僧佉计一毗世计异尼干计一异若提计非一非异。
  言六师者元祖只是迦毗罗等支派成六三同三异者将什公所译以望大经六人名同计则三异言三异者谓二四五二谓末伽梨什云计众生罪福无有因缘经云一切众生身有七分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不毁害此则无因是计断不毁是计常四谓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什云以苦行为道经云煞一切人及以布施无罪无福苦行与无罪亦是有无不同五谓迦罗鸠驮什云应总起见随有无答经云无惭无愧不堕地狱随问故顺无惭故违违顺不同言三同者初与同初即富兰那什云计一切法犹如虚空经云说无有业及以业报故是同也。
  次三与六同什公三云删阇夜要经生死如缕丸极经中第六尼干亦计缕丸极也三六与三同什公云六之尼干计罪福必偿经第三云删阇夜以现持戒遮未来恶同似因果是故也。
  次附佛法外道乃因佛经为计之由二人并在大论文中二宗通云龟毛菟角无常无我方广更加诸法空则犊子所计我在第五藏者谓出四句外问何故今文四句与论不同答今文所列即是二十身见四句先列四句次引证故知文异义同。
  论释犊子中云如犊子毗昙四句者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不可说人是五众人是第五不可说藏中所摄故前二句即摄身见二十句也后之二但明我在四句之外故不可说今犊子下辨异外道则有四异一外外在四句内犊子在外外从本四人开成二十犊子但是人三外外计我为真我或常或断今犊子计仍为俗谛四外外计神我犊子但是人我故云附佛法异六师以二十身见亦是犊子所破又云三世及无为者如虚空无为外外亦计以之为常今犊子必不以数缘为第四句及不可说藏犊子亦用数缘破惑。
  次方广者出计十喻者前犊子附小今方广附大得幻等名而失真实故成外道应知方广亦具四义非大乘门一不识真理二不识所起惑相三不识能计生使四相不破惑故附佛法犹名外道是故龙树引来斥之。
  大论不得般若方便等者论文意云学小乘者则堕有无学大乘者邪火所烧故此二人名失方便门本通理失理非门菟角幻化亦复如是。
  中论云下引大喻小执大双非尚成愚痴小执第四宁非邪见。
  故百论等者此斥论师破小为外有执则大小俱非无执乃四门俱是如何顿破同外外邪初明百论正意大乘谬破炎即傍也立大破小为正破小为外是傍有云论师名炎作如是破破二论师计心同外可尔若直破二论为有无外道此则有过故下救云不可雷同等若大破小乃是巧拙相形一往贬挫岂判同外故成谬。
  然论下引论文救实是空义不同外道言似无者无名似同其如显理何。
  又同百家等者次评论师与百论宗破立同异二家并以论宗为是所破为非同宗大乘故同百家之是论师破小论破外故云异百家非捉义等者二家俱应破外破小今各存一边名互出没。
  又似等者此责论师双破二论何殊勒沙计亦有无知不全同故但云似又昆勒者与而言之不殊昆勒同两亦故。
  当时下正斥论师以救二论仍纵之云此应纵容有执则非无执何过等者指优楼等若以大破小等者通伏难难云若非外道净名何故斥须菩提云彼外道是汝之师故今通云斥其无中挫同外道。
  次明邪人得法不同初引关中疏云一师有三计者如今所列一切智神通如前三仙中说神通中云变城等者卤碱土也扪手摸也如释签第二韦陀者外人典籍具如摩橙伽经广说根本唯四一赞诵二祭祀三歌咏四攘灾后时弟子展转开成一千二百一十六星医等者星谓他歧伯等西方耆婆流水等兵如黄石公太公六韬等所明三种念处文在大论共谓事理俱得事谓得灭尽定理谓无漏真谛缘谓当教四门文字教法教法皆以所诠为境境是所念之处毗昙云烦恼障等者烦恼是能障解脱所障禅定障解脱者禅定即解脱解脱是所障一切法亦如是障破得禅及一切法是故云也此且约三藏分别。
  次若执下衍门三种准四念处四教各三当教各有事理教法问前何故云千大罗汉皆得无疑答皆得但推于佛。
  次明见发中有譬有合初譬两因决却譬两缘暗障去合不合因但合缘浚者深也骏者马之美称。
  次通教中正门既有利根见中今此亦谓障中幻化从障中无明眠起而生见著别教如文。
  次圆教中未到尚谓是无生忍况圆门见实语等者本是实语起见故虚涅槃亦尔生死之法全是涅槃由生著故反成生死甘露亦尔佛教如甘露起越见如多服失理如夭命。
  夫四见为诸见本等者加单成复加复故成具避三成绝自他复为等者一者自等与有等义同故两文互用若从计说于一有见具有自等皆用三假四句破之故共无因只是双计双非自他故三四句初二为本有等亦然因中有果等四亦尔。
  次引龙树者破自他竟但云共有二过无因不可本倾枝折即此意也。
  今大小乘下以佛法例释内外虽殊枝本义一破亦如之。
  若三藏下约教释相先藏通次别圆初中先明两教次判自他界内外别通论教教各具四句别如第三即以四句各对一教今俱异通别分于四教对于内外自他而已此三不同各随义势。
  次释别圆中先正释次判君臣者可以理天下亦尊也教主亦尔各理万机臣者助君理民今互有强弱者藏别两教方便道中主未有功故云君弱功归于臣故曰臣强通圆并云由于法性法性是主故云君强不专方便故云臣弱此中且判别圆两教前指别教故云臣强今指圆教故云臣弱余二藏通比说可知。
  夫因闻下略明多少行者下正明发见虽云因闻非全散心因禅不发尔后薄闻故云因闻以散心中无发见义。
  初外外中云余三者若但三祖只应云一依入大乘故得云三附佛法中文但列一等取方广。
  次明佛法先小次[銜-金+工][銜-金+工]中云虽发等者判见体性虽依大门若发见已不能通入故所依[銜-金+工]非大方便复不成小故所起见还成生死震旦二福者一无罗刹二无外道傥此土中有于神通一切智等谁不归之如姚秦时有外道来为融公破反还天竺次寄此土以辨于彼既无三外泛以庄老用例韦陀。
  次结数者依入大乘应二十八通慧自在者通即神通慧谓一切智下韦陀等者迦毗罗见尚私读小[銜-金+工]信人引经谓为有凭应未为可。
  次别明不同中初一切智中云论力者自谓最大故云论力受梨昌募撰五百难来至佛所因见鹿头已被佛化自然入道。
  神通中云所因处等者诸外唯依根本诸禅于中上下自有优劣对佛弟子特胜已上所因处胜乃至佛法准说可知。
  韦陀中云治家等者亦如此土孝以治家忠以治国辅国利民故云济也。
  验之等者问一切智等依何而得察之等者观其所计从何宗来观其所引为证何等复以新旧起惑勘之菽豆也则清浊自分如菽麦异邪正既已等者尚不辨邪正安能判大小。
  周弘正释三玄者玄谓幽奥世以此三为极幽故易既不出阴阳之道故属有也老既守雌保弱皆云有归于无故属幻无庄如内篇云无物无不物等岂非有无广如其教。
  周孔制下明破果不破因许有卫身等是不破因但。
  立下释不破因不云招报即是破果或云庆流移世即是有有即是存果义也。
  妙此诸欲者唯妙无欲是欲皆妙妙不可得故云皆无妙谓涅槃欲即界系故证真者欲妙皆无未得彰言等者教犹权故世人常云孔子是儒童菩萨三教殊途而同归释教开权方有是说经史子集何处言之跛者险也。
  庄斥仁义等者庄谓孔子为仁义贼虽防小盗不意大盗盗者汝揭仁以谋其国揭字(去列反)高举貌也如负建鼓而求亡子岂可得乎斥他孔子以揭仁义不知揭自然之恶。
  次西方为三破因不破果者不许往因而存现果立现因名不破因亡当果名为破果第二俱破不破一切法者如前因果并破云无故云俱破而不能破三无为法外人亦计虚空为常虽无二灭亦不敢破以三无为摄法遍故故云一切法若复破者不计空常无惑可破惑无缘可阙是故俱破。
  第三与佛法何别者恐滥比佛法亦示破世间因果不许计空为常二灭不名真理又滥大乘破小因果及三无为故为问起与彼第三外道何别。
  大论下引论答佛法自以邪正大小分之破各有已曾混和。
  亦体下重难外道邪因不同重答有人出他难云外人亦破破即是拆是则外难无体有拆。
  今明下答破语虽通邪正自别亦如中论品皆云破故佛法中通云拆体俱得名破故知以破俱非大小。
  真观等者修真空人尚不作于有漏诸善况三途恶。
  人不知等者见不解空者慢之如土有惭愧等者此指迦罗鸠驮具如前说。
  背鲙等者以木像背为砧将佛经充故纸闻天雷时反更尿井佛法隔世而有因果岂现未报为无碍耶。
  次是人下次明神通空见既盛但成于见非通等三。
  又广寻下明韦陀也执见为嘊喍破他为嗥吠。
  次明化他亦四皆以自行者为实化他者为权。
  金铁二锁者二锁系同铁锁如著外金锁如著内贵贱虽殊被缚义等。
  玉鼠二璞者璞玉也郑人以真玉为璞周以死鼠为璞璞名虽同净秽天别无著如郑起见如周佛法诸门如郑起爱如周。
  牛驴二乳者色同体异皆同抨练有成不成内外同有不煞慈悲等名于外推捡尽归虚妄。
  迦罗镇头等者出大经四依品中今借用之二果相似迦罗害人内外名同外归邪妄。
  根本变化者若依根本禅有十四变化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五以上能作下故也初禅兼欲故二余皆兼下故皆增一若十八变化者并属身通左右上下更互出水火故有八地水互相如故二空地互现没二空中四仪故四空中现大小故二合前成十八佛为迦叶现十八变数同事别。
  所读等者既是韦陀尚非三藏岂是圆教法界总持虽断等者既计非想断下地思非想寿尽随道受报举无情华[芸/木]以况发见。
  然支佛下比所依法邪正不同虽复不同皆令悟理。
  妙胜定经等者明佛灭后年月渐远得道渐少起著渐多佛法尚著况外法耶。
  久住城门等者虽四门相望互有精粗莫不皆能通至王所略举两非意达四门著心习门安能契理修习时过真道难期媒者和合之主炫者行卖其身宣媒炫言故云打鼓不能下物故云自大身仪处众故曰慢幢。
  方等问桥者彼经佛自说往因行时我贫穷欲赴大会受种种施于路值经桥乃问他人是桥何木何人所造等次第设于七千八百问问已答者呵之方至会所至会已散都无所得。
  老无三昧者大经云譬如甘蔗既被押已滓无复用既被老押则无出家读诵坐禅三昧。
  天门直华等者曲直华陋隔字为对应以界内界外各一体拆各一直华各一曲陋天门者皇家正门余门者偏门也见真见中各一体柝今虽不分意必具二。
  以此而观下具足辨之言清浊者只是诸教诸门有著无著展转相形。
  五番者总以外二及附佛法合为一耶四教为四广论无量者因禅因闻各百四十。
  通修止观者观阴入也通修虽一发必别依故见是慧性发必依观禅是定性发必依止如人等者名如智智则难忘面如通通则易失。
  先世有儿弟者发心若僻即名鬼禅所在生处鬼即加之圣缘准此。
  复次下明见境意恐不识者依之造行或恐卒断失于方便如[盉-木+(中/一)]等者因食入腹而能害人若有著[盉-木+(中/一)]复患寸白则莫治寸白养令啖蛊钝使如[盉-木+虫]见如寸白合喻可知干珠者薏苡子也虽无见病钝不闻法。
  若入下明养见意大乘体之何须卒断但钝断已体之不迟见为侍者入出随人养见如出体观如入外外尚然况正。
  大论三慧等者论释天人师中问云佛亦生余道何独天人答少故不说然三恶得道由宿见慧福虽生天不悟道者良由无慧。
  [豸*瓜]獠等者通指边鄙无礼教处尚不解世语焉知妙教世总如此亦佛未出。
  分形等者故先令大权教其见已后示受破俱入正道次法华证先同后异。
  若先下约见断不断以判言同三外者斥所起见非斥所依先世已断者或见尽思存或思除见在或思未尽若全尽者则不生此故起见人不同诸下外外尚尔恐复余耶。
  净名等者挫同诸见为进依本二乘为退不知中理暂斥为见外外尚养况二乘耶抑扬之言不可一向。
  若作宗等者将分别见以比诸论今内外合成则一百四十宗且依佛法亦有一百一十二宗岂比诸论一门而已中论观法虽即烦广及至论门门亦不足邪正等者故知今家与彼玄殊。
  夫佛法下更明见意佛化不出折两门摄谓养见研心折谓不留遗芥分故引二经意以证折摄大经等者广如经中觉德比丘有德国王为护佛法执持刀箭等如四悉檀摄一切教世界为人摄受意也对治即是折伏意也药珠二身摄一切身破法立法收一切教大旨悉然故以为例。
  约一一见等者一百四十各作十乘皆可经夏束为一境共作十乘亦不可尽。
  今此空见等者似破二论通是不善义同成论别论亦得名为因等起心善恶因起能生十界义同毗昙因空造恶即三途界义同成论。
  阐提等者阐提尚有怜爱之善不同空见逆父慢母尚自不及极恶阐提况复通论信不具等悭贪等者因无净命果时啖秽因时破斋果常饥饿。
  次声闻界中初总斥云不识等者先举不识以显于识若随见流转则四谛俱三。
  所以者何下释四谛相初具五阴故名为若初文是色纳受是受取空是想起行是行分别是识。
  次空见下集谛五钝阙痴应云空见不了因果非鸡狗等者取空为道故异啖粪。
  道谛文云受第二句者受于不受。
  勤破去即小乘中相生摄。
  单复等者例破诸见言毕故者由不造新。
  中论云等者述论问答以申小观论中初文问观因缘答中乃引毗昙广破六十二见一往观之似不相应故为问出令知不别故云只此是答如净名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又观刹那者正明起观有支中云有含果者且寄迦毗罗应须遍约附佛法起及十六门随所计者皆属有支。
  鼻隔等者但止心鼻隔而无理观尚无小观岂观空见成妙境耶止心尚尔况文字者者暗证者凡龟无决疑之能故比暗证虽不能自决决他犹胜盲犬[狂-王+魯]吠然此二人无发见义发亦何能辨之。
  既识下牒二乘境为令誓由亦以此由而为誓境。
  如一等者正约空见起誓此中四弘义兼内外即刹那五阴众生一一众生即是约外以内况外一人尚多况复多人下三弘誓准之可知烦恼为因众生为果因果多故法门无量皆开佛知见成无上道问因果一念如何分于二弘誓别答还约内心取空五阴以成众生空见具足九十八使以为烦恼一人既尔多人亦然不别而别其相自分。
  若执下空见起于六度行也言魔施者见本属外施顺生死义复同魔此中总明三藏三乘方明通教者总别随便不可一准。
  观空见者通教二乘界也无明标缘觉生苦标声闻谛缘只开是合异耳。
  二乘知空下通教菩萨先与小辨异虽度下正释如前如后者前谓前前境后谓续后不思议境。
  复次下因辨四教治见不同见一治异故有作意任运不同次云任运者且约见断不入三恶成论下斥但用空忽从空起见空何能治举水生火可以比知今知去则知成论论十六门中之一门耳藏通去明破见先后若尔教虽有四初心治惑义唯二别一者三教初心皆先除见二者圆教初心观见法界除坚牢去结斥成论云下释疑。
  如患冷下释一理如身力空见如冷病姜桂如无常见真如复力五石如即空见空如养色五石谓白瑛紫瑛膏乳脂重娄如观法加寿如假智能飞如入假重娄者黄精也金丹圆法也从初发心名佛大仙治见等者以余惑例且举界内思及尘沙界外之惑不开前二。
  此四下举佛遗嘱明治法具四。
  所以者何下释遗嘱意四人有见不出六道故举见果名为苦具见之结业以譬鬼神。
  三车下历教以释以释三车同异此四教中总成九种念处三藏三乘为三通教三乘为一同观无生故别教地前为三空分拆体假但无量八地已去名为真实圆人始终唯有一种故三车之言有总有别别在三藏总摄七种除前入地及以圆教是所会故名大车故别教入地虽带教道谓证同故故下文中从释迦者约化仪释一代教门只是先与三车后与一大。
  言略说等者广则七科略唯念处具说能所即是四谛故望道品名为处中。
  次更序化仪从渐至顿虽七种不同各有其意鹿苑正用藏方等傍用藏复以三斥藏般若傍用通正用于别圆法华会七种同归一真实。
  约此空见去不思议治摄一切治不违教从一开诸如思议中亦不违诸教故以尘喻一空见尘摄大经卷从净名去证空见心十界五阴名为众生众生即解脱解脱不出见故三法相即。
  一切众生下释上解脱中求佛解脱释上诸佛解脱又观下又释心行中求求谓用观观唯法性无复见心能一色下结成妙境即五阴众生两世间也唯阙国土准例可知不纵不横结成三谛乃至三譬。
  此境下发心从极境说且云无明即是法性观此下安心空寂总止虚空总观。
  善巧下六十四番。
  见阴下破遍。
  单复下通塞唯出别相故云句句。
  若不入下正助昔以空见而行六蔽今修事度蔽去见阴故一一文皆举空见及以一蔽如桥地海等者大论云屈如桥梁人马践之地海例说。
  序中云才至见境法轮停转后三前文略比说竟既云将送行者至彼萨云后三大章并无生忍后故略不论大品法施品云化恒沙众生令得六通不如书般若令他读诵又令他读诵之福不如正忆念般若波罗蜜又正忆念福不如为他说令易解云何易解谓不二相观不入不出直说不共功德尚多况说法华开权妙教教本令行此文即是法华妙观故随喜品云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皆与四事便令皆得阿罗汉与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令他得闻随喜功大又第五十人何必即是五品之初随喜位人况大品文说犹胜于自正忆念况复能说兼修行之以如说行起于多闻说法得解脱听法得解脱斯言不欺况一切教流通分中劝诸菩萨二乘凡夫皆令转说敬愿后哲勤说勤行以为一乘信法种子虽欲好广不获而书常一辈好略机缘终日游游取遂难克却旋佛垄扫拭坟堂礼侍之余承闲删采年去识暗渐觉疏遗赖有广文犹可寻捡皆搜宗要以备修行傥一句沾神永为法卷皆诸退省万事息机。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十(终)
  大唐大中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于台州天台山国清寺西院元璋座主房写取当寺天台物外座主本愿期佛慧共传 大师止观大教自他兼利日本国延历寺巡礼求教供奉。
  沙门珍记


佛经,佛经研究,摩诃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