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法句经

<- 法句经白话文

法句经译文

  法句经译文      原文:法句经原文
  无常品第一
  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
  无常品大意是讲,欲望使人糊涂,荣誉与生命皆难以持久,只有大道才是永恒的真实。
  〔一〕睡眠解寤。宜欢喜思。听我所说,操集佛言。
  注解:解寤(wù):醒过来了。
  译文:酣睡人生已醒,应该为之欢喜;请君听我一言,收集佛之所说。
  〔二〕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译文:人生在世无常,此谓兴衰法则:那生命动辄走向死亡,然而这正是涅槃之乐!
  〔三〕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注解:埏(shān)埴:用泥土制作陶器。
  译文:犹如制陶工人揉泥制作器皿:所有制成的器皿最终都要毁坏,人的生命也是这样。
  〔四〕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译文:又如河水奔流,去而不返:人的生命也是这样,死者不能复生。
  〔五〕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犹然,亦养命去。
  译文:就像牧人手持牧杖,放牧牛群一般;衰老与死亡也在放牧着生命,静等生命由盛转衰,直至死去。
  〔六〕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
  译文: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各色男女,均皆努力地积攒财富:但没有一人逃脱兴衰法则而不死亡。
  〔七〕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寿之清尽,如荣穽水。
  注解:荣穽(jǐng):意谓井枯长草,即枯井也。
  译文:活着的人夜以继日地戕害生命,直至寿命消损殆尽,如同井水日趋枯干。
  〔八〕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译文:所谓的永恒最终都要消亡殆尽,暂时的高坡终久也要坠落夷平;聚会和合总要分离,所有的生命终归死亡。
  〔九〕众生相尅,以丧其命。随行所堕,自受殃福。
  译文:众人互相攻击,从而丧失性命;人们随顺自己意念行为而自行升降,是祸是福自己承担。
  〔十〕老见苦痛,死则意去。乐家缚狱,贪世不断。
  译文:衰老之时痛苦自现,死亡降临则痛苦随之消散;沈溺在家庭的牢笼之中,贪恋之情永世不断。
  〔十一〕咄嗟老至,色变作耄。少时如意,老见蹈藉。
  注解:耄(mào):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蹈(dǎo)藉(jí):丑陋不堪之意。
  译文:嗟叹之间衰老即至,颜容衰变已成朽老:人生年少固然意气奋发,老朽之时容貌狼藉。
  〔十二〕虽寿百岁,亦死过去。为老所压,病倏至际。
  译文:即使寿至百岁,也要死亡腐朽;当人老朽之时,百病纷然积聚。
  〔十三〕是日已过,命则随灭。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译文:健康之日已过,寿命日趋减少:犹如涸辙之鱼,此生又有何乐?
  〔十四〕老则色衰,所病自坏。形败腐朽,命终自然。
  译文:人老之时容颜枯衰,究其病根在于自我朽坏:形貌残败身体朽老,生命完结自然而然。
  〔十五〕是身何用?恒漏臭处!为病所困,有老死患。
  译文:这有形的身躯究竟何用?此乃常常泄漏臭味之处:又有疾病困扰,又有老死的担忧。
  〔十六〕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见闻变,寿命无常。
  译文:贪欲自恣,非法之行因之日盛:看不清世间变化,看不出生命无常。
  〔十七〕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
  译文:人生在世,没有儿子可以依靠,没有父兄可以扶持;面对死亡的逼迫,没有任何亲人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十八〕昼夜慢惰,老不止淫,有财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蔽,为自侵欺。
  译文:白天晚上都散漫懒惰,及至老年亦不节制情欲;家有财宝不乐施舍,又不接受佛祖所言,人生有此四样缺陷,可谓自己残害自己。
  〔十九〕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
  译文:无论浩渺的太空空阔的大海,无论幽窅深山的坚硬磐石之中: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藏生免死。
  〔二十〕是务是吾作,当作令致是。人为此躁扰,履践老死忧。
  译文:生命现象既由我起,就应让它回归死亡的墓地;人们为生死问题烦躁担忧,便是跳进生老病死忧患的圈套。
  〔二十一〕知此能自净,如是见生尽。比丘厌魔兵,从生死得度。
  译文:知道此层道理自然能获清静,能够做到这样,便可看穿生命的底蕴。比丘所以能战胜魔兵,正是透过生死关口超脱了人世烦恼。
  教学品第二
  教学品者,导以所行。释己愚暗。得见道明。
  教学品大意是:指引人们如何行动,消除人们的愚昧昏庸,从而看清真谛的光辉。
  〔一〕咄起何为寐?螉螺蜯蠹类。隐蔽以不净,迷惑计为身。
  译文:什么叫做昏寐不清?即是虾、螺、蜯、蠹之类,隐身于不净之处,沈迷昏惑全性保身。
  〔二〕焉有被斫疮?心而婴疾痛。遘于众厄难,而反为用眠。
  译文:何处再有被砍斫致伤的可能?心中烦恼便痛苦不宁。遭遇众人所遭之厄,全部都因昏眠所致。
  〔三〕思而不放逸,为仁学仁迹;从是无有忧,常念自灭意。
  译文:思想但不放纵无度,行仁之事随仁之迹,如此便可了无心忧,时常咀嚼涅槃的真意。
  〔四〕正见学务增,是为世间明。所生福千倍,终不堕恶道。
  译文:努力学习正等正见,正等正见乃世间明灯。它将使你得到千倍于常人之福,永远不堕罪恶境域。
  〔五〕莫学小道,以信邪见;莫习放荡,令增欲意。
  译文:不要学习「小道」,从而信仰邪恶之见;不要学习放荡,致使增添欲望意念。
  〔六〕善修法行,学诵莫犯。行道无忧,世世常安。
  译文:认真修炼佛教的法则,诵读经法莫要杂乱;修道行事便无忧患,世世代代永远平安。
  〔七〕敏学摄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灭得安。
  译文:勤于学习统摄身心,时常谨慎所思所言;如此这般可致不死之境,邪行灭尽人生得安。
  〔八〕非务勿学,是发宜行。已知可念,则漏得灭。
  译文:不是正当切勿学习,此乃有益正当之思;如若已知何为正当之念,人生烦恼即可散灭。
  〔九〕见法利身,夫到善方。知利建行,是谓贤明。
  译文:明白佛法可利身心,这便已经踏上善境;知道增进善的行为,便可称上贤明之人。
  〔十〕起觉义者,学灭以固。着灭自恣,损而不兴。
  译文:开初明白道义之人,习学「灭」道加固这一知觉能力;努力消除自恣之心,使自恣之心灭少殆尽。
  〔十一〕是向以强,是学得中,从是解义,宜忆念行。
  译文:这一努力目标可以强固人生之本,这一学习方式能使人中道而行;从此角度理解佛法意蕴,必将使意念、行动合宜适中。
  〔十二〕学先断母,率君二臣。废诸营从,是上道人。
  译文:学道必先制伏其心,然后方可统领善恶之念,废除贪瞋痴恚等世俗之情,这便是上等得道人。
  〔十三〕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
  译文:学道之时,如果未得朋辈之人,又未获得益友之辈,宁愿独处坚守善德,绝不与愚偕居。
  〔十四〕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
  译文:乐于严守佛戒学习道行,哪里还要什么伙伴?独守善德便无忧愁,犹如旷野大象自在无忧。
  〔十五〕戒闻俱善,二者孰贤?方戒称闻,宜谛学行。
  译文:戒与闻二者俱善,哪个更好?只有守戒方可使闻见有所着落,应该笃实学戒并且践行。
  〔十六〕学先护戒,关闭必固,施而无受,力行勿卧。
  译文:学道必先护守「戒」德,关闭心意方可坚固,施福但不要轻意受报,努力践履戒律不要停顿放松。
  〔十七〕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译文:假若有人寿至百岁,学习邪道心志不善;不如生命只活一日,聚精会神接受正法。
  〔十八〕若人寿百岁,奉火修异术;不如须臾敬,事戒者福胜。
  译文:假若有人寿至百岁,供奉香火修炼异教邪术,不如片刻礼敬佛法,坚守戒律之人其福无比。
  〔十九〕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
  译文:能够执行的便说可行,不能执行的切勿空语:虚伪而没有诚信,智者必将抛弃这种德行。
  〔二十〕学当先求解,观察别是非。受谛应诲彼,慧然不复惑。
  译文:学道应当先求理解,观察首先要明辨是非;接受了真谛应教诲他人,达到智慧的境界不再陷入迷惑。
  〔二十一〕被髪学邪道,草衣内贪浊,蒙蒙不识真,如聋听五音。
  译文:披头散发习学邪道,外着草衣而内藏贪浊,蒙蒙懵懵不识真谛,犹如聋子倾听美妙的音乐。
  〔二十二〕觉能舍三恶,以药消众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脱故皮。
  译文:知觉人生大道可舍尘世三恶,以此消去人生众多毒怨;雄健之人超度生死之苦,犹如蛇蜕旧皮愉快轻新。
  〔二十三〕学而多闻,持戒不失,两世见誉,所愿者得。
  译文:学习佛道而且多闻佛法,坚持戒律,而不犯过之人,今生来世两世见誉,心中所愿皆可有得。
  〔二十四〕学而寡闻,持戒不完,两世受痛,丧其本愿。
  译文:学习佛道但孤陋寡闻,持守戒律,却又持守不完全之人,今生来世两世受痛,从而丧失本弘誓愿。
  〔二十五〕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解义,虽困不邪。
  译文:学习佛道途径有二,常常亲近多闻佛法之人,依照真谛解释人生要义,即使偶有困惑但也不会偏邪。
  〔二十六〕稊稗害禾,多欲妨学。耘除众恶,成收必多。
  译文:田中稊稗妨害禾苗生长,太多欲望妨害习学大道;芟除各种恶念,人生收获必丰。
  〔二十七〕虑而后言,辞不强梁,法说义说,言而莫违。
  译文:反复思考然后再说,说话言辞不要强硬霸道,佛法与道义之学说,言语之中切莫有违!
  〔二十八〕善学无犯,畏法晓誋,见征知着,诫无后患。
  译文:善于习学大道之人不会违犯任何戒律,他们敬畏佛法明晓忌讳;刚见萌芽事态便知成熟之情,谨慎小心没有后患。
  〔二十九〕远舍罪福,务成梵行,终身自摄,是名善学。
  译文:远离抛舍世俗的罪祸与幸福,努力地完成清净之德行;一生到老自我约束,如此便可谓之善学。
  多闻品第三
  多闻品者,亦劝闻学。积闻成圣,自致正觉。
  多闻品的大意是:奉劝世人勤学多闻,然后通过多闻达致圣人境界,自然而然地进入正觉。
  〔一〕多闻能持固,奉法而垣墙。精进难逾毁,从是戒慧成。
  译文:多闻可以使持戒工夫增强,敬奉佛法则心定如垣墻固守。在佛法方面精进不止,外在的诋毁就难以改变初衷,顺从此道戒慧双成。
  〔二〕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
  译文:多闻可以使志向更加明朗,志向明朗则智慧增加;有了智慧便可广泛地理解佛法精义,洞见了精义履行佛法就更加安稳。
  〔三〕多闻能除忧,能以定为欢。善说甘露法,自致得泥洹。
  注解:泥洹(yuán):即后来译的涅槃,是佛教所设想的最完美的人生境界。
  译文:多闻可以消除忧愁,能够以「定」为快乐:并能很好阐释佛法,自己就可进入涅槃的境界。
  〔四〕闻为知法律,解疑亦见正。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
  译文:「闻」的意思是指知晓佛法戒律,解释了疑惑见解自然归于正道:在「闻」的过程中舍弃非法之念之思,可以进入不死的境地。
  〔五〕为能师现道,解疑令学明;亦兴清净本,能奉持法藏。
  译文:实践可以做「老师」使大道意义自然显现,解释了疑惑可以使学习的方向明确;也可以使清净的本性更加明朗,可以奉持佛法之经典要义。
  〔六〕能摄为解义,解则义不穿。受法猗法者,从是疾得安。
  译文:能够统摄诸义便可以说是理解了大道之义,能够理解就可以避免穿凿附会;接受佛法并能依照佛法行事,从此可以迅速地获得心灵的安定。
  〔七〕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译文:假若某人多多少少亦有所闻,就凭此闻而自高自大,示骄于人;这就好像盲人举烛,徒照别人而自己依然漆黑一片。
  〔八〕夫求爵位财,尊贵升天福,辩决世间悍,斯闻为第一。
  译文:那些追求爵位财富,尊贵升天福份的人,要想与世间悍霸之辈区别开来,「闻见」是其第一要紧之事。
  〔九〕帝王聘礼闻,天上天亦然;闻为第一藏,最富胬力强。
  译文:帝王礼遇多闻之士,天上之天也是这样;「闻见」是第一等宝藏,它拥有巨大的征服力量。
  〔十〕智者为闻屈,好道者亦乐,王者尽心事,虽释梵亦然。
  译文:智慧之人也会被闻见所屈服,好道之人也乐于闻见:人间之王也要努力地奉事闻见,即使释梵大帝也应这样。
  〔十一〕仙人尚敬闻,况贵巨富人!足以慧为贵,可礼无过是。
  译文:神仙之辈尚且礼敬「闻见」,更何况那些大贵巨富之人理应如此:这是以智慧为贵的(集中表现),应该礼敬多闻勿要在这方面犯错。
  〔十二〕事日为明故,事父为恩故,事君以力故,闻故事道人。
  译文:人们之所以敬畏太阳是因为他能给人带来光明,人们之所以敬重父亲是因为他于自己有恩,人们之所以尊重君主是因为他有强大的武力,人们之所以事奉有道之人是因为他多闻佛法的缘故。
  〔十三〕人为命事医,欲胜依豪强。法在智慧处,福行世世明。
  译文:人们为了保住性命才去敬奉医生,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依附豪强。佛法始终栖身于智慧之处,有福之作为世世代代昌明。
  〔十四〕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觐妻在房乐⑿,欲知智在说。
  译文:考察朋友通过他的谋略,判别友情在生死危难之时:由闺房之乐观察妻子素行,欲知智者水准从他言语中可以判断。
  〔十五〕闻能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后世福,积闻成圣智。
  译文:多闻可使今生受益,而且可以泽被妻子兄弟朋友;也可以使福传后世,不断地积累「闻见」便可成为圣者与智者。
  〔十六〕是能散忧恚,亦除不祥衰;欲得安隐吉,当事多闻者。
  译文:多闻可以驱散忧愁愤闷,也可以除去不祥与衰败;如果希望平安幽静吉利,应当事奉多闻之人。
  〔十七〕斫创无过忧,射箭无过愚;是壮莫能拔,唯从多闻除。
  译文:能够砍伤人的无过于忧愁,能够利箭一样穿透人心的无过于愚痴;这些力大无比的世俗力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撼动,唯一途径是用多闻佛法驱除忧和愚。
  〔十八〕盲从是得眼,闇者从得烛;示导世间人,如目将无目。
  译文:盲人从多闻处获得慧眼,愚蒙的人从多闻处获得明烛;以「多闻」来开导世间之人,仿佛是有眼之人统领无眼之人。
  〔十九〕是故可舍痴,离慢豪富乐,务学事闻者,是名积聚德。
  译文:因此,多闻可以使人舍弃痴愚、远离傲慢富豪之乐,一心一意效法奉事多闻的人,便可以称作是在积聚德行。
  笃信品第四
  笃信品者,立道之根,果于见正,行不回顾。
  笃信品的大意是说,要从根本的大道入手建立人生之根基,要以获得正见作为人生的正果,这样的人生勇往直前,不再回头瞻顾。
  〔一〕信惭戒意财,是法雅士誉。斯道明智说,如是升天世。
  译文:信仰佛法内省自身,可以使人戒除任性和贪财;这种修行之法则高尚之人交口称誉:这种修炼之道明智之人喜悦,能够做到(信与惭)便可以进入天界。
  〔二〕愚不修天行,亦不誉布施。信施助善者,从是到彼安。
  译文:愚昧之人不修升天之行,也不称誉布施之行;相信布施之德帮助为善之人,这种行为可以获得人生的平安。
  〔三〕信者真人长,念法所住安;近者意得上,智寿寿中贤。
  译文:拥有信仰之人真人亦会帮助他,念念以佛法为准其居必然平安;靠近诚实之人意志精进向上,又智且寿之人乃为寿者中的贤明。
  〔四〕信能得道,法致灭度。从闻得智,所到有明。
  译文:信仰佛法可以得道,佛法能使人进入灭境超度世间的烦恼;从多闻之处可以获得智慧,这样无论走到何方均将明达无碍。
  〔五〕信能度渊,摄为舩师。精进除苦,慧到彼岸。
  译文:信仰佛法可以使凡夫渡过深渊,广统诸义可以成为船上舵手度人出离苦海;精进弘道可以消除人生之苦,获得了智慧的凡夫便可到达真如世界的彼岸。
  〔六〕士有信行,为圣所誉。乐无为者,一切缚解。
  译文:士人能有坚定的信仰,就会受到圣人的赞誉;以「无为」为乐之人,一切人世的东缚都解脱。
  〔七〕信之与戒,慧意能行,健夫度恚,从是脱渊。
  译文:信仰佛法坚守佛之戒律,智慧之意就可生发流行:有德之人超脱愤怒的烦扰,从信仰和守戒之处超离世俗的深渊。
  〔八〕信使戒诚,亦受智慧。在在能行,处处见养。
  译文:信仰使守戒更加诚实,亦可以凭藉信仰获得智慧;任何地方只要信仰均能行得通,处处可以信仰为依托而被他人供养。
  〔九〕比方世利,慧信为明,是财上宝,家产非常。
  译文:以世人求利为譬,智慧与信仰犹明珠,这种精神财富是宝中之宝,拥有此种财宝其家财非同寻常。
  〔十〕欲见诸真,乐听讲法,能舍悭垢,此之为信。
  译文:要想看到真如境相,就应乐于倾听高僧大德宣讲佛法;能够舍弃悭吝和世俗尘垢,这便是我们所讲的信仰。
  〔十一〕信能渡河,其福难夺。能禁止盗,野沙门乐。
  译文:信仰可使人渡过人世苦难之河,其拥有的福报他人难以抢夺;能够禁止他人盗取人生之宝,这便是旷野僧徒拥有的快乐。
  〔十二〕无信不习,好剥正言;如拙取水,掘泉扬泥。
  译文:缺乏信仰就不能很好的习学佛法,常常喜欢剥离中正合道之言;犹如笨拙之人求水,深掘泥土求取泉源。
  〔十三〕贤夫习智,乐仰清流;如善取水,思令不扰。
  译文:贤明之人习学佛法以求智慧,乐于向上亲近清流之人;犹如善于取水之人,思维不因有所获取而扰乱不堪。
  〔十四〕信不染他,唯贤与人;可好则学,非好则远。
  译文:有信仰之人不受尘世污垢所染只是亲近贤明仁德之人;心中以为可以亲近便就学习效法,以为不可亲近便就远离不学。
  〔十五〕信为我舆,莫知我载;如大象调,自调最胜。
  译文:信仰就是我的大车,没有人知道我将用它装载何物;犹如调理大象以求载我远方,不如自我调心最为高明。
  〔十六〕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
  译文:信仰是财宝守戒是财宝,内省反思也是财宝,闻法是财宝布施之德是财宝,再加智慧,共是七种财宝。
  〔十七〕从信守戒,常净观法。慧而利行,奉教不忘。
  译文:从信仰佛法到坚守戒律,常常以清净本心观照世间一切法相,求得智慧有益行动,奉持佛之教导永远不忘。
  〔十八〕生有此财,不问男女,终己不贫,贤者识真。
  译文:人生在世能有此种财宝,无论男人女人,终身不会贫困,贤明之人可以识得真如境相。
  戒慎品第五
  戒慎品者,授与善道,禁制邪非,后无所悔也。
  戒慎品的大意是:教导授与人们无上善道,禁制人们邪恶非法之心之行,以致后来不生后悔。
  〔一〕人而常清,奉律至终,净修盖口行,如是戒成。
  译文:凡人若能常保清净之心,奉持戒律至死不渝,专心致志修炼善德品行,若能如此戒德便成。
  〔二〕慧人护戒,辐致三宝。名闻得利,后上天乐。
  译文: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于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后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
  〔三〕常见法处,护成为明,得成真见,辈中吉祥。
  译文:常以佛法为准决定行止,护守戒德便可明达,可以成就真理正见,这样便是同辈之中吉祥之人。
  〔四〕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淡,寤则常欢。
  译文:持守戒律之人平安无患,可使身心免除烦恼:夜晚睡眠恬淡安详,一觉醒来常常身心欢喜。
  〔五〕修戒布施,作福为福。从是适彼,常到安处。
  译文:修持戒德布施财物,广作福事是为来世福报,从此岸到彼岸,常到安住戒之境界。
  〔六〕何终为善?何善安止?何为人宝?何盗不取?
  译文:以什么作为终生追求目标最好?又是什么东西最能使人安心止意?什么东西是人生法宝?什么东西偷盗不去?
  〔七〕戒终老安,戒善安止,慧为人宝,福盗不取。
  译文:持戒终身安住,戒德最能安心止意,智慧乃是人生法宝,个人福报盗劫不去。
  〔八〕比丘立戒,守摄诸根;食知自节,悟意令应。
  译文:比丘树立戒德,是为守护收摄六根:饮食知道节制,使意念开悟与佛法相应。
  〔九〕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无忘正智。
  译文:用戒律降伏妄心,护守意念务使端正安定:增加内养习学止观二法,不要忘却佛之教示。
  〔十〕明哲守戒,内思正智,行道如应,自清除苦。
  译文:沙门若能明达睿智坚守戒律,心内思惟佛教真理,按道行事如响应声,自然(内心)清净驱除苦恼。
  〔十一〕蠲除诸垢,尽慢勿生。终身求法,勿暂离圣。
  译文:抛弃各种垢染,不要产生惰慢之意,终身奉求佛法教诲,不要片刻背离善知识。
  〔十二〕戒定慧解,是当善惟。都已离垢,无祸除有。
  译文:戒定慧三学,应当认认真真地思惟,如若全部清除了垢染,就能免除祸患破除有执。
  〔十三〕着解则度,余不复生,越诸魔界,如日清明。
  译文:已经理解戒定慧三学,便可超度尘世苦,其他妄念不复生,又能超越诸天魔界,人生犹如丽日当空清明净阔。
  〔十四〕狂惑自恣,己常外避。戒定慧行,求满勿离。
  译文:狂放迷惑自我放纵,就会突破佛法常规表现出奇诡邪僻。佛教给我们的戒定慧三学,是我们寻求完满人生所离不开的法宝。
  〔十五〕持戒清净,心不自恣。正智已解,不覩邪部。
  译文:持守清净戒行,心意就不会自恣放纵;佛教导的大智慧已经获得,无须再看任何邪教书籍。
  〔十六〕是往吉处,为无上道,亦舍非道,离诸魔界。
  译文:这种清净戒行导人向往善处,乃是至高无上的大道,而且可以使你舍弃各种无道之行,助你超离诸天魔界。
  惟念品第六
  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内思安般,必解道纪。
  惟念品大意是讲,守戒从细微之处入手,内心思惟着入息出息以镇心意,最终必然理解大道之精髓。
  〔一〕出息入息念,具满谛思惟。从初竟通利,安如佛所说。
  译文:一呼一息都坚守意念,保持对真谛长久不离的思惟;从始至终必能通达顺利,安适正如佛曾经所说的一样。
  〔二〕是则照世间,如云解月现。起止学思惟,坐卧不废忘。
  译文:这一法则普照世间,仿佛微风拂云明月高悬皎浩;在日常生活行止威仪中学习思惟,即使是在跏趺坐或者是在睡卧皆不偏废。
  〔三〕比丘立是念,前利后则好。始得终必胜,誓不覩生死。
  译文:比丘树立了此种意念,今生得益来生得善报;因有所得最终必获超胜,一定不会再睹生死之苦。
  〔四〕若现身所念,六更以为最。比丘常一心,便自知泥洹。
  译文:假如让身根的感觉恣意放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必然昌炽:比丘常常保持心志如一,如此便可自我觉知涅槃境界。
  〔五〕已有是诸念,自身常建行;若其不如是,终不得意行。
  译文:假如已经拥有了以上所说的种种明智之念,自身便可以常常保持正德之行:如若不是常持一心,最终都不会获得圆满的人生。
  〔六〕是随本行者,如是度爱劳。若能悟意念,知解一心乐,应时等行法,是度生死恼。
  译文:常持一心是根本之法,如此便可超脱爱意劳苦的缠绕。若能开悟意根使之智慧,了悟专心致志的乐趣,随顺自然节律等辅助办法,这样便可超度生与死的烦恼。
  〔七〕比丘悟意行,当令应是念。诸欲生死弃,为能作苦际。
  译文:比丘开悟了意根,应该使之一心。人生各种欲望以及生死忧患均应抛弃,因为这些都是产生痛苦的根本原因。
  〔八〕常当听微妙,自觉悟其意。能觉者为贤,终始无所会。
  译文:应该经常地倾听微妙之佛法,自然能够使自己心意觉解开悟:能够觉悟之人可成贤明之士,一生到老皆与祸患忧愁无缘。
  〔九〕以觉意能应,日夜务学行。当解甘露要,令诸漏得尽。
  译文:因为觉解开悟之心意能够遵循佛法妙道,夜以继日务必习学践行;应当觉解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之精要,以使人生各种烦恼消除殆尽。
  〔十〕人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是故当昼夜,常念佛法众。
  译文:凡众之辈能获善报,其功归于佛法教诲;因此该当昼夜不息,常念佛法僧三宝。
  〔十一〕已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僧。
  译文:已经知晓自己生的痛苦,此乃便是佛门弟子;还应常常在昼夜之间,思念佛法僧三宝为归依处。
  〔十二〕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愿无相,昼夜当念是。
  译文:常念身为假有身,常念守戒布施德;法我两空有幻有,昼夜当以此为念。
  慈仁品第七
  慈仁品者,是谓大仁,圣人所履,德普无量。
  慈仁品大意是讲:大仁之德,此乃圣人之为实践目标的,其功德宏大无法计量。
  〔一〕为仁不杀,常能摄身;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译文:仁慈之人不杀生灵,常常能够统摄身心;这样可以不遭横死,所到之处皆无祸患。
  〔二〕不杀为仁,慎言守心;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译文:不杀生灵便是仁慈之人,谨慎所言护守其心:这样永远不遭横死,所到之处皆无祸患。
  〔三〕彼乱已整,守以慈仁;见怒能忍,是为梵行。
  译文:那种烦乱之心已经整饬,然后再以仁慈之德加以固守;看见令人发怒之事能够忍住不怒,这样便是实践梵行。
  〔四〕至诚安徐,口无虫言;不瞋彼所,是谓梵行。
  译文:至诚之人心灵安定行动和缓,出口言谈了无粗言;不对他人所处之位瞠目以待,这样便可称之为梵行。
  〔五〕垂拱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娆恼,是应梵行。
  译文:仁者垂手治平天下,不去危害众生生命;没有什么可致烦恼,此乃遵循梵行的妙功。
  〔六〕常以慈哀,净如佛教,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译文:常怀慈悲之心哀悯众生,心灵清净犹如佛之教人;知道满足知道行为的进退,这样便可超越生死的困惑。
  〔七〕少欲好学,不惑于利。仁而不犯,世上所称。
  译文:灭少欲望勤学佛法,不被眼前利诱所惑;坚持仁德决不违背,世上之人必然称颂。
  〔八〕仁寿无犯,不兴变快;人为诤扰,慧以嘿安。
  译文:仁寿二德均不违背,决不兴起变化之状;人们常被诤论困扰,智慧之人常常嘿嘿无言,平安无诤。
  〔九〕普爱贤友,哀加众生;常行慈心,所适者安。
  译文:博施仁爱广友贤德,哀悯之心惠加众生;经常行使仁慈之心,所到之处皆能平安。
  〔十〕仁儒不邪,安止无忧;上天卫之,智者乐慈。
  译文:仁儒之上不会邪佞,心灵安定了无忧愁;上苍将会保佑此辈,智慧之人也乐于接受仁慈之人。
  〔十一〕昼夜念慈,心无尅伐,不害众生,是行无仇。
  译文:昼夜皆以慈悲为念,心中没有尅伐他人他物之念;不去残害众多生灵,这样的心念决无任何仇敌。
  〔十二〕不慈则杀,违戒言妄。愚不施与,不观众生。
  译文:心怀不慈则易杀生,违背戒律其言必妄;愚昧之人从不施与慈仁,也不观照众生之苦。
  〔十三〕酒致失志,为放逸行,后堕恶道,无修不真。
  译文:饮酒易使心志丧失,做出各种放纵之行;随后即便堕入恶道,没有修行决难进入真如之境。
  〔十四〕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
  译文:履行仁慈之德,博爱苍生救济众人如此行事将有十一种赞誉,福报亦将永恒地随身。
  〔十五〕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
  译文:而且睡不安稳觉后心安,绝对不被恶梦缠绕,上苍护佑凡人爱戴,不遭毒手不遭兵器残身。
  〔十六〕水火不丧,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为十一。
  译文:水灾火灾不沾身,人生处处皆大吉,死后便可升上梵天,这便是十一种吉符的好处。
  〔十七〕若念慈心,无量不废。生死渐薄,得利度世。
  译文:假若能以慈悲为念,无论何种情状皆不废弃慈悲之念,生死之念渐趋淡薄,这样便可获得大利解脱尘世苦难。
  〔十八〕仁无乱志,慈最可行。愍伤众生,此福无量。
  译文:仁慈之人没有繁乱心志,慈悲情怀最为可行:哀愍同情芸芸众生,这种德福无法计量。
  〔十九〕假令尽寿命,勤事天下人,象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译文:假如终身如一,勤勤恳恳为天下人谋福利,用大象大马祠祀苍天,皆不如去做一件护生事。
  言语品第八
  言语品者,所以戒口。发说谈论,当用道理。
  言语品的大意是阐释戒口的道理,发表言论,应当符合道理,勿要妄言。
  〔一〕恶言骂詈,憍陵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
  译文:恶言咒骂大声申斥,气势憍慢凌辱他人,表现如此之行,仇恨怨恨必将由此慢慢生长。
  〔二〕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给忍恶,疾怨自灭。
  译文:出言谦逊辞语和顺被人亲,尊敬他人人亦敬,抛弃过结忍住恶气是君子,仇恨怨恨自然熄灭。
  〔三〕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译文:那些文士之辈,若有刀斧在其口中:所以常遭杀身之祸,原由皆是其言恶毒遭祸。
  〔四〕诤为少利,如掩失财;从彼致诤,令意向恶。
  译文:诤论不休必然无益有害,犹如掩埋财物导致财物亏损:因财导致诤论,必使心向恶念倾斜。
  〔五〕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鬬(dòu),是后皆无安。
  译文:称誉恶人之人与被恶人称誉的人,这二者均是恶:喜欢口舌之诤,从此之后均无安宁。
  〔六〕无道堕恶道,自增地狱苦。远愚修忍意,念谛则无犯。
  译文:无道之人终将堕入恶道,自己增添地狱之苦:远离愚闇修行忍辱之心,以真谛为念无过犯。
  〔七〕从善得解脱,为恶不得解。善解者为贤,是为脱恶恼。
  译文:顺从善德要求可以获得解脱,作恶行恶则不能解脱:善于解脱(世俗苦恼)之人乃是贤明之人,这样便可脱离恶道苦恼。
  〔八〕解自挹损恶,不躁言得中。义说如法说,是言柔软甘。
  译文:解脱得靠自己尽力地减少恶念恶行,若不急躁则言辞中道:符合道义之言犹法言一样,这种言语柔软甘甜。
  〔九〕是以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尅众人,是为能善言。
  译文:所以说话之人,必使自己没有祸患,也不尅伐中伤众人,这样便可算着善于说话。
  〔十〕言使意投可,亦令得欢喜。不使至恶意,出言众悉可。
  译文:谈话使人颇感投机则可,也可使对方觉得欢喜,切勿使对方产生恶意,所说之话必使众人都能明白首肯。
  〔十一〕至诚甘露说,如法而无过。谛如义如法,是为近道立。
  译文:态度至诚其言美如甘露,按照佛法要求就可避免过错:真谛如同道义如同佛法,都是为了接近「大道」而设立的方便标识。
  〔十二〕说如佛言者,是吉得灭度;为能作法际,是谓言中上。
  译文:说话如能符合佛之所言,这样便会大吉大利进入涅槃境界,因为其言能被当作效法的榜样之故,所以称赞此等言语为言中上等之言。
  双要品第九
  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
  双要品大意是讲:每两偈构成对比义,相互发明,善与恶相对,说善必举恶,例举义理从不孤单以求在对比之中更能明确揭示出其本意。
  〔一〕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译文:心是万法之本,心为六识的前导统率,心为主使造作:心若想着恶事恶行,或溢于言或现于行:罪恶与苦恼将自行追来,心中有恶,犹如大车行过之处必留车辙。
  〔二〕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译文:心为万法之本,心为六识的前导统率,心为主使造作;心若想着善事善行,或溢于言或现于行;福报与快乐将自行追来,犹如投影伴随身形。
  〔三〕随乱意行,拘愚入冥。自大无法,何解善言?
  译文:顺随昏乱之意行事,必将局限于愚昧之中进入昏冥之境:自傲自大不依佛法,哪里能够理解美善之言?
  〔四〕随正意行,开解清明。不为妬嫉,愍达善言。
  译文:随顺正意行事,开悟知解清净明达;不做妬嫉之事,敏捷通达美善之言。
  〔五〕愠于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译文:对于抱怨之人倍感气愤,气愤之人心中未尝没有怨恨;不对别人的埋怨感到气愤,其埋怨自行消除,这一基本的做人法则可以效法。
  〔六〕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
  译文:不要喜欢责备他人,务必努力自省其身:假若有人明白此理,永永远远熄灭(怨恨)没有祸患。
  〔七〕行见身净,不摄诸根,饮食不节,慢堕怯弱。为邪所制,如风靡草。
  译文:意念行为之中只看到根身的清净之处,不去管束六根,不知节制自己的饮食,散漫堕落且又怯弱,又被邪欲牵制,此种人生犹如大风偃厌野草,毫无自立品格。
  〔八〕观身不净,能摄诸根;食知节度,常乐精进;不为邪动,如风大山。
  译文:若能反观根身的不净之本质,管束各种根性,饮食自知节制,常常乐于上进,不被邪欲撼动,此种人生犹如风吹大山,纹丝不动岿然自立。
  〔九〕不吐毒态,欲心驰骋;未能自调,不应法衣。
  译文:不能除灭心中浊秽,欲望之意在心中驰骋奔腾:不能自我调控,就不该身着袈裟。
  〔十〕能吐毒态,戒意安静;降心已调,此应法衣。
  译文:能够除灭心中浊秽,善守戒律能令心安静:降伏了骚动心灵已经可以自我调控,如此这般方能身着袈裟。
  〔十一〕以真为伪,以伪为真,是为邪计,不得真利。
  译文:把真当作假,把假当作真,此乃邪僻之计,不会获得真利。
  〔十二〕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
  译文:知道真是真,看出假是假,此乃正见,必能获得实利。
  〔十三〕盖屋不密,天雨则漏;意不惟行,淫泆为穿。
  译文:建造房子不周密,天一下雨必漏水,心不思正道,淫浃意识必放纵。
  〔十四〕盖屋善密,雨则不漏;摄意惟行,淫泆不生。
  译文:建造房子完美周密,天雨连绵亦不漏水:守心思正道,淫泆意识不产生。
  〔十五〕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译文:与鄙陋之人结交,犹如靠近腐臭之物:渐渐沈迷学习非法,不知不觉养成恶习。
  〔十六〕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
  译文:与贤明之人结交,彷佛靠近香气受薰:增进智慧学习善道,渐渐养成芳馨之品德。
  〔十七〕造忧后忧,行恶两忧。彼忧惟惧,见罪心慷。
  译文:制造忧因必受忧果,作恶之人今生来世两世忧愁:造忧之人心常恐惧,罪报来时心慌意乱。
  〔十八〕造喜后喜,行善两喜;彼喜惟惧,见福心安。
  译文:善种喜因必享喜果,行善之人今生来世两世欢喜:此等喜乐事,令人多欢畅,福报来临心安泰。
  〔十九〕今悔后悔,为恶两悔;厥⒄为自殃,受罪热恼。
  译文:今生种悔因,来生结悔果,作恶之人今生来世两后悔:此种行径名曰自我造孽,承受罪报之时心灵躁热难当。
  〔二十〕今欢后欢,为善两欢。厥为自佑,受福悦豫。
  译文:今生种欢因,来生享欢果,为人行善事,今生来世两世皆畅欢,善人行善自保佑,福报来时心欢喜。
  〔二十一〕巧言多求,放荡无戒,怀淫怒痴,不惟止观。聚如群牛,非佛弟子。
  译文:巧言佞舌又多欲求,放荡心志了无戒德,胸怀淫荡恚怒贪痴,不以止观二法管束心意,时常聚在一起犹如无知之群牛,这等之人不是佛门弟子。
  〔二十二〕时言少求,行道如法,除淫怒痴,觉正意解,见对不起,是佛弟子。
  译文:说话适时极少欲求,修行正道践履佛法,除去淫荡恚怒贪痴,知觉端正心意开解于佛法,看到对象之人之物,不趋前去聚在一起,此等之人乃为佛门弟子。
  放逸品第十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捡失,以道劝贤。
  放逸品大意是讲;人要引用戒律自我约束情感,防止邪僻检点过失,要用大道规劝世人上进为贤。
  〔一〕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
  译文:持戒是通向甘露法味的人生修行法则,放逸是通向死亡的人生小路。心不贪婪则不天亡而死,背离大道便是自取灭亡。
  〔二〕慧智守道胜,终不为放逸。不贪致欢喜,从是得道乐。
  译文:用智慧固守大道终会胜人一筹,终身不会放纵做出出格之事;心不贪婪可以获得欢快喜悦,从这些戒言里可以获得「道」的乐趣。
  〔三〕常当惟念道,自强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无有上。
  经常以道充实心念,自强不息固守正道;刚健之人得以了脱世俗之苦,人世的吉祥再也没有超过守道刚健之人。
  〔四〕正念常兴起,行净恶易灭。自制以法寿,不犯善名增。
  译文:正念常常兴发盎然,行为净洁恶念自然易灭;用佛法自我控制极易获得长寿,不犯(戒律)美好名声自然日增。
  〔五〕发行不放逸,约己自调心。慧能作锭明,不返冥渊中。
  译文:意念发行从不放纵,约束自己调节心念;如此这般智慧生发禅定心念亦如镜明,不再轮回地狱深渊。
  〔六〕愚人意难解,贪乱好诤讼。上智当重慎,护斯为宝尊。
  译文:愚昧之人心意难以悟解佛法,贪婪昏乱喜好与人诤讼;上智之人应当意重如山慎守心意,并将澄明心意视为宝中之宝。
  〔七〕莫贪莫好诤,亦莫嗜欲乐,思心不放逸,可以获大安。
  译文:不要贪婪不要喜欢与人诤讼,也不要嗜好各种欲望与世俗快乐。思念之心从不放逸,如此可以获得大安乐。
  〔八〕放逸如自禁,能却之为贤。已升智慧阁,去危为即安。明智观于愚,譬如山与地。
  译文:自我约束,排除了放逸即可成为贤者。若已登上智慧的高楼,便可免除烦恼趋向平安。明智之人俯视愚昧之辈,犹如高山巍巍雄视洼地之平。
  〔九〕居乱而身正,彼为独觉悟。是力过师子,弃恶为大智。
  译文:生于放逸人中而不放逸,如此之辈乃为独觉指声闻之人;此等之人力过狮子,抛弃恶念便为大智之人。
  〔十〕睡眠重若山,痴冥为所蔽。安卧不计苦,是以常受胎。
  译文:睡眠沈酣如山之稳,其人之蔽乃在痴愚不明;高枕无忧从不思考人世之苦,因此常常堕入轮回之中。
  〔十一〕不为时自恣,能制漏得尽。自态魔得便,如师子搏鹿。
  译文:不因躬逢放逸之机遇而逢场作戏,便能制伏烦恼以至殆尽;自我放任魔力便得乘机而入,此时犹如狮子捕鹿总是趁其心念无防之时。
  〔十二〕能不自恣者,是为戒比丘。彼思正净者,常当自护心。
  译文:能够克制自我略无放纵之人,此乃便是守戒而修比丘之行;那些思念端正心意净洁之人,亦应常常自护其心免遭扰动。
  〔十三〕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变诤小致大,积恶入火焚。
  译文:比丘面对快乐十分谨慎,放纵之人多生忧愁与过失;致使诤讼由小变大,犹如积恶成报如入火场自焚。
  〔十四〕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惧心。能断三界漏,此乃近泥洹。
  译文:坚守戒律其福可以达致善的境界,违犯戒律其人心中必忧;能够斩断「三界」的烦恼,这样便已接近涅槃之境。
  〔十五〕若前放逸,后能自禁;是照世间,念定其宜。
  译文:假如先前放逸,后来自我控制:过而能改如明镜,日后继续修禅定。
  〔十六〕过失为恶,追覆以善;是照世间,念善其宜。
  译文:过失便是恶,应该用善行消融;重新做人如镜复明,行善利己兼利人。
  〔十七〕少壮舍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译文:少壮之时舍弃家庭,虔诚修炼佛之教诲;这种行为昭示世间,犹如云散见明月。
  〔十八〕人前为恶,后止不犯;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译文:假若有人先前作恶,后来醒悟停止恶行不再重犯:这种行为昭示世间,犹如云散见明月。
  〔十九〕生不施恼,死时不慼。是见道悍,应中勿忧。
  译文:活着的时候不向他人施加烦恼,临死之时便就不会产生悲慼:这乃显现了「大道」的威力,应该怎么样的便无须忧愁。
  〔二十〕断浊黑法,学惟清白。度渊不反,弃猗行止,不复染乐,欲断无忧。
  译文:斩断与污浊不明邪法的联系,习学大道一心只向清净洁白之法靠拢;渡过了世俗欲望的深渊不再返回,抛开了偏邪不正的品行就会方严端正,不会再去熏染世俗的快乐,斩断了欲望之根人生便无忧患。
  心意品第十一
  心意品者,说意精神,虽空无形,造作无竭。
  心意品的大意是讲:人的意识精神虽然空洞而无可感的形相,但其创造力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原典
  〔一〕意使作猗,难护难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
  译文:意识的流变瞬息万状,难以护守难以禁持:只有智慧端正其根其本,如是意识的本初光辉便可大放光明。
  〔二〕轻躁难持,唯欲是从。制意为善,自调则宁。
  译文:轻窕浮躁难以持戒,就会随顺欲望的驱使、操纵;制伏自己的(流动)意识便是善,自我调节心意则可以安宁。
  〔三〕意微难见,随欲而行。慧常自护,能守即安。
  译文:意识微妙难以窥见,它常追随欲望行动:智慧之人常常可以自护其心,能够坚守戒律即是安乐。
  〔四〕独行远逝,寝藏无形。损意近道,魔系乃解。
  译文:思识这种东西独自行走远方,躲藏起来无影无踪;减少意识干扰便可接近大道,魔力的绳缚便可解脱。
  〔五〕心无住息,亦不知法;迷于世事,无有正智。
  译文:心意从无停息之时,也不知道佛法的精义:沈迷于世俗的事务之中,将会缺少智慧。
  〔六〕念无适止,不绝无边。福能遏恶,观者为贤。
  注解:观者:看清福能止恶之人,承上文。
  译文:心念从无停留处所,连绵不断无边无际;福气可以遏止恶念,明白此理之人便可成为贤人。
  〔七〕佛说心法,虽微非真。当觉逸意,莫随放心。
  译文:佛认为心这一东西,即使微妙难测但不是「真实相」;应当时时警觉放逸之意,切莫随顺放荡的心灵。
  〔八〕见法最安,所愿得成。慧护微意,断苦因缘。
  译文:能够看到佛法精义最为平安,其所想要的终会有成;智慧可以守护微妙难测之意识,斩断尘世之苦的各种因缘。
  〔九〕有身不久,皆当归土。形坏神去,寄住何贪?
  译文:现世存有之身皆难永久,都会相继命归黄泉:形体坏死神识远离,暂时寄住之生命何值贪恋?
  〔十〕心豫造处,往来无端,念多邪僻,自为招患。
  译文:心念预设创造的各种虚相,来来往往浑无端涯;意念太多又且邪恶偏僻,必将自我招来祸患。
  〔十一〕是意自造,非父母为;可勉向正,为福勿回。
  译文:这种意念是自我创造的,绝非父母所生:芸芸众生自可努力朝向正途,修炼福份绝不回头。
  〔十二〕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译文:深藏六根犹如灵龟缩头,谨防无端意识犹如固守城门。智慧与魔力交战,若能战胜魔力则人生没有祸患。
  华香品第十二
  华香品者,明学当行,因华见实,使伪反真。
  华香品大意是讲:明白了所学的内容就应当亲身实践,顺着植物之花可以窥见未来之果,要从万法的假相之中透视到事物的本质。
  〔一〕孰能择地,舍监取天?谁说法句,如择善华?
  译文:谁能如实了解居住之地,舍弃镜子而以天为镜?谁能阐扬佛法真义三十七道品,犹如采择善德华表?
  〔二〕学者择地,舍监取天;善说法句,能采德华。
  译文:习学佛法之人能够如实了解居住之地,舍弃世俗之镜而以天为镜:善于阐扬佛法真义之人,能够采择善德之华表。
  〔三〕知世坏喻,幻法忽有;断魔华敷,不覩生死。
  译文:知晓尘世万象终久必将坏死的种种说明,变幻不定的万物皆是短暂的存有;能够舍弃铺天魔华的诱惑,此等之人不坠生死轮回之道。
  〔四〕见身如沬,幻法自然;断魔华敷,不覩生死。
  译文:洞见色身犹如泡沬起灭,万法变幻无常皆属自然,并能舍弃铺地魔华的诱惑,此等之人不隧生死轮回之道。
  〔五〕身病则痿,若华零落;死命来至,如水湍聚。
  译文:身体有病则将萎缩,犹如花朵凋谢零落:死神降临之时,犹如急湍水流迅猛而至,猝不及防。
  〔六〕贪欲无厌,消散人念;邪致之财,为自侵欺。
  译文:贪婪的欲望从无满足之时,它还不断地消散人们心中向善之念:用不正当的手段招致的财富,便是自我攻伐自我欺骗。
  〔七〕如蜂集华,不娆色香,但取味去,仁人聚然。
  译文:要像蜜蜂采花,不损色美和香味:只是汲取花中之味,仁德之人进入人群之中也是这样,仅仅汲取人生真义而不扰乱众人。
  〔八〕不务观彼,作与不作;常自省身,知正不正。
  译文:不要竭力地观察他人的过失,不管他作恶与否,但应常常地自我反省其身,知晓正道与邪道之间的区别。
  〔九〕如可意华,色好无香:吾语如是,不行无得。
  译文:就像某种令人愉悦的花朶一样,其颜色美好但无香味:我所说的话亦如此种色美无香的花朵一样,如若不是亲身去实践此等美德之言将一无所获,徒见美辞。
  〔十〕如可意华,色美且香;吾语有行,必得其福。
  译文:就像某种令人愉悦的花朶一样,颜色美好且有香味;如若按照我所说的话去实践而不停留在对表面言辞的观赏上面,必然获得践履美善之言的福报。
  〔十一〕多作宝华,结步摇绮;广积德者,所生转好。
  译文:多做一些美如花朵的善事,每行一步善德之华摇曳生姿,广泛地积聚善德之人,其生命前途必将转向善境。
  〔十二〕琦草芳华,不逆风熏;近道敷开,德人逼香。
  译文:美丽之草芬芳之花,不会逆风播散香气;按照道的真义修行,善德之花遍地铺开,大德之人犹琦草芳华顺风遍散善德之香。
  〔十三〕栴檀多香,青莲芳华,虽曰是真,不如戒香。
  译文:梅檀木香气浓郁,青莲花芳香逼人;即使可以认为诸种香味的确是真实的,但仍然不如守戒之德香味絪蕴。
  〔十四〕华香气微,不可谓真;持戒之香,到天殊胜。
  译文:各种花朵之香其味极其微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香味:持戒品德之香最上,直透梵天遍处香。
  〔十五〕戒具成就,行无放逸,定意度脱,长离魔道。
  译文:守戒之德圆满,意念行为就不会放纵无际;守定意念便可超度脱离尘世苦难,永远远离开魔鬼之道。
  〔十六〕如作田沟,近于大道;中生莲华,香洁可意。
  译文:人生在世犹如开挖的田沟,田沟直接通向人人行走的大道:田沟之中种植莲花,莲花之香令人心旷神怡。
  〔十七〕有生死然,凡夫处边,慧者乐出,为佛弟子。
  译文:人生在世生生死死的现象也如田沟一样,凡庸众生处于污秽的田沟之边;只有智慧之人(犹如莲花)快乐地出离生死的污秽之所,是佛门弟子。
  暗愚品第十三
  暗愚品者,将以开蒙,故陈其然,欲使窥明。
  暗愚品的大意是要开启蒙昧,陈述暗愚的本相及其原因,目的是使暗愚之人重见光明。
  〔一〕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译文:失眠之人倍觉夜长,疲倦之人倍觉道路漫长:愚合之人倍感生死轮回漫长,不知正等的大法方才如此。
  〔二〕痴意常冥,逝如流川。在一行疆,独而无偶。
  译文:痴意常常是昏暗无光,不知逝去的岁月犹如流淌河水一去无还。宁可独处独行走,不与愚人作伙伴。
  〔三〕愚人着数,忧戚久长,与愚居苦,于我由怨。
  译文:愚随之人看重命运,忧慼生命历程漫长无涯:与愚同行同居之人必然忧苦无乐,对于生命自我任凭怨恨指使。
  〔四〕有子有财,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有子财?
  译文:既有子女又有家财,暗合之人却整日忧心仲仲;生命之「我」况且不是真正的属于我有,哪里还有什么子女家财?
  〔五〕暑当止此,寒当止此,愚多预虑,莫知来变。
  译文:夏天住在这里,冬天也住在这里,愚暗之人以为常住人间,徒怀千岁之忧,从来也没有思考过未来的变化。
  〔六〕愚蒙愚极,自谓我智;愚而胜智,是谓极愚!
  译文:愚暗蒙昧到了极点,反而自我认为智慧聪明,坚决认为愚暗的人胜过智者,这便是极顶的愚昧。
  〔七〕顽暗近智,如瓢斟味,虽久狎习,犹不知法。
  译文:愚暗者亲近善知识,犹如木瓢斟酌各种有味之汤,即使是长久地亲尝习学味道,但却不知瓢中的羹味。
  〔八〕开达近智,如舌尝味,虽须臾习,即解道要。
  译文:开明通达者亲近善知识,犹如舌头品尝味道,即使是片刻的品尝,立即便知其羹味美无穷。
  〔九〕愚人施行,为身招患,快心作恶,自致重殃。
  译文:愚暗之人实施行动,往往自身招来罪祸;畅快心意肆行恶事,自我招致深重罪殃。
  〔十〕行为不善,退见悔悋,致涕流面,报由宿习。
  行为不善,事后必生后悔心,以致眼泪纵横流:这一报应终由往昔恶习导致。
  〔十一〕行为德善,进覩欢喜,应来受福,喜笑玩习。
  译文:行为有德且善,事后无悔心欢喜:未来报应必将受福,喜笑颜开愉快地从事人生事务。
  〔十二〕过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时,自受大罪。
  译文:恶业未到成熟之时,愚暗之人以为恬淡无事:等到过罪报应到时,自然承受巨大罪苦。
  〔十三〕愚所望处,不谓适苦,临堕危地,乃知不善。
  译文:愚暗之人所见所及,并不认为是趋向苦境;及至深临堕入危险之地,方才知晓(当初所求)乃是不善。
  〔十四〕愚蠢作恶,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炽然。
  译文:愚蠢之人犯下罪恶,不能自解自觉,祸殃焚烧自我,罪恶之火熊熊燃烧,经久不灭。
  〔十五〕愚好美食,日月滋甚,于十六分,未一思法。
  译文:愚暗之人喜好美食,日甚一日不断在饮食方面追求美味:达到极顶在十六分的追求中,未曾有一分思念佛法。
  〔十六〕愚生念虑,至终无利;自招刀杖,报有印章。
  译文:愚暗自然产生顾虑念头,从生到死皆无一利:自我招致刀杖之苦,报应犹如图章印尽于纸,毫爽无差。
  〔十七〕观处知其愚,不施而广求,所堕无道智,往往有恶行。
  译文:观人所处即知其愚,既不布施却又广求,其人必将堕入无道无智境地,往往伴随恶行出现。
  〔十八〕远道近欲者,为食在学名,贪倚家居故,多取供异姓。
  译文:远离大道靠近欲望之人,为了谋生而在沽名钓誉:因为贪恋在家的缘故,广泛地索取以供异姓之教。
  〔十九〕学莫堕三望,莫作家沙门;贪家违圣教,为后自匮乏;此行与愚同,但令欲慢增。
  译文:习学大道切莫堕入「三望」的圈套不要做居家的僧徒:贪恋家庭违背圣人教旨,日后必将自我匮乏,此种行为与愚闇之人同行同处,只是徒增各种欲望。
  〔二十〕利求之愿异,求道意亦异,是以有识者。出为佛弟子;弃爱舍世习,终不堕生死。
  译文:求利的愿望往往适得其反,追求大道往往也是得与愿违此世清苦,其后得福,因此见识高明之人,出家去做佛门弟子:舍弃恩爱舍弃世间所有行为,终生不再堕入生死轮回之苦。
  明哲品第十四
  明哲品者,学念行者,修福进道,法为明镜。
  明哲品大意是讲,习学控制心念和行为的人,应当修炼人生福报而精进于大道,以佛法作为人生的明镜。
  〔一〕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译文:透彻地审视善恶之报,心中必知敬畏禁忌:敬畏果报而不犯邪恶,终身吉庆了无忧患。
  〔二〕故世有福,念思绍行;善致其愿,福禄转胜。
  译文:所以世间有福之人,心念思惟紧跟行动毫不放纵:善于实现自己的意愿,幸福与财富加倍增长。
  〔三〕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
  译文:深信善报广行福事,积聚善德毫不厌倦,深深相信阴德之报,久而久之其德必然彰显辉煌。
  〔四〕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友,狎附上士。
  译文:经常避开无义之举,不去亲近愚闇之人,一心思量追随贤德之友,亲近依旁上等有识之上。
  〔五〕喜法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慧常乐行。
  译文:喜悦佛法之人睡眠安稳,心情和悦意志清爽:圣人敷演佛法精义,智慧常使行为快乐。
  〔六〕仁人智者,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间。
  译文:仁德智慧之人,坚守戒律奉持佛法,犹如星空之中明月,光华普照世间。
  〔七〕弓工调角,水人调船,巧匠调木,智者调身。
  译文:制造角弓的工匠调理牛角,船夫掌舵调理航船,智巧工匠调理木料,智慧之人调理身心。
  〔八〕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
  译文:譬如厚重磐石,任凭大风吹刮毫不动移;智慧之人心意凝重稳固,任凭毁誉之言四起不能使其主意倾斜。
  〔九〕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
  译文:譬如深不见底的涧渊,澄静清明:智慧之人听到大道精义,心意澄净心情欢悦。
  〔十〕大人体无欲,在所昭然明;虽或遭苦乐,不高现其智。
  译文:大德之人身心无欲,所处之地昭然明朗:即使偶然遭遇苦乐,但对这些苦乐的无动于衷并不能高尚显赫其拥有的智慧功能。
  〔十一〕大贤无世事,不愿子财国,常守戒慧道,不贪邪富贵。
  译文:大贤之人了无尘世事务扰乱,不愿拥有子女财产政权种种俗务之累;经常坚守戒律智慧与佛道法则,从不贪求邪欲富贵。
  〔十二〕智人知动摇,譬如沙中树,朋友志未强,随色染其素。
  译文:智慧之人深知心意易于动摇,犹如生长在沙土中树木极易被风摇动;交朋接友而自己心志并不强固,就会随顺尘世各种习气现象而污染自己清净本性。
  〔十三〕世皆没渊,尠克度岸;如或有人,欲度必奔!
  译文:世俗之人均皆沈没于人欲深渊,很少有人度过深渊走上彼岸:假若有人前来救度,要求救度之人必然奔走前来叩问佛法。
  〔十四〕诚贪道者,览受正教。此近彼岸,脱死为上。
  译文:确确实实热爱大道,认认真真接受端正之义的教诲:如此之人接近真如彼岸,直至超脱生死之苦便为上等之人。
  〔十五〕断五阴法,静思智慧,不反入渊,弃倚其明。
  译文:斩断五蕴之苦的假相,静静思考寻求智慧;不会再回到人欲的深渊之中,抛弃所有的依托其智必将光明。
  〔十六〕抑制情欲,绝乐无为,能自拯济,使意为慧。
  译文:抑制情感欲望,断绝世俗快乐莫要放纵情欲;如此便能自己拯救自己脱离世俗苦海,驱使意念进入智慧。
  〔十七〕学取正智,意惟正道。一心受谛,不起为乐。漏尽习除,是得度世。
  译文:学习应取端正之智,心意惟以正道为念;一心三思接受佛家真谛,杂念不起便是快乐:烦恼消尽陋习除尽,这样便能超度世俗之苦。
  罗汉品第十五
  罗汉品者,言真人性脱欲无着,心不渝变。
  罗汉品大意是讲,真人之性脱离了欲望的纠缠,无所粘着滞碍,心意坚定不易改变。
  〔一〕去离忧患,脱于一切,缚结已解,冶而无煗。
  译文:摆脱忧患的缠绕,从一切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各种人生捆缚纥繨已经解开,心中冷静而无烦恼。
  〔二〕心净得念,无所贪乐,已度痴渊,如鸠弃池。
  译文:心灵净洁便可获得正等念头,不再有所贪恋有所欢乐:已经度脱痴意之深渊,犹如大雁舍弃了栖留的池塘在蓝天自由飞翔。
  〔三〕量腹而食,无所藏积;心空无想,度众行地;如空中鸟,远逝无碍。
  译文:每次吃饭以肚饱为准,无须积攒贮藏食粮;心中空空无所思想,救度了众人行走的大地,犹如空中飞翔之鸟,远走高飞没有阻碍。
  〔四〕世间习尽,不复仰食;虚心无患,已致脱处;譬如飞鸟,暂下辄逝。
  译文:尘世的种种习性已摆脱殆尽,不再到处仰面乞食;虚怀心胸没有祸患,已经达到超脱的境界,犹如飞鸟一般,偶尔栖歇凡世,立即就飞离地面高飞远逝。
  〔五〕制根从正,如马调御;舍憍慢习,为天所敬。
  译文:制伏根性使之顺从端正,就像马被调教便于驾驭:舍弃了骄傲堕慢的习性,就连老天也尊敬此等之人。
  〔六〕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
  译文:犹如大地忍辱负重沈默不怒,就像大山沈稳坚固不被动摇:真人没有任何污垢,也不再坠入轮回道中。
  〔七〕心已休息,言行亦止。从正解脱,寂然归灭。
  译文:心念已经无相亦无妄念,言行亦复无差错:顺从正道得解脱,安安静静归于涅槃。
  〔八〕弃欲无着,缺三界障,望意已绝,是谓上人。
  译文:抛弃欲望无所粘着,没有三界的种种魔障:各种奢求之意已经断绝,这样便是上德之人。
  〔九〕在聚在野,平地高岸,应真所过,莫不蒙祐。
  译文:或在人群或在野外,或处平地或处高岸,符合真谛的教诲,所过之处,皆受保祐。
  〔十〕彼乐空闲,众人不能。快哉无望,无所欲求!
  译文:阿罗汉者乐空寂,凡庸之人则不能。真正的快乐呀,没有欲望,没有任何欲求!
  述千品第十六
  述千品者,示学者径多而不要,不如约明。
  述千品的大意是讲:学习佛法的途径很多,如若不得要领,不如以简约为最高的追求。
  〔一〕虽诵千言,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减意。
  译文:即使诵读了千言万句经典,如果不了解其真正意义,不如诵读一句符合佛法精神之言,一闻此言即可熄灭各种恶念。
  〔二〕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译文:即使诵读千章,不符佛法教义又有什么益处?不如只诵读一句符合佛法教义之言,阻此言语实践后便可了脱世间之苦。
  〔三〕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译文:即使诵读很多经文,若不理解又有何益?理解了一句符合佛法教义之言,便可获得了脱尘世之苦的方法。
  〔四〕千千为敞,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
  译文:一人能胜百万敌人,未来雄杰;不如自我战胜自我,这种战胜自己的战斗方为上乘之韬略。
  〔五〕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至终。
  译文:自己战胜自己最为贤德,所以称赞此等之人为人中之雄:守护意念调控身心,自我减少各种意欲直至生命终结。
  〔六〕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译文:即使天为至尊,再加上伟大的神魔梵释诸神;这些伟大的力量都不能战胜那自己战胜自己之人。
  〔七〕月千反祠,终身不辍;不如须臾,一心念法。一念道福,胜彼终身。
  译文:每月千次地往返於祠庙之中,而且终身从不间断祈祷神灵:但都不如片刻专心,奉事佛法;只要将心念紧系在大道和福德的准则之上,胜过那些终身在祠庙中祈祷神灵之人。
  〔八〕虽终百岁,奉事火祠;不如须臾,供养三尊。一供养福,胜彼百千。
  译文:即使终身百岁,朝朝供奉火神,但都不如片刻专心,供养佛法僧三种至尊。一旦供养佛法僧即可得福,胜过供养火神的千倍功效。
  〔九〕祭神以求福,从后观其报;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
  译文:祭祀神灵希求幸福,从其后来的果报来看,四分之求未得一分之报,不如礼遇贤德之信。
  〔十〕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
  译文:能够以善为念行动皆合礼节,经常敬重长老之人:四种幸福自然增加,身体健康力壮长寿平安。
  〔十一〕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戎正意禅。
  译文:假若人活百岁,远离正道不持戒律:不如只活一日,坚守戒律端正意念进入禅定。
  〔十二〕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
  译文:假若人活百岁,邪僻虚伪没有正智;不如只活一日,一心三思学习端正之智。
  〔十三〕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
  译文:假若人活百岁,懈怠心志不求上进;不如只活一日,勉励努力精进于佛法教义。
  〔十四〕若人寿百岁,不知成败事;不如生一日,见微知所忌。
  译文:假若人活百岁,不知道世事何为成功何为失败:不如只活一日,看见败事微妙之征兆便知禁忌。
  〔十五〕若人寿百岁,不见甘露道;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
  译文:假若人活百岁,不见美如甘露的大道:不如只活一日,体味实践美如甘露的大道之味。
  〔十六〕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
  译文:假若人活百岁,不知道大道之精义;不如只活一日,学习佛法的精要之义。
  恶行品第十七
  恶行品者,感切恶人,动有罪报,不得无患!
  恶行品的大意是要感动恶人,让他们知道只要有恶行就会有恶报,不可能逍遥无患。
  〔一〕见善不从,反随恶心;求福不正,反乐邪淫。
  译文:明白了何者为善却不顺从,反而故意随顺恶之心念,寻求幸福不从正道,反而喜好邪僻淫欲。
  〔二〕凡人为恶,不能自觉;愚痴快意,令後郁毒。
  译文:凡庸之辈行恶之时,往往处在不知不觉之中;愚痴之辈只知使心意快乐,後来便陷入忧郁痛苦之中。
  〔三〕烈人行虐,沈渐数数;快欲为人,罪报自然。
  译文:歹毒之徒行使暴虐,开初也是从一点一滴的小恶做起:只知以实现欲望为快乐的人,罪恶的果报是自然而然的。
  〔四〕吉人行德,相随积增,甘心为之,福应自然。
  译文:善良之人处处积德,其福也将伴随善德渐渐积聚增大…心甘情愿行善积德,福报之来亦是自然。
  〔五〕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
  译文:妖孽之人暂见幸福,只是其恶还未到报应之时:等到恶报来临之际,自然承受罪恶的煎熬。
  〔六〕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热,必受其福。
  译文:祯祥之人暂见祸患,只是其善还未到果报之时:等到善报来临之时,必然享受善德之福报。
  〔七〕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
  译文:打击别人必然遭到别人的还击,行使怨恨也将遭到他人怨恨的果报,骂人之人必遭他人回骂,施发怒气之人必遭他人之怒。
  〔八〕世人无闻,不知正法;生此寺少,何宜为恶!
  译文:世间之人没有闻听许多大道法则,不知何为真正的佛法。人生在世寿命短暂怎么应该行恶作恶呢?
  〔九〕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译文:不要轻视小恶,以为小恶无殃:水滴虽然微小,慢慢地就会充盈巨大器皿:凡是恶贯满盈,都从小恶积累而成。
  〔十〕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译文:不要轻视小善,以为小善不会致福:水滴虽然微小,慢慢地就会充盈巨大的器皿:凡是福庆充满,皆从纤纤之处积蓄而成。
  〔十一〕夫士为行,好之与恶;各自为身,终不败亡。
  译文:所有士人的行为,无论出於爱好还是出於憎恶,只要各自均从爱护自我出发最後都不会走上败亡之路。
  〔十二〕好取之士,自以为可;没取彼者,人亦没之。
  译文:喜爱多取的士人,自以为多取的结果非常满意;哪知吞没夺取了他人的果实,其他之人又会以同样的方式从其手中夺走。
  〔十三〕恶不即时,如构牛孔;罪在阴伺,如灰覆火。
  译文:恶行并不即时报应,犹如母牛吃草慢慢孕育牛奶;罪恶在阴间地府伺候等待,犹如灰中之火等待时机复燃。
  〔十四〕戏笑为恶,已作身行。号泣受报,随行罪至。
  译文:不经意的态度便是恶行,若是如此且身体力行;结果必然是号啕大哭遭受果报,随顺戏笑之恶行罪报旋踵而至。
  〔十五〕作恶不起,如兵所截;牵往乃知,已堕恶行。後受苦报,如前所习。
  译文:作恶之报未来之时,犹如商兵遭到堵截;一亘被牵进恶报之境方才知晓;自己已经堕入恶行:後来遭受的痛苦果报,就同从前所作恶行一模一样回报自身。
  〔十六〕如毒摩疮,船入洄液,恶行流僣,靡不伤尅!
  译文:就像毒聚成疱,船入洄流漩涡之中一样,恶行潜流暗滋,人性美德没有什么东西不被恶行伤害戕伐。
  〔十七〕如恶诬罔人,清白犹不汙;愚殃反自及,如尘逆风坌。
  译文:假如恶人诬蔑陷害他人,清白之人仍然不会被污染;愚闇的罪殃结果反而是自作自受,犹如灰尘逆风而扬仍被吹回原地。
  〔十八〕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是明照世间,如日无云噎。
  译文:因为过失犯下罪恶,後来能够自我追悔一心向善:这样的人人性光辉普照世间,犹如红日当空,再无云翳遮覆。
  〔十九〕大士以所行,然後身自见;为善则得善,为恶则得恶。
  大德之士按照这一法则行事,然後亲身即可看到:行善就得善报,行恶就得恶报。
  〔二十〕有识堕胞胎,恶者入地狱;行善上升天,无为得泥洹。
  译文:执著於有的见解就堕入人世的轮回,作恶之人就会堕入地狱;行善之人可以升入天界,无为之人可以进入涅槃的境界。
  〔二十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於此处,避免宿恶殃。
  译文:无论是遁入虚无的天空寥廓的大海,还是隐藏在深山的石缝之中,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躲避往昔之恶的果报。
  〔二十二〕众生有苦恼,不得兑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译文:芸芸众生皆有苦恼,不得免除直至老死;唯有仁人智上,不记挂他人是非罪恶故尔了无苦恼。
  刀杖品第十八
  刀杖品者,教习慈仁,无行刀杖,贼害众生。
  刀杖晶的大意是教人习学仁慈,勿要使用刀杖,残害众多生灵。
  〔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译文:一切生灵面对死亡都心怀畏惧,而且都害怕刀杖加身的痛楚;以己体物可以广推,就不要杀戮生灵行使棍杖。
  〔二〕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後世长安隐。
  译文:能够经常地与众多生灵相安而处,不会随意施加毒楚於众生之身;此等之人生时不会遭逢祸害,来生亦可长久的平安稳定。
  〔三〕不当矗言,言当畏报;恶往祸来,刀杖归躯。
  译文:不应该出语粗恶,言语粗恶应该畏惧恶报;恶的言行已发,祸殃就会来临,刀与棍棒就会加身。
  〔四〕出卖似善,十如那众磬;身无议论,度世则易。
  译文:说话态度和善,就像叩打众多钟磬一般妙音回应;不再吝惜一己的假有之身,救度世间就十分容易。
  〔五〕敲杖良善,妄言无罪,其殃十倍,炎迅无救。
  译文:欧打良善之人,随意识害无罪恶之人,这种非殃将增十倍,而且速得恶报难以救护。
  〔六〕生受酷痛,形体毁析,自然恼病,失意恍惚。
  译文:生命遭受巨烈创痛,形体遭到损毁离析,自然会产生烦恼疾病,精神失意恍惚。
  〔七〕人所诬枉,或县官厄,财产耗尽,亲戚离别。
  译文:为他人所诬枉,或者遭逢官司困扰:以致家中财产耗尽,亲戚朋友生离死别。
  〔八〕舍宅所有,灾火焚烧,死人地狱,如是为十。
  译文:而且房屋之内所有一切,皆被灾难之火焚烧殆尽,死後进入地狱,这便是十倍的报应。
  〔九〕虽裸剪发,被服草衣,沐浴踞石,奈疑结何?
  译文:即使苦修裸身剃发,身披草制粗衣,沐风浴雨睡卧石,疑结不解奈若何?
  〔十〕不伐杀烧,亦不求胜,仁爱天下,所适无怨。
  译文:下去攻伐他人杀生放火,也不追求战胜他人;仁慈博爱天下生灵,所到之处皆无怨恨产生。
  〔十一〕世傥有人,能知惭愧;是名诱进,如策良马。如策善马,进道能远。
  译文:世间倘若有人,能够知晓自惭自愧,这便叫做自我诱导自我向上进取,就像鞭策良马加快步伐;如果能以善为马,向著大道进取就能深入长远。
  〔十二〕人有信戒,定意精进。受道慧成,便灭众苦。
  译文:世人若有诚实守戒之德,守定意念精益求精,接受大道的训戒,智慧之见自然形成,就可以灭除各种人生苦恼。
  〔十三〕自严以修法,减损受净行。杖不加群生,是沙门道人。
  译文:自我严格要求修炼佛法,减损各种欲望接受清净意念,棍杖不随意地加害众多生灵,这便是佛门弟子中得道之人。
  〔十四〕无害於天下,终身不遇害。常念於一切,孰能以为怨?
  译文:对天下任何生灵都不加伤害,终其一身皆不遭逢祸害:常常关怀一切生灵,谁还能与这样的人结下怨仇呢?
  老耄品第十九
  老耄品者,诲人动力,不与命竞,老悔何益?
  老耄品的大意是:劝人勤勉努力,不要与生命抗争,老来后悔又有何益?
  〔一〕何喜何笑?念常炽然,深蔽幽冥,如不求定。
  译文:人生在世有什么值得欢喜,值得开颜大笑?妄念常常如火焰般燃烧,深深地被世俗的幽暗昏冥所遮蔽,不如认真地去修禅定。
  〔二〕见身形范,倚以为安;多想致病,岂知不真!
  译文:自以为身躯强壮精力旺,倚恃年轻得平安:妄念纷纷多诟病,哪知此身假有身!
  〔三〕老则色衰,病无光泽,皮缓肌缩,死命近促。
  译文:老时颜色衰退,病时颜容无光,皮肤松弛肌肉萎缩,生命死期已经来临。
  〔四〕身死神徙,如御弃车;肉清骨散,身何可怙?
  译文:身体死亡神识飞走,就像驾车之人丢弃旧车神识丢弃了身体;肌肉消亡腐烂骨骼散架分开,有形身躯哪里可以倚靠?
  〔五〕身为如城,骨干肉涂,生至老死,但藏恚慢。
  译文:身体犹如城堡,骨为构架主干,肉为大道通衢,从生至死,只是深藏愤恨惰慢之志。
  〔六〕老如形变,喻如故车;法能除苦,宜以力学。
  译文:老来形躯衰变,犹如破旧之车:佛法能除痛苦,应当努力学习。
  〔七〕人之无闻,老若特牛;但长肌肥,无有福慧。
  译文:人若末闻佛法,老来犹如祭祀的公牛,只是一味地生长肌肉膘肥祭献死神,没有福报没有智慧。
  〔八〕生死无聊⑿,往来艰难,意倚贪身,生苦无端。
  译文:从生到死皆无倚托,来来往往皆有艰难;心意倚托于对身躯的贪恋之上,生命历程的痛苦将是无际无涯。
  〔九〕慧以见苦,是故弃身;灭意断行,爱尽无生。
  译文:智慧之人可以预见生命之苦,因此抛却有形身躯:灭除意欲,斩断意念之根,恩爱弃尽不再受生。
  〔十〕不修梵行,又不富财,老如白鹭,守伺空池。
  译文:既不修炼清净之行,又无足够养身的财富;老来犹如白鹭孤伶,空空厮守荒芜水池。
  〔十一〕既不守戒,又不积财,老赢气竭,思故何逮?
  译文:既不坚守戒律,又不积蓄财富;老来赢弱气竭衰颓,思恋往昔呈田春之日哪里有什么益处?
  〔十二〕老如秋叶,行秽监录,命疾脱至,亦用后悔!
  译文:衰老之时犹如秋天树叶,随风飘落污秽沟池,外表破败褴褛不堪,生病将死时,也当后悔当初不学佛法。
  〔十三〕命欲日夜尽,及时可动力;世间谛非常,莫惑堕冥中。
  译文:生命之流日夜胜直至尽头,应当及时勤勉努力学习佛法;世间真理并非真正的佛所指教的真理,切莫迷惑堕入冥冥地狱之中。
  〔十四〕当学燃意灯,自练求智慧;离垢勿染污,执烛观道地。
  译文:应当学习如何点燃心意的智慧之灯,自我修炼寻求智慧;远离污垢;勿要被尘俗污染,手执明烛观看何为大道的境地便去追寻。
  爱身品第二十
  爱身品者,所以劝学,终有益己,灭罪兴福。
  爱身品的大意是讲人为什么要努力学习佛法,其原因是学习佛法最终对自己有益,灭除罪苦带来福报。
  〔一〕自爱身者,慎护所守,希望欲解,学正不寐。
  译文:自己爱护生命的人,谨慎护守自己的信念;希求渴望解脱诸种欲望纠缠,学习正等之法就不会陷入昏昧。
  〔二〕身骂第一,常自勉学,树乃诲人,不倦则智。
  译文:自我生命的存在为第一要义,应该常常自我勉励学习佛法;所谓获利乃是教诲别人,诲人不倦便可称智。
  〔三〕学先自正,然后正人,调身入慧,必迁为上!
  译文:学习佛法首先端正自我言行,然后才能端正他人言行;调顺身心进入慧境,必然迁化变成上德之人。
  〔四〕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调体正,何愿不至!
  译文:自身都不能得到益处,怎么能将益处施给他人?心意调顺得当身体归入正端,什么心愿不能实现?
  〔五〕本我所造,后我自受;为恶自更,如钢钻珠。
  译文:前世之我造罪福,后世之我受果报;作恶如能知改悔,犹如金刚穿明珠。
  〔六〕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极欲,恶行日增。
  译文:人们若不持守戒律,滋滋蔓蔓犹如藤蔓到处攀缘:放纵情感极骋所欲,罪恶之行日益增加。
  〔七〕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
  译文:罪恶之行危及自身,愚合之人以为易于实践而毫无顾忌:善德之行最能安定身心,愚阁之人以为难于实践而畏难不前。
  〔八〕如真人教,以道法身;愚者病之,见面为恶;行恶得恶,如种苦种。
  译文:按照真人教诲去做,运用大道来规约身心;愚阁之人以此为难加以指责,见此之行以为恶行;行使恶行必得恶报,犹如种下苦涩之种必得苦果。
  〔九〕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务须熟,彼不自代,习善得善,亦如种甜。
  译文:作恶自然遭受罪行,行善自然享有福报;也要待到盂釜巳各自成熟之时,它们之间不会互相取代行恶得善,行善得恶;实践善德必得善报,也如种下甘甜种子必享甘甜之果。
  〔十〕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欲知利身,戒闻为最。
  译文:自利其身又利他人,获得好处又不损灭,要想知道如何利身,守戒多闻是最好方法。
  〔十一〕如有自爱,欲生天上;敬乐闻法,当念佛教。
  译文:假如有人自爱其身,并想来世生于天界之上:应当敬守佛法乐闻佛法,应当思念佛之敦诲。
  〔十二〕凡用必豫虑,勿以损所务;如是意日修,事务不失时。
  译文:凡有所为必须事先有所准备思虑,切勿损害本来应该要做之事;能够做到这样便可?心意日修精诚,所为之事就不会错失时机。
  〔十三〕夫治事之士,能至终成利。真见身应行,如是得所欲。
  译文:那些致力于事业之人,善始善终者能够获得益处:真见已明应该身体力行,能够这样一定能够得其所愿。
  世俗品第二十一
  世俗品者,说世幻梦,当舍浮华,勉修道用。
  世俗品的大意是讲,世间一切犹如梦幻,应当舍弃浮华,努力修炼大道,一生受用。
  〔一〕如车行道,舍平大涂,从邪径败,生折轴忧。
  译文:譬如驾车行驶道路,舍弃平坦大道,顺从邪僻小路自取失败,硬是折断车轴自造烦忧。
  〔二〕离法如是,从非法增,愚守至死,亦有折患。
  译文:背离佛法之人亦如这样,从此非法之行日益增多;愚合一生直至死亡,也就有了「折轴」之忧。
  〔三〕顺行正道,勿随邪业,行法卧安,世世无患。
  译文:顺从正道而行,勿要随顺邪恶事业,践履佛法睡卧安稳,世世代代永无祸患。
  〔四〕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
  译文:世间万物犹如浮滙随起随灭,心意奔走犹如野马行踪不定;人生在世若如梦幻,乐此不疲究竟为何?
  〔五〕若能断此,伐其树根,日夜如是,必至于定!
  译文:若能斩断恋世情缘,砍伐恋世意识之树的树根;日日夜夜砍伐不止,最终必然进入禅定。
  〔六〕一施如信,如乐之人;或从恼意,以饭食众;此辈日夜,不得定意。
  译文:一如既往坚持布施,这是到达快乐境界之人;假如仅是顺从烦恼之意,用饭施舍芸芸众生:此辈之人日日夜夜,不能获得禅定心意。
  〔七〕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
  译文:世俗之人没有法眼,没有一人看见大道真谛:假如稍微见识明亮,便当育养向善心意。
  〔八〕如厉将群,避罗高溯,明人导世,度脱邪众。
  译文:犹如大雁率领雁群,躲避罗网高飞远翔;明道之人引导世人,救度众生脱离众邪。
  〔九〕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
  译文:世俗之人皆有一死,三界皆无安宁;诸层天界即使快乐,福报已尽亦要丧生。
  〔十〕观诸世间,无生不终;欲离生死,当行道真。
  译文:纵观世间万物,没有一种生灵能够逃脱死亡:要想远离生死之苦,应当履行大道真谛。
  〔十一〕痴覆天下,贪令不见;邪疑却道,苦愚行是。
  译文:愚痴之意覆盖天下,贪恋之欲使人不见大道真谛;邪僻疑虑退却大道流行,故尔世间诸苦愚音等等大肆畅行。十一
  〔十二〕一法脱过,谓妄语人;不免后世,靡恶不更。
  译文:一心一意坚守佛法便可解脱罪过,若不信此以为此言虚妄:此等之人不免后来世世代代,跌入恶道,无恶不去,轮回经历。
  〔十三〕虽多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⒇。
  注解:崇高:高高耸起。满世间:指财宝充满世间。
  译文:即使珍宝堆积如山,宝山高耸至于天,以致珍宝满世间,不如学佛了悟道。
  〔十四〕不善像如善,爱如似无爱,以苦为乐像,狂夫为所致。
  译文:笑里藏刀貌似善,苦口婆心似无爱,谁能苦中作乐事,尘世狂夫多如此。
  述佛品第二十二
  述佛品者,道佛神德,无不利度,明为世则。
  述佛品的大意是讲,大道与佛的神威大德,没有一样不是方便救度的,明明白白可为世人行为准则。
  〔一〕己胜不受恶,一切胜世间,睿智廓无疆,开蒙令入道。
  译文:战胜自己意欲不受恶的折磨,所有一切世俗压力均能承受;钗智辽廓无边无际,启开了蒙昧使之进入大道境界。
  〔二〕决纲无罣碍,爱尽无所积;佛意深无极,未践迹令践。
  译文:行决世俗爱欲罗网之后就无所牵挂,对世俗恩爱已绝便无所滞执;佛教之意蕴高深无极,没有践行佛法之人可以使他归依践行。
  〔三〕勇健立一心,出家日夜灭;根断无欲意,学正念清明。
  译文:勇敢果断地树立专一心志,出家之后日日夜夜损减世俗之念;斩断世俗尘缘就不会有任何欲望,习学正念必然获得清净明朗。
  〔四〕见谛诤无秽,已渡五道渊;佛出照世间,为除众忧苦。
  译文:窥见了真谛自然净洁了污秽,便会出离五道轮回的生死海。佛的出现普照世间,是要除去芸芸众生的烦忧苦难。
  〔五〕得生人道难,生寿亦难得,世间有佛难,佛法难得闻。
  译文:求得人生的大道颇为艰难,要想获得生命长寿亦很难得,世间要想遇佛也很困难,真正的佛法也难随意听见。
  〔六〕我既无师保,亦独无伴侣,积一行得佛,自然通圣道。
  译文:生命之我既没有船师可以保护渡过此岸,也没有真正伴侣陪同,而是独立无倚;恒守一道获得佛法真谛,自然而然通向圣人之道。
  〔七〕船师能渡水,精进为桥梁,人以种姓系,度者为健雄。
  译文:撑船的舵手能使船儿顺利渡水;精进便是度脱尘世苦海的桥梁:人们因为种姓的羁绊牵连不得脱身,自我救度之人便为人间强健的豪雄。
  〔八〕坏恶度为佛,止地为梵志,除馑为学法,断种为弟子。
  译文:铲除了恶念自我救度便是佛,停止了心念之处便是清净之志;除去了对世俗欲望的饥馑便是习学佛法,斩断了六根烦恼便是佛家弟子。
  〔九〕观行忍第一,佛说泥洹最:舍罪作沙门,无娆害于彼。
  译文:观看人世所为「忍行」是第一等苦行,佛所阐扬的「涅槃」是人生最高境界;抛舍了罪恶愿作修行人,不要加害这种悔过之人。
  〔十〕不娆亦不恼,如戒一切持,少食舍身贪,有行幽隐处,意谛以有黠⒄,是能奉佛教。
  译文:不恶骂也不恼怒,持之以恒奉守戒律,节制饮食舍弃对身体的贪恋,行走在幽静隐蔽之处,心念真谛有所领悟,如此这般便能奉持佛之教诲。
  〔十一〕诸恶莫作,诺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译文:各种恶事切莫去做,各种善事坚决履行;自我净化心中意念,这些均是佛的各种教义。
  〔十二〕佛为尊贵,断漏无淫,诸释中雄,一群从心。
  译文:佛乃至尊至贵,已经斩断烦恼除去淫欲,是救度世人领袖中的最伟大者,统领众生归依佛教。
  〔十三〕快哉福报,所愿皆成;敏于上寂,自致泥洹。
  译文:译文:多么欢快呀福报来临之时,所愿之事终有所成;迅速理解最高寂静,自我精进达到涅槃境界。
  〔十四〕或多自归⒅,山川树神,庙立图像,祭祀求福。
  译文:有的人为求自我救度,树立山川各种神只,建立庙宇绘制图像,祭祀诸神以求多福。
  〔十五〕自归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来,度我众苦。
  译文:如此这般救度自己,并非吉利上等方法,这些神灵并不能来,救度我等众生之苦。
  〔十六〕如有自归,佛法圣众,道德四谛,必见正慧!
  注解:圣众:比众教更高明,且方法更多。
  译文:如若有人自我救度,佛法之中上等之法众多;仅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必然使人获得正等智慧。
  〔十七〕生死极苦,从谛得度,度世八道,斯除众苦。
  译文:生死的极度痛苦,从真谛处获得救度;救度世间的八种法则,这样才能驱除各种苦阳。
  〔十八〕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
  译文:自度凭依「佛法僧」三宝,最为吉利最为高明:唯独拥有「佛法僧」三宝,能够解脱世间一切苦厄。
  〔十九〕士如中正,志道不悭,利哉斯人,自归佛者。
  译文:上人如若中道直行,专志向道毫不畏缩,自心归依佛法,这样的人啊一定获得大益。
  〔二十〕明人难值,亦不比有;其所生处,族亲蒙庆。
  译文:明智之人难以遇见,也不能是比比皆是:他所生活之处,家族亲人都能承受吉庆。
  〔二十一〕诸佛兴快,说经道快,众聚和快,和则常安。
  译文:许多佛出现令人快乐,述说恒常大道畅快,众人和睦相处欢快,平和相处就能相安无事。
  安宁品第二十三
  安宁品者,差次安危,去恶即善,快而不堕。
  安宁品的大意是,区分平安与危险的具体表征,从而使人们远离恶而趋近善,身心欢快但不堕落。
  〔一〕我生已安,不愠于怨;众人有怨,我行无怨。
  译文:我佛陀自称的身心已安定,无怨无怒不动心;尘世庸众多有怨,我行佛道不动瞋。
  〔二〕我生已安,不病于病;众人有病,我行无病。
  译文:我的身心已安定,不再病于因缘病;众人皆有生、老、病、死四大病,我行佛道无此病。
  〔三〕我生已安,不戚于忧;众人有忧,我行无忧。
  译文:我的身心已安定,亦无烦恼亦无忧;尘世凡夫烦肠断,我行佛道乐无愁。
  〔四〕我生已安,清净无为;以乐为食,如光音天。
  译文:我的身心已安定,心灵清净无所作为;以喜悦为食,如同住在光音天。
  〔五〕我生已安,澹泊无事;弥薪团火,安能烧我?
  译文:我的身心已安定,心志澹泊无所事事;即使穷尽人间薪柴聚集火力,又怎能烧着我的身上?
  〔六〕胜则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
  译文:战胜了他人则制造怨恨,被他人击败则生出自卑心理:除去胜负意念,无诤无吵乐安静。
  〔七〕热无过侄,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
  译文:热恼莫过于淫欲,歹毒莫过于怒火,最大之苦莫过于有身,极乐之境莫过于涅槃。
  〔八〕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
  译文:勿以世俗小乐为乐,勿求世俗的小辩小慧,当求出世之乐之慧,获此大乐大慧永安康。
  〔九〕我为世尊,长解无忧,正度三有,独降众魔。
  译文:「我」乃世间至高无上的尊者,它可为众生解脱恼忧,救度凡众出离三界,独力能降众多魔军。
  〔十〕见圣人快,得依附快,得离愚人,为善独快。
  译文:见到圣人使人愉快,能够凭依圣人使人愉快,能够远离愚蒙之人,行使善事使人愉快。
  〔十一〕守正道快,巧说法快,与世无诤,戒具常陕。
  译文:坚守正道使人愉快,巧妙阐说佛法使人欢快:与世人无争,守戒之德圆满使人常常愉快。
  〔十二〕依贤居快,如亲亲会;近仁智者,多闻高远。
  译文:依傍贤人结庐而居愉快,仿佛亲族相互聚会:靠近仁人智士,更多地聆听高妙深远之道理。
  〔十三〕寿命鲜少,而弃世多,学当取要,令至老安。
  译文:长寿之人很少,中途谢世者甚多:学习佛法应当善取精要,使人到老安乐平稳。
  〔十四〕诸欲得甘露,弃欲灭谛快,欲度生死苦,当服甘露味。
  译文:诸位想要获得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之人,应该抛弃欲望,涅槃之境使人愉快:要想度脱生死苦海,应当常饮甘露般佛法之味。
  好喜品第二十四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贪欲,则无忧患。
  好喜品的大意是要人们禁绝喜好诸多欲望,能够做到不贪恋欲望,则将没有任何忧愁祸患。
  〔一〕违道则自顺,顺道则自违;舍义取所好,是为顺爱欲。
  译文:违背大道之人就会顺从自我欲望,顺从大道之意就会跟自我欲望斗争;舍弃道义投取自我嗜好,这便叫做顺从爱意与欲望。
  〔二〕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
  译文:不去会见可爱的人,也不会合不爱的人:不见所爱之人心中忧,见到憎恶之人心亦忧。
  〔三〕足以莫造爱,爱惜恶所由。已除给缚者,无忧无所憎。
  译文:因此不要造作、生出爱意,爱亦是憎恨厌恶产生的缘由;既然已经解除了制造束缚的使动者,也将会无所忧虑无所憎恨。
  〔四〕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
  译文:爱意与喜好产生忧愁,爱意与喜好产生畏惧;没有任何锺爱任何喜好,哪里会有什么忧愁什么畏惧呢?
  〔五〕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
  译文:求乐之人多生忧愁,好乐之人多生畏惧;平生不求喜乐事,哪里会有畏惧和忧愁?
  〔六〕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
  译文:贪欲至极便生忧愁,贪婪无厌足便生畏惧:了悟无贪无欲乐,哪里会有什么畏惧和忧愁?
  〔七〕贪法戒成,至诚知惭;行身近道,为众所爱。
  注解:行身:即意志和身体。
  译文:专心佛法戒德成,至诚方知反省人生:矢志持身修佛道,众人爱戴此等人。
  〔八〕欲态不出,思正乃语;心无贪爱,必截流渡。
  译文:欲望之意勿使流露于言行,思想端正然后方才言语,心无所贪亦无受,定能截断轮回而出离苦海。
  〔九〕譬人久行,从远吉还,亲厚普安,归来喜欢。
  译文:就像人久客他乡,从远处平安归来,看到亲人厚友均皆安奸,归来之时皆欢喜。
  〔十〕好行福者,从此到彼,自受福祚,如亲来喜。
  译文:喜欢造福之人,从今世到后世,自然享受造福的福报,就像亲人远道而来令人欢喜一样。
  〔十一〕起从圣软,禁制不善;近道见爱,离道莫亲。
  译文:开初就听从圣人的教导,禁制心中不善的念头;靠近佛道就会被人爱戴,背离佛道将会众叛亲离。
  〔十二〕近与不近,所往者异;近道升天,不近堕狱。
  译文:人生结局各不同,就看他是靠近佛道还是远离佛道;靠近佛道之人可以升入天界,远离佛道之人将会堕入地狱。
  忿怒品第二十五
  忿怒品者,见瞋恚害;宽弘慈柔,天祐人爱。
  忿怒品的大意是说:人若能够看出瞋怒、怨愤的危害性,自持宽弘慈爱柔和之心,则上苍保佑人所共爱。
  〔一〕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
  译文:忿怒之时就看不到佛法,忿怒之时就不知大道:能够消除忿怒之人,幸福与喜悦常常随身而在。
  〔二〕贪淫不见法,痴愚意亦然,除淫去痴者,其福第一尊。
  译文:贪婪淫荡就看不到佛法,痴愚之人也是如此:驱除淫欲赶走痴意之人,他所获得的福报为第一等福报。
  〔三〕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
  译文:有愤怒但能自我控制,犹如止住奔跑中的大车;这样的人可称是善于驾车之人,抛弃了昏冥而进入了光明之境。
  〔四〕忍辱胜恚,善胜不善;胜者能施,至诚胜欺。
  译文:人生必须承受住侮辱战胜愤怒,善德最终战胜不善;真正的胜者能够博施恩德,至诚之德最终能够胜欺诈之行。
  〔五〕不欺不怒,意不多求,如是三事,死则上天。
  译文:不自欺亦不愤怒,心意也不多贪求;能够做到这三件事,死后便可升入天界。
  〔六〕常自摄身,慈心不杀,是生天上,到彼无忧。
  译文:常常自己管东身心,心怀仁慈不杀生灵;这样的人可以升入天界,直到彼岸亦无忧愁。
  〔七〕意常觉悟,明暮勤党,漏尽意解,可致泥洹。
  译文:意念常常明悟事理,朝暮勤恳学习佛法:烦恼消尽意念觉解,如此便可进入涅槃境界。
  〔八〕人相谤毁,自古至今,既毁多言,又毁讷诃;亦毁中和;世无不毁。
  译文:人们之间相互毁谤攻击,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既毁谤人们多言,又毁谤木讷寡言;也毁谤中和君子,世间众生之相无不遭毁。
  〔九〕欲意非圣,不能制中;一毁一誉,但为利名。
  译文:有心要毁谤圣贤,自然就不能中道而行;人世间的一毁一誉之间,无非都为了利益与名声罢了。
  〔十〕明智所誉,唯称是贤;慧人守戒,无所讥谤。
  译文:明智之人所证誉的德与行,只有贤德之人与之相符;智慧之人坚守戒律,没有什么把柄让人讥毁诽谤。
  〔十一〕如罗汉净,莫而诬谤;诸天咨嗟,梵释所称。
  译文:假如同罗汉般的净洁无垢,就没有什么能让人毁谤了;诸天之人为之感叹为之赞美,梵释亦将称誉罗汉般的净洁。
  〔十二〕常守慎身,以护祐恚;除身恶行,进修德行。
  译文:经常守护意念谨慎身体之行,从而调伏瞋怒之心不起;除去身心中的恶行,进而修炼大德品行。
  〔十三〕常守惧言,以护瞋恚;除口恶言,诵习法言。
  译文:经常守护意念谨慎自己言语,从而调伏瞋怒之心不起:除去口中恶毒的言辞,诵读习学佛法言语。
  〔十四〕常守慎心,以护瞋恚;除意恶念,思惟念道。
  译文:经常守护意念谨慎心念所思,从而呵护瞋怒之心不起;除去心意中的恶毒念头,思惟谨以道法为相。
  〔十五〕节身惧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
  译文:使身行有节言语谨慎,守护管束其心念的活动;舍弃愤恨踏上「大道」,忍受住侮辱最为坚强。
  〔十六〕舍恚离慢,避诸爱贪,不着名色,无为灭苦。
  译文:舍弃愤怒远离傲慢,避开各种爱意贪欲:不在各种概念表相以及世俗物相上滞粘执著,无所作为便可熄灭人生痛苦。
  〔十七〕起而解怒,淫生自禁,舍不明健,斯皆得安。
  译文:开初若能慧解愤怒的害处,淫欲产生之时自然能够加以控制;舍弃没有智慧武装的世俗刚健强壮,这些均能获得人生的平安。
  〔十八〕瞋断卧安,恚灭淫忧;怒为毒本,软意梵志;言善得誉,断为无患。
  译文:瞋意已断则睡卧安稳,愤恨熄灭、淫欲忧愁也消除殆尽,人生获安;愤怒之意乃是歹毒之本源,柔和之间接近清净之志;言语和善必益,断然不会遭遇祸患。
  〔十九〕同志相近,详为作恶,后别余恚,火自烧恼。
  译文:志同道合之人本来相互亲近,却假装不知故意为恶:后来分别之后留下愤恨,余恨之火燃烧自我烦恼不已。
  〔二十〕不知惭愧,无戒有怒,为怒所牵,不厌有务。
  译文:不知道惭愧,没有持戒之德便有怒意;人若被怒意牵制,就不会满足自我应做之事而另有他图。
  〔二十一〕有力近兵,无力近软,夫忍为上,宜常忍羸。
  译文:有力之人容易靠近械斗之事,无力之人靠近柔和之心;只有那忍的功夫最为上策,应该常常忍于赢弱的状态之中。
  〔二十二〕举众轻之,有力者忍;夫忍为上,宜常忍赢。
  译文:大凡众人都轻视这种人,有力之人忍受欺侮;只有那忍最为上策,应该常常忍于羸弱的状态之中。
  〔二十三〕自我与彼,大畏有三,如知彼作,宜灭己中。
  译文:无论是我还是他,最大的畏惧有三种:如若知晓这三一种畏惧已经萌芽,应当熄灭在自己?心意之中。
  〔二十四〕俱两行义,我为彼教;如知彼作,宜灭己中。
  译文:同时坚持两种对立的义理,我向这种想法进规一言,如若知晓这种两行之义念头已经萌发,应当熄灭在自己心意之中。
  〔二十五〕善智胜愚,矗言恶说;欲常胜者,于言宜默。
  译文:最好的智慧终能战胜愚闇,以及粗陋语言邪恶说教:想要常常保持胜者的姿态,应该在言辞方面保持缄默。
  〔二十六〕夫为恶者,怒有怒报;怒不报怒,胜彼鬬负。
  译文:那些作恶之人,怒行之后必有怒报,怒行若不遭遇怒的回报,那么要战胜他人必然以争斗决出胜负。
  尘垢品第二十六
  尘垢品者,公别清浊;学当洁白,无行污辱。
  鹿垢品的大意是公开分别清行与浊行的不同,学习佛法应当与白无瑕,不要做出一些污辱之事。
  〔一〕生无善行,死堕恶道;往疾无问,到无资用。
  译文:活着时没做一件好事,死后就会堕入恶道之中;生命迅速地向地狱靠近,一旦堕入地狱就只有受苦受刑。
  〔二〕当求智慧,以然意定;去垢勿污,可离苦形。
  译文:应当追求智慧,以正确的意念安定昼心;除去污垢勿要污染,可以远离诸种苦相。
  〔三〕慧人以渐,安徐精进,洗除心垢,如工链金。
  译文:智慧之人渐次地修行,安稳徐缓精进助善;洗除心念中污垢,犹如工匠锻链金子一样使之纯净。
  〔四〕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
  译文:恶念生于心中,结果还是自坏其身:犹如白铁生锈,反而自己吞食自身。
  〔五〕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不严为色垢,放逸为事垢。
  译文:不诵佛经便是言语污垢不净,不勤劳持家便是家庭污垢不净不严格守戒便是身处污垢之中,放纵自己行为便是众多污垢事件之一。
  〔六〕悭为惠施垢,不善为行垢,今世亦后世,恶法为常垢。
  译文:怪吝便是惠施品德之污垢,不善之行便是人的品行之污垢:当今之世及后来之世,恶法总为恒常的污垢。
  〔七〕垢中之垢,莫甚于痴;学当舍恶,比丘无垢。
  译文:污垢之中的污垢,没有超过痴意之污垢了;学习佛法应当舍弃恶念,比丘是没有任何污垢的人。
  〔八〕苟生无耻,如鸟长喙;强颜耐辱,名曰秽生。
  译文:苟且偷生就会没有廉耻,就像鸟儿长了张长嘴随意诋毁他人;强作欢颜忍受屈辱,这样的人生可以称之为污秽的人生。
  〔九〕廉耻虽苦,义取清白,避辱不妄,名日洁生
  译文:廉正有耻即使清苦,但于道义而言则清清白白:避开屈辱不生虚妄之言,这样的人生便可称之为干净的人生。
  〔十〕愚人好杀,信无诚实,不与而取,好犯人妇。
  译文:愚合之人喜欢杀生,没有一点诚实品德:不去施与却要妄取,喜欢骚扰他人之妇。
  〔十一〕逞心犯戒,迷惑于酒;斯人世世,自掘身本。
  译文:放纵心意违犯戒律,迷惑于酒醉之中:这等人世世代代,都在自我挖掘毁灭生命之根本。
  〔十二〕人如觉是,不当念恶;愚近非法,久自烧没。
  译文:人们若能觉悟这种道理,不当再去以恶为念:愚合就十分靠近非法之境,久而久之就自然焚烧毁灭。
  〔十三〕若信布施,欲扬名誉;贪人虚筛,非入净定。
  译文:假如相信布施行为,是要宣扬自己的名誉:贪婪之人就会虚饰其行,并不能够进入清净安定之境。
  〔十四〕一切断欲,截意根源,尽夜守一,必入定意!
  译文:斩断一切欲念,截断妄意之根源,尽夜持守一心,必然进入禅定的意念。
  〔十五〕着欲为尘,从染垄漏;不染不行,净而离愚。
  译文:粘着于欲望便是尘世心态,顺从世俗之习便会生出烦恼:不被世俗所染不为世俗之行,心意清净从而远离愚闇。
  〔十六〕见彼自侵,常内自省;行漏自欺,漏尽无垢。
  译文:看见人们相互攻伐,常常应当自我反省:意根烦恼就会自我侵伐,烦恼除尽就没有世俗污垢。
  〔十七〕火莫熟于侄,捷莫疑于怒;网莫密于痴,爱流駚于河。
  译文:即使是火也比不上淫欲之火躁热,再快的速度比不上怒意迅速地引发出横祸;所有的罗网比不上痴意之细密,爱意流淌的速度甚于流淌的河流。
  〔十八〕虚空无辙迹,沙门无外意;众人尽乐恶,唯佛净无秽。
  译文:心灵虚空门外就没有送往迎来的大车印痕,沙门之辈心中就会除却各种妄念;庸凡众生都以恶行为乐,只有佛清净没有污秽。
  〔十九〕虚空无辙迹,沙门无外意;世间皆无常,佛无我所有。
  译文:心灵虚空门外就没有送往迎来的大车印痕,沙门之辈心中就会除却各种妄念;世间一切都是无常不定,佛已破除了对我之所有的执著。
  奉持品第二十七
  奉持品者,解说道义,法贵德行,不用贪侈。
  奉持品的大意是解说大道之精义,告诉人们学习佛法之人要重视品德,不要贪婪奢侈。
  〔一〕好经道者,不竞于利。有利无利,无欲不惑。
  译文:爱好佛法之人,不与他人竞夺利益:不在乎有利还是无利,因为无欲故尔不惑。
  〔二〕常愍好学,正心以行,权怀宝慧,是谓为道。
  译文:常常努力地学习佛法,端正心念从事修行:怀抱佛教出世的最高智慧,这便称之为修行佛道。
  〔三〕所谓智者,不必辩言;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译文:所谓智慧之人,不必以辩才显示能力;无有恐怖没有畏惧之事之物,坚守善的律令便是智慧之人。
  〔四〕奉持法者,不以多言;虽素少闻,身依法行;守道不忘,可谓奉法。
  译文:奉持佛法之人,不以多言著称;即使平常很少闻听佛法之言,只要身心依照佛法修行即可:坚守佛道永远不忘,这样便可以叫着奉持佛法。
  〔五〕所谓长老,不必年耆;形熟发白,蠢愚而已。
  译文:我们所说的长老,不必定是年长之人;如若只是外表成熟头发花白而缺乏智慧,这种老者只是愚蠢的匹夫而已。
  〔六〕谓怀谛法,顺调慈仁;明达清洁,是为长老。
  译文:我们只是称呼那些胸怀真谛佛法,行慈为仁心调顺,明智通达心清净之人为长老。
  〔七〕所谓端正,非色如华;悭嫉虚饰,言行有违。
  译文:我们所讲的端正,并不是外表美如华容;如果内心悭吝嫉妒外表虚华矫饰,其言其行必然有违佛法。
  〔八〕谓能舍恶,根原已断,慧面无恚,是谓端正。
  译文:我们是说能够舍弃恶念,痴瞋贪根已斩断,智慧并且无愤恨,此等之人谓端正。
  〔九〕所谓沙门,非必除发;妄语食取,有欲如凡。
  译文:我们所说的沙门,并不一定是指那些剃发之辈;虽然剃发,却随便胡说贪婪摄取,心存欲望如同庸凡之人亦非沙门。
  〔十〕谓能止恶,恢廓弘道,息心灭意,是为沙门。
  译文:我们是指能够止住心中恶念,恢宏廓大正道,停息心中杂念灭除诸多意欲之人,这等人才是真正的沙门。
  〔十一〕所谓比丘,非时乞食;邪行望彼,称名而已。
  译文:我们所认为的比丘,并不是指那些按时乞讨之辈;如若此辈行为邪僻,那么便仅仅是拥有比丘的空名而已。
  〔十二〕谓舍罪福,净修梵行,慧能破恶,是为比丘。
  译文:〔我们〕是指能够舍弃罪恶与福报,净心修清净之行,智慧有力破除恶念,这便是真正的比丘。
  〔十三〕所谓仁明,非口不言;用心不净,外顺而已。
  译文:我们所说的仁慈明达,并不是指口不言语;如若内心并不清净,那仅是外表和顺而已。
  〔十四〕谓心无为,内行清虚,此彼寂灭,是为仁明。
  译文:我们是指心念无为之道,内思出离意清虚,六根清净妄念寂灭,这样才可称之为仁明。
  〔十五〕所谓有道,非救一物,普济天下,无害为道。
  译文:我们所说的有道之行,并不是指拯救某一具体的生命;而是指普济天下苍生,无害于万物便是有道。
  〔十六〕戒众不言,我行多诚,得定意者,要由闭损。
  译文:使众人持守戒律勿须多言,我自身行为诚实无欺即可;要想获得禅定意念之人,必须通过关闭?心念减损意欲开始。
  〔十七〕意解求安,莫习凡夫,使给未尽,莫能得脱。
  译文:心意了悟就可求得人生安乐,切勿学习庸凡之人所为;施给束缚的意念没有解悟彻底,那么没有谁能在这种人生状态下得以超脱尘世苦恼。
  道行品第二十八
  道行品者,旨说大要;度脱之道,此为极妙。
  道行品旨在阐述人生的根本要义:在各种解脱的方法中,此品所说的道理最为精妙。
  〔一〕八直最上道,四谛为法迹,不淫行之尊,施灯必得明!
  译文:「八直」是最上等大道,「四谛」是佛法之真迹:不淫是诸行之中至上法宝,布施灯火必然获得光明。
  〔二〕是道无复畏,见净乃度世,此能坏魔兵,力行灭邪苦。
  译文:拥有这种法则不再有所畏惧,知见已经清净便可摆脱世俗羁绊;拥有此道可以破击魔兵的攻击,尽力践行此道就可以灭除邪恶痛苦。
  〔三〕我已开正道,为大现异明,已闻当自行,行乃解邪缚。
  译文:我佛已经开启了正道,已经为世人大放异样光明;已经闻听了此道的人应当自我践行,践行此道便可解脱邪念的捆缚。
  〔四〕生死非常苦,能观见为慧;欲离一切苦,行道一切除。
  译文:生死之苦乃是因为不能永恒而导致的痛苦,能够观察到此种苦相便是智慧的人:要想远离一切尘世苦难,力行正道一切苦难均会解除。
  〔五〕生死非常空,能观见为慧;欲离一切苦,但当勤行道。
  译文:生死之空乃是因缘离散无自性,能够看穿生死空相便是智慧的人:要想远离一切尘世苦难,只应当勤勉地践行八正道。
  〔六〕起时当即起,莫如愚覆渊;与堕与瞻聚,计疲不进道。
  译文:能够从世俗的泥潭中站起来的时候应当立即站起来,不要像愚闇之人深深地掉进深渊:随同堕落与瞻前顾后的人相处相聚,思虑疲惫难以精进走进「道」的境界。
  〔七〕念应念则正,念不应则邪;慧而不起邪,思正道乃成
  译文:念与念相应则品行端正,念与念不相应则德行易邪;拥有智慧则不起邪念;思念八正道则道行成功。
  〔八〕慎言守意正,身不善不行;如是三行⑥除,佛说是得道。
  译文:谨慎言语护守意念归于端正,身处不善之境就不行动;能若具有这样三种品行,我佛认为这种做法已经得道。
  〔九〕断树无伐本,根在犹复生;除根乃无树,比丘得泥洹。
  译文:砍伐树木若下掘出树根,树根在地仍然可以再生新苗;清除树根便就不再产生树苗,比丘因斩断意念大树之根便可以进入涅槃境界。
  〔十〕不能断树,亲戚相恋;贪意自缚,如犊慕孔。
  译文:不能斩断树根,亲戚相互挂念:贪恋之意自然绑缚人心,犹如牛犊贪慕母乳不肯相舍。
  〔十一〕能断意本,生死无疆;是为近道,疾得泥洹。
  译文:能够斩断意欲之根,生死之期就会无边无际:这样便是接近大道,迅速进入涅槃境界。
  〔十二〕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译文:贪婪淫荡令人速老,瞋怒愤恨令人生病,愚闇痴心令人致死,除去贪、瞋、痴,便可获得八正道。
  〔十三〕释前解后,脱中度彼;一切念灭,无复老死。
  译文:消除以前业障解开以后过结,解脱心中烦恼进入彼岸:一切尘世意念熄灭,不再产生老与死的种种痛苦。
  〔十四〕人营妻子,不观病法;死命卒至,如水湍骤。
  译文:人们精心地照料妻子儿女,看不出万物均将坏死的趋势:死神突然降临之时,犹如急湍流水突然而至。
  〔十五〕父子不救,余亲何望?命尽怙亲,如盲守灯。
  译文:命尽父与子互不能救,其他亲戚又有何指望?生命将尽而想依靠亲人,就像盲人空守灯火毫无用处。
  〔十六〕慧解是意,可修经戒;勤行度世,一切除苦。
  译文:若能慧解这些道理,即当修习佛教的戒律,勤于修行度脱世人,一切痛苦皆可消除。
  〔十七〕远离诸渊,如风却云;已灭思想,是为知见。
  译文:远离各种烦恼的渊薮:就像大风卷走云朶,如若彻底地熄灭思想,这样便可称着有了知见。
  〔十八〕智为世长⒄,恢乐无为;知受正孜,生死得尽。
  译文:智慧是世间第一等重要价值,安于无所作为的状态:知道接受端正教义,生死之苦可以超脱干尽。
  〔十九〕知众行空,是为意见;疲厌世苦,从是道除。
  译文:知道尘世所作所为皆空幻,这便是智慧之见;厌倦人世间种种苦恼,从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缚。
  〔二十〕知众行苦,是为慧见;疲厌世苦,从是道除。
  译文:知道庸众所为是「苦」,这便是智慧之见;厌倦人世间种种苦恼,从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缚。
  〔二十一〕众行非身,是为意见;疲厌世苦,从是道除。
  译文:知道庸众所为皆是于身有害,这便是智慧之见:厌倦人世间种种苦恼,从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缚。
  〔二十二〕吾语汝法,爱箭为射;宜以自勖⒇,受如来言。
  译文:我告诉你们佛法,「爱」是离弦之箭快利无比;人们应当自我拯救,接受如来的劝说。
  〔二十三〕吾为都已除,往来生死尽;非一情以解,所演为道眼。
  译文:我的所有行为都已除去了世俗的牵挂,来来往往的生死之念消除殆尽:并不是以某种专一的感情关注来解脱世俗的其他杂念,我所阐释宣演的都是大道的关踺之义。
  〔二十四〕駃流注于海,潘水漾疾满,故为智者说,可趣服甘露。
  译文:快速流动的河水注入大海,潘河之水荡漾又会迅速地涨满,所以向有智慧之根的人说法,可以趋奔饮服如同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以免生死之苦。
  〔二十五〕前未闻法轮,转为哀众生,于是奉事者,礼之度三有。
  译文:前世没有聆听过佛法的教诲,今生迅速地转化为可哀的芸芸众生;因此奉事佛法之人,学习佛法可以度脱三界的苦恼。
  〔二十六〕三念可念善,三亦难不善,从念而有行,灭之为正断。
  译文:三种念头可以善为念的内容,三种念头也很难不以善为内容:由念开始方才有行动,熄灭各种邪念便是真正的解脱进入涅槃。
  〔二十七〕三定为转念,弃猗行无量,得三三窟除,解结可应念。
  译文:「三定」便是转变意念,抛开了倚赖之心其福无量:获得「三定」则贪、瞋、痴便可驱除,解开了怨结便可以使意念端正以佛法僧三宝为念。
  〔二十八〕知以戒禁恶,思惟慧乐念,已知世成败,息意一切解。
  译文:知道凭依戒律来禁制恶的倾向,思想只有以智慧保证才能以心念为乐不为杂念烦恼;既然已经知晓世间成败之道理,熄灭一切妄意所有束缚终将解脱。
  广衍品第二十九
  广衍品者,言凡善恶,积小致大,证应章句①。
  广衍品的大意是讲:无论善恶之行,积小成大,最终都会应证《法句》上所说的道理。
  〔一〕施安虽小,其报弥大;慧从小施,受见景福。
  译文:施舍给他人的平安即使很小,但这种施舍的福报却是很大;智慧之人从小小的施舍开始,最后得到的却是很大的福报。
  〔二〕施劳于人,而欲望祐;殃咎归身,自遘广怨。
  译文:施加辛劳给别人,却又希望获得保佑:祸殃罪报反归自身,自然广泛地遭遇怨恨。
  〔三〕已为多事,非事亦造,伎乐放逸,恶习日增。
  译文: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不该做的事也已做了:耽于俳优所奏之乐放纵心意,丑恶习惯与日俱增。
  〔四〕精进惟行,习是舍非,修身自觉,是为正习。
  译文:日日精进佛法不止,践行正确法则舍弃非法行为,修行身心自我觉解佛法,这便是端正的践行之道。
  〔五〕既自解慧,又多学问;渐进普广,油酥投水。
  译文:既然自己悟解了智慧,况且又有广博的学问;渐渐地进于大道趋向普遍广大,好像把油酥投入水中慢慢地水乳交融。
  〔六〕自无慧意,不好学问;凝缩狭小,酪酥投水。
  译文:自己没有智慧之意,又不喜爱学习请教;心胸渐趋凝结紧缩狭窄,就像煎好的酪酥投入水自然沈沦。
  〔七〕近道名显,如高山雪;远道暗味,如夜发箭。
  译文:靠近大道声名显赫,犹如高山之雪远远可见;远离佛道便会愚蒙,犹如黑夜射箭无人知晓。
  〔八〕为佛弟子,常悟自觉;昼夜念佛,惟法思众。
  译文:作为佛门弟子,常常解悟自我的觉醒:昼夜不停地念佛,一心以佛法、圣僧为念。
  〔九〕为佛弟子,常悟自觉;日暮思禅,乐观一心。
  译文:作为佛门弟子,常常解悟自我的觉醒:白天黑夜以禅定为思,乐于观照自我的专心致志。
  〔十〕人当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则是痛欲薄,节清而保寿。
  译文:每当生活饱暖无虞之时,就应自觉的减少食量;按照这一方法实践,痛苦与欲望自然减少,节食可以使人长寿。
  〔十一〕学难舍罪难,居在家亦难;会止同利难,艰难无过有。
  译文:学道诚难舍罪亦难,家如火宅居于其中也艰难:合伙谋财更困难,最难莫过有吾身。
  〔十二〕比丘乞求难,何可不自勉?精进得自然,后无欲于人。
  译文:比丘乞食诚尴尬,何不自勉修佛道?精进不止受供养,最终无须求于人。
  〔十三〕有信则戒成,从戒多致宝;亦从得谐偶,在所见供养。
  译文:信仰坚定戒德成,因戒可得出世宝:亦可因此得同道,所到之处皆供养。
  〔十四〕一坐一处卧,一行无放恣,守一以正身,必乐居树间。
  译文:或坐或卧或行走,心定如石不放逸,专心一志求寂灭,必然乐于住树间。
  地狱品第三十
  地狱品者,道泥辈事,作恶受恶,罪牵不置。
  地狱品的大意是讲,地狱中的事情,作恶之人必受恶报,罪恶报应牵强附会不得。
  〔一〕妄语地狱近,作之言不作;二罪后俱受,自作自牵往。
  译文:谎语欺人死后将堕地狱,已作恶事却说「我未作」,两种罪行后来皆承受,自己造下的罪孽自己牵引自己进入地狱。
  〔二〕法衣在其身,为恶不自禁,苟没恶行者,终则堕地狱。
  译文:即使法衣穿于身上,但是作恶行为不止:行为苟且甘心隐于种种恶行之中,此人最终将堕入地狱之中。
  〔三〕无戒受供养,理岂不自损?死噉烧铁丸,然热剧火炭。
  译文:没有戒德却接受别人供养,从法理上讲岂不是自损其德?这种人死后生吞炙热着的铁丸,内心痛苦躁热有甚于燃烧的木炭。
  〔四〕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妇,卧险非福利,毁三侄决四。
  译文:放纵逸乐有四种表现:喜欢侵犯他人之妻女,身处危险之境无福报,三是诋毁他人,四是骄奢淫夫。
  〔五〕不福利堕恶,畏而畏乐寡,王法重罚加,身死入地狱。
  译文:不做有福有利之事,又堕入恶道,畏而又畏其实很少快乐:王法又施加重重责罚,身死之后堕入地狱之中。
  〔六〕譬如拔菅草,执缓则伤手;学戒不禁制,狱录乃自贼。
  译文:就像拔草割草一般,握得不紧就易割伤手掌;学习持戒却又不禁制其欲,死后堕入地狱自受恶报。
  〔七〕人行为慢堕,不能除众劳;梵行有玷缺,终不受大福。
  译文:人的行为若是散漫堕落,就不能驱除众多劳禄:在修清净行方面若有缺陷污点,终身都不会享有大福报。
  〔八〕常行所当行,自持必令强;远离诸外道,莫习为尘垢。
  译文:常常做一些应该做的事,自守戒律必然能使自己坚强。远离各种外方邪道,不要沾染外道以免蒙上污垢。
  〔九〕为所不当为,然后致郁毒;行善常吉顺,所适无悔悟。
  译文:做了不该做的事,后来必然产生忧郁和痛苦:行善常常大吉顺利,所到之处没有后悔懊恼。
  〔十〕妄证求赂,行己不正,怨誓良人,以枉治士;罪缚斯人,自投于坑。
  译文:谎称得道以求他人供养,自己心行不正,却去毁谤好人,此乃用邪道蒙蔽世人;其人将因罪业缚绑,自设陷阱自投火坑。
  〔十一〕如备边城,中外牢固;自守其心,非法不生;行缺致忧,令堕地狱。
  译文:犹如守卫边疆城镇,里里外外都要牢固;正心守意无妄念,非法之念便不会产生:品行有缺点将导致忧患,自己使自己堕入地狱。
  〔十二〕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为邪见,死堕地狱。
  译文:应该感到羞耻的却不以为羞耻,不该感到羞耻的却又以之为羞耻;这种人活着时是被邪见所惑,死后便堕入地狱之中。
  〔十三〕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邪见,死堕地狱。
  译文:应该恐怖的见着却不恐怖,不应恐怖的见着反而恐怖;人生信仰偏向邪见一边,死后便堕入地狱之中。
  〔十四〕可避不避,可就不就;阮习邪见,死堕地狱。
  译文:应该避开的不去避开,应该靠近的不去亲近;把玩践行邪僻观点,死后便堕入地狱之中。
  〔十五〕可近则近,可远则远;恒守正见,死堕善道。
  译文:应该亲近的就应亲近,应该远离的就该远离;恒定如一坚持端正见解观点,死后便进入善道境地。
  象喻品第三十一
  象喻品者,教人正身,为善得善,福报快焉。
  象喻品大意是教人如何端正身行,做了好事获得好报,福报来时其速快。
  〔一〕我如象鬬,不恐中箭;当以诚信,度无戒人。
  译文:我若像身披钟甲的大象参加战斗,就不耽心被箭射中;应该用「诚信」之法,救度没有戒德的庸众之人。
  〔二〕譬象调正,可中王乘;调为尊人,乃受诚信。
  译文:就像大象被调教得十分端正,可以充当国王乘坐的大车:自己调伏恶念受人尊敬,便是世间诚信之人。
  〔三〕虽为常调,如彼新驰,亦最善象,不如自调。
  译文:即使大象已驯顺,有时亦会突狂奔,即使象师会御象,哪如大象自御更称心?
  〔四〕彼不能适,人所不至,唯自调者,能致调方。
  译文:大象无法行走处,凡夫之力所不逮:唯有调伏自己身心者,方能到达安乐境。
  〔五〕如象名财守,猛害难禁制;系绊不与食,而犹暴逸象。
  译文:养象如果是为了存钱财,其凶猛祸害就难以制服:当日后不喂食料时,此象还是变成野象。
  〔六〕没在恶行者,恒以贪自系;其象不知厌,故数人胞胎。
  译文:沈沦在恶行之中的人,常常因被贪婪之意自我系绊:其外在表征是不知满足,所以多次地堕入胞胎在人世间轮回。
  〔七〕本意为纯行,及常行所安;悉舍降使结,如钩制象调。
  译文:一心一意走正道,德行无亏心平安:世俗烦恼皆舍弃,犹如大象被调伏。
  〔八〕乐道不放逸,能常自护心;是为拔身苦,如象出于塪。
  译文:乐于大道之人不会放纵其心,能够坚守佛道调摄妄心:这种做法能够拔除身之苦,就像大象走出了陷阱深坑。
  〔九〕若得贤能伴,俱行行善悍;能伏诸所闻,至到不失意。
  假如能与贤能之人为伴,一起行善并且有力,就能降伏各种所闻的道理。
  〔十〕不得贤能伴,俱行行恶悍;魔断王邑里,宁独不为恶!
  译文:不能与贤德有能之人结伴而行,在行为中放肆作恶并且有力;在魔力垄断国王的社区采邑之中,宁可独处守善不要犯下恶行。
  〔十一〕宁独行为善,不与愚为侣;独而不为恶,如象惊自护。
  译文:宁可独处守善,也不与愚闇之人结为伴侣:独处而不作恶,犹如大象受到惊吓自我保护。
  〔十二〕生而有利安,伴软和为安;命尽为福安,众恶不犯安。
  译文:今生行善利人得安泰,常处和顺得安乐:寿终正寝得福报,不犯众恶得平安。
  〔十三〕人家有母乐,有父斯亦乐,世有沙门乐,天下有道乐。
  母亲健在很快乐,父亲健在亦快乐,世上还有沙门修行乐,整个社会因为有道而安乐。
  〔十四〕持戒终老安,信正所正善,智慧最安身,不犯恶最安。
  译文:持守戒律终老安乐,信念正确之处更是端正善行所在;智慧最能安乐身心,不轻意去犯下罪恶最为安乐。
  〔十五〕如马调软,随意所如,信戒精进,定法要具。
  译文:就像马调教柔顺之后,随心所欲加以驱使:一以贯之持守戒律精进向上,禅定之法乃为纲要性的工具手段。
  〔十六〕明行成立,忍和意定,是断诺苦,随意所如。
  译文:智慧的品行修炼成功人生便可站立,忍意致和心意可定;这些均能斩断人生各种苦痛,能够做到此点便能随顺心意所到而不犯恶。
  〔十七〕从是住定,如马调御;断恚无漏,是受天乐。
  译文:顺从这一法则可以保持禅定心意,就像马被调教之后戴上御辔随意驱使;斩断愤恨之意要消除人生之烦恼,这样便能禀受天界之乐。
  〔十八〕不自放逸,从是多悟;羸马比良,弃恶为贤。
  译文:不要自我放纵心意,顺从此戒便可获得各种解悟:就像舍弃瘦弱之马择取良马可以致远〕,抛弃恶念恶行就可以变成贤人。
  爱欲品第三十二
  爱欲品者,贱淫恩爱;世人为此,盛生灾害。
  爱欲品大意是教人鄙薄淫欲、恩爱之情:尘世之人因为这些淫欲恩爱情感,制造出很多的灾祸。
  〔一〕心放在淫行,欲爱增枝条;分布生炽盛,超跃贪果获。
  译文:心意放纵淫佚的行为上,欲爱就会生出枝枝条条:遍布生长愈加炽烈繁盛,犹如猿猴在林中上下跳跃贪求各种果实。
  〔二〕以为爱忍苦,贪欲着世间;忧患日夜长,莛如蔓草生。
  译文:把对爱意忍受的行为看作是人生苦楚,因而贪婪的欲望在人世间愈加昭著明显。各种忧患因此日夜生长繁殖,蔓延无际犹蔓草随地而生。
  〔三〕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盈于池。
  译文:人们被恩爱迷惑,不能抛舍情感欲望;因此忧愁爱恋之意很多,就像潺潺细流渐渐充盈池塘忧爱充盈心中。
  〔四〕夫所以忧悲,世间苦非一,但为缘爱有,离爱则无忧。
  译文:这便是产生忧愁悲伤的原因,世间各种苦痛原因不一;但根本的原因都是由于有爱意引起的,远离爱意则就没有忧愁。
  〔五〕己意安弃忧,无忧何有世?不忧不染求,不爱焉得安?
  译文:自己心中意念安定可以抛弃忧愁,没有忧愁哪里还有什么来世的轮回?如若不是没有忧愁没有染于世俗贪求,没有世人恩爱,哪里获得人生安宁?
  〔六〕有爱以死时,为致亲属多;涉忧之长涂,爱苦常堕危。
  译文:有爱之人临死之时,将会导致众多亲戚忧愁;跋涉于忧愁的漫漫长途,恩爱之苦常使人堕入危险之境。
  〔七〕为道行者,不与欲会,先诛爱本,无所植根;勿如刈苇,令心复生。
  译文:修行大道品行之人,不与欲望聚会,首先诛伐爱意之根,使其无所伸根之处:切勿像刈割芦苇一样,使其心念再度萌生。
  〔八〕如树根深固,虽截犹复生;爱意不尽除,辄当还受苦。
  译文:爱意犹如树根深固,即使截断树根还会再生新苗;爱意若不连根除尽,往往就会重新遭受爱意之苦。
  〔九〕援猴得离树,得脱复趣树;众人亦如是,出狱复入狱。
  译文:猿猴得以离开树上,但是刚刚脱离树上又会再上树来;庸众之人也如猿猴一样,走出此爱的牢狱又进彼爱的牢狱。
  〔十〕贪意为常流,习与懦慢并,思想猗淫欲,自覆⑾无所见。
  译文:贪婪意识是常流之水,憍慢习气也是这样;思想若被淫欲纠缠,自己遮蔽心灵不见佛道。
  〔十一〕一切意流衍,爱给⑿如葛藤;唯慧分别见,能断意根原。
  译文:所有的妄念都会长流蔓衍,爱意犹如葛蔓藤梦随处攀缘;只有智慧能够分辨区别地看待万物,能够斩断情思的根源。
  〔十二〕夫从爱润泽,思想为滋蔓;爱欲深无底,老死是用增。
  译文:那些受爱意滋润泽被之人,其思想必然滋生枝蔓:爱意之欲深而无底,它早老死之根源。
  〔十三〕所生枝不绝,但用食贪欲;养怨益丘冢,愚人常汲汲。
  译文:生生死死枝蔓不绝,都只因为贪婪逞欲:育养怨意徒增坟冢,愚蒙之辈忙忙碌碌。
  〔十四〕虽狱有钩铄,慧人不谓牢;愚见妻子息,染着爱甚牢。
  译文:即使地狱之中有钩铄等刑具,智慧之人并不因此谓之牢狱;愚闇之人看到妻子儿女,爱意的束缚甚于牢狱的囚禁。
  〔十五〕慧说爱为狱,采固难得出;是故当断弃,不视欲能安。
  译文:智慧之人认为爱意便是地狱,深沈无底牢固难逃;因此应当斩断抛弃爱意,除去贪爱欲望就能获得安宁。
  〔十六〕见色心迷惑,不惟观无常;愚以为美善,安知其非真。
  译文:看见美色心就易被迷惑,岂知世事皆无常;愚蒙之人只知色貌美,哪里知道它们并不真实!
  〔十七〕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智者能断弃,不盼除众苦。
  译文:自陷于淫乐之中,就像蚕儿作茧自缚;智慧之人能够斩断抛弃淫乐,瞬息之间便能驱除各种苦恼。
  〔十八〕心念放逸者,见淫以为净;恩爱意盛增,从是造狱牢。
  译文:心念放纵逸荡之人,看见淫欲以为清净;恩爱之意由此更加迅猛增长,从此自己为自己造下地狱因。
  〔十九〕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从是出邪狱,能断老死患。
  译文:要想断灭欲念之人,应常观身不净;从不净之处人手可以脱身邪地,便能斩断老死的忧患。
  〔二十〕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态缚于狱,如鱼人笋口。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孔。
  译文:以欲为网自我蒙蔽,以爱为盖自我遮覆,自我放纵犹如自己捆缚自己进入地狱,就像鱼儿进入笋篓之中不复得出;人若被衰老与死亡所窥伺,就会像小牛寻求母乳一般急急慌慌。
  〔二十一〕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蔽;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已得度边行,是为大智士。
  译文:远离欲望熄灭爱意轨迹,走出欲网就无所遮蔽:完全符合大道要求便可解除牢狱捆缚,所有的彼此对立都将消解:已经能够救度边罪的品行,便是大智大慧之上。
  〔二十二〕勿亲远法人,亦勿为爱染,不断三世者,会复堕边行。
  译文:不要亲近远离佛法之人,也不要受爱意浸染;不能斩断「三世」情缘之人,一定将会再次堕入边罪之中。
  〔二十三〕若觉一切法,能不着诸法,一切爱意解,是为通圣意。
  译文:如若觉解了一切佛法,又能不粘着滞留于诸法之义,所有的爱意全部放下释解,这样便是与圣人之心相通。
  〔二十四〕众施经施胜,众味道味胜,众乐法乐胜,爱尽胜众苦。
  译文:所有的布施中佛教真理的布施最殊胜,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法味最为殊胜:所有的乐中真理的法乐最为殊胜,一切苦中以灭除爱欲最为殊胜。
  〔二十五〕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贪为败爱故,害人亦自害。
  译文:愚闇之人因为贪心而自我束缚,不去寻求超度此岸进入彼岸:贪心是使爱意破毁的原因,既害他人又害自己。
  〔二十六〕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故施度世者,得幅无有量。
  译文:爱欲是以意根作为田地,以淫怒痴为种子:所以布施财物给救度世人之人,将会获得无法计量的福报。
  〔二十七〕伴少而货多,商人怵惕惧;嗜欲贼害命,故慧不贪欲。
  译文:出门伙伴很少而货物很多,经商之人心内怵惕恐惧;酷嗜欲望就会贼害性命,所以智慧之人从不贪求多欲。
  〔二十八〕心可则为欲,何必独五欲!速可绝五欲,是乃为勇士。
  译文:心起欲相则欲现,何必色香五种欲?如能速断五种欲,便是世间真勇士。
  〔二十九〕无欲无有界,恬惔无忧患;欲除使结解,是为长出渊。
  译文:没有欲望没有三界烦恼,心意恬淡安然就没忧愁祸患的缠绕:如使烦恼消除尽,这样便可永远地走出生死之渊。
  〔三十〕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
  译文:我任欲的真正源头,乃由意根的无端妄想:我若不以假有为真,情欲幻相将自行消灭。
  〔三十一〕伐树勿休,树生诸恶;断树尽株,比丘灭度。
  译文:砍伐意识之树不要停歇,意识之树产生各种恶行;彻底斩断意识的树根,比丘所追求的乃是涅槃之境。
  〔三十二〕夫不伐树,少多余亲;心系于此,如犊求母。
  译文:那些不去砍伐意识之树之人,多多少少都残余各种亲情;心念系绊在亲情之上,就像牛犊寻求母乳贪恋依靠,不能自立。
  利养品第三十三
  利养品者,励己防贪,见德思义,不为秽生。
  得义品的大意是:砥码自己防止贪欲,向德看齐,以义为思,不使自己一生蒙受污秽。
  〔一〕芭蕉以实死,竹芦实亦然,驱驴坐妊死,士以贪自丧。
  译文:芭蕉因为果实之累因而死亡,竹子芦苇也是这样。驱驴因为生产小崽而死,士人因为贪图功名自趋死亡。
  〔二〕如是贪无利,当知从痴生;愚为此害贤,首领分于地。
  译文:如是看来贪婪并没好处,应当知道贪婪是从痴愚而产生的:愚闇之人因为贪婪而残害贤人,结果自己身首分离悲惨而死。
  〔三〕天雨七宝,欲犹无厌;乐少苦多,觉者为贤。
  译文:苍天像下雨一样降下七种宝物,贪欲之人仍然不能满足;世俗世界本来欢乐很少而苦痛极多,能够知觉这一道理便是贤者。
  〔四〕虽有天欲,慧舍无贪;乐离恩爱,为佛弟子。
  译文:即使有天界的享受,智慧之人也舍弃而无贪恋之意:快乐地离开恩恩爱爱,便能成为佛门弟子。
  〔五〕远道顺邪,贪养比丘,止有悭意,以供彼姓。
  译文:远离佛道顺从邪恶,内心贪婪却又供养比丘僧,只有悭吝之意,此乃供养他姓之人而已。
  〔六〕勿猗此养,为家舍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愚为愚计,欲慢用增。
  译文:不要倚靠此种供养的福报,为使家人舍弃罪恶,这不是最好的意念,反复使用又有何益?闇合之人又出愚蠢之计,欲望与堕慢因此日益增加。
  〔七〕异哉失利,泥洹不同;谛知是者,比丘佛子,不乐利养,闲居却意。
  译文:奇怪呀这种做法只能丧失利益,涅槃境界与此不同;真正知道一真理之人,便是比丘便是佛门弟子;他们不乐于利益和被别人供养,闲其所居退却意欲。
  〔八〕自得不恃,不从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
  译文:自己救度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不跟随他人所望;仅仅依靠比丘僧来救度之人,不能达到端正的禅定意念。
  〔九〕夫欲安命,息心自省;不知计数,衣服饮食。
  译文: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不知计较衣服的美丑,饮食的精美粗陋。
  〔十〕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取得知足,守行一法。
  译文: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获得什么就应知满足,贞守善行一以贯之践行佛法。
  〔十一〕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潜隐习教。
  译文: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犹如老鼠深藏于洞穴,潜隐其身习学佛之教导。
  〔十二〕约⑦利约耳,奉戒思惟;为慧所称,清吉忽怠。
  译文:简约利欲之心的简约标准,是全面奉守戒律去思考万相;受到智慧之人称赞之后,清净其心保吉勿怠。
  〔十三〕如有三明,解脱无漏;寡智鲜识,无所忆念。
  译文:如果具备了「三明」,解脱人生束缚没有任何烦恼,减少离析之智裁减尘世之识没有什么值得意想思念。
  〔十四〕其于饮食,从人得利:而有恶法,从供养嫉。
  译文:对于饮食,顺从信者的布施便能获乐利:可是有一些外道邪佞之徒,从供养之处产生嫉妒。
  〔十五〕多结怨利,强服法衣,但望饮食,不奉佛教。
  译文:怨愤太多又贪利,强行地穿上和尚的法衣:只是盼望他人供给的饮食,却不敬奉佛之教导。
  〔十六〕当知足过,养为大畏,寡取无忧,比丘释心。
  译文:应该知道这种过错,养欲是一件十分畏惧的事情;少取之于他人没有忧愁,比丘之辈可以放开心灵的包袱。
  〔十七〕非食命不济,孰能不搏食?夫立食为先,知足不宜嫉。
  译文:人不饮食不能保护生命,谁人能够不为饮食而劳碌?解决饮食供给是人生头等大事,知道此层道理就不应产生妒嫉。
  〔十八〕嫉先创己,然后创人;击人得击,是不得除。
  译文:护嫉首先损伤自己,然后才能损伤别人;打击他人必遭他人还击,这是不能免除的报应。
  〔十九〕宁瞰烧石,吞饮熔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
  译文:谁能吃下燃烧的石头,吞饮熔化的铜液?不以无戒之德,吞食信者向三宝的布施。
  沙门品第三十四
  沙门品者,训以正法;弟子受行,得道解净。
  沙门品的大意是以正等的佛法训诫佛家子弟,并使其接受践行,然后得道解脱世俗烦恼直至清净。
  〔一〕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比丘行如是,可以免众苦。
  译文:端正视听嗅味等感觉,身行意念常常持守在正道之中:比丘所行若能这样,可以避免各种苦恼。
  〔二〕手足莫妄犯,节言顺所行,常内乐定意,守一行寂然。
  译文:手脚不要轻意妄动,节制言语使其言行一致;常常以禅定的意念为内在快乐,守住一心行为寂静安然。
  〔三〕学当守口,寡言安徐;法义为定,言必柔软。
  译文:学习佛法应当首先守住嘴巴,很少说话就可以平安和缓;以佛法和道义作为安定意念的准则,言语则必然柔和中听。
  〔四〕乐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费。
  译文:以佛法为乐以佛法为欲念的对象,思想专一地安于佛法;比丘之辈顺依佛法而行,行为端正而不漫无边际。
  〔五〕学无求利,无爱他行;比丘好他,不得定意。
  译文:学习佛法不要追求利益功利,不要羡慕其他行径;比丘如若羡慕他行,不能获得禅定之意。
  〔六〕比丘少取,以得无积;天人所誉,生净无秽。
  译文:比丘应该少取财物,从而保证没有积蓄;天界人间共同赞誉,一生清净了无污秽。㈥
  〔七〕比丘为慈,爱敬佛教;深入止观,减行乃安。
  译文:比丘应当行为仁慈,喜爱敬重佛之教导;深深进入「止观」之中,灭除各种世俗行为便可获得人生安乐。
  〔八〕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忧,乃为比丘。
  译文:无论身心两面,都不被外界所迷惑:不近「名色」没有忧愁,这样便可成为比丘。
  〔九〕比丘戽船,中虚则轻;除淫努痴,是为泥洹。
  译文:比丘应当不断戽出船舱中积水,舱中虚空则船身轻便:驱除身心之中淫怒痴意,犹戽出船舱中水身心轻盈这样便证涅槃境界。
  〔十〕舍五断五,思惟五根;能分别五,乃度河渊。
  译文:舍弃色界五上分结断灭欲界五下分结,思惟五善根,除灭贪、瞋、痴、慢、疑,从此度脱生死河。
  〔十一〕禅无放逸,莫为欲乱;不吞熔铜,自恼憔形。
  译文:应当禅定莫要放纵,不要使欲望扰乱心意;不因放逸堕地狱自吞熟铁丸,以致自我苦恼形容惟悴。
  〔十二〕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至泥洹。
  译文:没有禅定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是真正禅定;佛道之境要从禅智之中获得,了悟佛道便可进入涅槃境界。
  〔十三〕当学入空,静居止意;乐独屏处,一心观法。
  译文:应当学习进入「空」境,安静其居止息其意:乐于独处摒弃群聚,专一其心深观佛法。
  〔十四〕当制五阴,伏意⑩如水;清净和悦,为甘露味。
  译文:应当制伏五阴蕴,降伏意念犹如水静;思念清净心灵和悦,这样便可体味出佛法如甜美甘露般滋味。
  〔十五〕不受所有,为慧比丘;摄根知足,戒律悉持。
  译文:不接受世间所有之物之情,这样便是智慧的比丘;管摄五根知道满足,所有戒律悉皆持守不违。
  〔十六〕生当行净,求善师友;智者成人,度苦致喜。
  译文:活着时日应当行为清净,寻求好的老师和朋友;智慧之人可以使人完成人生意义,了脱苦难达致喜悦境地。
  〔十七〕如卫师华,熟知自堕;释踵怒痴,生死自解。
  译文:就像卫师花一样,花开成熟自然脱落;人若舍弃淫怒痴意,犹如花熟自堕生死之苦自行解脱。
  〔十八〕正身正言,心守玄默;比丘弃世,是为受寂。
  译文:端正身行端正言辞,心念坚守深深的沈默:比丘抛弃世间一切,这样便是进入寂静之道。
  〔十九〕当自餙身,内与心争;护身念谛,比丘惟安。
  译文:应当自己警策身体行为勿使放纵,内部与心念不断斗争坚持佛法;护守身体思念真谛,比丘至此住安乐。
  〔二十〕我自为我,计无有我;故当损我,调乃为贤。
  译文:我自然为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没有我;因此应当不断减损对「我」的执著,调顺了身心便是贤人。
  〔二十一〕喜在佛教,可以多喜,至到寂寞,行灭永安。
  译文:因闻佛教而欢喜,此种欢喜不嫌多;多闻佛教心静寂,进入涅槃永安乐。
  〔二十二〕傥有少行,应佛教诫;此照世间,如日无噎。
  译文:傥有些许修行,再勤修佛陀教诫,心性光明普照世间,犹如红日无云光明朗朗。
  〔二十三〕弃慢无余骄,莲华水生净;学能舍彼此,知是胜于故。
  译文:抛弃惰慢之情勿有骄狂心态,莲花虽生污水而自身净洁清香;学习佛法能够摆脱惰慢骄狂的污染自身净洁犹如莲华,知道此层道理因而能够战胜世俗的污染。
  〔二十四〕割爱无恋慕,不受如莲华;比丘渡河流,胜欲明于故。
  译文:割舍爱意无所留恋羡慕,不受外物污染犹如莲花一样:比丘渡过世俗欲望之河流,是因为战胜了欲望污染智慧明达的结果。
  〔二十五〕截流自忖,折心却欲;人不割欲,一意犹走。
  译文:截断欲流自思忖,守心退却贪染欲;割弃欲望若不尽,一意犹堕地狱中。
  〔二十六〕为之为之,必强自制;舍家而懈,意犹复染。
  译文:努力呀努力,二正要强行自我制伏放逸心;即使出家但却懈怠心意,意念还会染于世俗之情。
  〔二十七〕行懈缓者,劳意弗除;非净梵行,焉致大宝?
  译文:行道懈怠迂缓之人,外染尘缘没有清除干净,没有达到真正彻底的清净行道之境,怎么能获得涅槃的最大宝物?
  〔二十八〕沙门何行?如意不禁;步步着黏,但随思走。
  译文:沙门之辈为何修行?如果意根下加制禁,每步行动黏着表相,只会跟随思念随便乱走没有定止。
  〔二十九〕袈裟披肩,为恶不损;恶恶行者⒇,斯堕恶道。
  译文:表面袈裟披于肩上,作恶之行毫不减少;每种恶行都去践行,这等之人将堕恶道。
  〔三十〕不调难戒,如风枯树;作自为身,曷不精进!
  译文:不去调理心念难以持戒,犹如大风吹刮枯树极易摧毁;一切行为皆是为着自身幸福,为什么还不力求精进学习佛法?
  〔三十一〕息心非剔,慢訑无戒;舍贪思道,乃应息心。
  译文:止息心念并非表面剃去头发,怠慢松弛便无戒德;舍弃贪欲思念惟「道」,这样便符合止息心念要求。
  〔三十二〕息心非剔,放逸无信;能减众苦,为上沙门。
  译文:止息心念并非表面剃去头发,放逸便无笃实诚信;能够灭除世俗各种苦痛,便是上等沙门之人。
  梵专品第三十五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学无秽,可称道士。
  梵志品大意是讲,人的言行清净,治学精纯而不庞杂芜秽,这样的人便可称之为得道之士。
  〔一〕截流而渡,无欲如梵,知行已尽,是谓梵志。
  译文:堵截欲望之流超度到彼岸世界,没有欲望犹如梵志;尘世之知世俗之行已经彻底摒弃干净,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二〕以无二法,清净度渊,诸欲结解,是谓梵志。
  译文:修道没有其他第二道门径,只有清净心可以度过世俗深渊:各种欲望烦恼已经开解,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三〕适彼无彼,彼彼已空,舍离贪侄,是谓梵志。
  译文:遇到对待之彼物而消除与彼物之对待,彼与彼之间便已「空」而无「彼」之存在:舍弃远离贪欲淫意,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四〕思惟无垢,所行不漏,上求不起,是谓梵志。
  思维之中没有一点尘世污垢,所有意念之中没有烦恼;上求之意不再产生,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五〕日照于昼,月照于夜,甲兵照军,禅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译文:太阳在白天普照人间,月亮在夜晚光照大地:盔甲士兵在行伍中光芒照耀,禅定之光笼罩得道之人;佛祖在人世间出现,贫光照亮一切幽暗昏冥。
  〔六〕非剁为沙门,称吉为梵志;谓能舍众恶,是则为道人。
  译文:并非剃了头发即是沙门之人,所作所为皆吉利方才是梵志之上;我们是说能够舍弃各种恶行之辈,这才是修道之人。
  〔七〕出恶为梵志,入正为沙门;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
  译文:跳出恶之深渊便是梵志之士,进入正道才是沙门之人;抛弃了自己的污秽之行,这样便可称之为出家人。
  〔八〕若猗于爱,心无所着;已舍已正,是灭众苦。
  译文:身行嘴上言语与心意,都清净而没有过错失误,能够管束身、口、意三行,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九〕若心晓了,佛所说法,观心自归,净于为水。
  译文:假若心裹知晓明了佛所阐释的诸种佛法,反观其心自归正道,致使心意净洁如水。
  〔十〕非蔟结发,名为梵志;诚行法行,清白则贤。
  译文:并非剃去头发,便能称之为梵志之上:真诚地践行佛法佛行,心意清净纯洁才是贤德之人。
  〔十一〕剔发无意,草衣何施?内不离着,外舍何益!
  译文:剃了头发却并无智慧,身着草织之衣又有何用?内心不能离弃对万物万相的执著,表面上舍弃一切又有何益?
  〔十二〕被服弊恶,躬承法行;闭居思惟,是谓梵志。
  译文:身披袈裟之服而真正除恶务尽,亲身践行佛法佛行,关闭居所一心思法,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十三〕佛不敌彼,赞已自称;如谛不言,乃为梵志。
  译文:佛祖不教导他人了,赞偈之中有佛祖之义:获得真谛寂穆不言,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十四〕绝诸可欲,不淫其志;委弃倍数⑿,是谓梵志。
  译文:断绝各种「想要」的欲望,不放任淫荡自己的心志;委弃各种因比较而产生的分别数量观念,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十五〕断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觉出堑⒀,是谓梵志。
  译文:截断生死流转之河流,能够忍住各种瞋怒辱便能超度世俗之苦;自我觉醒其心意而能跳出深坑,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十六〕见骂见击,嘿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谓梵志。
  遭到咒骂遭到打击,默默无言地忍受而不发怒;拥有忍耐侮辱的功夫,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十七〕若见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调,是谓梵志。
  假若遭到侵犯欺侮,只是思念如何去坚持戒德,端正自身自我调理心念,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十八〕心弃恶法,如蛇脱皮;不为欲污,是谓梵志。
  心中舍弃恶法,就像蛇蜕其皮一身清新,不被欲望污染,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十九〕觉生为苦,从是灭意;能下重担,是谓梵志。
  译文:觉解到生命本质是苦,从此便可熄灭各种意念:能够放下人生重担,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二十〕解微妙慧,辩道不道;体行上义,是谓梵志。
  译文:觉解微妙之智慧,分辨出道与不道的区别;身体力行上等之道义,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二十一〕弃捐家居,无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谓梵志。
  译文:捐弃家居生活形式,没有家居的一切畏惧担忧;少求寡欲,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二十二〕弃放治生⒄,无贼害心;无所娆恼,是谓梵志。
  译文:放弃治理生活之意,没有贼害他人之心:没有什么可以引起烦恼的,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二十三〕避争不争,犯而不慢;恶来善待,是谓梵志。
  译文:避开争斗下去与人竞争,遭到冒犯而不惰慢;恶行逼来以善意对待,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二十四〕去淫怒痴,憍慢诸恶;如蛇脱皮,是谓梵志。
  译文:除去淫怒痴意,以及侨饰情慢等诸恶,就像蛇蜕去旧皮毫不怜惜,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二十五〕断绝世事,口无矗言二人道审谛⒅,是谓梵志。
  译文:斩断隔绝世间一切事务,口中没有任何粗鄙言语,力行佛道知真谛,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二十六〕所世恶法⒆,修短巨细,无取无舍,是谓梵志。
  译文:世间所有恶法,无论长短巨细,既无所取亦无所舍,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二十七〕今世行净,后世无秽,无习无舍,是谓梵志。
  译文:今生今世行为净洁,后世来生没有污秽,了无世间恶习亦无什么再要舍弃,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二十八〕弃身无猗,不诵异言,行甘露灭⒇,是谓梵志。
  译文:抛弃身躯无所倚靠,不去诵读异教言论,践行犹如甘露甜美的「灭」道,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二十九〕于罪与福,两行永除,无忧无尘,是谓梵志。
  译文:无论是罪报还是福报,两种行为永远消除,没有忧愁没有尘世之恋,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三十〕心喜无垢,如月盛满;谤毁已除,是谓梵志。
  译文:心以没有尘世污垢为喜悦,犹如十五之月充盈丰满晈洁明净;各种诽谤诋毁之语消除殆尽,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三十一〕见痴往来,堕斩受苦,欲单渡岸,不好他语,唯灭不起,是谓梵志。
  译文:看到痴人往来不绝,堕入苦难深坑遭受苦痛折磨,要想独自地渡到彼岸,不要轻信外教邪说:专一践行「灭」道不再生起杂念,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三十二〕已断恩爱,离家无欲,爱有已尽,是谓梵志。
  译文:已经斩断恩爱之意,出家修道没有任何欲望;所存爱欲已经驱除殆尽,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三十三〕离人聚处,不堕天聚,诸聚不归,是谓梵志。
  译文:远离人居独行道,不堕天界诸般乐,三界色欲皆不着,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三十四〕弃乐无乐,灭无煴燸,健违诸世,是谓梵志。
  译文:抛弃快乐和不快乐,证得涅槃清净界;壮汉力断三世轮回,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三十五〕所生已讫,死无所趣,觉安无依,是谓梵志。
  译文:生命已终结,不堕轮回道;觉解安乐境自度无凭依,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三十六〕已度五道,莫知所堕,习尽无余,是谓梵志。
  译文:已经度脱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深渊,不再堕入色欲界;习气除尽无残余,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三十七〕于前于后,及中无有,无操无舍,是谓梵志。
  译文:过去、未来,及至现在,我之心中没有任何执著,没有正在握紧之物,没有任何再要抛舍之物,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三十八〕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觉意不动,是谓梵志。
  译文:最雄最勇之人,能够自觉佛道了脱尘世,了悟之心寂然不动,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三十九〕自知宿命,本所更来;得要生尽,叙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谓梵志。
  译文:自己知晓以往的命运,以及自己轮回之身:求得佛道斩断生死轮回之流,驭智深通道机玄妙;明察一切又能静穆无言,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泥洹品第三十六
  泥洹品者,叙道大归,恬恢寂灭,度生死畏。
  泥洹品大意是讲:佛教的最终旨归乃是恬淡清净的涅槃境界,救度世人对生死的畏惧。
  〔一〕忍为最自守,泥洹佛称上!舍家不犯戒,息心无所害。
  译文:「忍」是最好的自我守护法宝,涅槃是佛称赞的最上境界;出家而不冒犯戒律,止息心念无所加害于人。
  〔二〕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
  译文:没有疾病是最大的利益,知道满足是最大的富有;诚实厚道是最好的朋友,涅槃无余是最大的快乐。
  〔三〕饥为大病,行为最苦;已谛知此,泥洹最乐!
  译文:饥饿不满足之感觉是最大的疾病,各种作为之心是最大的痛苦;如若得知道层道理,证得涅槃是最大的快乐。
  〔四〕少往善道,趣恶道多;如谛知此,泥洹最乐!
  译文:向往善道之人很少,趋向恶道之人甚多:如若的知这层道理,证得涅槃是最大的快乐。
  〔五〕从因生善,从因堕恶;由因泥洹,所缘亦然。
  译文:善因结善果,恶因得恶报;善因得涅槃,因缘果报皆这样。
  〔六〕麋鹿依野,鸟依虚空,法归分别,真人归灭。
  译文:麋鹿依归旷野,禽鸟在天空飞翔,万法归依分别义,真人最终证得涅槃。
  〔七〕始无如不,始不如无,是为无得,亦无有思。
  译文:万物缘起无自性,物无自性便是空,空无自性无所执,亦无思惟之本体。
  〔八〕心难见,习可观;觉欲者,乃具见;无所乐,为苦际。
  译文:心念渺难见,习气可睹心:了悟欲望是祸根,便已具备真见识:世间一切无所乐,乃为除灭人生苦。
  〔九〕在爱欲,为增痛;明不染,净能御;无所近,为苦际。
  译文:执著于爱欲,徒增人生苦;心智明净不染客尘,明净心智能御欲;不去亲近世间物,乃为除灭人生苦。
  〔十〕见有见,闻有闻,念有念,识有识;覩无着,亦无识。
  译文:见解之外有见解,所闻之外有所闻,此念之外有彼念,心识之外有心识:明白此理无执著,除灭心识至寂寞。
  〔十一〕一切舍,为得际,除身想,灭痛行;识已尽,为苦竟⑩。
  译文:一切皆可舍,亦是有所得:除灭对身心的执著,消灭产生痛苦的因缘,心识彻底除灭尽,人生痛苦皆了脱。
  〔十二〕猗则动,虚则静;动非近,非有乐;乐无近,为得寂;寂已寂,已往来。
  译文:有所倚托便会有所作为,虚心无想则必然安静:有所作为则难以靠近佛法,因而也就没有安乐;不近尘世一切乐,乃为获得寂静境界,寂静本身已寂灭,便已斩断轮回流。
  〔十三〕来往绝,无生死;生死断,无此彼;此彼断,为两灭;灭无余,为苦除。
  译文:斩断轮回流,便无生死忧:断灭生死苦,便无此与彼;此彼分别断,乃为今生来世皆寂灭,证得涅槃无所念,乃为除灭人生苦。
  〔十四〕比丘有世生,有有有作行;有无生无有,无作无所行。
  译文:比丘亦有世人般的生命,有了这生命便有作为之行:生命轮回已斩断,无所作为无所行。
  〔十五〕夫唯无念者,伪能得自致;无生无复有,无作无行处。
  译文:只有一无所念者,精进可致无为境;斩断轮回无躯体,无所作为亦无作为处。
  〔十六〕生有作行者,是为不得要;若已解不生,不有不作行。
  译文:轮回不止劳碌不休之人,便是不得佛教精义者。若已解悟佛教精义便无轮回,没有轮回的生命体便没有人世的一切作为。
  〔十七〕则生有得要,从身有已起;作行致死生,为开为法果。
  译文:管摄生命有基本纲要,万有皆从有身开始;不断造作导致生死轮回,万法开花导致万法结果。
  〔十八〕从食因缘有,从食致忧乐;而此要灭者,无复念行迹。
  译文:万有皆从食因缘生,食因缘导致忧乐起:若有除灭因缘者,无须思惟轮回道。
  〔十九〕诸苦法已尽,行灭湛然安;比丘吾已知,无复诸入地⒅。
  译文:尘世诸苦断灭尽,诸行寂灭心意,湛然清明安乐:比丘心念已觉解,不再堕入地狱的轮回之中。
  〔二十〕无有虚空入,无诸入用入,无想不想入,无今世后世。
  译文:心意湛然非虚空,一切名相皆断灭,没有「想」与「不想」相,没有今世来世相。
  〔二十一〕亦无日月想,无往无所悬;我已无往反,不去而不来。
  译文:没有日月流逝忧,不为未来去思想:我已泯灭往返相,无去无来心寂然。
  〔二十二〕不没不复生,是际为泥洹;如是像无像,苦乐为已解。
  译文:不死也不再生,此等境界是涅槃:此等相状即无像,无苦无乐为解脱。
  〔二十三〕所见不复恐,无言言无疑;断有之射箭,遘愚无所猗;是为第一快,此道寂无上。
  译文:不为所见生恐惧,无所言说,则言说必然诚信无妄:斩断「有执」的飞快利箭,射中愚人无偏斜:这是天人界的第一等快乐,这一佛道的寂静无可比拟。
  〔二十四〕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门阈;净如水无垢,生尽无彼受。
  译文:承受侮辱其心如大地般宽厚沈默,践行「忍」道犹如阀门般紧牢;心念清净犹如清澈泉水了无污垢,此生已尽不再堕入轮回之道。
  〔二十五〕利胜⒇不足怙,虽胜独复苦;当自求法胜,已胜无所生。
  译文:名利皆赢不足依恃,虽得名利反受其苦;应当追求永胜道,一胜永远无烦恼。
  〔二十六〕毕故不造薪,厌胎无淫行;种燋不复生,意尽如火灭。
  译文:宿业完毕不再造新业,厌倦轮回就要禁止淫行;焦枯种子不发芽,意根除尽如火灭。
  〔二十七〕胞胎为秽海,何为乐淫行?虽上有善处,皆莫如泥洹。
  译文:人的胞胎是污秽的海洋,为何还要乐于淫行?即使上界有善处,不如涅槃境界美妙。
  〔二十八〕悉知一切断,不复着世间;都弃如灭度,众道中斯胜。
  译文:悉知佛法断尘缘,不再执著世间相;抛弃一切进入涅槃,这是众多解脱道中最为殊胜之道。
  〔二十九〕佛以现谛法,智勇能奉持;行净无瑕秽,自知度世安。
  译文:佛向现世展示的真谛法门,智勇之人能够奉持践行,道行清净无瑕疵,自己觉解佛法可以了脱尘世,获得安乐。
  〔三十〕道务先远欲,早服佛教戒;灭恶极恶际,易如鸟逝空。
  译文:践行佛道先远欲,趁早服膺佛教诲;断灭欲望万恶除,犹如飞鸟从空过。
  〔三十一〕若已解法句,至心体道行;是度生死岸,苦尽而无患。
  译文:若已解悟「法句」义,身心皆依佛道行;如此能度生死海,诸苦灭尽无忧患。
  〔三十二〕道法无亲跊,正不问赢强;要在无识想,结解为清净。
  译文:佛法公正无亲疏,正道不问强与弱;关键在于除心识,烦恼解除心清净。
  〔三十三〕上智厌腐身,危脆非真实;苦多而乐少,九孔无一净。
  译文:上等智者厌弃易于腐臭的身躯,这一危险脆弱之身并非真正实有;此身苦多而乐少,九穷皆是污秽处。
  〔三十四〕慧以危贸安,弃猗脱众难;形腐销为沬,意见舍不贪。
  译文:智慧之人以危脆交换安稳,舍弃假有之身摆脱众多苦难;形躯腐烂犹如泡沫霎那熄灭,慧见此理舍弃身躯永下贪。
  〔三十五〕观身为苦器,生老病无痛;弃垢行清净,可以获大安。
  译文:细观身躯实乃盛苦之容器,内装生老病无常诸痛苦;舍弃污垢身躯践行清净佛法,便可获得最大的安乐。
  〔三十六〕依慧以却邪,不受漏得尽;行净致度世,天人莫不礼。
  译文:依靠智慧却邪欲,斩断六根烦恼可除尽;行为净洁可以了脱尘世苦恼,天人众皆会礼敬此等之人。
  生死品第三十七
  生死品者,说诸人魂灵亡神在,随行转生。
  生死品大意是讲,人的魂灵死亡之后,其精神犹在,随顺以往的业力转世投胎再生。
  〔一〕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译文:生命如同果实待熟,常恐遭逢零落之时;所有生命皆有苦,谁能达致不死境?
  〔二〕从初乐恩爱,因淫入胎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译文:初从父母恩爱生,又因淫欲堕轮回;生命形成如闪电,昼夜流转难止息。
  〔三〕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作令死复生,罪稿不败亡。
  译文:此身乃为必死物,唯有神识无定形;身死神识能再生,罪福依然如影随。
  〔四〕终始非一世,从痴爱久长;自此受苦乐,身死神不丧。
  译文:生命终结与开始,不是一世能了结,痴爱不除久轮回:堕入轮回受苦乐,身死神识不灭亡。
  〔五〕身四大为色,识四阴日名;其情十八种,所缘起十二。
  译文:身躯与"四大",皆为有质碍的物体,受、想、行、识等四阴,乃为无形之心法;幻变有情十八种,十八种有情皆因十二因缘起。
  〔六〕神止凡九处,生死不断灭;世间愚不闻,闇合无天眼。
  译文:神识栖息有九处,生死轮回不断灭;世间愚蒙不知此层道理,蔽于愚闇无慧眼。
  〔七〕自涂以三垢,无目意妄见;谓死如生时,或谓死断灭。
  译文:自我被贪、瞋、痴三垢蒙蔽,缺乏慧眼意根妄动生妄见;或谓死后如生时,或谓一死神识灭。
  〔八〕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嘿到,所往如响应。
  译文:神识出入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善与不善共五处;瞬息来去无声息,生死如响应斯神。
  〔九〕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
  译文:欲界、色界、无色界非真有,一切皆电宿业成;犹如种子随顺原初本体形相,人生善恶果报自然如影随形。
  〔十〕神以身为名,如火随形字;着烛为烛火,随炭草粪薪。
  译文:神识假借色身而被称为"名",犹如燃烧之火因薪而得名字;点燃蜡烛为烛火,随遇木炭草木牛粪等薪柴而有不同名称。
  〔十一〕心法起则起,法灭而则灭;兴衰如雨雹,转转不自识。
  译文:心法起动万法起,心法寂灭万法灭;兴衰变幻犹如雨变冰雹冰雹变雨,辗转循环不相识。
  〔十二〕识神走五道,无一处不更;舍身复受身,如轮转着地。
  译文:神识行走于(天、人、畜生、地狱、饿鬼)五道之中,没有一处经历;舍弃此身复又受形于彼身,犹如车轮旋转行走,离开此地又着彼地。
  〔十三〕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
  译文:如人身居房中,一朝命去弃旧室;神识以身为房屋,身死神识不消亡。
  〔十四〕精神居形躯,犹雀藏器中;器破雀飞去,身坏神逝生。
  译文:神识寄住形躯内,犹如麻雀藏笼中;鸟笼破坏雀飞走,身死神识飞逝再转生。
  〔十五〕性痴净常想,乐身想痴想;嫌望非上要,佛说是不明。
  译文:痴愚之辈总视清净为恒常,痴想有身便是乐;嫌此望彼未得人生上等精义,我佛认为此辈乃是愚蒙之人。
  〔十六〕一本二展转,三垢五弥广,诸海十二事,渊销越度欢。
  译文:神识流转今世至未来世,贪瞋痴三垢、色受想行识五蕴,变幻扩充,便有了人世苦海的十二因缘,罪渊销尽,了脱苦海便得欢喜。
  〔十七〕三时断绝时,知身无所直;命气温暖识,舍身而转逝。
  译文:身口意三事断绝之时,方知身躯一文不值;生命只不过是有呼吸、有体温和意识诸因缘和合而成,舍弃身躯,诸等因缘转眼消逝。
  〔十八〕当其死卧地,犹草无所知;观其状如是,但幻而愚贪。
  译文:当人死后僵卧地上,犹如草木一无所知;看到身躯相状原本如此,只是虚幻假有,而愚闇之人却贪恋不舍。
  道利品第三十八
  道利品者,君父师行,开示盖道,率之以正。
  道利品大意是向人间的君、父、师等人,指出一条为善之道,以正道率领众人。
  〔一〕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译文:人们皆知敬奉他们的上辈或上司,君王应知礼敬沙门:信道持戒乐施多闻佛法,终受福报一生安乐。
  〔二〕宿命有辐庆,生世为人尊;以道安天下,奉法莫不从。
  译文:前世积德有福庆,生生世世为人王:善施仁政治天下,奉持佛法万民从。
  〔三〕王为臣民主,常以慈爱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
  译文:国王身为臣民主,常以慈爱待其民:躬身践行佛法戒律,更以吉凶疏导天下。
  〔四〕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以卑。
  译文:居安思危应牢记,远虑明察福报大:福德回报无私情,不问尊贵与卑微。
  〔五〕夫为世间将,顺正不阿枉;心调胜诸恶,如是为法王。
  译文:生为人间领袖,修德公正母枉曲:调伏心念战胜诸恶,能够如此便是法王。
  〔六〕见正能施惠,仁爱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
  译文:见识端正就能布施恩惠,心怀仁爱就好帮助他人:既施以利且又平均,像这样做,众人就会归附亲近。
  〔七〕如牛厉渡水,导正从亦正;奉法心不邪,如是众普安。
  译文:犹如水牛奋力渡水,引导正确随从亦将端正:敬奉佛法心念就不会偏邪,能像这样众人就普遍安乐。
  〔八〕勿妄娆神像,以招苦痛患;恶意为自杀,终不至善方。
  译文:不要胡乱搞恼神像,以免招致苦痛祸患:恶毒心意实乃自杀凶手,最终不能到达善之处所。
  〔九〕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
  译文:持戒之德可以依靠,这样的人福报常常尾随其身:洞见佛法意蕴便为人间长者,最终远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十〕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龙邪毒害,不犯持成人。
  译文:持戒慎(独)可以驱除诸种苦恼,其福其德在三界之中皆处尊位:鬼龙邪毒种种祸害,不能冒犯持戒之人。
  〔十一〕无义不诚信,欺妄好鬬争;当知远离此,近愚兴罪多。
  译文:没有道义之人不可能诚信,欺瞒虚妄之人喜好斗争:应当知道远离这些邪恶,靠近愚闇引发的罪祸必然很多。
  〔十二〕仁贤言诚信,多闻戒行具;当知亲附此,近智诚善多。
  译文:仁慈贤德之人其言诚信,广泛聆听佛法守戒之德完满;应当知道亲近依附这些仁贤多闻之士,靠近智慧,诚实、美善品德就会增多。
  〔十三〕善言不守戒,志乱无善行;虽身处潜隐,是为非学法。
  译文:善于言辞却不守戒律,心志紊乱就没有善的行为:即使身处潜隐幽静之处,这样仍是不学佛法之人。
  〔十四〕美说正为上,法说为第二,爱说可彼三,诚说不欺四。
  译文:美丽言论以端正中道为上乘,符合佛法精神的言辞是第二乘;慈爱言论可以算是第三乘,诚实无欺言论可以算第四乘。
  〔十五〕无便获利刃,自以尅其身;愚学好妄说,行牵受牵戾。
  译文:不要随意地获得利益之刀刃,这将自己攻伐自己身心;愚闇之人学习喜好虚幻学说,行为遭到他力的牵引因而遭受牵引的罪咎。
  〔十六〕贪淫瞋恚痴,是三非善本;身以斯自害,报由痴爱生。
  译文:贪淫、瞋恚、痴愚,这三种意识是不善之本体;身心因为这三种意识而自我戕害,报均由痴爱之意而产生。
  〔十七〕有福为天人,非法受恶形;圣人明独见,常善承佛令。
  译文:人若有福是为天人,非法之辈将受恶劣形躯之苦;圣人明智独具慧识,常常很好地承受佛之教训。
  〔十八〕戒德后世业,以作福追身;天人称誉善,心正无不安。
  译文:守戒之德乃为后世造福业,已经守戒之人福报将降临其身;苍天与世人都称赞善德,心念端正无时无处不安乐。
  〔十九〕为恶念不止,日缚不自悔,命逝自川流,见恶宜守戒。
  译文:为恶念头不知止息,日日处在捆缚之中而不知自我悔改;生命逝去犹如河水流淌日夜不止,看见恶时应当坚守戒律。
  〔二十〕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
  译文:现在我的头,白发已生,如人遇盗;已经有天使在召唤了,时候正好应当出家。
  吉祥品第三十九
  吉祥品者,修己之术,去恶就善,终厚景福。
  吉祥品大意是讲:自我修行的方法,其目的是远离恶而靠近善,最终会使福报更厚重。
  〔一〕佛尊过诸天,如来常现义;有梵志道士,来问何吉祥?
  译文:我佛位尊超过诸天人,如来常显出世义;一些外道修行者二刚来询问世间如何作为方吉祥?
  〔二〕于是佛愍伤,为说真有要;已信乐正法,是为最吉祥!
  译文:因此佛陀慈愍众梵志,为他们阐说佛教真谛;信仰正法更乐正法,如此作为最吉祥!
  〔三〕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
  译文:不从诸天有情者,不凭侥幸得正果,也不拜祠祀神灵,如此作为最吉祥!
  〔四〕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勑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
  注解:勑(chì)身:即勅身,约束身体。勑,命令之意。
  译文:友于贤人择善道,预先种下福德因,约束身心从正道,如此作为最吉祥!
  〔五〕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筛,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
  译文:远离邪恶追随良善,持饮酒戒自知节身:不沈溺于女色之中,如此作为最吉祥!
  〔六〕多闻如戒行,法律精进学,修己无所争,是为最吉祥!
  译文:多闻佛法持戒行,佛法戒律精勤学,修行己德与人无争,如此作为最吉祥!
  〔七〕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之行,是为最吉祥!
  译文:居家以孝心奉事父母,节俭持家育养妻子儿女,不做荒唐耗财事,如此作为最吉祥!
  〔八〕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覆,以时诵习经,是为最吉祥!
  译文:不傲慢下自大,牢记知足常乐训,按时诵读温习佛教经典,如此作为最吉祥!
  〔九〕所闻当可忍,十乐欲见沙门,每讲辄听受,是为最吉祥!
  译文:闻不如意事应当容忍,乐于亲近沙门之辈,每次讲解佛经的法会必去聆听,如此作为最吉祥!
  〔十〕持斋修梵行,常欲见贤圣,依附明智者,是为最吉祥!
  译文:坚持斋戒修行清净道,心中常想亲近圣贤之人,结交明达睿智者,如此作为最吉祥!
  〔十一〕以信有道德,正意向无疑,欲脱三恶道,是为最吉祥!
  译文:已经归依佛道之人,正知正见便无疑惑,常想脱离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如驻作为最吉祥!
  〔十二〕等心行布施,奉诸得道者,亦敬诸天人,是为最吉祥!
  译文:以平等心态行使布施之德,敬奉诸多得道之士,也礼敬诸天界之有情,如此作为最吉祥!
  〔十三〕常欲离贪欲,愚痴瞋恚意,能习诚道见,是为最吉祥!
  译文:常常想着要远离贪婪的欲望,以及愚痴瞋恚之意;按照佛道慧见反复践行,如此作为最吉祥!
  〔十四〕若以弃非务,能勤修道用,常事于可事,是为最吉祥!
  译文:假如能够抛弃无益事,憨慰恳恳修炼道心,亲近值得亲近之人,如此作为最吉祥!
  〔十五〕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
  译文:一切作为皆为天下之人谋福利,建立起宏大的慈悲心愿,修养仁慈之德安定众多生灵,如此作为最吉祥!
  〔十六〕欲求吉祥福,当信敬于佛,欲求吉祥福,当闻法句义!
  译文:要想永得吉祥之福,应当信仰礼敬我佛;要想求得吉祥之福,应当聆听法句精义!
  〔十七〕欲求吉祥福,当供养众僧,戒具清净者,是为最吉祥!
  译文:要想求得吉祥之福,应当供养广众僧尼;戒德完满心意清净之人,如此作为最吉祥!
  〔十八〕智者居世间,常习吉祥行,自致成意见,是为最吉祥!
  译文:智者虽然居世间,却常践习吉祥行;自我求得智慧果,如此作为最吉祥!
  〔十九〕梵志闻佛教,心中大欢喜;即前礼佛足,归命佛法众。
  译文:梵志之辈听闻了佛之教诲,心中皆大欢喜;立即向前礼敬佛脚,归命于佛法僧。

<- 法句经白话文

佛经,佛经研究,法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