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三字决_慈法法师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
  慈法法师开示
  时间:08年12月20日
  地点:贵阳
  明伟提出来把这个三卷的《佛说般舟三昧经》这一段三字诀(讲一讲),三字诀可能是我们的俗称,大家对这段文字一般在过去行般舟之前呢,都要背一背,以达到对行法有一个认知吧。
  因为任何一个法则要有一个教法所依,现在很多法则有一个仪轨来修持。因为般舟在近代被很多人慢慢地接受,是有授记的,释迦文佛在《大集贤护经》中有讲。讲到这个我们这个时代,因为许多法则慢慢地就弱下来了,法则的弱,不是说法弱,是我们的人心与法的相应的契机越来越少。因为这个时代,大家共业,也就是减劫的共业造成的一些业力事实。
  实际说的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这个末法一万岁,这个一万岁是啥概念呢?因为释迦牟尼佛世尊教法总共经历三个阶段: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授记说正法本来是一千岁,因为有女众出家,减了五百岁,后因为迦叶尊者乃至这些善行者的清净梵行,又延续正法五百岁,那么还是又回到了(正法)一千岁。一千年的正法,一千年的像法,这两千年都已经过去了。按照我们通常使用的这个佛历,两千五百多年呢,这个概念呢。两千多少年,我看看佛历,哦,这上面没有印佛历,就是这么个说法呢,我们这个末法时代已经步入了第二个五百年,末法时代的有情对戒律与禅定的修持已经到了一个极其衰微的这样一个时节了。
  因为在正法时代,戒律是清净的,圣者辈出啊!像阿罗汉啊,就是四果圣人——乃至四向(注:1)这些智者在僧中比比皆是,那他们所传播的教法必然就是圣者所传,就是依经、依教能很广泛地真实地利益世间。到像法时代多于禅定修持,就是戒律慢慢的在一部分人中开始松散下来了,或者说这种严谨的守护慢慢的就有不相应的(因缘),修禅定功夫的逐渐地多起来。到末法时代,戒律禅定的修持的人普遍都少了,人的心里多于涣散,因为整个时代的五欲啊,包括我们的对世界的认知、交通,所谓的信息这种没有任何的阻碍了,那么现在我们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包括我们遇到的法则也是什么样的法都有,什么样的善知识也都有,这个时代的人要是不来解决自己的烦恼,不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没有这一个最基本的愿望去学佛呢,那把佛法呢往往呢搞成世俗了,就徒增加很多知识,增加很多口舌,增加很多能说会道的人,但是真正的持戒、禅修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能说没有,少了,这是共业所延续出来的一个事实的力量。
  那我们到这个时代呢,释迦文佛对,尤其在我们所学的显教的教言中的授记,因为世尊的授记在像声闻部——就是《阿含经》这个部分的授记与大乘部授记,与一乘部授记是各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呢都是事实,因为他摄众不一、区域不一、人群呢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授记有种种授记的方式,结果呢都是为了令(大家对)这个法有个清晰的依止。像我们这个时代在汉传佛教这一块——显教中呢,许多法的修持大家还是有,但是,不是通途了。那么佛在《大集经》中有一个授记说“末法时代亿亿人修持,罕得度脱,唯有净土一法是为通途”,这个通途是什么呢?就是适用于每一个众生。适用,适合我们每一个众生。这个法呢是个总持法,等觉菩萨呢也含在里面,下到罪恶凡夫,以《无量寿经》讲呢,乃至蜎飞蠕动,也都属于此类,就是九界众生呢,阿弥陀佛皆以平等圆满的悲智,普利于这一类的有情,那么我们不出九界众生。这个教法呢,在这个时代就是大机现前的一个授记,适合我们每一类的众生。这个时代呢,若是圣者、智者、愚者,若是持戒者、犯戒者,若是如法者、非法者,在这个时代的变异性特别的大,我们知道天灾人祸逐渐多起来了,人类的思想逐渐地浮躁起来了,交流逐渐频繁了,我们的眼界也开阔了,思维也多变了,教法的认知要是不清晰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不学佛那当然是一个世俗的烦恼啊、无明啊、轮转、爱憎与取舍;学佛呢,对法则的认知不清晰,对自己出烦恼、出轮回、证菩提、利益世间,这个认知不够,那么去学一些知识,学一些技巧,多跟人交流,在人面前有一个样子啊,那么呢,又落于世俗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呢,要是能念佛呢,就引发我们无诤的心智,我们的心要是无诤,那就有清净平等的缘起,清净平等的缘起!阿弥陀佛我们要知道,是回施给一切众生一个清净平等的觉悟,让我们来随顺这个清净平等回归于自性,或者说认知法无自性的这个自性,让我们超越生死轮回,或者说烦恼对待的这种心所(注2),觉悟自己的人生,恰当地利用我们有暇的人生来出生死、断烦恼,乃至呢成就菩提、利益世间。
  总的来说呢,在汉地啊,净土一法是种种法门的一个归趣,因为我们的生命,哪怕你证道不证道,你都会相续的,它不会出现断灭。好比说我们这个色身,生命将尽之时,你不可能是断灭,它有一个业相续的问题,这个业相续就会产生我们的未来。那你说我们学佛不是出生死吗?出生死不是断灭,佛不说断灭法,那我们知道性空,这个佛教依止的一个教体,但它不是断灭、顽空。像这些菩萨,乃至诸佛世尊,都是无量劫以来,以种种功德力延续利益世间,没有断灭相的。就像我们贤劫的第四世尊释迦文佛,八十岁取灭,一样是没有断灭相的,因为这种应化身是应众生的需要状态来取灭的,就释迦文佛的报身亦是无生无灭的,因为顺性所成就的这个报德是没有灭相的,因为没有生相故,但以愿力相续,因为愿力非是生灭法。
  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经典,像《楞严经》中讲,二十五位圆通这些菩萨们,他们所行的因地,都是无量劫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这个愿望呢,不是一生一世,不是一劫两劫,所以多有菩萨说:“我于恒河沙劫前,于某世尊、于某善知识,教我什么样的法则来延续。”这种启发与愿力的延续呢,是不可以某一生某一世来表达的,都是多生多劫。所以愿是无量寿的,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在十劫前成佛这个过程,乃至无量劫以前发的这个四十八愿,顺愿修持,精进不退,无著无染,广利世间,那么在十劫前呢,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他完成这种真实具足的功德,感应十方,普摄于十方。
  由于大乘教言所摄呢,一佛摄无量国土,以声闻乘教说,每一世尊各居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由释迦文佛所住持,那么称为一佛住持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依大乘究竟教言来说,一佛以法界身遍布于一切法界,住持无量佛土,就是阿弥陀佛的教化就是这样的,以诸佛报德、以这种圆满报德普摄于十方。因为因地的誓愿所致,所以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啊,“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国土第一,最为尊胜,普摄十方,无所障碍。这是在诸佛国土的对比下,发的一个誓愿。十方世界,国土第一,一切诸佛,皆为赞叹此土,宣化此土,菩萨极其众生往生彼国,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界众生寿命无量故。因为乘着阿弥陀佛住持摄受故。那我们现在在这个娑婆世界,阿弥陀佛已在摄受我们,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阿弥陀佛以报德、无碍的功德力来摄化我们,摄化我们直至究竟成就,因为念佛法门本来就是一生不退的修法,与阿弥陀佛这样的世尊结缘,就会直至成佛,佛不做舍离的。他不是应化身佛,不是应化身佛。像我们现在做一个念佛人,念念称念佛名,世尊自知,所谓的天耳有闻啊,他心能知啊,所以我们的心念,我们的念佛的这种声音,世尊能了察觉知,摄化我等得不退转。
  以这样一个法,我们有幸能闻到,不要因为自己的这种闻——自我闻净土的法门的教法去轻贱它,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闻到了,它可能就不算什么,实际不是这样子。因为一生要闻一个一生能得不退的教法实在是不可思议,实在是很难得很难得的!可能旷劫以来,我们第一次遇到,要不然我们早已成就菩提了。累劫之间呢,我们可能也都学过佛,也都有这个善根,也都有机遇,那为什么没有成就呢?我们可以回顾,就是没有遇到一生成办的教法。这个呢,一生成办的教法不是说是人把它给夸张出来就行了,不是的,的确是有真实的利益。
  那我们做一个念佛人,要现生中欲证知这样的法益有两种方式:一类有情是发无上菩提心,来随顺这个无上菩提心,安心于此,念佛,舍报往生极乐世界,究竟成办;再一类有情是现世即证念佛三昧,见佛闻法,直接抉择。这两类有情呢,一生皆可以得不退转的利益。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呢,一定要审视自己心灵深处真实的需要,自己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要是不明白是为了断除自己的烦恼,不明白是为了出离生死轮回,不明白是成就菩提广利有情,那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呢?这个可能就是所谓的发心的问题了。学佛,修法遇到一个法则,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心,实在是可惜自己了,我们的有暇生命啊,有机会的生命啊!在我们人生这个短暂的几十年百十年以内,有暇的时间实在是不多的,大部分被烦恼所困,被无明遮蔽,被事务缠身,被杂乱的妄想所侵害、所蒙蔽。能得遇佛法,清晰思维,有时间去修持,依法修持,那实在都是来之不易。
  诸位善知识,我们每个人学佛的发心,自己一定要自知之明的,他人说没有意义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审视自己是不是真正地发菩提心来学佛法了。所谓的菩提心就是清晰自己要干什么,要成就哪一个因缘,有的是声闻菩提心,有的是菩萨菩提心,有的就是究竟的菩提心,就是所谓的佛陀无上菩提心。那么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就会成就什么样的道业,要是我们这三个菩提心都没有引发出来,那我们还会以世俗心来学佛,只能结佛缘,不能成就菩提道业,为什么呢?不明发心,怎么有趣向,怎么有结果呢?所以发心不是人云亦云的事情,自己一定要深思熟虑,随顺法则,细观自心之所需,这样我们习法修行就有前景,就有一个清晰的前景。
  很多人学佛年复一年的过去了,别人看也好,自己感知也好,很多人是进的少退的多,或者说变化就很少。所谓的变化就是心里对佛陀的感知,对佛陀恩德的这种心诚,法身慧命的滋养没有什么感觉,世俗的心、世俗的业相并没有减少,那这样年复一年就过去了,我们能知道阎王老子什么时间来找你吗?你知道你的寿命什么时间结束吗?你寿命结束,你知道真正的归向吗?何去何从要是不知,突然大限一来,那我们就出大问题了,真是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啊!这不是恐吓的话,这实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不可把我们的人生、学佛机遇泛泛带过啊,你泛泛地过去了,只是可惜了自己的机会。过去的人提示这个事情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地的渴望与冲动呢?
  你说“我这个人已经生死已办了,没有什么挂碍了”,这可不是一句话,这是在顺缘、逆缘、乃至生死缘,生死攸关的当口,你真正能不能清晰了知呢?过去的善知识举了一个例子说:你现在在你清晰的情况下能把握住自心,能了解法则,你在迷失的时间能吗?能把握吗?在逆缘来的时间能把握吗?在梦中能把握吗?那不能把握,不能认知,生死一来,轮回必然相续,无明流转必然是事实,是没有人替代我们受这个轮回的苦的,就是这个苦啊没有人替代我们。
  很多人说诸佛菩萨慈悲啊,诸佛菩萨的确是慈悲,但是绝对代替不了我们的轮回业,佛菩萨早已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无量的功德与善巧受用,但是我们不认真地依法去修持,世俗的业力必然笼罩着我们的生命,乃至推动我们继续轮回,所以我们得遇净土法门,或者得遇其他教言,一定要认真地依法行持,尽量地避开懈怠放逸的伤害,浪费了生命,回顾你自己不安稳、不清晰,业力一成熟,命将近亡之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出离生死烦恼于当下,于现缘是有意义的。
  我遇到许多很长时间的学佛者,讨论一个话题啊。实际从心中大部分人对了生死这个事啊就一带而过了。一般人的学佛呢,大部分是一种精神需要、安慰,需要一种需要,或者是一种宗教的期盼,或者说一种人群的安慰,没有真正地考虑到生死的苦难。很多人被生死所逼,被病难所逼,也没有真正能认识到生死的可怕。这个不是泛说的,生死的畏惧,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啊,我们不知道过去生生世世的苦,可能我们对这一生的苦少有认知,但是人往往稍一有乐趣,马上对苦的认知就放弃了,哪怕刹那间的乐,他就感觉到自己挺快乐的。所以我们人生中你要是遇到佛法,不能认知生老病死的这个苦,不能出离这个苦,实际上是太可惜了。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学佛是为了人天福报、现世的安乐,实在没有出离生死的意乐与愿望,那这样呢,虽然勤苦地学习很多法则,心中还存在着对生死的贪爱,那么我生命一到尽终,还是轮回。
  (若)没有出离愿望,怎么能出离生死呢?平时都没有这种愿望,怎么能产生这种事实呢?我们一定知道世间、出世间不离因果二法,我们(若)没有这个因会结出这个果,那不是个奇怪的事情吗?这一点还希望各位菩萨一定反思自己的学佛、实践法则的一个愿望究竟是什么?就是自己的意乐究竟是什么?莫草草带过,(若)带过了,我们的因果成熟就没有人替代了,只有自作自受,决定没有第二个法则的。
  那一天我们在吃饭的时间,这些菩萨诵《应作慈爱经》,有一段故事,世尊对因果的认知啊,一切众生的因果世尊决定是随顺的,他不会强制改变你的因果的,要世尊强制改变因果,这个世间就不成立了。他尊重我们的因果,启发我们的发心,启发我们出离苦海,出离生死轮回,成就菩提道业,所以“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的道业”,(编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这实在是这一个大事因缘佛才出世的,那我们是因为什么样的因缘来学佛呢?诸位善知识要审视。
  回过来说这个《佛说般舟三昧经》这一段三字诀。三字诀这个文字呢,大概是零几年很多人走般舟走般舟,零四年吧,很多人走般舟走般舟,大家就把它摘录出来,希望走般舟的人有一个“立一念”的参照,这样不失为一个行法的依止,因为这个法是佛宣化出来,就是令我们现世见佛闻法抉择自性、出生死轮回、利益世间的一个教法,那我们只能依经来交流,依教来实践。
  以前接触过一个老年的出家师父,劝我去行行般舟什么的,我也没有行,但是长年地又放不下,总是去走一走,走一走,这样恍恍惚惚地走了十来年,也没有啥体会,也没有去关注这个经典,也没有找到这个经典。听别人讲了,那么就心里有这么个东西放不下来,经常到一个地方住就会走一走,走一走,也没有啥次序,也没有深入,也没有太大的体会。但有一点呢,在这里面感觉我于自身有一些所谓的受益也好,认知也好。到零四年他们一伙居士走七天八夜,我给他们护关,后来大家慢慢地走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我们就提出来这段文字。
  因为这个法是大家共行的,起码说在竹林精舍释迦文佛讲这个经典的时间,是在跋陀和菩萨及八正士,先站出来发了个愿,说“世尊灭后,我等当护持此法,令广延世间,四千岁中令此法正行。”现在要是按照禅宗的记法已经是三千年了,三千多年,世尊已经灭了三千多年了。这四千岁已经开始了,就是四千岁中令此法广延于世间,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了。按照广泛流通的佛教的这个两千多年的这个年历呢,也基本上快步入这个时代了。那么这八个正士及五百个出家在家的菩萨一起发了一个愿,因为这八大正士发了个愿,这五百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起也出来发愿,他们是以人的身发的愿,就说未来世还以我们这个人身,而不是以菩萨身、天人身、修罗身,不是,还是以人身来应化世间,来弘扬这个法,实践这个法,传播这个法,成就这个法,令这个法相续。贤劫中一千个世尊出世,现在我们有第四佛出世了,我们还有第五弥勒世尊,一直到贤劫的一千个世尊出世,皆以此法而安住,就是这个法都会流传的。
  那么我们以授记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正当机,那这我们现在行般舟的人呢,是不是这五百个人呢?我也不知道。起码你被这五百个众摄化里面,你受他们的影响,这是最少的。也可能有人说“我在那儿发过愿。”我也不知道,对不对?那有人宿命不断,有宿命明也可能会看到自己的过去,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懂。但有一点呢,这五百个善士就在这个时代会应化在这个世间的,以跋陀和为首的八大正士——就是这些菩萨们会携领、作师导,来导引这五百个善士出来广泛地弘传这个法则,令无量有情因为此法现世于不退转教育中得大利益,乃至于未来世究竟成佛。
  佛有授记的,什么善觉呀,什么什么很多菩萨的名字,未来一定会成这样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们十号具足,但是同一名号成佛。世尊授这个记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也翻了许多经典去审视这个教法,为什么这个时代大家这么热(爱)这个法则呢?很多人真正地热(爱)这个法则,我说肯定是有因缘的。我以前也没有去看经典,也不了解,找到这个经典呢,看看他的授记族类??,授记族类,我感觉到感动了,我说怨不得这个样子,的确是世尊的授记是不可思议的,它产生了这种事实的力量,产生了事实的力量,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修法成熟了。佛这个授记特别感人,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呢,这八大正士各导引无量有情及五百誓愿者来守护、实践、传播,令此法广传于世。这五百人到底是谁呢?我们大家慢慢去实践,他们成熟他们的道德了,可能就知道是谁了。不成熟谁知道是谁呢?真是不知道。
  我说的,给他们提个建议,到时间呢我们要把这五百个菩萨的名字啊,要是能找得出来,通过经典也好,什么方式也好,能找得出来的,我们就塑一个竹林精舍般舟会上的这些菩萨形象,谁来行般舟就给谁照个像,男也好、女也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就给你照个像,然后就给你塑个像,安个名字,只当你是般舟会上的佛菩萨。那我们咋办呢?谁知道谁是哪个菩萨啊?这是个鼓励也好,是一个说法也好。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呢,世尊的授记是什么呢?我们这个时代能读诵这个《般舟三昧经》,能爱乐,能抄书,能传达,能实践,能传播,能亲证,这样的善知识呢,佛跟阿难是这样说的,说:阿难啊,你可不敢轻视他们的,他们就是这五百个人之一啊。要人多了咋办呢?有五百零一个咋办呢?那就是被他们摄受的人。咋办?你说咋办?我们不能说挂个牌子,说我……也没有必要去争这个菩萨,但是你就一定是这样子的了,世尊的授记是诚实言,真实不虚的,它不像预报天气一样,也可能风一吹又变了天气,对不对?它也不像某些人的预测一样,它不是这个,它是准确的,它是诚实言、真实语、不异语。我还不是说用这个话来煽动大家,想一想我是那五百个人之一吧?怎么样怎么样,我还不是这样的概念,因为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是老几,对不对?但有一点我们能确定的,我们这个时代能读诵、能实践、能传播、能成就这个法则的人,能爱乐这个法,一定是被这般舟会上佛菩萨摄化的人,这是没有问题的。我这样想我感到心里挺平衡的,就是这么说,最少我是被这些佛菩萨摄受了,对不对?不敢妄占其名额啊。名额要占完了别人就没位置了,我宁愿做被他们摄受的人,我就感觉到很欢喜了。哪怕那个般舟会上,我是个修罗也好,是个天人也好,鬼神也好,是三恶道的人也好,但是被他们摄受了,挺庆幸的。
  我这么个提示。因为是这么个因缘,世尊授这个记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闻到这个法不诽谤者善根不可思议,随喜者善根不可思议,读诵者善根不可思议,抄写传诵者善根不可思议,实践者善根不可思议,亲证者善根不可思议,传播者善根不可思议,其功德一如。就是听闻欢喜的人跟证得般舟三昧的人,功德是一样的。我当时看到这一段文字,我特别欢喜。我啥也没有证,我啥也不会,我只是欢喜就OK了,挺放心的,满意,也放心,也踏实,感觉到跟我有缘,真是……我随喜还是有的吧!赞叹还是有的吧!(捐)钱做不到,鼓励有情还是有的吧!嗯!还是挺满意的。
  刚才我这一段说法呢,希望我们也下去思维这个事情,因为我们闻到了这个法,接触到了这个法,传播、实践、读诵、亲证都有同样不可思议的利益,这是跟这个般舟会上的佛菩萨我们起码接上缘了,接上缘了我们再来学习就亲近了,我们有关系了。我说你是般舟会上的哪个菩萨,那你就吓着人了,对不对?(别)人真当真,你也不知道是骄慢,也不知道是迷失了。我说大家都被这佛菩萨摄受住,挺心安理得的,让人踏实了,对不对?我感到是挺踏实的。这样我们也没有啥亏失对不对啊?明伟读一读吧。你哪一段有问题你提,对不对啊?你读一下就可以……读一遍也行……(下面的人:读一遍吧)行!
  立一念 信是法 随所闻
  念其方 宜一念 断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进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与无
  勿念进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后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无 勿念有 勿念远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痒
  勿念饥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热 勿念苦 勿念乐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死 勿念身 勿念命
  勿念寿 勿念贫 勿念富
  勿念贵 勿念贱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长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丑 勿念恶 勿念善
  勿念嗔 勿念喜 勿念坐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经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舍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识 勿念断
  勿念着 勿念空 勿念实
  勿念轻 勿念重 勿念难
  勿念易 勿念深 勿念浅
  勿念广 勿念狭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
  勿念亲 勿念疏 勿念憎
  勿念爱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败 勿念清
  勿念浊 断诸念 一期念
  意勿乱 常精进 勿懈怠
  勿岁计 勿日倦 立一念
  勿中忽 除睡眠 精其意
  常独处 勿聚会 避恶人
  近善友 亲明师 视如佛
  执其志 常柔弱 观平等
  于一切 避乡里 远亲族
  弃爱欲 履清净 行无为
  断诸欲 舍乱意 习定行
  学文慧 必如禅 除三秽
  去六入 绝淫色 离众受
  勿贪财 多畜积 食知足
  勿贪味 众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绮饰 勿调戏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贡高
  若说经 当如法 了身本
  犹如幻 勿受阴 勿入界
  阴如贼 四如蛇 为无常
  为恍惚 无常主 了本无
  因缘会 因缘散 悉了是
  知本无 加慈哀 于一切
  施贫穷 济不还 是为定
  菩萨行 至要慧 起众智
  刚才把“三字诀”这一段文字,大家能读的读了一遍。这跟我们读《贤护经》那四个四法是相应的。我们昨天学那个四法,这里面的文字是那四法中的一个,它慢慢转化写成四法了。“善男子、善女人,能证得三昧者,当具四法”,讲四个四法,这里面的内容跟那四法是相应的。我们解释一下,来提醒提醒看能不能除我们的疑惑,实际这个疑惑是最重要的。疑惑,我们就会不知道怎么来行持,我们清晰一个教法,心里就有一个次序,就有一个所谓的当下的明了,当下明了实际是最重要的,当下明了人没有挂碍,那么法益就必然现前。要是当下的疑虑、恍惚、对法则的认知不够,那慢慢地就会懈怠啊,徘徊呀,放弃呀之类的。
  它第一句“立一念”,这就特别简单了。实际在四法中讲这“立一念”,这一念是什么呢?本净之一念,我们无始以来我们的本心心智,就是真实的心智,与诸佛如来同一心智,了无差别。诸佛累劫修持做诸功德,所有有为之法中不能增此性德,是不能增加它;众生无始以来迷失造业不能减损它。何以故呢?其性无得无失,其性本来清净,其性无色无名,其性广大周遍,其性非修法非不修法,本具安住。我们称为它是法性也好,自性也好,佛性也好,真如本性也好,无量的名字都没有离开这个一念。这个立一念呢就是顺性了知本净之念,这一念无始以来未增未减,所以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是为一念。此一念真实不虚,我们要能立这一念,所谓的平等念、清净念、真实念、不增减念、不得失念,下面就好行了。有法则就好实践了,实际你说(这是)发无上菩提心呢未尝不可。随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立一念,一念贯穿始终,旷劫以来此念未增减,此念未衰变。凡夫作极大恶业不能毁坏这一念,这是所谓的自性无增减故,诸佛如来以广大功德遍满法界、普利一切,此功德呢赞莫能尽,亦未有增减自性。所以这种平等念、真实念,我们要能认知、能信这样的法则,那我们念佛就有极大的乐趣,有极大的机会与佛相应。
  “立一念”,很多人说这一心念佛什么的,此一呢,非增减、非得失,此为一。我们说“不二”也是方便,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说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是一;始以来无色、无相、无名是一;凡者在用之、圣者在用之、诸佛如来也在用之是一。这一念呢,是真如之念,是寂静之念,是圆满之念,是无始无终之念,是善始善终之念。
  我们这个念呢——凡夫念是刹那刹那间都在变的,因为随着外境,随着善恶、是非,随着自己的习气、爱憎取舍、所谓的贪嗔痴慢疑、所谓的财色名食睡的变化、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变化,在不断地念念变异,虽念念变异其性无异啊!念念变异其本性呢?毕竟无得无失。所以诸佛如来亲证这样的一念啊,亘古亘今,无得无失,无色无相,无名无说,所以我们称为法性周遍,诸佛亲证。菩萨呢,虽然已知法性之周遍,未证周遍,是名菩萨。
  我不知道我们现前这一念是什么,你看你这一念,我们读《普贤行愿品》说“一念三世、三世入一念”,这一念是亘古亘今的,不是常念,不是常见,它因为无色无名,不可知其名相,不可说,不可总说,因为法性周遍故。所以非常见、非断见,此处无见哪,此处无知正遍知,我们称为寂灭本性也好,法无自性性也好,真如绝待也好,都是它。因为这些名字比喻,我们能不能通过这些名字以透视,来感知它的少分呢?这是个人的因缘了。
  说“立一念”。昙鸾法师对这个“一”字呢(这样解释):“一切众生之业报与诸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呢不异不同。”不异不同那可以说是不二,不二呢,那说“一”大家都容易产生误解,说“一”坏于因果,大家都不行善了,也不修法了,也不做种种利益世间的事情了,认为是“一”嘛!那就生断灭相了,断灭因果,所以说呢,说“一”众生多容易迷失,迷失了什么呢?那要说我们跟佛没有差别啊什么的,它生断灭相,于自己的因果不忌讳了,于自己的修行不正行了,那这样的人生邪见,所以说“一”者往往坏人因果,令人迷失。所以说“不异不一”,“不异不一”就是这个“一念”。说“不二”大家可能有一个认知。
  因为一切有情皆因染著、执着的心妄生分别,流转于六道,诸佛如来早已了达绝待之智,无取无舍,无有名相,无染无著,广利世间,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得度者。何以故呢?知梦幻众生实无所得,实不可得,所以诸佛如来没有骄慢心。很多人做一点善事啊、修一点法啊、学一点东西啊、有一点财富啊、有一点权力啊就会生骄慢。诸佛如来不会有这个心,何以故呢?顺性修持故,顺性立愿故,顺性利世故。凡夫有情呢,是违性的,以得失心、善恶心、对待心妄生高低,妄生善恶,妄生是非,多落于边见,所以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常就是断(注:常见和断见),总在两边徘徊,无有正见故。那么这“一念”呢,远离边见,纯净念佛,那有趣入方便。
  所以“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阿弥陀佛这一方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经典上是这样说,“佛告舍利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编注:《佛说阿弥陀经》佛告长老舍利佛。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释迦文佛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有这样一个世界——极乐世界,有现在世尊正在说法。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正在说法,报身佛啊,常住于世。这个“常”是什么“常”呢?是顺性之“常”,非是我们对待之“常”,因为顺性故,不生不灭是为无量寿,不增不减是为无量光,那我这个跟那个世间的常见有什么差别呢?它是有本质的差别的:世间的常见是建立在断灭见的一个对法上的,就象我们世间人说是,一定有个非的东西;那佛教这个,世尊这个顺性修这个法则,成立这个事实无生法忍中是无生无灭的,非是对法;说世俗人的“常”是对法,是由对待建立的“常”。
  那么世尊、一切诸佛如来顺性修持,无生无灭,无垢无净,顺性安立,他都是利世的大愿,不是为我,因为无我故,顺性安立,所以寿命无量。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呢,所有的作业都是为了一个“我”字,以色身,以四大的色身为我,色身死了怎么办呢?不知道了。以自己的六尘六识的这种感知以为我的心,六尘六识业业在相变幻,哪个是你的心呢?不知。所以以尘缘为心,以四大为身,自以为我。所有的作业都围他打圈圈,打到最后这个圈圈呢火葬场里一送,这个圈圈就找不到了。那业力就随着你的身,所谓的业就是你造的善恶是非业,就随着我们去相续流转,因为它的主体是无明业,我们为我这个“我”字啊,身见之“我”,意见之我,就是一个无明的业流相续罢了。所以佛说无我之法,广利世间,令众生出生死轮回。
  世尊在《圆觉经》讲啊:我本不有,爱憎何生?人要是没有这个“我”的安立,爱憎怎么会有呢?是非怎么会有呢?所以这些菩萨、这些圣者、智者,皆是以无我的心智而利益世间的,所以说我们读到佛菩萨的愿望都是利益世间有情的,没有一个是为了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的思维、观察、修行、乃至一些作为是不是为我呢?那大家可以下去审视。
  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实在是我们安心之处,把我们的心念轻轻松松地一放,把我们执著那个“我”轻轻地一放,我们消归在这个安乐的国土,什么安乐的国土?无得无失,究竟圆满,顺性得见自性佛陀。能不能顺性见呢?(若)不能顺,那我们顺着阿弥陀佛的报德安住无疑,因为报德圆满故,能令我们的心圆满,心圆满心得休息,心得安乐;心不圆满总要寻求的,总要索取的,总是不安的。那我们以性德清净能安心,要是以性德清净,你感觉(疑惑)说:清净是个什么东西啊?怕有断灭想,那就以阿弥陀佛的修德圆满来随顺修行,随顺安住,说往生彼国是随顺安心(的)第一方便,现前安心,舍报必然往生。
  所谓安心就是心不再造作生死,不再造新业,但消过去世的业相。因为我们过去的业我们必然受报啊!你时时刻刻都还在成熟着果报,成熟着果报,但你念念不再造作新的生死轮回了,随着阿弥陀佛的报德,心归此处,圆满安住,业力相续,相续一个消一个,相续一个消消消……直至消尽,毕竟往生。何以故呢?随阿弥陀佛的报德,心智圆满故,不再造业了,不再索取了,不再挣扎了,不再迷失了,善、恶、无记的业我们都不造了,只是在阿弥陀佛的圆满的报德中,心心回向,愿愿安住,时时皈依,那我们过去的旧业障不断地在消除,消除我们的过去,不断地消除我们过去旧的业障,那么我们不再造新业了,那往生是必然的,成佛也是必然的。所以入佛愿海众罪消灭,善根增长,乃至花开见佛悟无生,这都是真实言、诚实语。
  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念其方”呢,是让我们缘着佛陀的这种圆满的给予,让我们安心、放心、歇心,来照见我们自性本具的清净、本具的平等,汇入清净平等觉。所以所有的未来的缘起都是清净平等觉作为缘起,圆满真实的心作为缘起。那我们在过去的业流在冲击我们,念念无得失,念念享受过去的果报,在过去的果报中无怨无悔,在过去的果报因缘中回施清净、回施平等、回施圆满,令我们过去的业缘相续的众生也得到歇心、安心,也得到清净、平等、圆满。这样做佛法中一个闲人,做佛法中一个安乐的人、一个清净平等的人,做一个平等利世的人!这样无始以来的业在相续中不断地消除了,我们的心智再不缘于新的业力。
  有很多人现在在修行没问题的,但是是不是在造善业呢?他只要有“我”的名字,有“我”的认知,他就有“我”的善业,我的善业就必然受“我”的作为的果报,这个“我”的作为的果报必然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事实呢?生死相续!因为善、恶、无记必然是三界之因缘,你只要有我执,什么善、恶、无记业就在六道里让你去品尝这些果报,因为自作自受故,这个是没有办法来逃避的,没有办法逃避的。
  所谓“念其方”是为了令我们顺着弥陀圆满的报德来回见自性清净平等,在圆满的回施中令我们心智、现前的心智得到满意,得到清净的安住,远离造作。因为我们的心不满,心不清净,总是想搞个什么,到处寻找啊,到处想得到个什么啊,又怕失去个什么啊,所以总是心不相安的,所以“念其方”。
  “宜一念”。我们要念一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呢,我们就会回到清净平等这个缘起上来,要是我们每一个当下都在清净平等这个缘起中来观察自己的现缘,那你就会有安乐、自主,远离是非、远离争斗、远离善恶、远离种种业力的造作,清净如实地守护着自己的现缘,在这个所谓的不得不失的真心中、真如心智中消化自己无始以来种种迷失、种种业相。
  “宜一念”,我们要是不顺性来观察,一念是难成立的。我们念念都在变异啊,念念都在变异,念念都在捕捉,念念都在是非,念念都在颠倒,其一念,我们念念颠倒——其本质是什么呢?本净无染哪,无始以来这一念没有动摇过,也没有增减过。虽然念念在变异,其自性无变异,其本质无增减。那我们审视到这一点,那我们这一念相续呢,你就会不急不躁,妄想来了你也不会惧怕它,也不会随顺它,你也不要灭它,它本不可得,你灭它什么呢?你也不要去随它,它本不可得,你随它什么呢?那我们这一念清净的相续,人在这相续中会得到小解脱、大解脱、究竟解脱。何以解脱呢?因为我们知道念念本净,念念不可得,所以在我们过去的业习中,就是可得可失的业习中、矛盾的业习中,我们慢慢地透视了它的本质,走出了这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带来的自我徘徊与取舍、爱憎,令我们的心得到清凉、休息。清凉休息得小解脱,何以故呢?现生贪嗔痴慢疑的取舍的烦恼得到了制伏,这个制伏虽然没有连根彻底地清除掉,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它了,它的真实面孔已经表露出来了,它没有存身的地方。我们知道它不可得的本质了,它就没有存身之处了。要是我们不知道妄念念念生灭啊,不可得,你就在不可得中产生可怕、畏惧、迷茫,你想在这个妄念中得到个什么,又怕失去个什么。这种不安与焦躁带来伤害。
  我们真正了解一切念头它的本源,它的本质,那我们念念就得小解脱分。
  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审视、观察、透视,我们能了解一切神通变化,不离于众生种种业相,那我们就知道自己的业相与神通变化了无差别,得大解脱。妙用于种种变化,妙用于种种差别,在种种差别中了达自性之妙用,自性妙用决定在种种变化中,种种变化无染,就像这个佛在三摩钵提中讲:诸菩萨知众生之梦,入众生梦幻之业,度脱梦幻众生,于梦无染。那我们现前的业、业的变化,都成为通力变化之善巧,所以不离当座,我们就能得大解脱。所谓大解脱,事事相相莫不是神通妙用;种种作业莫不是自在之业,毕竟无得无失;种种作为的相续我们会了达本性,无始以来从未动未摇,未增未减,真正亲证于此得到究竟解脱,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分身无数,化身无数,利益十方世界一切刹土,而不动菩提本位。
  那么这一念是真实的,所以“立一念,断诸想”,这一念本净之心啊,我们昨天学五法的时间,第一个“即心即是”中就讲:本无尘可得断诸尘,本无染中断诸染,本无欲中断诸欲。那么这个“断诸想”呢,是以本而启发我们的。我们要是认为还有什么可断,那你就断不掉了;你认为有什么可除,你就除不掉了,所以在本无所得中出离诸有,了知诸有。所以“宜一念,断诸想”。
  “立定信”。世间有情的这个“信”啊……“立定信”,这个信是什么呢?是随顺本质而正观产生的信,不是我们将信将疑的信,什么叫“将信将疑”大家都是知道的,凡夫心是很有意思的,现在信,别人一说就怀疑了;现在怀疑,别人一说又相信了;别人说,这么说,这个法好,他就信了;别人说这法不咋地,他又不信了。这个信、不信都是游离变化的,这不是正信,这是没有通过审观、深思、观察,依法思维,如理观察的,没有通过这些事情,是由外面的暗示,是由自己的所谓的根尘的知见而产生的所谓飘忽不定的信与疑,它是没有根了。
  我们都知道正信,深达法性,了知诸法之本性了,我们生正信。所以“立定信”,这个定信呢,在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中讲:就是决定正见,决定见,决定见它抉择什么呢?法无自性性!抉择了这个所谓法无自性性,就像我们汉地讲这个“诸法无我”这样一个法印是一样的。你提起这个法印,在一切事情现前相续之时你就能起了,因为了知诸法本来无法,无法本来我们运用时间就成为法,所以“因缘所生法”,我们了解了“因缘所生法,缘谢法还灭”,缘生缘灭,那我们就知道法本无自性,法本无可得,法本空,因缘而生实无得失,缘灭法即灭,所以“性空缘起”是真实说。那我们深达法性,这是“立定信”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不是说他人一云,我们一听就说:“哦,这个好,我相信。”人一说怎么,“哦,我就不信了。”那么这个呢不是定信,所以依法印、依正见而生信。
  “勿狐疑”。
  狐疑这个概念大家都是知道的,它这是个比喻的词。狐狸啊是个多疑的动物,它就行为鬼祟啊,鬼祟,心智多变。那我们这个对法的这个疑,人的贪嗔痴慢疑是凡夫的一种烦恼业相,这个疑心普遍人都是有的:“怎么这样子呢?怎么可能呢?”最早这个般舟法啊,在有人走的时间,我经常受到人的质疑,出家在家的人、老修行新修行人都这么说:“可能吗?几天不睡觉这么的行吗?你走不休息行吗?”这样的质疑。我说;“不要问我,问问经典挺好的,问我我说不清楚。”很多人就干脆说:“这经典是瞎说的。”我说:“你这太胆大了,你有几个脑袋呢乱说话?”所以佛在经典上也讲了,末法众生这样的胆大的人,敢什么呢?敢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是假的。遇到这样的人呢,你最好劝劝他不要胡说,诽谤经典过失很大,每个经典都有护法守护的,都有誓愿者守护的,不敢胡说,这个因果大了,怕人承受不了。
  狐疑,这个疑是我们贪嗔痴慢疑的一个烦恼,这个烦恼基本上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它都有的,因为它是思惑之一分,我们都知道五钝使中的思惑啊,就其中有一个疑嘛,怀疑。未证、没有断见思二惑,我们都有疑心,你也不用拍胸脯说我没有。都有疑心。那么怎么来断除这个疑虑呢?我们只能依法性观察了,不随顺法性你观察不出来。它这个“勿狐疑”是什么呢?就是你不要烦恼,你不要在这儿生烦恼,生什么烦恼呢?疑虑实际是个烦恼的。那我们要疑虑了怎么办呢?顺法性观察这个法则,观察自己的发心。
  我们直接来说你在行法中无失无得,清净圆明,很多人都不行法了:“无失无得我才不干呢!”所以佛说了122种这个行法的大利,我们都说般舟法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佛说了122个,干什么呢?启发我们行法的,启发所有的众生来行法的。要是说无失无得,清净圆满,你走般舟吧,用无失无得的心走,行,大部分人就不干了。因为什么呢?这无失无得,我干啥来了?对不对啊?他就不来做了,所以佛顺应大家的心理状态、种种法益的需求说了120多种利益,来唤醒我们的相应的心智,以欲勾来勾召我们入佛智,无得无失,圆满守护。所以直接说无得无失,现在这里面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真正地去无得无失啊!但我们究其本源来说,你最后的修持一定是无得无失的。
  小姑娘说我走般舟干什么?我要美貌,因为那有美艳之说嘛!老菩萨为什么要走呢?说吉祥啊,安稳啊,健康啊!能除诸难啊!有人修行说还能得诸禅定哪!你能增长什么什么啊!这里面太多了,有人说能引发神通啊!实际呢,走般舟的时间就很容易体会到大解脱,所谓大解脱是什么呢?按照这个律宗的判定是什么呢?三明四智,神变方便。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戒定慧,这个慧根中的慧就有因定而引发的通力善巧,明达世间,所谓的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此三明能广照未来、过去、现在,了知无碍,这样的人呢是真正有慧了,不知道这里面有几个人有慧?但走般舟呢,很多人都能在这个般舟法中能得到相似的感觉,经常遇到人这么说:哎呀!怎么样怎么样……这个境界、那个境界,这个认知、那个认知的。它这不以为实,由于无始以来生死啊,轮轮回回,轮轮回回,总在幻化中,实在没有啥可得的,只有个业在相续,实在没得到什么也没失去什么。
  反正我遇到有几个菩萨走般舟,把他们过去的业习都翻出来了,把他们过去的生活状态也都翻出来了。很多人对未来有个展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他们走完般舟了,走长一点的人就跟我说:“哎呀,今天这个境象我都见过的。”我说:“闭嘴!”呵呵呵。很正常的,对未来的昭示啊,了解啊,那个熟悉的心理会成熟的,很多人都会有。因为它这是相似的法则。所以菩萨行相似忍了达世间,它不是究竟的无生法忍,说菩萨忍处。
  问:又有个发愿问题,它同时提到这个,发愿者第一次如果是以欲勾的这种愿的话,那么第二次、第三次要?
  答:应该提醒!
  问:但是这个地方欲勾的这个愿有时候很难分别,大致是怎么分别它?
  答:好比这么说:比较粗俗的愿。对,有人就是……我在东北那不是很好的个例子?开般舟会他们走般舟的,有人走走就开始拽着我:“我就要跟师父在一起,就要跟师父在一起。”我说:“行!和我在一起。”“我要挽你的手。”“行!“挽着手,我们俩就走。我说这个肯定是愿望出问题了,去把她的愿望翻出来,把发愿文翻出来,一翻,她写什么呢?我要找一个伴侣,伴我终生。我说我也不像你的伴侣,因为我感觉到问题是出在那儿了,人家发愿很清楚,我说你们这些护法的人怎么不看人的发愿文呢?对不对?她就发这个愿。
  问:像那个为了别人,比如为了父母健康。
  答:它作为祈祷没问题,对,有的人为了避难哪,为了家庭安稳、社会安全哪,为了什么,这都没问题的,不为自身这都是大愿。世俗的愿望,就是有所求的愿望往往不相应对吧?有相应不相应,你不相应就说:“这法不行。”对不对啊?所以无所希求的行法呢是真正的大利,当下就有大利;有所希求,相应不相应……若相应若不相应,因为希求就有取相了对不对?很多人就受困惑了。
  问:还有一个,有时候他这个愿望可以转换,比如说有些人为求财富,但他说这个财富不是为了(自己)……
  答:没有用!这都是鬼名堂,不要听他这一套。一百个人都说我发个大财让我建个庙。你不要听他这一套,发个大财买彩??去了,你不要听他这一套。不过你要强要这样要求,人很多人就不干了。(旁边的人说:若是自发的我无所欲无所求?)这个没问题,绝对没问题,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呢,这是欲勾啊。是一切人、凡夫有情接触佛法的第一机会,这个不能断它。但要一直都是这样子那就惨了,你知道吗,很多人就是以人情来学习佛法了,基本上大家都接受了,但是后面他越来越强化人情,越来越强化,大家就苦了你知道吗?因为你在家庭里说,这都是我的亲人,还好一些对吧?你在那么大群体中都是搞这一套,你苦不苦?人的嫉妒啊、仇恨啊、分别啊都来了,要求啊都来了,搞的那不是个佛教团体了。佛教真正相处之间越来越清淡,越来越平和,真正君子之交淡如水了,越来越宽松才OK!哎呀,他说他,他说他……赶紧解散!这样的团体越解散的多越好。你越搞得越受苦啊,对不对?你受罪不受罪?就是大家本来是学佛来了,就是消除、淡化人情、透视人情,人情多变嘛,对不对?依法而行,依本性而行,大家越来越安乐,越来越喜悦,越来越相包容。何以故呢?无染无著故,对不对啊?要求也越来越少,大家相处都是清风,清风拂面。假如越来越“你这样你那样(相互要求)”,好了,还不如回家逗孩子去呢!所以这个,“勿狐疑”这个地方是我们一种烦恼相。
  “精进行”不难解释。“勿懈怠”不难解释,它是一对法,精进勿懈怠。
  后面这些“勿”呢,我感觉不需要念了。这么多“勿”中啊,就是一个“勿”。所谓的以本净心,以不可得心——断诸想!以诸想不可得——断诸想!我们那天学这个五法了啊,六个五法中都讲了这个问题了。我们把这么多“勿”都带过去,因为这个“勿”呢,你所有能想到的它都给你“勿”掉了,要我们把这些“勿”都放下了,就一身轻。实际是这样,每个“勿”解个包袱,对吧?“勿懈怠”卸一个包袱,“勿起想”卸一个包袱,“有与无,勿念进,勿念退……”,你反正就什么对法都让你放下、放下……实际就说我们一路放包袱,放包袱,放,直到我们想起来的东西都把它放下了。
  问:冷和热这样人的感知在行般舟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怎么说呢?确实是冷,你要他“勿”,那是一个很残忍的事情。
  答:加衣物,主动地,我们主动地,护关的人帮他去调整一下温度啊,穿戴啊,保护一下。这个“勿念”呢,实际是一个,不是说一路断掉,是我们了解这个东西,冷了,哦,我知道我念冷了,那么这个念冷了呢,我因为是行法的,我不管它,我继续走,这里就是个觉悟的机会了,这都没问题的。对,我们还会念,但是念的当下觉悟它就够了!你说我连想都不想这个,那你必须得以本净相续心来观察,念的时候就断,念的时候就断,念的时候就认知了,这个就技术一些。但我们要念的时候去观察观察它这个东西,这个本来没有冷,现在为什么冷了呢?心维系这东西了,要能观察是方便。这些“勿念”啊,这么多“勿念、勿念、勿念”,放啊放啊放啊放啊放……
  问:这是一个问题,就是说天气是在变化,那天晚上确实是很冷。
  答:嗯,可以慢慢调整,这可以慢慢调整。
  问:从本质上来说,他可以不需要这个东西(指调整)?
  答:从身体的自然抵抗力,要是不要了呢,你也可以给提示他一下这是个修法的机会、认知的机会。
  问:也可以?
  答:对。那真凉了呢,大家都感觉冷了,你(护法的人)不体会别人(不行)……行法的人比一般的人身体要弱一些,真正没有走开的,走开了就没问题了,没有走开的人气血反而比一般的人要弱,一餐啊有个问题,对吧?本身就可能是转换不好的人,就会……
  这么多“勿念”我们就把它带过去了,因为这些勿念就是放下、放下、放下……(念头)来了觉悟、觉悟、觉悟……
  “断诸念。一期念。意勿乱。常精进。勿懈怠。勿岁计”。这都很好理解。
  “勿日倦”,太阳来了的时间,中午容易困,这很多人都有体会啊。天气特别暖,人容易困。
  “立一念。勿中忽”。实际就是我们要净念相续的问题了,这个净念是本净之念,本净相续。我们可以试验,要是念念变异,随着念变异跑了,那烦恼死了。念来了知道念不可得,痛来了知道痛不可得,知道这个无所得,以无所得心有方便,以本净心有方便,以性空心观有方便。它这“立一念”说得比较多啊。
  “除睡眠。精其意。常独处”。实际行般舟是要求独处的,这个我们现在基本上海做得很好的。很多地方一大群,现在像他们兰州那一带,都是几百号人,一百十号人一起走,怎么办呢?这就叫一日一夜经行念佛,没问题。大家一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男男女女的那样,你也不能反对人家对吧?人(家)那么多人,他就那么多人,实际呢,开始我并不鼓励这个东西,我感觉那么多人那么多人,怕惹麻烦,你知道吗?你像在上海,你就不允许那么多人,那这不就惨了?我们就渐次行。但是在他们那地方有道场,大家一下子那么多人来,就那样的,那就一日一夜大家一起念佛,也很有效果。
  “常独处。勿聚会。避恶人。近善友”。对这初发心来说都很有意义的。
  问:这为什么写在般舟行品里?般舟里面他(恶人)怎么去……?
  答:当然行品了。我告诉你,好比这么说,你要有个恶人一会儿来骚扰你:“不要走了!这太苦了,对不对啊?”这都是恶人,坏你的法嘛,真有这样的人。
  问:聚会怎么会呢?
  答:怎么没有聚会呢?大家在凑,看热闹,没有吗?肯定会有的。
  问:从心智上去……?
  答:心智上肯定是这样要求的,就是心不要攀这个缘。很多人走般舟都喜欢有个人来看着他,真是这样的,我经常遇到。歇斯底里地喊,干什么?人过来他就不喊了。我以前我都犯过这个病,我们打一百天七的时间,到后期我就说为了大家的念法、念佛的这个因缘顺利,我就不睡了,不睡了。因为那时候是二十四小时打,就是两个小时念诵,休息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念诵,休息一个半小时,这样叉过去,就是一天都是这样滚。他们睡觉的时候我就坐着,因为那时候人太困了,基本都是三分钟以内全部睡着了。因为每天都是这样子,每天都是这样子,就是把所有的时空都打乱了。你知道吗?睡觉都不用吹哨,哗——都睡着了。因为在殿堂里我们打着七,在那儿念两个小时,人哗——就睡着了,这个钟一敲,根本用不着三分钟,所有的人都睡着了。我在那儿坐着,我想他们凭什么睡觉?我为什么要坐着?真是有这样的想法,心理的东西一下子自己就给甩出去了,后来想想你自己立的愿和别人没关系,实际走般舟很多人跟别人没关系,对不对?就找事,对不对?我经常被别人找事:“师父,你过来!谁让你想这么坏的点子,让人走来走去的。”他自己愿意走的对不对?经常有人找我来了。
  “近善友。亲明师”。实际我们这个现在大家走般舟,基本上大家互相依法施教于人哪,依法交流都是师,我们一定要依法来交流,依经来交流,不要凭着自己的想象去胡说,到时间误自己误别人,危害就大了。误自己可能还尚可忏悔,误他人咋办呢?就怕伤害人,坏人道德。
  “亲明师。视如佛”。“视如佛”呢,这个地方实在是个很有意思的一个公案,不是说你是佛,不是这个概念,我们要视一切众生都是佛,你心得大平等,得大安稳。你要是视某人为佛,你有觉悟的缘起,你有圆满安心的缘起,你有踏实的缘起。现在的法官多,视众生啊,视师长为佛的人太少了,法官很多的,说:“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评价人,挺好的。
  视师如佛,是你心是佛,不过是假师以证自心是佛罢了,师长是个镜子,你说师长是佛是你心圆满了,你心觉悟了,跟别人没关系;讲这个人长,讲这个人短,你心有长短了,跟别人还没关系。说对境照心哪,人自知。说我们说别人是佛的时候,人心(是)佛罢了,就这点意义。我们时时刻刻对着境照见自己的心了。看见别人有烦恼了,实际不是因为别人才烦恼的,是因为你的心烦恼了;看到别人不圆满了,实际别人圆满不圆满跟你心有关系吗?你心为什么受影响了呢?是你的心在受影响,影响什么呢?心不圆满了。
  视师如佛实在是个公案,所以视人是佛心觉悟啊,视人圆满心圆满啊,跟别人不相干,人人是个镜子,对境如镜啊,但照自心,都是你心变现出来的。我们的心圆满了,看到什么都是圆满的;心欢喜了,看到什么都欢喜的;心烦恼了看什么都烦恼;心亏欠了看什么都亏欠。说对境如镜,但照自心,这个是视师如佛的妙用。
  “执其志。常柔弱”。学佛的人哪,谦和调柔,莫与人争,莫与人斗,不是懦弱,这是调柔。调柔什么呢?身心安乐,不受伤害。我们都知道人一刚强,老年人刚强了腿容易断,骨容易折,再刚强的死掉了;小孩子、婴儿身体柔弱,天地都爱护他,父母爱护他,他就不容易受伤害,他又能健康成长。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身心柔弱的,谦和柔弱,莫与人争,别人骂你也不要和人争,骂你就笑笑,消你的业了,对不对啊?有人帮你消业,你怎么不感激呢?
  “观平等。于一切”。这是诚实话,清净平等觉在我们这一念中相续啊,就是本净心中一念平等,延续未来广利一切,自他二利就因为这一念而能成就,我们远离是非、远离对待、远离伤害、调柔身心。
  “避乡里。远亲族”。“避乡里”有啥好处呢?说不清道不明,就是乡里的。亲族是什么呢?说不清道不明,人一亲一近了,说不清楚,道不明了,没法说,没法道,你不相信你说不出个道理,子丑寅卯也讲不明白了。
  “弃爱欲”,这个比较好讲,我们的心,爱欲贪得越多你越烦燥,你越不宁静,杂缘越炽盛你越苦恼,这个呢我们都太清楚了。
  “履清净。行无为”。因为我们真正地在阿弥陀佛的这个清净圆满的这种回施中安心了,那人就心地无为无作,常行于法。行法而无为无作,何以故呢?念佛无得无失啊,清净平等,一味相续,在清净寂灭心中相续种种善法,饶益众生而不染。“无为”,心地无增减故,不取相故,平等相续故。所以“行无为”。
  “断诸欲”。度生的欲也不要有了,供佛的欲也不要有了,颠倒的欲也不要有了,贪欲也不要有了。所以常入空、无相、无愿三昧,心智安乐,这安乐是佛给我们的一个慈悲,是令我们解脱的一个给予。很多人呢,我念这念那,实际这个念呢,是契入方便,一得方便就要松手了。本无一法可得,你要是再执着这个法,念得久了就会生烦恼了。我遇到很多人说读经读烦恼了,念佛念烦恼了,我说你不是,你执着了,读经令人开人智慧,念佛令人心智平等,你怎么会烦恼呢?没有烦恼的机会。
  “舍乱意。习定行”。这个呢都很好理解,这都是对句,两句是一句。
  “学文慧。必如禅”。“学文慧”嘛,是啊,随文入观啊,入慧方便,我们读经典不在引发我们的智慧吗?没有问题的。
  禅者啊,无增无减,清净相续。
  “除三秽。去六入”。这三秽是什么呢?是贪嗔痴?是什么呢?可以在网上查一查,因为我不知道三秽说,我也没有三秽,我也不说。这可以说出来十法,在三秽中可以讲出来十个、二十个、三十个,都没问题。这个法的叫法有名相之说啊。名相是什么?跟你要没关系,你不要去管它,有关系了你管它,我感觉跟我没有关系。贪嗔痴?因为说三毒啊会造三秽业。身口意?
  “六入”,色身香味触法,是不是六个?对,六根、六尘、六入,攀缘这个六识,攀缘六尘,就有六入。
  很多人学佛了增加一些名相烦恼,什么叫名相烦恼呢?好比说我现在遇到最普遍的名相烦恼就是临终的问题,说:“哎呀,我现在再修行临终也往生不了。”这就是名相,临终的名相,对临终不能往生这个名相给迷住了,他都不知道什么叫临终,你知道吗?你现下都不清晰,你临终,谈什么临终呢?现下你都不正行,临终你怎么能正行?实际现下无异于临终啊!一点差别都没有,(有)差别怎么修行啊?对不对啊?被临终这个名相骗了,因为临终要是跟现在没关系你怎么去修行啊?所以人就被这个名相骗了,很多人念佛了十几年都不安心。因为啥呢?他把当下跟临终对立起来了。这叫名相!给名相困住了。有相当多的念佛人就说:“临终安乐”,我说:“你现在怎么都不安乐呢?现在怎么不解决问题呢?”修法人一定要知道临终不异于当下,当下不异于临终,你怎么来修?怎么来行呢?你现在解决不了问题,临终你上哪儿解决问题呢?还来得及吗?
  “绝淫色。离众受”。这都很好理解。
  “勿贪财。多畜积。食知足。勿贪味”。现在反正我看贪味的人挺多了,这不好吃那不好吃,这好吃那好吃,说不好吃的人贪味,说好吃的人一样贪味,反正我看大部分人难逃罗网。五盖中财、色、名、食、睡,这个食可骗人了,这个东西,所以走般舟的时候就要远离这个东西。
  “众生命。慎勿食”。这个地方是尽量不要让我们吃肉的,三净肉包括。走般舟的时候不要吃肉,哪怕你平时吃肉。为什么呢?我们在屠宰任何生命,虽然你没有见、没有闻、不是为你杀,但是这个生命里面都有毒,毒也会造嗔业、愚痴业,增加我们过去的嗔业、愚痴二业。因为嗔业会带来兴奋,兴奋之后就愚痴业,就衰败,我们的生命感知就会衰败,就会有惰怠放逸之心,所以吃肉就会带来这两种必然的结果。因为杀它的时候呢,它就要挣扎,它有嗔恨心嘛,越挣扎的利害这肉就越香,这个越香就越有毒,这个越有毒你就越兴奋,你越兴奋就有疲惫——兴奋后的疲惫,疲惫你就会放逸,所以必然带来兴奋、放逸二法。
  问:行般舟要斋戒几天?提前斋戒。
  答:行前要是能提前斋戒那是最好的,你像你就必须得斋戒,吃素了。实际真正走般舟的时间呢,吃清淡饮食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好处的,等于你珍惜这个法则了。要是好比说第一次走般舟了,他吃肉吃惯了,你说不能吃这个肉食,要不然你就不能入。或者到寺院里来引导他这个环境也行,但是慢慢地给人输入这东西,起码说我们长时间走的人不要有这个东西,这里面有没有啥呢?它有个明确的利害关系,因为杀业重产生的嗔毒,就是香,这个香后面就是你兴奋,嗔恨心大,我们把它们(畜生)的嗔恨心吸收到我们生命,到我们这个色身中来了,你同享嘛,叫“共享“对吧?
  “衣如法。勿绮饰”,穿衣服要穿得宽松啊,自然啊,不要追求这个好看不好看这些东西,怪异什么的。有一次我闭关了,照顾我饮食的护关的一个菩萨说:“师父,你不要剃头。”“干什么?”“人家闭关的人头发都很长很长的,你怎么样怎么样的······”我说:“我主要是没有舍比丘戒,这个半月半月要剃的,我知道这个,我心要是没有这概念了,没有出家在家的概念了,也没有这个时间概念了,那我就可以不剃,因为我还有这概念。”因为是在寺院里面,不是真正地说是远离人间的一个地方,真是不知道年月日,也不知道自己是出家在家,只是一味修行之人,他不再谈论这个问题了,因为心中没有这个东西了。我心中还在寺院,人家一敲钟我还知道几点几分了,你还不剃头?实际这个“勿绮饰”就是不要装怪、拿捏,没有必要去拿捏作怪,装个修行的样子给人看什么呢?
  “勿调戏。勿憍慢”。行法的人不要说轻慢之语、调戏之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起码说在行法过程中,在行法这一阶段不要去说这个话。
  “勿自大。勿贡高”。这十分重要!学佛的人真是要别于世俗人,要不然我们学佛干啥呢?学来学去跟世俗人一样混同,没意思。
  “若说经。当如法”。我们依法说经,所以一定不要离开佛陀的法印,传播法则一定不要离开佛陀的法印,要离开了那过失太大了。害人色身的命啊可以忏悔,可以一报还一报的;害人法眼啊、灭人的慧命啊,这是个啥地狱呢?这果报太惨了。所以呢,不赞不谤,依经教提示,OK!好比说,大家,护关的人要慢慢熟悉经教,好比说(依)五法,能证三昧。有人说:我怎么不见这不见那的?你要说你这五法中要相续,好比说四法中要相续,对吧?亲证三昧呢,(依)这五种四法、这六种五法,对不对?我们可以依法来提示他。
  “了身本。犹如幻”。这个呢很简单。我们这个四大组成的色身呢就是不实的,生灭因缘,因为因缘我们生了,生老病死的因缘灭了,幻生幻灭,实在不实。我们这百十年一闪电一弹指就过去了。
  “勿受阴”。我们都知道阴是什么阴,色受想行识五阴嘛,五蕴、五阴是一个词,翻译的方法,最早翻译的是“五阴”,后面翻译的新一派的都译的“五蕴”。像玄奘法师说:“照见五蕴皆空”。在过去旧译中都是“照见五阴皆空”。
  “勿入界”。十八界我们都知道,六根、六尘、六识。
  “阴如贼”。就是我们说这个色受想行识像贼一样,会偷你的法身慧命,偷你时间的,你只要染上它,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上你只要用功夫,它就会浪费你的生命,盗你的宝藏,有暇人生,把你的时间给拖垮完了。
  “四如蛇”。地、水、火、风,身体,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它像蛇一样绞到一起了,随时会松开,随时会夺我们的生命的,这是我们生命的依止能聚能散。
  “为无常。为恍惚”。它就是无常相,我们这个色身是个无常相,没问题的。是个恍惚相,所谓的恍惚呢,是不实的。因缘生似乎有,因缘灭似乎无,缘生现有,缘灭现无,所以实在本性空。
  “无常主。了本无”。这个无常主是什么呢?这话讲得真好,六祖大师说:“无常即是常”。有菩萨就问了说:“喂喂,大师,你怎么这样讲呢?世尊讲无常,你怎么讲无常是常呢?”事情的无常相就是常相啊!没有问题的。所谓的“无常主”,我们的生灭、意识、作业、生命,无常在作主,你作不了主,告诉你,你所有的执著染著都做不了主,无常来作我们的主,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相的!
  “因缘会。因缘散”。这都是因缘生,因缘灭,大家这都没有问题。
  “悉了是。知本无”。所以这个教法是以本净发起的,回归本源而修行的。所谓万法不离本源哪!万法不离法性。
  “加慈哀。于一切。施贫穷。济不还”。“加慈哀。于一切”好理解,这就我们学的那个四法啊,于一切生慈,生慈心。
  “施贫穷。济不还”。救济布施,不求回报,十分重要。一般人布施、修法、做事都要有个回报,没有回报我才不干呢。那么这样呢,往往这个布施不圆满。你求回馈,没有回馈生烦恼,一不相应成颠倒。
  “是为定。菩萨行”。前面这么多说法呢就是定,就是菩萨行。
  “至要慧。起众智”。那么它的归结呢,是能引发我们的智慧,引发我们的正行。
  这三字诀呢,实际过去就是来引导我们,来通过这些简短的文字——三字是最短的句子了,因为两言句啊,一般人就没法用。过去四言句、五言句,现在三字句啊,这是最简捷的一种文句了——来启示我们怎么能依法正行,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一个提示,依法而行必证三昧!背法而行,若应不应!——若善根成熟就相应了,若善根不成熟就不相应。
  好,时间不早了,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儿,谢谢大家!


佛经,佛经研究,般舟三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