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 心地观经白话文_圆香居士

<- 自序第二卷 ->

第一卷

  卷一
  《心地观经》是略称,全题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这部经传入我国不算太晚,在唐高宗时代,已由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呈献,梵本珍藏於禁宫,宪宗时就命梵僧般若三藏等译成华文,至今已千多年。但是这部被誉为「法备五乘,义周十宗」的法宝,似乎没有受到历代缁素高贤太多的重视,不像《法华》、《楞严》、《维摩》、《金刚》 、《华严》、《圆觉》等大乘经典流传那么普遍。我初读此经,就觉得很适合现代众生的根性,希望能够广为弘扬。後来发愿将古文经典译为语体文时,此经序列第三。
  原想像这样的宝典,古德前贤的注释必多,及至开译,才知没有任何疏解讲义之类的着述,仅发现一部太虚大师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而太虚大师讲经,又与众不同,只讲大义,并不逐句解释经文,因此翻译本经时,没有什么参考资料,译来倍感费神,深恐误解经文,有失原义。
  这部经共有八卷,分十三品,自人天乘法说起,进而声闻、缘觉、菩萨诸乘,终至佛果修证,的确是五乘教法都齐备了。
  佛法本来没有什么三乘五乘、大乘小乘等许多分别,只为针对众生根基,或深谈或浅说,无非诱导众生同登觉岸,所以最後在法华会上明白宣示:「惟有一乘(佛)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人乘法是五乘的共基,古德说:「人道不全,学佛无益。」由人乘而至佛果,乃由迷至觉的必然过程,觉行圆满,就名之为佛。说大说小,或三乘五乘,总是方便指引,善巧诱导,欲令迷昧众生,循序渐进,以达到究竟大觉为唯一目的。佛者觉也,自人乘起,皆是使人背尘合觉之法,目的只在引导一切众生,同登大觉彼岸,永离生死苦海。佛陀说:「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信自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又说:「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则堕怪贪,此事为不可。」现在有些学人,执着小乘教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实在是不明佛陀因机设教,曲为诱导的苦心。
  《心地观经》,虽说是「法备五乘」 ,而目的一样是教菩萨法,终而佛乘,只是就不同根性的众生,说法由浅而深而已。本经除(序品)中有些神通及超现实境界的描述外,其後的解说开示,或教诫,都是很平实亲切的,很少超出我们识量认知之外,只有浅识见浅,深识见深的差别,并没有完全不可理解的言句。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德行
  本经开始就谈报恩。为人处世,不可以忘恩负义,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的明训,对忘恩背义的人,往往斥之为禽兽不如,因为「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可见知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条件。
  到底那些人对自己有恩惠呢?相信一般人大多不完全明白,所以恩将仇报者,大有人在。佛陀将我们报恩的对象,概括分为四大类,即父母、众生、国王、三宝,这四者对我们都有大恩德。其中对父母及三宝的恩德,讲得最详细而深刻,读者当容易领会。众生对我们的恩惠,开示则比较简略,只就我们易於领会的父母恩并论。若从因缘法去审察,则更能深解其中意义。
  人与人之间,完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协和则双利,分争则两伤,每个人都以感恩的情怀去对待他人,世界一定太平,社会一定安乐祥和。但众生昧於因缘果报的法则,有坚固难破的自我执着,一切营谋,总以自我为主,致成相互敌对,各受贪、痴三毒的驱策,妄作妄为,因此人类社会,纷争不息,战斗杀伐,永无宁日。一谈到因缘果报,一般人就会以为是玄理空谈,也许这就是佛陀开示简略的原因。
  其实因缘果报,是极平凡而浅显的常理常法,众生习焉不察罢了。若各自从日常生活去体察,愚夫愚妇也能明白,只是牵涉深广复杂,难明究竟,并没有什么玄妙可言。如以一人来说,日用生活之需,无一不仰赖众人之力,不要以为用钱买来,就无须感谢,钱只是一种互助互利的证物而已,并没有实质的价值,若独处一无人荒岛,纵使遍地黄金货币,将有何用?
  佛陀教人四恩总报,意义实在深远,人人皆能知恩报恩,自然世界和平,人民安乐。读本经特别要注意知恩报恩的明训,不杀、盗、淫、妄、酒等五戒,也已在其中,要想将来不失人身,这些是必具的品德,也是五乘的共基,由此而上,可通佛果,不及则将下入三途,受苦将难有了期。
  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我们修行学佛,到底是在家好,还是出家好?这是很多人想得到答案的问题,对已悟道的人来说,虽不成为问题,对在迷的凡夫而言,确是胜劣悬殊,不可不分辨。佛陀在本经中有详细的比较;因为当时有智光长者,亲自问过佛陀。他听了知恩报恩的开示,非常感动,本欲出家修道,希望速证菩提道果;但又想到佛曾极力称扬维摩大上的道行德学,亲向凡圣大众宣说:「这样的在家居士,虽然没有出家,但已具备了无边的功德,将来一定能够万行圆满,超出三界,证大菩提道果。」又嘉许他说:「你能这样的修心,就是真正的沙门,也是婆罗门,是真正的出家,这就叫做在家的出家人。」
  同时也想起佛陀曾教诫六群恶性比丘说:「你们比丘仔细听着,要想入佛法海,是以信为根本,要想渡生死河,戒就是船筏。一个出家的比丘,若不能严守禁戒,依然贪恋世俗的欲乐,损毁佛陀订立的禁戒,或是失却正知正见,而入邪见林中,并引导无数的人堕入深坑内;这样的比丘,虽然出家,但不能看做出家人,不配称沙门,也不是婆罗门,这等人外形虽似沙门,实在心常在家。」因此,智光自己的想法,认为出家的菩萨,反不如在家的好。我想现在也有不少佛弟子,有同样的想法吧?
  佛陀首先嘉许智光,说他是以大慈悲心劝请如来解说在家和出家菩萨的胜劣,然後才慈和地告诉他:「你的意思,以为出家菩萨不如在家菩萨,事实上不然。应知出家菩萨胜过在家菩萨无量无边,是无法相比的。」接着以各种譬喻,善巧言词,说明在家的种种过患,出家的殊胜因缘,智光长者终於欢喜的舍俗出家。
  尾衙
  本经自(无垢性品)以次,全是佛陀殷切的开示,苦口婆心的训诫,就如一位慈祥的老祖父,叮咛儿孙一样,亲切平易,只是希望将自己一生体验所得,老实传给儿孙,说的都是人人能知的道理,人人可依而修习的方法。从如何做个清净比丘起,而教人如何坚定道心,如何修习无垢净业,如何调伏烦恼,如何安住身心,以及观心法要等,皆非常仔细。对於幽栖山林,住阿兰若,离世修行的因缘,以至即身成佛的修证等等,也都有明确的训示,实在是有志真修实证之士,不可不读的宝典。
  本文虽限於篇幅,未能一一详述,但经文都颇浅显,并没有难以理解的玄谈,也没有多少深奥的文字,只要不心存异想,应不至太难阅读;不过在语气结构上,与现代语文习惯稍不同,或因而使现代知识青年有扦格不入之感。因此,我特将这部经翻成了白话文,或可给青年朋友一点方便。我愿如此,请别误会是为自己做广告。
  法仑曰盛况及说法因缘
  这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说的,现在照样复说。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耆阁崛山中,升座说法,当时参加法会的,有大比丘三万二千人,他们都是已证圣果的阿罗汉,心中没有任何挂碍,不再受贪爱的束缚;智慧明澈,没有任何障蔽;以自利方面说,所应作的都作了,已经功行圆满,舍弃了一切生死重担,解除了一切生死症结,获得自由自在,常安住於清净的禁戒中,不会稍违犯,以善巧方便、智慧,美化自己的人生,亲自证到八种解脱,超越了生死苦海,踏上了觉悟的彼岸。他们是长老阿若侨陈如、阿史被室多、摩诃摩那、波帝利迦、摩诃迦叶、侨梵波提、罗波多、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摩伽昆那、真提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阿尼楼驮、微妙臂、须菩提、薄拘罗陀、孙陀罗难陀、罗喉罗等,这些长老阿罗汉及尚在学地的阿难陀等,都各偕若干百千眷属,向佛顶礼後,退坐一侧,恭候佛陀说法。
  另有很多大菩萨,也在座听法,他们都是一生候补佛位的大法王子,具有很大的威德,像大龙王一样,百福圆满;身放光明,犹如千日同时普照,能破除一切昏暗;智慧澄澈,胜过大海,已能分明了解佛陀的秘密境界;高举着大法的火炬,引导迷茫的众生,走向正觉的坦途;在生死海中,作大船师,济度众生,使同登彼岸;他们怜爱众生,就像爱护自己的婴儿一般,不论任何时候,常常使众生能得到安乐。他们的名声,远播十方,以微妙的神通力,自由自在的游戏於十方世界,化度众生,并通达一切总持法门,具备了四种无碍辩才,能随意圆满成就大愿,能巧妙地自由成就各种事业,随时随地可自在地入於正定,能随心所欲,圆满福德,常为众生不请自来的善友。无量劫以来,都精进不懈,勤苦地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曾一一奉侍十方诸佛。虽然断除了一切烦恼,但不愿独自安住寂然清净的涅槃境界,常至无佛世界,演说深妙大法,化导众生。能折服一切外道,消弭他们的邪恶心念,拔除他们执着断见与常见的原因,令生正见。这样的奔波济度众生,却没有往来奔波的形迹。这正是无心庄严十方佛土,而自然庄严了十方佛土,不说而说,妙理寂然,以无所住而住,广度人天大众,同时享受湛然常寂的广大法乐。以精进为甲,以智慧为剑,破魔众而击法鼓,身常徧坐一切道场,吹大法螺,以觉悟各类众生,使一切众生,普皆蒙受利益。凡听到这些菩萨名号的,或见到这些菩萨身相的,都不会空过。因为他们具备了天眼、宿命、漏尽的三达智,明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善知各类众生的根机利钝,能够对症下药,使不再生疑惑。布大法云,澍甘露法雨,转不退转智印*轮,封闭生地狱之路,开启清净涅槃之门,发大誓愿,要尽未来际,度脱群生,这些大菩萨,不久都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们的名字是:无垢菩萨、弥勒菩萨、狮子吼菩萨、妙吉祥菩萨、维摩诘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金刚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虚空藏王菩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三昧自在王菩萨、妙高山王菩萨、大海深王菩萨、妙辩严王菩萨、欢喜高王菩萨、大神变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清净雨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疗烦恼病菩萨、宝山菩萨、宝财菩萨、宝上菩萨、宝德菩萨、宝藏菩萨、宝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宝光菩萨、宝施菩萨、宝幢菩萨、大宝幢菩萨、宝雨菩萨、宝达菩萨、宝杖菩萨、宝髻笠萨、宝吉祥菩萨、宝自在菩萨、梅檀香菩萨、大宝炬菩萨、大宝严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星光菩萨、火光菩萨、电光菩萨、能念慧菩萨、破魔菩萨、胜魔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不断大愿菩萨、大名称菩萨、无碍辩才菩萨、无碍转*轮菩萨等大菩萨,各各偕同若干百千眷属。
  同时参加法席的,还有亿万六欲天子,他们是:善住天子、威德天子、普光天子、清净慧天子、吉祥天子、大吉祥天子、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日光天子、月光天子等,如是等天子,以释提桓因而为上首,并各偕若干百千眷属俱。他们都深深爱乐大乘妙法,愿追随事奉三世如来,入於不可思议的秘密境界,庄严一切佛陀的道场。
  还有如恒河沙数的色界天子,他们的名字是:大光普照天子、无垢庄严天子、神通游戏天子、三昧自在天子、陀罗尼自在天子、大那罗延天子、圆满上愿天子、无碍辩才天子、吉祥福慧天子、常发大愿天子,如是等天子,以光明大梵天主而为上首。他们都具备了三昧神通,乐说辩才,曾经历事诸佛,不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来,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破魔军後,证菩提道果时,他们都徧至众会道场,最先劝请如来演说妙法,开甘露门,度人天大众;自己也善体悟诸佛的秘密意趣,於菩提道上,永远不会再退转。他们都各偕若干百千眷属,参加法会。
  还有很多很多的大龙王,也各率领若干百千眷属,参加法会。如摩那斯龙王、德叉迦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阿耨达池龙王、大金面龙王、如意宝珠龙王、雨妙珍宝龙王、常澍甘雨龙王、有大威德龙王、强力自在龙王等,如是等龙王,以娑竭罗龙王为首。他们都爱乐大乘妙法,皆发大誓愿,水远恭敬护持三宝。
  还有五万八千药叉神,如大师子王药叉神、转轮光照药叉神、妙那罗延药叉神、甚可怖畏药叉神、莲花光色药叉神、诸根美妙药叉神、外护正法药叉神、供养三宝药叉神,这些药叉神等,以僧慎尔邪药叉神为首。他们都具备了难以思议的智光,难以思议的智炬、难以思议的智行、难以思议的智聚,能制伏恶鬼,使众生获得安乐,增延福德智慧,也能守护大乘妙法,不让断绝。这些药叉神,也各偕有若干百千眷属,一同参与法会。
  还有八万九千乾阔婆王,也各偕若干百千眷属等,参与了法会。如顶上宝冠乾阁婆王、普放光明乾阔婆王、金刚宝幢乾阔婆王、妙音清净乾阔婆王、徧至众会乾阔婆王、普现诸方乾阔婆王、爱乐大乘乾阔婆王、转不退轮乾阁婆王,这些乾阔婆王等,以诸根清净乾阁婆王为首。他们都对大乘佛法,深深的爱乐恭敬,为了利乐众生,永不会懈怠,也不会感到厌倦。
  还有千亿阿修罗王,也各偕同若干百千眷属与会。如罗喉罗阿修罗王、昆摩质多阿修罗王、出现威德阿修罗王、大坚固力阿修罗王、美妙音声阿修罗王、光明徧照阿修罗王、闘争恒胜阿修罗王、善巧幻化阿修罗王等,这些阿修罗王,以广大妙辩阿修罗王以为上首。他们都善能修习舍离一切我慢的法门,受持大乘妙法,尊重佛、法、僧三宝。
  还有五亿迦楼罗王,各偕若干百千眷属。如宝髻迦楼罗王、金刚净光迦楼罗王、速疾如风迦楼罗王、虚空净慧迦楼罗王、妙身广大迦楼罗王、心不退转迦楼罗王、广目清净迦楼罗王、大腹饱满迦楼罗王、有大威德迦楼罗王、智慧光明迦楼罗王等,这些迦楼罗王,以宝光迦楼罗王为上首。他们都成就了不起法忍,善於利益一切众生。
  还有九亿紧那罗王,各偕同若干百千眷属。如动地紧那罗王、妙宝花幢紧那罗王、宝树光明紧那罗王、善法光明紧那罗王、最胜庄严紧那罗王、火法光明紧那罗王、受持妙法紧那罗王、妙宝严饰紧那罗王、成就妙观紧那罗王等,这些紧那罗王,以悦意乐声紧那罗王而为上首。他们都具备了清净妙慧,身心快乐,游戏自在。
  复有九万八千摩睺罗伽王,各自率领若千百千眷属。如妙髻摩睺罗伽王、具大威德摩睺罗伽王、庄严宝髻摩睺罗伽王、净眼微妙摩睺罗伽王、光明宝幢摩睺罗伽王、师子胸臆摩睺罗伽王、如山不动摩睺罗伽王、可爱光明摩睺罗伽王等,这些摩睺罗伽王,以游戏神通摩睺罗伽王为首。他们都能够修习善巧方便,令一切众生,永远脱离爱欲的缠缚。
  还有他方世界,万亿国土的转轮圣王,也各偕若千百千眷属,恭临法会。如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铜轮圣王、铁轮圣王,各与七宝千子,庄饰着很多的象车、马车,以及无数宝幢,悬挂着大宝幡,华鬘宝盖,缯彩白拂,并种种珍奇的妙宝璎珞,涂香末香,和合万种微妙殊香,各捧着无价的众宝香炉,烧大宝香,诚敬地供养世尊,以美妙的言词,颂扬如来的甚深智海,然後表示自己的愿望说:
  「世尊!我现在不求三界以内,有漏的人天福报,唯一所求的,是出世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果。我已知道,三界中的人天福乐,是不会永久的,现在虽处於尊贵的地位,一旦福报完了,还是难免要堕落恶道,受无量苦,那一个具有智慧的人,愿意贪恋世间短暂的福乐呢?」说毕,都一心合掌,恭敬地侍立一侧。
  还有当时的十六大国的国王,以及诸小王,也都恭与法会,各偕眷属一万二万,以至百千万不等。如迦毘罗国的净饭大王、摩伽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波罗柰国的迦斯大王、有于陀国的于阐大王、娑罗国的迦毘那王等十六大王及诸小王,他们以舍卫国主波斯匿王月光为首。
  他们都具备了福德、智慧和神通,有大威望。和转轮圣王一样,一切怨敌,自然顺服,国富兵强,人民安乐。
  这些国王,都曾在无量佛所,种下了诸多善根,常受诸佛的爱护与怀念。在这庄严劫中,千佛出世,他们都是护法的施主。
  将来在贤劫中,千佛相继出世的时代,这些国王,也是护法的施主。
  再後的星宿劫中,也有千佛相继出世,他们仍是护法施主。以至未来的一切佛陀出现世间,这些国王因为本愿力的缘故,一样常为施主,利益一切众生,随宜善入各种方便法门。
  他们在表面上看,虽作国王,却都不会贪恋世俗的五欲之乐,而都是厌弃生死,修解脱因,勤求佛道的行者。深深爱乐於大乘法,化利群生,且不执着一切相,继续撒播三宝种子,使永不断绝。当时他们为了听法,也恭至佛陀说法的道场,并广陈珍馐美食,严持香花,供养如来。
  同时十六大国王的夫人,也各携带眷属若千千人,进入道场,她们是韦提希夫人、妙胜鬘夫人、甚可爱乐夫人、三界无比夫人、福报光明夫人、如意宝光夫人、末利夫人、妙德夫人等,以殊胜妙颜夫人而为上首。
  她们都能善入无量正定,为了化度众生,特别以女身出现世间,以空、无相、无愿等三种解脱门,修习其心,具大智慧,福德圆满,由於无缘大慈,无碍大悲,怜悯众生,好像保护赤子一般。因本愿力,得遇世尊,为了听法,特至佛陀住处,瞻仰佛陀尊颜,眼也下眨一下,并以无量种人间的上妙供品,奉献世尊,以无数妙宝璎珞,供养如来。
  复有无数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很多的婆罗门、刹帝利、薛舍戍达罗,以及各国的长者居士,一切人民。这些僧俗大众,都有了清净的信仰,具殷重心,宿种善根,故此生得值佛法,为求出世正道,感到难逢难遇,特赶往佛陀居处,也各带着若千眷属等,一心合掌,恭敬侍立,静待法音。
  也有无数的外道徒众,各偕若千百千眷属,来入道场,如苦行外道、多闻外道、世智外道、乐远离外道、路伽耶陀外道等,他们以路迦伽耶治迦你外道为上首。
  他们虽是外道,但都已具备了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等五种神通,飞行自在。也感到佛陀说法,实在是希有难得的机缘,为了想听佛陀说法,特赶至佛陀的道场。
  还有无数的非人饿鬼,也各携同若千百千眷属,参加法会,如无财鬼、食人吐鬼、恼众生鬼、食洟唾鬼、食不饱鬼、毘舍阇鬼、臭极臭鬼、食粪秽鬼、食人胎鬼、食生子鬼、食不净鬼、生吉祥鬼等等,他们以毘卢陀伽大鬼神王而为上首。
  这些鬼界众生,都舍弃了恶毒心念,归依了佛法僧三宝,卫护如来正法,为了听法,来到佛前,五体投地的礼拜,渴望世尊开示正法。
  还有无量无数的禽兽之王,也各与若千百千眷属,恭临佛所。如命命鸟王、鹦鹉鸟王,及师子王、象王、鹿王等,这些禽兽之王,以金色师子王而为首席。
  他们都已经归依了如来大师,为了听法,各随愿力,供养世尊,并祈求说:「惟愿如来,哀悯我们,纳受这些微少的供养,使永远不造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的业因,长得享受人天福乐的果报,愿开启大乘甘露法门,使我们速断愚痴,立即获得解脱。」他们虔敬祈请以後,都一心合掌,瞻仰如来,恭待开演正法。
  还有百千琰魔罗王,以及无数的大罗刹,种种形类,各种恶王,幽冥官属,计较罪福的狱吏刑司等等,因受佛陀威神力的感召,都舍弃了恶毒的心念,跟随琰魔罗王,同来听法,并向佛陀祈请说:「世间一切众生,因为愚昧无知,为了贪求虚幻的五欲之乐,致造五逆大罪,堕落各种地狱受苦,轮转无穷,难得脱离,自作业因,自受苦报,就像春蚕作茧自缚一样。惟愿如来怜悯,雨大法雨,灭地狱火,施清凉风,除一切热恼,开解脱之门,封闭三恶道的苦趣。」说毕,又献各种珍宝,供养如来,一心恭敬,绕佛百千次,再与百千眷属,各各礼佛,然後退至一侧,静待佛陀说法。
  当圣凡大众云集的时候,世尊正坐在宝莲花师子座上。这师子座,是绀青的琉璃色,各种珍奇,交错装饰,花以颇梨宝珠为茎,紫磨黄金为叶,莲花台的花须,为摩尼宝珠,以八万四千阎浮檀金大宝莲花,作为陪衬,参与法席的大众,四面围绕,恭敬供养,尊重赞颂。
  那时佛陀在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入有顶天极善三昧,这种定名为心璎珞宝庄严王,住此定中,身心不动。威仪非常特殊,就像在大海中,自然耸立的苏迷庐山一般。也如百千个太阳同时放光,照耀虚空,消除一切昏暗。亦似无数明月,众星拱卫放清凉光,朗照世界。
  当时无色界一切天子,於虚空中,散无量微妙香花,如彩云随风飘飞。
  色界诸天、十八梵王,也雨各色各样的香花,无数天花,五彩缤纷,百千种梵天妙香,弥漫虚空。
  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也以天福力,纷散种种鲜花;如优懵藁ā⒉ㄍ纺ā⒕形锿坊ā⒎彝永ā⒄安峰然ā⑻崮慷嗷ā⒉ɡ然ā⑺漳δ腔ā⒙勇藁ā⒛勇藁ā⒙馍郴ǖ龋谛榭罩校追茁易梗怨┭鸺爸诜ūΑ
<- 自序第二卷 ->

佛经,佛经研究,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白话文_圆香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