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阿含经 >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

<- 第三十一集第三十三集 ->

第三十二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2集
  这一集继续学习行业的知识。广义上讲,所有现象生、住、异、灭的相续活动总名为“行”,而佛法以有情为本,这世间一切的诸行,就不外指我们自身的活动了。佛陀开示五蕴,行蕴是内心动身发语的意志力,依此行蕴而现起五蕴的活动:即根尘二合识,三合触,生受想思,思心所的造作引发身语行为。所以,内外相涉、身心相依的辗转相续的一切大用流行即汇归于当下的身心活动。佛陀教导我们于此五蕴的诸行现见无常、无我的生命真相,这也是我们学习、观察五蕴诸行的目的。
  学习导师关于业的讲解和业感说的的价值,厘清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反省自身,还有很多不正确的思想:
  1常会静止孤立地看待行业。偏重于见于事相的业果。比如看到一些善良的人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或承受悲惨的遭遇等,总是以个人情见评说,不能以缘起的思惟和态度去看待。
  2仍有宿命论思想。对于自己久已形成的惯性,会说:我的习气就是这样。言外之意是:我也没折!遇到一些严重的事,会马上想:看来这是该承受的果报了!甚至听到人说“他会遭报应的”,心里会生起认同感或恐惧感。
  3仍存有求求拜拜的他力的思想。如师父说的:世间的人是求职也拜,考试也拜。而圣弟子即使面对难忍的病苦,即使面对死亡的逼胁,都不会求一句咒而苟且残生,相反,自己稍微有一点灾难或苦患,祈求度过难关的念头就生起来了,还迅速为自已找个理由:我求身体健康是为了把法学好。看着自己,哑然失笑。带着强烈有所求的心学法,还想用最快、最简单的方法,一步登天,不劳而获。这些急于求成的情绪化的心理都会成为他力思想的源泉。
  4佛陀对人为划分社会阶级的种姓制度是彻底反对的,提出各各众生依业而有差别。只有佛法才有真正彻底的平等思想。反观自身,不能对人与人、人与其他众生以真正的平等心对待,大多时候都不能客观地对待自己和评价他人。
  总之,我们时时都在五蕴的造作之中,无明的行必然是导向轮回模式。佛法注重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此因果法则,对自己在种什么样的因,是需要不断反思的。

<- 第三十一集第三十三集 ->

佛经,佛经研究,阿含经,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