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阿含经 >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

<- 第二十九集第三十一集 ->

第三十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0集
  这一集进入了业的主题的学习。通过杂含335经和548经,可以清楚了解到婆罗门和佛陀对业力思想的不同理解。婆罗门王的西方太子,对婆罗门自我宣称的“我第一、我白、我清净、我从婆罗门口生;他人卑劣、他人黑、他人不净、他人为婆罗门所有”的说法,向尊者摩诃迦旃请教。尊者答:这只是世俗人自己的说法,其实是依于业。不管你召哪一种姓的人来侍卫你起居,是不是都能平等地享受到满意的侍奉。那人为划分的四个种姓又有什么差别呢?不管婆罗门还是刹帝利、居士长者,若犯杀生、偷盗等十恶业,是不是会平等地绳之以法?而不管谁做十善业,也同样都会得到生于善处的善果。所以,所有的人其实都是依于业而有差别,而婆罗门说自己高人一等,要享有特殊的待遇,按自己的意愿人为地对人作不公平的划分,施以不平等的待遇,实质上是维护自身利益,损害他人利益。这种站在“我”的立场出发,违背法的平等性的言行,是不随顺真理而说的邪见邪行,自然也不是佛陀所宣讲的。
  虽每个人承受的果报都是依自身善恶行为决定的,但这并不是佛陀开示业报观的真实目的。善恶因果显现出的不同的生命现象中,并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实体在生死来去,这才是佛陀讲法的核心,而这诸法无我的验证,并不用亲见死生生死、相续不停的六道轮回,只需在根尘触时,如实发现五蕴的功能活动中“生无所来、灭无所去,有业报而无作者”的真相。因无明而产生造作必然落入流转的一边导向纯大苦聚集的生生不已,破除无明,断尽爱染,才能切断轮回的锁链,停止生死之流。这才是伟大的佛陀开示诸法的根本所在。所以体证缘起法性,亲见生命实相,止息贪嗔痴,就成为我们学习佛法的真实目的了。

<- 第二十九集第三十一集 ->

佛经,佛经研究,阿含经,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