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大藏经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阿毗昙心论经(6卷)

<- 阿毗昙心论经 第三卷阿毗昙心论经 第五卷 ->

阿毗昙心论经 第四卷

  阿毗昙心论经 第四卷
  法胜论大德优波扇多释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六卷成部)
  智品第六(别译)
  今欲分别涅槃分智。何以故。以智能断诸烦恼故。欲广释智。故先说此
  若智性能了观察一切有
  有无有涅槃彼相我当说
  有无有者。所谓涅槃。是故智者观有无有。有者一切有漏法谓苦集义。有无有者谓灭谛也。一切有无有。故名有无有。于彼中无有义也。此说有对治谓是灭。是故灭非无也。非无物有对治。如灭尽正受心心数法不行故。对治说灭。是有物如是涅槃一切有对治。是故有事如除病得无病。彼相谓寂灭寂灭相等。彼攀缘智。智者观察于彼。非无境界而有智转。是故若智观察此即是道。问曰。彼何者是。答曰
  三智佛所说最上第一觉
  法智随顺智及以世俗智
  此三智摄一切智。法智者。若智欲界境界。或欲界灭对治。或境界无漏。彼初取法决定行。故名法智。随顺智者。若智色无色界境界。色无色界灭对治。或境界无漏。次法智后次第随顺。故名随顺智。世俗智者。若有漏智多受俗数。谓男女等故说世智。如是等名世俗智
  苦集及灭道二智而随生
  如是四种智牟尼随名说
  法智随顺智者。随圣谛转。世尊随名说苦谛境界。故说苦智。如是集灭道谛境界。故曰集灭道智。于此苦集二智行差别。苦行转名苦智。集行转名集智。缘无差别同缘五阴。故灭道二智行缘差别
  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
  尽无生智二当知在四门
  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者。三智中他心智有漏。是世智。若欲界对治境界。彼是法智。若色无色界对治境界。是随顺智心心数境界。彼心心数方便成就。故名他心智。尽无生智二者。尽智无生智是二智。谓法智随顺智。彼所作究竟受是尽智。不复更作受是无生智。问曰。尽智无生智何谛境界。答曰。当知在四门。此缘四谛义也。除初尽智彼缘二谛。已分别十智。行分别今当说
  二智十六行法智随顺智
  上已说及余是说世俗智
  世智十六行转。前后皆有彼十六行。暖顶忍摄。余闻思修慧第一法摄。四行无间等边十二行。彼外更有行。谓施戒慈等
  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
  若知他心智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者。苦智有四行。集灭道智亦如是。若知他心智如是行或非者。若无漏他心智。彼有四行。如道智是道智少分故。若有漏者行则异。但摄有漏心心数法
  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
  说有十四行受相为最上
  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说有十四行者。尽智无生智第一义转。亦亲近世智作意我生尽。如是等取我众生相似行。空行无我行。定是第一义转非世俗缘。是故尽智无生智。空行无我行不转故有十四行。问曰。所有无漏智。一切十六行摄不耶。答曰。不尔。受相为最上。彼十六行是共行。若复取自相无漏智。如身念处等。彼非十六行摄。已说行差别。得今当说
  最初无漏心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于上四增一
  最初无漏心或有成就一者。最初苦法忍相应心。未离欲成就一智谓世智。离欲成就他心智不现在前。非见道次第他心智现在前。何以故。与流转相违故。二或成就三者。第二无漏苦法智相应心。未离欲成就三法智苦智世智。若离欲成就他心智。于上四增一者。于上四心刹那中。当知一一增苦比智。得比智集法智。得集智灭法智。得灭智道法智。得道智集灭道比智。及忍不得未曾得智。问曰。在何地。答曰
  九智圣所说此依于二地
  当知禅有十无色地中八
  九智圣所说此依于二地者。九智依未来禅中间禅除他心智。当知禅有十者。根本四禅各有十智。问曰。何故中间禅未来禅无他心智。答曰。微细境界故。此境界微细于他身中。心心数法未来禅。少道非少道能取微细义。彼根本禅道止观双行。是强力道故彼能取。无色地中八者。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欲界境界。无色界于欲界依对治行缘远。是故无色界无法智。他心智缘色能生。是故于色界转非无色中。余未来有顶有一世智。何以故。有漏故。已说地差别。修差别今当说。修有六种。所谓得修习修对治修出离修戒修观察修。彼得修者。若于善法不得。得现在未来故。习修者。先所得功德现前修习。对治修者。诸有漏法修对治道。出离修者。若修道时舍离秽法。戒修者。若能调伏诸根道。观察修者。若观察身等。此中唯取二修。谓得修习修
  若得修诸智谓在圣见道
  彼即当来修诸忍亦如是
  若得修诸智谓在圣见道彼即当来修者。若见道诸智现前修。彼即当来修。谓苦法智现在修。彼亦未来修。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忍。诸忍亦如是者。忍中亦如是。苦法忍现在修彼亦未来修。非智非余忍。一切忍亦如是。问曰。何故见道唯修自分道。修道修自分非自分耶。答曰。未修智故。故见道中智未习未练。修道中二种并作
  于彼三心中得修于世智
  或修七或六当知最后心
  于彼三心中得修于世智者。彼见道三心中得修世智。谓苦集灭比智。随彼地见道即彼地有世智。及欲界世智修。若彼依未来地得决定彼修未来及欲界世智。如是依第四禅得决定。彼修七地世俗智。问曰。道比智何故不修。答曰。彼无边故。谛无间等边成就故。名无间等边。无能修一切道。于他道不能修。于自身修。乃至未来彼行者自分不现前。于三谛自他俱能知能断能证。是故随得边故能修。是故彼能修非余。是故法智亦不修。何以故。谛无间等未究竟故。于此谛世俗智本曾作证。是故此智修但有善名。方便犹未得。或修七或六当知最后心者。若离欲界欲道比智彼修七智。阿那含果所摄。除世俗智尽智无生智。若未离欲修六智除他心智。非想非非想处对治彼得沙门果。是以不修世智
  于彼上修道十七无漏心
  当知修七种增益根修六
  于彼上修道十七无漏心当知修七种者。若未离六种欲。从须陀洹果上修道中。十七刹那当知修七智。此道未来禅摄故。无他心智亦无尽智无生智。以无学故。是故彼中修余七智。彼若以世俗道进彼世俗智现在前七种未来。若出世间道四种法智。一一现在前。余七智未来。增益根修六者。增益根者。谓或信解脱。练治诸根进得见到。彼增进根。一切无碍道解脱道中得修六智。未离欲故无他心智。又复修道精进非断烦恼。精进是人未得修进功德。是故不修世智
<- 阿毗昙心论经 第三卷阿毗昙心论经 第五卷 ->

佛经,大藏经,释经论部·毗昙部,阿毗昙心论经(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