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安士全书

<- 论《安士全书》的思想内涵怎样阅读《安士全书》? ->

安士全书白话解

  安士全书白话解
  印光大师重刻《安士全书》序
  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惟淫,最易犯者唯杀。二者之中,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簿不同,要皆缠绵固结于心识之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杀则世皆视为固然,以我之强,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顾一时适口,谁信历劫酬偿?《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古德云:“欲得天下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间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则已,思之大可畏也!,
  淫和杀二种恶业①,是一切众生生生死死轮回在六道②的根本原因。最难断除的是淫,最容易犯的是杀。在这两种恶业之中,只要稍微懂得自爱的人,淫业还能控制不犯。但是,想要心里彻底清净,没有一丝一毫的欲念,只有断惑证真③的阿罗汉④能够做到啊!其他人虽然贪爱污染习气有深浅不同,但都因习气纠缠熏染意识,故无量劫⑤来得不到解脱。杀业则世上认为本来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强大,侵犯弱者,用众生的肉,满足自己的口腹,只顾一时的快活,谁相信无量劫以来改头换面互相酬报?《楞严经》说:“因为人吃羊,所以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互相吞吃,以至于十种生命⑥都是这样,生生死死,互相吞杀,报应无穷,恶业恶习与生俱来,穷尽未来,永无休止。”古时候的大德说:“如果想要知道世上战争的原因,那就请去听听屠宰场里半夜里的叫声。”既然造了杀生的因,必然要得被杀的果。不去考虑就不知道,一去深思才知道杀生实在可怕啊!
  注:①众生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好的思想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行为叫做恶业。
  ②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③断除一切贪瞋痴等烦恼,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④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中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有三义:一、杀贼、杀尽烦恼之贼;二、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三、应供,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⑤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大时或时分,指通常年月日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
  ⑤指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安士先生,恭禀佛敕,特重哀愍,因著《欲海回狂》以戒淫,《万善先资》以戒杀,征引事实,详示因果,切企举世之人,同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真心,永断伤风乱伦,以强陵弱之恶念。又欲同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将《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俾日用云为,居心行事,大而治国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备法戒,悉存龟鉴。由兹古圣先贤之主敬慎独,正心诚意,不至徒存空谈而已。如上三种,文词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经辅治。因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观笔墨发挥之故也。虽然,已能戒淫戒杀,诸恶莫作,众兽奉行,若不了生脱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则恒生善道,广修福慧,不堕恶趣,彼此酬偿者,有几人哉?而下生脱死岂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断惑证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则纵令尊为天帝,上而至于非非想天,福寿八万大劫,皆属被善恶业力之所缚著,随善恶业力之所轮转耳!因是特依如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荟萃净土经论要义,辑为一书、名曰《西归直指》。若能一阅是书,谛信不疑,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无论根机之利钝,罪业之轻重,与夫工夫之浅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自心于当念,证觉道于将来。其义理利益,唯证方知,固非笔舌所能形容也。此系已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获斯巨益,校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 其难易奚啻天地悬隔而已!
  周安士先生,恭敬禀承佛力加持,特别垂迹东土,哀愍众生,就写了《欲海回狂》一书来说明戒淫的道理,写了《万善先资》一书来说明戒杀的道理。旁证博引,事实确凿,详细他说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满怀着乾父坤母①、民胞物与②的大慈悲心,永远断除伤风败俗,扰乱伦理,凭借强大欺负弱小的恶习。他又想要所有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使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人,怎么存心做事,大到治国安民,小到一言一念,都有一定的尺度,都有借鉴。因此就使古圣先贤所说的主敬③慎独④、正心⑤诚意⑥就再不是空谈了。以上三种书,文词理义,都是冠古超今,补益群经,辅佐治国。因为他凭自己的天才和妙悟的智慧,继承了佛祖圣贤的心法,并且用雅俗共享的笔墨把文理奥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已经能够戒淫戒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如果不能了脱生死,摆脱轮回,怎么能够保证他生生世世有道德、气节?那么要保证永远生于善道⑦,广修福慧,不堕落恶道⑧,互相报偿的,又有多少人呢?了脱生死难道是那么容易的吗?只有勤修定慧⑨,断惑证真的人,才能摆脱轮回,彻底自由。其他的即使地位高到天帝⑩,再上推到非非想天⑾,福寿享受人万大劫,都属于被善恶业力⑿所束缚者,随善恶业力而轮回啊!因此,安士先生特依靠佛力加持,带业往生净土的方法,汇集净土经论要义,编辑成为一本书,叫做《西归直指》。如果能够阅读这本书。仔细思考,坚信不疑,生出充足的信心,发出度生的大愿,求生西方净上,那么无论他底子是好是坏,罪业是轻是重,工夫是深是浅,只要能够信心愿力真切,持佛名号,没有不在临命终的时候,依靠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既然往生净土了,那么就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永不轮回了,就能在当下一念悟出自性,在不久的将来就成佛得道。这其中的含义、道理和好处,只有证道才会知道,本来就不是笔墨和口说所能形容的。这是已经相信发愿,承佛慈悲之力加被,感应道交⒀,才获得了这么巨大的利益,比靠自力断惑证真,了脱生死,其中难易何只有天地之隔呢?
  注:①《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天地是众生之父母,万物从天地生,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好象都是兄弟姊妹一样。
  ②民为同胞,物为同辈,应博爱一切人与物。宋·张载《张横渠集》一、西铭:“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③主张恭敬、端肃。《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④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⑤、⑥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要德化天下先从治国做起,要治好国,先从整理家庭孝悌之道做起,要整治家庭,就要先从自身做起,要搞好自身,就先要正心,不走弯路,要正心,就先要诚意,降私欲,不著一物。要想诚意,就要认识宇宙的本来面目,而字宙的真相在于以慈悲之心推及万物,周遍法界而无所不穷也。
  ⑦指天、人、阿修罗。
  ⑧指地狱、饿鬼、畜生。
  ⑨指禅定与智慧,即三学(戒定慧)中的二学。收摄散乱的心意为定,观察照了一切事理为慧。
  ⑩忉利天的帝王。
  ⑾非想非非想天的简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最高的一层天。
  ⑿业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
  ⒀众生之感与如来(佛)之应互相交流。
  现今外洋各国,大战数年,我国始因意见不同,竟南北相攻,加以数年以来,水风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灾,频迭见告。统计中外所伤亡者,不下万万。痛心疾首,惨不忍闻!不慧滥厕僧伦,未证道果,徒存伤世之心,毫无济人之力。有同乡芹浦刘在霄先生,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笃信佛法。今夏来山见访,谈及近来中外情景,慼然曰:“有何妙法,能为救护?”余曰:“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须令断因,因断则果无从生矣。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遂将《安士全书》示之,企其刊板广传,普令见闻,同登觉岸。先生不胜欢喜,即令其甥赵步云,出资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忆昔戊申,曾劝李天桂刊板于蜀,彼即祈余作 序,后以因缘不县,事竟未行。今蒙刘公毅然赞成,殆非小缘。
  现在世界各国大战多年,我国南北两方因意见不同互相攻击,而且多年以来,水灾风灾旱灾,地震上匪,瘟疫等灾难,一个接一个,遍布各地。统计中外所伤亡的人,不会少于万万。痛心疾首,惨不忍闻!弟子不才,滥竽充数,混在出家人中间,没有证得道果,仅有为世界之苦而存悲哀之心,没有一点救人的力量。有位同乡是芹浦的刘在霄先生,是个清高耿直的君子,继承先辈的德业,虔诚地信仰佛法。今夏来山访我,谈到近来中外情景,悲痛他说:“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救济?”我说:“这是苦果,有果一定会有前因。如果想要救苦,必须断除恶因,恶因一断,那么苦果再也无法生起来了。因此经上说:‘菩萨害怕造恶因,众生则只害怕恶果’。”说完我就把《安士全书》送给他看,希望他刊版印刷广为流通,使大家都能见能闻,一起走向解脱的道路。刘先生非常欢喜,马上就叫他的外甥赵步云,出资七百元印刷流通,请我代为作序,制版刊印。回忆戊申年间,我曾劝李天桂在四川刊版流通,他也请我作序,后来因为因缘①不具足,事情竟没有实行。现在承蒙刘公毅然赞成,这真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注:①因是指主要的原因,如种子。缘是指次要的助缘,如水土阳光等等。由此因缘和合,便生出谷米来。 窃以《袁了凡四训》为改过迁善之嘉言,“俞净意一记”,为至诚格天之懿行。其发挥事理,操持工夫,最为严厉纯笃,精详曲尽。因附刊于《阴骘文广义》下卷之后。《莲池戒杀放生文》为灭残忍魔军慈悲之帅,《省庵不净观等颂》为灭贪欲魔军之净行猛将,《省庵劝发菩提心文》为沈沦苦海众生之普度慈航,爰附于三种法门之后,譬如添花锦上,置灯镜旁,光华灿烂,悦人心目。果善读之,则不忠不恕之念,忽尔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云起,从兹步步入胜,渐入渐深,不知不觉,即凡情而成圣智矣,庶可了生脱死,永出轮回,面礼弥陀,亲豪授记。 我个人认为《袁了凡四训》是改过向善的嘉言,愈净意的净心事迹,是至诚感天的德行。
  他们写自己的体会,出自肺腑,不仅把意思和道理充分表达出来,事理①圆融,而且在实际操持中有根深的工夫,要求最为严格纯熟,精到详细,委曲尽致。因此就附印在《阴骘文广义》下卷之后。还有《莲池戒杀放生文》是消灭残忍魔军的慈悲主帅,《省庵不净观等颂》是消灭贪欲魔军的净行猛将,《省庵劝发菩提心文》为沉没在苦海众生作普度慈航,于是就附在三种法门之后,好象锦上添花,放灯于镜旁,光辉灿烂,悦人心目。真正好好地读一读,那么不忠不恕的念头,好象冰遇到火一样马上消失了,自利利他的心,油然生起来,从此步步进入胜境,渐人渐深,不知不觉就凡情消失而最高智慧开发了,这样很快就可以了脱生死,出离轮回,往生净土,顶礼弥陀,亲蒙授记,最后成佛。
  注:①因缘所生有为法叫做事,不生不灭无为法叫做理。世间森罗万象叫做事,真如的理体叫做理。
  谨为阅此书者贺曰:久沈业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归命觉皇。信真愿切,执谢情亡。感应道交,觑无虽光。余详戍申序中,兹不复赘。
  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六月十九日 古莘释印光谨述
  敬为读这本书的人祝贺:长久以来沉没在受业力牵引的苦海之中,忽然遇到了慈悲救渡的舟航。遵照实行忠恕之道,归依顶礼最高的真理,走向涅槃①。信心真诚,愿望切实,一切执著②断绝,一切欲念消亡。我们的虔诚感通佛的加持③,亲见弥陀佛无量光。其他的详细写成戊午年的序中,这里不再重复。
  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六月十九日 陕西合阳人释印光④敬述
  注:①译为圆寂,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又译灾度,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分段交易两种生死。又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②坚持或固执。
  ③虔诚祈祷忏悔则佛力加附于信者。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叫做加;信者心水,能感佛日,叫做持。《华严经》上说:“佛所加持无有边。”
  ④印光大师(1861一1940),莲宗十三祖租,名圣量,别号常惭愧憎。俗姓赵,名绍伊。陕西合阳人(周文王妃太女以是有宰之大,故址在合阳县东南,
  故印光大师以古莘代合阳).二十一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遍参南北丛林、归心净土宗。以后隐居终南入念佛三昧,又去普陀山闭关,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几达三十年。徐蔚如、高鹤年二居士得遇,取其文,刊行于《佛学丛报》,名声大震。度生缘熟,龙天推出,弘扬净土。以后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初不见客,四方信众,归往日多,才延客开示。民国二十六年,避战乱于灵岩山寺。虽德行闻名四方,仍粗衣淡饭,洒扫洗涤。开示四众,不论等级,不厌其烦,至诚恳切,出自肺腑。遇有不检者,虽显贵仍直言相劝,胸无城府。创办过南京念佛放生道场、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流通法典这四、五百万册,著有《印光法师文抄》。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晓鸡乍鸣,住世缘息,唤水盥漱,预知时至,蜘跌端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大声念佛。没有乡久,又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去了!”世寿八十,僧腊六十。百日荼毗,检得五色合利珠百乡颗,精圆莹澈,光芒四射。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余粒。特别珍贵是顶骨裂成五瓣莲花,齿全不休,三十二颗,为世希有。临终了然无碍,瑞相纷繁,足见大师是菩萨化身也!
  又序(此系光绪戊申蜀士李天桂请作)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之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谓之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犹太虚之远离诸相,不妨日照云屯。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乃如来所证之无上觉道,亦众主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圣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迹,广导群萌。自是尼山抉诚明之奥,作修齐冶平之轨。柱史说道德之经,陈长生久视之术。大觉世尊,称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尘合觉之道,立不生不灭之宗。虽浅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间有异,要缘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发挥演畅之。普令含识,称性起修,即修显性,消原无之幻妄,复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涎登觉岸而后已也。
  伟大周遍宇宙啊,我们自心本来具有的大道:微妙不可思议啊,我们自心本来具有的法性。真理之体与真智之用是没有区别的,出世与入世是圆融在一起的,离开一切妄念,不为外境所转,走入不生不灭的境界。这就叫做有又没有,没有又有,空又没有空,没有空又空。众生与佛都从这里面出来,圣人与凡人都不能说出。好象明镜能照万物而它里面并无一物,怎么能说谁来谁去呢?好象天空远离各种事相,却并不妨碍太阳普照,云朵飘聚。这就是说真如①本性之处,没有一点尘土。本有佛性之心,圆满具足万法②。这就是佛所证得的无上真理,也是众生所迷失的常住真心。儒释道三教圣人,根据这一道理,垂迹各方,广泛引导愚痴众生。于是孔子特出来演说“诚明”的奥义,作出“修齐治平”的轨则。老子说出《道德经》,陈述长生不老的办法。释迦牟尼佛,演说法界本性,指示常住真心,说出凡入圣的大道,立不生不灭的宗旨。虽然浅深大小不同,入世出世有差别,但都不外乎以我们自心本有的理性,去发挥演说。使一切众生,识自本性,开始修行,一旦修行,则本性渐渐显现,消除了本来就没有的幻妄境界,恢复本有的天真,永远出离了迷路,最后就登上了觉悟的彼岸。
  注:①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亦即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又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
  ②指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不论大、小,有形无形,都叫法。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
  文昌帝君,于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于至善,功高德著,遂得职掌文衡。恐末学无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文广训,示吾一十六世之言。妙义无穷,谁测渊源?注解纵多,莫窥堂奥。致令上下千古,垂训受训,皆有遗憾,不能释然。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愿再来,博极群书,深入经藏。觉世牖民,引为己任。淑身变俗,用示嘉谟。以奇才妙悟之学识,取灵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随机说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观之注。理本于心,词得其要。征引事实,祛迷云于意地;阐扬义旨,揭慧日于性天。使阅者法法头头,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惩。直将帝君一片婆心彻底掀翻,和盆托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悉皆释然,毫无遗憾。而又悲心无既,慈愿莫穷。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笃胞与,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礼义以叙彝伦,好令德而远美色。因著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
  曰:《欲海回狂》。良由世人杀业最多,淫业易犯,以故不惮烦劳,谆谆告诫。又以泛修世善,止获人天之福,福尽堕落,苦毒何所底极!乃宗净上经论,采其逗机语言,集为一书,名曰:《西归直指》。普使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缁若素,同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超出轮回,直登不退。谢妄业所感之苦,享吾心本有之乐。前二种虽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后一种虽明了生死法,而亦须修行世善。至于惠吉逆凶,缕析条陈,决疑辨难,理圆词妙。其震聋发聩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势。诚可以建无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
  文昌帝君,在他前世的时候,一心修行五常①,恭敬奉持三教,在实际行动中度化众生,他的目的只是要使自己达到至善②的最高境界,功劳大,德望高,就被天帝任命掌管文昌府,主管人间功名、禄位等事。他恐怕后学无知,埋没了自己无量劫来常住真心,就作文广为训诫,告诉大家我一十七世之事。微妙奥义无穷无尽,谁能测知他的渊源?注解即使多,也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致使上下千古,流传下去接受训诫,都有根大的遗憾,不能解除疑虑。安士先生,宿根深厚,德本悠远,乘愿再来,博览群书,深入经藏,自觉觉他,诱导世人,把注解这件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并以自身的美德转变世俗,为世人指示了一条最好的出路。凭他奇才妙悟的学识,取来释迹孔子的心法,就帝君随机说法的文章,写出雅俗共享的注解。理源于心,措词简明扼要。旁征博引,事实确凿,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疑团。阐述发挥大义要旨,在自性的天空中高举一轮智慧的太阳。使读者一看,头头是道,有所仿效,起心动念,警觉戒备。径直把帝君一片苦口婆心全部揭开,和盘托出。使上下古今,流传开来,接受教诫,都能解除一切疑惑。安士先生又悲心切切,无有休止,慈愿宏深,不知根底。想要使人民推广忠恕③,实行博爱,停息战争,乐享天年,遵守礼义,排定伦常,道德增长,不近美色。因此,就写了戒杀之书,叫做《万善先资》,戒淫之书,叫做《欲海回狂》。实在是因为世人杀业最多,淫业易 犯,所以不畏麻烦劳苦,谆谆告诫。又因为泛泛地做些世间善业,只能获得人天的福报,福报享尽,又会堕落,苦毒没有穷尽啊!于是就遵照净土经论的宗旨,摘取那些对机的语言,汇集为一本书,叫做《西归直指》。普使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或智惑愚,若僧若俗,同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旦摆脱轮回,从此道心不退,一往直前。断离了妄业所感的痛苦,享受了我心本有的法乐。前二种书虽然说明修行世间善业,但其中也具备了解脱生死轮回的方法;后一种书虽然说明摆脱生死轮回的方法,但也离不开修行世善。至于吉凶顺逆,一条条分析,一条条陈述,决疑解难,理圆词妙。那种震聋发聩的感情,比拯救落于水火中的人更加迫切。确实可以惊天地,动鬼神,辅助六经④,扶持名教⑤。应公认为世上第一奇书,与一般的劝善之书比,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安士先生不是菩萨乘愿再来,现居士身,说法度生,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注:①指仁、义、礼、智、信。
  ②《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人之学,在于回归自己的本性,而本性周遍法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故当推己及人,广济众生,以尽天理之极,再也没有一毫私欲。
  ③《论语》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的学问,就在于忠恕二字)忠即是做人竭心尽力,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恕即是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指《易》、《礼》、《乐》、《诗》、《书》、《春秋》。
  ⑤儒家学说--礼教。
  不慧少读儒书,罔知孔孟之心传;长学佛乘,未悟如来之性体。迄今年临知命,见等面墙。徒有乐善之心,毫无利人之力。欲将此书刊刻流布,无奈贫无卓锥,兼以懒于募缘。因是多年,未偿所愿。西蜀居士李天桂,夙具灵根,笃修善行,企得无上佛法。朝礼普陀名山,于法雨禅寺,偶然会遇。若非宿缘有在,何以邂逅如斯。乃屈膝问法,询求出要。余因示以力敦伦常,精修净业,自利利他,唯此为要。若能躬行无玷,方可感化同人。倘行不符所言,乃奉法反以坏法。彼世之德不加修,而善不力迁者,非无修德迁善之资,乃无良师益友以身率之故也。即的以此书,令详悉披阅。务使己之动作云为,与书之指示训诲,相契相合,无少参差,庶几可耳!彼遂若获至宝,庆幸无已。发愿刊板,用广流通。又祈作序,普告同人。因不揣固陋,略述颠未。其有欲致君泽民,修身齐家,教子孙以希圣贤,悟心性以了生死者,请熟读而力行之,当不以吾言为谬妄也。
  弟子不才,少读儒书,不知孔孟的心传;久学佛法,未悟如来的本性。到今年已临五十岁,已经是近土的人了。仅有一点乐善的心,毫无一点利人之力。想要把这本好书刊刻流布,元奈贫无立锥之地,加上平常懒于化缘。因此多年,没有完成自己的宿愿。四川居士李天桂早具慧根,诚修善行,希望证得无上佛法。朝礼普陀山的时候,在法雨禅寺与我偶然相遇。如果不是前世有因缘,怎么会有这样的巧遇。他顶礼问法,征求一条出门要道。我就说应在伦常中着力,精进修行净宗,自利利他,只有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亲身实行,不受污染,就可以感化别人。如果言行不一致,那么奉法反而是坏法。当今之世不能加紧修行道德伦常,善的力量不能转化天下人心,并不是我们没有修德转善的资质,是因为没有良师益友以自身作楷模来改变天下风气啊!于是就把《安士全书》赠送给他,要他详细阅读。务必使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与书中的指示教诲,互相契合,没有一点差别,这样才可以的啊!他就如得到了珍宝一样,庆贺有幸获得,发愿制版、广泛流通。又请我作序,普告大家。因此我就不自量力,顾不得自己学识浅陋,略说头尾。有关这些想要致君泽民,修身齐家,教子孙成圣贤,悟心性了脱生死等内容,请读者仔细阅读,并在生活中实行,就不会认为我所说的是谬论或虚妄了。
  安士大居士法像
  菩萨转世,现居士身,恭敬礼拜,获福无量
  像赞
  昆山安士先生,所著数种书,尔但读而受其益者,诚非浅鲜矣!昔世尊为半偈故,犹舍身供养。若先生之恩,尔但则茫然不知何以报矣!汪子石心,以绘像索题,惊喜瞻礼之余,敬为四言二十韵,不足道先生之万一,惟欲推广著书之意,重为结往生净域之缘,想先生在紫金台中,当遥为一笑矣!
  道光庚子季冬朔后一日 虞山 张尔旦(眉叔)
  安士先生法像赞
  昆山安士先生,写了多种书籍,读后得到利益的人,真是太多了!从前释迦牟尼世尊为了半句偈,尚且能够舍身供养。而安士先生著书利民,他的恩德如此广大,我们真是不知怎么来报答了!汪子石心,因为描摹安士先生法像,向道友索写题辞,我惊喜礼拜法像之余,敬写四言二十韵,不足以说得先生万一,只是要趁此推广先生所写的书,为后世众生结往生净土之缘,这样的想法一定会使安士先生在西方紫金台中,露出欣慰的微笑了!
  道光庚子年冬末初一 虞山 张尔旦(眉叔)
  维大居士,生康熙时;辩才无碍,能以法施;笔舌并用,霆掣电驰;三教典籍,悉诵悉知;云涌其气,澜翻其词;为如来使,作大导师;嗟嗟末法,众生愚痴;苟非菩萨,孰吼同师?没归安养,我生讵迟;著述万言,启发是资;昔闻论说,今瞻逸姿;筇笠西行,飘然雪髭;我于弟子,淑则称私;稽首涕泣,名同佛持;凡我同志,敬而仰之;此虽图像,因缘在兹;彼有愿力,难可议思;绘形所现,涌莲花枝;孰能顶礼,摄受以慈;亿众咸趋,西方宝池。
  尊敬的安士大居士啊,您在康熙时出生;您的智慧博大无边啊,用甘露大法遍洒众生;笔下口中,妙语连珠,好象风驰电掣;读尽三教典籍,遍知一切妙理;胸中涌出浩然正气,笔下写出壮观篇章;您是诸佛如来的使者,能作众生的大导师;末法众生啊,愚痴难度;假如您不是菩萨化身,谁能这样作狮子吼?如今您已往生净土,我遗憾自己出生在后,不能亲近;遗留万言著述,启发我们得解脱;从前看了您的著作,今天观礼您的法像;您戴笠西行,白须飘然;我虽然没有亲闻法音,私下里早以尊您为师①;稽首礼拜,感动流泪,您的德名与佛相同;一切同道,都会万分敬仰您;眼前虽是图像,其中却有大因缘;您有大愿力,世人不可测量;目睹遗像,眼前涌出莲花;谁能顶礼,您就会以慈悲力量接引他;无量众生,得度苦海,往生西方净土。
  注:①“淑则称私”,即“私淑”之意,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其学说并尊之为师。
  脱屣归安养,高风说至今;著书同佛偈,爱物寓婆心;身已超尘远,情还度世深;图摹遗像在,咳唾有余音。
  古吴 朱兆庚 吟白
  脱落凡尘,早归净土,高风亮节,流传至今;皇皇巨著,等同佛经,爱护众生,情意殷殷;身在尘世,心早出世,愿力宏深,不离众生;而今西归,遗像仍在,音容笑貌,诩诩如生。
  古吴 朱兆庚 咏赞
  性月妙明,人人具足;矢诚积修,憬然先觉;一尘不染,在俗超俗;仰止居士,鹿城尊宿;运大悲心,造无量福;前摄龙舒,后引尺木;巍巍金台,独标高躅;普愿大千,脱离垢浊;善果圆时,同生极乐。
  元和 邱洪业(幼迟)
  如来佛性,人人都有;精进修行,蓦然觉悟;一尘不染,在世出世;敬仰居士,鹿城尊宿①;发大悲心,造无量福;前接龙舒②;后引尺木③;巍巍金台,独在高处;普愿大千,脱离污浊;善果圆时,同生极乐。
  注:①中天竺波罗奈国,城外有鹿野园,是佛陀最早说法的地方。佛陀成道后,即来此处说四谛之法,度娇陈如等五比丘。这里说安士先生是佛陀的使者,大士重来,入世度生。
  ②指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览经史。有一天说:“世间书不是究竟法,我当专习净土,往生西方。”从此精进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作《龙舒净土文》劝世。临终三日前,遍告亲友,有不复见之语。至期,读书后,象平常一样礼念,忽然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就站着离开人世了,人象树木一样笔挺直立。
  ③相传龙要凭木才能升天,即龙头上有一物名尺木,故能升天。此处有安士先生承前启后之意。
  爱河流日浅,苦海浪日深;哀哉阎浮提,五浊习难变;维公起鹿城,独矢菩提愿;手撰四种书,字字寓惩劝;譬如暗室中,光明烛流电;又如坠悬崖,援手垂白练;自度并度人,悲悯婆心现;一朝善果成,莲台金百炼;后生失准绳,私淑空怀念;贤哉石心翁,公裔访求遍;惊喜得真容,临摹妙手倩;余生亦苦晚,道貌无从见;则效具素心,披书如睹面;况今睹此图,顶礼生依恋;再拜默致词,愿借津梁便;接引娑婆众,共登不退转。
  元和朱兆杓(微卿)
  爱河流日浅,苦海浪日深;悲哉世间人,五浊习难变;安公出鹿城,发大菩提愿;手撰四种书,字字寓警劝;譬如暗室中,烛光和闪电;又如坠悬崖,伸手垂白练;自度并度人,悲悯慈心现;一朝善果成,莲台金百炼;后生失准绳,私淑空怀念;贤哉安士翁,后裔访求遍;惊喜得遗像,妙手临摹真;我生也太晚,道貌无从见;学道有诚心,读书如见面;何况见此图,顶礼生依恋;再拜默致词,愿借津梁便;接引娑婆众,共登不退转。
  三复先生书,再拜先生像;仁言利以溥,道貌睟(sui)而盎;多生菩萨行,一现居士像;出入儒佛间,究竟归安养;可怜阎浮提,生死苦流浪;遗书满人间,振若天鼓响;我生恨已晚,未及侍几杖;卌(xi,四十)年鹿城道,徒切高山仰;敬爇一瓣香,翘勤礼华藏;娑婆愿回入,度众生无量。
  笠水邱孙锦画堂
  三读先生书,再拜先生像;仁言利益广,道貌见庄严;多生菩萨行,一现居士像;出入儒佛间,究竟归西方;可怜世间人,生死苦流浪;遗书满人间,振如天鼓响;我生恨已晚,不能亲侍候;四十鹿城道,徒切高山仰;敬燃一瓣香,虔诚礼华藏;娑婆愿回入,度众生无量。
  居士是吾乡先生,高山在望敬仰止;吾乡文笔秀玉峰,近代名人接踵起;庄渠理学得真传,柏卢继之各具体;文章独数归震川,考据亭林贯经史;居士更通儒佛关,觑破性命了生死;著书二种戒杀淫,当头一喝声震耳;度此众生出迷津,后举西方路直指;一心念佛向乐邦,十万亿土近如咫;七宝池内莲花开,笑语家人佛来矣;我生已后六十年,恨不亲见如来使;究竟私淑别无他,出世因缘在乎是;居士自号曰怀西,我之怀兮在居士。
  昆山方步瀛小湘
  居士是我乡先生,高山在望敬仰止;我乡文笔秀玉峰,近代名人接踵起;庄渠理学得真传,柏卢继之各具体;文章独数归震川,考据亭林贯经史;居士更通儒佛关,看破性命了生死;著书二种戒杀淫,当头一喝声震耳;度此众生出迷津,后举西方路直指;一心念佛向乐邦,十万亿土近如咫;七宝池内莲花开,笑语家人佛来了;我生已后六十年,恨不亲见如来使;究竟私淑别无他,出世因缘在于此;居士自号为“怀西”,我的“怀兮”在居士。
  现居士身,为法施者,龙舒而后,唯我先生;彼劝净土,开化初机,以欲钩牵,令入佛智;先生直指,三根均被,因缘譬喻,乃住其中;汪子深心,绣像供养,为告世人,各各敬信。
  吴县周孝垓(gai)心香
  现居士身,为法施者,龙舒以后,唯有安士;劝人修净,开化初机,以欲钩牵,令入佛智;先生直指,三根均度,因缘譬喻,就在其中;汪子虔诚,绣像供养,为告世人,各各敬信。
  善知识,大菩萨;冠儒巾,说佛法;扶木叉①,戒淫杀;三乘教,意深括;将身心,奉尘刹;宏持名,扬莲宗;鲁阳戈,日再中②;读公书,如见公;拜公像,道气充;前龙舒,后尺木;公中立,三鼎足;象教衰,公等作;息邪说,振颓俗;我后公,已百年;瞻遗像,抚遗编;心悲喜,涕泗涟;公怀西,我亦然;愿加被,公瓣莲。
  方外释祖观觉阿
  众生的依靠,伟大的菩萨;头戴着儒巾,宣讲着佛法;重振戒律,劝莫淫杀;三乘教意,说得深入简出;将全部身心,奉献给大千众生;宏扬念佛法门,宣传净土真谛;鲁阳挥戈,丽日当天;诵读您的书,就如见到了您;礼拜您的像,道气充满胸中;前头接龙舒,后面引尺木;您在中间,承前启后;圣教衰落,您来振作;平息邪说,扭转世风;我出生在您后,已经有百年;瞻仰您的遗像,恭读您的遗著;心中悲喜交加,眼泪涟涟;您自号为怀西,我的志向也相同;愿您端坐在西方莲台上,时时以慈力加被我!
  注:①木叉指“波罗提木叉”,译为“戒律”。
  ②即“鲁阳挥戈”,《淮南子·览冥》:“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译文:鲁阳公与韩交战,正打得难解难分时,天已黑了,拿戈往天空一挥,太阳就又出来了。)后用作人力胜天之喻。这里指安士先生给众生带来了光明。
  一榻茶烟扬鬓丝,几年故步笑蝇痴;而今了却周何累?长向寒林①礼导师。
  东泖朱大韵
  注:①寒林本指秋冬的树林,佛书称西域弃尸鸟葬的地方,即尸陀林,这里象征安士先生去世之处。
  曩读先生集,时怀尚友①情;仁言沾庶物,确论醒群盲;像喜今朝睹,心应夙世倾;他年清泰国,翘首望相迎。
  杭州冯旭升
  曾读先生书,时怀敬慕情;说法度众生,高论醒世人;遗像今朝见,心已前世倾;他年生净土,翘首望相迎。
  注:①尚友,上与古人为友。
  一纸传图像,欣然见我师;后尘怀景仰,素志愿西驰;阐教遗书在,苏民奏议垂;焚香瞻道范,矍铄现庞眉;丝绣久成想,真容仔细看;迷津传宝筏,末劫挽狂澜;趋步摹犹易,顽廉①感独难;十年酬宿愿,弁首付雕刊。
  余于十年前,识公之玄孙,少蓉茂才,得此遗稿。又于汪石心丈处,临摹遗像。未几,少蓉物故。余拟将此稿付梓,久而不果。今始得汪心持、沈济之,助赀排印。
  仁和胡珽(ting)挺臣
  一纸传图像,欣然见我师;后生怀景仰,素志愿西驰;阐教遗书在,故地有丰碑;焚香瞻道范,矍铄①现庞眉;丝绣久成想,真容仔细看;迷津送慈航,末劫挽狂澜;趋步摹犹易,顽廉②感独难;十年酬宿愿,作序付雕刊。
  我在于十年前,认识安士先生的玄孙,少蓉茂才,得到这个遗稿。又在汪石心那里,临摹遗像。没有多久,少蓉病故。我准备将此稿付梓,很久都不能如愿。今天才得到汪心持、沈济之,助资排印。
  注:①矍铄(jueshuo)形容老年人精神好的样子。 ②出自《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意思是:“所以一听到伯夷(一位高尚守节的典型。商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名伯夷、叔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登位,先生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两人曾叩马谏阻。武王灭纣后,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饿死。)的高尚节操,贪婪的人会变得廉洁,懦夫也会立志。”这里说虽然顽固不化的人感化很难,但一读安士先生的书也会有所醒悟。
  果遂怀西愿,花开万劫春;垂慈拯民物,普利到天人;幻梦怜谁觉,迷途许问津;如公山海度,拟议①总涓尘②;尚友遗文在,刊行敢自怡;辨才雄不碍,潜德耀非迟;笔墨从心写,烟云向腕随;一编三复读,莲种定含滋。
  校印遗文工竣,敬题二律。 古吴汪凤章心持
  自号怀西终如愿,莲花开后万劫春;一片慈心度众生,普降甘霖到天人;人生幻梦谁能觉?走进迷途许问津;学习安公度苦海,犹豫徘徊难跨步;敬慕古德遗著在,速速助印莫停留;雄才大略无比伦,高风亮节永流芳;皇皇巨著从心写,人间烟云聚笔端;一编遗文三复读,莲花种子定在此。
  注:①《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意思是:“用(《易》卦爻)来比拟事物而后说,来议论它而后行动,经过比拟议论来确定事物的变化。”注:“拟议以动则盖变化之道。”本指事前的揣度议论,后称设计、筹划为拟议。
  ②细流和尘埃,比喻微末。这里比喻如果还在揣度犹豫的话,就永远停滞不前,迈不开脚步。
  悲猛极矣,如从吾佛世尊金口宣扬,而得六种为之震动。
  汪大绅
  慈悲愿力伟大极了,说法如从释迦牟尼世尊金口而出,使得大地六种①震动。
  注:①有三种六种。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我们如在小儿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周安士居士传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诸生也。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尝以众生造无量罪,唯淫杀二业,实居大半,因著戒杀淫二书。其戒杀书名《万善先知》,言多恳切深痛。每过一切神祠,必祝愿云:“唯愿尊神,发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蚊蚁,唯愿尊神是纠是殛,迅雷击碎,所著书板;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临河见鱼,仰面见鸟,不思救度,反萌杀机,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若梦寐中,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名号,发救度心,而反欢喜赞成其事,亦同此誓。其戒淫书,名《欲海回狂》,劝诸淫者,先观胎狱,了种种苦,是为息淫原始方便;次观男女,脓血涕唾,恶露中满,犹如溷厕,粪秽所都,是为息淫对治方便;次想死人正值仰卧,寒冰彻骨,黄水流出,臭不可闻,遍体生虫,处处钻啮,皮肉渐尽,骨节纵横,乃至冢破骨出,人兽践踏,而我此身,终亦如是;次念《法华》所说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是为断淫穷原方便;次观自身,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莲花之中,开敷,见阿弥陀佛,坐宝莲花,及诸种种庄严瑞相,亦见自身,礼拜供养于佛,作是观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脱淫阱,是为究竟解脱方便。又著《阴骘文广义》三卷,《西归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与家人诀,云将西归,家人请以香汤沐浴,却之曰:“我香汤沐浴久矣!”谈笑而逝,异香郁然满一室,年八十四。
  周梦颜,又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读书人。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为怀西居士。他认为众生所造的无量罪过,淫和杀业占居了大半,因此就写了戒杀戒淫两种书。他的戒杀书叫做《万善先知》,文字恳切深痛。每当经过一切神祠,一定祝愿说:“唯愿尊神,发出世心,莫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思仁自今二十四岁,一直到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害蚊蚁,唯愿尊神及时纠正,严厉惩罚,迅雷击碎我写的书板;思仁自今二十四岁,一直到寿尽,过河见鱼,抬头见鸟,不思救度,反而萌发杀机,也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岁,一直到寿尽,若梦寐中,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名号,发救度心,反而欢喜赞成其事,也同此誓。他写的戒淫书,名叫《欲海回狂》,劝一切犯淫的人,先观想住母胎时的情状,明了种种痛苦,这是停息淫欲的原始方便;再观想男女身体,充满脓血涕唾和恶露,犹如厕所,是聚集粪秽的场所,这是停息淫欲的对治方便;再观想死人正直仰卧,寒冰透骨,黄水流出,臭不可闻,遍体生虫,处处钻啮,皮肉渐尽,骨节纵横,乃至坟破骨出,人兽践踏,而我这个身体,最后也是这样;再思考《法华经》所说因缘生相、灭相、与不生灭,这是断除淫欲的根本方便;再观想自己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莲花之中,莲花开放,见到阿弥陀佛,坐在宝莲花上,以及种种庄严瑞相,又看见自己,向佛礼拜供养,作这样的观想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脱淫阱,这是究竟解脱方便。又著《阴骘文广义》三卷,《西归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与家人诀别,说自己就要归西了,家人请以香水沐浴,他阻止说:“我已经香水沐浴很久了!”谈笑而逝,奇异香气非常浓郁,充满了房间,时年八十四岁。
  安士全书白话解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目 次
  上卷(自帝君至上格苍穹皆帝君实事,出《文昌化书》)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天赐兴儒 补衮和衷 惇(dun)睦亲族 初闻佛理 邛(qiong)池化龙 遇佛得度 幽明交理 流矢集体 隶掌桂籍 当来证果 附问答五则
  未尝虐民酷吏 酷虐改行
  救人之难 奇冤立判 除暴安良
  济人之急 贫富富贫
  悯人之孤 慰友重泉
  容人之过 举不避仇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清河善政、雪山大仙
  人能如我存心 心不在内 心不在外 心不在中间 心非有在有不在 心含太虚
  天必赐汝以福 欲界六天 色界十八天 无色界四天 附问答二则
  于是训于人曰 人种从光阴天来 人禀四大而生 人为四生六道之一 人有十时 人面如地形 人有六根六尘六识 人须知十二因缘法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人死有六验
  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慎刑诸图 决狱平恕 辨雪冤狱 不逮妇女 执法无后
  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鬻(yu)田济人 免死得元 蠲(juan)租得第 逆旨害民
  救蚁中状元之选 救蚁延龄 蚁王报德
  埋蛇享宰相之荣 方便行杀 毙蛇抵命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三福田图 八福田图 世间七事不齐图 十恶所感正报余报图 二十七种业报图 有果无用 有用无果 先富后贫 先贫后富 劳而致富 逸而得富 贫而能施 富而不施 施多福少 施少福多 同忧异果 异寿同果 为恶善终 为善恶终 身乐心不乐 心乐身不乐 大施小福 小施大福 吾遇顺境正当修福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他人作恶我亦受福 五里铜盆 一月布施 指上植福 身小声宏 十粒除贫
  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世间善愿 出世宏愿 三童发愿 号同古佛 发愿先度 四十八愿 有愿易度 即胜二乘
  利物利人 碎碑刻碑 潜消弊政 小常平仓
  修善修福 广置义田 独成胜举 乐善不倦
  正直代天行化 检校善恶
  慈祥为国安民 设法救民 帝君示敕
  忠主 鞠躬尽瘁 主为画像
  孝亲 五母悲哀 举国孝养 异香远闻 出家报父 修忏遇母 树德资亲
  敬兄 爱敬交至 至性感人
  信友 千里赴约 度友全信
  或奉真朝斗 七星救焚 礼斗免盗 道藏源流 道藏摘语
  或拜佛念经 阿难结集 此土闻经 得免驴胎 得免猪胎 经救全城 枷锁自脱 僧作天王 盲者得视
  报答四恩 礼塔度亲 诚感父骨 酬恩护法
  广行三教 助扬王化 培植真儒 潜消祸乱 毁教现果 附问答二则
  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 免难济厄 遥救堂崩 免官救吏 赎罪得子
  矜孤恤寡 矜恤交至 为主存孤 逼孀现报
  敬老怜贫 牛杀三人 鬼能止焚
  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 饿夫酬德 速得贵子
  施棺椁(guo)免尸骸之暴露 掩骸现果 作子酬恩
  家富提携亲戚 菜羹得名 大愉快事
  岁饥赈济邻朋 因荒酿祸 增价免饥 种豆代谷 抗疏救辽 自讳其德
  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 遭谴不悟 作牛示罚 干蛊裕后
  奴婢待之宽恕,岂可宜备责苛求 死无奴婢 小奴为祟 难忍能忍 悍妇产蛇 宜革世仆之弊
  下卷
  印造经文 法界唯心图 娑婆四洲图 五福八难图 龙求斋法 八关斋法 写经脱苦 枕经失荐
  创修寺院 须达施园 修塔获果 天人散华 同为夫妇 难为夫妇 舍宅为寺
  舍药材以拯疾苦 多劫无病 疮发人言 预绝诸病神方
  施茶水以解渴烦 施水福报 以水卖贫
  或买物放生 放豚放儿 卖猪卖子 救羊救女 鞭马鞭亲 曹翰宿因 救物同登
  或持斋而戒杀 怨亲颠倒 饿狗示报 一钱荐帝 父杀羊女 夫杀羊妻 杀生冥累 河神受戒 破斋酬业 卖斋立毙
  举步常看虫蚁 忍渴护虫
  禁火莫烧山林 以身济兽 烧虫受谴
  点夜灯以照人行 贫女施灯 窃油现果
  造河船以济人渡 志存济溺
  勿登山而网禽鸟 鹦鹉始末 鸽得人身
  勿临水而毒鱼虾 神鱼送子 鳝救回禄
  勿宰耕牛 耕牛乞命歌 三十二头 一牛三还
  勿弃字纸 捐灰减算 弃文速果
  勿谋人之财产 冤鬼诉母 执枪自刃 三次投胎 以客作子
  勿妒人之技能 十子异疾
  勿淫人之妻女 丑诃美女 人是革囊 男根不净 女根不净 引经策发
  勿唆人之争讼 累世未讼 见机免祸 贵子忽夭
  勿坏人之名利 入闱偿业
  勿破人之婚姻 得书改过 离书现果
  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 邑神示罚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诱子倾家
  勿倚权势而辱善良 希旨诬良 仆犬证赃
  勿恃富豪而欺贫困 不欺贫困 动人恻隐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 执贽十往 遇恶不校 党恶杀身
  常须隐恶扬善 宿世口业 口也余报 绮语花报
  不可口是心非 咒诅酷报 一目准誓
  剪碍道之荆榛(zhen) 除当途之瓦石 拔荆得金 梦人赠桂
  修数百年崎岖之路 七十里塘 鎔锡灌闸
  造千万人来往之桥 海神示约 延龄裕后 建桥福果 毁桥获谴
  垂训以格人非 立命之学 国策去毒
  捐赀以成人美 乐善不倦
  作事须循天理 不弃疯女 弃妻重娶 雷诛母子 邪淫负托
  出言要顺人心 鲁使对薛 随宜说法 巧为讽谏
  见先哲于羹墙 孔氏三代出妻 忠恕之外无一贯 雍也可使南面 指鞭之士 物有本末节 补格物致知章 服尧之服 慎独于衾(qin)影 见猎心喜 偶动邪念 举念戒牛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失目因缘 增价自毙 雷诛赌逆 一脔三命
  永无恶曜(yao)加临,常有吉神拥护 累劫无病 鬼神默佑 寇不能劫
  近报则在自己 公主自福 亵袈娑报 火神示报 十倍酬业 梦示鸡骨 酷令自烧
  远报则在儿孙 尽诚训导 贵子复求 神示葬地
  百福骈臻,千云祥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地上天福 举家福泽 累世科第 一疏昌后
  安士全书白话解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
  《安士全书白话解》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论中国历史上的文昌信仰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导读
  ......
  总之,文昌的精神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他广行阴骘,积功累德,上升为神是理所当然的事。他遇佛得度,授记成佛,是其功德所感。他的精神在今天只要赋予新时代的内容,无疑会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使人间走向一个美好的世界。
  --------------------------------------------------------------------------------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发明)篇中所言,皆为帝君现身说法。故以“吾”字发其端,曰一个七世。特将吾身中亘古亘今,生生不坏之物,指示后人也。人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便谓形神消灭,无复来生,所以四肆行罔忌。帝君深惧此种自误误人,流毒不浅。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晓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则吾侪(chai)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将为善,思及身后之福,必果;将为不善,思及身后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识得此篇开端语,亦思过半矣!
  (发明)本篇中所说,都是帝君现身说法。因此以“我”字开头,说我一十六世的事。特把我们身中过去现在都无损坏的东西,指示出来。人只因为生不知从那里来,死不知到那里去,就说人身体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于是他的行为就非常放肆,没有一点顾忌。文昌帝君非常害怕这种思想既误了自己又误了别人,流毒不浅。故用自己一十七世的事,揭开来忠告天下的人。帝君既有一十六世,我们也都有一十六世。因此,现在种了善因,就知道下世一定会有福报;种了不善的因,下世就一定不会有福报。(人只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如果知道有来世,自然就会去修来世福。)理解了这篇开头语,就等于已经忏悔了一半的过失。
  注释:①发明:启发,阐明。
  人读善书,每心粗气浮,不能沉思默会。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朦胧混看者。若识得吾可为身,身不同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则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则改形易相,乍去乍来。譬如运行之人,或乘舟坐轿,或跃马驱车,种种更变,人无变更。舟车轿马,身也;乘舟车轿马者,吾也。又如人作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儿,种种改易,人无改易。帝王官吏乞儿,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儿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渐昏,耳至老而渐塞。吾唯无生死,故目虽昏,而所以视者不昏,耳虽塞,而所以听者不塞。(若作视听即吾,又是认贼为子。)是故大人从其大体,身能为吾用;小人从其小体,吾反被身用也。
  人读善书,常常心粗气浮,不能仔细思考,静静体会。例如“我”字、“身”字,没有不模糊混看过去的。如果认得“我”可为“身”,“身”不能为我,才知道“我”是主人,“身”是客人。主人就无量劫来长存不变,没有生死。客人就改头换面,忽然去了忽然来了。好象远行的人,或者乘舟坐轿,或者骑马开车,种种不同,人却无变化。舟车轿马是“身”,乘舟车轿马的人是“我”。又如人演戏,或者扮帝王,或者扮官吏,或者扮乞丐,种种改变,人无改变。帝王官吏乞丐是“身”,扮帝王官吏乞丐的人是“我”。从一身来说,那个能够看和听的,是“身”;能够指挥看和听的,是“我”。身有生有死,故眼睛到老了就昏花模糊了,耳朵到老就渐渐听不清楚了。“我”就没有生死,故眼睛虽昏花,但指挥眼睛者不昏花;耳朵虽然听不清,但指挥耳朵者却清楚。(如果认为眼睛耳朵的就是“我”的一部分,这是认贼为子)因此大人则得到大体,“身”能被“我”用;小人随从小体,“我”反而被身用啊!
  补充:(译者的发挥)世人都以四大(地水火风)的身体为我,而它仅是物质的组合,不是真我。如果物质组合就是我,那么现在的科学可以制造物质,为什么不能制造生命,连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如蚂蚁)也制造不出来呢?所以物质组合的身体不是我,只有能组合者才是“我”。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一切善恶的种子都种在里面,驱使众生六道轮回,善恶报应,自作自受。眼耳并不会见闻,仅是细胞的组合,故不是真我,能听能闻者,才是真我。虽然眼耳都坏了,但见性与闻性是不坏的。如果眼以明为见,黑也是见,黑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这“看不见”不正是见吗?
  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即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则吾辈之身亦无定矣。旦托生既多,则宿世父母六亲亦多。帝看宿缘既多,则吾辈宿缘亦多矣。然则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为者,机缘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羹也。诚难与俗人道也。
  一个人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更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的“我”无穷,那么我们的“我”也无穷了。帝君可以为常人身,也可以为贵人身,还可以为天龙八部①地狱鬼畜身。帝君的“身”没有一定,那么我们的“身”也没有一定了。轮回转世既多,那么前世的父母六亲②也多。帝君前世的缘分多,那么我们前世的缘分也多,这样看来那么“我”是主人,一十七世是早晚,投胎出生靠机缘,常人贵人等都是演员,身体是皮袋。这其中的道理确实很难与一般人说明白啊!
  注释:①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②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前世后世,犹之昨日来朝,吾生合下自有,并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脏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诸医人之口,竟视为药笼中物乎!
  前世后世,好象昨天和明晨一样,来的快,去的快,我们生下来就存在的,并不是佛家的发明创造。例如五脏①六腑②在病人自己的腹中,自己却看不见,但因为借医生的口,就知道病在哪个部位,并作为用药的地方。
  注释:①五脏:心、肝、脾、肺、肾。
  ②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补充:佛只觉悟真理,并没有创造真理。世界没有第一因(神创之说),六道轮回,无始无终。
  人若无有后世,不受轮回,则世间便有多少不干事,即圣贤议论,亦有无证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寿,力称颜子之仁,而颜反夭矣。极恶盗跖(zhi)之不仁,而跖偏寿矣。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何以成其造物!唯有前世后世以为销算,而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上帝不受混帐之名,孔子可兔无稽之谤。大矣哉,一个七世之说也。
  如果人无后世,没有轮回,那么世上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即使圣贤站出来讲话,也会因为没有证据,使人不相信了。孔子说有仁心的人一定长寿,经常称赞颜子之仁,但颜子①反而很早就死了。无恶不作的盗跖非常不仁,但他反而长寿。这样一来,君子就冤枉作君子,小人就乐得作小人,天下造物怎么能够这样不公平呢?只有前世后世互相加起来清算,互相抵偿,我们才知道修善积德,不断进步,恶念才会时加戒备提防。这样上帝就不受混帐的名声,孔子也可免除没有根据的毁谤。
  注释:①颜子(公元前521一490),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于学生。以德著称,后世称为复圣。
  ②盗距:春秋末期人,盗贼之王,恶名远扬。《荀子·不苟》说他:名声显赫,象日月一样,与舜、禹流传不息。《庄子·盗跖》说他:带领部卒九千人,横行天下。
  补充:基督教说上帝要使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这只是表面上的现象。是否上天堂下地狱,要由因果来决定。种了善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种了恶因就有下地狱的趋势。上帝好象世间的法官,没有做坏事,怎么会被捕入狱呢?再说上帝是纯善的化身,他不会使好人下地狱,恶人上天堂。故命运由因果决定,掌握在自己手里。
  虚无寂灭之学,非吾儒所以痛恨乎!即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劝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来者为后世。步步据实。试问:虚无二字,如何可加而谤佛者?则以地狱天堂为荒涎,前世后位为渺茫。谓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彤。静言思之,恰虚无二字之病。学佛者之言曰:肉躯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者辄云:无有前生,无复后世。夫曰舍一身复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下寂,虽灭而下灭也。若其舍一身不复受一身,则是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矣。平心自揣,试问:寂灭二字,毕竟谁当受之?嗟乎,身若株儒,而反讥防风氏为短小,亦已过矣。
  虚无寂灭的学问,不是那些迂儒所痛恨的吗?既然痛恨它,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现在讲佛理来劝世的,一定会说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暗有鬼神。已过去的是前生,还没有来的是后世。步步证据确凿。试问:虚无二字怎么能够拿来谤佛?如果认为地狱天堂为离奇虚妄,前世后世渺茫不见,说身体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心思考,恰中虚无二字的病毒,学佛的人说:肉体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的人就说:没有前生,没有来世。又说:舍一身又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如果舍一身不再受一身,则是一寂就长寂,一灭就永灭了。平心自问,寂灭二字,谁当受它。可叹啊!自己是侏儒①,反而讥笑别人矮小,不也是太愚痴了吗?
  注释:①株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补充:佛于菩提树下,入于甚深禅定,而得五眼六通。其中宿命通即是能看到三世因果轮回的实相,我们来得宿命通,当然看不到前世和后世。但是不能说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如电波看不到,但我们知道它存在。以人类有限的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还很多。没有看到不要紧,通过别人介绍就知道了。我们没有到过外国,但到过的人可以给我们介绍。
  以刀杀人,不过斩人肉躯。若言无有后世,直是断人慧命。斩肉躯者,害止一生。断慧命者,杀及世世。故知劝人改恶修善,犹是第二层工夫。先须辨明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方是根本切要语。
  用刀杀人,只不过杀害了人的肉体;如果说没有后世,径直斩断了人觉悟的命。斩断肉体,危害只有一生,斩断觉悟之命,就杀及后世。因此劝人改恶修善,还是次要的工夫。先认识清楚,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才是从根本处入手。
  补充:只有认识三世因果轮回,改恶修善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才知修善是好自己,作恶是坏自己。
  无后世之语,出之凶恶小人,人皆轻而忽之。譬诸投鸩毒于臭食之中,啖者自少故,其之害浅。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于膏之内,食者必多,故为害深。苟能侃侃凿凿,唯以救世为心,不作以顺为正之妾妇,则其阴功大矣!
  没有后世的说法,如果出自那些凶恶小人,人们就会轻视忽略这个问题。例如把剧毒放到臭食里面,吃的人因气味不好,就自然少吃,这种危害就较浅。如果没有后世的说法出自正人君子,人们因为尊敬他就相信。这就好比是剧毒投进美食之中,吃的人必定多吃,这种危害就深了。如果能够正直为人,旗帜鲜明,一心以救世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作以偏为正的妾妇,那么他的阴功就无尽无穷了!
  补充:这里说了三种人,第一种人易辨,第二种人复杂,第三种人是境界最高的人。
  吾辈一介书生,即有书主习气,闻三世轮回,无论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可明目张胆告人矣,何则?向惟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将来,光阴无几。今悟肉躯虽死,真性不亡,可知当身寿算,原来地久天长。是能易短命为长寿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觉自顾渺少。今知六道轮回,互为高下,则知豪贵之途,宿生何者不历?是能筹贫贱于富贵者,此一个七世之说也。向惟昧于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荣枯得失,皆宿业所招。则是横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为和平者,此一个七世之说也。向惟不达祸福,所以无恶不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损人适以害己,则暗室屋漏之中,自有战兢惕厉之想。是能化贪残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便谓天道难凭。今能参观前世后世,则知福善祸淫,本是毫发无爽。是能转愚痴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识得此言真意味,何劳读尽五车书。
  我是一介书生,自有书生习气,平常闻三世轮回之说,无论信与不信,部不肯说出口。现在悟出一十六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就可以明目张胆告人了。为什么呢?以前只因不知有后世,所以悠悠度日,屈指一算,光阴无几。现在知道肉体虽死,真性不会消亡,可知生命原来地久天长。因此能把短命改为长命,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只因不知有前生,所以看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觉得自己太渺小。现在知道有六道轮回,互为高下,那么豪贵的路,前世怎会不经历过呢?因此,能把贫贱与富贵的差别看得很淡薄,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因,所以每逢失意,往往怨天尤人。现在知道贫富荣辱、利害得失,都是业力所招。那么当入逆境之时,也能安然忍受。因此,能够消除忿怒转化为和平,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不知道出现祸福的原因,所以无恶不作。现在知道行善正是庇护自己,损人正是损害自己。那么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战战兢兢,警惕戒备自己不要起动恶念。因此,能够化贪残为良善,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只因不信因果,所以看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就认为天道不公平。现在能检查观察前世后世,就知道了福因作善而来,祸因作恶而来,是一丝一毫也不会有差离的。因此,能转愚痴为智慧,是一十七世之说。
  补充:上面是安士先生的切身体会,下面具体征引事实。
  下附征事(二十二则俱出文昌化书) 天赐兴儒
  帝君曰:予方游人间,至会稽山阴,见一隐者(即圣父),年五十许,焚香叩天析嗣。时仲春丙夜,天文焕烂,张宿昭然在上,而隐者适姓张,予于是生焉。然予乡剪发文身,习为夷俗。于既成童,心甚不乐。乃寻冠履,自习礼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内外莫不以予为异,及其久也,从予者什有七八。一日有耆(qi)旧谒予父,回诵唐虞大训数篇(即成王顾命所成者)曰:“中国有使人传此。”予好之,就彼习焉,随口记授无遗。于是愿学者,从而习之,皆以予为师焉。
  天赐贵子,振兴儒学 帝君说:我的阴身正飘游人间,来到会(kuai)稽山北,看见一个隐居的人(圣父),年纪五十岁左右,正烧香拜天求子。这时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灿烂,张宿星座清晰地挂在天空,而这位隐居的人正好姓张,我于是就投胎托生在他家里。我乡剪发文身①,成为落后民族的陋习。我长大之后,为这种旧习很不快乐。就找来鞋帽,自习礼文(儒服儒冠从此开始)。远近没有不认为我怪异,但时间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随我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来拜访我父亲,口诵唐虞①大训数篇(就是周成王临终时所说的)说:“中国有人来继承它。”我很喜爱,跟随他学习,随口记授没有漏掉一点。于是有些愿意学习的,都到我这里来学习,我就成为他们的老师了。
  注释:①文身:在人身体上绘成或刺成带颜色色的花纹或图形。
  ②唐虞:上古时代朝代名,唐为尧所建,史称陶唐,虞为舜所建。
  (按)孔子之生也,以圣母祷之于尼山;帝君之生也,以圣父祈之于苍昊。诞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铎于周之衰,而显示微言于万世;帝君扬文教于周之盛,而阴骘黜涉于千秋。岂非道不同,同归于治者哉!
  (按)孔子降生于人间,是因为圣母在尼山①祈祷,诚心所感;帝君降生于人间,是因为圣父于春夜祈告于苍夭,出生都是不同凡响啊!孔子在周朝衰落时振兴儒教,向万世显示了走向纯善境界的微言大义;帝君则在周朝兴盛时振兴文教,他的阴德绵延传于干秋。难道不是道路不同,而目的都是要使天下太平吗?
  注释:①尼山: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之母颜氏在此山祈祷而生孔子。
  补衮和衷
  帝君曰:予在周成王时,姓张,名善勋,成王置予于言路。时虽盛明,而忧君忧国,未尝少懈。方王少时,听政于周公,后常怀不平。予恐左右得乘间也,每以君臣始终祸福几微为戒,而谏草屡焚,人无见者。故公之东征,虽四国流言,召公不悦,而卒能保全者,予亦少有力焉。
  劝谏成王,调和关系
  帝君说:我在周成王时代,姓张,名善勋,周成王把我安排在他身边向他进言。当时虽是盛世清明,但我忧君忧国的心从来没有懈怠。周成王年少时候,听政于周公,后常怀不满之情。我恐怕左右有野心的人乘机作乱,就常常以君臣能够始终共享苦乐祸福的人非常微少的道理进谏,但谏书的稿子经常被烧了,故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因此周公东征,虽然四方诸侯流言蜚语,连召公也有怀疑了,但最后能够保全,我在中间也出了一些力。
  补充: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传位于周成王。成王幼小,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辅助,管理国事。其他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满,造谣中伤,说周公有野心。商纣王之子武庚心怀企图,他彼封为殷侯,常与三个弟弟勾结,煽动叛乱。这个时候,谣言太盛,连重臣召公也怀疑起来。周公很难过,披肝沥胆与召公谈了一席话,召公被感动,消除误会。费了三年工夫,周公东征平定了武庚叛乱。帝君为成王之臣,洞察秋毫;常进忠言,为保全大局作了贡献。致使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史称“成康之治”。
  (按)张氏本黄帝后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已岁,其后示现每多姓张。世传二月初三日,为圣诞者,止据帝君主于晋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位也。若论帝君多生以来,则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圣诞耶?
  (按)张氏本是黄帝的后裔(yi)①,帝君出生,在周武王乙已年,以后托生常多姓张。世上流传二月初三日是帝君生日,只根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太康八年的一世。如果要推广到帝君多生,那么从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帝君的生日呢?
  注释:①后裔:后代子孙。 惇(dun)睦亲族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违桑梓。一日,见周公鸱鸮(chixiao)诗,恻然有感,因告老乞骸。既归里,见族人多贫,遂兴义庄,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疗治之,男女长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养之。闻风者翕然相效,义庄滋广。
  团结亲族,大兴义庄
  帝君说:我在京城十年,离别家乡很久了。有一天,读到周公鸱鸮①诗,忧伤而感动,有怀乡之情,就向朝廷告老还乡,埋骨故土。已回家后,看见村里人多贫穷,就倡议建义庄,有困难的就救济他,有疾病的就帮助医治,男女长大的就帮助嫁娶,聪明伶俐的就帮助读书。这种风气一推广,大家都一致来仿效,义庄就越来越多了。
  注释:①鸱鸮,我国古代指一种似黄雀而小,嘴尖如锥的鸟。
  (按)时帝君以歧黄之求济人,经理义庄,皆帝君之子也。
  (按)这时帝君用歧黄①医术救治人民,经营办理义庄,具体负责的都是帝君的儿子。
  注释:①歧黄:歧伯及黄帝,是医家之祖。 初闻佛理
  曰: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是天竺国,非极乐国),有大圣人(是释迹牟尼佛,非阿弥陀佛),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生死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如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予尝慕之,及辞荣归,道逢隐者,行歌于市,深契于衷。予乃下车拜恳,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诀,曰:“此西方圣人归寂法也,子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彼岸,则可成正觉。如中道而废,犹不失为神仙。”予受教后,尘缘既毕,百虑俱灰。时至仲秋,会集亲朋,留颂而逝(颂载化书)。
  帝君说:我在朝廷时,听到修道人说:西方的国家(是印度,非极乐),有位大圣人(是释迹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不用言语就能自然感化众生,不用法律就能自然治理国家。以慈悲为主导,以方便为法门。以整洁身心为入手,以离一切相,灭贪瞋痴,入于本体寂静,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为法乐。把生和死看成朝和暮,把恩和仇看成做梦,梦醒全无。不因外境干扰,而生忧喜悲愤之情。因知人生短促,故求无生无灭。我曾经很敬仰向往学习这些道理,等到我辞退官职,荣归故里时,路上遇到一位隐居的人,在闹市中唱歌,他的歌与我的心意很相吻合。于是我下车礼拜,诚心请教他,唱歌的人仰天叹息,把心印①指示给我,把要诀教导给我,说:“这是西方圣人归向本体寂静的大法,你能够念它学习它,可以解脱生死轮回,证得无量寿。如果能走到大道的彼岸,就能觉悟一切而成佛。如果中途就停了,也不失做神仙。”我接受他的教导后,就知世间的缘份已尽,把一切想法都放下。时值中秋,汇集亲朋,留颂而去(颂记载在化书上)
  注释:①心印:彼此会意。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按)或疑佛教自汉明帝时,方传东土,帝君当日,何自而闻方外之言。然历观记载,乃知西周之时,此间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为释迹如来降诞之辰。其时但见日有重轮

<- 论《安士全书》的思想内涵怎样阅读《安士全书》? ->

佛经,安士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