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解深密经 > 解深密经要义说_济群法师

第十二章

  解深密经 第十二章 瑜伽止观
  从学习唯识理论到证得诸法唯识之理,这里有一个必要过程,就是修习瑜伽止观。
  如何修习止观呢?佛陀告诉慈氏菩萨说;首先要有无上菩提之愿,然后依止十二分教,如本经《分别瑜伽品》说:
  (十二分教)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菩萨听闻了十二分教,到寂静处,专心一意,如理思惟,相续不断,起身心轻安是名为止。《经》上又说:
  如是菩萨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是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
  菩萨依教理作意思惟,制心一处,获得了止,同时又对三摩地中所缘境界,进行观察抉择则名为观。
  止观种类很多,从对所缘境深浅观察不同,建立三观:
  即于三摩地中所缘似法似义之相分境,生起观察,为有相观;为善解了此观境故起思量推察,是寻求观;于此观察解了已,如实缘之,为伺察观。依此三观施设三止。从众生根机不同止观所获处所各异:建立依法止观与不依法止观,即从十二分教的学习,依其义理修行,为依法观;从某善知识教诫教授修行,为不依法止观。又对十二分教总缘别缘的不同,建立总别止观,即缘各别契经或契经中各别含义,修行止观,是缘别法止观。总缘一切法或缘诸法总相,作真如解,修行止观,是缘总法止观。又根据分别教法粗细有无,建立三种止观;即于法相粗显分别领受,是有寻有伺止观;微细忆念教法,领受观察所有止观,是无寻惟伺,于诸法相都无领受观察,是无寻无伺止观。
  止观所缘境事有四种: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观的境界,可以分别抉择: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界,是止的境界,止是心专注一处,不起分别;三者事边际所缘境界,有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从外延观察诸法,如缘五蕴等;如所有性从内函实质观察诸法,如缘七真如等。四者所作成辨所缘境事,是修行成就时所缘境界。四种所缘在修行过程中,前二种通地前,进入地上则有三种,成就佛果后,四种都能具备。
  修习止观是依止十二分教,所以修止观者必须知法知义,经中辨说了五相知法,十相知义,五相知义,四相知义,三相知义及三慧知义差别,几乎概括了一代时教义理,值得注意的是,修行止观者掌握教理已,在修习过程中还要逐渐遣除之,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义相又修空观,依十七种空除去难遣之相,如是心境俱泯,能所双亡,才能进入见道。
  修行止观过程中主要的障碍有五击、五盖、五种散乱,及地上十一障。五击,一、顾恋身,二、顾变财,三、于诸圣教不得随欲,四、乐相杂住,五、于少喜足。前二障止,第三障后二俱障,五盖: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昏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昏沉睡眠疑是毗钵舍那障;贪欲、嗔恚是俱障。五散乱:一、作意散动,二、外心散动,三、内心散动,四、相散动,五、粗重散动,五种散动俱障止观生起。又十一障是障十一地。
  修行止观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这一过程要先学习教理,树立正知正见,积累资量,到加行位修真如观,逐渐除遣诸法粗细相,证入见道,见道后,地上菩萨依以楔出楔的方法,遗除内相,由遣相故,除去相缚,进而断粗重缚,如炼金法,淘练其心,乃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佛经,解深密经,解深密经要义说_济群法师